㈠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㈡ 侯孝賢畫像的主演介紹
朱天文,女, 生於1956年8月 ,中國台灣台灣最著名的小說家和重要電影編劇之一。原籍山東臨沂,生於台北。先後就讀於中山女高、淡江大學英文系。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大學時期開辦三三集刊、三三書坊,曾獲聯合報及中國時報文學獎。著有《喬太守新記》《淡江記》《傳說》《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等。1983年因獲獎小說《小畢的故事》改編成電影而開始其電影劇本創作,自此便與侯孝賢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參與編劇作品包括《風櫃來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尼羅河的女兒》(1987)、《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其中《小畢的故事》、《好男好女》獲第二十、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朱天文師承胡蘭成,其父朱西寧與妹妹朱天心都是台灣重要作家。
侯孝賢Hsiao-hsien Hou男, 生於1947年4月8日 ,今中國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星座: 白羊座
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於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2007年參與了為了慶祝戛納電影節60周年而拍攝的3分鍾短片集《每人一部電影》,並推出導演新作《紅氣球的旅行》。
侯孝賢每部作品都保持一定水準,且均有所突破;其創作為台灣歷史與民眾命運寫下生動篇章,那些即興式的街頭、鄉間實景拍攝,混合職業及非職業演員的真實自然表演,運用畫外音、長鏡頭、空間景深營造的情緒張力及詩意氛圍,都成為其作者電影的標志。
吳念真Wu Nianzhen 男, 生於1952年8月5日 ,中國台灣
星座: 獅子座
台灣編劇、導演、作家。本名吳文欽,生於台北縣瑞芳鎮的大粗坑。十五歲初中畢業,因家庭經濟不佳,輟學至台北工作。休學兩年後,十七歲開始半工半讀,就讀於私立延平中學附設補校。1972年首次發表文章於聯合副刊。1975年底退伍,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圖書館,並開始小說創作。1976年考入輔仁大學夜間部會計系。1977年首次獲聯合報文學獎,並出版第一本小說。
1980年應明驥之邀進中影製片部任編審,催生《小畢的故事》《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我這樣過了一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分子》等風格迥異的電影,成為台灣新電影的代表劇作家。1989年離開中影,成為自由編劇。之後所參與編劇之電影,如《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客途秋恨》《兄弟珍重》《無言的山丘》等,均在世界各大影展獲得極高榮譽。曾以《同班同學》(1981)、《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客途秋恨》(1990)、《無言的山丘》(1992),獲第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86年改編劇本《父子關系》獲第二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94年首次執導電影《多桑》,獲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1996年執導《太平天國》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他是侯孝賢的重要合作者,也為楊德昌、柯一正、萬仁、許鞍華等創作過劇本,成為港台新電影作家的摯友。吳念真是量多而質高的電影編劇,觀察敏銳,取材大膽,真實全面地反映現實人生,為台灣新電影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而突出的貢獻。
㈢ 求 小畢的故事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qJE2MErsUtfJH1RHSFFMhw
作品相關簡介:該片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長故事,從年少輕狂的懵懂無知,到成年的成熟穩重,傳達早期台灣生活的真切與感懷。整個舞台在台北縣淡水鎮取景,攝取日本傳統建築風格,傳達早期台灣眷村生活及回憶。
㈣ 求一些反應台灣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電影
一般來說,台灣大的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電影明細,摟住可挑選其中一、二欣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
《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
㈤ 關於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獎者明驥的簡歷及祖籍
明驥1939年出生於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劉家河村,1949年赴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暨管外語學校。歷任中國國民黨將軍、中影公司製片廠廠長、總經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部長級)、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俄文系教授)、台灣電影戲曲協會理事長、烏克蘭國際斯拉夫科學院院士等職務。八十年代初期,明驥離開政壇,專心研究東歐問題,著述豐碩,在美國和台灣學術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驥先生曾以80多歲高齡往返於兩岸及美國,呼籲承認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為反獨促統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總經理。他富有學識,為人開明,上任之初便發出了與最高當局不同的聲音:「我接任後,應時時求新求變,『抗日』題材與『政宣』電影雖然還能拍,但我不拍,時下的首要是展開新的文化任務。」李行的「鄉土電影」也正是在明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興起。
時至八十年代初,面對業界危難,明驥銳意變革。他先從引進「新力量」著手,從1981年起,吳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鍾沂、黃嘉生陸續被招入「中影」,擔任編審、企劃、製片、宣傳等工作。82年「新聞局」也順應民意,取消了「劇本預審」制度。電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樣是在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輕新導演聯合創作的《光陰的故事》 。這是比較公認的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端。
明驥在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任內,創建台灣第一座電影文化城,成立台灣第一座電影沖印廠,推動「精製作、小成本」的全新風格製片方針,培育電影技術人才,開啟了「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時代。當時在新電影浪潮中成長的導演,現在都已經是著名的編導,包括侯孝賢、陳坤厚、楊德昌、萬仁、柯一正、張毅、王童、廖慶松、托德辰、曾壯祥、朱天文、小野、吳念真等人。[1]
明驥 - 文學作品
明驥獲獎《蘇聯外交史》明驥 編著黎明文化
《中俄關系史》 明驥編著 三民書局
《銀河採薇》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76 [1987]
《北國探索》 明驥 編著 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78[1989]
《俄羅斯風雲》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83[1994] [1]
另著有:《傳情一海鷗》上、下集(俄文版)、《現代俄語復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蘇聯民族問題之興起與發展》、《訪蘇見聞記》、《北國探索》等著作
明驥 - 影視作品
竹劍少年 (1984) .... 監制[1]
霧里的笛聲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監制
戰爭前夕 (1984) .... 監制
小畢的故事 (1983) .... 監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監制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輪 (1983)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老師斯卡也答 (1982)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 (1982) .... 製片人
大遠景 (1982) .... 製片人
苦戀 (1982) .... 監制
龍的傳人1981 (1981) .... 製片人
動員令 (1981) .... 製片人
花飛花舞春滿城 (1980) .... 製片人
血濺冷鷹堡 (1980) .... 製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製片人
Z字特攻隊 (1980) .... 製片人
緊迫盯人 (1979) .... 製片人
我愛芳鄰 (1979) .... 製片人
源 (1979) .... 製片人
西風的故鄉 (1979) .... 製片人
天狼星 (1979) .... 製片人
錦標 (1978) .... 製片人
香火 (1978) .... 製片人
一個女工的故事 (1978) .... 製片人
明驥 - 金馬獎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晚在台北縣縣府大樓舉行,推動台灣新電影的幕後功臣、前中影總經理明驥獲頒終身成就獎。
明驥說,感謝所有參加台灣新電影製作的夥伴,也感謝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㈥ 請問大佬有小畢的故事1983年上映的由崔福生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小畢的故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BcGsmtXWk4VwRprTemgRw
《小畢的故事小畢的故事(1983)》
導演:陳坤厚
編劇:朱天文、丁亞民、侯孝賢、許淑貞
主演:崔福生、鈕承澤、顏正國、禹黎朔、鄭傳文、盧迪、庹宗華、張純芳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台灣
語言:閩南語、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83-01-29
片長:100分鍾
又名:GrowingUp
朱小凡見證了鄰居男孩畢楚佳(伊繩祖、鄭傳文、鈕承澤、庹宗華)的成長過程。
為了讓小畢更好的成長,受騙懷孕又遭遺棄的畢媽媽(張純芳)在他六歲時嫁給了從大陸到台的年近五十歲的公務員畢大順(崔福生)。畢大順對小畢視同己出,教他寫字讀書,准備把他培養成大學生。然而因為被人看成「拖油瓶」,小畢與他的關系十分疏離,更不惜為了氣他,做出偷漫畫書、早戀、偷便當、和別人爭強鬥狠等舉動。一件與錢有關的事,令畢大順和小畢的關系降到最低點,畢媽媽在左右為難之際選擇用極端方式激勵小畢,讓他看清更為豐碩的生命意義。
㈦ 跪求80年代台灣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80年代台灣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海灘的一天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㈧ 小畢的故事的介紹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即依據台灣作家朱天文所撰寫的小說《小畢的故事》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故事劇情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長故事,從年少輕狂的懵懂無知,到成年的成熟穩重,傳達早期台灣生活的真切與感懷。整個舞台在台北縣淡水鎮取景,攝取日本傳統建築風格,傳達早期台灣眷村生活及回憶。
㈨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㈩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傳記片是哪部為什麼
在我的印象中最好看的台灣傳記片是《桂花巷》,《桂花巷》,蕭麗紅原著、陳坤厚導演、陳揚配樂。說的是一個女人,在一個人情敦厚、保守古老的社會里,和她的命運抗爭的歷程,事實上也就是人與天的抗爭——在困厄的環境中,追求生存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