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虎的《八佰》存在爭議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前半部電影拍攝的確實不錯,而其中不太還原歷史的劇情應該是以血肉之軀護旗。護旗這段劇情出自於1975年台灣出品的電影《八佰壯士》,可以解釋為管虎導演想要致敬經典,奈何導演的水平還算不夠,讓護旗這段在電影中顯得格格不入。
畢竟是商業電影,又不是紀錄片,管虎導演的《八佰》無論是好是壞,都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甚至背景淞滬會戰的討論。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有很多人在《八佰》上映之前都不知道歷史上關於這「八佰壯士」獨守上海的故事,甚至對當年的淞滬會戰都沒有多少了解。
(1)電影八佰在台灣的評價擴展閱讀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貳』 如何評價《八佰》這部影視作品
《八佰》,其實是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當晚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後,八年抗戰開啟。8月,日軍入侵上海。國民政府先後調80萬人東進,和日軍展開「淞滬會戰。」
2個月後,國軍傷亡30餘萬人,決定撤退。至此,日軍「三個月」的宣言,徹底失效。「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命令顧祝同,派出88師留守,一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來展示中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支持。大軍兵敗如山,留下多少都無濟於事。
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個加強營,再配備必要的特種部隊,總共400多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駐扎在四行倉庫。他們的領導人,是中校團副謝晉元。他們用麻包堵住大門,將樓底的門窗全部封死,然後沿倉庫兩側構築沙袋工事,防止日軍偷襲。
一座小小的倉庫,成為30萬日軍中的血肉碉堡。他們血戰6天,於11月1日才撤入公共租界,43天後,「南京大屠殺」爆發。這是上海最後的抵抗,也是中國人不屈的勇氣。在名將如雲的史冊中,他們只是沒有名字的小人物,但無數的小人物,才拼起波瀾壯闊的抗日戰圖。
在民國,四大家族貪腐是真的,國軍將領派系斗爭是真的,小人物用血肉抵抗日軍的鋼鐵洪流,也是真的。一切歷史紅線,可以用來審判大人物,但絕不應該否定小人物的奮斗。他們只是被歷史洪流裹挾,然後給出自己的答案。我不喜歡黑暗的民國,但尊敬每一個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勇士。
『叄』 如何評價八佰電影
恆大全國樓盤全線 7 折
下載 App
注冊登錄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
八佰
八佰
知乎評分 5.4
木易movie
木易movie
電影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
終於看了《八佰》,感謝 @知乎電影 邀請。
「八佰」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震撼,感動,敬畏,有直擊心靈的時刻,也有熱淚滑落的時刻:為那些綁著炸葯飛身跳躍的身影所震撼,為那些冒著敵軍飛機掃射奮勇上前的決心所感動,更對所有「奮勇抗敵」的戰士們報以發自內心的敬畏 !
《八佰》給了我強烈的情感沖擊,讓我覺得它不是一部簡單呈現歷史真實事件的戰爭電影,而是一部帶給我許多「意義」理解的作品:它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家國」的意義、「壯士」的意義、「軍民頑強抗爭」的意義以及「捨生取義」的意義。
可以說,《八佰》不單單是八佰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的一次「歷史再現」,而是中國軍民十四年頑強抗戰的一個縮影 。
片中有多個觸人心弦的時刻,其中最讓我覺得戳淚戳心的一幕,源於一個看似平常的對話場景:跟隨方記者進到四行倉庫的外籍女老師詢問戰士們,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還這么拚命抗爭,有什麼意義?
一位戰士回答:「意義?這里是我們的家!」
『肆』 《八佰》為什麼罵聲一片
《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對於守倉庫這個情節,電影對故事的還原很貼切,但問題是,前因後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國軍在淞滬會戰中敗退,八佰壯士其實是蔣刻意留下來,給英美列強演的「一出戲」。這個大背景,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簡單來說,就是屁股有點歪。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伍』 電影《八佰》為何有爭議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電影《八佰》了,也深深的被電影中這些戰士所感動,因為在這些戰士面前,生命和國家尊嚴相比不值一提,為了保護國家尊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相信看過這場電影的人都知道《八佰》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原型就是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在“閘北四行倉庫”抵禦日軍的400餘戰士,但是有很多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人都對電影《八佰》有爭議,因為他們認為《八佰》在細節問題處理上和歷史真實內容不同。
其實不管《八佰》存在什麼爭議,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成功的,那麼你認為《八佰》為何有爭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陸』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毀譽參半,你怎麼看電影向人傳達了什麼意義
命運多舛的《八佰》總算公映了,針對久旱逢甘雨的中國影市而言,它是一劑真真正正能夠帶熱銷售市場的強心劑,針對成千上萬觀眾們而言,它也是非常值得走入電影院一看的電影。殊不知,有關《八佰》的異議自始至終持續上升,從改檔前到再次上映後基本上沒停過,大量來自電影對四行倉庫爭奪戰的改寫。
大家體現戰爭、勾勒戰爭,目地並不是提高那類由老前輩血水換得的自傲及其榮譽感,而是藉由戰爭去思考人的本性、去討論人為災禍帶來的浩劫、去反戰且號召將來要永保和平的信心,避免該類慘案再度將臨到人們的身上。
『柒』 《八佰》點映累計票房破億,但反響為什麼一再下跌
因為很多人看過這部電影了,雖然會重復看,但是不會有新的反響。
『捌』 八百電影評價
對於很少進影院和果粉這些非資深非主流觀眾來說,《八佰》前半段的激戰和中場的護旗,足以成為犒賞他們視覺和情緒的饕餮盛宴。
作為有一定藝術審美基礎,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對歷史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比如我,對影片則是感到失望。
工業化技術度方面是華語電影絕對一流水準,曹郁的攝影也完全有實力問鼎甚至是橫掃明年三金獎杯。
最糟的恰恰是導演編劇管虎,是他把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將戰斗場面升級做誇大渲染,並不為過。射殺戰俘,也是華語電影里珍貴的一次血性飛揚,不必理會聖母婊的聒噪,這樣處理既真實也理所應當。你死我活的戰場,殺敵就該理直氣壯。
真正的錯誤是價值觀的混亂和缺失,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和負責之心,反而讓人看出其中有點卑劣的商業算計。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於貪生怕死。對懦弱的逃兵新兵著墨太多,此類人物會有但絕非戰場主流,電影里對姜武、張譯、包括歐豪和那個小湖北的怯戰描寫太多太過,也是創作者人文意識的泛濫與意淫。
其次,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被編導做了個人喜好化的騸割。以怯戰小兵視角,切入這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後孤軍營生活以及謝將軍的結局,不應該有個如實的表現嗎?這不是八佰這個集體和這場戰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這才是給觀眾負責任的講述自己要說的歷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時刻,掐頭去尾誇大煽情之餘,又以畏死來曲解反戰的含義,離佳作和史詩的門檻實在是百步之遙。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總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比例,明顯不適合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尤其是華語電影創作和觀賞環境,也與影片宣傳定位相悖。
銀幕上那匹白馬,就是管虎創作上的一顆私心。我不是講述歷史,是自己說書。謝將軍和日本將領騎白馬相見,說為各自的榮譽而戰時,這電影已經徹底垮了,那座四行倉庫已經轟然崩塌成廢墟了。
如果不做商業計算的煽情,樓頂護旗一場和前半段接近寫實的戰斗拍攝風格一樣,情緒的沖擊和情感的升華只會更真實深刻。而不是現在這般強行煽情無休無止,讓人感到疲勞尷尬。
可能導演只怕觀眾不知道,我這電影就因為這場戲而審查受阻的。毋庸諱言,審查真的不盡人意。但有些導演的本事和腦子,還真不一定是審查這口鍋給砸壞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電影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它的上映,能讓一些年輕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輕淺的歷史事件和愛國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舉。至於電影的藝術品質,那就另當別論,真的不談也
『玖』 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八佰》這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影片
從題材的選擇上評價《八佰》
從題材本身來說,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在淞滬會戰時,四百餘人對外宣稱戰士八百,孤軍留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與日軍苦戰四天四夜,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淞滬會戰乃至整個抗戰史上頗為悲壯的一幕,這些浴血奮戰的戰士也被稱為「八百壯士」。這一段歷史本就動人心魄,適合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進行再演繹。
對小人物的描寫細膩
英雄就是身邊人?也可以是平民?從這部電影來看,是的!《八佰》背後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這讓這部電影的格局從四行倉庫及其中的八百壯士延伸到了蘇州河另一側的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這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覆巢之下無完卵,在大巢將覆之時,沒有人能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樣,在日軍已經打到四行倉庫時,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會無動於衷。在這部電影中,保衛四行倉庫的也並不僅僅是八百壯士,在租界內原本隔岸觀火的商賈、幫派子弟、伶人、學生、大學教授等等,最終也全部加入了這場保衛戰中,全民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