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電影特效發展史中文版

電影特效發展史中文版

發布時間:2022-11-18 21:14:44

『壹』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大多能夠用到MAYA軟體,它是98年進入市場,是跨平台軟體,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統上使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希望大家喜歡!

一、早期電影特效

1895年,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斬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某個鏡頭正在拍攝中,他令攝影機停下來,讓演員走開,放上道具,再開機,將停機前後的膠片連起來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斬首的特殊效果。這種技術現在自然不出奇,但當時可謂鬼斧神工。

二、CG特效(電腦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的奇跡。因為太空大戰等高難度鏡頭的需要,劇場運用了名為Dykstraflex的運動控制攝影機系統,讓攝影機精確重復同樣的運動軌跡,方便地合成鏡頭。飛船的引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模型實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來得太快,膠片上很難記錄下整個過程,所以煙火師想辦法一個個單獨處理再後期合成。

三、現代電影特效

現代電影特效絕大多數是有藍屏摳像技術製作而成,其高度發達的數字技術,讓那些曾經只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人物和場景,都能真實地呈現在鏡頭前,讓人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這也是現代電影最大的魅力!那個讓時空交錯,場景變幻的「魔術師」便是它了!「摳像」即通道提取,是通過把攝影棚中拍攝的內容與外景拍攝的內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疊加,創建出更加精彩的畫面效果。在應用中,藍屏幕技術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攝人物或其他前景內容後,利用色度的區別,把單色背景去掉。

拓展: 影視特效處理技術

1、傳統特效手法

傳統特效手法出現的很早,其中,最簡單的是化妝,這也是最為有效的;還有搭景,能夠實現特定場景的設置;煙火特效,在早期的電影作品中煙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膠片,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種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謂的電腦特效,電腦特效主要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傳統特效手法已經滿足不了電影表現的需求,同時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更為新穎、更為強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要求都能夠滿足新的特效製作手段得以實現。現在,我們可以將特效手法按照功能來進行分類:

第一,三位特效技術。

在很多電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維立體特效技術,烘托角色和設置場景都需要應用到三維特效技術。因此,可以說三位特效技術是電腦特效技術中難度最高,也最難解決的。三維技術的一般流程為:建立模型――確定材質和燈光――形象綁定――動畫製作以及最後的渲染。目前三維特效技術的軟體主要有:MAYA軟體、realflow軟體、c4d軟體等。

第二,數字繪景技術以及概念設計技術。

影視作品中的很多建築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這時就需要影視設計工作人員結合自身的想像力進行數字繪景以及概念的設計,將龐大的艦隊、連綿的山脈以及恢弘的宮殿呈現到觀眾眼前。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設計,在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燦爛的今天,人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對影視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設計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視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術。

中國人對於合成特效技術並不陌生,在很多武俠作品中,我們所看到的飛來飛去的大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術來實現的。一般來說,合成特效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將演員各類動作(打鬥、飛躍等)和天空進行分開拍攝,演員需要利用鋼絲繩在藍幕或者綠幕中完成拍攝,最後利用計算機軟體技術去掉藍幕和鋼絲繩,之後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場景,這樣就給觀眾帶來在空中打鬥的效果,給人真實感。

綜上所述,在影視產業空前發達的今天,計算機軟體技術、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必然也還會不斷發展,影視製作就更離不開特效處理。盡管我國在特效製作和處理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未來,影視特效處理技術也將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將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視作品中。

;

『貳』 電影特效知多少,細數電影特效發展史

  1. 電影特效主要來自美國吧!

  2. 電影特效軟體很多如:effect、premier等

『叄』 影視後期特效的發展史

20世紀80年代數字影視技術引進到我國影視製作中。然後到90年代中後期,大型電影廠、各省級電視台紛紛引進國外最新數字影視軟硬體設備,電影製作公司也逐漸接觸到數字影視特效合成技術。目前我國擁有規模不等的影視特效後期製作機構1000多家,每年製作生產的影視劇達數千部。專家認為,未來幾年影視人才總量依然不足,尤其是特效後期人才嚴重不足,預計未來5年內,影視特效後期人才將存在至少16萬人的缺口。
中國電影正在不斷嘗試使用特效,但無奈國內特效公司太少不給力,國外太貴用不起,如果能進入影視特效行業,在國內肯定能受到很大關注,若能參與大製作影片的製作,更會一戰成名,同時,仙俠類電視劇不斷受到追捧,特效人才也奇缺,而且電視劇集長,製作項目多,利潤也多,退一步講,即使二者你都發展不好,還可以進入宣傳片廣告製作行業,這些都沒有具體工資,按項目來錢,如果是大公司分配的話,那就月月固定工資,這算是高薪行業。《阿凡達》在國內創造了12億票房的奇跡充分地證明了中國的電影產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肆』 電影特效的發展史上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是重要的轉折點

《電子爭霸戰》(或許有其他譯名《電子世界爭霸》),第一個使用電腦建模的3D特效電影。
《阿凡達》,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其中90%的場景使用3D特效,並且十分逼真。
《玩具總動員》,世界上第一部使用電腦3D的動畫片。
幾個比較有代表的事件

『伍』 中國電影特效

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確實沒法說清楚中國電影特效落後美國多少年,而是經濟,就是說誰能投資更多的錢在特效上,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世界電影特效是由法國人喬治·梅里愛首創的,首部14分鍾特效短片《月球歷險記》在1902年就誕生了,之後特效經過電影人的改進和科技的發展,1933年好萊塢推出了大片(在當時是絕對的大片)《金剛》……
推薦以一下順序觀看影片,就相當於看到好萊塢的特效發展史:《金剛》(1933)、《2001太空漫遊》(1968)、《星球大戰》(1977)、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誰陷害了兔子羅傑》(1988)、《終結者2》(1991)、《侏羅紀公園》(1993)、《黑客帝國》(1999)、《指環王》系列(2001~03)、《阿凡達》(2009)

『陸』 電影特效的發展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發展歷程,幾乎等於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一個機械裝置,可以把石牌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來只能靠手工硬塗膠片技術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幾十倍。絕對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業光魔發明了一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之旅之復仇女神》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產生的場景。
1985年,工業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莫斯》中,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星戰前傳里眾多虛擬角色的製作打下基礎。
1989年,工業光魔為科幻電影《深淵》製作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里製作尤達大師打下進一步的基礎。
工業光魔在1991年為《終結者2》創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主角。
諷刺喜劇《飛越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因為光魔第一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像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里。《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戰》視覺特效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製作上,其觀念上的突破對電影工業的推動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戰》里,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電影里涉及到的未來世界,都非常干凈整潔,一切都像是剛從工廠里生產出來的。
《星球大戰》里第一次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累年的建築外表早已經破敗不堪,用過的飛船表面坑坑窪窪,酒吧里聚集了佩戴著各式各樣舊武器的各類生物……觀眾們一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現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後來以此思路拍攝了《異型》和《銀翼殺手》里那座破敗的未來城市,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一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1986年他賣掉了這個電腦部門,該部門後來發展成了如今動畫製作的大腕——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格局。

『柒』 近十年電影特效的技術突破體現在哪些方面

拋開IMAX,七毫米膠片,200FPS,雲渲染這些基礎的硬體升級不說,純粹從CGI(數字特效)角度來講進步已經很驚人了。有一部叫做《百年電影特效發展史》的小短片就對2010年之前的電影進行了技術比較,推薦對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從同一系列的電影來看其實很容易看出,但我無法准確的把技術升級的范圍定義在十年內。1993年《侏羅紀公園1》的恐龍,當時皮膚皺褶是無法通過3D模型來實現的,因此暴龍襲擊汽車內的孩子的時候恐龍的頭實際上是用遙控的恐龍模型來進行拍攝的,雖然機械模型的皮膚可以通過各種化學材料拼湊出毫無瑕疵的細節,缺由於機械結構限制,實際恐龍很難有太多的表情,實際就是個面癱。1997《侏羅紀公園2-失落世界》開篇就出現了劍龍的皮膚特寫鏡頭,實際上那時候的3D技術開始支持「凹凸貼圖」,就是在皮膚表面用一層黑色的影子描繪來展現皮膚表面的凹凸感。但這種技術只能做出深度模擬,就是可以通過加深陰影模擬出皮膚凹陷的深度,但是沒辦法准確對光線做出反應,所以你會覺得模型和場景的融合似乎有一點點牽強。2001年《侏羅紀公園3》的時候,比凹凸貼圖更具真實感的法線貼圖技術已經逐漸成熟起來。這種紫色的貼圖其實是模擬出了光線從3個角度照射向模型的時候的高光和陰影效果,再通過通道分離出:紅黃藍三個顏色通道貼圖,合並成了一張看起來是紫色的三個光照角度通道。此時的法線貼圖技術讓迅猛龍能夠非常好的適應所有光線的場景,幾乎毫無違和感。而從這時候起,表面貼圖的處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技術的升級全部專注於對細節的製作能力而不再是展現方式。再說說合成方式:以州長的《終結者》為例,1991年《終結者2》機器人的表現不可謂不精彩,但液體人的合成就非常差強人意。除了當時的環境貼圖技術只能支持靜態,鏡頭不能運動反求這樣的硬傷之外,模型和場景合成的時候無法單獨處理每一層材質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捌』 電影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特效

電影特效在80年代就已經有了,很多電影中使用少部分特效鏡頭,直到90年代初期,泰坦尼克號和侏羅紀公園二部電影把電影特效推向全鏡頭化,是指整個一個段落都是由特效製作出來的。比如侏羅紀公園裡面的恐龍廣角鏡頭,和泰坦尼克號的大海和輪船空中鏡頭。

比如眾所周知的阿諾施瓦辛克主演的電影真實的謊言,裡面戰斗機只能算是特技製作,

『玖』 電影特技的發展歷程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影傳統特技最輝煌的時代,那時全國各製片廠均擁有自己的特技車間,但90年後期,隨著中國電影陷入困境,除八一廠和上影廠以外,全國其他電影製片廠的特技車間均被迫關閉,一時間,中國傳統電影特技失去了生存空間。時至今日,傳統特技在中國竟面臨著失傳的境遇。
由於傳統模型特技的缺席,使得許多國產影片,無法得到傳統特技的支持。但是2009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驚天動地》,運用了大量的傳統模型特技手法,傳統特技與電腦特技在這部片子中更是堪稱完美地結合,使國內傳統特技行業再現曙光。一些專家從特技角度評價該片代表了國產電影特技的最高水平。
《變形金剛》、《2012》、《阿凡達》、《盜夢空間》等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大賣(票房均超過4億人民幣),這些影片將特效特技在電影中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中國本土電影這幾年在特效特技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特效特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閱讀全文

與電影特效發展史中文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倚天屠龍記李連傑版趙敏圖片 瀏覽:197
韓國愛情動作電影愛的色放 瀏覽:161
黃渤電影大全完整版連續劇 瀏覽:674
承諾電影泰國 瀏覽:452
電視電影剪輯音樂配樂 瀏覽:125
韓國三大電影獎哪一個最好 瀏覽:178
憤怒小鳥大電影完整版 瀏覽:225
電影主角發泄煩惱片段 瀏覽:494
峰峰微電影山演員 瀏覽:970
愛情刺激電影電影大全 瀏覽:376
電影院為啥不讓抽煙 瀏覽:506
電影大全誤殺 瀏覽:165
電影同族在線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61
泰國色罪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79
泰國作弊特攻隊電影 瀏覽:939
有一部電影士兵被兩位老人救 瀏覽:898
困在孤島上法國電影 瀏覽:830
台灣電影愛之火焰1987 瀏覽:856
非洲下載電影大全 瀏覽:79
親親網網站下載電影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