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愛樂之城,假如愛有天意——聊一聊韓國和好萊塢愛情電影的相同之處
最近毛豆看了兩部愛情電影,假如愛有天意和愛樂之城,便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兩部電影,完全是自己的主觀意見,請大家見笑啦。
我覺得一部好電影要既美麗的外表又有有趣的內核。
首先呢,作為一部電影起碼能夠讓大部分觀眾看的下去,不會因為:「哇塞這個片子構圖布景什麼的太丑了吧。」類似那種花花綠綠辣眼睛的感覺而讓人看不下去。當我們能夠看下去了呢,也會再對電影細細品味。
在這個方面,這兩部片子是非常優秀的,都做到了畫面唯美,每一幀的畫面都可以當做背景圖片。 假如愛有天意即使是十幾年拍的片子,服飾方面也許隨著潮流在變化,但依然看起來看起來依然很美很大方。
愛樂之城的歌舞片更不用說,女主的小黃裙子小白裙子各種好看,而且紫色色調的那幾張 海報以及博物館星空共舞的畫面簡直絕了。星河泛泛,不如你我璀璨。
其次,愛情電影最重要的當然是浪漫的愛情。
相愛的情節是最能引發少女心的情節。假如愛有天意里,雨是這部片子的基調,上一輩男主女主去冒險,途中二人乘船劃槳、微風拂面、傾盆大雨之中心意相通,螢火蟲如同星光點綴其中,使二人的青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以至於一生難忘成為摯愛。下一輩男主明明有傘,卻借給了別人,仍要在雨中和女主淋雨,用自己的外套擋住風雨,和女主一起在雨中奔跑,有著莫名的情愫。
愛樂之城作為一部歌舞片,更是將溫柔浪漫全都傾入歌舞其中,石頭姐和高司令一起在博物館共舞,都是極致的浪漫。
溫柔浪漫不僅體現在引發少女心泛濫的情節上,還有最後不圓滿的結局。愛樂之城最後十五分鍾蒙太奇夢幻演繹了人生贏家一樣的結局與現實對比,可是說是非常精彩了。網易雲音樂愛樂之城音樂原聲大碟專輯里看到這樣一個評論:如果最後男女主在一起了,這部電影就不值五星了。(笑)在夢想和愛情之中只有一個才會圓滿嗎?人們感動也是現實無情殘酷的一個寫照吧。
假如愛有天意里,上一輩的男主女主因為門不當戶不對,沒有理清障礙,導致越來越悲慘的發展。男主上了戰場,炸瞎了雙眼,覺得更配不上女主了,不想讓女主知道自己的殘缺,提前來約會地點演練,但還是被女主知道了;還有那個善意的欺騙告訴女主自己已經結婚了讓女主安心嫁人,讓多少人為之動容。
並且,Bgm也是好聽到爆炸,李健還根據其中一首bgm唱了一首歌曲假如愛有天意;小豬羅志祥也根據這首歌翻唱了歌名為灰色空間的一首歌。而當你聽到city of stars,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是否依然會心口一沉?
但是兩部純愛劇的三觀都有很大的問題。
假如愛有天意里上一輩的女一和男一男二說不清道不明。反觀男二,明明自己也逐漸愛上了女一,但是為了自己好兄弟和女一的幸福,毅然選擇了放棄。
下一輩的男主更渣,既然男主喜歡女主為什麼還和閨蜜在一起呢。送禮物那一段的字條簡直就是兩個女人都撩著;最後還打女二耳光,當時男主和女二是情侶關系,女二察覺到自己好像被綠了嫉妒心爆棚也是正常反應而已。男主簡直是極品渣男中的渣男。
愛樂之城裡女主既想讓男主賺錢養家,而當男主為了生計世界巡演沒時間陪女主了,女主反而又覺得男主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男主:喵喵喵?感覺女主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是這不能否認兩部電影出色的地方,愛樂之城的豆瓣評分是8.3,假如愛有天意的豆瓣評分是8.2,真的是相當不錯了。我覺得這歸因於:觀眾們能夠看得下去這個片子,甚至引起共情,當然最後設置不完美相當催淚的情節也是讓觀眾們難過到了。這和演員們出色的演技以及精良的製作是分不開的。
反觀國產電影電視劇,電視劇首先製作就不合格,刺眼的阿寶色,大紅大綠的服飾就很難讓觀眾看下去;電影呢,千篇一律的劇本,粗製濫造的製作,演員們的不敬業,尤其是拼演員人氣真是讓人感嘆。寧靜姐說的好啊,粉絲們只是喜歡你這個人,並不在乎你的演技,只要往那一杵也會有好多人來買賬。算了也不扯遠了,畢竟現在是一個金錢社會,無論什麼方法,人人都要努力賺錢的啊。
總之呢,純愛電影就是那麼唯美,讓人看著舒服,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不管你是有故事的同學,看到電影觸景生情;還是沒有故事的同學,對愛情充滿期待或是疑惑,溫柔細膩的愛情電影都是很好的東西,就像奶茶一樣的感覺。
喜劇愛情電影大團圓結局讓人心生歡喜,悲傷不圓滿的結局讓人嘆息。我因為愛樂之城男女主沒有在一起而耿耿於懷,尤其是多年之後重聚兩人的微笑讓我實在難過。但是朋友一句話說到了我,他們就是那一瞬間的微笑實在悲情,但是之後又會天各一方進行自己的生活,電影啊就是這樣,把悲情的瞬間放大。
但是時間會消磨一切。
————喜歡看電影吧,生活很現實很真實,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小情趣,小心思。 毛豆。
❷ 《愛樂之城》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愛樂之城》這部電影很想表達正確的愛情觀:
愛情和生活是兩回事。愛情容易讓人沖動,愛情又容易讓人犯傻,而生活是理性的,你面對的柴米油鹽,哪樣不現實。用我現在的角度看愛情,我是不會追求一種不現實的愛情。
《愛樂之城》劇情介紹
電影中女主角米婭被男主角麥克身上的音樂氣質感染。剛開始女主角只是被吸引,後來到熱戀。米婭只是咖啡店裡的營業員。她和麥克在酒吧里認識,當時麥克堅持自己爵士音樂的主張,和高檔的酒吧氣質不相符,被老闆解聘。
後來麥克回到民謠窟里,演奏他自己的音樂,米婭總是在場下捧場,他們在相處中互相觸電並且產生愛的火花。
最後米婭放棄店員工作,也追逐自己的夢想,卻在影視試鏡中縷縷失敗,在麥克的支持下,米婭終於成功。電影故事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表訴正確愛情觀,讓人正確面對人生。
如果說電影有什麼遺憾的話,應該是最終麥克和米婭沒有走在一起。五年後,大家相見只不過是相互抿嘴一笑,但多少情愁在觀眾心裡卻揮之不去。
❸ 《愛樂之城》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愛樂之城》表達的愛情觀:我們以為自己步入了愛情,其實還沒有;我們以為自己學會了愛,其實還沒有;我們以為愛情結束了,其實愛還在。當把所有的以為都卸下,我們終於領會到愛的最高境界,也終於學會了相互成全。《愛樂之城》雖然出乎意料的以兩人愛情的盡頭做結尾,卻讓人感受到了愛情的偉大。
愛情是兩個靈魂的惺惺相惜
《愛樂之城》中,在這個孤獨的城市裡,兩個孤獨的人命中註定的相遇。米婭,沉迷舊電影明星,每天辛苦兼職尋找實現演員夢的機會。賽巴斯蒂安,有音樂潔癖,希望擁有正宗爵士樂隊卻不得不靠彈奏流行樂糊口。同樣是這樣抑鬱不得志的他們,成為了相互依偎的伴侶。
❹ 你認為,《愛樂之城》是一部愛情經典之作嗎
影片分為5個章節,冬、春、夏、秋、再到冬,就如同兩個主角的情感經歷。而據導演Chazelle所說,《愛樂之城》是關乎藝術家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的故事。影片也從第三章節起,就將主題聚焦在了兩人追逐夢想的過程。生活所迫的Seb受到金錢的誘惑走上了商業之路,堅守自己的Mia卻因為天賦的不足再次失敗。
這可能才是導演在《愛樂之城》,甚至《爆裂鼓手》中一直想要講述的東西:偏執的理想主義者通常都會走向兩種結局,一是撞到南牆立刻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牆,而等在最後的究竟是深淵還是輝煌,全憑個人天賦。
即使拋開這所有的表達,只從最膚淺的層面去觀賞《愛樂之城》,這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絢麗色彩、動人音樂、你可能不會對於影片中兩人的情感有所共鳴,但你一定會記住Seb和Mia在Griffith Park的紫色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會忘記兩人喃喃的唱出City of Stars的動人模樣。
你很難找到一個形容詞去定義《愛樂之城》,因為它太過豐富。它關於愛情、也關乎理想;它講述成功、又不免失敗。它是艾瑪·斯通的輕吟淺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聲哼曲,更是他們兩人在Griffith公園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也可以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它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
任何的溢美之詞都無法精準的形容《愛樂之城》的精緻與美麗,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觀看,在淚奔之餘拍紅雙手。
❺ 愛樂之城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愛樂之城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過了歌舞片電影《愛樂之城》後,我深深的被劇中的女主角米婭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們舞跳得是瀟灑自如,美輪美奐,堪稱完美。
尤其是電影開頭部分的一段開場舞,運用了一段長鏡頭,把氣勢磅礴的集體舞表現得恰到好處,烘托出整部電影的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而後又運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順序,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線和事業線串聯起來,有高潮,有低谷,有順境,有逆境,情節是跌宕起伏,讓觀眾隨著劇情的展開,心情也是時好時壞,讓人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了一樣。
看過電影後,感覺導演拍這部戲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設置成為了一位理想主義型的落魄的鋼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設計成了白天在咖啡館打工,利用空閑時間去應聘臨時演員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員。他們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想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不懈奮鬥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
你要是只認為這是一部青春勵志片,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里頭還穿插著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他們通過偶然的機會互相認識,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後來由於他們都不肯放棄各自追求的事業,在愛情和理想的沖突下,他們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二人為了事業各奔東西,不歡而散,讓人看後感覺很無奈,也很可惜。
我覺得這是導演留給我們觀眾的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是愛情重要,還是事業重要,還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電影結尾導演處理得也很含蓄,很聰明,不是人們想像的大團圓的俗氣結局,而是留給觀眾們想像的空間,讓人們在回憶和留戀中展開各自的想像,讓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編織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結局,留給觀眾們思考的餘地。這樣的處理太讓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膽了。
希望以後我們還能看到這么精彩的歌舞片,讓我們可以再次得到視聽的雙重享受。
之後的2月,比如今天,依舊那樣的冷。而我今天在值班,打掃干凈值班室之後,就打開自己的電腦,聽著緩慢安靜的音樂,開始寫點東西。
昨天去看了《愛樂之城》,怎麼說呢,好萊塢類似這種風格的電影感覺應該都需要看2-3遍才能徹底的看懂,幸好之前我已經大略看了電影的介紹,讀了豆瓣的影評,所以,很快就把自己帶入了電影裡面,女主和男主的愛,冗長卻又不幹脆,如此的相愛,卻又各自為了夢想或者說為了成全彼此的夢想和成功,放棄了彼此的愛,電影最後男主和女主深情的對視,男主微笑點頭,女主含淚莞爾一笑,就這樣錯過就是一輩子,感覺這部電影完美的詮釋了:愛一個人,並不一定非要和他(她)在一起,讓愛的人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句話。男女主角兩個人那麼的合拍,這就是傳說中的靈魂伴侶吧,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你就懂我,我也暸你。我自己一直認為,懂我的人才是最珍貴的,不需要大費周章的解釋,不需要浪費時間的爭吵,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抬頭,一個微笑,一個皺眉,你就懂我,當然這些從來都不會是單方面的,真正的愛是相互的。有些女孩子一味的要求自己的愛人懂自己,卻從不去深入的了解他的世界,他的感情,只會從撒嬌演變成任性,亂發脾氣,卻責怪愛人,你為什麼不懂我。這樣的我只能呵呵了。所以說為什麼這個世界這么大,想找一個身心靈都契合的伴侶是多麼的難得。
如果你身邊的愛人是那個對的人,懂你的人,你也很懂他(他),那麼用心的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愛情吧,不要讓日常的繁瑣傷害了這難得的緣分。如果你身邊的愛人不是那個最懂你的對的人,趁早放棄吧,說實話,你問你自己,有一天你遇見了那個對的人,你能忍心放棄陪伴了你這么久的愛人嗎?不能,那你又會捨得放棄那個真正適合你,懂你的對的人嗎?不會,到那個時候,你只會更加痛苦。不如早點放棄,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等到遇見那個對的人的時候,自信勇敢的放手去愛吧。
因為你說要推薦一部好電影,說你看了《愛樂之城》你壓抑了好久的心情舒服太多了,趕緊跑去看!好猜測一下你到底遭遇了什麼,畢竟這世界上能壓抑你的事情並不多。果然好電影!
理想的頭屢撞現實的釘子的題材竟然被拍得如此奇幻。各種失意都沒能阻擋和磨滅男女主角為理想奮斗為愛做出犧牲。各自的夢想終究在愛人的支持和鼓勵下實現了。曾經相愛的人卻咫尺天涯,心裏面互相守望現實中各奔東西。
電影最高妙的地方是:無法實現的理想和心願用歌舞劇的表現手法誇張地與現實相互映襯,既把現實的殘酷展現的淋漓盡致又把理想襯托得無限美好,但是卻並不讓你絕望於二者之間遙遠的距離。
用星空里雲端上動人心弦的舞蹈來表現令人心馳神往的愛情。爵士樂酒吧里理想各自實現生活中互相失散的兩個人意外的重逢,鋼琴彈奏起人生初見的那首曲子,才發現曾經砰然心動的一切依然還在。憂傷回眸的米婭看到塞巴斯丁不舍的眸光和一抹最終釋然並祝福的點頭微笑後也含淚頷首離去……
在最艱難的時候一見鍾情並互相鼓勵支撐,在看到希望的時候互相祝福並各自離去,在理想相繼實現後意外地重逢又再理性而無奈地告別……
你看到什麼了呢?既然理想的頭註定要碰到現實的釘子,你還會努力前行嗎?就因為無論多糟糕的狀況你都有可能遭遇最美妙的愛情?即使無論多麼動人心弦的愛情都有可能在互相奉獻的途中迷失?只要有夢想,哪怕你千辛萬苦為對方實現了自己當初的理想卻最終失去了她,也一定會相信互相守望過的心始終會有和當年一樣的熱情與溫暖?
在未來漫長而未可知的歲月里,你一定會越來越堅定的相信愛才是這世界上真正無堅不摧的力量!
最近上映的好萊塢新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情節再老套,換一種方式表達,抓住細節,依然可以成為經典,《歡樂好聲音》如此,《愛樂之城》更是如此。
劇情很簡單,兩個生活在洛杉磯的文藝青年,相遇了,相戀了,最後卻因為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分手了。五年後偶遇,他們都變成當初想要成為的樣子,最終以相視一笑泯恩仇結束了這段意外邂逅。
電影的最後一幕,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內心的渴望,讓多少人達到了情緒高潮,他們想起了那個曾經放棄的人,那段曾經錯過的感情,拍著大腿恍然大悟:我得到的都是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也有人認為電影的結局兩人的相遇太刻意,我卻認為導演處理得很完美。兩人在分手時並沒有半點為了現實放棄愛情的感覺,相反,當時兩人的感情是溫柔且克制的,互相都對對方充滿了美好的祝福,就是兩人堅定信念,為了理想各自前行,簡直積極向上。最後兩人都完成各自理想,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自我又體面,這就是Happy Ending不能更圓滿了。
導演其實已經非常溫柔了,如果結局是女主功成名就,男主窮困潦倒,再見物是人非,那才是真的狗血加虐心了。所以大家就別糾結前任不前任、愛不愛、放棄不放棄了,兩人的夢想都已實現,已經很完美了。
看電影是一件個性的事,這一點在《愛樂之城》上表露無遺。朋友圈裡的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觀後感」,不少人還是抓住了電影中除了愛情之外的重點「追夢」,陳思誠看完在發朋友圈說「忘記多久沒在電影院看得泣不成聲了」。他因兩位主角追求夢想的劇情而感同身受。
很開心這部電影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看的,也很開心這是部真正的電影,也是一部藝術品,看完後久久不能平息。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他滿足了我對愛情電影最好的嚮往,一起堅持夢想奮斗,一起詩詞歌賦,一起談一場也許不轟轟烈烈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愛。
女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她的願望是當一名演員,於是她紮根在此,參加各種試鏡,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他的願望是開一間爵士俱樂部,用鋼琴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但現實是殘酷的,女主角總是試鏡失敗,只能偶爾在咖啡店打工養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歡的音樂受眾太小,只能違心加入樂隊,做著自己不喜歡的音樂。
兩個追夢人在此相遇,彼此相愛,互相鼓勵。
導演對長鏡頭和燈光的運用堪稱完美,人美畫美,我甚至捨不得眨眼。像好萊塢老電影致敬的情懷配上爵士音樂,讓這部唯美的現代電影多了一絲復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兩人翩翩起舞,困難中的互相扶持,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我當然知道現實中的愛情絕不能像電影中這么美好,但這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讓所有人都相信這份愛。
看完後回味無窮想起自己的過去,最愛的人現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愛了但也不恨了,相愛最深的兩個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後的,可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我還想在音樂的旋律里再吻你一次,因為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談,一個眼神足矣。而眼神里的不再是愛,是釋懷。
「人生沒有一樁幸福不要付代價的。東邊佔了便宜,西邊就得吃虧些。」
這電影給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觸動」,它所描寫的只不過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艱難的選擇,和長久的無奈。
生活迫使我們做出選擇,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選擇會指向何種結果,而我們貪婪的天性又註定讓我們在日後對當初作為代價犧牲了的,長久的懷念。
就這樣某些人和事便成為了人生中的執念,whatif這個問題會在數個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復提出。如果當時是另一種選擇,如果對的人沒有出現在錯的時間,如果當時沖動一些,如果當時不顧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沒有遺憾,那這樣的午夜是不是就不會傷感。
把這樣的選擇和執念抽象成一個二選一的簡單選擇題,就是電影里表達的生活。兩個選項是理想和愛情,二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理想,於是未盡的愛情便成為了執念,這執念在多年後尚可令兩人在一首曲子的時間里傷感而流淚。
如果他沒有成名那麼早,如果她的舞台劇大獲成功,如果他追隨她去巴黎,如果她為他留下,是不是就會獲得想像的錄影帶里播出的大團圓而沒有遺憾的生活?我對這答案並不樂觀-這彷彿在問當年選擇的紅玫瑰是否會變成胸口的硃砂痣,亦或是選擇的白玫瑰是否會變成床前明月光。
我挺喜歡電影的結尾,在短暫的傷感過後,兩人平靜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堅決而頭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對的現實,沒有拉扯,沒有猶豫-這是成年人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多年前在理想與愛情間選擇了前者,最後的結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經對其善意相待。最終的結局雖然感人流淚,但這並不是一個傷感的結局-甚至連無奈的結局都算不上-至多是個稍有遺憾的結局。而這種不能兩全其美的遺憾,不過是生活本身罷了。
有幸看了電影的超前點映,滿座的影廳除了偶爾因為片中的幽默橋段發出笑聲外,幾乎所有人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這個美麗又有點傷感的追夢故事中。
《愛樂之城》收獲的贊譽已足夠多,金球獎7提7中,奧斯卡驚人的14提,這些重磅獎項的加持幾乎把它捧上神壇。但回歸到電影本身,這確實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好片之一,它復古、懷舊,卻又精緻、美麗;帶有淡淡的傷感,卻又讓人沉浸不已。所以放下那些過多的期待,也不要以神作的標尺去衡量它,就買張票,安靜地坐在電影前,感受一場來自「愛樂之城」的追夢之旅,足矣。
印象中最喜歡的歌舞片還有一部《芝加哥》,同樣是奧斯卡經典,《芝加哥》把現實場景和歌舞橋段分開,卻又能無縫對接,流暢有新意。回到《愛樂之城》,片中的歌舞都是為劇情和人物服務,基本是故事為主,形式為輔,歌舞更像是一種精緻點綴,或是推動劇情的一種輕松調劑,或是幫助人物表達內心,適可而止,頗有味道。
一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愛情歌舞片,除了用動聽的音樂抓住你的耳朵外,華麗麗的舞蹈也是一種很舒服的視覺享受。而電影的畫面和布景、燈光運用,完完全全就是視覺上的沖擊了。
上一部畫面如此干凈又色彩斑斕的電影可能就是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了。
《愛樂之城》畫面構圖獨具匠心,元素豐富而不繁雜,色彩搭配干凈但不紛亂,因此每一幀畫面都達到了壁紙般的水準。電影中的燈光運用也讓人驚嘆,或柔和、或強烈,既能夠勾勒出洛城的自然美景,又能分分鍾把主角推到焦點前,真正做到讓光影講述故事,混淆夢想和現實的質感!
首先,這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最好看,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不管從總體的結構設計,熒屏效果,音樂配樂,還是人物細微表情,情感的展現,都讓我深深的折服。其中,最的就是裡面的音樂設計,很應景,也很合適。
其次,從內容上來說,電影主要包括兩個題材:夢想+愛情。小時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有自己的夢想。慢慢長大後,很多人卻找不到自己的夢想,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在努力。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能真正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的人太少。就像電影中展示的那樣,我們在追尋自己的夢想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有時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崩潰,想放棄。很多人因此退步不前,久而久之,最初的夢想就這樣失去。還有很多人,可能受外部環境等一些其他的因素影響,一直被動地做著選擇,與自己原本規劃的人生大相徑庭,就這樣一直下去,為了生活而生活,為了工作而工作,很無奈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是自己夢想做的事。最後不得不放棄。這里,我慶幸我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現在也正在為之努力,並且我現在還處在一個合適的階段。這裡面的.艱辛,需要付出別人更多的努力,但只要自己堅持,按著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做,再大的困難也要去闖一把,不給自己留下後悔的機會。就像電影中男主角一樣,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最後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下,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也是一個現實的故事。總之,夢想還是要有的,也許堅持了就實現了呢?
最後,比較遺憾的是:男女主角沒有在一起。但值得高興的是,男主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女主也成功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回眸的一笑,也許所有的事情,遺憾,都在這微笑中釋然了。同時,也給觀眾留下想像的空間,意味深長......
《愛樂之城》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洛杉磯的愛情故事,兩位主人公米婭(艾瑪·斯通飾)和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飾)在遇到愛情之前一直追尋著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米婭希望可以完成一次不被打斷的試鏡能夠順利成為演員,塞巴斯汀對傳統爵士樂情有獨鍾,渴望開一家爵士樂餐廳。充滿未知的洛杉磯讓他們意外相遇,兩人因緣而遇互相吸引,隨後互生情愫陷入熱戀,到最後各自追隨夢想,到女主人翁在seb's酒吧看到實現夢想的男主人翁的演奏。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感受到:
1。很好的舞蹈整部電影洋溢著各種舞蹈,從最開始高速路上堵車的尬舞,看到的是馬路上、車上等跳舞的身姿,很有帶入感,感到歡快的節奏。到處洋溢著舞蹈,到處充滿生機。
2。貼近生活的追夢故事這部電影拍得很好,當然演員也演得非常好,很有帶入性,讓觀影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像生活中追隨夢想的人。只要你是奮斗在夢想上的人,都會被電影中男女主角的追夢所打動,也能夠感受到夢想沒有實現前,遇挫時的無奈和不安,也會感受到別人的不被理解和深深的惡意。
所有的痛楚、辛勤的努力,以及不理解都只能自己扛。
夢想是一個人堅持下來的唯一動力,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是幸福的,當然也是充滿冒險的。夢想沒實現前,一切是看不透的,一切顯得那麼的不確定,猶如黑夜中前行的人們。
夢想實現時,是劃過眼角的淚痕;夢想沒有實現時,是流過臉頰的汗水。這部電影同樣告訴我們,唯有不放棄,夢想才能實現;唯有不放棄,生活才有意義。
《愛樂之城》,最近依然大火,從美國一直火到中國。甚至在未映的情況下,評分早已被刷至九點幾的高分。按理說,針對這樣一部作品,應該是去電影准備欣賞,甚至膜拜的。但結果下來,盡管不否認其實優秀佳作,總感覺差了一口氣。那麼,差的一口氣你在哪裡呢?
縱觀整部電影,影片的畫面、配樂都算得上是一流,即便是些許老掉牙的故事,依然完成度較高,至於男女主角的表演也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作為一部音樂片,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本該成為佳作乃至經典的作品,卻始終給人感覺差了一口氣。細細想來,細節,便是其欠缺的這樣一口氣。欠缺的細節,表現有二:其一是畫面;其二是故事。
毫不誇張的說,影片畫面可以用精美絕倫來形容。這一方面得益於技術,一方面攝影師水平,鏡頭調度和諧。美輪美奐的畫面感覺給人不切實際感覺,畫面的精美加劇了影片的夢幻氣質。凌晨日出時分的雙人舞蹈,夢幻星空舞蹈……這些無不展現其夢幻氣質。延續至生活中,小到物品擺動,大到房屋顏色風格。這樣做,可以使影片整體一致,但也完全割裂生活,將生活摒除,最終更加像是一個童話故事。
故事,音樂片故事,一般而言都是理想和愛情結合的產物。理想能夠激發矛盾沖突;愛情則詮釋美好希望。爵士樂愛好者和女演員,理想失意,窮困潦倒以致走到一起,惺惺相惜;各自對理想的執著和堅持,又使得雙方勞燕分飛。老掉牙的故事,《愛樂之城》卻未能帶來新意。不論是講述主角的失意,還是雙方淺嘗輒止的激勵,都如同太過輕描淡寫,以致最後的大結局稍顯牽強附會,雖然我喜歡最後一段「人生匆匆」。
《愛樂之城》,華麗的電影,華麗的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在細節上,差了那麼一口氣。《愛樂之城》挺好,但沒傳說中的那麼好。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為又要加班了,還好,准時下班開心度周末嘍,突然好想看電影,跟親愛的商量了下,說干就干,開始網上找有沒有好看的,咦,《愛樂之城》,這幾天總看到它,豆瓣評論不錯,於是定了IMAX廳,時間稍有點晚,但能接受,吃了飯就等著看了,跟親愛的一起很開心。
好萊塢製作,剛開頭,沒想到跟印度電影一樣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調很開心的,音樂做的很好,IMAX廳的視覺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著看著就覺得情節很慢,用親愛的話說:沒看懂什麼意思,老實說看過評論說前半部有點無聊,越看越覺得說的有道理,親愛的都睡著了,不過這類電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確實有點拖沓,情節不突出,不知道放那麼多想表達什麼,不過看到後半部,從男女主角出現矛盾開始,情節的節奏就很合理了,各自為夢想奮斗-長期不見面-見面就吵架-短暫和好-不可調和的矛盾:夢想or愛情-分開,因為我知道結局是兩人沒在一起,盡管知道,盡管有心理准備,可當他們再見的那一刻我依然覺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無數個whatif,可是事實就是事實,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你怎麼想:如果當初沒有分開會多麼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許你的選擇依然是夢想和奮斗,這就是年輕需要經歷的,看完電影,我就一直嘆氣,親愛的問我為什麼嘆氣,我說不知道,其實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心痛,嘆氣會好受一點,為什麼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放棄這個選擇那個,我在想如果我和親愛的在早幾年剛畢業的時候認識,可能也會經歷這種分離吧,幾年後覺得當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只有一種解,我們何其有幸!
《愛樂之城》是我近期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男主有點像拉爾夫.菲因斯,這種顏我基本沒有抵抗力。:)之前朋友說時長有兩小時還怕太長,結果字幕出現時竟捨不得離開,不是說好兩小時嗎?怎麼這樣快就過去了?
劇中的舞蹈場景緻敬了一大票上世紀黃金時代的歌舞片,什麼《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等。開場舞就讓人驚嘆,那樣看似紛繁復雜卻又有序的場面,要如何調度才能拍出這樣一場色彩艷麗又能立馬撩起你熱情的視聽盛宴。第一段雙人舞很容易聯想到阿斯泰勒和琴逑羅潔斯這對金童玉女的經典劇目,後面居然還有奧黛麗.赫本在《甜姐兒》中相同的造型背景鏡頭。與老片子《卡薩布蘭卡》和《無因的反叛》場景接得很棒(英格麗褒曼和詹姆斯. 迪恩分別是媽媽和我很喜歡的演員)。看到那些熟悉,甚至是類似的鏡頭、段落,舞蹈(比如一開始米婭告訴賽巴斯汀轉角那個地方曾是《卡薩布蘭卡》的拍攝地,而後來,她們也如《卡》劇一般,若干年後,「城市裡有那麼多酒館,你卻偏偏走進了我這一家。」,比如在電影院裡面看劇中反復提到的老片子《無因的反叛》,下一個鏡頭,同樣的地點,男女主角約會去了。)這些場景,像是見到了老朋友,一別經年後竟又重縫,會心一笑。
整個電影開始很老套,「我猜中了這個故事的開始,但我卻沒能料到這個故事的結局。」男主角為了理想積累資金,努力在樂隊演出,女主角也有了試鏡的機會,之前的爭吵應該在一起回去試鏡時冰釋前嫌,以為又是一個努力實現夢想然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團圓童話。但,結果,卻是各奔東西。
結尾那一段相當振撼,導演的才華讓人擊節,鏡頭運用得眼花繚亂又流暢自然,夢想都實現了,五年艱辛只一筆帶過;但夢想也破碎了,守在身邊的不再是那個他(她),LALA LAND 果然是夢想之城,當米婭最後回眸時,不禁潸然。
情人節上映的這部LA LA LAND,其實並不適合情人節看,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這部影片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在內的14項提名,聽說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看完才發現,它的完美歸於結局的不完美,雖然影片的最後在某個平行空間展現了happyending:男女主一吻定情、結婚生子、快樂的生活。看似完美,卻有點不真實。
石頭姐艾瑪·斯通飾演的米婭是個一心想成為著名演員的服務員,平日靠打工維持生計,她利用一切機會參與各種試鏡,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高司令瑞恩·高斯林飾演的塞巴斯丁是個爵士樂手,熱愛過時的爵士樂,夢想開一家爵士樂酒吧,卻因聖誕夜彈奏兒歌而慘遭開除。於是,懷有夢想卻失意的兩人相遇了,他們墜入愛河。生活並不是只有愛情就可以,還要有麵包,倆人對夢想的不同態度導致了最後的分道揚鑣。
看上去女主為了男主愛屋及烏,因為男主接受了爵士樂,卻無法忍受自己和男主之間逐夢的現實落差,然男主為了女主拼盡全力幫助她逐夢,守護她的夢想。分手之後,女主如願以償收獲了事業和愛情,男主堅持了自己的初衷。
最後他們的身邊都不是原來的他,王子和公主的愛情只適合存在於童話里。現實永遠是殘酷的,然曾經擁有那就是美好的。講真,男女主並不適合在一起,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所以最後構想的結局才會讓人覺得如此之美好,美好到讓人哀傷。
最後感謝時光網讓寶寶在杜比全景聲廳感受這部歌舞片,音效棒棒噠。
❻ 如何評價電影《愛樂之城》
因樂生愛 情迷此城
文/夢里詩書
愛與夢想所譜寫合奏的《愛樂之城》,是笑中帶淚的,電影即喜聞於逐夢之路上愛的相隨,也淚目於那難成眷屬後的遐想,於此中電影至美的鏡頭與歌舞如夢似幻的結合,更將一座繁華之都的魅力淋漓盡致的得以了展現,讓人不經多麼希望時間能就此停留在這座浪漫的愛樂之城。
兩個身懷藝術夢想的青年共同追夢的愛情故事,其實就劇情本身來看並沒有太多的新意,甚至可以說是略顯俗套的,但達米安·沙澤勒卻將這樣一個看似俗套的愛情故事變成為了一個讓人想永遠沉醉其中的童話,這是因為電影透過恰到好處的歌舞,經典動人的配樂和完美的節奏掌控,編制出了一個太過美好的夢境,即便這個夢境有著虛假的橋段,可透過那近乎完美的光影藝術卻讓人變的願意去相信這份發生在洛杉磯的浪漫,相信這段固有遺憾又何其美好的愛情。
《愛樂之城》最為值得稱道的所在,便是將本很難被嵌入現代電影之中的歌舞,讓人感慨是如此行雲流水的與電影融為了一體,在那讓人有感豁達歡愉的歌舞中,初戀的美好與驚喜得以了表達,對夢想的堅守是如此的篤定,洛杉磯的良辰美景亦仿若變的更為夢幻,歌舞在這部電影中的體現,不僅做到了沒有一絲的突兀刻意,更渾然天成的成為了一種電影美學的享受,這種堪為完美的歌舞嵌入,直入人心。
《愛樂之城》不僅有著完美的歌舞,這一次的達米安·沙澤勒對音樂的融入,比之《爆裂鼓手》還要更為出色,鋼琴、爵士、流行飄揚盪漾的音符,幾乎完美的出現在了它們最當出現的地方,表達著男女主角們的喜怒哀樂,而當男女主間的關系雖著現實而急轉直下,音樂也隨著黯然離去,直到最後他們試圖再度逃離現實之時,那動聽的旋律則也於此再度回歸,使電影的結局著猶如《泰坦尼克號》結局的異曲同工之妙。
《愛樂之城》更是一部站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電影,其實即便你看的電影為數不多,亦不難發現這部作品所飽含對舊有好萊塢電影的懷舊之情,但巧妙的是這種懷舊在電影中其實只是一層糖衣,在這層糖衣之下,不論是那由冬而起至冬而終的季節更替,還是對洛杉磯旋漪風光的善用,都是這部電影自身的新穎亮點,達米安·沙澤勒並沒有將懷舊變成自己的王牌,而是在一部讓人倍感新穎的電影中用真摯動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返璞歸真。
還記得《午夜巴塞羅那》中有一句尤為經典的台詞——「只有未遂的愛才會浪漫。」,而這部讓人因樂生愛,情迷此城哀而不傷的《愛樂之城》,無疑正是對這種浪漫做出最好詮釋的佳作。
❼ 影片《愛樂之城》到底好在哪裡,讓人們喜歡
今年最浪漫唯美的愛情電影,很多段落讓人有重溫「雨中曲」的感覺,愛樂之城觀後感經典影評。是愛樂之城,也是星光之城,還是夢想和現實緣起緣滅的地方。
多年後,男女主在偶然的機會下又碰面,這段蒙太奇表現的是「what if」,如果當時選了另一條路,男女主的感情可能會繼續發展,可能會有個可愛的孩子,可能會有個非常浪漫的未來。但到了末尾,我們發現,這些也只是一個如果,是男女主在多年後的再相見的想像。因此,影片的男女主已經足夠幸運,在追夢的時間遇到一段美好的關系,也很幸運地在這段關系中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❽ 《愛樂之城》的經典台詞
愛與夢想所譜寫合奏的《愛樂之城》,是笑中帶淚的,是音樂與夢想的協奏曲。以下是我整理的《愛樂之城》的經典台詞,希望對大家喜歡。
1、當人們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為早晨到來,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2、一次小小的邂逅,可能就是苦等的機遇。
3、我們追尋的不過是另一個人的愛,一股悸動、一個眼神、一個碰觸、一支舞,凝視一個人的雙眼,點亮一整片天空。
4、我只需要這瘋狂的感覺,與噗通亂跳的心,但願它一直都在。
5、總會有個地方能讓我實現,對自己的期許。
6、就這樣一文不名,我跳上巴士,來到這里,勇敢或瘋狂,未來見分曉。
7、沒人喜歡爵士,連你都不喜歡。因為你,我現在喜歡了
8、敬那些做夢的人,哪怕他們有點傻,敬那些痛著的心,敬我們製造的混亂。
9、正是那一絲絲瘋狂,讓我們看見新的色彩。
10、人最愛別人傾注熱情的事物。
11、音樂與機械打造的彩色世界,召喚我躍上大銀幕,活在每一個場景中。
12、你為什麼把「浪漫」說得好像很不堪?我不知道,洛杉磯就是這樣,什麼都崇拜,什麼都不重視。
13、你可以自己寫角色,寫跟你一樣有趣的東西。
14、爵士就是每次都是新的,每晚都是全新的,非常非常刺激。
15、如果那麼墨守成規,要怎麼當革命者?你緊抓著過去不放,但爵士是放眼未來。
16、等你拿到這個角色,你必須要付出一切,全力以赴,這是你的夢想。
內容拓展:
《愛樂之城》觀後感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於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為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
就像斯通本身並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製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於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為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後那次面試中打動製作人(因為製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為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為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於噱頭,回歸音樂本身。
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後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為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後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於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裡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於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後斯通自導自演舞台劇,背後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台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於「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於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並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
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後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盪」,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藉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後,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著感傷,但最後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並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沾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恆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後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篤定,確信,並一生一世地。
❾ 返璞歸真的愛情電影,復古歌舞片《愛樂之城》,能否讓人淚流滿面
這是返璞歸真,回歸電影最初美好的電影。《愛樂之城》滿足了我對電影的一切幻想,美人美景,對傳統形式的創新,不落俗套的架構,還有對黃金時代的致敬,更別說那些只聽就能落淚的原聲。導演非常成熟老道,不僅有野心,也有足夠的才華,歌舞元素幾乎就是整個歌舞片的發展史,適合迷影愛好者。
有些東西是一旦失去,就永遠都不可能追回的。當影片末尾導演安排另一種生活的展現時,我淚流滿面。世間的人們汲汲於富貴,以為那就是幸福。等到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回頭想想,似乎在哪裡存在著另一種可能。而那種可能里,才是真正的幸福。相信若干年後,這還會是一部意義非凡的電影。它有對愛情的一切幻想,更展現了電影造夢的魔力。正因為電影,才得以彌補現實的缺陷,正因為缺陷,我們才對愛如此痴迷。
❿ 喜劇電影《愛樂之城》台詞
精選喜劇電影《愛樂之城》台詞
《愛樂之城》的故事發生在當代的洛杉磯,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愛情喜劇電影。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選喜劇電影《愛樂之城》台詞,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喜劇電影《愛樂之城》台詞
1.當人們令你失望,你更要勇往直前,因為早晨到來,又是陽光燦爛的一天。
2.一次小小的邂逅,可能就是苦等的機遇。
3.我們追尋的不過是另一個人的愛,一股悸動、一個眼神、一個碰觸、一支舞,凝視一個人的雙眼,點亮一整片天空。
4.我只需要這瘋狂的感覺,與噗通亂跳的心,但願它一直都在。
5.總會有個地方能讓我實現,對自己的期許。
6.就這樣一文不名,我跳上巴士,來到這里,勇敢或瘋狂,未來見分曉。
7.沒人喜歡爵士,連你都不喜歡,因為你,我現在喜歡了。
8.敬那些做夢的人,哪怕他們有點傻,敬那些痛著的心,敬我們製造的混亂。
9.正是那一絲絲瘋狂,讓我們看見新的色彩。
10.人最愛別人傾注熱情的事物。
11.音樂與機械打造的彩色世界,召喚我躍上大銀幕,活在每一個場景中。
12.你為什麼把「浪漫」說得好像很不堪?我不知道,洛杉磯就是這樣,什麼都崇拜,什麼都不重視。
13.你可以自己寫角色,寫跟你一樣有趣的東西。
14.等你拿到這個角色,你必須要付出一切,全力以赴,這是你的夢想。
15.如果那麼墨守成規,要怎麼當革命者?你緊抓著過去不放,但爵士是放眼未來。
《愛樂之城》:關於La La Land的四個瞬間
<一>
十二月在三番看的La La Land,上映的第一個晚上和兩個朋友一起去看的。結束以後朋友分別打Uber和Lyft走了,我住的比較近就去坐地鐵回家。
走出地鐵站的時候,快午夜了,街上很空,一兩個從對面走來的人,除此以外,只有路燈。雖然這條路我已走過無數遍,幾乎每天下班回家都會走,但是突然,out of nowhere,一種莫名的孤獨從心裡升起來,好像瞬間被拉回了電影里Mia參加完party發現車被拖走只好自己走回家的那個夜晚。
啊,原來我還在電影里沒有出來。
沒有同伴,沒有車,和熱鬧告別以後獨自走的一條的回家的路。路過街邊酒吧的時候,我像電影里一樣,朝酒吧里望一眼,希望能看到一個氣質很好的在彈鋼琴的人。
That someone in the crowed.
每一個剛來到大城市的我們,希望被發現,被賞識,遇到貴人,發掘潛力,證明自己很好,很值得被愛,很充滿希望。
Except you don't always find that someone.
第一個瞬間,是有關在這座城市裡的迷茫與失意的瞬間。
<二>
看完電影回來發了一條短評。
有個朋友看到了問我,所以是想到誰了?
想到誰了呢?想到在劇場里旁邊女孩好看但又不敢多看的側臉,想到深夜醒來突然想到的詩句,想到一個春日的夜晚,在海邊散步拍照閑聊大笑,想到一個秋日的午後,車里放著Jazz,載著喜歡的人緩緩駛過金黃色的三番街頭。
所以我說,並沒有特別想到誰啊,想到很多自己。
非常喜歡的是石頭姐和高司令在山頂散步去找車的那一段,兩個其實已經深深被對方吸引的人,卻都要死死咬定對對方沒感覺,但又對對方的沒感覺表示質疑,充滿了戲劇性。
但這其實是我們這代人愛情的寫照不是么?
「喜歡一個人也不能表現得需求感太強,否則會嚇跑對方」,「在一段關系中,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彼此以空間」,這些現代都市愛情的common sense很多時候讓人們不太表達自己真實的最強烈的情感,或者選擇性地表達。
一個小細節:末了,石頭姐說,啊我的車就在這里了,你的車停的遠么要不要捎你一段?高司令說,哦不用了,我的車就在附近。然後石頭姐開走了。高司令走了很久走回了他們散步剛開始的地方,上了車。
第二個瞬間,是有關這個時代的我們在愛情面前的口是心非。
<三>
看完電影之後的日子裡我開始一遍一遍聽電影的原聲soundtrack。新年的時候在玻利維亞旅行,我感覺要寫點什麼辭舊迎新,想了一想,摘了soundtrack裡面一段的歌詞: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這段歌詞是Mia在試鏡(audition)的時候講述她一個曾經敢於光腳跳入冰冷的河裡的阿姨的故事的時候唱的。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Barefoot.
She smiled, Leapt, without looking.
And She tumbled into the Seine!
The water was freezing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
跳入冰冷的河裡當然是一個比喻,這段歌詞真的想講的是,真正敢於追夢的人都是某種程度上非理性的,有那麼一點點的瘋狂,在別人看起來好像很傻。但卻正是生活中那些瘋狂,心痛的時刻讓我們感受到情緒的波盪起伏,讓我們感受到我們此時此刻在鮮活地活著。
A bit madness is the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 to see.
第三個瞬間,是有關追夢時的鮮活和色彩。
<四>
我覺得La La Land擁有一個絕好的結尾。
已為人妻的Mia和丈夫路過那個曾經由她提議名字的酒吧,坐定,看到昔日的男友重新彈奏一曲。所有的時光回轉,他從第一天起所有的決定都不再一樣,不再有爭吵,不再有分離,他和她一路走下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然後曲畢,回到現實,什麼都沒有改變,她看向他,他看向他。劇終。
為什麼不是一個happy ending?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啊,有不完美才有遺憾,有遺憾才有執念,有執念才明白那些道理,才知道原來生活中的美好是如何的。
如果時光再來一遍,你的選擇會不一樣么?
愛樂之城觀後感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發展史上,歲月無邊遐想的空谷里,那裡埋藏著數如家珍的文化、故事、制度……還有無數人的青春。從間隙傳出的吶喊,無奈聲聲,些許是散藏深埋的愛情,在不為人知的時刻,表現出驚人的生機。我們總在伺機尋找、創造一些永恆的現實,來供我們揣摩,孰知仍舊常常失落。那種永恆,在瓜熟蒂落的一天,我坐在銀河的夢里冥思苦想,或許是愛情,因為唯有愛情,在無邊落葉的深秋,也能散發格外的深沉,蹦出攝人心魄的音符。
在這部電影里,查澤雷導演一直游離在真與假、夢想與現實之間,這不僅體現在歌舞片本身固有的特徵,更在於導演對主題的拮取和意象的選擇,以及對現代科技超然的運用和對過去時代執著的追悼。使電影在音樂和鏡頭雙重作用下,完成了一場甚至好萊塢的新時代的蛻變,男女主角的戀變,也彷彿象徵歌舞片在如今社會的生存狀態。影片更深層次討論愛情與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理想與現實得到實現時,那麼愛情將何去何從。
影片的開始,兩個人都在為為夢想努力,斯通飾演的米婭、高斯林的塞巴斯汀都把角色的苦鈍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是在不懈的追逐爵士樂的道路上,一個是在奔赴演員的途中,就這樣,兩個人在一家咖啡館相遇,徐志摩曾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現實總不是常常讓人滿意,兩個人擦肩而過。此處通過下文我們知道,亦是導演有意為之,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既借用了好萊塢經典故事開頭,又不落於俗套,與整部影片的結構相得益彰,實為大家手筆。
在接下來的影片發展中,仍舊遵循一貫的好萊塢敘事風格,兩人的愛情得到升華,導演刻意凸顯兩人原生愛情的狹隙,在沖破舊愛情的基礎上引起觀眾對劇情的認可和趨同。這讓人很自然的想起來此前高斯林飾演的《戀戀筆記本》以及電影史上許許多多的經典愛情片,這當然也是致敬的法則一種。有一句話是「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影片在此處將主題止住,是在為下文編織一個更大的局。
音樂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海景,是跌宕起伏的浪濤,是無限的詩意,電影中,音樂是一條透明的線,串聯整個影片的發展,它又像一塊無形的幕,覆蓋在影片的情節之上。在暗處引導著影片的發展,也同樣引導著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對情節的把握。
歌舞片當中音樂是電影的中心。因此,音樂的好壞決定著電影的勝敗。毋庸置疑,在這部電影當中,音樂的的確確是成功了。他要人物在其中得到了飽滿的形象,也讓故事更加生動而立體,哥,更讓觀眾隨著人物的變化而擁有了喜怒哀樂。
舉影片當中的一例,當高斯林演奏完爵士樂時,背景音樂緩緩響起,那種音樂是落寞的、是凄涼的!是寂寞的、是孤獨的…恰恰表明了人物內心不可言喻的活動。這種表現是無聲無息、是一種淺淺淡淡的轉身式的自然。他不像鏡頭一樣刻意而為之,也不像蒙太奇的組接一樣,稍有用力就顯得格格不入。當斯通聽完他的爵士樂時,這時候的音樂顯得歡快而明亮,這種節奏又恰恰是斯通內心的感受,是准確無誤的表達。
電影因為音樂而增色增彩。它像中國的戲曲一般,誠實地將一切都呈現在舞台上,表現在熒屏上,不加造作、毫不誇張,不加掩飾、更加美麗。
除音樂之外,電影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一個時代的追憶。歌舞片在漫長的時代發展當中。已經與現在的觀眾產生莫大的距離。也可以說,是欣賞歌舞片的觀眾越來越少。因為現實帶給大家的更多是劇情生動的劇情片、甜蜜擊人的偶像片、生殺掠奪的槍戰片、俠腸義膽的武俠片…在這種現象當中,推出一部歌舞片而成功幾率是相當渺小的,導演反時代潮流而行,其勇氣可嘉。
但脫開勇氣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影片對新技術的運用。還有就是影片對情懷的把握。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大量的運用過往歌舞片當中經典的情節,比如影片的最後,舞台的實景打造,實際上就是《雨中曲》當中經典的一處鏡頭運用,再比如從電影當中出現的雨傘,更是導演對《瑟堡的雨傘》的致敬……因為這一系列的致敬,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過程當中,不僅僅局限於當下的鏡頭和畫面,更是產生了多種的聯想,浮現了往昔一個輝煌的電影時代。
好萊塢的電影發展是需要突破的,從上個世紀的獨立製片人到現在,無一不是都在實踐創新和改革。《愛樂之城》可以說是重新鞏固了好萊塢在影壇上的地位,為好萊塢的發展和導演送上了一顆定心丸。僅僅對往昔的追憶也是不夠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另一個重大的方面就是對新技術的運用,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也是唯有在現代才能完成的,電影當中有許多唯美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可以在電影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比如石頭姐從餐廳跑出來與高斯林見面一段,一直到兩個人執手相舞,在深藍色的背景構圖之下,演繹了一出如夢如幻的鏡像,這在以前的人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年輕人的心。也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新技術。導演並不拘泥於講故事。他在講故事的同時在對過去進行追憶,又在追憶的同時,加入了現代大量的科技。正是如此種。種的結合。促成了《愛樂之城》影片驚人的成功。相信歌舞片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時代在發展,觀眾的欣賞水平不斷提升,歌舞片會迎來新的輝煌。
愛樂之城觀後感 2
昨天看完這部電影,吃飯,上網,甚至在夢里,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兩首歌就在腦中無間斷交替播放,可謂魔性。在電影里第一次聽時,並沒覺得無比驚艷,像《海洋奇緣》里We Know the Way那樣熱淚盈眶,恨不得立即沖回家去下載。但當電影散場,靜靜走在回家路上時,這些旋律卻逐漸浮上心頭,繞梁三日。因為這兩首歌和這部電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而這份情感不是氣血沖頭,而是帶著後勁,回味無窮的那種。
影片開頭就來了個超現實的高速公路上的載歌載舞,直接就告訴觀眾,這不是近年常見的好萊塢大片,而更像是幾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愛樂之城》的確處處有致敬老好萊塢的細節,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體和畫面質感,比如兩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鬥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著路燈旋轉,那不就是《雨中曲》么?
不僅是歌舞,兩人夜闖格里菲斯天文台那一段,從用影子來表現兩人鬼鬼祟祟地開門,到這一段的背景音樂的復古調性,再到用逐漸縮小的圓形遮擋鏡頭結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專門去找來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看,卻未必能如此投入。因為《愛樂之城》只是用了老電影的特徵作為點綴,它的真正情感內核無疑是非常現代的,或者是經久不衰的。堅持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並且把重點放在了夢想尚未實現時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後一次面試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夢想的傻子們」心中的痛,闖下的禍,遭受的打擊,Smiling through it,she sad,she do it。
同時,這部電影也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愛。白天的燦爛陽光,傍晚的深紅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碼頭,格里菲斯天文台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櫚樹,年久失修的龜裂的馬路,路邊陳舊簡陋卻有些腔調的房子,隨處可偶遇的明星,無休無止的Party……
《愛樂之城》結尾部分的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喚醒了我記憶深處,電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飛想像,來完全自由地編織影像,讓夢境在熒幕上綻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磯(Los Angeles)外,整個詞也意為想像中的、脫離現實的世界。
愛樂之城觀後感 3
看這部電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帶上紙巾,免得哭鼻子時沒紙。結果,這包紙巾根本就沒開封。我期待這部高分電影帶來一個驚喜,結果拆開音樂劇的包裝,只看到一出徹頭徹尾的陳詞濫調。
我能理解為什麼朋友喜歡這部電影。電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想著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洛杉磯贏得世界的關注。相似的心境讓兩人墜入愛河。當事業開始起飛時,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東西。中國觀眾早已熟悉類似的主題,比如「北漂」。不少觀眾可能正經歷類似的遭遇:胸懷夢想而生活拮據,充滿熱情卻不被人理解。看到男主角被親人質疑時,我們都想沖著屏幕喊:
「走開,別管我們年輕人的事!」
生活出現巨大的裂縫,這本是吹起激昂號角的時候,男女主角的應對卻一點也不主動。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個成功的樂隊,放棄自己對爵士樂的堅持,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最終靠著樂隊的收入開了自己夢想的爵士樂吧,但在我眼中,這一成功充滿了諷刺的味道。如果說男主角的成功還能起到點反省作用的話,女主角的奮斗簡直瑪麗蘇到家。她之前的面試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創作的話劇惡評如潮。當然,劇本不敢隨意槍斃女主角,所以還是生硬地安排一個星探「發現」女主角的才能,給了女主角一個面試的機會。面試的題目是講一個故事。女主角思忖良久,開始講:
「我的阿姨跳進了塞納河……」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女主角接下來絮叨了一堆關於夢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謂的夢想就是做跳入塞納河這樣常人不做的事情。但沒關系,電影里的女主角還是因此獲得機會,並成為大明星。
整個電影就像女主角講的故事一樣,看起來飽含深情,細想起來卻沒什麼道理。男女主角的愛情也是如此。兩個「北漂」的愛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題材。電影中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最初愛上我,或許是因為我那時的落魄,能讓你對自己的感受好一些」。我當時以為電影會以此為契機,探索更深刻的麵包與愛情的道理,沒想到電影接著在世俗故事裡無法自拔,再不願深入討論。電影的最後,女主角成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來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男女主角幻想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這原本是升華電影主題的一個好機會。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兩人的愛情繼續依然要建立在物質成功之上。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沒有其他可能。如果我是劇作家,我大概會把幻想的橋段換做兩人在貧賤生活中相濡以沫。畢竟,那才能襯托出所謂成功的本質。
但導演一定不想這樣。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載歌載舞的勵志MV。
愛樂之城觀後感 4
「人生沒有一樁幸福不要付代價的。東邊佔了便宜,西邊就得吃虧些。」
這電影給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觸動」,它所描寫的只不過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艱難的選擇,和長久的無奈。
生活迫使我們做出選擇,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選擇會指向何種結果,而我們貪婪的天性又註定讓我們在日後對當初作為代價犧牲了的,長久的懷念。
就這樣某些人和事便成為了人生中的執念,whatif這個問題會在數個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復提出。如果當時是另一種選擇,如果對的人沒有出現在錯的時間,如果當時沖動一些,如果當時不顧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沒有遺憾,那這樣的午夜是不是就不會傷感。
把這樣的選擇和執念抽象成一個二選一的簡單選擇題,就是電影里表達的生活。兩個選項是理想和愛情,二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理想,於是未盡的愛情便成為了執念,這執念在多年後尚可令兩人在一首曲子的時間里傷感而流淚。
如果他沒有成名那麼早,如果她的舞台劇大獲成功,如果他追隨她去巴黎,如果她為他留下,是不是就會獲得想像的錄影帶里播出的大團圓而沒有遺憾的生活?我對這答案並不樂觀-這彷彿在問當年選擇的紅玫瑰是否會變成胸口的硃砂痣,亦或是選擇的白玫瑰是否會變成床前明月光。
我挺喜歡電影的結尾,在短暫的傷感過後,兩人平靜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堅決而頭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對的現實,沒有拉扯,沒有猶豫-這是成年人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多年前在理想與愛情間選擇了前者,最後的結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經對其善意相待。最終的結局雖然感人流淚,但這並不是一個傷感的結局-甚至連無奈的結局都算不上-至多是個稍有遺憾的結局。而這種不能兩全其美的遺憾,不過是生活本身罷了。
愛樂之城觀後感5
看完愛樂之城的首映,時隔一天後,頭腦里不斷回味,還是很享受那在影院中的愉悅感,不僅有感官上的刺激,也有由衷的贊嘆,同時也想借著片子,談談一些關於電影的個人理解。
在影迷這個圈子,很多電影都被戲稱為「豆瓣神片」,打上文青最愛之類的標簽,言外之意,這些片子只是受到了某個固定群體的認可,「豆瓣神片」簡單來說,一般都是偏重情節的作品,它們或者劇情有神走向,結局出人意料,或者所謂有極深刻內涵,再或者就是情感,台詞等元素有些極強的共鳴。這些,似乎都是通過影片的一個結果,來評判的。我想說的是,其實享受電影,更應該的是享受過程,而愛樂之城,就是這個過程最完美的體驗。
這么說並非貶低愛樂的劇本,但假設把導演換成另外之人,很可能影片就僅僅成為了所謂的「豆瓣神片」,享受電影的樂趣。不僅僅體現在劇情帶來的情緒中,演員的一個微妙動作,一幀巧妙的構圖,一次有趣的運鏡,都會帶來驚喜,當影片中處處都有這種驚喜時,佳作就誕生了。
而且是在一部歌舞電影中,電影同音樂劇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豐富的電影語言,這也成了很多音樂劇,話劇改編成電影最尷尬的地方,鏡頭怎麼參與,怎麼更立體的布景,剪輯的取捨等等都是蠻有難度的工程,如最近一版的悲慘世界,就顯得有些模稜兩可,lalaland好在作為原創,可以自由的設計這些,同時考驗了導演的想像力和場面調度能力,而達米安做到的近乎完美
雖然沒有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來拍一段完整的歌舞,但是攝影機的運動幾乎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音樂響起的時候,攝影機毫不吝嗇的推進,拉回,搖動,可能在一次運動後,背景已經變得天馬行空,配合著演員們曼妙的舞姿,你可以感受到音樂中感情的充沛,替他們由衷的快樂與傷心。歌舞,舞蹈,都是情緒,心情的宣洩,本片對這一點把握的恰到好處,把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同時作為電影,沒有泛濫到無聊的曲目數量,適可而止,歌曲旋律也很耐聽。
達米安真的是太會拍高潮了,同時也不得不贊嘆他的場面調度能力,幾場歌舞戲,無論是男女主單獨還是群戲,都把音樂節奏和攝影機運動,人的運動軌跡,剪輯的節奏。心裡活動和背景結合的滿分!完全就是一種享受,視聽效果非常出色,再加上本片從頭到尾的復古感,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和那些經典的作品,自然又多了幾分情懷加持。
所以說,過程完美大抵如此,當有人做到了,再拋去一切只說劇情顯然是不公平的。
其實還是要說下劇情,其實這個劇情也很用心,有幾處前後呼應很贊,但就像開頭說的,很可能換個導演拍就俗套的很了,但話雖如此,個人還是非常喜歡那個結尾的,可以說,這是最壞的結尾,也是最聰明的結尾,作為好看到爆的本片,也是最完美的結局。
如果電影是場夢,我願夢到愛樂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