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愛情電影發展史ppt

愛情電影發展史ppt

發布時間:2022-10-22 21:49:56

A. 電影發展史

http://www.verycd.com/groups/SandBox/325852.topic
你可以先看下這個
有中國和世界2種

這個是比較長的了

http://tieba..com/f?kz=207403062

你自己去找下吧

B. 請幫忙!非常緊急!!!感激不盡!!關於電影發展

姓 名:呂克·貝松

出生日期:1959-03-18

出生地:法國巴黎

星 座:雙魚座

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歐洲的斯皮爾伯格,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代表作有:《地鐵》(1985年)、《碧海藍天》(1987年)、《尼基塔》(1989年)、《這個殺手不太冷》(1994年)、《第五元素》(1997年)、《聖女貞德》(1999年)。

進入21世紀以來,呂克·貝松完成了從導演向製作人和出品人的轉型,公眾的感覺是他一直致力於用大投資拍大片賺大錢,但他卻向媒體聲明,他是在打造一條電影生物鏈,用大製作養小製作,為年輕天才導演提供拍攝處女作的資金。尤其是近兩年,呂克·貝松更是被法國媒體冠以了「法國電影工業新大亨」或「影界法老」頭銜。從包裝國際明星,到成立超現代化的蒙太奇工作室「數字工廠」,還有在巴黎斥巨資1億歐元打造歐洲最大的55000平方米片場,呂克·貝松目的只有一個——叫板好萊塢。

C. 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如下: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

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

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

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

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

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

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

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網路--電影發展史

D. 求關於世界電影發展史的英文presentation的ppt

勵20(財富值+經驗值) +15分鍾內

E. 電影史的發展歷程

電影的發展和起源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5 02:51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參考資料:

F. 電影發展的階段及代表作

一、電影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重要時期,分別是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

1、電影的形成期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與進步, 1895年3月22日,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這個時期的電影在技術上推行標准化,藝術上講求構圖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這些早期電影過於貼近現實,而且影片時間很短。電影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

2、電影的發展期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

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

這些電影具有鮮明的現實
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3、電影發展的成熟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6)愛情電影發展史ppt擴展閱讀:

電影創新: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

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是和立體電影同時在紐約出現的,不過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

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時也採用三條音帶與三個擴音器,來產生立體聲的效果。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用3架放映機,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銀幕,6條聲帶和將近20個擴音器。它在紐約獲得如此大的商業成功,以致觀眾要好幾個月前預訂影院的座位。

經過十年獲利的經營,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馬」電影院,放映麥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羅希蒙等人拍攝的九十部影片。

這些影片當時還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遊紀錄片,引導觀眾漫遊世界五大洲。當表現交通工具(火車、飛機、小汽車、直升飛機、游覽小火車等)迎面飛馳而來時,尤其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史

G. 愛情電影發展歷史

走過四季的國產愛情電影 七夕到,鵲搭橋,牛郎織女樂逍遙。這段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如今已經成為愛情經典。在這浪漫的七夕情人之夜,有情人總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一番。攜手欣賞幾部精彩的愛情電影,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當人們沉浸在被纏綿悱惻的愛情中時,不知是否知道在中國百年電影發展史中,愛情電影曾歷經坎坷。 拍攝於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是中國的第一部愛情電影,這部以表達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為主題的影片情節簡潔,詼諧幽默。改行賣水果的鄭木匠與祝郎中的女兒相愛,但未來岳父以「讓祝氏診所生意興隆」作為答應求婚的條件。鄭木匠情急之下,樓上俱樂部的樓梯改成了由他控制的活動樓梯,上樓下樓的人跌傷無數,上門求醫的賭徒絡繹不絕,於是乎他的診所生意火爆,鄭木匠與祝小姐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鄭木匠機智多謀,祝小姐浪漫多情,想不到二十年代的愛情故事竟然如此「羅曼蒂克」。作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張石川拍攝此片時並沒有使用太多技巧或手法,而且還是部短得只有22分鍾的默片,導演的初衷只是為了「博人一樂,尚無主義」。殊不知正是這部定位於取悅大眾的商業影片,從此揭開了中國電影愛情片的序幕,讓愛情通過電影的形式走近了人們的生活。 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馬路天使》是30年代愛情電影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電影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等流傳至今。電影中男女主角是一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小陳以吹號為生,小紅則到茶樓酒館賣唱。艱苦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們心中愛情的火焰,小紅一回家就利用鏡子反光給小陳打暗號約會,小陳則時不時給她變魔術逗樂,兩人隔著窗戶用歌聲和琴聲傳遞著綿綿情意。然而好景不長,歌女小紅在茶樓賣唱時被被流氓古成龍看中。面對惡勢力的步步緊逼,誓死維護自己愛情的小陳沒有退縮。在眾多把兄弟的幫助下,順利地把小紅救出魔窟。小陳和小紅分別由當時極富盛名的趙丹和周璇扮演,青春亮麗的電影明星,波瀾起伏的愛情故事讓《馬路天使》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此時的愛情電影已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娛樂大眾,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平民百姓艱難的生活,美好的愛情在亂世里也變得沉重起來。 如果說解放前的愛情電影里總離不開憂傷和磨難,那麼解放後的愛情電影里更多的是沖破禁錮和約束。《五朵金花》是那個時代愛情電影的代表作,曾先後在三十五個國家上映,並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雖然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愛情電影,但電影里卻是歌頌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和新型的社會關系。雖然以講述雲南白族青年阿鵬與金花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但電影中兩人談情說愛的情節卻少得可憐。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愛情被擠到了角落。即便如此,這部電影在六十年代還是因為宣揚「愛情至上」被打上「反動電影」的烙印,女主角楊麗坤因遭受殘酷迫害最終精神錯亂,鬱郁而終。嚴峻的政治環境讓愛情變成了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電影人談「愛」而色變,之後多年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1980年代初,一部以表現男女青年真摯戀情的自然風光片打破了這個人為的樊籠,再一次把愛情電影帶進人們的視野,它就是被稱為「80年代的青春偶像片」——《廬山戀》。影片自發行之初就風行全國,張瑜、郭凱敏成了當時的最佳戀人拍檔。女主角張瑜人氣急升,以無可比擬的優勢當選為當年的金雞獎和百花獎的「雙料影後」,票數之高至今無人打破紀錄。《廬山戀》講述的是一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和一個大陸男子相識、相知、相戀的故事。影片以廬山這個風光旎妮的自然景觀入手,利用以景生情、借景寫情的敘述筆法,觀眾在欣賞清麗妖嬈的自然景觀同時,對男女主角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導演利用電影鏡頭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刻畫的手法頗見功力。這部影片最讓人震撼的地方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戲」——接吻。雖然只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臉頰上輕輕親了一下,但這樣的場景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後來還被公認為是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吻」。據說電影拍攝結束後,張瑜因為親了郭凱敏心裡過意不去,還特意請他吃了一頓飯作為精神補償。這樣的事情現在的年輕人簡直無法想像,當時人們的愛情觀念之封閉由此可見一斑。 從此以後,中國愛情電影的創作數量漸漸增多,拍攝手法也日趨多元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7年張藝謀拍攝的《紅高梁》。濃郁的色彩,凝重的構圖,讓人體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男主角狂野粗獷的情感表達讓我瞠目結舌,原來愛情還有這樣一種演繹方式。當「我爺爺」挾起「我奶奶」走向那一片高梁地時,隨之掀起的那一陣陣麥浪體現了生命中固有的野性和不可抑制的情慾張揚。鞏俐和姜文淋漓盡致的表演,直接把中國愛情電影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此後的愛情電影如同脫韁的野馬,創作方式變得更加自由。如今,「愛情」這個美妙的字眼已可以隨意出現,電影也幾乎是「無愛不成戲」,中國愛情電影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時代。

H. 電影發展史ppt

相信國產電影

閱讀全文

與愛情電影發展史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約翰塞納成龍合作電影 瀏覽:558
大樂師電影粵語中字 瀏覽:322
鈴木一徹電影名字有哪些 瀏覽:668
36o微電影大全下載 瀏覽:26
鬼玩人1981電影演員表 瀏覽:403
勒死電影完整版 瀏覽:952
初一能看懂的英文電影 瀏覽:881
電影大嘴女人圖片 瀏覽:288
賽羅大電影終極之戰免費觀看 瀏覽:822
東北話法國電影難兄難弟 瀏覽:387
關於愛情的故事日本電影 瀏覽:8
成龍和麥嘉電影 瀏覽:123
電影拍攝場面大全 瀏覽:552
電影院內網女妖男 瀏覽:236
非誠勿擾2電影最後音樂 瀏覽:536
發財有道電影演員表 瀏覽:137
陳佩斯電影大全完整版喜劇 瀏覽:139
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英語作文 瀏覽:502
女演員宋寧電影 瀏覽:540
法國電影完美男人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