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電影生活與美學

台灣電影生活與美學

發布時間:2022-10-15 07:54:23

1.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影片評價

「愛情的貧困」和「貧困的愛情」——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評析
黑格爾曾經說過:愛情描寫的美學價值,在於它具有廣泛的包容和反映客觀世界的可能性。《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正是具有這種美學價值的作品。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編導的立意所在就是要通過菱花、存妮、荒妹母女三人的情愛經歷,提示人們對嚴峻的社會生活的深入思索。藝術家努力把時代的印記深深銘刻在主人公心靈上,把社會矛盾凝聚於人物的獨特命運中,由此給人以啟迪。
影片沒有人為地減輕歷史的重負,而是真實地把長期「左」的反復折騰,尤其是十年動亂,在經濟、生活、精神上給一個偏僻的山村帶來的嚴重災難,尖銳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經濟上的極端貧困,在這個「角落」里造成了深重的「精神的貧困」。這種「精神的貧困」必然帶來「愛情的貧困」和「貧困的愛情」。存妮和小豹子的「畸戀」,正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影片中的小豹子並不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而是一個十分朴實憨厚的農村青年。但是他四肢發達,頭腦卻十分簡單,甚至認為:「識字有什麼用?只要認得『男女』兩個字,上城不走錯廁所就行!」這段性格化的語言十分清楚地表明小豹子的文化知識是多麼匾乏。而他精力的過剩和精神的貧困,正是造成他情愛過失的直接原因。「谷倉」一場戲,影片描述了小豹子始而沖動、魯莽,繼而震驚、羞愧的心理過程,表現了他和存妮做愛後,隨著人的原始沖動宣洩,傳統的、封建的潛意識再次抬頭的精神狀態。存妮打了小豹子,小豹子更加悔恨;存妮住手了,小豹子卻痛打自己。看到這些畫面,觀眾一方面感到這對少男少女的魯莽和唐突,另一方面卻又對他們產生深深的憐憫和同情。顯然,產生小豹子和存妮的愛情悲劇,有其主觀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客觀因素:他們生存的環境。影片描述的靠山莊這個「角落」,就是整個地處於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的嚴重貧困之中。這里的人們有著濃重的封建意識,一方面許多人把自由戀愛視為「醜事」,大逆不道;另一方面卻把許多年輕人,甚至親生兒女的青春,像商品一樣買賣,葬送了許多青年的幸福乃至生命。最可悲的是,他們絲毫未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還自認為是出於關心小輩命雲,並把它看作是「天經地義」的道德准則,於是不斷促成了這些悲劇的發生。它表明,靠山莊這個從物質到文化極其貧困的的生活環境,正是產生這種愛情悲劇的本源。
藝術家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表現人物悲劇和提出社會迫問。我們看到影片貫穿始終的是人物前後判若兩人的性格對比,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性格對比,以及看似重復的事件對比,例如:菱花在年輕時,是一個敢於反抗父母之命,自己選擇嫁到「角落」里的人物,但20年過後,她卻重蹈父母把兒女當東西出賣的覆轍;荒妹過去和小夥伴們曾經一起翻山越嶺去看火車,卻和他們保持三尺距離;英娣曾經欣喜地接過二槐送的絲線,本該有幸福的歸宿,結果卻離開戀人,去忍受無愛的婚姻。同樣是貧困人家的女兒,存妮與荒妹的命運為何大不一樣?同樣是「角落」里的男人,為何小豹子含冤下獄,榮樹卻能為「角落」帶來春來的信息?這些必然激起觀眾對生活、對歷史的反思。
影片遵循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非常注意發掘深含意蘊的生活細節,這也跟影片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其中突破的是那件紅毛衣的設計,它猶如一根隊絲線貫穿影片的始終。這件紅毛衣的除一次出現,是由沈山旺作為結婚禮物除給敢於擺脫封建家庭束縛爭取婚姻自主的菱花的,在它薔薇色的經緯中,編織著主人對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當紅毛衣穿在存妮身上時,盡管已斑駁變色,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所造成的極端貧困的角落裡,卻依然是一個姑娘不可多得的心愛之物。同時,「谷倉敘衷腸」那場戲,毛衣又成了一根引線,拉響了小豹子和存妮愛情悲劇的雷管。蒙昧、荒蕪的生活造成了他們情愛的悲劇。姐姐留下的這件紅毛衣雖然給荒妹帶來了一絲暖意,卻形成了對一顆純真、稚嫩的心的扭曲,使她該愛的不敢愛,該想的不敢想。荒妹恨這件紅毛衣,捶它打它;但又愛這件紅毛衣,因為它畢竟是死去的姐姐僅存的唯一紀念物。當到三中全會的春風吹綠了人們心上的荒原時,荒妹終於穿上了那件紅毛衣奔向她仰慕已久的心馳神往的愛情聖地,再現了紅毛衣所象徵的愛情真諦。紅毛衣這一動人的細節聯系著母女任的不同命運,令人潸然淚下,真正發揮了細節描寫的藝術力量。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導演對電影諸種表現手段的運用同樣朴實自然;頗見功力。以存妮自殺前後為例:存妮披頭散發沖進家門,導演將六個不同角度的荒妹的近景和特寫,交切於六個她的主觀鏡頭之中;變幻的光影,嘈雜的人聲,高節奏的蒙太奇處理,把存妮之事對荒妹心靈的撞擊展示得淋漓盡致。爾後,存妮跳塘自盡,在一組短促的快切畫面和菱花的號陶之後,攝影機悄悄地追循著存妮和小豹子昔日在谷倉相戲的蹤跡,從樓下到樓上搖升——樓空人去,萬籟無聲。鏡頭的低節奏運動及無聲的畫面,與前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震撼。
對於這個「角落」里發生的愛情故事,我們的藝術家沒有隨波逐流地滿足於愛情表面的追求,而是透過它去探索歷史、抒發哲理。這一切,又以充滿感染力的藝術手法給人以美的享受。

2. 台灣歌手菜琴前老公是誰

蔡琴前夫是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2007),電影導演及編劇,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歲時移居台灣。1986年發行的作品《恐怖分子》獲第2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等多個海內外大獎。1991年獨立發行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2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2001年作品《一一》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7年獲得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台灣社會的手術刀」,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畢業院校:國立交通大學,佛羅里達大學

主要成就: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

人物評價:

楊德昌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這早已被公認。他是世界級的人物,他的藝術成就讓所有人都驕傲(焦雄屏評)。2007年楊德昌的去世彷彿又似一記警鍾,敲在所有還關心台灣電影的人心上。

楊德昌擅長將西方電影理論與中國傳統電影美學相結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層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鋒芒,題材偏重於人際關系以及社會家庭生活的描述。敘事採用散點結構與開放式結尾,突破東方人大團圓結局的傳統審美心理,卻又不追求新潮電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現紀實、雋永、樸素的藝術風格。

他的電影永遠富有話題性與爭議性,具有華語電影少見的鋒利和尖銳。而力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更是華語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史詩作品。那是華語電影的一次不小的革命,他不僅以寫實的風格賜予了電影以批判的力量,更以其深邃的人性力量,打動了世人。「牯嶺街」故事蔓延到了內地,一樣在青少年階層中產生不消的影響。至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仍舊被作為影迷追溯的議題,是華語電影一個時代的特別佐證,甚至被認為是「照亮我們黑暗青春的永不熄滅的明燈」(陸川評)。

他曾是揭開台灣台灣新浪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時代」與「人和城市」在精神內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氣息;他是一個高明的「畫家」,用實質化的手法去摹繪隱藏在面具與隔膜下的靈魂的焦慮與糾葛;他被譽為東方的安東尼奧尼和特呂弗,意識流和現實主義的解構手法嫻熟,冷酷、精準,不露聲色,批判的聲音卻充滿悲憫,透露出濃厚的人文情懷。他站在角落,充一個冷眼的觀察者,人性的沖突,顛破,疼痛,在他的鏡頭里緩緩流淌,連一條街,一個城,都具有意外的生命。(騰訊娛樂評)

他是楊德昌,一位已然逝去,卻從不曾遠行的電影大師

楊德昌,是一個真正的文人。

3. 經典好看的電影,含人生哲學

這些電影可能是不適合你的、可能是你不喜歡的,但一定是經典的、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花最少的時間看最好的電影,那麼以下這些是必須要看的。
你可以試試:
當你看過了10部影片後,你就會覺得有興趣了;
看過了20部影片後,你就知道了什麼是好電影;
看過了30部影片後,你就會有話要說會評論了;
看過了40部影片後,你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向人推薦;
看過了50部影片後,你就會千方百計的再找50部影片來看......
這時你就無可救葯啦。

1.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國)
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具有強烈思想性的作品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揭示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擊潰了所謂的「愛國」迷夢

2.馬路天使 Street Angel(1937)(中國)
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經典寫照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3.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美國)
好萊塢「第一巨片」
展現著曠世愛情的絕世佳作
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4.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1940)(美國)
鏡花水月痴人淚,藍橋愁斷離人腸
戰爭時期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

5.公民凱恩 Citizen Kane(1941)(美國)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6.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1942)(美國)
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
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
蘊涵著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反法西斯激情

7.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中國)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詩化電影的先河

8.羅生門 Rash?mon(1950)(日本)
挖掘人性丑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標志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一個新紀元

9.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美國)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10.後窗 Rear Window(1954)(美國)
「永遠的驚悚大師」的傑出代表作
一則「看電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11.賓虛 Ben-Hur(1959)(美國)
一部名垂影史的史詩巨片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滿含著對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12.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美國)
百年經典的主題與現代藝術的融會貫通
美國「街頭歌舞片」的經典之作
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都市愛情悲劇

13.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1965)(美國)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14.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國)
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
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15.星球大戰 Star Wars (1977)(美國)
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16.人證 Ningen no sh?mei (1977)(日本)
一部探討人性、人情、人倫的傑作
世界偵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

17.城南舊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1983)(中國)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18.莫扎特 Amadeus (1984)(美國)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19.芙蓉鎮 Hibiscus Town(1984)(中國)
「電影泰斗」謝晉的扛鼎之作
表現了各式人物在歷史面前的真實面目
發出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20.紅高粱 Red Sorghum(1987)(中國)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了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與迷幻

21.十誡 Dekalog (1989)(波蘭)
歐洲「道德焦慮電影」的代表作
以探討當代人的道德困惑為主旨的鴻篇巨制
透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契約引出滿含悲憫和質疑的精神命題

22.悲情城市 Beiqing chengshi (1989)(中國台灣)
當代台灣社會的灰色寓言
都會浮世風景中喑啞的安魂曲
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

23.人鬼情未了(第六感生死戀) Ghost (1990)(美國)
好萊塢道德復興運動的代表作
一幕傑出的愛情悲劇
體現了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24.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美國)
多元化文化觀在電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對美國西進運動的深刻反思
好萊塢歷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25.情人 Amant, L' (1992)(法國/英國/越南)
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異國之戀
一段大膽、熾烈、郁悶而又無奈的叛逆戀情
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國)
美國社會問題片的經典之作
一部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心理分析片
好萊塢最令人激動的恐怖片之一

27.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中國台灣)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28.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中國/香港)
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一部絢爛、令人陶醉的史詩

29.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美國)
探尋和謳歌在特殊環境中的人性發展軌跡
具有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
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緒力量

30.真實的謊言 True Lies (1994)(美國)
美國20世紀90年代動作片經典中的經典
特技電影的典範
大陸市場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31.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美國)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史

32.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國)
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西部畫卷
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話

33.鋼琴課(鋼琴別戀)The Piano (1993)(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34.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4)(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意外之喜」
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
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35.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國)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6.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美國)
動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英語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巔峰之作

37.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殺手裡昂) Léon (1994)(法國/美國)
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問題少女與中年殺手的悲劇之戀
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38.七宗罪 Se7en (1995)(美國)
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驚悚片
一幕讓人發狂的人生戲劇
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39.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美國)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40.廊橋遺夢(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美國)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41.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英國)
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
另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現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42.泰坦尼克號 Titanic (1997)(美國)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43.美麗人生 Vita è bella, La (1997)(義大利)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44.中央車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巴西/法國)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溫情小品
一段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45.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美國)
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
對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

46.搏擊俱樂部(搏擊會) Fight Club (1999)(德國/美國)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
一幕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

47.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香港/法國/泰國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樂參半的夢

48.一一 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台灣/日本)
一部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迷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49.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2000)(丹/德/荷/美/英/法/瑞/芬/冰/挪)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朴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贊美詩

50.千與千尋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2001)(日本)
自我救贖的英雄史詩
重新審視人類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探尋世人活著的力量和理由

4. 湯唯:按照李安的要求,我足足留了8個月的腋毛,終於一炮而紅,你怎麼看

當年湯唯因為出演李安導演的《色戒》一舉成名,其實出演這部電影的背後,是湯唯巨大的付出和努力。細心的觀眾可能觀察到一個細節,電影中的湯唯腋下有著濃密的腋毛,一點都沒刮。這是李安的要求,他認為這符合那個時代的女性人物。「我認為留腋毛很性感,我很樂意把它秀出來。」李安說道。

於是,一向不留腋毛的湯唯為了角色足足留了八個月的腋毛。湯唯在影片中大多穿著無袖的旗袍,胳膊一有幅度大點的擺動,腋毛就能清晰可見。這也成為了湯唯吸引人的一大看點。

李安為何選擇湯唯作為女主角

但李安說王佳芝本來就是在扮演別人,她就應該是緊張的。所以她的緊張是對的,這是其他知名女演員做不到的,她們只能演出緊張感。李安曾說過也許你拍完電影會受到很多非議,一定要考慮清楚。

果不其然,這部電影讓她被封殺了一段時間,但她絲毫沒有受影響,出國留學,豐富自己。最後憑借北京遇上西雅圖創造愛情電影的票房奇跡,王者歸來。

5. 什麼是電影的獨立美學

電影美學(aesthetics of cinematography)是電影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電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藝術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

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

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

還有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6. 給推薦些各類好看的經典的電視劇和電影吧,謝謝~~

50部一生不得不看的經典電影

1.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國)
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具有強烈思想性的作品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
揭示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擊潰了所謂的「愛國」迷夢

2.馬路天使 Street Angel(1937)(中國)
中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經典寫照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

3.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美國)
好萊塢「第一巨片」
展現著曠世愛情的絕世佳作
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4.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1940)(美國)
鏡花水月痴人淚,藍橋愁斷離人腸
戰爭時期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

5.公民凱恩 Citizen Kane(1941)(美國)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6.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1942)(美國)
世界電影殿堂中的經典之作
以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驚險偵探片
蘊涵著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反法西斯激情

7.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中國)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詩化電影的先河

8.羅生門 Rash?mon(1950)(日本)
挖掘人性丑惡的巔峰之作
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標志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一個新紀元

9.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美國)
流芳百世的浪漫經典
電影史上愛情文藝片的典範
溫馨浪漫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

10.後窗 Rear Window(1954)(美國)
「永遠的驚悚大師」的傑出代表作
一則「看電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11.賓虛 Ben-Hur(1959)(美國)
一部名垂影史的史詩巨片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滿含著對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12.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美國)
百年經典的主題與現代藝術的融會貫通
美國「街頭歌舞片」的經典之作
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現代都市愛情悲劇

13.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1965)(美國)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14.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國)
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
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15.星球大戰 Star Wars (1977)(美國)
20世紀最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16.人證 Ningen no sh?mei (1977)(日本)
一部探討人性、人情、人倫的傑作
世界偵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

17.城南舊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1983)(中國)
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寧靜、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18.莫扎特 Amadeus (1984)(美國)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19.芙蓉鎮 Hibiscus Town(1984)(中國)
「電影泰斗」謝晉的扛鼎之作
表現了各式人物在歷史面前的真實面目
發出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20.紅高粱 Red Sorghum(1987)(中國)
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始
猶如一聲霹靂,驚醒了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與迷幻

21.十誡 Dekalog (1989)(波蘭)
歐洲「道德焦慮電影」的代表作
以探討當代人的道德困惑為主旨的鴻篇巨制
透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契約引出滿含悲憫和質疑的精神命題

22.悲情城市 Beiqing chengshi (1989)(中國台灣)
當代台灣社會的灰色寓言
都會浮世風景中喑啞的安魂曲
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

23.人鬼情未了(第六感生死戀) Ghost (1990)(美國)
好萊塢道德復興運動的代表作
一幕傑出的愛情悲劇
體現了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24.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美國)
多元化文化觀在電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對美國西進運動的深刻反思
好萊塢歷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25.情人 Amant, L' (1992)(法國/英國/越南)
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異國之戀
一段大膽、熾烈、郁悶而又無奈的叛逆戀情
一堵無法逾越的經典嘆息之牆

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國)
美國社會問題片的經典之作
一部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心理分析片
好萊塢最令人激動的恐怖片之一

27.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中國台灣)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
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28.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中國/香港)
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
一部絢爛、令人陶醉的史詩

29.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美國)
探尋和謳歌在特殊環境中的人性發展軌跡
具有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
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緒力量

30.真實的謊言 True Lies (1994)(美國)
美國20世紀90年代動作片經典中的經典
特技電影的典範
大陸市場進口好萊塢大片的開始

31.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1994)(美國)
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
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
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著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史

32.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國)
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國西部畫卷
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話

33.鋼琴課(鋼琴別戀)The Piano (1993)(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
一個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愛情故事
細膩地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啞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佳作

34.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4)(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意外之喜」
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實描繪
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35.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國)
一部揭露美國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誼和希望描繪的生命畫卷
蘊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6.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美國)
動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英語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巔峰之作

37.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殺手裡昂) Léon (1994)(法國/美國)
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問題少女與中年殺手的悲劇之戀
滿含繞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38.七宗罪 Se7en (1995)(美國)
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驚悚片
一幕讓人發狂的人生戲劇
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味的警世錄

39.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美國)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40.廊橋遺夢(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美國)
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
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
一部本地化思維極強的力作

41.猜火車 Trainspotting (1996)(英國)
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問題電影」
另類影片的經典之作
以寫實主義的基調展示了現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

42.泰坦尼克號 Titanic (1997)(美國)
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43.美麗人生 Vita è bella, La (1997)(義大利)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44.中央車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巴西/法國)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溫情小品
一段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45.楚門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美國)
一則荒誕無稽的人生寓言
對惟利是圖、踐踏人權的社會現象的強烈諷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萬能」的價值觀

46.搏擊俱樂部(搏擊會) Fight Club (1999)(德國/美國)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
一幕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

47.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香港/法國/泰國)
無法抗拒而又綺麗無比的東方之美
一個有關人生的命題、一段互為交織的愛情
一種緊張、神秘、情慾的調子,一場苦樂參半的夢

48.一一 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台灣/日本)
一部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迷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49.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2000)(丹/德/荷/美/英/法/瑞/芬/冰/挪)
北歐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朴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信念的贊美詩

50.千與千尋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2001)(日本)
自我救贖的英雄史詩
重新審視人類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探尋世人活著的力量和理由
闖關東、大染坊、喬家大院確實都是上品,我也看了兩遍。「有對人生的啟示態度的」、「看完後還回味無窮」「收藏」綜合這三點,給你推薦兩部上上品:
1、《天道》亮劍的導演,商戰+愛情,台詞和劇情都很好,很有哲理,看深層一點內容有:文化屬性、強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人性、信仰、生存哲學、、、、這個片政府不主張放的,可以說是現代版的「魯迅的《吶喊》」,警世之作。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作者豆豆很低調。
2、《大秦帝國1 --黑色裂變》歷史片 主演侯勇 王志飛 導演 黃建新 這是一部看了能讓你熱血沸騰的好片,看點: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的時代---百家爭鳴,中國歷史上最成功最徹底的變革---商鞅變法,原著作者孫浩輝用了15年寫的,共5部,現在拍出來的只有這第一部。商鞅變法--主要推崇法家,呵呵,所以CCTV也沒有放(中國現在依然主推儒家思想),但此片一出,美國和台灣都放了。總的說,這是巨片了,如果能推廣,對民族文化、對國家、對每個人的影響是無法衡量的,我道行太淺,說不全啊,希望大家看後能細細體會!!!

7. 華為mate30pro和華為p40pro哪個好

Mate30 pro的第一眼感官效果真的非常驚艷,經常會有用iphone的朋友看到了問這是什麼手機(攤手),從正面顏值來講Mate30 pro真的能打,比P40 pro的雙挖孔屏順眼,看著舒服。但是屏幕曲度太大犧牲了音量按鍵,改成了側邊屏幕敲擊的交互方式,看著挺科幻但會感覺用著不順手。雖然網上對於對於屏幕供應商和排列方式炒得很熱,說實話個人使用沒感覺出來有多少差別,線下門店裡購買人群我幾乎沒見過care排列方式的。處理器兩款都一樣,內存都是LPDDR4X,UFS3.0,性能上沒什麼差別。拍照方面,P40 pro是真的強,IMX700的超級大底不是開玩笑的,暗光拍攝穩到不行,很少出現手抖拍糊的情況,色准感覺也比Mate30 pro進步了一些。長焦我用的不多,但是感覺說是3倍/5倍光學變焦,實際拍攝還是會有畫質損失,很少用到這個功能。至於50倍數碼變焦,完全就是噱頭,沒有什麼卵用。電池的話,雖說標稱值是4500mAh和4200mAh,個人感覺區別不大,一天重度使用都晚上到家都得充電,快充方面兩者是一樣得。另外,Mate30pro支持3D結構光,P40pro就沒有了。我比較喜歡Mate30 pro的AI屏幕隨心,也就是姿態感應器會判斷你看視頻的角度,然後智能調節屏幕方向,比以前的通過陀螺儀自動旋轉屏幕智能太多了好嗎,良心功能!就是這種細節讓我感覺公司GTM那邊挺用心的說實話。配色方面,P40 pro的鈦空銀很驚艷,其他顏色一般般,而且後蓋攝像頭突起的太多,握著會有硌手的感覺。Mate30 pro的青山黛牛逼,會有那種奢侈品的感覺,而且注入了一些時尚環保的理念,感覺起來好像更年輕一點?(自我催眠中~)講個需要注意到的點,Mate30 pro 因為P40系列上市降價了500塊,Mate30pro剛上市8+128的版本賣6399,現在的官方價格是5899,性價比上來講還是Mate30 pro更高。如果特別喜歡拍照且特別喜歡P40 pro的某個配色的話,那就選P40pro。如果不是,個人覺得選Mate30 pro更明智。

8. 為什麼我說過度追求時尚,反而有害審美品味

最近流行一個比較火的實驗, 「當博主的穿搭回歸生活」。


參賽選手有:適合約會的韓范輕熟風、適合蹦迪的甜酷辣妹風、適合看展的莫蘭迪文藝風、和凡人劃清界限的名媛千金風...


沒看過視頻也沒關系,你在現實中也應該見過上述風格 無BGM、無濾鏡、無角度、無拉腿,褪去氛圍後 的真實樣子。



時裝秀、大牌服裝也不例外:


Jennie同款毛衣+短褲黑襪,出現在名媛的生活場景時,人車合一非常貴氣, 當回歸生活場景 ,騎上電瓶車好像名媛欠款跑路,上街邊買個烤腸像躲債的名媛實在餓急眼了。


前一陣子大火的貝雷帽,拍照拽又颯、現實頭身比惡化


Blumarine推出Hello Kitty系列,不敢去想它在現實中的樣子


這類視頻最大的槽點在於,我們買的衣服、飾品、包包很美,日常生活場景卻不夠美。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不僅是長相、身高、膚色、氣質、體態、發型;更重要的是 生活場景賦予的整體氛圍


照片里的場景,是專門約會的下午茶咖啡廳、私人度假小山莊、波光粼粼的海邊、低調奢華的藝術長廊...


淘寶賣家秀


現實里的場景,是趕地鐵的十分鍾共享單車、地鐵口熱乎乎的烤地瓜、提供開水泡麵的便利店、格子間與出租房...


講真,大多數人每天的生活, 不是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



大家多多少少也踩過這種坑吧?


幾乎每個人都買過:與生活場景極為不符的服飾、需要束腰和高跟鞋才能看的服飾、需要全套精美妝容才能駕馭的服飾...


更心疼的是 斥巨資 買回來的衣服,只有極少場合能派上用場,然後就是套上防塵罩供在衣櫃里,壓不得折不得、洗衣機里甩不得,終於能拿出來穿了,卻隱隱聞到一股霉味...



前兩年,人們對「要麼美要麼死」、「自己值得最好的」等精緻主義小資情調十分追捧;


而近期,例如「都市土狗」這種 反 時尚 力量 異軍突起,一把撕下消費主義給女性畫的麵皮。



氧叔認為這個趨勢挺好的。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日常生活也格外重視審美的愉悅 ,拍照構圖十分鍾修圖半個小時;不加濾鏡的風景照不能發朋友圈...



但是,當日常生活 過度審美化 ,人們也逐漸被 時尚 綁架。


衣食住行用中,衣排在了首位,服飾領域的變化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一個最好的體現。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當代 社會 人們是如何被華而不實的審美綁架的?


01


日常生活過度審美化,會導致買櫝還珠


什麼是日常生活審美化? 根據美的標准,對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造。


大到各種生活場景,光鮮與 時尚 的現代都市,商業廣場、街景花園、步行街、咖啡廳,美到每一扇門每一個欄桿;


小到個人生活,全身裝飾到美瞳盒、口紅包...


美瞳cosplay口紅、口紅cosplay包


很多人覺得,那不是挺正常挺美好的嗎?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了,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一些?


但人們忽略的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悄悄給審美撕開一道縫隙。


在消費 社會 之前, 美是貴族的專利 ,追求美是貴族才有的趣味。擁有美人,也基本是皇室、王侯將相、文人富人的特權。


那時,只有皇帝才能選妃


貴族的日常起居、連上廁所都非常有儀式感,吃穿用度樣樣精美如藝術品。



之前的 審美活動 被局限在特定領域、特定場合。


一方面是被貴族壟斷,聽音樂要去歌劇院,沒有錢去不起歌劇院。


另一方面,審美這件事也確實有壁, 「紅樓夢里的焦大不可能愛上林妹妹」。



當今時代,消費 社會 ,才逐漸出現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現象, 審美活動走向平民大眾、走向日常生活。 網易雲里的流行音樂比音樂廳更火、足不出戶就能欣賞世界名畫、任何人都能在豆瓣里發表對一部電影的想法...


但矛盾在於, 上層 社會 仍掌握定義美的話語權 ,就像潘通色官方指南、2022春夏潮流風尚...



這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撕開的縫隙:消費主義打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幌子,向原本沒有太強消費力的群體,撕開了一條販賣擁有上流階級生活的幻想通道。


從此美這件事,就從原來的無功利 開始摻雜功利


選衣服不是在選擇衣服本身,而是在用這件衣服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實際上是什麼不重要,能讓我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最重要;


看什麼展不重要,發圈讓別人知道我看得懂藝術才重要;


以前平民百姓無法親眼見證貴族的生活,現在以互聯網為審美媒介,網上充斥著琳琅滿目的精美生活, 不同的審美判斷、審美取向,變成了某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我本可以忍受貧窮,如果我不曾見過富貴」


當美變成了某種 社會 符號,開始有了 階級區分 的功能,在這個縫隙里,最難受的當屬中產階級,要努力向有錢有閑的上層階級生活方式靠攏。





美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開始 為經濟服務。


美直接與銷量捆綁,廣告里什麼都是美的,起床是美的、家庭主婦美美的做飯、孕婦備孕期是美的...


服飾審美也滲透著符號性,商家千方百計渲染這件衣服的美,通常會迅速拉動消費。



其實氧叔認為,人們帶著功利之心去追求美,追求美象徵的符號,本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彰顯自己 社會 屬性的自由。


但大家也能深刻體會到,過度追求 時尚 潮流、過度使用某些美的元素來體現自己,確實會給生活帶來困擾,比如一些「次拋衣服」,發一次圈就失去了它華麗的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平衡 日常生活與審美化 這兩件事?


02


反 時尚 ——深層日常生活審美化


相比於追求表層的審美化——對外在世界的美化與裝飾,我們更應該追求 深層的審美化 ——讓美來體現心靈與意識。


從追求精緻 時尚 的都市女郎,到不折騰自己的反 時尚 都市土狗,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 由淺層轉向深層 的表現。



仍以選衣服舉例,人應該控制衣物,而不是被其束縛,衣服的美不在於流行,而在於穿戴的人,是否合適、得體、舒服。


相比於彰顯自己經濟地位 社會 身份,更應該讓服飾能表現出你的 性格、道德觀念、文化修養、價值取向等綜合內容。



一個人形成了穩定的個性特點,如直爽、沉穩、干練、潑辣、活潑、內向、粗放等特性,這都是 高級神情 在人行動上的表現,這些表現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


服飾色彩的選擇與搭配,款式與飾物的選擇等,應與人的氣質相吻合,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人的 情感 。


如果一個人穿戴的貴 氣質的貴,現實中看起來與其說派頭十足,倒不如說是揮霍無度。



一是體現精氣神,二是 與外貌體型相宜 ,如矮一點的人忌穿得臃腫、身材高挑的人用服飾加持比例等。


人自出生以來就有差別,面容、膚色及體形都不盡相同,而服飾也有面料、款式、顏色、做工之分,人體是服裝美的根本。



叔希望大家追求美的同時,盡量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水平,在 審美功能和實際功能 之間權衡後,做出選擇。


太刻意反而會弄巧成拙,在別人眼裡又假又抓馬,自己活得還那麼累。


追逐更高階層的美,永遠不如做點實際的事,讓自己成為那個階層。

9. 有哪些可以提升審美和生活情趣的電影

《實習生》高情商是敏銳的觀察力(observant),恰當的幽默,知道適時的閉嘴,體諒他人(forgiving),以及not too big on him or herself。想要修煉高情商的人,應該反復看這劇里德尼羅的講話和行為方式。

10.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吳宇森經典語錄摘抄


吳宇森(John Woo 1946年9月22日)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是一位在亞洲地區和整個華人社會影壇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原籍廣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1971年在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1986年執導《英雄本色》引起巨大轟動,成為當年度最賣座的電影,榮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由此開創了吳氏暴力美學的先河。1993年縱身好萊塢,憑借《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商業大片使他在國際影壇名聲大噪,確立了其A級導演的地位。是繼李小龍、成龍之後,進入好萊塢的第三位華人明星。20xx年獲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經典語錄:

人生的經驗里都會經過一個失敗的教訓,也會經過成功的快樂。

電影就是我一生的事業,也是我的理想。雖然是我今天做得成功,我也希望能夠幫助到別人成功,或者是看到別人成功。

我覺得還是不能把藝術和商業分的太開,不能太執著於商業或者藝術。電影也可以是商業和藝術並存的。應該是更有包容性的。

電影不光要注重國內市場,其實也應該注重海外市場。因為如果能打開海外市場的話呢,那麼我們的電影事業也會有維持的動力和創造力,也就能更長久。

終身成就獎對我來講是一個鼓勵的作用,拿了這個獎並不代表我要退休,拿一個獎反而是讓我更努力,要拍更多的電影。

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導演有一部戲成績不理想,我們就表示失望,我自己也拍過令人失望的電影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去鼓勵一些年青人,就盡量去做,不管他做出來的成績是好與壞,他只要有這個心,一部不行,三部不行,第十部總可以吧?終有成功的一天。

一個電影就是等於一幅畫,一個畫家畫完一個畫之後,就不再屬於這個作者了,應該以後就是屬於觀眾的,屬於觀賞的人,他們能夠感受到什麼就感受到什麼這樣。

我每十年都有一個轉變:我剛做導演的頭十年,我是拍喜劇的年代;第二個十年是拍《英雄本色》的年代,都是一些英雄片;第三個十年是在好萊塢拍了一些電影,又是一個不同的經驗;第四個十年是在中國,在大陸是一個新的開始。

暴力美學是一些評論家想出來給我的稱號,我覺得當然是在我拍動作的時候,有一些場面不是為了刻意的美化暴力,而是我拍的時候我感覺是我拍的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一個很深沉的,可能是一個很唯美的,可能是一個很瀟灑的,所以我就會用一個唯美的方式來去表現。

好萊塢的核心是以商業片為主流,以觀眾的喜愛為標准,但同時擁有高質量的技術。在高質量的視覺元素之外又加上人的主題。

拍戲拿不到錢,也無所謂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很多人以為我有很多錢,其實我賺的錢不多,也不是很強求,生活過得去就是了。

我覺得現在拍電影,要拍一個有意義的電影,我說不管賺多少錢也好,就是說只要這個電影出來,我覺得能夠找尋到某一種意義,我才拍。

我覺得現在經紀人不大對,對演員保護過度,戲還演的一般呢,就把他們包裝成大明星,讓很多年輕的好演員失去了發揮的機會。

中國人的正義感、俠義精神的確和西方不同。我們可以為國家、為一份理想,為朋友、為家庭,不惜犧牲自己,死而無憾。但是他們不是,他們認為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求生不會求死的,你必須先求自己生存,才可以幫助別人,如果你是為了幫別人而犧牲自己,那你以後就不能幫更多的人。

在人性的方面,中國和美國有很多的共同點:有同樣的喜怒哀樂,有同樣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樣有理想的人生,還有正義感。

社會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都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俠義精神,不一定是動刀、動槍、動武的方面。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熱心腸的人,在汶川大地震、甘肅泥石流等大災難面前就能看到,太多的例子。所以這個社會是存在這種精神的,只是我們能不能放得開,能不能那麼容易相信別人。

我希望能夠除了自己拍電影之外,也監制多一些電影,幫助一些年輕導演,給他們機會。就像當年,有人我拍戲一樣。中國的電影要發展得好,還是要多元化一些,不要大家都去拍古裝片,應該讓年輕人多一點不一樣的嘗試。

以前電影里的悲劇英雄是我個人的反映,或者某一些人物是我所嚮往的。年紀慢慢大了以後,覺得很多事情不能太注重個人的感受,社會是整體的,我更照顧到別人的感受。我不能再停留在個人英雄浪漫主義的情懷上了,應該顧到大多數人的生活、感想,大家共同的愛。

我覺得做朋友不要計較那麼多,不能因為一時之氣,什麼都斷了。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安定,如果大家太計較小過節的話,會讓人的生活都不好。

做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兩點:第一點是要會欣賞,要會欣賞每個人的貢獻;第二點是要會感激,大家的付出才讓一個電影更好看,更有感覺。

我注重武俠精神,不喜歡花哨的動作。你說我古板也好,保守也好,我反正就是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空中轉幾個圈下來還能打。我也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在竹竿頂上打來打去。我喜歡看,因為覺得很浪漫。如果我拍,肯定不會這樣。

現在很多華語武俠片雖然都很賣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俠片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很多國家很多人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還不夠了解。

以前我的電影里出現的都是悲劇英雄,現在年紀大一些,人生觀改變了很多,反而更加樂觀一點。我想,觀眾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態度,都和三國人物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

美國人一點也不浪漫,我們中國人才最浪漫,而我們的浪漫是一種風度和情懷,包括對國家、朋友和愛人,不管在哪個年代,這種情懷都存在。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許鞍華經典語錄摘抄



好多東西都沒了,就象是遺失在風中的煙花,讓我來不及說聲再見就已經消逝不見。

笑到肚子痛,比哭到心痛好。

青春正二八,生長在貧家,綠窗春寂靜,空付貌如花。

離騷的偉大就在於,它以女性為中心,在我的詩論里,凡是輕視女人的詩人都是二等詩人。包括李白在內,他不是什麼大詩人,杜甫是一流的,屈原是一流的對不起,我有沙眼哪。

在這年頭,誰能幫我發財就是最大的愛。

我有一個荒唐的說法。女人分美人和佳人,知道為什麼嗎?美人喜歡力量型的男人,他們喜歡mucle肌肉,像虞姬喜歡力拔山令氣蓋世的男人。佳人就不同,佳人喜歡男人有腦子,所謂才子佳人,喜歡他們滿腹經綸才高八斗。

即使沒有別人給你理由,生命依然值得堅持。

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中國香港電影導演徐克經典語錄摘抄



徐克(Tsui Hark),本名徐文光,1950年2月15日出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省海豐縣,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制。1966年移居香港,後到美國攻讀電影。1977年回港後,先在無線電視擔任編導,後轉投佳藝電視。1979年執導處女作《蝶變》,1981年執導電影《鬼馬智多星》,憑該片獲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91年推出作品《黃飛鴻》,榮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92年徐克導編電影《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取得3039萬的票房,獲得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計9項提名。1997年徐克監制首部動畫作品《小倩》,2001年導演電影《蜀山傳》。2005年徐克推出電影《七劍》,獲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20xx年徐克執導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影片在中國大陸收獲3億元的票房,並獲得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獎。20xx年徐克編導電影《龍門飛甲》,為首部3D武俠片。

徐克經典語錄:

有時候我們拍一部很經典的電影,很多年之後它突然完全失去當時的魅力,原因是什麼?因為在一部好電影的後面,總跟著很多電影模仿它,模仿與重復導致它失去最初讓我們震動的力度。

對於創作來講其實每個時刻都在創新,不是到什麼階段才創新。我覺得作為導演來講就要不斷的追求進步,不斷向前邁進,每一分鍾每一秒鍾我們都在創新,所以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每個演員都需要一些機會把他們的表演事業拓寬,導演給演員提供這樣一個改變和發展的機會,而演員又能信任導演,我覺得是一個很難得的緣分。

兄弟是一個很簡稱的東西,如果有人在你生活裡面無條件你,無論你成功失敗,無論你選擇對不對,他都一直很你的話,我覺得這一點上他是一個兄弟。

我覺得電影等於是跟女人一樣,是感受人生的一種藝術,你可以有自己對人生的感受,觀眾看才有感覺。

回頭一看,很多事情其實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你讓別人有沒有開心,別人有沒有讓你開心過,可能一輩子就是這樣子過。

兩個人在一起,就好像投影機跟那個銀幕一樣,你需要一個銀幕來看看自己的畫面。我很難說是怎麼回事,因為有時候你需要另一個人去看看自己的樣子,可能這個人就是你的愛人。

我一直沒有長大過,我還是一個孩子,這是一個很好的感覺。

我們看小說也好,看歷史書也好,常常會看到不同的人會對同一歷史事件持不同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事件與事件的比較下,就出現了某種空間。對於現代人來說,絕對是可以通過歷史事件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的。

每一項新技術產生之初都伴隨著爭議,隨著它的日漸成熟,大家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對於一個導演或者電影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喜歡某個故事,喜歡某種題材,想用自己的方法把它拍得最好看,跟觀眾分享我們對於這個故事的情緒和感受。讓觀眾記住一個角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武俠是中國文化傳統,你們都去關注現實,我只好延續傳統。

我喜歡的就是將電影習作視為自己經歷自己的思維旅程。經歷過不同的階段,自己要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我希望我的電影能夠反映兩樣東西:一是周遭環境;二是我。這不是什麼偉大的想法。

在好萊塢拍戲時的工序很簡單:接劇本、拍攝、後期製作。制度太過健全令到一個導演似乎只是參與了一部電影的部分誕生過程。

只要拍得好,演員不用說英語也可成為國際片。

每個人對武俠的定義未必一樣,我所講的武俠,也是一種個人在現實社會裡面追求這種突破的精神狀態的東西。

我覺得武俠電影就是讓人感覺到是一個很多故事裡面有一些很精彩的片段,讓人家回想,不斷地記住,讓看的人很享受電影本身的、有些劇情上的一些所謂高潮啊,一些人物性格本身衍生出來的一種很磅礴很偉大的豪氣,然後感染到每個觀眾身上,回去不斷在回憶過程裡面很感動,對人物情緒上很感動的東西,我覺得就追求這種感覺。

劍除了它本身是一種武器外,它還代表一種身份一種修養。那我們塑造一把劍的時候,就等於說塑造它的可能性,比如從開始到最後,到它的過程有多少過程能讓劍客去成長,從劍身上領悟到人生、生命的一種東西。

香港鬼才導演王晶經典語錄摘抄




王晶,原名王日祥,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有香港鬼才導演之稱,出生於香港,祖籍浙江紹興,在香港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導演人物,父親是著名導演王天林。王晶1977年編寫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鬼馬狂潮》。此後十餘年,編過40多部電影劇本。1981年首次執導電影《千王斗千霸》。他編導及監制的電影包括《精裝追女仔》《最佳損友》《至尊無上》《賭神》等。1997年,他聯同文雋等成立最佳拍檔電影公司。近年來代表作有《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千王之王2000》、《未來警察》、《財神客棧》《大內密探零零狗》。

王晶經典語錄:

我的底線很清楚,就是我不會沒辦法。在這個世界裡活下來,你必須要有火眼金睛。

影評人的作用主要是善意地鼓勵電影製作人。可是現在大多在嘩眾取寵,放大自己。其實影評還應是文學批評,文學批評不是要把文學家說死,而是把文學帶到走上正確的道路。

我從來不覺得情色電影能證明一個導演本身的品質。我拍的電影其實從來都是贊美女性的,我必須讓女性看了之後不會臉紅,不會反感,這是我一直堅持的底線。

電影世道是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家獨大或者一兩個戲賣錢,那電影世道是不會好起來的,必須整體蓬勃,大家的票房都不錯,這樣電影世道才會在一個互相刺激的情況下,達到一個大滿貫。

電影市場並不是建築於電影的素質上,而是建築於社會跟經濟上。當社會跟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它對電影就有一個巨大的需求,電影市場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並不是有10個導演拍了10部很好的影片,電影市場就突然膨脹起來了。

一個導演應該找尋一些值得尊重的影評,吸收人家的意見,而不是對一些無聊的批評生氣。

我不會刻意地仿效別人。大家的文化背景不一樣,條件不一樣,仿效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行為。導演不跟著時代做出改變也不是聰明的導演。為什麼不做出改變呢?

把重心轉移到內地,不是我要,而是誰都要,哪個導演都要。誰不要,那是笨蛋。任何一個對市場有認識的人,都能在一個成熟的市場里邊取得一定的成就。

我覺得最主要就是要與眾不同。如果大家低胸你就低胸,大家短裙你就短裙,大家搞笑你就搞笑,那就死定了。一定要讓大家記得你是跟別人不一樣的,那才有機會紅。

我能維持拍片32年,並且越拍越大,那就證明實力在。那些愛耍嘴皮子的笨人愛說什麼就隨他說吧,對我來說早習慣了。

電影是第八藝術,但它不是我的藝術,我的藝術可以是音樂、繪畫,但不是電影。電影是我用來換飯吃的,怎麼能當作藝術,我的電影從來都是從商業目的出發,票房好,有錢賺才是我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是沖突的。

不是少穿就性感,性感是一種感受,一種態度。

看演員我是有我的一套的,除了英俊、漂亮,一個人身上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氣質,這樣他就會成為明星。

你總要有一些獨特的才能,比別人看得更清,看得更遠,你成功的機會才能越大,香港很多明星都是我發現的,我不否認我的眼光比別人獨到。

我們電影人就是游牧民族,哪裡有水有草,我們就去哪;哪裡有更多的觀眾,我們就去哪。

我個人並不排斥藝術電影,也很喜歡不少藝術大師的影片,但市場有分工,我註定就被安排在商業和賺錢這個位置上,我不會說大話,但是有自己的原則。我很享受這種工作狀態。

我一直覺得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不好的導演。

賭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行為,我拍的也是一種心態而不是行為。

每天都要把最近發生的事情寫成笑話,你說怎麼可能沒有靈感呢?每次我成功都會總結為什麼成功,導演最重要的是讓觀眾過癮,而不是自己過癮。

我耍嘴皮耍不過馮小剛,我只能用整體動作和氣氛。

我戲里戲外是兩個人。雖然所有的賭博我都會,但我平時不賭,我知道一旦陷進去,就永遠別想爬出來。

拍情色片是市場需要,不代表人格有問題。

有人說我拍戲很爛,我就絕不會這樣說人。你說達不到水平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用這種侮辱性的詞語?所以這么說話的人本身就是爛人。

很多電影人不懂娛樂電影,只好躲在藝術片後。他們可以拍十部藝術片,可以用藝術這兩個字遮羞,拍一部娛樂片,他就成了票房臭蛋了。他們沒有挑戰市場的勇氣。

電影中和生活中的幽默是兩種東西,不幸的是你不可能兩全其美,往往是電影中非常幽默的人在生活中是個悶蛋,很不好玩。而且引發大家鬨堂大笑的不一定是幽默,可能是搞笑。那是精確計算出來的笑聲,生活中的幽默不是預先設置好的,是即興的。

我覺得,比演戲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我進片場前就知道想要什麼,告訴演員你要的是什麼就可以了,然後像修改文章一樣,刪去你不要的部分,大家都會很有效率。

我不會做一個把演員當成泥娃娃雕塑的導演,他們不是木偶,他們能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發揮的平台,在關鍵時刻給他們一點方向,如此而已。

我看演員主要看性格和氣質。為什麼有的演員成為流星或者一直沒有火起來,不是因為他的演技,而是因為他的性格。觀眾沒有一個必須的理由非看誰不可。所以人太拽了,就白痴了。沒有你,大家一樣活,可惜很多人不這樣想。

父親給我一個範本,讓我知道在這一行,你會有多少受傷害的可能。就好像你有了一個航線圖,你可以避開所有暗礁,有一條安全路線。

所有在電影里搞笑的人,生活中都是悶蛋。卓別林、周星馳還有他,都符合這個定理。

我不會騙人,但不能有人騙我。我不會只看布景板前面的花哨,我總要到它的背後看看。我的生活只有真相,所以我這樣的人不會很快樂。自己騙自己的人才會有快樂的機會。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生活與美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電影網波多 瀏覽:985
怎麼用百度網盤下電影網站 瀏覽:638
一部外國偷畫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63
擔保人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104
長城電影中的女主角 瀏覽:968
瘋狂的猴子電影完整 瀏覽:660
原始時代大電影正片 瀏覽:858
花無百日紅泰國電影 瀏覽:22
教女生提高戀愛情商的電影 瀏覽:283
國外免費恐怖電影大全 瀏覽:947
成龍電影之夜張藝興唱歌 瀏覽:936
有一部電影一車人頭都沒了 瀏覽:642
二戰電影完整的 瀏覽:935
戀愛談電影主角 瀏覽:592
電影里一個黑人拍手的視頻音樂 瀏覽:700
由你決定去哪兒看電影的英文翻譯 瀏覽:913
電影院10元錢的3d眼鏡是哪種 瀏覽:889
拍電影演員對白 瀏覽:764
國產學生電影大全 瀏覽:555
黨員活動看電影看什麼電影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