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誰有多桑百度雲高清資源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2do6
《多桑》發行於1994年,是台灣電影中第一部處理戰後日本殖民主義所留下來的效應的作品,由吳念真執導。多桑出生於1929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的35年後,他在成長中基本上受的是日式教育。電影故事開始於1940年代後期,那時多桑還在逐漸在沒落中的金礦場工作,賺取微薄的工資來養活他的妻子與三個小孩。
❷ 簡述日本在台灣長達50年殘暴的殖民統治
要滅亡台灣的中華文字與文化,進行洗腦教育,流毒到如今;
要消滅任何反抗不公的血性,看看台灣拍的那部電影《賽德克·巴萊》就一清二楚。
❸ 一部揭露「神風特攻隊」真實情況的電影
影片名叫《我這是為君去死》
日文名《俺は君のためにこそ死にに行く》
神風特攻隊
神風特攻隊全名「神風特別攻擊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失敗後,為了抵禦美國空軍強大的優勢,挽救其戰敗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的特別攻擊隊。
「神風」的起名來源於元朝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對日本的東征。元朝軍隊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東征,都因為海上突如其來的台風,導致元朝的艦隊損失,使得東征告吹。日本人認為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的「神風」擊退了元軍。日本也逃脫了有可能被元王朝滅國的命運。以「神風」命名敢死隊其實也成為日本人在必敗的戰爭結局下為自己打氣的真實心態的寫照。
其主要攻擊方式是在軍中、民間招募軍民,甚至包括當時日本的殖民地如台灣,皆有民眾參加。在進行簡單的飛行訓練後,讓其駕駛只有單程油料的飛機滿載炸葯起飛,抵達美海軍軍艦上空後,以自殺攻擊的方式撞向軍艦。到後期,由於日本缺乏汽油,燃能僅能以酒精混合代替,其戰斗機性能已經遠遠落後於美軍,難以在空戰中取勝。指揮官甚至命令其空軍的優秀飛行員一並充當敢死隊。
在這種攻擊方式的出現初期,給美軍軍艦造成了一定損失。但在美軍加強防空火力後,這些攻擊就鮮有成功的戰例。
。。。。。。
❹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
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參考資料:紀念抗戰60周年
❺ 台灣、日本、美國電影的關系
美國電影無疑是電影屆中的翹楚
台灣電影有跟風日影的嫌疑
日影主要還是抓住內心特寫
而美國電影更注重特效和場面
❻ 台灣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電影
《賽德克·巴萊》
❼ 台灣人民是怎樣抗擊日軍的
台灣少數民族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
這個就很不錯。
賽德克·巴萊,台灣賽德克族詞語,出自賽德克語 (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
史詩英雄巨片《賽德克·巴萊》故事敘述在險惡的日據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佣不能編織綵衣,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見證這三十五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思後,雖知這場戰役將面臨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電影故事從1895年橫跨至1930年,魏德聖決定由兩名素人原住民演員分別飾演青年和中年時期的英雄主角莫那魯道,「年輕的莫那狂傲不羈、中年則是沉穩、謀略中帶著殺氣」,並同步公開影片中的四大主要人物:中年莫那魯道、道澤群頭目鐵木瓦力斯、日警小島源治及日軍少將鐮田彌彥。
❽ 賽德克巴萊的歷史背景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
賽德克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中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影片《賽德克·巴萊》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台灣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的抗日行動。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島,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這場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大沖突,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因為此時台灣正處於日據時期。
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對於台灣,日本也算是苦心經營,1919年開始,日本政府在這一美麗寶島上,開始建造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等等,不過對於台灣的原住民來說,日本人的掠奪是多於建設。
(8)日本殖民地台灣電影擴展閱讀:
霧社暴動的起因是日本殖民主義者在霧社大興土木,強迫高山族人民進入馬赫坡社附近的森林砍伐巨木,興修他們的神社。
霧社高山族人民主要靠狩獵與農耕為生,視森林為聖地,視巨木為守護神,砍伐巨樹使馬赫坡等社的民眾感到驚恐萬分,恐由此遭到神的懲罰,自然不肯乖乖地服從日本人的命令。
何況山高路險,警察為使樹木完好,不允許將樹木拖地而走,竟迫使當地民眾肩扛手抬,沉重的勞役更使他們無法忍受。當日本警察用槍口和鞭子逼著他們上山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的憤恨達到了極點,起義已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因此當有人提出不如趁此舉行起義的時候,一貫對日本人欺壓忍氣吞聲的頭目莫那·魯道也下定決心要與日本人拼個死活。
❾ 看過電影龍貓的朋友請進來幫個忙
皋月和梅姊妹倆隨著爸爸搬至鄉下的新家。房子雖然有點老舊,然而秀麗的田園風光、屋旁的巨大樟樹使得他們十分喜愛這個環境。不過這間屋子卻有些古怪的地方:他們在屋內發現橡樹子、看到許多像故事書里的黑小鬼、以及晚上的怪風。鄰家男孩勘太嚇唬他們,說他們家是鬼屋;後來經勘太的奶奶解說,才知道那些黑小鬼是煤蟲,常在沒人居住的老房子里,弄得到處都是煤煙、灰塵。這種種有趣的事令他們對於新生活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他們去醫院探望生病的媽媽,媽媽的精神很好,醫生說不久後就可以出院了。
星期一爸爸在書房工作,皋月則要上學。梅獨自在院子里玩兒,意外看到神奇的精靈,梅覺得很好奇,對它們窮追不舍,跟到了樹林里,卻一不小心跌落樹洞中,竟發現一隻更大的正在睡覺。由於它發出 "to~~to~~ro~~" 的聲音,梅就把它叫做 "totoro"(龍貓)。後來梅玩得疲倦,不禁趴在龍貓身上睡著了。醒來時龍貓已經不見了,樹洞也消失了。
隔天皋月去上學前,托勘太的奶奶照顧梅,但是後來梅還是忍不住到學校去了。放學時,老天下起大雨來,她們躲在土地公廟躲雨。勘太看到便二話不說借傘給她們,回家則騙媽媽說忘了帶傘。後來她們到勘太家還傘,並至公車站去接沒有帶傘的爸爸,大龍貓在此時突然現身了。皋月將傘借給渾身濕淋淋的龍貓,龍貓聽到雨水滴在傘上的聲音,便很高興地玩了起來。不久公車來了,來的竟是一輛龍貓公車,龍貓上車前給他們一包橡樹子作為謝禮。終於爸爸回來了,他們很興奮地與爸爸講述今天遇見龍貓的事。
她們回去後將橡樹子種在院子里,梅每天都在期待它們發芽。一晚,皋月看見龍貓們在橡樹園旁打轉,她們便跑出去看,只見龍貓手裡拿著雨傘,以魔法讓橡樹子迅速發芽、生長,後來竟長成一棵大樹。龍貓用它那圓圓的肚子帶著皋月、梅和小龍貓,乘著陀螺在田野間飛翔,並到樹梢上吹笛。可是白天她們起來後,大樹卻不見了,一切彷佛又回復原來的樣子。然而跑到院子中一看,橡樹子真的發芽了,她們才知道這不是在做夢。
時間過得真快,正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皋月姊妹滿心期待媽媽的歸來,梅還想送勘太奶奶的玉米給媽媽,希望媽媽早日康復;然而此時一封醫院的電報竟送達皋月手中!
原來是媽媽身體不太舒服,回家時間必須延後,這使得姊妹倆頓時無精打采。梅見了姊姊傷心的模樣,決定一個人獨自至醫院將玉米送給媽媽......
梅失蹤了,村人到處都找不著,皋月找到腳都腫了。勘太告訴皋月在神池找到一隻鞋子,後來證實只是虛驚一場,可是天就要黑了,到底梅到哪兒去了?
皋月見眾人無能為力,突發奇想求助於龍貓,結果真的遇上了!龍貓聽了皋月的請求,呼叫龍貓公車將她載至小梅處;皋月卻意外發現眾人竟然看不到龍貓公車呢!龍貓公車迅速賓士過田野、穿越樹林、爬上高壓電線,抵達了梅所在處。兩姊妹興奮地擁抱在一起,龍貓公車看她們的神情,便載她們至醫院看媽媽。原來媽媽只是小感冒,讓她們白擔心了;於是她們就悄悄地將玉米留在窗檯上,歡歡喜喜地回家了!
相關評價
如果早期看過龍貓這部卡通作品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和洋蔥一樣,看的是沒有版權的VHS錄像帶,而當時如果會去看《龍貓》錄像帶的話,相信也已經先看過《風之谷》以及《天空之城》了。1988年所出品的《龍貓》,距今已經十三個年頭了,片中的角色人物以及優美配樂至今依然深植人心,宮崎駿的作品從電視卡通時期,便已經是台灣電視頻道播映的常客,《龍貓》一片所描述的故事簡單而輕松,在宮崎駿所擅長的畫風以及細心描繪之下,從本片里看到了和日本卡通經常所設定的科幻主題迥然回異的復古情懷,以自然而純朴的鄉下地點做為故事背景舞台,許多畫面中所呈現的事物,不僅讓在類似地點成長過的大人看了懷念,也讓沒有片中角色生活經驗的都市孩子們,擁有別於城市生活形態的體驗。
對於宮崎駿的作品而言,大都有一個簡單的隱含主題意識,那就是看過宮崎駿作品的觀眾都知道的環保意識,在宮崎駿筆下所推行的環保意識,沒有八股口號式的宣揚,以本片《龍貓》來說,在造型可愛的角色里,融合輕松娛樂帶點魔幻的風格,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里愉悅的學習到對於大自然人類所應盡的責任,除此之外再加上純朴的家庭觀念與民情風俗,對於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來說,擁有相似的近代生活習慣與文化,不管是對於小朋友或是大朋友,《龍貓》都是一部相當容易接受,同時喜愛上的一部動畫電影。
❿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啥事件改編的
霧社事件
網路可以查到~
電影分上 下兩部 5個多小時。 非常非常的好看啊~~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島,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這場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大沖突,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因為此時台灣正處於日據時期。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對於台灣,日本也算是苦心經營,1919年開始,日本政府在這一美麗寶島上,開始建造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等等,不過對於台灣的原住民來說,日本人的掠奪是多於建設。 台灣的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他們採用游耕,打獵的時候又跟著獵物跑,所以重視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而日本是個現代體制的國家,他們認為土地的資源如果認定不是私人所有,就要成為公有,這樣一來,原住民生活的空間日漸狹窄。霧社事件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此前長愁短恨的多年積怨所致。 霧社位處台灣中部,風景優美,交通發達,曾經是日本的山地模範部落,也是日本人控制中央山脈的重要基地,不過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泰雅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 1930年10月27日,是台灣神社大祭典,霧社地方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運動會,泰雅族人認為這是起義的最好時機。第二天,泰雅族人利用運動會,升旗唱國歌為信號,沖進會場,發動總攻擊,殺死日本人134人。 事件發生之後,日本人立即調動大批警察與軍隊,在日本正規陸軍及警察的進攻之下,抗日霧社的泰雅人退守斷崖絕壁,地形險要的山林洞窟。然而他們最終還是為日軍所攻破。 霧社起義的六個社當中,能作戰的壯丁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殺。 泰雅族人是以上吊的方法自殺的,從當時日本人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吊了很多人,以至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地悲壯。 霧社首領莫那·魯道看到大勢已去,把妻子打死,也在山洞中自殺,他的屍體沒有完全腐化,有一半變成了木乃伊。 1933年他的遺骸被日本人意外尋獲,日人將其送至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作為學術標本。1974年,國立台灣大學在其族人和長老強烈的要求下,莫那·魯道的骨骸,方返還霧社的「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