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妮日記主人公有誰
我看的是書,電影也看過但是不知道那些演員的名字……電影是根據安妮寫的日記改編的。《安妮日記》這本書里主要有:
密室成員:
安妮一家:安妮·弗蘭克,奧托·弗蘭克(安妮的父親,綽號是皮姆),艾蒂斯·弗蘭克(安妮的母親),瑪各·弗蘭克(安妮的姐姐)
凡·丹一家(安妮在日記中這么稱呼):彼得·凡·丹,赫曼·凡·丹(彼得的父親),還有彼得的母親,名字我忘記了,書在我奶奶家,沒拿回來……
杜瑟爾:牙醫,是後來入住密室的
密室的幫助者:
蜜普·吉斯:歐培克達公司的秘書
詹·吉斯:蜜普的丈夫
貝普·弗斯庫吉爾:歐培克達公司打字員
弗斯庫吉爾先生:貝普的丈夫
克萊門先生
庫格勒先生
大概就是這樣,我基本上只能想到這些了……再具體一些的要等到這周六我去我奶奶那的時候把書拿回來……
B. 《安妮日記》主要內容是什麼
《安妮日記》記錄了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1942年6月到1944年8月為時兩年的避難生活。日記中不但有作為逃亡者的安妮對戰時特殊生活的詳細記錄,也有作為少女的安妮對自身成長的點滴勾勒。
《安妮日記》的特點
《安妮日記》全新未刪節詳注版中文譯本,2019年1月四川文藝出版社、酷威文化出版圖書,作家安妮弗蘭克的作品,納爾遜曼德拉推崇的勇氣之書,約翰肯尼迪贊頌的人性之作,奧黛麗赫本認同的情感之籍,人類世界最重要的記憶之一,出自一個15歲少女之手。
既有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一個青春期女孩對愛的追求、對自我的剖析和對生活的希望,只要還活著,你就會重獲幸福快樂,《安妮日記》也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C. 安妮日記 的電影下載 2001的版本
鏈接:
《安妮的日記》是2001年5月20日上映的電影,是一部劇情片,其主演是本·金斯利。該電影是根據猶太人安妮·弗蘭克所寫的記錄她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的。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漢娜泰勒葛登飾)是個天真活潑的猶太籍少女,在父親(班金斯利飾)和母親(布蘭達布雷絲飾)的呵護照料下,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她13歲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親送的珍貴禮物--一本令她愛不釋手的日記,此後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護下,和另外四名猶太人躲入她父親公司的閣樓,開始隱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為密室遭人檢舉,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並送往集中營,面對種種的生離死別,從此安妮的生活墜入人間煉獄。而在這段匿身於密室的日子裡,安妮藉由日記抒發了成長的苦澀、少女的情懷,及對未來的憧憬。
D. 安妮的日記講了什麼內容
《安妮日記》作為自己第一部獨立導演的戲劇作品,是在北京SARS瘋狂肆虐的時候。那時候,我突然面對死亡或者是空盪的王府井大街或者劇場內80人戴上了白色口罩或者是我只能呆在家裡,我恐懼了。坐在21層樓房的窗口前,我常常會想生命的瞬間與無期。那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我想,真正的戰爭無非是把我們內心的恐懼放大再放大吧,因為,我
們還是在「和平年代」里直視著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從大到零星的戰爭。我們隔山望去,戰爭依然進行著,無數貧民百姓在其中煎熬,戰爭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與我們隔絕
回到生命本質,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一再的為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通過SARS這場遭遇戰,我們可以清醒的認識到,人類社會越高級越精緻越龐大,也就可能越脆弱,就象玻璃製品,表面上堅硬而華麗,但被不知名的硬物一碰,就會稀里嘩啦。不光奇病怪疫,不安全的因素也在徘徊窺伺。
於是,我不止一遍的閱讀《安妮日記》,我也想讓更多以為我們可以安之若素生活的人閱讀到她。
二、背景資料:
簡言之,《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戰爭境況對於德國納粹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於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是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從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剛剛過完十三歲的生日,八個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面對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安妮日記》的誕生,是安妮父親——當時唯一倖存的人為了女兒的夢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傳記,一經出版風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國百老匯、好萊塢都以戲劇、電影的形式介紹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記》。該劇當年獲得普利策獎,紐約評議家獎,戲劇舞台獎等,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使不同國度的不同階層的人為之動容,是她所表現出的令人不可思議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豐富與真實。今天,我們再次觸碰她,是因為她正好契合了我們現在生活所要面臨的心理需求,時代是變了,但生活依然重現著歷史。
記錄片中當時的倖存者如是說:「在安妮日記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實和形象,我覺得那日記每一個字都會磁鐵般吸引著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話,她一定會很高興的,我不知道她會不會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它」;「盡管她如此年輕她已經知道該怎樣生活」……
三、今天我們又要說什麼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系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象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借口?」就象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麼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而十三歲的安妮呢?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如:開場安妮剛來到這個密室,她會覺得「這兒象個小客棧,一個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她會對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說「你知道我們快要忘記怎麼跳舞了…當我們出去的時候,我們什麼事都忘了」;她會從頂樓窗戶去遙望「那兒是水上住宅……一個船夫和他一家人住在那兒……他們有一個小男孩,剛會走路,我真擔心有一天他會掉進河裡,我老看著他……」你會發現她的生活在密室中也如此豐富,以致姐姐都會由衷地說「我妒忌你是因為在早晨起床你已經有事要安排了。」……這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明知極其困難的情況,過節時安妮還是為每個人准備了溫暖人心的禮物。
同時,對於戰爭她會大聲疾呼:「我們年青,瑪格特、彼得,還有我!你們大人已經有你們的選擇!但是看看我們……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想著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們就得死。在每樣東西……思想、希望……在每樣東西,正在被毀滅的時候,我們要盡力去堅持一種理想。世界這樣亂七八糟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還未出世的時候這些就開始了。」
對飢餓,安妮可以形容「肚子空空的,可咕嚕咕嚕,全是各種各樣的調子。萬達安先生是深沉而低調,象大提琴。彼得是高音,象是吹長笛。當我們圍在一起吃晚飯時,好象一個管弦樂隊在調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舉起指揮棒,我們就可以演出華格納的《女武神》了。
對彼得的喜歡,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我跟著安妮在每一處尋找這樣的種子,希望她在溫暖我的同時能溫暖每個人,我決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我覺得更多是內心摒棄恐懼以外的東西——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我不斷地在尋找,有一天,終於在我筋疲力盡時,我找到更堅定的主題:在絕境中要不斷看到自己製造的希望與美好,雖然最終走向毀滅。
四、我們如何去做
在明確內心的需要後,我確定演出的完整性要達到寫實與表現的完美結合,在大的極致殘酷情境下,去表現最真實的人的內心情感與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大處表現寫意,細節內容寫實。總體走現實主義的路子:以寫實的手法、生活化的語言,遵循生活的邏輯,創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達到對普通人的關注。這應該是一出打動人內心深處的戲劇。--話劇《安妮日記》導演—姬沛
回答者:冰藍不二 - 秀才 二級 8-24 16:58
簡言之,《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戰爭境況對於德國納粹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於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是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從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剛剛過完十三歲的生日,八個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面對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安妮日記》的誕生,是安妮父親——當時唯一倖存的人為了女兒的夢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傳記,一經出版風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國百老匯、好萊塢都以戲劇、電影的形式介紹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記》。該劇當年獲得普利策獎,紐約評議家獎,戲劇舞台獎等,在全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使不同國度的不同階層的人為之動容,是她所表現出的令人不可思議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豐富與真實。今天,我們再次觸碰她,是因為她正好契合了我們現在生活所要面臨的心理需求,時代是變了,但生活依然重現著歷史。
記錄片中當時的倖存者如是說:「在安妮日記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實和形象,我覺得那日記每一個字都會磁鐵般吸引著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話,她一定會很高興的,我不知道她會不會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它」;「盡管她如此年輕她已經知道該怎樣生活」……
參考資料:http://ent.sina.com.cn/h/2003-10-20/2110217905.html
回答者:┝噯情√_A46 - 試用期 一級 8-24 17:04
安妮·弗蘭克[德國]
來源:綠土地 作者:文壇采編 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於德國貝爾森集中營時,距離她的16歲生日尚差3個月。奧托·弗蘭克(Otto H.Frank)安妮·弗蘭克的父親,是弗蘭克一家經歷納粹恐怖統治後的唯一倖存者。他的餘生致力傳揚女兒的日記,1980年去世。
《安妮日記》[德]安妮·弗蘭克/著 海南出版社 19.8元
內容簡介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
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的社會大環境中,藏匿且充滿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實流暢的筆下,深深地揪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的心靈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前言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1944年有一天,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倫敦廣播電台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搜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的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提到信件與日記,作為例子。
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根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這就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文字,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學術界編纂的《安妮的日記:評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將安妮第一次寫成、未經整編的日記稱為A版,以別於第二次所寫、經過整理的版本,這第二種版本,一般稱為B版。
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個人被德軍逮捕。蜜普·吉斯與貝普·弗斯庫吉爾,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築工作的兩位秘書,發現安妮的日記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將這些紙頁收好,藏在一層抽屜中,未加閱讀。戰爭結束,安妮被證實已經過世,她便將這批日記交給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OttoFrank)。
奧托·弗蘭克斟酌許久,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出版問世。他從A與B版中選材,編成篇幅較短的一種版本,後來稱為C版,全世界讀者歷來讀到的《安妮日記》(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這個版本。
奧托·弗蘭克選材的時候,根據了幾項標准。首先,篇幅必須精簡,以便符合荷蘭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規模。其次,安妮筆下與她自己的性事有關的文字也要刪除,安妮日記首度問世的時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將性事付諸筆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讀物里尤屬不宜。最後,出於尊重死者,日記中對奧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處,也未予刊行。安妮開始寫日記是十三歲,停筆時是十五歲,對自己的一切好惡都直言無諱。
奧托·弗蘭克1980年辭世,遺言將女兒日記手稿贈予設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戰爭檔案研究所」。由於這批日記出版以來,其真實性一直有人質疑,戰爭檔案研究所下令徹底調查,證明真實性毫無可疑後,將日記全文連同巨細靡遺的調查報告一並出版。這個評注版不但包括A、B、C三個版本,還收入弗蘭克家族的背景資料、這家人被逮捕與發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筆跡研究、筆跡研究所用的資料,一應俱全。
奧托·弗蘭克的遺產由坐落在瑞士巴塞爾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繼承,該會因此也擁有他女兒的版權。該會後來決定為日記推出一種增訂的新版本,供應一般讀者。無數讀者得識安妮的日記,原是奧托·弗蘭克所編版本之功,我們這個新版本也無損舊版之美。新版本的編輯與增訂工作,由作家兼翻譯家米里亞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擔任,從安妮的A與B兩個版本取材,對奧托·弗蘭克的內容加以補充。本版已獲得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批准,內容大約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讓讀者更了解安妮的內心世界。
安妮撰寫其日記的第二版本(B版)時,為裡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來想稱自己為安妮·歐理斯(AnneAulis),後來又想以安妮·羅賓(AnneRobin)自名。奧圖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餘人名則依照安妮的心意。這么多年來,在「密室」里協助這家人的幾個人,其真名已眾人皆知,我們這個版本因此使用他們的真名,因為我們現在應該讓他們以真名實姓居功了。至於其他角色,則仍用「評注本」中的假名。對於不願曝光的人士,我們則使用戰爭檔案研究所為他們取定的姓名字頭縮寫。
讀者不妨記住,我們這個新版本有許多是以安妮十五歲時寫下的B版為根據。安妮有時候會回顧從前,為某則日記寫下幾句評語。這些評語,我們都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清楚標識。安妮拼字與其他文字上的疏誤,我們也代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於安妮的原作,因為這是歷史紀錄,多事編派與澄清都是不宜的。
後記
1944年8月4日,大約十點到十點半之間,一輛車子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號門前停車,車中走下幾個人:全身制服的納粹黨衛隊中士卡爾·約瑟夫·席爾柏包爾,以及至少三名荷蘭籍安全警察,後面這幾人武裝,穿便衣。一定有人向他們通風報信。
他們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里的人,以及幫助他們的維克多·庫格勒與約翰斯·克萊門兩人——沒有捕到蜜普·吉斯與伊莉莎白(貝普)——且搜索貴重物品與現金,全部沒收。
庫格勒與克萊門被捕後,送到阿姆斯特丹一處監獄。1944年9月11日,他們未經審判,被解往荷蘭阿莫斯弗特一處集中營。克萊門因為健康不良,在1944年9月18日獲釋。他從此住在阿姆斯特丹,1959年過世。
庫格勒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國強迫勞動的時候,和幾位囚友逃脫。他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倫多去世。
伊莉莎白(貝普)·弗斯庫吉爾·維傑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蜜普·桑特洛席茲·吉斯目前還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已於1993年去世。
密室八人被捕後,立即送到阿姆斯特丹一處監獄,然後解往威斯特波克,該地在荷蘭北部,是專門監禁猶太人的一個中繼站。就在這天被解送,三天後抵達奧希維茲集中營(波蘭)。
根據奧托·弗蘭克的證詞,赫曼·凡·佩爾斯(凡·丹)1944年10月或11月被送人奧希維茲營中的毒氣室毒死,就在毒氣室拆除前不久。
奧古斯特·凡·佩爾斯(皮特洛尼拉·凡·丹)被從奧希維茲解往貝根貝爾森,再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送到特雷希恩市,後來顯然又轉到另一處集中營。可以確定她沒有活下來,只是遇害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凡·佩爾斯(凡·丹)1945年1月16日被迫參加從奧希維茲到矛特豪森(奧地利)的「死亡行軍」,1945年5月5日在矛特豪森喪生,距這個集中營獲得解放只有三天。
富利茲·費弗(杜瑟爾)被從布亨瓦德或薩克森豪森解往紐恩加姆集中營,1944年12月20日死於營中。
艾蒂絲·弗蘭克1945年1月6日,在疲餓交加之中死於奧希維茲-柏克瑙。
瑪各與安妮·弗蘭克在那年10月底,被從奧希維茲解往德國漢諸威附近的貝根貝爾森集中營。1944至1945年,由於衛生條件奇差,爆發斑疹傷寒,奪走數以千計營囚生命,瑪各也在其中,數天之後,安妮也不免。推定她是2月底或3月初去世。兩個少女的屍體大概被棄置於貝根貝爾森的亂葬崗之中。這個集中營1945年4月12日被英軍解放。
1944年9月3日,威斯特波克最後一批猶太人離營,他們八人之中,只有奧托·弗蘭克活著走出集中營。奧希維被俄軍解放後,他被經由奧德薩與馬賽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達阿姆斯特丹,在這里住到1953年,移居瑞士巴塞爾與他一個姐妹的家人會合,後來他一個兄弟也來此居住。他後來與艾爾傅莉德·馬可維茲·蓋林格結婚,後者原住維也納,也進過奧希維茲,丈夫與兒子在矛特豪森遇害。奧托·弗蘭克1980年8月19日過世,過世前一直住在巴塞爾城外的柏斯費爾登,在這里致力傳揚女兒的日記,讓全世界的人共享。
《安妮日記》:記錄二戰中猶太人的苦難
2005年05月27日 07:57: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1942年10月9日,我們的許多猶太朋友成群地被帶走,蓋世太保用運送牲畜的卡車把他們運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營,我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將會被殺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經到了無所謂生死的臨界點,沒有我地球照常運轉……
「1944年7月15日,這真是一個奇跡,至今我還堅持我的信仰:盡管人們都有這樣那樣的荒謬和缺陷,但我堅信人們內心的最深處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當安妮故居博物館館長漢斯·威斯特拉給記者打開《安妮日記》時,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對蓋世太保的恐懼、對躲藏生活的絕望和對世界天真的幻想,一點一滴地匯集成一幅真實而悲慘的歷史畫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講述者,漢斯把那段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安妮·弗蘭克是一位猶太少女,原來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同年7月6日,由於迫害猶太人的風聲緊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猶太人藏到了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從此開始了歷時25個月的暗無天日的生活。
漢斯說:「安妮雖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記中所記載的大都是外面發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猶太人如何被德國納粹殘酷迫害和屠殺。她寫到了避難時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寫阿姆斯特丹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滿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記》還向人們展示了小安妮作為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和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尋求自由等心路歷程。這些平凡而真實的歷史記錄,伴隨著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們心中的震撼和共鳴,因此能夠深深打動和吸引世界上眾多的讀者。
漢斯介紹說,安妮創造了一個名叫吉蒂的虛擬的朋友。每天,安妮給吉蒂寫信,敘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圍發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通過廣播號召荷蘭人民把自己的日記保存下來,戰爭結束後,這些日記可以作為珍貴的史料發表,安妮聽到這條消息後決定整理和重寫日記,幻想著有一天日記能夠公開發表。
藏匿25個月之後,安妮一家於1944年8月被人出賣,8個藏匿著的猶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奧特倖免於難。戰後,他看到安妮的日記寫得如此優美,就決定把它翻譯出來,給他在瑞士的母親,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閱讀。奧特把日記的內容給朋友們看,朋友們認為它應該被發表出來。戰爭結束後的1947年,日記在荷蘭編輯成書出版,這就是後人熟知的《安妮日記》。《安妮日記》隨後在法國和美國相繼出版,並在當地引起轟動。漢斯說,1955年,人們將《安妮日記》編成話劇公演。1959年,好萊塢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其中包括中文版。
漢斯還向記者講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戰結束後,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經人去樓空,破舊不堪。1955年,一家荷蘭公司申請在此地修建辦公大樓,阿姆斯特丹人聽到這消息後非常生氣,他們自發成立了「行動委員會」,並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長。其中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還表示願意出資建立一個基金會,把安妮密室遺址改建成一個博物館。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館成立。
漢斯說,安妮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小的博物館。在博物館開門的最初10年裡,歐洲大陸極少有人去參觀,主要的參觀者來自英、美以及那些沒有被納粹佔領過的國家。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大屠殺,他們希望通過《安妮日記》來了解一些過去的歷史。
1974年,當漢斯來到博物館工作時,每年的參觀者約有20萬。那時距二戰結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館的董事會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二戰的興趣會慢慢減小,於是,他們決定在10到15年之後,關閉安妮故居博物館。
但奇跡發生了,人們並沒有因為二戰的遠去而淡忘歷史。相反,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參觀。安妮博物館因此免於被關閉的命運。漢斯說,僅2004年一年,參觀者總數就達到93.6萬人。今年到目前為止,參觀者數量超過了去年同期。博物館為了方便遊客,不得不決定把每天的開放時間延長至12個小時,從上午9時到晚上9時。
時至今日,安妮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標簽」,她象徵著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經成為宗教迫害和暴政統治下受害者的象徵。漢斯說:「人們聊起那段歷史,就會談到大屠殺,就會談到安妮。」
二戰前,大約有8萬猶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被屠殺的命運。安妮博物館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歷史最真實的見證。
曾有人質疑《安妮日記》的真實性。為了證明歷史,荷蘭政府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專門對此進行了考證。經過調查考證,委員會形成了一本數十萬字的厚厚的調查報告。大量證據表明,《安妮日記》的真實性無可置疑。
漢斯對記者說,《安妮日記》對於荷蘭小學生並非必讀書,但在絕大部分荷蘭小學,學校都會組織孩子們討論歷史,討論二戰。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閱讀歷史書,閱讀《安妮日記》的興趣被大�%F
E. 求 安妮日記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安妮日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Jggz7-uF2-imfdI9YTzVQ
《安妮的日記》是2001年5月20日上映的電影,是一部劇情片,其主演是本·金斯利。該電影是根據猶太人安妮·弗蘭克所寫的記錄她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的。
F.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介紹
《安妮 日記 》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青春勵志 系列:安妮日記介紹,供大家參閱!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介紹
《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內容簡介
安妮本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德籍猶太人家裡,為了躲避納粹黨的殘害而移居荷蘭,不久,納粹黨佔領了荷蘭,便開始四處搜捕居住在荷蘭的猶太人,安妮的姐姐瑪格收到了被拘捕的傳票,因此安妮一家便提前開始了秘密小屋的生活。隨即,溫達安先生一家和牙醫迪賽兒也先後搬進了秘密小屋。在秘密小屋裡,他們有嚴格的作息時間,白天不能隨意活動,以免被工廠的工作的人發現,只有在晚上所有人都離開後,他們才能放心的自由活動,也只有在這時安妮才能隔著窗簾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秘密小屋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變得十分敏感而且容易受到驚嚇,一陣陌生的腳步聲,一串奇怪的敲門聲都使他們如驚弓之鳥,食物殆盡、互相的不容忍、爭吵使原本就緊張的生活變得更加難熬。他們失去了自由,只能躲在狹小的房間里,這一切,都反映了躲避起來的猶太人緊張不安的心理與他們凄苦的逃亡生活。他們也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了解到了許多外面世界的消息,有喜有悲,悲的是德國納粹不斷地搜捕猶太人,將他們趕往集中營,婦女、小孩、老人、病人無一能倖免,在集中營里強奸、毒殺時有發生,那裡的猶太人的最終命運便是死亡。喜的是盟軍一步步登錄的消息,這給了秘密小屋裡的人無限的希望,他們渴望著自由,希望能再次擁有自由。然而由於他人告密,秘密小屋中的所有人均被關入集中營,日記被迫中斷。
另一方面,在閣樓中度過的25個月也是安妮開始進入青春期的時期,她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被真實地記錄下來了,因此《安妮日記》也是一位少女成長過程的真實記載。在開始記日記時,安妮稱自己為“安妮”,逐漸地,她改稱自己為“安妮·弗蘭克”,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在當年的閣樓,今天的安妮·弗蘭克紀念館的牆上,有一道道鉛筆做的記號,這是安妮記錄的自己的身高變化。她第一次有了月經,非常激動,因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安妮甚至非常坦率地談到了自己對性的朦朧的好奇,她稱自己看到女性的裸體總是非常“激動”。在閣樓里,她還和彼德一起偷偷研究他們養的貓的生殖器官,並對彼德能如此冷靜地談論“性”感到非常欽佩。
《安妮日記》還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對周圍人的各種觀點,例如她對父母的婚姻關系非常擔憂,因為她覺得他們已經不再相愛了,並對父親與丹恩太太的調情非常反感(這幾頁的內容直到安妮的父親去世後才被公開)。另一方面,安妮也嘗試著在心理方面走向成熟。在避難的日子裡,安妮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日記中竟然有這么多埋怨媽媽的 句子 ,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必須學會與她們相處。她試著和媽媽、姐姐交談,與姐姐交換各自的日記,學習溝通與了解。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創作過程
安妮·弗蘭克是一位猶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便開始寫日記。13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並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安妮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這日記是純為自己而寫。後來,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傑瑞特·波克斯坦從倫敦廣播電台宣布說,他希望在戰爭結束之後,能收集有關荷蘭人民在德軍佔領之下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公諸大眾。他特別以信件與日記做為例子。安妮收聽到這段話,為之動心,於是決定在戰爭結束之後,要依據她的日記出版一本書。她開始將她的日記加以改寫、編輯、潤飾,刪去她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並且靠回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記。
安妮在1945年3月死於德國一個集中營,死因是斑疹傷寒。她的親人中,只有父親奧托·弗蘭克活著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後移居瑞士。他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在傳揚女兒的日記,讓全世界共享。他於1980年8月19日過世。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人物介紹
安妮·弗蘭克
安妮是日記的作者,是一個開朗樂觀、活潑可愛、善於思考的女孩。即使是在最恐俱、痛苦的黑暗時刻,安妮也仍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她在日記中寫到“我相信今天失去的幸福一定能從大自然里再找回來。有信心和勇氣的人也決不會困死在不幸的遭遇里”,就是這種樂觀的心態支撐著安妮面對一切困難,讓她從孤獨、寂賓、大人的不解與可能被捕的恐懼中慢慢地走出,她熱情開朗、活潑可愛,有著很多的朋友也深受同學的歡迎,雖然被困在秘密小屋,但安妮卻熱愛寫作,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她總是審慎地檢討每件事情,找出事情的症結,善於思考。
安妮還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對於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的行為,她深惡痛絕,而對於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她心存感激,在日記中寫到“這些人的行為就像我們的救命思人,我覺得他們這種博愛的行為,絕不輸給任何一位前線戰士”。當她聽到被送去集中營的猶太人被集體毒死時,她心生憐憫,覺得“心裡好難過,忍不住熱淚盈眶”。
安妮也是一個懂得忍讓的女孩,面對溫達安太太無理地嘲諷與數落時,安妮雖然很生氣,但她沒有頂撞溫達安太太,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溫達安太太的性格,面對迪塞兒的小氣與自私時,安妮沒有與他計較,她希望大家能和平共處。
安妮還是一個渴望愛的女孩,來到秘密小屋後,安妮感到孤獨、寂賓,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愛,但姐姐瑪格卻更得父母的疼愛,安妮並沒有嫉妒,而是努力的 反思 自我,使自己的思想更成熟。安妮也渴望與皮特純真的愛情,但這並不是一般的天長地久,她雖然愛著皮特,但她懂得自控,有著獨立的人格。
弗蘭克先生
弗蘭克先生是安妮的爸爸,是一個謙虛、隱忍、隨和的人。他從不主動與人爭吵,喜歡孩子並十分願意教他們功課,即使是在秘密小屋最艱難的日子裡,也堅持讓孩子們繼續學習。他待人和善,心地善良,曾對安妮等人說過“救人第一,其他的事情第二”,也是秘密小屋中最後唯一的生還者。在他的後半生,一直致力於出版和推廣女兒的日記。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安妮的日記》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真實地再現了安妮等8人在秘密小屋2年多的生活。安妮的日記不僅真實再現了秘密小屋裡的人的日常生活,也揭露了德國納粹黨的罪惡,是指控他們殘害猶太人罪行的見證。
從自己的親身感受中,安妮表達了自己對戰爭、對種族滅絕政策的懷疑與憤怒。開始時安妮只把避難看做一種冒險,但是,逐漸地她發現自己必須思考這場戰爭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系。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藝術特色
作品寫作形式獨特,以日記的方式來敘述事件,作者給她的日記取名為吉蒂,並把它當成朋友,以寫信給吉蒂的方式來記述日記。語言親切自然,朴實無華,真切地表達了作者的感受。
《安妮日記》充分顯示出了作者的寫作才華,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它不僅是當代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之作,也是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它對納粹黨罪惡的揭露,對二戰時期歷史的描寫,使它獨具歷史價值。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作品影響
經由其父親編輯,日記以《一個年輕女孩的日記》為名出版(1947年)並成為國際暢銷書,被翻譯成英語(1952年)和 其它 66種語言。日記也曾被改編成戲劇(1955年)和電影(1959年)。日記的一個重要的版本出版於1986年。1995年,在安妮去世五十周年時,出版了一個完整的版本,包含近三分之一更多的內容。
她的 事跡 後來被拍成電影——《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
《安妮日記》成為流傳最廣的有關猶太大屠殺的文字之一,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安妮日記》發行量超過三千萬冊,此書僅在中國就有多個譯本。此外荷蘭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把那間密室改造成“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此地遂成為一重要旅遊景點。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社會評價
正面評價
美國知名劇作家梅耶·萊文(Meyer Levin)曾以“有著媲美長篇小說的張力”來形容安妮的寫作風格,並受到日記的啟發和感動,在日記出版後不久便與奧托·弗蘭克合作把日記內容改編為舞台劇。
著名美國詩人約翰·貝里曼(John Berryman)也曾表示,日記內容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態,而且“細致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了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
在日記的美國版中,埃莉諾·羅斯福(即美國前第一夫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序言中寫道:“在我曾閱讀過的書籍中,這是對戰爭影響的描述最為現實和聰慧的記載之一。”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在1961年一次演說中提到:“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和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Of all the multitudes who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spoken for human dignity in times of great suffering and loss,no voice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that of Anne Frank)同年,蘇聯作家伊利亞·愛倫堡(Ilya Ehrenburg)也認為,“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什麼雄壯偉大的史詩,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
安妮也被認為是一個有高度寫作水平的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同時也被廣泛視為納粹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以及迫害主義的象徵。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柯林頓於1994年接受埃利·維瑟爾人道主義獎時的演說中提到,安妮的日記“喚醒我們不要再作出愚蠢的岐視行為”(指當時於薩拉熱窩、索馬里和盧安達的種族戰爭和屠殺)。
1994年,在獲得安妮·弗蘭克基金會頒授的人權獎後,納爾遜·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發表講話。他說在讀了安妮的日記後,“從中獲得許多鼓勵”。他把自己對種族隔離的反抗和安妮對納粹的反抗相提並論,並以“因為這些信條都是完全錯誤的,也因為古往今來,它們不斷被和安妮·弗蘭克相似的人挑戰,所以它們必定會失敗。
同樣於1994年,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在回應怎樣面對當時東歐國家在蘇聯解體後的政治與社會變化時回答說:“安妮·弗蘭克留給後人的精神至今仍在,並且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藉此表示自己的理念。
義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曾經表示安妮·弗蘭克之所以被廣泛認為代表了在二戰中數以百萬計受害的民眾,是因為“接受安妮·弗蘭克的 故事 ,比起接受那成千上萬與她一樣的受害者來的容易。也許這樣比較好吧,人們總不能活在成千上萬悲慘故事的陰影下。”而奧地利作家梅莉莎·穆勒(Melissa Müller)在她的撰寫的安妮·弗蘭克傳記的後記中,也提到相似的想法,並且試圖消除公眾對“安妮·弗蘭克代表著六百萬納粹集中營受害者”的誤解。她寫道:“安妮的生命與死亡都是她的命運,而那六百萬受害者也有著自己的命運。所以她不能代表那六百萬被納粹奪去的性命,他們也有著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命運……但她的命運,依然使我們明白大屠殺對猶太人的影響是如此廣泛,如此的深遠。
”著名的“納粹獵人”西蒙·維森塔爾(Simon Wiesenthal)認為,安妮的日記大大提高了公眾對那些在紐倫堡審判中已被確認的屠殺罪行的注意和認識,因為“人們都認識這個女孩。人們都知道大屠殺對她的影響,這也是在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也發生著的事,所以人們都能明白這個罪行的影響。”
負面評價
自1950年代起受到公眾關注後,批評與質疑也開始不斷出現。有著作申述了這些批評,最早的著作來自瑞典及挪威。在這些負面評價中,有人質疑日記的作者不是安妮·弗蘭克,而是劇作家梅耶·萊文。
1958年,當安妮日記改編的舞台劇在維也納上演時,出席的西蒙·維森塔爾受到一群抗議者的滋擾。那些抗議者認為安妮·弗蘭克這個人實際上不存在,並向維森塔爾挑釁,要求他找出當年逮捕安妮的軍官以資證明。後來維森塔爾於1963年找到了當時的警察卡爾·西爾貝鮑爾,在會談中,西爾貝鮑爾對當時的罪行直言不諱,並在一張被他逮捕的人的相片中認出了安妮·弗蘭克。他還供認了整個逮捕過程,也記得在過程中曾翻倒了一個裝滿紙張的公文包。這些證詞後來全被其他目擊證人,包括奧托·弗蘭克予以證實。這次事件也平息了對安妮·弗蘭克存在與否的質疑。
除此以外,有批評者提出了對作者的新質疑。這些批評者認為,安妮的日記實際上是親猶太組織的宣傳品,而奧托·弗蘭克亦被指為騙子。1959年,奧托·弗蘭克於德國呂貝克對一名曾為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的教師洛塔·斯蒂勞(Lothar Stielau)提起訴訟,控告該名教師在校報上詆毀日記為贗品。後來奧托又同時控告了在呂貝克一份報紙上刊登來信支持斯蒂勞的海因里希·布德貝格(Heinrich Buddeberg)。開庭審訊後,法庭分析了日記的手稿,在1960年確認日記筆跡與已知的安妮·弗蘭克筆跡相同,並確定日記為真品。法庭判決後,Stielau撤回其言論,而奧托·弗蘭克也沒有繼續追究。
1976年,奧托·弗蘭克控告弗蘭克福的海因茨·羅特(Heinz Roth),指他印發詆毀日記為贗品的小冊子,法庭其後判決海因茨·羅特罰款500,000馬克及監禁6個月。羅特其後提出上訴,但他於1978年去世,而翌年上訴也被駁回。
1976年,奧托·弗蘭克也對恩斯特·羅默(Ernst Romer)提起訴訟,指他印發一本名為《暢銷書〈安妮日記〉的謊言》( The Diary of Anne Frank,Bestseller,A Lie)的小冊子。此案在法庭審訊時,一個名叫艾德加·蓋斯(Edgar Geiss)的人在庭上派發此本小冊子,結果他也被起訴。法庭其後判決羅默罰款1,500馬克,而蓋斯則被判監禁6個月。在上訴後刑期雖然獲得減少,但此次案件卻因為奧托·弗蘭克後來對刑期的再度上訴,超逾了當地有關誹謗的法律規定范圍而結束。
在奧托·弗蘭克1980年死後,安妮的日記,包括書信與分散的頁紙,按他的遺願被轉交予荷蘭國家戰爭文件研究所,研究所後來在1986年委託荷蘭司法部對日記進行司法科學鑒定。司法部分析了日記的筆跡並與過往案例作了對比,證實筆跡吻合,而且日記上的紙張,漿糊與墨跡亦被確認為與日記撰寫年代吻合,最後安妮的日記正式被荷蘭司法部確認為真跡。後來荷蘭國家戰爭文件研究所綜合研究結果與原稿及其他資料,出版了所謂的“評論版”。1990年3月23日,德國漢堡地 方法 院對此版日記進行了確認。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作者簡介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德國猶太少女,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Bergen-Belsenconcentrationcamp),她的《安妮日記》成為第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青春勵志系列:安妮日記介紹相關 文章 :
1. 青春勵志的名書
2. 安妮日記電影2016
3. 好看的青春文學小說分享
4. 精選高中生的優美散文1000字
5. 有關青春的英語句子
G. 「安妮日記」的內容簡介及鑒賞
1、《安妮日記》簡介:
是安妮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其中大部在秘密小屋裡寫成的。這部日記記載了一個少女的成長過程,展示了一個少女在特殊環境中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小作者對愛的追求和對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一九四七年出版後立即受到熱烈歡迎,它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2、鑒賞《安妮日記》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個性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我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完美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明白,溫暖,完美,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明白,頹廢,空虛,迷茫,但是是糟踐自我;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明白,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
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
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H. 安妮日記是不是偽造的
中文名稱:《安妮日記》
英文名稱: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德語名稱: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作者:安妮·弗蘭克 Anne Frank, 莫珍·普萊斯勒 Mirjam Pressler, 奧圖·弗蘭克 Otto H. Frank
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是德籍猶太人。她留下來的日記使她名聞遐邇。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安妮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奧托法蘭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兒,家中還有母親艾迪斯(Eddis Frank)姐姐瑪格特(Margot Frank)。由於當時納粹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父親奧托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誇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但是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國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一個月後隱秘之家的八個人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3月姐妹都因傷寒死於營中,距離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其他隱密之家的成員除奧托之外,都死於集中營之中。
安妮的日記由於公司女職員的保存而留了下來,之後公司的女職員又轉交給生存下來的奧圖·弗蘭克,1947年安妮的日記便出版,成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她的事跡後來被拍成電影--《The Diary of Anne Frank》(安妮日記).
現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每年有超過50萬的遊客,會前往參觀。當時這個猶太小女孩Anne Frank和她的家人就藏身在這個小地方。就在此地,安妮法蘭克寫出聞名於世的《安妮日記》。日記的原稿作為安妮之家永遠的典藏向公眾展示。
我很喜歡這奔書 我覺得這是真的 你相信他是真的他就是真的 認為它是假的他就是假的 希望你能喜歡 這本書
I. 安妮日記中文版TXT
鏈接:https://pan..com/s/1TqaORU15elfDMaWAKI46rQ
J. 我想問一問,有一部影片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故事,好像叫XX日記。
英文名: 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
中文名: 安妮日記
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漢娜泰勒葛登 飾)是個天真活潑的猶太籍少女,在父親(班金斯利 飾)和母親(布蘭達布雷絲 飾)的呵護照料下,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她13歲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親送的珍貴禮物--一本令她愛不釋手的日記,此後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護下,和另外四名猶太人躲入她父親公司的閣樓,開始隱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為密室遭人檢舉,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並送往集中營,面對種種的生離死別,從此安妮的生活墜入人間煉獄。而在這段匿身於密室的日子裡,安妮藉由日記抒發了成長的苦澀、少女的情懷,及對未來的憧憬。
由瑪莉莎穆勒的暢銷作品改編而成的「安妮的日記」,在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金球獎得主布蘭達布雷絲,和天才美少女漢娜泰勒葛登的生動演技下,不僅成功勾勒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安妮由優渥陷入悲慘的一生,更見證了大時代的苦難,留給世人無限的喟嘆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