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新電影特點結構上

台灣新電影特點結構上

發布時間:2022-10-02 21:28:18

❶ 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有哪些顯著區別

台灣電影最大的特點幾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灣的演員不會哭就不會演戲似的。香港電影寫實性比較高,將社會的黑暗面拍的觸目驚心。

❷ 求大神,對於台灣電影的看法。

對台灣電影而言,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灣地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片的高票房進一步拉動了本土電影的市場效應;另一方面,以鈕承澤、陳正道、林書宇為代表的一批導演,來到大陸尋求新的合作機會,被視為香港導演集體北上之後又一輪人才流動。值此契機,我們專訪了一批活躍於業界的台灣電影人,包括製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陳國富、李烈,林書宇、陳正道、九把刀等導演,以及趙又廷、彭於晏、陳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過他們的表述,呈現出這一年台灣電影的面貌。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台灣電影一直是其中的一個「缺口」,業內甚至出現了很多「台灣電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隨著《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台灣影片不斷刷新本土票房紀錄,或者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台灣電影漸漸開始爆發,且復甦之勢十分迅猛,不僅在票房上屢創奇跡,在題材類型方面也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早前《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在大陸引進公映後雖票房平平,但在業內卻實現了口碑相傳,而隨著今年《星空》《LOVE》兩部影片宣布與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馬獎提名出現有史以來囊括兩岸三地優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灣電影是否會與香港電影同樣呈現「北上」的趨勢也開始引起業內關注。 台灣電影的本土發力令人矚目,解決「生存之道」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求更大的發展。台灣本土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隨著兩岸電影合拍政策的開放,台灣電影人也開始效仿香港電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內地尋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台灣電影導演「北上」的勢頭變得清晰。小馬奔騰影業投資的時尚愛情片《幸福額度》,邀請台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導;而台灣青年導演領軍人物鈕承澤赴內地開拍的《LOVE》,投資成本叫價7500萬元,比起鈕承澤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萬新台幣(約為126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堪稱天壤之別。 「北上」意味著更大、更專業的宣傳發行規模,而這一度是台灣青年導演最大的掣肘。台灣導演林書宇籌拍幾米漫畫改編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萬新台幣,其中1000萬新台幣還來自電影輔導金。而該劇本入圍華誼兄弟的「H計劃」之後,投資成本一下擴大三倍,用充足的資金為影片營造了唯美夢幻的視覺效果。華誼兄弟用專業團隊為影片賣力運作後期的宣傳營銷,讓這部文藝氣質的影片享受到商業大片的待遇,這一切,是林書宇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的。 對台灣導演而言,「北上」意味著更為廣闊的天空,而台灣導演獨特的人文氣質、細膩的拍攝手法,也為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逐步鋪路。在香港導演入主內地,爭拍億元大製作的同時,台灣導演集體表現也讓人拭目以待。

❸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❹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❺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90年代之後,台灣影壇迎來了一位書寫歷史的導演——李安,並被稱之為台灣電影復興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結合的電影理念不但包攬了國內外各項大獎更是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市場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後的台灣影壇開始與大陸產生了合作與碰撞,更是加強了兩岸之間的融合與促進,而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大陸電影金雞獎也並稱為三金獎被眾人熟知。

❻ 台灣電影特點

以文藝片為主,風格比較溫馨 導演:侯孝賢 楊德昌 陳果....

❼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❽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❾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

我認為在巔峰時期的台灣電影和當時的香港電影是不可比擬的!在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相助,又有眾多奇才導演的策劃,經典佳作層出不窮,這段時間可謂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也不為過!

比如鬼才導演王晶!這個相比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王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的一個導演,雖然王晶身上有很多標簽,賭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們的一個共同點便是, 娛樂 。在九十年代,當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劇片里嬉鬧耍寶時,這其實是香港電影 娛樂 化的一個巔峰縮影!

接下來再從地位上看,在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可是有著一個「東方好萊塢」的這樣一個稱號,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則是一直用來衡量華語電影的標准!而反觀台灣電影,好的電影也有,但和香港電影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次,論經典台灣電影根本不是香港電影的對手,要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都是些《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等.....

最後可以總結出,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懸殊太大了,或者說根本沒有可比性!

這個其實很容易看出,也不難回答,在電影領域中,肯定是香港電影絕對優於台灣電影。在6070年代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都有所發展,拍的影片各有所長。到8090年代香港電影基本達到頂峰,邵氏,嘉禾等眾多香港公司出品了眾多的優質的電影。那時候的武俠,槍戰,鬼片等等都是很多優質的影片的。一大批的巨星從那時候的香港誕生,雖然台灣也有很多電影,但是拿的出手的一直不多。

我做視頻剪輯,往往是發的邵氏電影,嘉禾電影等等港片特別受歡迎,很多的經典情節真的讓人記憶深刻,頂峰時期的武俠功夫,槍戰動作,賭片,鬼片,愛情片,都是香港片,台灣片很少能拿出手的。就的發的剪輯,大部分電影看起來不真實,有點浮躁,動作設計浮誇,情節有點不太合理,也不太受觀眾喜歡。

那時候也是發展的頂峰時候,電影也極度繁榮。沒有那麼多的商業化在裡面,電影還是拍出來的,還不是慢動作做出來的,那時候的明星很少有大牌,都是好演員,兢兢業業,認認真真的。又說跑題了。。。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其實比下香港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還有數量,就佔有碾壓的優勢了,根本也不用比。

我覺得倆者不存在可比性,如果硬要對比的話,那我肯定是會選擇香港電影。並非我全盤否定台灣電影,而是從許多方面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比香港電影差多了。

首先,從香港電影的 歷史 地位和台灣電影的 歷史 地位來說。香港電影從上個世紀以來就作為東亞電影的主要出產地之一,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以來都是衡量華語電影的一大重要指標。而反觀台灣電影,雖然也有著許多出色的電影。但相比香港電影就要失色太多了。

其次,從電影的經典性來對比。香港電影的巔峰期存在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典電影層出不窮,從以鄭伊春、張耀、陳小春、為代表的古惑仔電影系列,以周潤發、劉德華為代表的英雄人物電影系列,再到以林正英為代表的僵屍恐怖電影系列,以及以周星馳、麥嘉、黃百鳴為代表的喜劇電影等等。經典的香港電影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台灣電影雖然也有不少出色的電影,但是由於地區的特殊文化影響,導致台灣電影大多都是描述本土文化的,具有太大的局限性。總體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是比香港電影遜色太多了。

最後,從電影的總產值以及影響性來說。香港電影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幾代的華人。而台灣電影由於地區文化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是以閩南語為基礎來製作電影,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局限了。雖然偶爾也有好看的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傳播,但與香港電影的影響相比就差太多了。從總產值上看,香港電影的總產值一直位居華人世界的第一位,台灣電影與之相比差的太多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香港電影的巔峰期比台灣電影的巔峰期強太多了。或者說,是倆者壓根不存在可比性。

謝邀回答:

香港電影這幾年枯竭得厲害,翻來覆去就是拍警匪片間諜片,看過一部這種電影就好像看過全部一樣了。

唯獨愛情電影還算得上不錯。你要是看大陸的愛情電影和台灣愛情電影,媽的那都是些什麼完蛋玩意。

要我說,台灣和大陸的愛情電影都是偶像劇,只有香港的愛情電影才是真的愛情電影。

主要是台灣和大陸把生活拍得太浮誇,不真實。不是香港這類題材拍得好,全靠同行襯托

香港 娛樂 業的發達舉世聞名。尤其1997年以前,經歷過一個巔峰時期。現在已經是衰勢了,不過底子還是很厚。

那時香港 娛樂 事業無論是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 娛樂 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 娛樂 業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這樣強大的 娛樂 產業鏈條,成就了一大批影視歌明星,他們的名字膾炙人口,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幾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確實堪稱經典。

內地和台灣的 娛樂 業則要稚嫩很多,藝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難以望其項背。

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眾多奇才的各出其謀,經典佳作層出不窮,實在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80年代的電影,我們看的還是比較多的,那個時候影碟開始流行了。你們有租碟的經歷嗎?那時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如果有新電影上映,我們就回去尋找我們喜歡的電影。我那個時候的經歷是一本碟的租金是一元,押金要十元,如果這個影片看的很好,商家會多備幾本的。通過影碟,我們認識了帥氣的周潤發,武打 搞笑 的成龍,還有僵屍片鼻祖的林正英等等。

英雄本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台影視文化最讓人無法忽視的顯著標簽。正是它一舉開創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劇中小馬哥的形象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酷的代表。吳宇森更是憑藉此片風光無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地位.這部影片反映出來的親情,友情,生命的意義我想每一個人都會體會的到。人生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沒有矛盾的知識只能算做是一種權力,可惜,我們都不具有這種奢侈的權力。有的時候,生命只能算做是一種附加品,在必要的時候就應當舍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看你怎樣的看待她。在影片中,小馬哥向我們闡釋了一個男人的定義:成熟,穩重,責任,執著,超脫和理解。不是理解別人,是理解我們自己。

60年代70年代的台灣電影,應該算是瓊瑤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戀為題材。接下來的80年代,台灣電影因為愛情文藝電影的衰落,開始走向疲軟之勢。此時,電影界的後起之秀也正在長成,他們多為70年代電影製作隊伍中的編劇,場記,或是攝影。他們義無反顧地拿起台灣電影的接力棒,憑著對電影事業的熱愛與敏感,開始走向電影發展的 探索 道路,掀起了一股為期30年的台灣新電影運動。這其間的代表人物為侯孝賢和楊德昌,以及為國際影壇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灣影評人焦雄屏的說法,侯孝賢是中國的,傳統的,感情飽滿而豐富的;楊德昌是西方的,現代的,感情冷靜而內省的。而李安則游刃於他們之間。

侯孝賢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留學經歷,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濃濃的台灣本土的人文氣息與鄉土清香,正是後來台灣小清新電影誕生的一個前奏。

楊德昌先生的電影風格更具有後現代派感覺,這與他所處的年代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楊德昌出生於1947年,大學時期正是各種新思潮湧動的時期,受西方思想影響深遠,後來求學於美國)也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不開(幼年時期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始終比較小眾化。

而李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從小又生活在書香門第四代同堂的舊式父權家庭中,使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更有機會接觸到中國文化的核心。後來求學於美國,艱難地謀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創作出了一篇篇溫情款款同時又緊緊契合時代脈搏的電影。他的作品,更為大氣包容,同時也更有現代氣息,所以能夠感覺上楊德昌先生的作品太過於尖銳了。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賢,而不太熟悉楊德昌的主要原因吧,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並理解。

縱觀其發展史,香港電影無疑成就最高。

台灣電影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整體來說影響力有限的「文化輸出」上。其實在本世紀以前,台灣電影,主導的都是政府,台灣電影長期以來作為香港電影的主要出口市場被壓製得體無完膚,成功的商業化作品寥寥可數,直到08年的《海角七號》才開始迎來一點轉機。

而香港電影方面,從上世紀電影工業引入,至二十年代默片、三十年代有聲片、戰爭時期湧入的上海電影人主導的黃梅調電影,以及後來的全粵語電影,整個電影工作發展有條不紊,大公司、技術、人才、設備亦逐漸完善。7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業的「新浪潮」雖未形成商業上的成功,但儲備了一大批成熟的導演,終於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迎來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80年代,香港電影無論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藝術性均創造出驚人奇跡,是少數能在好萊塢龐大勢力下任然能夠茁壯成長的電影基地,電影總產值一躍為世界第二,更作為亞洲第一電影生產出口基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當時在香港以及附近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不論戲院還是影帶租賃市場香港電影皆地位非凡。

香港電影最大的成功在於以商業市場為導向,注重迎合觀眾口味,因此能用成熟的類型片打開市場。最經典的如70年代的李小龍與80年代的成龍,洪金寶共同帶的吹襲西方電影市場的功夫熱,以及針對華語市場的警匪片(成龍,周潤發)、喜劇片(許冠傑、周星馳、黃百鳴)、古裝武俠片(王祖賢、林青霞)等等。

當然90年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香港電影由盛轉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香港電影曾經創造的偉大成就,台灣電影從未有過,現在看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擁有。

電視劇的話是台灣,電影的話是香港

文藝片台灣的不錯,武打槍戰片還是香港很好的呢。

編劇的話台灣出了不少人才,導演的話香港大師不少。

很多台灣資本的片子都是掛名香港公司出品的呢,因為台灣政治原因不好掛名在海外推廣的呢。

但是片子在海外拍攝有黑 社會 騷擾,明顯台灣黑幫更給勁一些的呢,在海外發行受阻跟發生很多外交問題,都是台灣溝通的多吧?

沒辦法比,香港拍黑幫,武俠,台灣拍劇情文藝片,香港出了徐克,杜琪峰,王家衛,台灣出了楊德昌,侯孝賢,李安。都是話語電影的驕傲。

❿ 最近喜歡上的台灣電影,求高人分析下台灣電影和日系電影風格上的區別

日本的當然首推岩井俊二的一系列影片《情書》《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等等,還有幾部我很喜歡的《青之炎》、《彩虹女神》、《深紅》等等。
台灣的《囧男孩》《練習曲》《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刺青》《九降風》《艋胛》《聽說》《沉默的青春》《海角七號》

我理解你所說的畫面風格,我也發現了,個人比較喜歡台灣的青春電影調調,給人以溫和深刻的印象,這些應該都是你比較喜歡的類型。

閱讀全文

與台灣新電影特點結構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紅辣椒的圖片 瀏覽:72
張家輝圖片和古天樂電影里的 瀏覽:410
卡特琳娜莫里諾大尺度電影 瀏覽:332
泰國電影斬首 瀏覽:878
電影中英文名字大全 瀏覽:666
三岔口的電影結局 瀏覽:931
強哥結局是什麼電影 瀏覽:67
大的海怪電影 瀏覽:907
地什麼的電影 瀏覽:625
有趣的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931
茂名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998
破綻電影完整 瀏覽:800
一部關於房間的驚悚電影 瀏覽:566
65年台灣經典電影 瀏覽:1000
海王出生電影音樂 瀏覽:865
電影圖片羨慕別人的感情 瀏覽:7
電影座點陣圖片 瀏覽:483
菜頭電影完整版 瀏覽:479
撫順橫店電影城圖片 瀏覽:383
看三地電影網站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