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七歲的單車》的主題是什麼周迅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的意義是什麼
入圍2001年第51屆柏林影展競賽,青年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被認為是影展中 《十七歲的單車》宣傳照
的一匹黑馬,雖未獲得正式競賽獎項,但一座評審團大獎卻透露出大家對它的喜愛。 剛離開家鄉到北京打工掙錢的十七歲少年小貴,找到一份快遞工作,騎著公司提供的銀色變速越野車在市區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遞可以掙十塊錢,當賺到六百塊元時,他就能擁有這輛銀色山地自行車。小貴為能早日擁有這輛漂亮的單車而努力工作。但就在小貴快要賺足六百塊錢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行車不見了。幾乎絕望的小貴親眼看到一個年齡相仿的少年騎著自己的自行車,這個人是小堅。他雖然生活在城裡,家中卻非常貧寒,在父親屢次三番沒有履行給他買單車的承諾後,他偷了家裡的錢去買了輛便宜的二手車。而這輛車正被他表現單車車技的車正是小貴被盜的那輛車。小貴不顧一切地想向小堅討回他賴以維生的愛車,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編輯本段影片背景
本片為台灣著名電影學者、影評人焦雄屏經營的吉光電影公司的「三城記」系列電影之一,。「三城記」系列電影結合兩岸三地新銳導演,希望為二十一世紀華人新社會樹立新形象,以別於上一代華人電影注重悲情及歷史回顧。另五部影片為台灣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易智言《藍色大門》、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陸導演十七歲的單車劇照(5張)賈樟柯《上海寶貝》以及香港導演餘力為《人民找換》。本片及林正盛的《愛你愛我》為以完成作品並於2月雙雙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競賽片單元,本片更獲得最佳故事片評審團大獎即銀熊獎。
編輯本段影片簡評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編輯本段主演簡介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李濱和高圓圓
[2]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娶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
編輯本段精彩影評
權力壓制下的殘酷青春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的主題 講述成長的故事幾乎已近習成一個創作母題,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導演都在用自己獨到的目光演繹成長的故事。而影片《十七歲的單車》正是王小帥用自己獨特的目光對成長故事這個創作母題新的演繹。表現了一種被權力壓制下的殘酷的青春。 崔林和李濱
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講述了外來務工人員小貴和城市居民小堅因一輛山地車而引來的諸多青春瑣事以及他們為解決這些事情而做出的種種舉動。在影片中,王小帥借飛達快遞公司經理的話講出了山地車不再是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種資本和權力,是農民小貴融入城市生活,為公司贏得良好信譽的資本,更是小堅在同學們面前表現炫耀自己的權力。 小貴作為一個農民工,似乎已經註定了他與城市的格格不入以及他的殘酷的青春。而王小帥添加了一個具有城市戶口的主人公小堅,更是講述了小堅的殘酷的青春,這顯而易見地指明了主題:無論你在哪裡,你的身份有何不同,你的青春都是殘酷的。在影片里王小帥更是對造成這種殘酷青春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索,但是這個原因不再是《青紅》中表現的不同文化的悲劇,而是一種權利壓制下的必然結果。在小貴的世界裡,公司、工作。山地車,城市人儼然成了權利或者制度的隱喻,它們壓制著小貴的一切,稍出差錯他們都可以使小貴的生活遭受沉重的打擊。影片中強調的一個事件讓我記憶猶新:小貴在找張先生的時候被服務員糊里糊塗地洗了澡,洗完之後聲嘶力竭的哭喊著:「我沒錢」,這完全可以說是一個黑色幽默,導演用一種無奈嘲諷的態度表現了農民工與城市的格格不入,表達了小貴的殘酷的青春。在小堅的世界裡,山地車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資本,有了山地車他才可以融入同學們的生活,他才擁有了自己心儀的女朋友。父親這個作為正直人物代表的形象一再的改變自己的承諾激起了小堅內心深處的叛逆,他開始懷疑整個世界,他拿走了父親的500元錢去二手市場買了山地車,他想用自己的行動實現諾言,殊不知,他是在挑戰這個規范著社會的制度。在制度面前,小貴和小堅都曾努力過,都在掙扎,但帶給他們的卻是權利對於他們的嚴歷的懲罰。 影片中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女人這個道具的恰當運用。導演把瀟瀟的戀情依附於權利作的恰當的轉移,更突出了權利與制度在青少年的心中的地位,也突出的強調了權力作為形成殘酷的青春的原因的重要性。影片中與小堅產生矛盾的瀟瀟毅然選擇了車技高超的男孩作為自己的伴侶確切的體現了這一點。 在觀看影片的《青紅》的時候就已經很佩服王小帥的台詞功夫,《青紅》的內向性格更是表現文化沖擊下的青春悲劇的重要選擇,外向性格的人在遭遇青春曲折的時候會悉數傾訴於他人,而內向性格的人們的選擇更會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處。《十七歲的單車》中王小帥相同的採用了這個選擇。本人認為此處是王小帥導演一個細心卻又極其重要的意圖體現。 也許王導的青春經歷了太多的殘酷,遭受了過多的曲折,能拍出如此振奮人心、勾人回憶的電影,鏡頭與構圖以及音樂的嫻熟運用以足可以證明王導的成熟。
2. 看過一部台灣的電影,名字忘了,情節大概是:兩個男的騎車去旅行,路上碰到一個女的,那女
樓上說對了,就是《單車上路》
3. 一個帥哥騎單車背個吉他沿海邊公路騎行是哪個電影中的
是台灣電影《練習曲》
練習曲
中文名: 練習曲
導演: 陳懷恩(En Chen)
主演: 東明相 / 楊麗音 / 吳念真 / 許效舜 / 達倫 / SAYA / 洪流 / 胡德夫
上映年度: 2007
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EtudeBike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國語
又名: Island Etude / 練習曲 - 單車環島日誌
imdb鏈接: tt1006908
◎劇情簡介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游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
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從第一天晚上說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邊扎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次日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明相騎車的片段。而後,明相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明相住在騎士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騎士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立陶宛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明相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松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投宿位於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兒上演著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抗爭租來的游覽車,順便旅遊。同理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媽,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聽障,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 而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繞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蕪的飛沙,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回到宿舍,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故事繼續……
幕後花絮
100分鍾,帶你遊走台灣一圈,帶你經歷人生一周。這是一個聽障的年輕人,騎著腳踏車、背著吉他環島的故事。
「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希望在20出頭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旅行總是聽故事的最好時刻」。
由曾經榮獲威尼斯金獅獎的《悲情城市》攝影師陳懷恩,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練習曲》,透過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雖然一無所有,依舊騎著單車勇敢上路,環島一周;雖然聽覺障礙,依舊背著破吉他浪漫啟程,經歷人世的故事。在這七天六夜當中,透過主角本身及旅途中所遇到人與點點滴滴的故事,傳達出導演及每個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居民對家園的熱愛。
4. 求一部有關單車(自行車)環游台灣的電影
《練習曲》
練習曲
中文名: 練習曲
導演: 陳懷恩(En Chen)
主演: 東明相 / 楊麗音 / 吳念真 / 許效舜 / 達倫 / SAYA / 洪流 / 胡德夫
上映年度: 2007
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EtudeBike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國語
又名: Island Etude / 練習曲 - 單車環島日誌
imdb鏈接: tt1006908
◎劇情簡介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游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
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從第一天晚上說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邊扎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次日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明相騎車的片段。而後,明相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明相住在騎士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騎士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立陶宛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明相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松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投宿位於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兒上演著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抗爭租來的游覽車,順便旅遊。同理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媽,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聽障,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 而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繞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蕪的飛沙,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回到宿舍,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故事繼續……
http://ke..com/view/46731.html?wtp=tt
5. 有一部電影是一個人騎自行車去西藏 叫什麼名字
轉山 (2011)
本片改編自同名暢銷書。
台灣青年張書豪(張書豪 飾)在大四畢業時,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處在迷茫期的書豪意外發現了哥哥留下的騎行日誌,這個不騎車的青年萌生了騎行滇藏線替哥哥完成未竟心願的想法,在經歷了女友的離去後,他義務反顧奔赴麗江。在路上,張書豪結識了來自雲南的騎行者李曉川(李曉川 飾),並結伴前往拉薩。第五天,他們來到德欽,李曉川因無緣得見雲霧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喪不堪;第六天,他們住在鹽井的藏民家中,書豪與淳樸的藏民依依惜別;第七天,他們在曲孜卡的山路艱難前行,李曉川意外墜崖重傷。冬季的滇藏線格外艱險,而剩下的路,張書豪必須獨自前行……
望採納謝謝。
6. 騎自行車旅行的電影有哪些.。。。。。。謝謝推薦
你好,我看過的有紀錄片有《國家地理》的《山地自行車之旅》和《轉山》。我也喜歡騎車旅行。
《山地自行車之旅》講述了一個壯觀的山地自行車的故事,從創建到其消逝。一場視覺震撼之旅和發人深省的旁白,Life Cycles使用採用4K超高畫質攝像機拍攝,來記錄關於山地自行車及其文化的許多故事。融入呼吸到自然的環境,利用自然環境騎行的魅力,公路之旅,修理自行車。
電影《轉山》,這個個人強烈推薦。改編自同名暢銷書,原著記錄了作者謝旺霖騎行2000多公里到達西藏的旅程,這個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無數年輕人嚮往。電影《轉山》想傳達給人的是一股夢想和不屈的力量。2011年10月30日下午,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閉幕,《轉山》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
這些木有看過:(源自網址:http://bbs.ly.shang.com/read-htm-tid-3482774.html)
1.《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的作品,一部講述青春的影片。
2.《幻想之痛》(單車手強者回歸 )德國電影。3.《銀色快手》
3.《銀色快手》
4. 看過《山地自行車之旅 Life Cycles 2010 》
5.《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
6.《單車上路》這個名字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台灣的,一部是韓國的。
7.《東京速遞》別名《魔女速遞》&日本
8.《鐵馬頑童》日本
9.《蘇格蘭飛人》The Flying Scotsman
7. 求一部電影,影片開始是一個男孩騎單車征服好漢坡、
應該是台灣的電影吧影片開始是一個男孩騎著單車終於征服了好漢坡然後放的是一個老師帶一群同學野炊那個男孩跳進水裡戲弄老師有一個帶著口罩的女孩笑了。 《少年啊超》
8. 求一部電影,台灣的,講的是一個男孩騎著自行車環島旅行的故事。
《練習曲》 (2006)
http://ke..com/view/46731.htm#4
聽障男孩背著吉他騎腳踏車旅行,一百分鍾的電影、七天六夜的旅程。《悲情城市》攝影陳懷恩首度執導,捕捉台灣人文風景。
9. 台灣一個大學生騎自行車環台灣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練習曲
導演: 陳懷恩
編劇: 陳懷恩
主演: 東明相 / 楊麗音 / 吳念真 / 許效舜 / 黃健和/ 張惠春 / 洪流 / 胡德夫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閩南語 / 立陶宛語
上映日期: 2006-11-22(台北金馬影展) / 2007-04-27(台灣)
片長: 109 分鍾
10.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梗概
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
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
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新的車主健說這輛車是在舊貨市場上買的,而貴必須要回自行車,於是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10)台灣單車電影擴展閱讀:
該片為台灣電影學者、影評人焦雄屏經營的吉光電影公司的「《三城記》系列電影之一 。該片拍攝時正處於相關政策轉變期,完全市場化的階段還沒開始。電影資金來自法國、台灣,但版權屬於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向電影廠交錢購買廠標。由於北影廠對電影的版權所屬模糊不清,審查很嚴格 。
該片因為沒有送審就參展柏林電影節,被禁止在中國內地公映 。2004年,該片重新送審後通過了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審查並允許公映,影片象徵性地剪了8個鏡頭,但名字改為《自行車》。這是廣電總局電影局政策改革後首部解禁的地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