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刮痧中體現文化沖擊的影評150字
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自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碰撞、沖突到融合、互通的過程,就像電影《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
第一點,我們先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
第二點,是那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朋友觀
第三點,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這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從表面上看,電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醫的無知,但從根本上看,體現的卻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試圖一統天下,用西方的文化觀閹割異質的弱勢文化的趨勢.所以,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見和誤解。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對待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但不能妄自尊大;要看到其局限性,但不能妄自菲薄
Ⅱ <<刮痧>>影片中的文化差異
《刮痧〉這部影片確認反映了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中價值觀文化觀的不同。
中國社會受到儒教影響。儒學以重人事、尚倫理而著稱於世。從其創立之日起,就與中閻古代的宗法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且隨著由宗法而家族一一宗族的社會政治變遷,儒家的思想、理論也與之相應地發展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形式以適應歷代統冶者和現實社會政治生活的需要。儒教講究重在「正名分」,嚴君臣、父子、夫婦、尊卑、貴賤、男女、長幼之序,旨在「撥亂反正」,恢復周禮、匡扶周室,故其以「繼周室」自命,自稱:「吾志在《春秋》。」在「仁」與「禮」的關繫上,孔子貴「仁」,但更重「禮」,其言有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因此,在東方文化看來,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可以包括一些體罰等等。
但是在西方文化當中,則更加註重個人主義,注重獨立/平等。因此在父母與子女關系當中則更多的體現一些平等因素,認為都是平等的個體。比如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等等。因此,父母絕對不可以體罰孩子。
Ⅲ 電影《刮痧》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哪些差異
我個人理解,在美國,凡事要求證據、科學、持證上崗。刮痧屬於中國傳統醫學,其實當時就在國內很多人都未必接受這種治療(現在有了網路傳播很多事情容易接受了),有點類似於民間偏方了。對中國傳統醫生來說(尤其在古代),只要能治好病人的,不管其是否被別人接受和認同,都會採用。
Ⅳ 《刮痧》電影中表現出了什麼樣的中美兩國的家庭文化沖突
回答 共1條
不僅僅是家庭文化沖突,更是突出了「刮痧」的文化認識沖突,外國人不了解中國還有這樣神奇的所謂醫學保健方式。中華文名博大精深,雖有糟粕,但是精華之神奇非外國人所能理解。
家庭文化沖突無疑是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比如在法庭上有兩個徵人作證認為梁家輝虐待自己的兒子,他同事說他當眾扇兒子耳光,醫
Ⅳ 求在電影<刮痧>中,羅例出中美文化的差異。
11「刮痧」在美國
刮痧這個在中國極為平常的傳統治療法,在美
國卻引起了那麼大的沖突與災難, 因為「說不清
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為大同一家
虐待兒童的證據,無論大同用英文和時兒夾雜著中
文怎麼解釋都無法讓美國人明白刮痧是什麼。筆者
認為與其說影片《刮痧》講述的是許大同這個中國
家庭在美國的遭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
因為不被理解和認同所處的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影
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個官方醫生,用簡練的、一
個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來說明刮痧」,但正如大同
的辯護律師所說,「沒有一本美國的醫學教科書有
關於刮痧的記載,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人會為此作
證。」在法庭上,當許大同試圖解釋「刮痧」時,他不
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經八脈」等術語,因為美
語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詞彙來表達,許大同的「dan2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讓在場的美國人不知所雲,法官阻止他繼續說下去,讓他們去找專家人
士來說明「刮痧」為何物,可大同與其妻簡寧費勁全
力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們只好放棄解釋「刮痧」。
影片中爺爺痛惜地自問:「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
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楚了呢?」就爺爺和大多數中
國觀眾看來,刮痧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那麼普通,似
乎美國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知道這一療法,他們不
懂應該是他們的錯,這便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犯
的錯誤,即將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另一種文化,用自己
的行為方式為標准來評判對方的行為。刮痧事件使
得大同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以及隨之而來的送父
回國、帶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實這不僅僅
是「刮痧」這一中醫療法與美國法律的沖突,它反映
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異域文化相遇時產生的難以避
免的碰撞和摩擦。
21中國人的情感與美國法律
任何觀看了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無一不被大同
一家三代人之間濃濃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孫情所
感動。大同毫無顧及地頂替他父親說是他本人給兒
子刮痧的,大同從福利院「偷」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
國的爺爺見面以及為了在聖誕夜與家人團聚大同冒
著被逮捕的危險爬水管上九樓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對
親情的重視,中國觀眾感動得眼淚汪汪,但大同的這
些行為實際上都是美國法律不允許的。生活在一切
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雖然大同愛子心切,但卻
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無論
他怎樣用語言來表達他是多麼地愛自己的兒子都打
動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證據。美國是一個法
制國家,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
法律途徑來解決,他們看重的事實,是證據。大同最
終還是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這一判決雖然缺
乏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
卻是正確的,只是廣大中國觀眾絕對接受不了,情感
還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這一邊。但冷靜下來想想,
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文化較量過程中,我們看
到了美國人是如何地重視人權,他們用法律和社會
機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影片中許大同在公共場合教育兒子,叫丹尼斯
給小朋友道歉,兒子不從,大同就當著眾人的面摔了
他一巴掌,這在一般中國人眼中父母管教兒女是天
經地義的事情,「子不教,父之過」。中國父母在處
理小孩之間類似打架這樣的事情時都是首先教育自
己的孩子,但在美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更
加尊重事實,大同的行為讓他們覺得中國人教育孩
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還認為他有虐待傾向,這讓廣
大中國觀眾不得不為大同叫屈。中國人愛孩子是出
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可以說是溺愛。在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不
管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他人無權干涉。中國父母對
子女有嚴厲的教育觀念,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
訓誡,體罰甚至打罵。中國父母認為打孩子是為了
孩子好,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將來有出息。
美國人當然也是愛孩子的,影片中兒童福利院就是
出於對丹尼斯的關心和保護才不讓被他們認為有虐
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國,父母只是子女的
監護人,不能對其有過分責罵,更不用說動手打人
了。他們認為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
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他們更是通過一系
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影片中醫院
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起
訴孩子的父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美國這些法律規
定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
如,為了保護未成年兒童的安全,美國《交通法》還
規定,體重不足40磅的兒童,必須連同兒童椅用安
全帶綁在汽車後座上,違反規定,罰款400美元。這
是因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沒有兒童座椅很有可能
從安全帶里滑下來。但中國人一般認為把孩子抱在
懷里已經很安全了,父母無疑是愛孩子的,是會保護
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條條框框來約束
我們的行為。
美國的法律涉及面之廣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
的保護,法制觀念已植根於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之中,
人們時時處處都會感覺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獨自
留在家裡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這些對中國
人來說好像應該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著外人干涉,
更與法律無關。美國人的法制觀念和中國人的傳統
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很難說清誰對
誰錯。但《刮痧》也的確讓我們深思,我們對孩子的
愛是否科學?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打罵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和不尊重這個層面來
認識?
31中國人的面子觀
在聽證會上,大同的老闆作為證人說出了大同
打兒子的事實,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斷絕了
與老闆的朋友和工作上的關系。在其後的一段對話
中,大同道出了打兒子的原因。
昆蘭(老闆) :「我只相信事實! 你不應該打丹
尼斯! 」
許大同:「我為什麼打我自己的兒子? 還不是
因為尊重你,為了給你面子! 」
昆蘭:「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孩子怎
么能是給我面子! 」
許大同:「不可理喻! 」
語言是文化的表象。這些對老闆來說「亂七八
糟」的邏輯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大同打兒子只不過是想通過顯示父親對兒子的
威嚴和約束力來給對方面子,但對美國人來說,這種
「體面」的表現被異化為不體面的言行,原因何在?
這就不得不說說中國人的面子觀。林語堂先生在
《臉與法治》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
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
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盪產而為
之,也不為過。」不管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
等人還是下等人,面子總歸是要的。魯迅先生筆下
的阿Q雖既無財產又無地位,但一旦有人傷了他的
面子,他也會盡力去挽留與維護。當他被別人打了
時總是說「我就算被兒子打了」,雖然他得忍受肉體
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卻勝利了。阿Q的這種「精
神勝利法」實質上就是一個人丟了面子後為維護自
己的面子而採取的一種自我防禦行為。對中國人來
說,在同等情況下貶損自己是抬高別人、尊重別人、
給別人面子的行為;而美國人則認為貶損自己是愚
蠢的行為,與尊重別人毫無關聯,對於中國人的面子
觀念,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在中國文化中,很注重長
幼有序,尊卑分明,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
表現;而美國文化更注重人的獨立性,主張個性解
放,長幼平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中國人的面子觀與集體主義緊密相聯,中國是
一個以集體主義為向導的國家,集體主義文化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人們努力維持一種和諧的
人際關系,因而會盡量避免人際沖突,人們說話比較
委婉,使用高語境的語言。「面子」是中美文化沖突
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有一句俗語說「人要面子,樹
要皮」,還有「要面子」、「顧面子」、「丟面子」、「沒面
子」等說法。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中國人
很少有機會離開他生活的地方,一輩子都與相同的
朋友、鄰居、親戚在一起。當一個人的生活與他人相
連時,與其他成員之間保持融洽關系就變得尤為重
要。為了保持融洽,避免沖突和維護家庭、群體和組
織的完整性,人們十分在意自己與他人的面子。
中國人特別講面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
生活在一個無形的關系網之中,而且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平等的,人們似乎也認同這
種不平等的關系。在這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中,
人們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每個社會成員在與
他人交往過程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僅要維護自
己的面子,同時要尊重別人的面子,正如田玉川所
言,「在社會關系這張錯綜復雜的大網中,每個人都
建立了自己的一張小網。人在網中,網在人中,網網
相連,網網相依,網網相爭,網網相生……」。(田玉
川: 214)中國人講面子甚至會以犧牲個人尊嚴甚至
良知為代價,影片中大同為了給他老闆面子而打自
己的兒子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人講面子可以說有
一整套學問,中國人的「面子觀」對於強調個人行動
的自由和個人願望的滿足,強調以個人為中心的社
會價值的西方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西方人也講面
子,但他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遠沒有中國人這么復
雜,他們公事公辦,在原則問題上很少顧及人情、面
子,甚至有些「不講情面」、「冷若冰霜」,因此,要將
中文的「面子大」、「沒面子」、「鐵面無私」、「臉上無
光」等直接譯成英語恐怕英美人永遠都無法理解。
Ⅵ 中國傳統醫葯學的意義, 結合《刮痧》談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醫葯文化的先進性
中醫葯作為中國傳統醫葯學的統稱,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國漢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鮮族等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葯學理論及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葯學體系,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傳統醫學理論最系統、內涵最豐富、應用最廣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醫學實踐證明,中醫葯學不僅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從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三因治宜的辯證觀對疾病的預防控制上,還是在人類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全過程的科學認識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清、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腎病綜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對21世紀有黑死病之稱的高致命性傳染病如艾滋病等,都顯示出了中醫葯獨特療效和顯著優勢。對於患有現代社會文明病及佔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亞健康人群,傳統醫葯學及中醫養生學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對於13億中國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及獨特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東方醫學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葯產生了濃厚而廣泛的興趣,並加大了經費及人員投入,希望能從古老的傳統中醫葯學中領悟其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尋求解決數量在不斷增加的人類疾病的最終方案。與現代西方醫學生命科學物質還原論研究相反的方向上,傳統中醫葯學對疾病辨證、動態的宏觀認識和對生命現象整體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適應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適應能力的社會醫學模式方面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從疾病生物醫學到生命醫學,從生命醫學到生態健康醫學,中醫葯最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科學發展價值,是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價值體系的完整體現和先進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來後現代醫葯學發展時代,中醫葯不但不會消亡,將繼續為13億中國人民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中外醫學界有識之士尤其是從事邊緣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基本達成共識,中醫葯所代表的先進的生命觀和科學的醫學方法論將引領世界未來醫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並將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二、全面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優秀文化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上映於2001年的電影《刮痧》以其曲折跌宕的劇情、發人深省的文化沖突主題以及對個體文化身份、精神困境的刻畫與揭示,贏得了無數觀眾的關注與青睞。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在美國所遭遇的一場法律風波。許大同與妻子簡寧來美8年,事業漸有起色,夫妻恩愛,5歲的兒子丹尼斯也乖巧可愛。然而,正憧憬著未來幸福生活的一家人想不到,需要面對的真正困難才剛剛開始。由於來美探親的爺爺看不懂英文葯品說明,便用中醫的刮痧療法給小孫子治病。丹尼斯背部留下的青紫偶然被兒童醫院的醫生看到。這個意想不到的誤會竟使許大同陷入了虐待兒童的法律訴訟當中。許大同無法理解美國人的法律邏輯,加之性情使然,導致整個事件愈演愈烈。幸福的家庭、和睦的社會關系、蒸蒸日上的事業,眨眼之間便化為烏有。
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觀者對主人公一家強烈的同情心。其背後所指涉的文化主題,即異質文化之間的隔閡、對峙帶給個體的文化生存困境也極其醒目,發人深省,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全球化時代,依然存在著民族身份、文化認同的巨大困境。主創者在這部電影中預設了中國文化、人倫親情與西方文化、工具理性的對峙、碰撞,由此鋪陳情節、演繹故事、表現主題。[1]本文從理性觀、家庭觀與個體利己觀三方面出發,分析了影片《刮痧》中所揭示的中美文化間差異。
一、理性觀:偏主觀與重客觀
從《刮痧》這部影片上看,許大同這一人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理」的思想。影片一開始給觀眾傳遞了一個假象,即許大同已經完全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並能與他人建立極為和諧的社會關系。在參加電腦游戲設計大獎的頒獎儀式上,他直言不諱地跟老闆昆蘭說該給他加薪,走進展廳後,許大同說自己的獎杯很醜。直率、幽默正是典型的美國個性。但隨後,導演便向觀眾表明,這些都是在未觸動某些原則前提下的表象。影片通過孩子間的一次小沖突,觸及了許大同的原則底線。這段小插曲打破了之前所營造的和諧氣氛,為隨後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由於丹尼斯不為自己打人的行為道歉,並當眾向昆蘭的兒子保羅的臉上啐了一口。這讓許大同深感尷尬。為了給自己和昆蘭「下台階」,他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從許大同與丹尼斯回家後的對話中,觀眾得知,他此前從未打過孩子。這也說明了這件事情在許大同心裡的厲害程度。
從根本上說,中美文化中都有理性的概念,不同的文化主體在思維方式與行為選擇上都重「理」,但雙方「理」的本質卻迥然不同。理性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儒家的思想之所以能夠很好存在下來,就是因為自身具有極強的理性。但這里的「理」與美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不同,其本質是道理與情理,即合自然、合人情,具有濃郁的主觀色彩。當然,這里的主觀不是指個體的主觀,而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進程中逐漸積淀,並被繼承下來的一種集體意識,是得到公認的,具有普遍性的價值標准,諸如社會的傳統道德禮教等。因此,中國人的思考邏輯和行為選擇更多傾向於從自我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其標準是主觀色彩較強的情理與道理。儒家思想中強調「和」的概念,強調「以和為貴」。孩子間的打鬧和無禮,在許大同看來不但破壞了自己家庭的形象,更是有損於兩家人的和睦關系。當這一生活細節被上升到這一層面時,許大同只有通過教訓孩子來化解矛盾。許大同在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上,表現出明顯的「克己」態度,顯示出其為人處世的理性。但他的做法卻並沒有得到朋友的理解和認同。許大同在打了丹尼斯之後,影片將鏡頭聚焦在昆蘭茫然和不安的臉上。面對這種情景,昆蘭與夫人不知所措,和諧的氣氛瞬間轉變成尷尬與沉默。值得注意的是,許大同並沒有注意到朋友不自然與不理解的表情,在其意識里也始終認為這是一種識大體的舉動,是對朋友的尊重。
這件事情雖小,卻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由於不同的文化和觀念而造成的理解上的誤區。昆蘭是美國價值觀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式理性文化[2]的體現。他重事實、處事冷靜、態度客觀。在影片中昆蘭的行事邏輯體現為對事而不對人,小孩子間的吵鬧就是小孩子間的事情,不會上升到其他層面;在法庭上他證實許大同打過孩子;為了幫助許大同,他親自跑到唐人街去尋找證據。這些都表現出其鮮明的西方理性思維。並且,美國的司法程序也同樣重事實,講求證據,據此進行邏輯判斷。即使是一個父親愛自己的孩子,都要憑證據說話。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美文化中雖然都強調理性,但其本質是不同的。許大同從幼年到成年,一直生活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這些觀念一旦形成,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雖然來到美國後,環境有所改變,但骨子裡的一些觀念性卻還是根深蒂固存在著。當許大同與妻子簡寧為丹尼斯的訴訟案作準備時,許大同思索自己提供愛孩子的證明時,仍談及了曾託人從北京帶「中醫偏方」這個敏感的字眼,並糾結於求證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何等荒謬的。這些都表明許大同沒有意識到遭遇法律訴訟的根本問題和症結所在,面對現實他既固執,又極度茫然。
二、家庭觀:家本位與個體本位
影片從各個角度出發,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善良、敢擔當、仁義、愛家的好人許大同。但正是這樣一個在道德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卻承受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遭遇。這無疑會引起觀眾極大的同情與思索。首先,許大同認為孝道是最基本的家庭道德。當法官問及他是否親自給兒子刮痧時,許大同僅有片刻的思索,便點頭承認,他既擔心父親以後無法在美國定居,也擔心年事已高的父親接受庭審。當簡寧站起來想要反駁時,這位一向疼愛自己妻子的丈夫,表情變得少有的嚴肅和不容置疑。丹尼斯住進福利院後,他也向父親隱瞞了原因。父親回北京前,他甚至不顧法庭的禁止令,自作主張將孩子帶去機場,為的只是見爺爺一面。影片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揭示了許大同對孝道的恪守。即使自己需要背負上難以承受的重壓,違背法律,他都在所不惜。在昆蘭的視角,刮痧是許大同父親做的,當然就應該由許父承擔,許大同怎能替別的個體頂罪呢。但在許大同眼裡,代父受過是必守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同樣一件事情,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其次,在對待許大同打小丹尼斯的事情上,也體現出中西家庭觀上的巨大差異。根據中國傳統觀念的「父為子綱」,孩子是父母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孩子要無條件服從父母。孩子首先是家庭成員,然後才是社會成員。只要有「打」的理由,父母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感受是其次的,因此才會有爺爺和小丹尼斯解釋說「打是親罵是愛」。昆林覺得許大同在大庭廣眾下竟然動手打丹尼斯,這無疑是對人權的踐踏。父母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查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禁止孩子在中學階段戀愛等現象,在中國很常見。在美國,孩子首先是作為平等的個體的社會一員,然後才是家庭成員。美國人的思想中,人生而平等,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不具有從屬關系。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主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父母無權剝奪。西方國家中父母與孩子以平等的朋友關系相處,父母進入孩子房間之前會先敲門等,孩子成年後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許大同行為中的欺騙、分居甚至是劫持等,都是從集體為基礎的家庭觀念出發,而他自己背負的是超越個體的家庭利益。
三、個體利己關:偏秩序等級與重絕對平等
影片為主人公設置了許多障礙與挫折,通過許多的細節鋪陳將戲劇矛盾一步步推向激化。其情節牽動人心的關鍵在於許大同越是極力維護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利益,使他們不受到傷害,便越是使事情陷入難以收拾的境地。首先,許大同的努力其實質也是一種利己的行為。因為在他的意識中,只有家庭幸福,才有個人的幸福。從最開始的當眾訓斥孩子、「替父頂罪」、庭審上的公開憤怒、對美國司法邏輯的抱怨,到怒斥好友、憤然辭職、違背法庭禁止令,再到不顧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給孩子送聖誕禮物。雖然主人公吃盡了苦頭,但他維護自己和家庭利益的方式卻背離和超越了美國社會所能提供給他的合理方式,因而距離理想的結果也越來越遠。許大同的形式邏輯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仁愛所強調的差序格局,這種格局以「己」為中心,如石子投入水中推開的波紋,一圈圈愈推愈遠,愈推愈薄。[3]特別是許大同在對自己的案子上,並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而是從信任的角度出發,要求一向涉及知識產權案子的昆蘭來做自己的辯護律師。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由愛父母推而廣之,仁愛程度也逐漸遞減。中國的「利己」包含了主體自我價值的實現及根據親疏一定程度的「利他」。由此,就不難理解許大同以這種思維方式出發的做法了。
其次,美國的「利己」思想,包含了對個體追求個人利益的肯定,強調個人本位,即以人的自由、平等為基礎,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西方基督教宣揚包含「愛你的敵人」的對一切世人的無差別的愛,不會因親疏遠近發生變化。因此,當昆蘭在聽證會上看到那些孩子背部的照片時,完全沒有考慮過當事人與自己的朋友的關系,而是當眾義正詞嚴說,「你怎麼能這樣對自己的兒子」,「如果你把這稱之為治療,我不知道什麼才叫虐待兒童!」此外,昆蘭認為許打孩子是侵犯孩子的個人權利,和「給他面子」等混亂的邏輯聯系不上。類似的,昆蘭在法庭上講出許打孩子的事實,也只是基於在法律面前講出事實而已,因此也導致了許認為昆蘭出賣他。中美文化的差異導致理解的鴻溝,二人基於各自的文化背景對對方的做法作出判斷,產生誤解是在所難免的。
綜上,影片《刮痧》中,許大同的行為之所以會引起他人的誤會,是因為其置身於一個與自己文化觀念、價值原則完全迥異的環境當中。而許大同對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困惑不解,也正源於其自身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觀念,並固執、無意識地以此為出發點來審視與評判外界。影片雖然以大團圓結局,但其所觸及的文化主題卻必然引起觀者的長久思索。
Ⅶ 從刮痧這部電影中看中美文化的相同點有哪些
也各有所短、觀念、觀念上的不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試圖一統天下。
第一點.所以。由於時空上的差異,但從根本上看;要看到其局限性、道德標准等方面,體現的卻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就像電影《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用西方的文化觀閹割異質的弱勢文化的趨勢,這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從表面上看。對待自己的文化,也需要超越偏見和誤解,要有文化自信,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沖突到融合,但不能妄自尊大,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文化、互通的過程,我們先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
第二點,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而且觸及法理,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電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醫的無知,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是那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朋友觀
第三點,自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碰撞
Ⅷ 關於《刮痧》這部電影的分析
【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聖路易斯。許大同來美八年,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上,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但是隨後降臨的一件意外卻使許大同夢中驚醒。
五歲的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葯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後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
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而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又無法解釋通過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面對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的「全新解釋」,許大同最後終於失去冷靜和理智……法官當庭宣布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不準他與兒子見面。
惱怒的許大同與朋友昆蘭之間產生誤解和沖突;為讓兒子能留在家裡得到母親的照顧,許大同搬出了家;父親也決定回國,為了讓老人臨行再見一面孫子,許大同從兒童監護所偷出兒子丹尼斯到機場送別。受到通緝的許大同帶著兒子逃逸,和大動干戈圍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場追車游戲,「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
父子分離,夫妻分居,朋友決裂,工作丟失……接連不斷的災難惡夢般降臨,一個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努力多年、以為已經實現了的美國夢,被這場從天而降的官司徹底粉碎。貧民區的破舊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婦借酒澆愁,抱頭痛哭。
聖誕之夜,許大同思家團圓盼子心切,只有鋌而走險,裝扮成「聖誕老人」,從公寓大廈樓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樓——自己家的窗戶悄悄爬去,結果引來警車呼嘯而至…… 【影片評價】《刮痧》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反映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使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感人故事。導演鄭曉龍早前就曾經執導過以美國華人生活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引起強烈反響,此次由香港演員梁家輝、內地女演員蔣雯麗、人藝老演員朱旭共同擔崗的電影《刮痧》,同樣也反映了海外華人的生活,但將主題集中在了反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不理解上面,引起了更多海外和國內華人的注意力甚至是共鳴。有評論認為該片從敘述方式、立意、節奏和製作質量上都非常「好萊塢化」,但此片確實是一部能夠引起人們反思,並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國電影佳作。
Ⅸ 求討論電影《刮痧》中文化差異的畢業論文
從《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八年的中國家庭,因為孩子的一次意外發燒,剛來美國,不懂英文的爺爺用了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療方法為小孫子治病,但在醫院里被護士發現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懷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於是,兒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親許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許大同因為無法解析刮痧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治療法,又因為律師的曲意刁難,許大同最終被判決與孩子隔離,並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與妻子分居,幸虧許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國,知道了刮痧是一種治療方法,為其作證,故事也就有了完滿結局。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華人在外國生活的種種不適,而這些不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隨之而來的必然有隔閡,對立與沖突。首先是醫學領域的認識差異。刮痧是故事沖突引發的導火索,刮痧療法在中國民間很常見,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確實能夠治癒一些常見病。但是,這種療法搬到美國,就成了大同對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證。二是法律觀念的不同。在西方社會里,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每一件事實都是要講求證據的。如美國的法庭及兒童福利院雖被大同的滿腔激情,真摯而忘情的訴說所震懾,卻仍要求有「愛的證據」,以供法庭判決。而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對於親情特別看重。三是對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開頭,許大同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向老闆的兒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兒子一下,老闆看了覺得不可思議,許大同對約翰解釋這一舉動說:「我為什麼打我兒子,那是出於我對你的尊重,那是我給你面子。」這樣的解釋讓這個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並不知道眼前這個東方小夥子的這一耳光竟然是出於這樣的邏輯,作為西方人的約翰,他是無法理解這個東方爸爸打他兒子時的那種復雜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違法的,這是對人權的不尊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由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觀念上的差異,在相互交織、碰撞中必然發生尖銳的沖突。四是對愛,對家庭的理解的差別。這也是《刮痧》中沖突的本質所在。許大同對付美國社會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餘,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成長中濡染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就已經煙消雲散。在許大同的心裡,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團圓。三世同堂,其樂融融,是他奮斗的動力和意義所在。為了爺爺能在美國拿到綠卡,他還把給孩子刮痧這事稱是自己刮的;為了兒子能回家寧願分居;為了爺爺能看一眼孫子,偷偷把兒子從福利院了帶出來;在法庭上,許大同愛子心切,甚至和對方辯護打了起來;為了給孩子送聖誕禮物,不顧危險爬到九層,完全有可能「墜樓而亡」…… 愛就是付出和負責任,可能會表現為嚴厲,表現為分居,甚至表現為欺騙,表現為劫持……正是這種愛把孩子和父親以及這個家和二為一體,這種愛超越了其自己的尊嚴,平等,自由和選擇自身幸福的權利。 而在西方人眼裡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犯法的!這部《刮痧》,讓我們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問題確實令人頭疼。看來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經歷長時間的碰撞,相互交織,尖銳的沖突,磨合,才能融合與發展的。
Ⅹ 電影《刮痧》表現怎樣的文化現狀
《刮痧》應該是一部能夠引發我們許多聯想的影片。由「刮痧」引起的這場訴訟風波終於結束在聖誕之夜,給這個溫馨的夜晚增加了更多的人情味兒。許大同可以放心地回家與他的妻子和兒子團聚了,等著他的不再是美國的法律和警察,而是兩個對古老中國特有的「刮痧」表示尊重和理解的朋友。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好萊塢式的結尾,說明鄭曉龍這些年在美國總算沒有白呆。
故事發生的精神文化背景是敘述者對於中美兩國存在著某種差異的認可。具體情節有可能受到一個類似案件的啟發,但這並不重要。事實上,差異可以被敘述者製造無數的故事出來。一個中國的老人用了「刮痧」這種方式給他的小孫子治病,在中國,這當然不會成為問題,但一個美國的兒童保護組織卻可以因此把這個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影片特別強調了這個孩子的父親,一個叫許大同的中國移民在整個事件中受到的傷害。從這件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所堅持的一些原則其實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以保護兒童權益為理由的這場訴訟,居然無視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甚至置事實於不顧,人為地切斷這種情感,這難道是公正的嗎?是不是也有點不太人道呢?這可能是影片最有價值的部分,它發現了自啟蒙時代以來就被人們普遍認可的那些法則,其實也是可以被挑剔、被質疑的,先天就帶有不可擺脫的局限性。
文化相對主義傾向於強調非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一點即使是在西方以外也是很容易得到理性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的。所以,和《洗澡》把目標觀眾定位於西方不同,《刮痧》倒顯然是拍給國內觀眾看的。但這么快就讓文化相對主義取得勝利還是顯得匆忙了一點,有概念化和簡單化的嫌疑。實際生活恐怕要比電影所表達的復雜得多。有一個細節不僅被敘述者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也被那幾個兒童保護組織的志願者忽略了,而這個細節有可能改變整個敘事的走向。
我們也許還記得,許大同在那個證明他已經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發獎會後,為了討好他的老闆,曾打了兒子一個耳光。作為一個父親,許大同也許會有自己的理由,但從啟蒙主義的普遍性立場來看,這個耳光應該比「刮痧」更有分量,也更能說明問題,是不能輕易放過去的。一般說來,「刮痧」更像是一場誤會,因為它是可以通過實踐來證實的。影片最終就是用了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個耳光說起來卻有許多麻煩,至少它提醒我們注意,除了需要別人理解和認同的文化特殊性之外,全體人類還有沒有應該共同遵守的價值准則?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這種復雜的辯證關系?如果普遍性是西方的一種權力話語的話,那麼,我們對自身特殊性的強調,會不會加強了普遍主義的邏輯與力量?
這樣看來,《刮痧》就顯得有點就事論事了,而且急於解決問題。為什麼不能留一點疑問讓觀眾思考呢?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高。(解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