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丹麥電影的70年代以後
年產影片20部左右,1982年產15部。1982年丹麥有400家電影院1970年建立名為「沃爾克紹晉」的組織,專給青年導演提供創作基地。1966年在哥本哈根成立了丹麥國家電影學校,培養導演、攝錄和編劇人才。
『貳』 丹麥電影的戰後
丹麥電影得到了發展。丹麥電影工作者努力通過電影藝術反映丹麥的抵抗運動。如導演J.雅各布森的《看不見的軍隊》(1945)、《三年以後》(1948)、《陌生人敲門》(1959),導演B.易普森和L.勞里春(小)的《大地將變成紅色》(1945),導演E.狄莫爾特的《最後的冬天》(1960),B.克利斯登森拍了紀錄片《你的自由受到威脅》(1946),影片的素材是攝影師們在被佔領期間秘密拍%BC%94 class=innerlink>;導演漢寧?強森夫婦根據丹麥著名作家M.A.尼克索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蒂特──人的女兒》(1946),描寫了一個善良少女受壓迫的一生。還有幾部反映資本主義社會里兒童和青少年遭遇的影片,如A.漢寧?強森的《世界只有巴爾一人》(1949)和《處在兩個世界的巴夫》(1959),J.雅各布森的《士兵和珍妮》(1947)。1955年,導演C.T.德萊葉根據丹麥作家K.蒙克的神話劇拍攝了一部涉及宗教問題的影片《言詞》。
『叄』 《丹麥女孩》:憂郁男人,快樂女子!評分為什麼那麼高
《丹麥女孩》講述了一個性少數者的蛻變經歷,沒有浮誇的台詞和表演,導演湯姆·霍珀用畫一般的鏡頭語言細致地呈現出整個過程,從艾納到莉莉。我相信其得分甚高源於每一個看過電影的人都被人物的轉變所征服了。
『肆』 丹麥電影的60年代
丹麥電影界涌現一批新導演和編劇,他們竭力以新的藝術手法拍攝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的影片。這批年輕人的作品被稱之為「丹麥新浪潮」。如導演H.卡爾森拍攝了影片《抉擇》(1962,根據南非白人女作家N.戈迪默的作品),揭露南非當局的種族隔離政策的罪惡。影片是在南非秘密拍攝的。影片《我們怎麼辦?》(1964)描寫丹麥抵抗運動參加者的境遇。他拍攝的描述資本主義社會作家遭遇的影片《飢餓》(1966,根據挪威作家K.漢姆生的作品改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導演P.克猶呂利夫?施密特的《周末》(1962)等影片揭示了全民福利社會道德的實質問題。導演G.阿克塞爾的影片《紅袍》(1967)再現了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傳說故事。喜劇樣式影片有E.巴林格的《信仰,希望和魔法》(1960)、《可愛的家庭》(1962)和《弗列迪,你先打》(1965)都是比較成功之作。1964年,著名導演C.T.德萊葉完成了他最後一部作品《日特魯德》(根據J.索德爾堡的原作改編)。70年代的丹麥電影大半是商業性影片。但是,很多新一代導演對社會問題頗感興趣,對表現手法的創新也很熱心。如導演C.B.托姆森的《親愛的伊列娜》(1970),導演H.卡爾森的《應該懂音樂》(1972)和《好像有人發獎》(1978),導演H.斯坦格魯普的《危險的接吻》(1973)等,都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價值問題的影片。剖析資產階級社會危機的「政治電影」有:《警察》(1976),揭露了身居高位的國家官員貪污受賄;《誰殺害誰?》(1978),以悲觀色調描繪了丹麥的未來;《狙擊手》(1971),影片主人公試圖以恐怖手段阻止在丹麥進行核試驗。最受歡迎的是一些把社會政治主題作為背景處理的偵探片或驚險片,如《19隻紅玫瑰》(1974)、《相貌相同者》(1976)、《錢袋或生命》(1982)等。這個時期,改編本國文學作品的影片也占很大數量。如《失蹤的官吏》(1971)、《大地是平坦的》(1977)、《山上的耶柏》(1981)、《男爵》(1978)。這個時期主要電影演員有E.奧里格、G.涅爾畢尤、F.海爾姆特、O.斯普洛格尤、L.海爾茨,P.本格爾、N.克里斯登森、K.奧列森。
1981年丹麥有16家電影公司和一些獨立製片人攝制影片。
『伍』 丹麥電影的介紹
丹麥電影的歷史是由藝術和工業雙重因素構成的,它既經歷了藝術性的沒落復興的跌宕過程,也伴隨著經濟性的生長發展。如果我們試圖用階段來劃分丹麥電影的歷史,一般可以按照時間大致分成四個階段:1896年——1930年:默片時期;1930年——1960年:古典時期;1960年——1990年:現代時期;從1990年開始是丹麥電影的國際化突破時期。在這幾個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丹麥電影文化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國內和國際的成功。
『陸』 愛情電影發展歷史
走過四季的國產愛情電影 七夕到,鵲搭橋,牛郎織女樂逍遙。這段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如今已經成為愛情經典。在這浪漫的七夕情人之夜,有情人總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一番。攜手欣賞幾部精彩的愛情電影,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當人們沉浸在被纏綿悱惻的愛情中時,不知是否知道在中國百年電影發展史中,愛情電影曾歷經坎坷。 拍攝於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是中國的第一部愛情電影,這部以表達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為主題的影片情節簡潔,詼諧幽默。改行賣水果的鄭木匠與祝郎中的女兒相愛,但未來岳父以「讓祝氏診所生意興隆」作為答應求婚的條件。鄭木匠情急之下,樓上俱樂部的樓梯改成了由他控制的活動樓梯,上樓下樓的人跌傷無數,上門求醫的賭徒絡繹不絕,於是乎他的診所生意火爆,鄭木匠與祝小姐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鄭木匠機智多謀,祝小姐浪漫多情,想不到二十年代的愛情故事竟然如此「羅曼蒂克」。作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張石川拍攝此片時並沒有使用太多技巧或手法,而且還是部短得只有22分鍾的默片,導演的初衷只是為了「博人一樂,尚無主義」。殊不知正是這部定位於取悅大眾的商業影片,從此揭開了中國電影愛情片的序幕,讓愛情通過電影的形式走近了人們的生活。 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馬路天使》是30年代愛情電影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電影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等流傳至今。電影中男女主角是一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小陳以吹號為生,小紅則到茶樓酒館賣唱。艱苦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們心中愛情的火焰,小紅一回家就利用鏡子反光給小陳打暗號約會,小陳則時不時給她變魔術逗樂,兩人隔著窗戶用歌聲和琴聲傳遞著綿綿情意。然而好景不長,歌女小紅在茶樓賣唱時被被流氓古成龍看中。面對惡勢力的步步緊逼,誓死維護自己愛情的小陳沒有退縮。在眾多把兄弟的幫助下,順利地把小紅救出魔窟。小陳和小紅分別由當時極富盛名的趙丹和周璇扮演,青春亮麗的電影明星,波瀾起伏的愛情故事讓《馬路天使》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此時的愛情電影已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娛樂大眾,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平民百姓艱難的生活,美好的愛情在亂世里也變得沉重起來。 如果說解放前的愛情電影里總離不開憂傷和磨難,那麼解放後的愛情電影里更多的是沖破禁錮和約束。《五朵金花》是那個時代愛情電影的代表作,曾先後在三十五個國家上映,並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雖然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愛情電影,但電影里卻是歌頌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和新型的社會關系。雖然以講述雲南白族青年阿鵬與金花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但電影中兩人談情說愛的情節卻少得可憐。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愛情被擠到了角落。即便如此,這部電影在六十年代還是因為宣揚「愛情至上」被打上「反動電影」的烙印,女主角楊麗坤因遭受殘酷迫害最終精神錯亂,鬱郁而終。嚴峻的政治環境讓愛情變成了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電影人談「愛」而色變,之後多年無人敢越雷池一步。 1980年代初,一部以表現男女青年真摯戀情的自然風光片打破了這個人為的樊籠,再一次把愛情電影帶進人們的視野,它就是被稱為「80年代的青春偶像片」——《廬山戀》。影片自發行之初就風行全國,張瑜、郭凱敏成了當時的最佳戀人拍檔。女主角張瑜人氣急升,以無可比擬的優勢當選為當年的金雞獎和百花獎的「雙料影後」,票數之高至今無人打破紀錄。《廬山戀》講述的是一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和一個大陸男子相識、相知、相戀的故事。影片以廬山這個風光旎妮的自然景觀入手,利用以景生情、借景寫情的敘述筆法,觀眾在欣賞清麗妖嬈的自然景觀同時,對男女主角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導演利用電影鏡頭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刻畫的手法頗見功力。這部影片最讓人震撼的地方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戲」——接吻。雖然只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臉頰上輕輕親了一下,但這樣的場景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後來還被公認為是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吻」。據說電影拍攝結束後,張瑜因為親了郭凱敏心裡過意不去,還特意請他吃了一頓飯作為精神補償。這樣的事情現在的年輕人簡直無法想像,當時人們的愛情觀念之封閉由此可見一斑。 從此以後,中國愛情電影的創作數量漸漸增多,拍攝手法也日趨多元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7年張藝謀拍攝的《紅高梁》。濃郁的色彩,凝重的構圖,讓人體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男主角狂野粗獷的情感表達讓我瞠目結舌,原來愛情還有這樣一種演繹方式。當「我爺爺」挾起「我奶奶」走向那一片高梁地時,隨之掀起的那一陣陣麥浪體現了生命中固有的野性和不可抑制的情慾張揚。鞏俐和姜文淋漓盡致的表演,直接把中國愛情電影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此後的愛情電影如同脫韁的野馬,創作方式變得更加自由。如今,「愛情」這個美妙的字眼已可以隨意出現,電影也幾乎是「無愛不成戲」,中國愛情電影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時代。
『柒』 你如何評價《換愛大冒險》這部丹麥電影
我覺得這部電影挺好看的,它主要就是告訴我們,即使外面的姑娘在漂亮,她卸了妝也不如自己現在的妻子好看,現在躺在你身下的是別的女人,但是有可能你的妻子現在就躺在別人的身下。所以不要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警告了那些不珍惜現在家庭的人。我給五星好評哦。
『捌』 丹麥電影的早期
丹麥最早的電影,是由宮廷攝影師拍攝的新聞片。1906年,O.奧爾森在哥本哈根成立了北歐電影公司,從此丹麥開始製片生產。該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獵獅記(1907),是由舞台演員V.拉爾森導演並演出的,這是丹麥第一部獲得成功的影片。其後,該公司主要是拍攝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如《茶花女》(1907)、《威廉?退爾》(1908)、《哈姆雷特》(1910)等。這些影片都是照搬舞台表演,只交待故事的主要情節。這期間,丹麥出現了幾家電影公司。所拍攝的影片主要是喜劇片和情節片。如:導演A.林德的《未婚妻市場》(1910),導演R.狄尼森的《四個魔鬼》(1911),導演A.布洛姆的《獄門之旁》(1911)、《大西洋號》(1913),導演F.霍爾格-麥德森的《福音書的作者》(1914)等。這些影片情節雷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也都很膚淺,但是演員的表演和攝影技術是出色的,在剪接、布景、照明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這時期丹麥導演的創作成就對其他國家的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影響。丹麥電影演員,特別是女演員A.尼爾森,由於主演影片《深淵》(1910)、《沒有祖國的姑娘》(1913)、《西班牙的愛情》(1913)(3片導演U.蓋特)在國外獲得很大聲譽其他著名電影演員有V.普西蘭德、C.維特邦托彼丹、E.弗列里赫、C.維特、O.封斯、B.南森。
『玖』 丹麥電影的30年代
有聲電影出現後,丹麥電影藝術進入衰落時期。第一部丹麥有聲電影是G.肖納沃伊特拍攝的《愛斯基摩人》(1930)。在整個30年代,沒有攝制出重要的作品。這時期,根據丹麥戲劇和散文作品改編的電影《維爾皮的牧師》(1931)、《教堂和風琴》(1932,導演G.肯納沃伊特)等,盡管文學原作具有很高成就,由著名舞台演員扮演角色,但影片卻不感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德軍佔領的歲月里,丹麥生產了一些描寫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電影。如導演本傑明·克里斯滕森的《離婚者的子女》(1939)、《孩子》(1940),導演B.易普森和導演L.勞里春(小)的迷途的姑娘(1942),導演J.雅各布森拍攝了一部剪輯得很出色的影片《八個協定》(1942)。1943年,導演德萊葉·卡爾·西奧多攝制了丹麥當時最好的一部故事片《憤怒的日子》,影片取材於挪威中世紀的一樁所謂「女妖案」,用以影射法西斯的殘暴。這個時期,丹麥也拍攝了幾部很隱晦的政治寓言式紀錄片,號召同佔領者進行斗爭。
『拾』 英文電影發展史
這個也太有難度了吧,非得專業人士不行啊,建議你還是直接娶你老師那邊索要得了,呵呵,大不了請吃頓飯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