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薦幾部好看的德語電影,帶中文字幕的...謝謝了
帝國的毀滅 -希特勒最後的13天 在PPStream上面就有,還有柏林的女人,同樣在PPStream上,不知是否已下線,不過知道片名,就可在土豆上找到了。
以上2部作品中的德語非常地道,沒有夾雜德語方言,說的是標准德語,希望你喜歡。
另外,附上在德國比較受好評的幾部作品片名,在國內網站上沒見過,不過有了片名,以後還是有機會找到的:DIE ZWILLINGE(反映2姐妹在第三帝國滅亡後最終重逢), Sonnenallee(在東德生活的德國人們),Schule(德國校園青春篇), Gegen die Wand, Jasmin(這2部都是反映了土耳其人在德國生活所遭遇的文化思想上差異), 還有Jenseits der Stille(講述了一個女孩在一個父母都是聾啞人的奇特家庭里的成長).個人推薦德國拍的3部作品,土耳其拍的那2部,雖說也都獲獎,但總感到有些不足,那3部德國作品都不錯,現在德國拍的,都是想模仿美國的風格,但根本比不上美國,反而還丟失了自己的風格。
樓上說的疾走羅拉(Lola rennt),只是因為它的拍攝手法有些特別,但缺乏細膩的加工,另外其中對話較少,只是男女2主角,倒是經常在德國片里見到,所以不是很推薦,與其類似的故事情節在美國電影里很常見,不過美國電影拍攝得好多了。
『貳』 推薦幾本德國的精彩電影或電視劇
、《再見,列寧》男主人公的父親在他小時候逃往西柏林,母親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在一次集會中,母親受傷昏迷,醒來時社會已經發生了巨變,為了保護母親不受到巨大刺激,男主人公通過自己製作電視新聞給母親製造了一個民主德國依然存在的假象。 是一部比較傷感的政治題材諷刺電影。
2、《羅拉快跑》一個女人如何拚命盡力的搶救她的愛人??一部令人屏息、興奮的影片……很好看,吐血推薦哈!呵呵~
3、《布達佩斯之戀 》又名《 憂郁星期天 》小說改編的電影,懷舊唯美,裡面曲子也很悠揚傷感的~
4、〈 莉莉瑪蓮〉二戰時候的愛情電影,猶太人和德國歌女相戀的故事……片中歌曲很好聽。
5、〈困惑的浪漫〉該片血腥的,禁片,內容就不描述了,咳咳!
6、〈七個小矮人〉這個偶很喜歡,是根據〈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改編的,我是費勁心思才買到這個D9啊,噴血推薦,很有創意的改編,很幽默,非常值得一看!壓根沒想到傳說中邏輯性特強刻板的的德國人能拍出這么好看的電影。
7、〈茜茜公主〉這個應該大家都看過吧~奧地利德國合拍的!
8、〈大盜賊〉「我是個大盜賊,什麼也不怕」,如果你是80年代,又是喜歡動漫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兒童漫畫,該片是漫畫改編而成的電影,呵呵,也不錯了~
『叄』 莉莉瑪蓮的介紹
歌詞由Hans Leip(1893-1983)寫於一次大戰中的1915年,他當時是一名被徵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教師。Leip組合了他女朋友與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稱,即莉莉與瑪蓮,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這首詩後來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與Rudolf zinc為這首詩加上音樂前,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於1938年為它譜曲。而Tommy Connor之後寫了英文歌詞。此外,還有同名的德國電影。
『肆』 莉莉瑪蓮兜兜么講的是啥
《莉莉瑪蓮》只要說的是外表冷酷內心可愛的德國軍官男主VS堅強勇敢聰慧的中國學生女主,反戰題材,二戰時期的愛情故事,女主無意中救過男主,男主對美麗的女主一見鍾情,各種啰嗦花式示愛。
女主有忠貞不渝的愛情觀,男主被困戰俘營,女主不遠千里跑去戰俘營看他等他支持他,男主表面傲嬌內心忠犬,講起情話來超級肉麻又可愛的,女主堅強隱忍,兩個人都愛的深沉,不離不棄。
愛情和戰爭總是雙生的兩個話題,愛情讓戰爭顯得愈發殘酷,而愛情才能讓人在戰爭中永遠不失去活的希望。
歌曲版《莉莉瑪蓮》
歌詞由Hans Leip(1893-1983)寫於一次大戰中的1915年,他當時是一名被徵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教師。Leip組合了他女朋友與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稱,即莉莉與瑪蓮,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
這首詩後來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與Rudolf zinc為這首詩加上音樂前,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於1938年為它譜曲。而Tommy Connor之後寫了英文歌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莉莉瑪蓮
『伍』 請介紹一下電影<<莉莉瑪蓮>>
1938年,瑞士蘇黎世。青年作曲家,猶太人羅伯特和德國歌女維莉正在熱戀中。羅伯特的父親門得松正在領導一個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的秘密組織,擔心兒子和維莉的關系會給秘密小組帶來危險,遂設下圈套,在羅伯特去德執行任務時,准許維莉隨他同行。返回瑞士時,邊防拒絕維莉入境。留在德國的維莉只有靠唱歌維持生計。誰知她的一首《莉莉·瑪蓮》,引起了德軍將士的強烈反響。在軍中廣為流傳,無論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稍顯寧靜的哨廳、軍營,軍官將士們無不沉浸在歌聲中,或許是戰爭的慘烈和噪雜,歌聲中傳達的正是人們渴望已久的和平與溫馨。這首歌經過德軍高官乃至上流社會的有意支持,從而一舉成名。維莉也成了令人注目的明星。羅伯特在瑞士終日思戀情人,通過廣播聽到了維莉的歌聲,他冒險來到德國,維莉向他坦露心跡,兩人情意纏綿,卻不知身處險境。在蓋世太保的監視下,羅伯特離德之前遭逮捕。
為了營救羅伯特,維莉接受了地下組織的任務,冒死尋到揭露德軍集中營屠殺戰俘的膠卷,在德、瑞邊境交界處,用膠卷交換羅伯特和其他難友。而維莉卻遭監禁。羅伯特了解了維莉冒死尋來膠卷救他,他按組織安排沖入電台,向德士兵廣播,告知他們唱《莉莉·瑪蓮》的維莉在集中營被害,而德軍將士也對維莉的歌懷戀不已,於是維莉最終離開集中營,再次登台。
戰爭結束了,維莉風塵僕僕地到瑞士來找羅伯特,卻看到羅伯特已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身邊已經有了妻子米里安。維莉竭力剋制著內心的悲傷,黯然離去。
『陸』 被稱為新德國電影四傑的是哪些導演
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森
施隆多夫
真正被譽為新德國電影代表作的兩部影片是《喪失了名譽的卡特琳娜·布魯姆》和《鐵皮鼓》,尤其是後者,獲得了1979年法國戛納電影節大獎和聯邦德國最高電影獎———金碗獎,1980年又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維姆-文德森
「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愛麗絲漫遊城市》(AliceintheCities),1975年的《錯誤的舉動》(TheWrong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
法斯賓德
女性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勞拉》和《薇羅尼卡·福斯的慾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場和視角的德國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與《勞拉》一樣拍攝於81年的二戰背景的《莉莉瑪蓮》,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這三部曲的一個序幕,影片同樣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赫爾措格
1972年執導著名作品《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又名《天譴》)
1974年的名作《加斯·荷伯之謎》
『柒』 求:一首二戰時期的歌曲
莉莉·瑪蓮
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
歌詞:
沉醉其中吧……
曾經在雄偉的兵營的大門旁,
我和她雙雙站在一個天窗邊。
當時我們靦腆地互相說再見,
現在卻已只剩那個天窗依舊。
最愛的,莉莉瑪蓮,
最愛的,莉莉瑪蓮。
各處都能看見我們倆的身影,
我們倆的歌聲似乎依舊飄盪。
但何時所有的人才會再看見,
我們又能相會在那個天窗邊?
最愛的,莉莉瑪蓮,
最愛的,莉莉瑪蓮!
在門外崗哨邊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見你的天窗邊。
雖然我們只能互相揮手再見,
可我堅信和你的愛將會永遠。
只和你,莉莉瑪蓮,
只和你,莉莉瑪蓮。
你那熟悉而輕柔的步履聲聲,
我幾乎白天晚上都渴望聽到。
現在我卻偶然知道要上前線,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邊。
只和你,莉莉瑪蓮,
只和你,莉莉瑪蓮。
無論在地球上哪個寂靜角落,我都希望夢中擁有你愛的唇。
當霧色早已將一切淡淡籠罩,我依舊還靜靜站立在天窗邊……
只和你,莉莉瑪蓮,
只和你,莉莉瑪蓮!
俄國有句著名的話是:「大炮開口,繆司閉口」。戰爭是非常態的,但有時共同的人性可以藉著藝術超越國界,超越殘酷和血腥,《莉莉瑪蓮》就創了這樣的奇跡。
這首歌歌詞源自1915年漢斯·萊浦的一首德語詩作,1938年羅伯特·舒爾茲作曲。作曲家的女友薇莉是德國一位美女歌唱家,為了生計與納粹上層將領有聯系,她始終堅持只唱男友羅伯特為她寫的《莉莉瑪蓮》。這首歌講一個姑娘,思念上戰場的男友,真切的情感打動了所有戰場上的士兵,成為德國民族精神的鼓動力。但歌聲沒有國界,戰場對面的英美軍隊,也流行起她的英語版本來。美國大兵們甚至都拜倒在英語版演唱者,瑪琳·迪特里希——一個堅決的反納粹德裔美國演員——的石榴裙下。
一位作家寫道:「前線的生命在歌聲中延續著,為愛而延續,為每個人心中的莉莉瑪蓮延續。從巴倫支海附近的北極哨卡到北非酷熱沙漠上的非洲軍、從在東線血腥地獄里苦戰的步兵到大西洋底默默守候的戰士,被鮮血染紅的天空下,堅毅雕刻的臉龐上終於流下兩行清淚,硝煙退卻成皮膚深處的絲絲眷戀,眷戀生命的寂寞,成為了戰場上不分敵我的共鳴。」
納粹以為這是精神統治武器,反復播放,並要求薇莉進入納粹上層為戰爭歌唱。然而他們沒想到歌聲可以穿越國界,甚至穿越戰爭,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30萬德軍被殲的消息傳來後,戈培爾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瑪蓮》,銷毀所有唱片,但《莉莉瑪蓮》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國瑞士,在戈培爾下令禁播三天之後,《莉莉瑪蓮》又回響在無線廣播中。
戰後德國拍攝的電影《莉莉瑪蓮》中表現:歌聲安慰著在生死邊緣的困苦的人。在戰壕中,刺刀的光又臟又冷,士兵們聽著《莉莉瑪蓮》,迷醉在最後的希望中……令許多中國觀眾感懷的一個鏡頭是:戰壕里的德國兵聽到遠處廣播里頭的《莉莉瑪蓮》,很是感動,在軍官的帶領下朝廣播方向靠近,播放音樂的蘇軍發現後,開槍射擊,德國兵在歌聲中全中槍倒下。軍官倒在廣播的電線桿下,聽著音樂表情陶醉,笑著說:俄國人,然後死掉。
1940年,靜坐戰的八個月里.德軍為了消除法軍的鬥志,在法軍的馬齊諾防線外,天天放這首悠揚的情歌,歌曲主要講因為戰爭分離的一對情侶的故事
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反戰歌曲.從此,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女士成為德軍和英法聯軍心中的偶像.
1938年的瑞士,猶太作曲家羅伯特與德國歌女維莉正在熱戀中。
羅伯特的父親領導著一個幫助猶太人逃出德國的地下組織,他對兒子的德國女友很是擔心,於是利用兩人到德國去的機會,把維莉留在了德國。
維莉無奈之下只能到酒吧賣唱,誰知一曲《莉莉瑪蓮》竟在德軍將士中大受歡迎,維莉在德軍高官甚至希特勒的支持下一舉成名,進入了德國上流社會。
羅伯特知道了父親的行為,冒著危險再次來到德國,卻見到已經成了紅星的維莉。
兩人冒著危險曲折相見,卻無法互相理解,羅伯特在回去的途中,被暗中監視維莉的特務抓獲,查出了他的真實身份。但羅伯特卻誤以為是維莉出賣了他。
羅伯特的父親托維莉搞到集中營屠殺戰俘的膠卷,以換取羅伯特的生命。
羅伯特獲救了,維莉卻因此進了集中營。羅伯特得知真相,多方努力,而德軍將士也對唱出《莉莉瑪蓮》的維莉懷念不已,維莉終於離開集中營,再次登上舞台。
戰爭結束了,維莉趕到瑞士尋找羅伯特,卻看到羅伯特已經成了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指揮家,並且已經結婚。維莉竭力剋制失望,傷心的黯然離去。
《莉莉.瑪蓮》,德國四十年代流行的一隻哀怨感人的士兵戀歌,由當時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
無數德國青年,就是在「莉莉瑪蓮」的歌聲中,英勇地奔赴保衛祖國,強大祖國的世界大戰戰場。
隨即,這首歌擴散到世界各國,敵對的雙方,英美蘇各國,都傳唱著這只不朽的歌曲。
八十年代,「莉莉瑪蓮」的故事被德國後現代電影大師法斯賓德拍成同名的電影。
該影片成為法斯賓德的代表作。
很多年前漢堡一位作家漢斯普萊為水手寫了一首詞,內容大致是即將分手的愛人在路燈下殷殷道別,三十年後柏林作曲家諾伯修茲為之譜曲,一九三八年在慕尼黑首次由歌星拉莉安德森公開獻唱,當時未受到重視。
但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納粹佔領的貝爾格勒電台將此曲向北非作戰的兵士廣播,目的在鼓勵德軍士氣,結果引起空前的回響。
在士兵的熱烈要求下,電台每晚在十點差三分准時播放該曲。不久,英國BBC廣播將之譯成英文播放,《莉莉瑪蓮》這首歌立刻成為軸心同盟兩方戰士的精神食糧,也是歷史上最具傳奇性的歌曲。
『捌』 誰看過法斯賓德的電影
法斯賓德
1945年5月31日,法斯賓德(Fassbinder,Rainer Werner)出生於巴伐利亞,父親是個醫生,母親是個兼職翻譯。法斯賓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國最窮困混亂的時期,家裡擠滿了破落的親戚朋友。法斯賓德從小就缺乏父母之愛,一方面小法斯賓德更加孤獨內向,另一方面他也學會了虛偽的討好和乖巧。法斯賓德的家,也是父親的診所,坐落在一條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風化區的街道旁,風化區的妓女們經常到這個診所做政府的例行體檢,小法斯賓德從小就生活在以性為生意的氛圍內。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小法斯賓德由母親撫養。
自私的母親,一直是法斯賓德的作品中常見的形象,可能就是源於這段兩人生活的折磨記憶。法斯賓德八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和一個19歲的少年成了情人,而這個19歲的情人覺得自己應該以父親的身份對法斯賓德盡責,小法斯賓德的苦惱可想而知。
1964年,法斯賓德決定中斷中學學業,進入慕尼黑一家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當時的同學中就有後來德國第一女星、也是法斯賓德的愛將漢娜·許古拉。同時,法斯賓德時而做演員,時而做助理,並通過大量的影片觀摩,積累著自己的電影經驗。當財源匱乏的時候,法斯賓德也毫不介意地繼續在低級酒吧和外籍工人區拉客賣淫,與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樣,據說他早期的幾個劇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時候在對門的酒吧里寫成的。
1965年,20歲的法斯賓德開始了自己電影的第一步,拍攝了短片《城市流浪漢》(城市遊民),第二年又拍攝了《小混亂》。兩部短片只能算是積累了經驗,法斯賓德仍然不能拍攝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賓德投考剛剛成立不久的柏林電影電視學院,卻未被錄取。
1967年以後的兩年間,法斯賓德開始從事舞台工作。最早參與到「動作劇院」時,法斯賓德只是個小團體的外來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實力建立了自己在這個小團體里的領導地位。在1968年「行動劇場」從內部瓦解了,法斯賓德隨後領導著一批演員創立了「反戲劇」劇團,並成為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反戲劇劇團」成了當時德國風起雲涌的先鋒派劇團之中最突出的。法斯賓德組織、創作、導演、主演了大量先鋒派舞台劇,不僅呼應了德國戲劇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為日後的電影攝制准備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反戲劇劇團」的成員後來都成了法斯賓德電影攝制組的主要人物,像作曲家拉本,演員、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戲劇劇團」客串的漢娜·許古拉在內的大量演員,他們都和法斯賓德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瑞典的戲劇電影大師伯格曼相類似,這個穩定的團體為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影製作提供了基本保證。1968-69年間,法斯賓德帶領著10餘名「反戲劇劇團」成員把主要創作投向電影領域,正式開始了瘋狂的電影創作生涯,在隨後短短的兩年中共拍攝了11部電影、電視。
如果說,法斯賓德最早的兩部電影短片中,《城市流浪漢》是來源於法國羅麥爾《獅子星座》的創意,《小混亂》則是向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致敬,那麼,在幾年的「反戲劇劇團」的鍛煉之後,法斯賓德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劇作風格和電影形式。《愛比死更冷》,這部法斯賓德的處女作,是由他自編自導自演完成的。這部以好萊塢強盜片的形式描述現代青年彷徨心態的影片,還有受到戈達爾、梅爾維爾、施特勞布等人影響的痕跡,而且風格上也還很凌亂,所以還沒能在柏林電影節上脫穎而出,但已經在當時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不斷突破自己的法斯賓德,並不願意被已經獲得廣泛認可和好評的日常生活題材限制,而是開始探索新的題材領域和美學世界。法斯賓德早期作品,大都由自己編寫劇本,或改編自自己執導的舞台劇,此時的法斯賓德開始向改編文學名著的方向發展。
73年,法斯賓德根據戛魯耶的小說改編拍攝了兩集科幻電視劇《被操縱的世界》(這部小說也在法斯賓德1978年拍攝的《一年十三個月》中再次出現)。第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19世紀德國著名作家馮塔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又名:寂寞),這是一次傑出而富有創造性的改編,成為法斯賓德著名的經典之一。稱影片是「富有創造性」的,其實法斯賓德幾乎沒有對原著的故事進行任何更改,只是根據影片長度進行了集中和濃縮。法斯賓德之所以把這部影片名稱定為《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而不是《艾菲·布里斯特》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他要拍攝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觀點的影片,也就是說,這將不是一個布里斯特的故事,而是由馮塔納講述的布里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現的小說原文字幕充分體現了這種觀點。片中,法斯賓德不僅以黑白攝影和近於無聲電影的手法造成時代的距離感,大量閃白的應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鏡子鏡頭」也產生了疏離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場。同年,法斯賓德還完成了另一部著名「同志」作品《狐及其友》(又名:自由武衛)。
74年以後的幾年中,法斯賓德又拍攝了不少低成本電影:描寫「政治無定所」的《卡然婆婆上天堂》;諷刺對藝術家進行法西斯式天才崇拜的《壞蛋》;展現德國家庭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虛偽、冷漠、欺騙、自私自利行為的《中國輪盤賭》;描寫當代恐怖分子勢力抬頭的《第三代》等影片。此一時期的法斯賓德,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個人生活內容和當代德國政治方面,普通觀眾反應冷淡。於是,法斯賓德再次將視線轉移到名著改編的方向上來。
1977年,法斯賓德完成了兩集電視劇《鮑威澤》,改編自格拉夫31年的小說《鮑威澤先生的婚姻》。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根據僑居美國的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拍攝了著名影片《絕望》。這是一部耗資600萬馬克的巨片,幾乎是法斯賓德此前拍攝的十五部電影耗資的總和,影片以英語對白,並由世界著名影星迪克·鮑嘉主演,創下德國電影的新記錄。
同年,法斯賓德對德國國內的拍片條件和影片管理、資助機構日益不滿,險些決定離開德國到好萊塢發展。但不久放棄了這個計劃,開始應邀與新德國電影運動另外幾位主將克魯格、施隆多夫、辛克爾等人聯合執導一部反映西德社會現實的政論影片《德國之秋》,影片於78年完成。在法斯賓德導演的段落里,呈現了法斯賓德自己極其私人化的生活,主角就是法斯賓德和男友,以及他的母親。
1978年,法斯賓德拍攝了他最成功最受歡迎的著名作品《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在這部好萊塢情節劇色彩濃重的影片中,法斯賓德以一個女人短短一生為主線,把個人的婚姻、命運與德國的社會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既塑造了一個生動的人物,又展現了社會和歷史,成為德國婦女命運的縮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影片不僅取得了轟動的票房效應,而且獲得多項獎勵,成為法斯賓德影片中少見的雙豐收。此後,法斯賓德又以此為出發點,拍攝了同樣以50年代德國社會現實為背景的女性電影《勞拉》和《薇羅尼卡·福斯的慾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場和視角的德國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與《勞拉》一樣拍攝於81年的二戰背景的《莉莉瑪蓮》,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這三部曲的一個序幕,影片同樣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就在他拍攝三部曲的同時,精力超人的法斯賓德還在79-80年完成了他另一套輝煌的巨作:14集,15個半小時,耗資高達1300萬馬克的電視連續劇《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三部曲表現的是50年代的德國歷史社會現實,這套劇集則是展現20年代末經濟危機時期德國現實的宏大歷史畫卷;三部曲展現的是女性視角和女性立場,而《廣場》展現的則是法斯賓德自己的視角和立場。「《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是法斯賓德」表現「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願望與沮喪的一部最全面、敘事上最富於變化的大綱」。兩項宏大的影像工程取得了無以倫比的輝煌成功,法斯賓德也在來自德國各界的歡呼聲中登上了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
1982年,就在法斯賓德拍攝完成了《薇羅尼卡·福斯的慾望》之後,他還拍攝了他個人的最後一部影片《水手奎雷爾——與魔鬼結盟》。德國著名女影星羅密·施奈德的逝世給法斯賓德帶來巨大的悲痛,而他籌備已久的《羅莎·盧森堡》也只能因此擱淺。
1982年6月,法斯賓德正在緊張籌劃著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這個地球上的幸運兒》。6月10日這天清晨三點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聽到他房間的電視響而沒有他的鼾聲。雖然他有不經允許任何人不能進入他房間的慣例,但女友還是走了進去,只見法斯賓德躺在床上,已經氣絕,嘴裡還叼著一棵香煙。法斯賓德終於死於他長時間的慢性自殺——他的生活就是一個慢性自殺的過程:長時間毫無節制的工作、暴飲暴食、大量吸煙、過度酗酒、糜亂的雙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葯、興奮劑,法斯賓德一生保持著對自己身體持續的摧殘。
十天前,法斯賓德才剛剛三十七歲。
法斯賓德短短的一生拍攝了41部影片,編導、演出了27出舞台劇,超人的創作力讓人無法不聯想到他最後作品的片名——與魔鬼結盟。他的一生是一個傳奇,而他的死使他的傳奇更加圓滿。
恐懼吞噬心靈AngstessenSeeleauf(1974)
導演: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主演:
Brigitte Mira
Barbara Valentin
Elma Karlowa
類型:愛情 / 劇情
更多中文片名:
恐懼蝕人生 / 恐懼吞噬靈魂
更多外文片名:
Fear Eats the Soul
Ali: Fear Eats the Soul
Alle Türken hei?en Ali
片長:Germany:93 min / USA:94 min
國家/地區:西德
對白語言:阿拉伯語 / 德語
發行公司:e-m-s the DVD-Company
上映日期:1974年3月5日 西德
劇情梗概:60歲的清潔女工埃米因為避雨,在酒吧認識了10歲的摩洛哥人阿里,兩人在眾人的慫恿下跳了舞,最後阿里又送埃米回家,兩人在埃米的家裡相互訴說各自的寂寞,話多夜短,阿里錯過了末班車,留宿在埃米家裡。第二天醒來,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說恐懼會吞噬心靈。一個外籍工人在埃米家留宿的事很快在鄰居間傳開,人們都議論紛紛,房東的兒子也借交房租的事指責她,埃米不得以謊稱阿里是她未婚夫。以後兩人交往日密,最後兩人真的結了婚。婚後兒女們、鄰居們、埃米的同事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指責他們,食品店也不再買東西給她,他們唯一的交往是阿里酒吧的朋友。埃米感到很難堪,於是跟阿里一塊去旅遊,希望回來後情況會好轉。回來後,情況果然好轉。原因是兒女和鄰居需要她的幫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對付新從南斯拉夫來的清潔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爭顧客,人們因種種原因容忍了他們。但這時,阿里受不了社會的歧視又和吧女芭芭拉重歸於好,埃米找到阿里,兩人在第一次相遇的酒吧相擁跳舞時,兩人又感到了幸福。阿里突然感到不適,蜷伏在地,醫生診斷是患有嚴重的胃潰瘍,是因為外籍工人面臨壓力、緊張的生活和充滿敵意的環境造成的。
返回頁頂
這是一部敘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個愛情故事,由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年齡的孤獨男女譜寫而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婦埃米與來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來歲的阿里在酒吧認識。兩人互訴苦悶、相互同情,在眾人歧視的目光下結成夫婦。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變使他們之間的內在差異凸現出來,矛盾也隨之出現,倆人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The (1979)
聯邦德國阿爾巴特羅斯·特里歐電影製片公司與西德意志廣播電台聯合攝制
編劇:彼得·梅特斯海默(法斯賓德提供構思)
導演:賴·維·法斯賓德
攝影:米夏埃爾·巴爾豪斯
主演:漢娜·許古拉(飾瑪利亞)
克勞斯·勒維馳(飾赫爾曼)
劇 情:
影片講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女性的故事。1944年,瑪利亞和赫爾曼.布勞恩來到某市政府結婚登記處登記結婚,恰逢盟軍轟炸,在爆炸聲中,瑪利亞和赫爾曼趴在地上簽了字,之後,赫爾曼就上了戰場,從此音訊全無。 瑪利亞為了生活,只好到盟軍開的酒吧去當了只賣啤酒,不賣自己」的女招待,並認識了美國黑人軍官比爾◇來赫爾曼的戰友回來,帶回了瑪利亞的的丈夫戰死的消息。瑪利亞非常傷心,但她不哭泣。她用冷水沖手腕來代替流淚。 瑪利亞從此與比爾同居並懷孕。一天,瑪利亞與比爾在一起的時候…
一年十三個月
導 演:
主 演: 福爾克·施潘克勒
首映日期:
影片類型: 同志
影片時長: 120 分種
艾爾維拉清晨的時候,扮成男裝到同性戀聚集地尋找男人,那裡的男人們出於對女性的羞懼和被欺騙的憤怒,毆打了這個曾經也是男同性戀者的變性人。艾爾維拉回到家中,遇到同居男友,兩人發生激烈爭吵,最後艾爾維拉被甩下男友的汽車,妓女措拉成了艾爾維拉的傾訴對象。艾爾維拉再次回到家裡,男友已經一去不返,她拿起一本科幻小說《被操控的世界》邊讀邊哭。
第二天,艾爾維拉被門鈴吵醒,她急忙跑去開門,卻發現不是男友,而是他變性以前的妻子依蕾娜。依蕾娜是擔心她變性以後被人利用而特意跑來的,但艾爾維拉用科幻小說中的觀點回敬了依蕾娜。
艾爾維拉在酒吧遇到措拉,便向她大談小說中的世界觀念。措拉建議艾爾維拉去找心理醫生,而艾爾維拉也無所謂多個聽眾。醫生也對艾爾維拉無能為力,兩人又去了孤兒院。年老的修女怎麼也認不出面前這個女人就是當年那個叫艾爾溫的小男孩,而艾爾維拉卻在聽到自己的童年慘境時昏到在地,措拉把艾爾維拉送回家,並守侯了一夜。
早上,艾爾維拉恢復如常,去找以前的情人安東,安東現在是很有影響的經紀人。但她沒有勇氣走上去和安東談話,而是在空盪盪的辦公室坐了一夜,清晨卻看到一個因身患癌症而被安東解僱的職員在辦公室自殺。艾爾維拉終於走進安東的辦公室,但安東卻不承認認識她,但是答應送她回家。
兩個人在家中見到被人打傷的措拉,就在艾爾維拉幫措拉找葯回來之後,卻發現兩個人已經滾在一起作愛了。艾爾維拉憤怒的換成男裝,剪去長發,跑出家門。
艾爾維拉回到自己以前的家,請前妻和女兒接受自己回來,遭到拒絕。深夜,艾爾維拉又找到曾采訪過自己的作家,再次被作家拒之門外。第二天清晨,那個作家在自己家地下室發現了艾爾維拉.
PS:還看過一些法斯賓德的片子,諸如《撒但陽光下》、《屈絲特婆婆上天堂》……比較晦澀和神秘主義,要是還想找什麼,給我發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