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頭到尾只用一個長鏡頭拍的電影是哪一部
片名:《俄羅斯方舟》
外文名:Russian Ark
其它譯名:Russkij kovcheg
製片地區:德國、俄羅斯
導 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類 型:劇情片
對白語言:俄語
劇情簡介:《俄羅斯方舟》是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執導,Sergei Dontsov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位男性講述他經歷的一場事故,當他恢復意識時,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1700年前聖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宮殿里,同時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到他。
在這里,他能任意穿行不同的世紀。銀幕上出現了一群士兵小姐,身處18世紀聖彼得堡,正要參加一場舞會。敘述者不知自己為何會來到18世紀的俄國,正當他處於迷茫中,他遇到了另一位不知何故來此地的法國人,他是一名外交官,原本生活在19世紀的法國。於是,兩個「迷路者」結伴同行,一同在這座宮殿里漫遊了。
(1)台灣長鏡頭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法國外交官 演員Sergei Dontsov
一名外交官。原本生活在19世紀的法國,卻突然來到1700年前聖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宮殿里,開始了一場歷史的漫遊,整個旅程橫跨了1800到2100四個世紀,見證了地球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興盛與衰敗。
2、彼得大帝 演員Maksim Sergeyev
俄羅斯沙皇,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在法國外交官來到的時候,彼得正在訓斥自己的部下,他的殘暴是出了名的,並且命人處死他自己的兒子,卻教俄羅斯人要享受生活,所以人們不斷參加派對。
3、凱薩琳女皇 演員Mariya Kuznetsova
俄羅斯帝國的女沙皇,她在看俄羅斯樂團的演奏,顯然她是個迷人的女人,她或許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注重藝術的皇帝。演奏結束後,她急急忙忙的邊往外跑邊說,她要去上廁所,顯然她還是位不拘小節的皇帝。
⑵ 由侯孝賢監制的《良辰吉時》引人深思,他監制的影片有什麼特點
他擅長使用長鏡頭和空鏡頭。
《良辰吉時》從幽默,荒誕的角度講述了令人心情沉重的死亡問題。發出每個人的人生一直都在追求最好,但是是否值得的心靈拷問,引發人們的思考。這部劇中由侯孝賢監制。侯孝賢是著名的電影大師,這部劇是他第1次擔任監制的工作。由兩位金馬影帝,影後的獲得者為大家帶來了諸多的亮點和喜悅。
電影大師侯孝賢。
侯孝賢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出生於廣東梅州,是一名知名的華語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以及製片人,他也是金馬電影學院的創始人,可以說是台灣電影領域里的領軍人物。他看似沒有規則,但是卻憑借自己的實踐和靈感,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曾經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多項獎項。
⑶ 電影中說得偽長鏡頭是什麼
特效+剪輯製造的「偽長鏡頭」
長鏡頭,因為難拍,電影史上那些經典的長鏡頭彌足珍貴。但如今,無孔不入的數字技術正在冒犯它、顛覆它……
電影里的長鏡頭專業的解釋是:一氣呵成的長時間不間斷鏡頭,所謂「一鏡到底」。
不過,現在這個定義恐怕要改了。偽長鏡頭的拍攝過程准確說來,是「拍攝+製作」的過程。許多人因此第一次知道,原來這個「長鏡頭」做了多項特效處理,而且是由若干個鏡頭剪接而成。
這是技術對藝術的又一次冒犯。關於長鏡頭存在的意義,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贊有一著名論斷:用時空的真實性來體現電影的真實性。但如今,無所不能的技術正在將其顛覆。有業內人士稱,當長鏡頭可以借技術手段製造,也就意味著它的終結。
那些彌足珍貴的經典長鏡頭
曾經,長鏡頭被視為電影藝術手段的制高點——這里說的手段,為的是實現「一鏡到底」。導演胡雪樺說,一個短短三五分鍾的長鏡頭,集合了演員表演、人物調度、鏡頭運動、燈光布控、場景轉換和行進線路等多個環節,需要調動攝影車、穩定器、滑軌、搖臂等各種設備,拍上一兩天是常事。由於不能剪接,長鏡頭須得嚴格計算、完美操控,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正因為難拍,所以能不能拍好長鏡頭,就成為測量導演功力的一張重要試紙。
2004年,杜琪峰憑借《大事件》的開場長鏡頭獲得了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這個時長近7分鍾的鏡頭里包含了兩次鏡頭升降和一次360度迴旋,警察、匪徒和記者在一條街上有序交錯,整個火拚場面復雜、炫目,卻不凌亂。為拍好這個長鏡頭,劇組先花1天時間演練,正式拍攝用了2天。
偽長鏡頭就是長鏡頭從原先的藝術手段蛻變成了一種特效,內涵隨之完全改變。
當數字化可以製造出一切假象,這是電影技術的進步,卻是電影藝術的退步。為什麼我們需要長鏡頭?不錯,你可以把電影理解為造夢的藝術,但即使造夢也需要真實感,而長鏡頭正是為營造真實感而存在。按照安德烈·巴贊的理論,長鏡頭之不同於蒙太奇,就因為它保持了拍攝中時間、空間、過程、氣氛和表演的真實性,排除了作假和替身的可能;它強調導演自我的消除,避免了鏡頭切換帶來的主觀性,用畫面固有的原始力量打動觀眾,把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權交給觀眾。而現在,無孔不入的數字技術卻要消解長鏡頭的意義。
最後介紹你一部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鳥人》裡面的偽長鏡頭非常多,給人很大一鏡到底的感覺,但都是後期處理的結果,該片也因為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而奪得桂冠。
很多解釋都是從網上找的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出處 http://tieba..com/p/3079980687
⑷ 電影術語中長鏡頭是什麼意思
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是相對於『短鏡頭』的講法。
(4)台灣長鏡頭電影擴展閱讀:
長鏡頭種類:
1、固定長鏡頭:連續拍攝一個場面所形成的鏡頭,稱為固定長鏡頭。最早的電影拍攝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長鏡頭來記錄現實或舞台演出過程的。
2、景深長鏡頭:用拍攝大景深的技術手段拍攝,使處在縱深處不同位置上的景物(從前景到後景)都能看清,這樣的鏡頭稱景深長鏡頭。一個景深長鏡頭實際上相當於一組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
3、運動長鏡頭:用攝影機的推、拉、搖、移、跟等運動拍攝的方法形成多景別、多拍攝角度(方位、高度)變化長鏡頭,稱為運動長鏡頭。一個運動長鏡頭可以起到一組由不同景別、不同角度鏡頭構成的蒙太奇鏡頭的表現任務。
⑸ 介紹幾部有經典長鏡頭的電影,沒什麼研究的別來添亂
1.《俄羅斯方舟》,一鏡到底,中間沒有動一剪子。堪稱變態。
2.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鏡頭對准一個酣睡的男人長達六個小時,絕對挑戰人類的忍耐力!!!
3.《400擊》最後那個長鏡頭非常著名
4.《贖罪》里那個,老師課上講了~ 太刻意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了~
5.《人類之子》戰爭片,一個30分鍾左右的長鏡頭,個人認為很不錯的。。。
特呂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贊的忠實擁護者嘛
6.《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凱奇演的一部動作片,從影片開始一直到拳擊場內槍聲響起,在長達13分鍾的時間里,鏡頭一直跟隨著尼古拉斯.凱奇移動,這期間他做了很多事,上電視、見拳王、抓小賊、會老友、跟老婆和情人打電話、盯上一個金發美女……尼古拉斯.凱奇在這13分鍾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鋒芒畢露、飛揚跋扈的演技,讓我大呼過癮!
還有就是法國左岸派的和新浪潮的都有很多是長鏡頭的
⑹ 台灣導演電影善於用長鏡頭和空鏡頭的是
台灣導演電影善於用長鏡頭和空鏡頭的是 侯孝賢
⑺ 經典的長鏡頭電影有哪些
史上只有三部電影是貨真價實一鏡到底的——
俄羅斯方舟
寂靜的房子(2009年烏拉圭版)
寂靜的房子(2012年美國版)
所以說,喜歡長鏡頭的網友,寂靜的房子是不得不看了!建議看美版,伊麗莎白奧爾森演的很好!
⑻ 電影中有哪些經典的長鏡頭
電影中經典的長鏡頭如下所示:
《站台》的二人世界:就我看來,《站台》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部電影,影片通過時代的變遷傳達出太多復雜的情緒,而賈樟柯的長鏡頭電影美學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現。在那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段落中。
長鏡頭沉穩地記錄著一切,城牆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溫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對一答,一出一進,呈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也預示著兩人今後很難聚合在一起。
注意事項:
不同於其他勵志影片的形式,女主的一路艱辛並沒有所謂的上帝之手,面對千瘡百孔的生活,女主並未放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讀書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影片的句子有一定難度,但主人公常常有些帶有哲理性思考的語句,如果用來豐富自己的文章也一定會比較出彩。
⑼ 請介紹一下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
《戲夢人生》(In the Hands of a Puppet Maste)
導演:侯孝賢
主要演員:蔡振南,洪流,黃倩茹,李天祿,林強,魏筱惠,楊麗音
獲獎記錄: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出品年份:1993
當代中國最難看的電影恐怕要數侯孝賢的《戲夢人生》。
好萊塢的主流影片,90分鍾里有500到1000個鏡頭,推、拉、搖、移變化多端,全、遠、中、近、特寫各種景別紛繁交錯,大量的短鏡頭快速切換,形成強勁的視覺刺激,所以「好看」。而150分鍾的超長電影《戲夢人生》僅有100個鏡頭。整部影片只有1個特寫,5次搖動,絕大多數都是靜止的全景和中景,毫無節制的長鏡頭、長長鏡頭,而且通篇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所以有人說,《戲夢人生》是一部「催眠電影」。
然而,正是這部「引人入睡」的作品最終確立了侯孝賢導演大師的地位。
《戲夢人生》說的是台灣木偶戲大師李天祿的經歷,他本人的口述回憶佔了影片的三分之一。他對著攝影機敘述他的生活片斷:外祖父和父親的不合,母親去世,繼母的冷酷,跟父親學藝,外祖父的死,與父親和繼母鬧翻後離家,隨木偶劇團四處遊走,結婚做「上門女婿」,父親死後繼承家業,與一名妓女相愛,加入日本人的劇團,家人病重,兒子夭折,目睹日本投降……主人公如此戲劇性的生活經歷卻被拍得那麼平實散漫,毫無戲劇性效果可言。更令人迷惑的是,在這樣一部傳記性作品中,主人公李天祿只給我們留下了模糊的印象,我們甚至記不清他的面容,他的身影幾乎消融在家人鄰居的忙碌過往之中。那麼,作為一部電影,《戲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何在?
侯孝賢的原創性並不在於他對主流電影模式的偏執反叛,而在於他的《戲夢人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具有本土依據的「傳記片」敘事。
任何一種文化中,人們都在「講述自己」。薩特曾說過,人總是故事的敘述者,生活在自己和別人的故事之中,依據這些故事來看待自己的遭遇,並傾向於以疏理故事的方式過日子(《語詞》)。然而,敘事的方式是在文化中獲得的,也因文化差異而不同。武斷一點說,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幾乎沒有所謂「自傳體」的文學傳統,沒有奧古斯丁、盧梭、繆塞和羅蘭等所代表的那種以自我為中心,以主體視角由內向外反觀世界的個人敘事方式。法國歷史學家古斯多夫斷言,「只有在特定的形而上學前提下,自傳才成為可能」(《自傳的條件與限制》)。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的主導意識形態中,個人本位的主體性觀念從未在歷史上獲得過充分發展。個人的概念是關系性的,隸屬於與家庭、社區、國家和自然的關系之中。由於缺乏特定的「形而上學前提」,自傳體沒有生成為一種範式性的敘事方式。
李天祿是一位深深根植於本土文化的木偶劇大師,為貼切地呈現他前半生的生活經歷,侯孝賢獨創了一種反戲劇化、非視角性的「素樸」電影樣式。他使用固定的機位,靜止的長鏡頭,放棄特寫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對觀眾視角的蓄意操縱,而試圖把觀眾推在任何一個特定的視角之外,使觀眾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相隔離,以平實靜觀的態度來捕獲一個個非戲劇性的日常活動片斷。在侯孝賢看來,這就是一個人的歷史。
這部李天祿的「傳記片」不是以自我而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展開的。影片開始於李天祿的一周歲生日,結束在他四十歲時日本投降的日子,貫穿性的主線只有一條,那就是他家庭結構的變遷。在侯孝賢的「素樸」敘事中,這種變遷向我們所傳達的不是所謂「情節」,不是可分析性的、由因果邏輯推動的戲劇性鎖鏈,而是生命的神秘無常,是命運難以抗拒的力量,是「道」。
侯孝賢關照他的剪接師,以「雲」的方式進行剪接。因為李天祿的每一個生活片斷如同一片雲,片斷與片斷之間,如雲一般層層疊加,匯成了他的歷史。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一縷縷炊煙升起,裊裊飄向天空、匯入雲端,宛如一個生命融進了大自然。
今天誰都明白,抓不住觀眾就等於自殺。離開上海前的最後一個月,被禁閉在招待所里,和一位新銳導演一起經營劇本。反反復復的話題總是怎麼把「戲」做得好看。但在餘暇之際,談起仰慕的大師、不朽的傑作,仍然對某些「難看」的電影心存敬意。
⑽ 有一種電影拍攝技術叫長鏡頭,長鏡頭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什麼叫蒙太奇法國新浪潮又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
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3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 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是相對於『短鏡頭』的講法。
說白了就是沒有剪輯,你看到的畫面是連貫的,比如鏡頭在拍一間屋子,從卧室走到廚房再到客廳,畫面之間是連接的。明白?
善於運用長鏡頭的導演有台灣的侯孝賢,日本的小津安二郎
你可以找他們的片子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