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橋的意象是什麼
橋是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建築。橋是克服河流、峽谷阻礙的通道。無論在何國度,它到處可見,且形態各異,最常見的有拱橋、吊橋、跨江海的鐵路橋等。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建築師造橋也是為了改變阻礙人們交通的險惡地理環境。在人們的心目中,橋是非常實用的,並不具有那麼浪漫感傷的情趣。然而當中外文人墨客把它作為書寫和描繪對象時,橋又被賦予了太多的涵義和詩意。
橋在中國民間文學中由於既是通向神仙、神界,也是通向冥界、陰界的通道,所以橋的意象是具有神秘和恐怖雙重的曖昧性。此外從民俗學和原型形象來看,橋意象又與隔河阻礙情結有關,所以它又與民間性愛崇拜的民俗文化有關。因此在民間文學中,橋暗含男女沖破障礙和禁忌得以自由結合,是渠道、通道的一種隱喻,所以橋意象中含有男女交歡的涵義。而橋作為純粹景物來謳歌的是比較少的。在中國,與橋有關的景觀大多帶有凄美、傷感的情調,如杭州的西湖,被文人書寫得最多的,是與西湖有關的斷橋的傳說,這是迄今為止我所了解到的最凄美的故事,傳說中的許仙和白娘子的情緣就是在斷橋處締結的,然而他們的分離也發生在這個地方。
而在西方,橋本身的意象可能並不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那麼豐富,它要更簡單和單純一些,橋更多的時候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作為建築物而存在著,雖然它含有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但是通常都作為一種審美的對象而被人觀照。不過,20世紀30年代美國拍過一個愛情片《魂斷藍橋》(Watealoo Bridge),我發現在這部電影中,橋似乎被賦予了悲傷的內涵。該影片講述的也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即男女主人公是一對戀人,後來一戰爆發,男主人公就上了前線,而女主人公則留在國內,出於生活所迫,這位巴蕾舞演員有過一段賣笑的生活。戰爭結束後,這一對戀人又重逢了,但是重逢除了給女主人公帶來意外的驚喜和幸福之外,也給她帶來了痛苦和矛盾。在兩人舉行婚禮的前夜,女主人公卻因擔心結合會玷污他們之間美好的愛情,也為了不損害自己在戀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出於道德上的內疚在橋上選擇了自殺。在中外文學中,橋的意象更多都和悲情、失戀、傷感、死亡聯系在一起。橋被描繪成了落寂者精神的不歸路了。
當然在對橋的意象描繪中,現代詩人對橋的意象有了新的詮釋。他們對橋的思索已經跳出了民間文學的悲情范疇,而是融入了哲理的思考。如現代詩人艾青的詩《浮橋》,他將橋視為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分水嶺和界碑,從橋的兩端去對觀察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間的差異以及原因,反思了現代中國的出路問題。奧地利的詩人里爾克在寫橋時也是通過橋上的盲人去思考現代都市中弱者的命運問題。人們關注橋,可能已經不是橋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與人生、與社會問題諸多有關的東西。現代詩人寫橋,往往是把橋作為觀察的視角,更多地還是為了要找到一條表達隱藏在內心世界深處里情感的渠道。橋的意象更多地被隱喻化,被哲理化了。如抒情詩人徐志摩寫《再別康橋》。詩人在描繪橋時,已經不再把它視為一個純粹的客觀景物,而是將它視為精神上的知己和朋友。康橋是詩人真情的見證者。詩人舊地重遊,見到了康橋,親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昔日的佳人已經離去,留下的只是彩虹般的夢幻,眼前的景色又讓詩人回想起往日與友人徜徉康橋河畔的情景。然而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只有康橋依然如故。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邊,雖然佳人難覓,但是又見到了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於是詩人便向「康橋」 傾訴內心的情愫。在詩人看來,只有康橋才真正懂得詩人內心世界。所以詩人在詩的開頭和結尾中,重復地用了兩句: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詩人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是表達自己對橋的真情。正因為橋見證了昔日他與友人美好的感情,所以出於睹物思情的情感,他對「康橋」更是充滿敬慕之情。透過這種敬慕之情,詩人讓人們了解到了自己對康橋一往情深的含義。橋的形象在詩中又有了轉變,成為了詩人心目中那個令人仰慕的意中人。整首詩雖然以橋為題,但是詩人沒有直接寫橋,而是採用間接方法暗示橋的美麗,詩人只寫橋附近的景物,如橋邊的楊柳、河水的波紋、水潭深處的青苔等等。詩人用這種間接方法寫橋,表面上好像在描繪景物,其實是借景抒情。《再別康橋》中的橋意象里沒有太多的悲情的成分,只有淡淡的憂傷。
法國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詩人阿波里奈爾的名詩《米拉波的橋》,雖然也是以橋為題,但是詩人的用意不是寫橋,而是借橋抒發自己失戀的情緒。米拉波的橋是巴黎塞納河上的一座橋,也是詩人往日與戀人頻頻幽會的地方。詩人寫自己站在橋上望著橋下流淌的河水,追憶往日逝去的那一段情感。他把流水的無情與戀人的無情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橋上一邊凝視著湍急而逝的河水,一邊顧影自憐,將自己內心真摯的情感和冷漠的河水作對照。《米拉波的橋》與《再別康橋》一樣都是借景抒情,但是在對橋的意象描繪上,徐志摩要比阿波里奈爾更甚一籌。徐志摩寫橋,是採用寫意的手法,他不直接寫橋的外觀\形狀\構造等,而是將橋虛幻化,理想化,擬人化,把橋視為精神的知己和對話者;而阿波里奈爾則採用寫實的方法,他把橋視為一個單純的建築物,一個對他情感生活產生影響、具有轉折意義的地點,橋是詩人心目中一個現實的存在物.
橋本該成為情感溝通的通道,然而在中外文學中它似乎成為了阻隔情感的存在物,只是記憶封存的地點而已。橋本是中外文學作品中的「景」,但卻被很多文人描繪成「境」了,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此景中了,這樣一來,情與景的融合就形成了「情境」。橋的意象已經不再簡單指涉空間上的特定的地標含義,而是承載了詩人的主體意識和精神。正因為此,我們讀以橋為題的詩,要關注的不是橋本身,而是詩人借橋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貳』 徐志摩一生情感經歷。
很多人都是從《再別康橋》這首詩,知道了徐志摩這位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跟很多位女子有過瓜葛,詩詞大多都跟浪漫的愛情故事有關,當時就有不少人把他當作情聖。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一直都是在浪漫和風流當中度過的,當初為了參加林徽因在北平舉行的演講會時,搭乘中國航空由南京去北京的飛機,途經濟南南部時受到大霧影響,降低飛行高度時撞到了山上,不幸去世。
徐志摩後來喜歡上了自己朋友王賡的陸小曼,在他們兩人離婚後走到了一起結為夫妻。這件事情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就連徐志摩的父親都因為這件事情斷了他的所有費用,他只能靠著教書和做兼職來養活自己和妻子。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跟林微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去他們家做客。特別是在徐志摩去世後,林微因將一小塊失事飛機的殘骸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一直珍藏著。
『叄』 有沒有與林徽因和徐志摩愛情有關的影片
《人間四月天》
《人間四月天》是一部由台灣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中心所合拍的電視劇,主要描述徐志摩與三位女性(原配張幼儀,心儀對象林徽因,以及最後的伴侶陸小曼)的愛情故事。《人間四月天》於1999年先後在台灣公共電視、台灣超視、台灣台視、中國中央電視台、香港亞視播出
『肆』 類似於《貝加爾湖畔》這種舒緩讓人聽了心情很平和的歌曲最好是比較獨特的。大眾的就不用說了!
《貝加爾湖畔》屬於舒緩、平和類型的音樂,形態類型的音樂如下:
1、《往日時光》是由歌手譚維維演唱的歌曲,由克明作詞,烏蘭托嘎作曲,李愛編曲,因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上翻唱而被人熟知,收錄在2010年3月30日發行的譚維維第四張音樂專輯《譚某某》中。
2、《再別康橋》內地知名創作人李泉作曲,文雅填詞,這首歌最特別的是取材自詩人徐志摩的凄美愛情故事,曲風有種歐洲迷幻的感覺。由袁惟仁擔任這首歌的製作人和配唱製作人。S.H.E演唱。
3、《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稱莫斯科之夜。歌曲原唱者弗拉基米爾·特羅申,作曲為瓦西里·索洛維約夫·謝多伊,作詞者為米哈伊爾·馬都索夫斯基。原是為1956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裡》而作。
4、《白樺林》是由朴樹作詞、作曲,歌手葉蓓、朴樹分別演唱過。1999年麥田音樂推出「紅白藍」3張概念專輯,藍色為葉蓓的《純真年代》,白色為朴樹的《我去2000年》,兩人演唱的《白樺林》就分別收錄於這2張專輯中,均於1999年1月發行。
5、《月半小夜曲》是中國香港男歌手李克勤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由河合奈保子作曲,向雪懷作詞,杜自持編曲,收錄在李克勤1987年11月發行的音樂專輯《命運符號》中。
『伍』 韓三平指導的影片有
《雲水謠》,《荊軻刺秦王》,《毛澤東的故事》,《不見不散》 《孔繁森》,與人合作導演影片《不沉的地平線》《避難》,58集歷史劇《漢武大帝》、30集《像霧像雨又像風》,《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愛情故事)》,《貞觀之治》,《大清風雲》,《傳奇皇帝朱元璋》等。
『陸』 cvscs徐悲鴻有怎樣曲折的愛情故事
1930年,三十五歲的徐悲鴻繼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專修科美術教授。
4月,徐悲鴻發表《悲鴻自述》,詳述了他的個人經歷,以為自此以後,人生不再有大的變化,然而人生的軌跡,恐怕並不能為他自己所左右。這一年的秋天,一個叫孫多慈的少女闖入了他的世界並改變了現有的一切。
「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僅僅兩個月後,徐悲鴻就對這位十八歲的安慶姑娘,發出了異乎尋常的贊賞。
不久,徐悲鴻就陷入不能自拔的感情糾葛之中。「燕子磯頭嘆水逝,秦淮艷跡已消沉。荒寒剩有台城路,水月雙清萬古情。」這一首《苦戀孫多慈》,由他心靈深處汩汩流出。
「夜來芳訊與愁殘,直守黃昏到夜闌;絕色俄疑成一夢, 應當海市蜃樓看。」八年之後,在香港,這段亂世之戀依然沒有結果,寥寥二十八個字的《懷孫多慈》,將大師心中的愁苦,一傾而出。
「浙東緊急,當然慈甚可惡,但因緣既絕,從此蕭郎是路人,只好不想到她算了。」徐悲鴻說。「慈之問題,只好從此了結(彼實在困難,我了解之至)。早識浮生若夢而自難醒,彼則失眠,故能常醒。」徐悲鴻又說。「弟尚幸留其作品不少,便用慰藉此後半生矣!」徐悲鴻還說。
多少相思,多少愁苦,多少無奈……
孫多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奇女子,居然能讓一代美術大師如此揪心?
陷入愛情
1930年,孫多慈獨自來到南京,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找到了宗白華教授。宗白華果然對安慶小老鄉特別熱情,知道是孫傳瑗的女兒,更生出許多愛憐之意。
孫多慈把父親的意思說了,想請宗白華能幫她引見潘玉良。
宗白華告訴她潘玉良他還真不太熟,但要到藝術專修科來旁聽,可以讓她跟在徐悲鴻教授後面學點東西。
第二天上午,宗白華帶著孫多慈直接找到了徐悲鴻,要他無論如何得收下這個安慶老鄉。就這樣,那年的初秋,十八歲的安慶少女孫多慈,帶著既惶恐,又興奮,還淡淡有些刺激的心情,開始了她國立中央大學的旁聽生活。而第一次見面,孫多慈那人見尤憐的眼神打動了徐悲鴻。
徐悲鴻一開始也沒有把孫多慈放在眼中。在藝術專修科旁聽,多是兩種情況,一種是落榜生,另一種就是轉科的,無論哪一種,繪畫基礎都不是很好。所以藝術專修科對旁聽生有輔導,但不是特別側重。
大約是一個多月後,徐悲鴻帶領藝術專修科西畫組的學生,去棲霞鄉村師范學校參觀,孫多慈也跟著去了。路上,穿著高跟鞋的孫多慈落到了其他同學的後面,這引起了徐悲鴻的特別注意。
以後的素描課,徐悲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孫多慈身上。他發現這個看似溫柔,看似寧靜的少女,卻有著極高的悟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之後,徐悲鴻對孫多慈印象越來越深,也越來越關注。而一種難以說清的感情也湧上他的心頭。
12月初的一個周末,徐悲鴻發出邀請,要孫多慈陪他去附近的台城寫生,他們二人第一次有了關於身世、命運的交流,二顆心也第一次貼在一起。
愛難言
從台城之約開始,徐悲鴻對孫多慈的愛意便一發而不可收,前前後後,持續有十年之久。
1930年冬,徐悲鴻35周歲,事業上如日中天。但已經歷了兩段婚姻的他感情靜如止水,並沒有太大的波動。而這時,孫多慈帶著她青春的微笑,側著身子,從他窄窄的心縫里,硬是擠了進來。徐悲鴻實在難以無動於衷。說不上是誰的對,也說不上是誰的錯。簡簡單單,就是一種天意。
相處時間久了,和徐悲鴻不再有師生間那種尊嚴的隔閡。更多的時候,孫多慈半躺在搖椅上,手裡捧著一本書,安靜得像一隻貓,只有徐悲鴻喊她坐正時,才忙不迭理理頭發端正坐直。孫多慈看書入神的時候,徐悲鴻反而會歇下筆,以別樣的眼光,細細地打量面對的這位小女生。
但這種感情,他是絕不敢向孫多慈說出的,一方面是怕嚇著了她,從而破壞了自己在她心中的印象。另一方面,只要略略往深處想一些,夫人蔣碧微一臉怨氣的影子,就立刻浮現到眼前來。愛是要付出代價的,他有必要再來一次改變?
但在內心,他又無法迴避孫多慈那雙憂郁而質朴的眼睛。兩者相比,一個是現實的,是利益的,也是庸俗的;一個是浪漫的,溫情的,也是理想的。如何取捨,他真的難做決定。
風雨欲來
蔣、孫二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中大徐悲鴻的畫室。蔣碧微走進藝術專修科素描組畫室時,孫多慈一眼就認出了她。這位氣質勝過姿色的少婦,言語談笑,抬手投足,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有高貴而典雅的風韻。孫多慈在她的面前,只能遠距離仰對。除了年輕,除了才氣,兩人之間,再沒有任何可比之處。
而自從見到蔣碧微後,孫多慈就預想到了後面可能會發生的一切。她讀過許多才子佳人小說,國內的,國外的,情節發展至此,結局都是一樣。後來到徐悲鴻畫室來,看見原先擺《台城月夜》的地方空空盪盪,就知道她的擔心已經變為現實。
而此時更大的考驗,是在中央大學藝術專修科班上的同學,有意識對她進行冷漠和疏遠。私下裡,他們總是離孫多慈遠遠的,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盯著她。蔣碧微大鬧徐悲鴻畫室之後,這種矛盾更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後來,孫多慈在文章中有述:「與社會接觸日密,覺人心之虛偽,偏私,陰險,疑忌,刻薄,殘忍,充塞於天地之間。」可見其當時是怎樣的動怒。
這時的孫多慈不得不考慮她和徐悲鴻之間的事情。他們交往的所有細節,如電影鏡頭,在她腦子里一幀不少地過了一遍。她覺得有些委屈,她也意識到他們之間似乎太不現實了。然而,年輕的她不知道,如果人的感情泛濫,那是沒有任何理智的,包括徐悲鴻,也包括孫多慈自己。
與其同時,她的父親孫傳瑗也在擔心這件事。徐悲鴻對孫多慈那一份特別的關愛,以及孫多慈在敘述老師時的那一份特別的熱情,都讓他隱隱感到不安。徐悲鴻看上去就是一位花花公子,至少對於他現在的家庭,缺少男人應有的責任感。他不相信女兒和他在一起會有什麼幸福,孫傳瑗從骨子裡還是封建的守舊的,他不願看到這一幕的發生。
於是,徐悲鴻與孫多慈的愛情悲劇,在這個燥風四拂的初夏之夜,在六朝古都南京城,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帷幕。
無果而終
1935年的春天,徐悲鴻並沒有嘗到多少與孫多慈相戀相愛的幸福,相反,他的整個生活,隨這種戀情的深入,被夫人蔣碧微無休無止糾纏,始終處在焦躁和煩惱之中。
蔣碧微已無法再容忍孫多慈了。1935年6月以前,蔣碧微對孫多慈多少還是有些容忍的,至少沒有當著面和她爭長論短。但也正由於自己一容再容,致使徐悲鴻與孫多慈越走越近,這時蔣碧微反而想開了,徐悲鴻能放下「畫家」、「教授」架子,與一個小女生卿卿我我,自己有什麼理由不能去和孫多慈當面鑼對面鼓地理論一番?
而這邊,她的父親孫傳瑗也不能忍受女兒在愛情問題上做出如此尷尬的選擇。他認為如果徐悲鴻家庭破裂在先,女兒插足在後,即便徐悲鴻年齡大許多,他也尊重女兒的選擇,最起碼,道義上可以不受譴責。如果反之,他就要強力反對。他不允許自己純潔如玉的女兒,人生軌跡上有這種骯臟的記錄。帶著這種復雜甚至沉重的心情,孫傳瑗再次來到南京要與徐悲鴻見上一面。
對於孫傳瑗的到來,徐悲鴻很意外,但同時也在意料之中。蔣碧微能把他們的家庭糾紛四處宣揚,當事人的父母,自然不會放過。雙方的初次會晤,遠比他們預料的要融洽得多。孫傳瑗對徐悲鴻非常尊重,對徐悲鴻的種種情況也非常熟悉。這讓徐悲鴻很感動,面前的這位長者,雖然內心不支持女兒與自己交往,但暗地裡還是非常關注女兒交往對象的一切行蹤。
然而,孫傳瑗的南京之行卻有他的想法,他通過南京之行考察到了蔣徐二人雖不說十分恩愛,但至少也沒有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尤其是蔣碧微的表現,作為女人,作為家庭主婦,可以用「溫柔寬厚」和「善良和順」來概括。既如此,女兒就有從中插一杠子的嫌疑了,即使完全是徐悲鴻的錯,那麼徐悲鴻的情感道德,也應該受到譴責。
孫傳瑗把這種印象從傅厚崗6號帶了回去,又把這種印象說與孫多慈聽了,讓她不要為這段感情敗壞自己名聲,孫多慈嘴動了動,但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她實在太愛自己的父親了,她沒有理由拒絕父親的一切。
嚴格地說,孫傳瑗南京之行,決定了孫徐的愛情阻力重重。這以後,在蔣碧微和孫傳瑗的共同阻撓下,他們的愛情就像一棵大樹上開出的小花,有些細碎和美麗,卻無果而終。
『柒』 徐志摩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無意間看了一回徐志摩的愛情故事(《人間四月天》),不過也只是隨便看了幾集而已,詳情並不太清楚,但卻很容易就讓我看懂了故事的實質,因為這故事裡其實是演繹了一個愛情與婚姻的辨證關系,無論什麼年代,它都是真理。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裡,總共有三個女人: 第一夫人張幼儀。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母包辦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義上的婚姻。因為他跟張幼儀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認可。從常人的眼光來看,他們倆的的婚姻應該算是美滿的。雖說是包辦婚姻,可他們的關系卻非同尋常。特別是他們離婚之後所保持的那種深厚的友誼,更是在當今開放的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有著美滿婚姻的徐志摩和張幼儀最終是離婚了。 因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覺得這個婚姻,雖然是個好婚姻,卻僅僅是個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愛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個女人:林徽音。 這是導致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的原因之一。據說《再別康橋》即是為她所做。徐志摩認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於是,他離了婚,要找他的"靈魂件侶"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卻並不是徐志摩那一類人,她是那種為婚姻而婚姻的那類。對她來說,婚姻比愛情重要。林徽音並不想為愛情做什麼,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這是為婚姻做出傑出貢獻者),所以她選擇了離開徐志摩,並在父母的安排下,與徐志摩的恩師的兒子定下了婚約。也許他們的愛情如故(徐志摩死後,林徽音哭得最為悲切。),可林徽音卻選擇了婚姻,並沒有選擇愛情。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選擇愛情而放棄婚姻的,古往今來,都是稀有之物。 徐志摩的"唯一之靈魂伴侶"的夢想看來是還沒有實現了。這令立志追尋愛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萬分的痛苦。 他還得繼續尋找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 於是出現了他生命中的第三個女人:陸小曼。 陸小曼與徐志摩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同樣有著對愛情的共同追求。陸小曼的丈夫可以說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丈夫,作為婚姻的角色,無疑也是最稱職的了。這從他同意離婚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個年代,肯放另有所愛的妻子出去的男人並不多見。我記得陸小曼請求他丈夫同意離婚時的談話是這樣說的:"我已經把生命的軀殼給了你,你就讓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 最終陸小曼活了:她終於離婚成功。 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願了。並舉行了時人不認可、電視觀眾卻歡欣鼓舞的婚禮。婚姻和愛情總算合而為一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故事結局啊! 然而,高興似乎仍然為時尚早:因愛情而成的婚姻卻並不幸福。浪漫與現實總是相距甚遠的。陸小曼改變不了她好玩、揮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與父母不和、因她的揮霍而疲於奔命,也因生活的種種不快而常常吵架。 為愛情而婚姻的結局,並沒有得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於是,我們不得不感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 不過這話,也只是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對徐志摩來說可不一樣。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愛情主義者。婚姻的不快,被他看作是因為"為愛情所受的折磨還不夠"。所以仍然是愛情的一部分。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既然拍成了電視,大概總有它感人的東西的。我看的很少,但我卻沒感覺到它打動過我。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平常了。 婚姻,作為人長成之後的第一要件,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到結婚年齡,家長就開始著急了;再過一兩年,朋友們也跟著催了;再過幾年還不結婚,自己也開始著急起來。 那麼,跟誰結婚好呢?於是,身高、身材、皮膚、臉蛋、眼皮、頭發、家庭、工作單位、文憑、性格、能力…………一項一項的條件比照著選。最後總算將就著選上一個吧,還得天天低三下四地討好人家,送花、寫情書、吃夜宵、看電影,必須做到無微不至,這就是所謂的"追"。最後,她總算是勉強答應了跟你結婚。(一結婚外面的好男人就全是別人的了,她可真不情願呀,所以只能算是勉強答應,不過她必然要裝出十分滿意的樣子來的。)於是開始要認真地討她(他)的父母大人的歡心了,這回送得最多的就是食物了,水果、補品、好酒好煙,不一而足。然後是婚禮,彩禮不能太少,飯店檔次不能太低,婚車數量多多益善,家用電器一樣不能少……, 所以,最終決定婚姻的,其實是愛情之外的東西,跟愛情的關系很小很小。現在也依然如此。 也許有人很不服氣,以為自己是自由戀愛結的婚,就是為愛情而結婚的。 自然,這也是有的,但那是極少極少數。因為這世上,愛情本就不多。能夠在短短的幾年內尋找到自己"唯一的靈魂伴侶"來作"軀殼的伴侶"的,那實在是幸運兒之中的幸運兒。 愛情是不容易得到的。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你所喜歡的,也很容易找到喜歡你的。 但愛卻不能用喜歡來形容。因為喜歡,只是人之常情。誰都會喜歡好的東西。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待你很好的,也很容易待她很好。 但愛卻不能用待人好來描述。因為待人好,也只是人之常情。人品還過得去的人,就會待很多人好,無論是夫妻還是朋友。 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份,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緣份。它就象是兩顆***四溢的流星,在相遇的一刻碰撞出來的燦爛絢麗的、閃電般的火花。 而以徐志摩的話來說,就是"唯一之靈魂伴侶"。 所以,愛情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東西。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情感。 這種情感,不是你殫精竭慮追來的,也不是你的男俊女貌贏來的,更不是你天天十封情書求來的。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相互的渴求。 無為而愛,才是真的愛情。 所以,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愛情是如此稀有之物,但婚姻卻是人生必須,所以人們是必須接受非愛的婚姻的。 但接受非愛的婚姻,並不表示拒絕接受真愛。 所有有很多的愛情故事是在婚後發生。因為就算是從時間上來說,婚後幾十年的時間要比婚前幾年的時間長得多,自然能找到自己真愛的機會也就多得多了。 所以,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愛情與婚姻在表現形式上卻又有不同。 婚姻,是男女之間及其相關的人員所構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它就象是一個合夥開辦的公司,只要各方齊心協力地經營它,是很容易結出幸福的果實的。 而恰恰相反,如此神聖的愛情,帶給人們的卻往往是痛苦。無論是思念也罷,誤會也罷,與世俗的沖突也罷,都只能帶給雙方無盡的痛苦,因為愛情對雙方的要求是如此的苛刻。 哭,永遠比笑能證明愛! 這就是為什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並不美滿的原因。 婚姻和愛情,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兩回事,可大家都喜歡把它們看作是同一回事。沒有愛情的婚姻和沒有婚姻的愛情,向來是作為悲劇故事的結局,枉費了世人大把大把的淚水。 其實,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婚姻,你定會得到充分的幸福; 而愛情,是永遠只能令你痛苦的! 但白菜辣椒,各有所好。 喜歡婚姻的幸福的,去追求美滿的婚姻; 喜歡愛情之痛苦者,去追求神聖的愛情!
『捌』 詩人徐志摩什麼時候得到真正的愛情!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裡,總共有三個女人:
第一夫人張幼儀。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母包辦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義上的婚姻。因為他跟張幼儀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認可。從常人的眼光來看,他們倆的的婚姻應該算是美滿的。雖說是包辦婚姻,可他們的關系卻非同尋常。特別是他們離婚之後所保持的那種深厚的友誼,更是在當今開放的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有著美滿婚姻的徐志摩和張幼儀最終是離婚了。
因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覺得這個婚姻,雖然是個好婚姻,卻僅僅是個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愛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個女人:林徽音。
這是導致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的原因之一。據說《再別康橋》即是為她所做。徐志摩認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於是,他離了婚,要找他的"靈魂件侶"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卻並不是徐志摩那一類人,她是那種為婚姻而婚姻的那類。對她來說,婚姻比愛情重要。林徽音並不想為愛情做什麼,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這是為婚姻做出傑出貢獻者),所以她選擇了離開徐志摩,並在父母的安排下,與徐志摩的恩師的兒子定下了婚約。也許他們的愛情如故(徐志摩死後,林徽音哭得最為悲切。),可林徽音卻選擇了婚姻,並沒有選擇愛情。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選擇愛情而放棄婚姻的,古往今來,都是稀有之物。
徐志摩的"唯一之靈魂伴侶"的夢想看來是還沒有實現了。這令立志追尋愛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萬分的痛苦。
他還得繼續尋找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
於是出現了他生命中的第三個女人:陸小曼。
陸小曼與徐志摩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同樣有著對愛情的共同追求。陸小曼的丈夫可以說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丈夫,作為婚姻的角色,無疑也是最稱職的了。這從他同意離婚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個年代,肯放另有所愛的妻子出去的男人並不多見。我記得陸小曼請求他丈夫同意離婚時的談話是這樣說的:"我已經把生命的軀殼給了你,你就讓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
最終陸小曼活了:她終於離婚成功。
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願了。並舉行了時人不認可、電視觀眾卻歡欣鼓舞的婚禮。婚姻和愛情總算合而為一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故事結局啊!
然而,高興似乎仍然為時尚早:因愛情而成的婚姻卻並不幸福。浪漫與現實總是相距甚遠的。陸小曼改變不了她好玩、揮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與父母不和、因她的揮霍而疲於奔命,也因生活的種種不快而常常吵架。
為愛情而婚姻的結局,並沒有得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於是,我們不得不感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
不過這話,也只是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對徐志摩來說可不一樣。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愛情主義者。婚姻的不快,被他看作是因為"為愛情所受的折磨還不夠"。所以仍然是愛情的一部分。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既然拍成了電視,大概總有它感人的東西的。我看的很少,但我卻沒感覺到它打動過我。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平常了。
婚姻,作為人長成之後的第一要件,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到結婚年齡,家長就開始著急了;再過一兩年,朋友們也跟著催了;再過幾年還不結婚,自己也開始著急起來。
那麼,跟誰結婚好呢?於是,身高、身材、皮膚、臉蛋、眼皮、頭發、家庭、工作單位、文憑、性格、能力…………一項一項的條件比照著選。最後總算將就著選上一個吧,還得天天低三下四地討好人家,送花、寫情書、吃夜宵、看電影,必須做到無微不至,這就是所謂的"追"。最後,她總算是勉強答應了跟你結婚。(一結婚外面的好男人就全是別人的了,她可真不情願呀,所以只能算是勉強答應,不過她必然要裝出十分滿意的樣子來的。)於是開始要認真地討她(他)的父母大人的歡心了,這回送得最多的就是食物了,水果、補品、好酒好煙,不一而足。然後是婚禮,彩禮不能太少,飯店檔次不能太低,婚車數量多多益善,家用電器一樣不能少……,
所以,最終決定婚姻的,其實是愛情之外的東西,跟愛情的關系很小很小。現在也依然如此。
也許有人很不服氣,以為自己是自由戀愛結的婚,就是為愛情而結婚的。
自然,這也是有的,但那是極少極少數。因為這世上,愛情本就不多。能夠在短短的幾年內尋找到自己"唯一的靈魂伴侶"來作"軀殼的伴侶"的,那實在是幸運兒之中的幸運兒。
愛情是不容易得到的。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你所喜歡的,也很容易找到喜歡你的。
但愛卻不能用喜歡來形容。因為喜歡,只是人之常情。誰都會喜歡好的東西。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待你很好的,也很容易待她很好。
但愛卻不能用待人好來描述。因為待人好,也只是人之常情。人品還過得去的人,就會待很多人好,無論是夫妻還是朋友。
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份,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緣份。它就象是兩顆***四溢的流星,在相遇的一刻碰撞出來的燦爛絢麗的、閃電般的火花。
而以徐志摩的話來說,就是"唯一之靈魂伴侶"。
所以,愛情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東西。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情感。
這種情感,不是你殫精竭慮追來的,也不是你的男俊女貌贏來的,更不是你天天十封情書求來的。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相互的渴求。
無為而愛,才是真的愛情。
所以,徐志摩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愛情是如此稀有之物,但婚姻卻是人生必須,所以人們是必須接受非愛的婚姻的。
但接受非愛的婚姻,並不表示拒絕接受真愛。
所有有很多的愛情故事是在婚後發生。因為就算是從時間上來說,婚後幾十年的時間要比婚前幾年的時間長得多,自然能找到自己真愛的機會也就多得多了。
所以,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愛情與婚姻在表現形式上卻又有不同。
婚姻,是男女之間及其相關的人員所構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它就象是一個合夥開辦的公司,只要各方齊心協力地經營它,是很容易結出幸福的果實的。
而恰恰相反,如此神聖的愛情,帶給人們的卻往往是痛苦。無論是思念也罷,誤會也罷,與世俗的沖突也罷,都只能帶給雙方無盡的痛苦,因為愛情對雙方的要求是如此的苛刻。
哭,永遠比笑能證明愛!
這就是為什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並不美滿的原因。
婚姻和愛情,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兩回事,可大家都喜歡把它們看作是同一回事。沒有愛情的婚姻和沒有婚姻的愛情,向來是作為悲劇故事的結局,枉費了世人大把大把的淚水。
其實,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婚姻,你定會得到充分的幸福;
而愛情,是永遠只能令你痛苦的!
但白菜辣椒,各有所好。
喜歡婚姻的幸福的,去追求美滿的婚姻;
喜歡愛情之痛苦者,去追求神聖的愛情!
只是,你最好不要奢望自己有將婚姻與愛情合二為一的能力。 這就是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所給我的啟示!
『玖』 求雷人/瘋狂/浪漫/迅猛的名人愛情故事
1,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高八斗的辭賦大家,一個是孀居在家的美艷驚人的靚麗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開始的:「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4{ `-X8a o
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盡管後世的道學家們稱他們的私奔為「淫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日後多少情侶們的榜樣。這之後還有一個事件值得一記:司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頭吟》,以這樣的句子「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終使相如回心轉意。
2,克婁巴特拉與愷撒、安東尼:愛情與權力的選擇
舉世聞名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與羅馬將軍愷撒馬克·安東尼之間的戀情甚至影響了埃及和當時世界的歷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後,克婁巴特拉按父親的遺囑與親弟弟聯姻共同執掌權柄。由於姐弟反目,她決定藉助羅馬帝國叱吒風雲的愷撒的力量。而愷撒出於鞏固統治和從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認為促成克婁巴特拉姐弟重歸於好是必要的。但當愷撒見到克婁巴特拉時,一下子被這位天姿國色、才華非凡的女人所傾倒,幫助她奪取了王位。後來,兩人通過愷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為合法夫妻,並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愷撒死於反對派的突襲之後,克婁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轉而依靠羅馬「後三頭」之一馬克·安東尼,用同樣的手段贏得了有勇無謀的安東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穩固。她與安東尼共生三子。
然而在克婁巴特拉內心的天平上,王朝遠重於愛情,在「後三頭」另一巨頭屋大維勢力超過安東尼後,她放棄了安東尼,使其慘敗。但是,年近40的她去並未打動屋大維,在軟禁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3, 唐明皇與楊貴妃:長恨歌
楊玉環原為壽王瑁王妃,玄宗驚艷於她的美貌,但礙於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膽納入宮中,於是想出個讓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的方法。從此楊玉環「三千宏愛在一身」,並於公元745年被冊封為貴妃。玄宗對楊貴妃的宏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君王從此不早朝」,為了兩情歡愛,可以把國事先放在一邊;而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賊後面,我們看到玄宗甚至動用了他手中的權力來取悅楊貴妃,這樣的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必然要牽涉到政治的東西。這使得他們的愛情洽談室不可單純,並最終敵不過政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玄宗匆匆出逃,發生馬嵬兵變,楊貴妃被賜死,就算是皇帝也挽救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性命。他們的愛情雖以悲劇收場,但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們的愛情,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皇帝與妃子之間的感情,上升到了真正的愛的層次,這也是後人廣為傳頌其愛情故事的原因。
4, 白朗寧與馬萊特:詩意的愛情奇跡
1845年,長期癱瘓在床的伊麗莎白·巴萊特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華茲華斯,而與丁尼生齊名。本來就欽慕她的詩才的白朗寧給女詩人寫了一封信,大膽地對她說:「我愛極了你的詩篇——而我也同時愛著你……」。女詩人接到信後也給他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兩人從此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在白朗寧的多次要求下,女詩人克服從不見生人的習慣,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哪知三天後,抑制不住強烈感情的白朗寧竟給女詩人寫了一封求婚信。39歲的女詩人這時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對結婚一事早已沒有想法,認為自己不可能嫁給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她拒絕了他。盡管如此,兩人依然保持親密的交往,直至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這奇跡發生了,伊麗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誠了。盡管猶如暴君的父親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還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寧的懷抱,兩人一起遠離家鄉,到義大利生活,後來還生一下孩子。愛情的力量使白朗寧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續了15年,並使她寫出了更多優秀的詩篇。
5, 孫中山與宋慶齡:革命伴侶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侶,孫中山與宋慶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代革命先驅,孫中山得到了不少摯友的支持,宋慶齡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敗,革命派在國內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隨孫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舉家遷避扶桑。從美國讀書歸來的宋慶齡到日本與家人會面,終於見到了她所敬仰的孫中山,並開始接替父親和姐姐的工作,於1914年9月起正式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這是在患難中生長出來的愛情:革命失敗,心靈的創傷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孫中山賭階段宋慶齡的幫助和撫慰中得到了補償;而宋慶齡追承孫中山革命的願望得琶了滿足,並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我的快樂,我唯一的快樂是與孫先生在一起。」這遭到宋慶齡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堅決反對:他們的年齡相差28歲!1915年10月,在得知孫中山已與前妻離婚的消息後,22歲的宋慶齡沖破父母的「軟禁」,赴東京與孫中山成婚。他們的情深誼篤,令人感動:1922年6月16日,廣州發生陳炯明兵變,在危難之際宋慶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孫中山:「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特別囑咐兒子、女婿要「善待孫夫人」,聽到何香凝保證盡力愛護宋慶齡之後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勝過人間無數。此後,宋慶齡孀居終生。
6, 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與許廣平結識、相愛之前,44歲的魯迅雖有名義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過著一種苦行僧似的禁慾生活,打算陪著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做一世犧牲」。是許廣平對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熱愛打開了封凍已久的心田。從1925年3月11日他們開始通信,一直是許廣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堅定打消了魯迅的種種顧忌,終於明白表示:「我對於名譽、地位,什麼都不要,只要梟蛇鬼怪夠了」。這所謂「梟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馬」之稱的許廣平。而在1925年10月許廣平所寫的《風子是我的愛》中,有這樣的愛的宣言:「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於我們不相干,於你們無關系,總之,風子是我的愛……」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正式開始同居生活,在舊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閉20年之後,他終於逃出來了。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最有光彩的舉動,魯迅於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7,徐志摩與陸小曼:萬種風情無地著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交往,用「愛得轟轟烈烈」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時任哈爾濱警察廳長,雖不在北京,但侯門如海,徐志摩要用錢來賄賂門房(每次500元) 才有可能與陸小曼見面,而陸小曼給徐志摩寫情書不但要用英文,連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幾經波折,徐陸二人的戀情愈演愈烈,弄得滿城風雨,王賡甚至還拔出槍來威脅陸小曼,但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熱情。對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郁達夫的看法頗為中肯:「他們的一段濃情,若在進步的社會里,有理解的社會里,豈不是千古的美談?忠厚柔艷和小曼,熱烈誠摯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裡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裡還顧得到宗法家風?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與陸小曼舉行婚禮,梁啟超為證婚人,胡適為介紹人。他們的婚禮,真可以算得上是「別開生面」,梁啟超作為徐志摩的老師,在婚禮上進行中引經據典地來了一通訓詞,訓斥這一對新婚夫婦:「你們都是離過婚,重又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後還來了一句「祝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的結婚!」但徐志摩這樣的歷盡千辛萬苦去追求,去試驗夢想中神聖的愛的境界,雖有「不顧一切,帶有激烈的燃燒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勢非至於將全宇宙都燒成赤地」的熱情,終於還是落個失敗的結局,思之令人感慨。
8, 薩特與西蒙:波伏娃:柏拉圖式戀愛的精典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與西蒙·波伏娃的愛情盡管沒有附麗於婚姻,但去長達50多年並終其一生。1929年,青春年少、生機勃勃的薩特就讀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與好友尼讓、埃博德組成「三人幫」,如疾如醉的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這時,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輕、聰穎而清秀的女朗進入了薩特的生活。
薩特與波伏娃迅速陷入熱戀,「我們在早晨人需,直到很晚才會分手。我們穿過巴黎散步,一直在繼續我傘兵話題——我們的事、我們的關系、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即將寫的書……」畢業考試結束了,薩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緊接第二,真可謂比翼齊飛。薩特為期18個月的服役不得不讓這對戀人分別,但他們共同制定了一個特殊的戀愛合同。在合同中,雙方強調,兩人要保持最親密的關系,無話不談,不準有任何欺騙行為。然而,隨著兩人感情加深,他們在愛情觀點上的差異也逐漸表現出來。薩特說:「在青春期,當我能看女人的時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獨身生活是我的原則,我生來就是當光棍的。」「我不會結婚,永遠單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這是對波伏娃的聲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親近的、永不結婚的愛情關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預他的私生活。至於波伏娃,她對薩特的這一點非常清楚,並能接受。「薩特不願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職責,他喜歡與女人在一起,他認為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麼狡猾。」「在我們之間,存在著必要的愛情,同時我也認識到,需要偶然愛情。」正是在這種理解與寬容的愛情中,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沒有結婚,但卻情投意合,並將這份情感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直到1980年薩特去世。
9,溫莎公爵與辛普森:不愛江山愛美人
愛德華八世與沃利斯·辛普森的愛情故事可謂舉世聞名。1931年,生於巴爾的摩市的沃利斯·辛普森與第二任丈夫英國大商人歐內斯特懷著對上流社會的迷戀,與當時還是親王的愛德華結識,並經常參加親王的各種流動。起初親王對沃利斯這位不太出眾的女人並沒有多大的關注,隨著親王對情人西瑪爾興趣逐漸冷淡,特別是他發現西瑪爾與伊斯梅利穆斯林首領阿迦汗的獨生子阿里汗親王有染後,便把注意力投向了沃利斯,並很快被這個37歲的女人深深迷住了。「唯一能說明他地我感興趣的原因也許在於我那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我那直率、我那自以為具有的幽默感,以及我對他和與他有關的每件事的樂觀或好奇……他是孤獨的,也許我是第一個洞察他內心深處孤獨感的人」溫莎公爵夫人的回憶錄這樣說道。漫斯頓·丘吉爾對親王與沃利斯的戀情也評價道:「他喜歡同她在一起,並且從她的品質中獲得他要的幸福,就像她需要呼吸新鮮空氣一樣。」
1936年元月,威爾士親王愛德華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國家大事的重任絲毫沒有減低他對沃利斯的愛,他向王室宣布要和沃利斯結婚。這時,沃利斯與丈夫歐內斯特的離婚宴也擺上了日程。愛德華八世的決定遭到朝野強烈的反對,他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一人結過兩次婚的女人成為王後。多次交涉未果之後,愛德華八世決定遜位來完成這樁亘古未有的婚姻。頂著來自皇室、首相以及新聞界的各種壓力(沃利斯也成為英國早期「狗仔隊」捕獵的對象),愛德華八世遜位而成為溫莎公爵,1937年終於在法國與沃利斯成婚。對於失去王位以及永遠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溫莎公爵對沃利斯說:「你可別後悔,我絲毫也不。我只知道幸福永遠維系在你的身上……」
10, 三毛與荷西:夢里花落知多少
台灣作家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纏綿緋惻,盡管兩人都已逝去,但他眾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當時三毛念大學二年級,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一天,荷西對三毛說:「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學要讀, 加兩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後來兩人分手了。按照承諾,以後的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系,這其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6年後命運再度將三毛帶回馬德里。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三毛:「快來,搭計程車過來。」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的三毛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胡須的、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兩人熱烈親吻、擁抱後,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的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三毛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惦戀著她。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三毛說堵塞,「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悲劇果然降臨,在一鎰意外事件中,潛水員荷西過早地離開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終因親情難舍而止步。然而,數年後三毛還是自縊於醫院,不能不說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