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港劇里的普通話配音究竟是香港人配的,還是引入內地後由內地人配的
港劇的普通話配音究竟是香港人還是引入內地後由內地人自己配音的?這個應該沒有太大疑問,以TVB為例,他們有專門的普通話聲優負責為粵語劇配音,最著名的莫過於人稱「杜SIR」的杜燕歌先生了。古天樂版電視劇《神鵰俠侶》里的楊過就是由他配音的。甚至很多人認為,杜先生的聲音才是「真楊過」!
港劇配音的時代變遷改革開放之前及初期的一段時間里,內地市場對於港劇而言還處於「拓荒期」,港劇的主要外輸市場是台灣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台灣為主。因此,這段時期內的港劇配音以台灣的所謂「國語」為主,多少都帶著一些「台灣腔」!當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老蔣和小蔣當政期間台灣的所謂「國語」遠沒有現在這么重的「台灣腔」,相對更加接近普通話一些。所以,我們看八十年代用台灣所謂「國語」配音的港劇時並沒有現而今看台劇時那種語言上的「違和感」。甚至台灣本土產的影視作品中對白也相當接近普通話,如台灣老電影《黃埔軍魂》里演員們使用的台灣所謂「國語」就相當接近普通話。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港劇在內地的市場逐漸擴大,內地市場也成為了港劇的最大外輸市場!為了迎合內地人的語言習慣,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港劇的配音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台灣腔」不見了,代之以普通話……當然,港劇配音中的普通話也有其特點,那就是北方色彩的兒化非常罕見,相對更接近標准普通話讀音。再就是適當加入了一些港式粵語的語法習慣,如說話之前加上「吶」之類的語氣詞——「吶,如何如何」以及英漢詞彙混用等等。除此之外,港劇的普通話配音中對於部分詞彙也採用了港式詞彙而非標准普通話詞彙,如士多俾梨(草莓)、士巴拿(扳手)等等。
為港劇配音的聲優是香港人嗎為港劇配音的聲優是香港人嗎?土生香港人的那一口帶著濃重廣東味的普通話恐怕還真不適合配音!別說是普通市民了,不少大學教授都操著廣東味十足的「粵普」!近些年雖然有所改變,如郭晶晶的先生霍公子,他的普通話就相當地道。但總體情況並沒有太多改變,土生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一直都是「半桶水」,與內地人交流問題不大,給影視劇配音就著實有些勉為其難了……
早年間,港劇的所謂「國語」配音聲優大多來自台灣,最著名的莫過於星爺的「御用聲優」石班瑜先生了!他的配音早已成了星爺的標配。雖然帶著些許「台灣腔」的味道,但因為年齡原因,石班瑜先生的所謂「國語」還是更加接近普通話一些的,我們聽起來並沒有太多語言上的「違和感」。
在內地市場大規模開拓之後,港劇的配音聲優們也在逐步「內地化」。這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杜燕歌先生,他雖然是香港永久居民,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說出一口純正的普通話也就不足為奇了。近些年,杜先生似乎也漸漸從幕後走向了台前,出演了一些港劇,想必應該是原聲配音,不需要其他聲優另配了。
近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時期內的港劇普通話配音聲優中有絕大部分實際上都是內地人,如著名的「省長專業戶」陳逸恆先生,他早年就曾在香港從事過普通話配音聲優的工作。
綜上所述,港劇的普通話配音絕大多數都是拍攝公司自己完成的,並不是引進內地之後由內地自行配音。但香港的影視傳媒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說白了賺錢是第一位的!台灣市場佔主導時,他們就用台灣的所謂「國語」配音;內地市場佔主導時,他們又改用普通話配音……但配音的聲優大多都不是土生香港人,畢竟土生香港人那一口帶著濃重廣東味的「粵普」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港劇甚至韓劇的普通話配音都是台灣人,從語氣和發音聲調都可以判斷出來。對這一點只有操北方純正普通話的人才能判斷出來,因為只有他們才有分辨江浙普通話發音,川普發音,粵、閩普通話發音及台灣普通話發音的不同特點。
幕後配音演員是影視劇生產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香港的國語配音演員很多時候是同時參與電視劇和電影的配音工作。而香港影視劇國語配音演員的變遷,也反映了香港影視劇由盛轉衰的過程。
第一階段:1949-上世紀70年代
1958年,香港才有第一家電視台,而大家比較熟知的無線電視台(TVB)1967年才正式開播
一直到70年代,港劇製作規模並不是特別大,因此對配音的需求量也比較小。當時的國語(普通話)配音主流的還是用於電影的配音
當時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邵氏這樣的大製片廠,可以說一直到7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掀起之前,國語片一直占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市場。
當時內地因為還比較封閉,當時的國語片主要出產到台灣、東南亞地區。
而當時的國語配音員的主要構成,都來自於49年以前從大陸遷居香港的內地人,而其中很多本就是從演員轉做幕後配音的。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60年代的金馬影帝,後轉行幕後配音的唐菁。
唐菁,演員,原名唐振青,生於1924年,河南鄭州人。1963年因《黑夜到黎明》獲金馬影帝。其後赴港加入電懋公司,並在香港定居。入行30多年,拍攝電影七十多部。後退居幕後做配音,後來更棄影從商。
第二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這一時期,粵語片開始在香港電影市場占據了主流地位。這一時期的香港電影片商在拍片時往往都會製作國、粵兩個語種的版本。當時由於台灣是香港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因此為了符合台灣人的口味,當時主流的國語片配音都交給了台灣配音班底來進行配音。
我們比較熟悉的周星馳御用配音石班瑜便是其中的代表。
而就在這一時期,隨著香港國語電影配音市場的衰落,再加上電視劇行業進入黃金期,很多香港電影國語配音遠就轉戰到了電視劇市場,加入了當時的兩大巨頭,無線和亞視的配音組。當然,這一時期的香港國語配音圈子已經發展比較成熟了,除了49年前後移居香港的內地人,在八九十年代也從內地(少部分台灣)補充了很多新鮮血液進入國語配音圈。
像我們比較熟悉的《上海灘》當中周潤發的國語配音,便是由當時的著名國語配音員周思平完成的。
到了90年代,TVB開始一家獨大,不少亞視配音員都被挖角到了TVB國語配音組。
下面這副合照便是當時大神匯聚的TVB國語配音組,可以說包辦了我們童年時所聽到的港劇聲音,裡面大部分都是差不多不同時期移居到香港的內地人。
由於當時在香港國語配音相對主流的粵語配音還是小眾,因此當時的國語配音很多都不是專業配音員出身,不少都是從影視演員,戲曲演員轉行過來的。比如第二排右二的邢金沙(94朱茵版黃蓉的配音),就是從崑曲演員轉行過來的。
隨便舉幾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吧
首先是最下面一排穿紅衣戴墨鏡的便是蘇柏麗,也就是佘詩曼、蔡少芬的御用配音,像大家熟悉的《金枝欲孽》里的爾淳、《宮心計》里的劉三好,都是由蘇柏麗完成的幕後國語配音。
蘇柏麗是天津人,90年從內地移居香港,這一時期的港劇配音員大多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從內地到香港的。
近些年,隨著網路的助力,越來越多當年的港劇配音員被大家熟知,並且出現在了內地的節目上。
比如這位帥哥,就是合照當中最上排最左邊的,他叫張藝,西安人。一般是吳啟華、陳錦鴻的御用配音,大家比較熟悉的《妙手仁心》里的陳至美醫生、《創世紀》里的許文彪等等。他便是90年代從亞視配音組加入TVB的典型代表。
還要提一位便是第二排最左邊戴帽子的大叔,他叫杜燕歌,北京人。一般是羅嘉良、林保怡等演員的御用配音,代表作有《創世紀》里的葉榮添、《金枝玉孽》里的孫太醫等等。
杜燕歌這些年也轉戰幕前,出演了不少TVB電視劇,比如金枝欲孽2里的戲班老闆,他老婆就是TVB著名老演員韓馬利
當然,這張合照里的大神太多了,像鄧萃雯御用配音潘寧(第二排左三)、李若彤版小龍女配音於小華(第二排右三)、黎耀祥御用配音黎泓和(最後一排左二)等等有空下回再慢慢介紹。
第三階段:九十年代末至今
這一時期,由於台灣電影市場衰落,港片的主要外銷市場轉向了大陸。台灣配音演員漸漸退出了港片的配音,很多TVB配音員也開始轉戰電影配音。
同時,由於TVB是出了名的工作強度大工資低,所以很多老一輩配音員如前面提到的蘇柏麗也回到了內地發展。亞視更是直接倒閉了,國語配音組只剩下了TVB.
當然,這里還得順帶提一下沒在上面合照里出現的葉清,大家熟悉的陳浩民版段譽、無間道里的劉德華,乃至現在全職高手裡的黃少天,都是由上海人葉清完成的,他也可以說是內地觀眾最為熟悉,曝光度最高的香港國語配音員了。
當然,隨著很多老一輩國語配音的離開,或者退居二線。
很多年輕的國語配音也加入了TVB配音組。
八九十年代老一輩配音員很多都是非科班出身,由師傅帶徒弟這樣傳幫帶性質帶出來的不同
這一時期加入的配音演員主要來自於內地科班,比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孫中文,他也是王祖藍的御用配音。
這一時期由於TVB進入了衰落期,內地觀眾看港劇的越來越少,而且有了網上資源之後,很多人會主動選擇聽原汁原味的粵語版。再加上如今的香港電影為了藉助內地市場,大多會採取合拍片的形式,國語配音大多已經轉由內地的配音員來配,而不是從內地轉到香港的那批國語配音員來配音,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甄子丹御用配音陳浩(也是今年大熱動畫哪吒的配音導演)
所以缺了香港電影市場,外加tvb的衰落,所以孫中文為代表的TVB國語配音員的聲音不像老一輩配音員一樣被內地觀眾熟悉。
關於香港影視的幕後配音,能深挖的東西還有很多,可以說,國語配音員的變遷也反映了香港影視業由盛轉衰的過程。
Tvb劇國語台灣人配音居多,大陸人配的普通話聽起來怪怪的沒有那種氣勢
電影台灣人,港劇移民香港的大陸人居多,而且已經去掉大陸那種生硬的普通話口音,形成港劇特色的國語口音!
內地人居多吧,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港劇,覺得上面的人講話特別好聽,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有專門的人給配音,怪不得聽著好多角色的聲音是一樣的,他們是TVB配音組,我所熟悉的是杜燕歌這批人,他配音的主要作品有
古天樂:1995版《神鵰俠侶》楊過、《圓月彎刀》丁鵬、《乾隆大帝》弘歷、《大刺客之煙花殺手》煙花/宇文軒、 《廉政追緝令》方卓文、《烈火雄心》劉海柏、《寵物情緣》戴展碩
羅嘉良:《創世紀》葉榮添、這個葉榮添配的特好,我看過粵語版,沒有國語版的有氣勢《天地男兒》徐家立、《流金歲月》丁善本、《衛斯理》衛斯理、《七姐妹》椰子糖、《當狗愛上貓》MC、《孽吻》張文
你既然問這樣的問題,那麼上面的港劇一定有你看過的,是不是?
90年代到21世紀初,都是台灣人配音的多,現在香港應該有一群職業配音的人群,他們可能來自大陸內地,也可能來自台灣。
我只知道早期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台灣人配的,准確的說應該是台灣外省人,經常能聽到各地方言!最喜歡了,輕松又好笑!
不對吧,應該沒換過人,我記得從二十多年前我很小的時候港劇就是這幾個配音,到今天還是,沒換過。
80年代的經典港劇、日本電視連續劇,很多都是廣東話劇團的演員配音的,比如:簡肇強、姚錫娟等,聲音非常好聽,還有上海灘裡面許文強、丁力、馮敬堯的配音,很多電視劇都出現過
㈡ 以前武俠電視劇配音為什麼是台灣腔
原因可能是:
早期的香港電影市場除了本地以外,最大的市場就是台灣了。
而且當時台灣電影根本就不能和香港電影相比。為了迎合市場選擇的都是台灣配音。比如周星馳的固定配音員石斑瑜就是台灣人。
還有就是歷史原因東南亞、日韓等市場都更能接受台灣腔。早期國內市場還很小,沒有針對性的對待我們看到的錄像帶大多是盜版。
㈢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電影名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目前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
㈣ 為什麼以前的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
港片電影在最初發展時,是在45年左右,當時中國還未規定北京話為普通話,而當時中國香港地區的人大部分是從山東地區過去的 ,自然說話會帶有山東口音。
再後來香港與大陸文化相互交融,中國的電影事業的進一步,內地一個龐大的市場的吸引,香港電影也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開始說普通話,和用一些大陸演員,但是由於長期說山東話的原因,所以中國電影也在很長時間有山東話和普通話兩種,而且也有很多知名的導演也是香港的,說的也是山東話,語言是溝通的基礎,所以就出現很多電影講山東話。
求贊,求關注
㈤ 為什麼大多數翻譯過來的動漫都是台灣腔呢
因為這些動畫都是台灣人配音的。
大多數日本動漫(尤其是早期的動漫)不符合中國的社 會 主義文 化 大 革 命思想,因此大陸不不允許引進。所以大都是從台灣盜版而來。而這種情況隨著改革開放後開始放寬了,也有很多大陸配音的日本動漫了。
㈥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外國電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別。比如同樣是音譯:一個反應泰坦尼克號,一
香港用粵語翻譯,跟普通話不同。比如Marlboro,「萬寶路」顯然不是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最先翻譯的。因為如果用普通話來翻譯,第一個字應該發M而不是W。粵語保留古音,「古無輕唇音」,萬wan在粵語的發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個粵語的譯音。「屈」在粵語中不念qu,而的確是類似於wat。粵語保留了古音中入聲的特點,「屈」是一個入聲字,在母音後面還有輔音,正好與Watsons中的t對應。還有Beckham,香港翻譯為「碧咸」,比普通話的「貝克漢姆」少了一半的字數。因為普通話用「克」對譯k,用「姆」對譯m,而粵語里「碧」是入聲,入聲的那個末尾輔音對應了k,而鹹的末尾輔音也是m,正好與英語里的m對應。不過了解粵語的這個特點,似乎還不能完全解釋「鐵達尼」的問題。從對應來看,「鐵」對應ti,「達」對應ta,」尼「對應ni(c)。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翻譯,因為」鐵「和」達「都是入聲,而ti和ta的母音之後其實都沒有輔音。而」尼「不是入聲字,卻似乎還要對應最後的c。不過因為」鐵「國語念tie,與ti差別更大,所以雖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這個名字,我還是傾向於這是一個粵語發音的翻譯。從大陸的翻譯看,」泰坦尼克「是一個比較忠實於英文發音的翻譯,ti的i,發音是[ai],而不是,所以」鐵「這個對譯顯然是一個從字面而不根據讀音進行的翻譯。大概某個英文水平較次的記者首先從某個英國報紙獲取了這部電影開拍的信息,在並不清楚Titanic讀音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譯漢。為什麼要這么猜測呢,因為現在我們常說的」烏龍「,似乎就有人指出是從」wrong"這個單詞來的。「烏」對譯的是實際上並不發音的w。如果再考慮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並不清楚原來「哈比」也是港台譯名啊),「比」對譯bit,似乎有些時候香港的譯者對最後的輔音不是那麼關心?所以「鐵達尼」的「尼」也對譯了nic?至於我自己嘛,念英語的時候的確是常常把一些讀起來感覺比較輕的輔音直接忽略掉……粵語的「霍」發音不是h,所以香港譯者不會用這個字來對譯ho。我也沒想明白為什麼用念ha的「哈」對譯ho……至於有人覺得什麼「總動員」的翻譯不好,我倒不這么覺得。至少一看到什麼「總動員」的動畫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來了~挺成系列的~
㈦ 外國影片名,大陸,香港,台灣翻譯不同,你更喜歡哪個理由
在外國影片被引入中國的時候,電影片名翻譯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三者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分別翻譯。不能否認,港台同胞們在有些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上同大陸會有細微的差異。如,飲食口味、方言、文字書寫(簡體字與繁體字)等方面。
大陸的翻譯風格多是嚴謹、遵從於原文,由於文化的精深,所以翻譯出來的電影名頗有文藝感。如Red Shoes譯為《紅菱艷》,Gone with the wind 譯為《亂世佳人》,都超級唯美。讓我們再看看其他的例子吧。
原名:《Waterloo Bridge》
直譯:《滑鐵盧橋》
現譯:《魂斷藍橋》
這滿滿的都是神鬼,what?一眼看去還以為是同系列恐怖故事,在這么多神鬼中要記住一部影片太難了啊,感覺分分鍾就會混淆。不過,有一些電影的港台翻譯還是很不錯的。比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陸版翻譯成《後天》,台灣翻譯成《明日之後》,主旨比後天更明確了。而我們上海潤界公司也提供影視譯制、多語言文字和圖形圖像處理哦。
其實,大陸及港台的譯名有差別的原因,無非就是它們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的差別等。同樣地,多樣的譯名,各有各的長處,也能讓我們有了在觀影前對電影有更多了解。那麼問題來了,兩岸三地的譯名你最喜歡那種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㈧ 香港話與台灣話是一樣的語言嗎
台灣講的是台語,客家話,廣東香港講的是廣東話(粵語),但其實在廣東和香港,還有很多方言,廣東就有四大方言片區,而每個方言片區里還有許許多多相似但是不同的方言,不過其實大多都是base on標準的粵語,但在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就不同了,由於他們的母語&日常用語是客家話,而客家話是偏重國語的,潮汕人大多不看粵語電視台,所以現在的潮汕地區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大多是不會講粵語的。
現在外省人普遍學的粵語,我們廣東人香港人把這種粵語叫「廣州話」,而在台灣,粵語應該是不通用的,某些台灣人會粵語,是因為台語和粵語某些程度上有相似之處,而早年香港電影和音樂在台灣有過一股熱潮,所以台灣老一輩的人大多會一點點粵語,但是會不同程度的台灣腔或國語腔。
而廣東人說的而廣東話與香港人說的廣東話也有所不同.廣東人講的粵語中間夾雜的英文會較少,而香港人講的粵語會夾雜很多英文,thus, in HK, cantonese and english are equally important.
其實只要你懂國語,就ok了,現在廣東和香港的新一代都是「bilingual」,很多人是在粵語和國語的教學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在國語方面,廣東和香港的青年都能用國語對話。至於老一輩(40歲以上的),他們大多會帶有很重的粵語口音,外省人未必能完全聽懂,但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大的改觀,很多廣東人和香港人都能操一口很流利地國語。尤其是廣州和深圳,在深圳,差不多就是外省人的天下了,粵語很少能用上。
若想要學粵語的話,最好還是到廣東或是香港住一住,應為粵語其實不是那些粵語書上那麼簡單的,那些書上教的只是很基本的,有些詞語我們廣東人香港人都已經不那麼表達了,我們會有我們自己的slang,而且有很多creative的new words,是要在生活中體會的。
其實說好國語就好了,現在的廣東香港台灣人都在磨練國語,粵語不是一種好學的語言,尤其對於母語是國語的人,即便學會了,帶上口音還是很難避免的。
㈨ 粵語電影國語版是怎樣翻譯的
.
這樣的問題也要問?
.
你還真以為有可以自動翻譯人聲的 "翻譯機"???
.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電影(不單是粵語/和普通話)的人聲,都是由真人發聲的! 只不過有些是現場收音,有些是後期配音,後期配音的,有些是本人配音,有些是由配音演員配音.
.
在不同的聲音的配音版本里,都是由配音演員配音的.
.
現在香港電影的國語版,大多數都是找台灣的配音演員配音的, 所以有的帶有明顯的閩南語(台語)口音.
.
㈩ 搞笑的電影譯名:港版愛玩諧音梗,台灣版為何如此「中二」
很多城市在翻譯外來電影的名字時,經常會鬧出各種烏龍,這些電影譯名非常搞笑。例如香港愛玩諧音梗,台灣版的譯名也非常“中二”。可能是因為台灣省的人民比較喜歡直來直往的方式,而且想要通過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名字獲得大家的喜歡。中國台灣是中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台灣人在說話的時候,比較嗲,而且他們使用的是繁體字。
台灣人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有可能是根據電影的部分內容進行設計的,所以他們才會想出一些比較簡潔的名字,防止台灣省的其他觀眾看不懂名字。不過他們起的名字確實比較誇張,很多中國內陸地區的人看了之後都忍不住想要觀看這些影視劇,打開影片之後,看到熟悉內容,又很想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