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㈡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電影名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主要原因是漢字的拼音方式與英語發音不同。
台灣是用注音+英語國際KK音標發音。
大陸用羅馬拼音來翻譯漢字與英語。
香港被殖民太久,主要是以英語為主。
三地的發音方式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翻譯方式也是正常的!
㈢ 台灣與大陸對同一部電影名字翻譯差很大,你覺得哪邊的翻譯較好
我認為大陸對於電影的名字翻譯會更好一些。因為大陸對於電影的名字翻譯往往會根據電影劇情來進行定名,並且在定名的過程中,大陸電影人也會展開自己的浪漫聯想。
㈣ 為什麼同一部電視劇電影台灣和大陸的名字不一樣
我覺得是主流媒體欺騙大眾的方法之一罷了。
如果是外國的作品翻譯導致不同還可以理解,對於同一種語言怎麼可能會出現翻譯不同導致名字不一樣這很可笑。
在我看來,一些電視台改掉原來的名字是為了讓一些沒有看過的人把它當成新的作品來看,就好像我之前聽說過命中註定我愛你很火爆,但是沒時間看,現在看到琉璃苣女孩就會覺得很新鮮很好看,卻不知道是很久之前就紅過的電視劇。
最近看一些視頻網站也出現很多這樣的電影,把名字改一改,大多人都會點進去看,其實就是騙取點擊率罷了。
㈤ 關於國外電影的中文譯名,大陸和台灣的翻譯哪個更准確
個人認為如果從電影的名字發音來說,港台的翻譯比較好。
但是如果考慮電影的名字的連貫性來說,大陸的比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邊翻譯為斯把拿,大陸譯為扳手
㈥ 台灣VS大陸用詞—電影篇,兩岸電影譯名差異為何如此大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當我們第一次同另一種文化接觸時,文化差異在最簡單的層面上沖擊著我們,我們會立即注意到語言、禮儀、衣著、行為和舉止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冰山的可見部分,也就是冰山的一角。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使人們往往從自身的文化角度,用自己的價值觀來理解他們的事物。
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存在的價值,都值得尊重,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 所以,對於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但面對兩地文化的差異,兩地在過去對於翻譯的初衷的不同導致了譯名的巨大差異,我們應相互尊重,通過平等交流對話,達成彼此間的理解和包容。也應當用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化交流。
㈦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電影名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主要原因是漢字的拼音方式與英語發音不同。
台灣是用注音+英語國際KK音標發音。
大陸用羅馬拼音來翻譯漢字與英語。
香港被殖民太久,主要是以英語為主。
三地的發音方式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翻譯方式也是正常的!
㈧ 外國影片名,大陸,香港,台灣翻譯不同,你更喜歡哪個理由
在外國影片被引入中國的時候,電影片名翻譯並不是只有一種,而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三者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分別翻譯。不能否認,港台同胞們在有些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上同大陸會有細微的差異。如,飲食口味、方言、文字書寫(簡體字與繁體字)等方面。
大陸的翻譯風格多是嚴謹、遵從於原文,由於文化的精深,所以翻譯出來的電影名頗有文藝感。如Red Shoes譯為《紅菱艷》,Gone with the wind 譯為《亂世佳人》,都超級唯美。讓我們再看看其他的例子吧。
原名:《Waterloo Bridge》
直譯:《滑鐵盧橋》
現譯:《魂斷藍橋》
這滿滿的都是神鬼,what?一眼看去還以為是同系列恐怖故事,在這么多神鬼中要記住一部影片太難了啊,感覺分分鍾就會混淆。不過,有一些電影的港台翻譯還是很不錯的。比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陸版翻譯成《後天》,台灣翻譯成《明日之後》,主旨比後天更明確了。而我們上海潤界公司也提供影視譯制、多語言文字和圖形圖像處理哦。
其實,大陸及港台的譯名有差別的原因,無非就是它們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的差別等。同樣地,多樣的譯名,各有各的長處,也能讓我們有了在觀影前對電影有更多了解。那麼問題來了,兩岸三地的譯名你最喜歡那種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㈨ 同一部電影,大陸和台灣的不同翻譯對比,大家
個人認為如果從電影的名字發音來說,港台的翻譯比較好。
但是如果考慮電影的名字的連貫性來說,大陸的比較好。
例如spanner,港台那邊翻譯為斯把拿,大陸譯為扳手
㈩ 內地台灣電影譯名竟差距那麼大,哪些譯名超乎想像
內地和台灣的電影譯名差距非常大,例如《UP》,大陸會將其翻譯為《飛屋環游記》,然而中國台灣卻將其翻譯為《天外奇跡》等等。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語言表達有所不同,他們學繁體字,和中國內陸地區用的字體不是一樣的,所以很多台灣人要想在中國大陸讀書或者工作的話,必須要學習一些簡體漢字。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國際上的名聲同樣非常好,所以中國大陸將這部電影翻譯成一個特別唯美的名字《天使愛美麗》,然而台灣起的名字完全就破壞了這種美感,他們將其譯為《艾米莉的異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