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芬蘭電影《無名戰士》,這個電影主題講的是什麼洛卡最後是活下來了
洛卡最後活著。
這是一部芬蘭的史詩級電影,喜歡戰爭片的朋友,強烈推薦、不容錯過,強烈推薦親自看看,除了剛才我說「洛卡最後活著」,來回答題主問題以外,以下不會劇透。
電影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二次蘇芬戰爭。背景是蘇聯在第一次蘇芬戰爭也就是冬季戰爭中,付出了20萬人的代價,才勉強擊敗全國動員起來才12萬軍隊的芬蘭。芬蘭趁著德國閃擊蘇聯,主動發起第二次戰爭,主要目的是拿回被佔領土。
雪夜伏擊
蘇芬戰爭結束後,芬蘭維持中立外交政策,盡量在東西方對立的冷戰中維持中立,再也不想捲入戰爭了。
② 芬蘭有什麼文化禁忌
旅途中要是認識芬蘭朋友邀請你去桑拿的話,最好不要推辭,除非你有足夠有說服力的理由。桑拿是芬蘭人的重要文化,芬蘭人認為當你赤身露體,坦誠相見的時候,肯定也不會再隱藏什麼了。芬蘭人蒸桑拿時都是一絲不掛的,如果你實在感到害羞不自在,希望穿著泳衣或是圍著毛巾進桑拿的話,解釋一下他們也會理解。
③ 《稀有出口:聖誕傳說》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稀有出口:聖誕傳說》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DonWE3bg3GpOw08kDNfNg?pwd=s5gr 提取碼: s5gr
《稀有出口:聖誕傳說》
導演: Jalmari Helander
編劇: 賈馬里·赫蘭德
主演: Tommi Korpela、Jorma Tommila、Rauno Juvonen、Onni Tommila
類型: 喜劇、動作、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芬蘭、挪威、法國、瑞典
語言: 芬蘭語、英語
上映日期: 2010-12-03
片長: 82分鍾
芬蘭邊境上的Korvatunturi山是傳說中聖誕老人的故鄉,而本片講述的正是深埋在Korvatunturi四百八十六米以下的關於聖誕的秘密!
在一個芬蘭的聖誕節前夜,聖誕老人在一次考察「世界上最大的古墳」的考古工作中被挖掘出來。接下來,在發掘地所在地,一系列神秘的事件發生,當地有人被神秘的殺害,孩子們開始從鎮上失蹤。於是,當地人逐漸明白了關於聖誕老人的一個秘密,他遠非傳說中給予好孩子禮物、壞孩子懲戒那麼簡單。一個家庭的父子倆,在一些獵人的幫助下,開始了追捕聖誕老人的工作,他們計劃設下陷阱將他抓住,並賣給資助這次考古挖掘的公司,以便獲取利益,面對神秘的聖誕老人,他們能成功嗎?
一句話評論
如果你屬於那種想尋找些關於特別的聖誕老人的故事的類型,比如關於34號街的電影或者奇跡,那麼這部電影或許是個假日的選擇。或許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它有些奇怪,但是恰恰那些口味奇特的孩子們將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帝國》雜志
孩子們將會愛上片中那個沒有母親的,矮小的小英雄以及這瘋狂的劇情。而成人也將享受片中豐富多彩的異教徒般的畫面和冷酷的幽默。
——《紐約時報》
我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優秀,它確實做到了,無論在溫情和驚悚上都達到了頂點。赫蘭德這部精良的黑色幽默電影將一種邪惡的因子深深的注入到了聖誕老人電影之中。
——《完全電影》
這部電影的結局讓它成為一部有趣的Cult電影。但是也讓它在黑色幽默(但是又不夠有趣)和恐怖片(但是又沒有給我們充分的「骯臟的」的震撼)中有些糾結。
——《每日郵報》
幕後製作
芬蘭導演的聖誕老人另類解讀嘗試
在世界電影版圖中,芬蘭電影盡管也有阿基·考里斯馬基這樣的名導,但是整體看,特別在商業電影領域並不突出。在其中,直到2010年才獻上自己劇情長片處女作的賈馬里·赫蘭德,更是一個讓人感到陌生的名字。實際上,從1999年開始,他即以編劇、導演、製片、藝術指導等多個角色開始了自己在影視圈的奮斗之路。在2010年獻上的這部《稀有出口:聖誕傳說》,正是根據其2003年的短片《稀有出口公司》(2003),以及2005年的續篇改編而成。拿聖誕老人開涮在歐美影視題材中早已不是稀罕事兒,但是大多以喜劇化方式呈現,本片同樣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是賈馬里·赫蘭德試圖賦予其黑色幽默色彩,同時將動作冒險與驚悚元素結合,這一次,這位導演希望以這部劍走偏鋒的聖誕故事,為自己耕耘超過10年的電影之路打開新的篇章。
對於這個故事的文化背景,賈馬里·赫蘭德首先就聖誕老人傳說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侃侃而談,「我其實比任何人更相信各種類型的聖誕老人」,赫蘭德說到,「但是我希望人們也能了解芬蘭的聖誕老人。我認為在歐洲不同國家,聖誕老人是不一樣的。在芬蘭,聖誕老人長期以來是一個令人恐懼的角色,他是一個用來在聖誕節嚇唬小孩的傢伙。如果孩子們不規矩,那麼聖誕老人就要來到他們的屋子,好好收拾他們。顯然,這更像美國版本的聖誕老人的反面。」正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讓赫蘭德決定,「我嘗試以一種傳統的驚悚來演繹這個故事」。
另類聖誕老人故事7年成形
而關於這個故事,則可以上溯到2003年,赫蘭德拍攝的短片《稀有出口公司》,他以4000美元拍攝了這個短片,並在互聯網上獲得了不俗的反響,於是他再接再厲與2005年拍攝了續篇。正當他准備繼續延續這個系列,製作第三部短片時,有人告訴他,既然都拍到了第三部短片,不如來部關於這個故事的劇情長片。於是,赫蘭德開始了劇本創作,這足足花了他4年時間。而關於這個故事的構思,赫蘭德透露,「追捕聖誕老人,抓住他們,訓練他們的基本構想,實際上來自於我的小兄弟,我的短片就是基於這個設想拍攝的。而這部劇情長片則更多是基於芬蘭民俗中關於邪惡的聖誕老人的部分。」盡管整個故事有些破壞聖誕老人的「光輝形象」,但是赫蘭德透露,或許是因為前兩部短片的成功,他以比他想像的更容易的速度快速獲得了投資,當劇本完成時,他們在不到一年內完成了拍攝工作。
對於本片,赫蘭德在創作上並不是對短片的簡單擴充,相反,最終成片和短片相比在某些方面差異巨大。赫蘭德也闡述了他的創作歷程和思路,「我最初的劇本設想不像現在這樣,當我寫作劇本時,我也只是根據前兩部短片擴展,但是我發現遇到了大量的問題,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故事背景上。」最終,赫蘭德發現,他不如就將故事本身調整為講述這個故事背景,這樣容易的多,也讓他得以順利的進行創作。當然,這樣的方式也面臨一定風險,比如讓原來喜愛那兩部短片的觀眾感到失望,不過赫蘭德認為,既然拍攝一部劇情長片,完成講述一個新的故事更加合理,這樣可以跳出過去短片的一些思維定勢。但是,為了避免讓老觀眾太過失望,他也試圖讓新故事與短片故事有某種程度的關系,赫蘭德表示,他有信心讓新老觀眾滿意,特別讓過去短片的觀眾對他的決定表示理解。
在驚悚和黑色幽默中感受芬蘭傳說
聖誕老人作為一個節日的符號,常常象徵溫馨、喜慶和願望的達成,而在電影圈子中,類似「聖誕壞公公」這類調侃的作品卻也不少。而赫蘭德這次再一次將聖誕老人玩出了新花樣,他巧妙的將本土聖誕老人傳說與主流聖誕老人結合,帶給了歐美觀眾一種特別的文化感受。而其瘋狂的劇情設計,讓聖誕老人電影,難得的帶上了冒險和驚悚成分,讓這部電影充滿了Cult味道。從影片上映後反響看,更多觀眾給予了較高認可,而由於其劇情的大膽和涉及對傳統的聖誕老人形象更大膽的顛覆,在媒體間引發了多樣化的評論,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對聖誕老人的新視角,在即將到來的聖誕節,隨著赫蘭德去感受芬蘭傳說,去探索聖誕老人的秘密,也是今年聖誕一個不錯的選擇。
《稀有出口》是賈馬里·赫蘭德的長片處女作,在關於聖誕老人的北歐童話基礎上加入了很多黑色幽默和動作冒險元素,面向更廣大的青少年和成年觀眾。赫蘭德在2003年和05年執導過兩部同題材短片,新奇的設想令人眼前一亮,看著約翰·卡朋特、蒂姆·伯頓長大的赫蘭德將聖誕老人從大鬍子穿著喜慶的紳士變成了赤身裸體、暴躁嗜血的冰雪怪物,只能被獵人們關在籠子里,然後當成「出口品」一樣銷往世界各方。盡管在拍攝大製作的長片時,赫蘭德丟失了不少之前短片中的瘋狂元素而多了不少好萊塢的常見橋段,但依舊娛樂性十足。影片早2010年的瑞士洛迦洛電影節首映摘得了娛樂片大獎(Variety Piazza Grande Award ),將於當年聖誕在芬蘭以及北歐其他國家上映。
花絮
·影片在北美上映後獲得了普遍好評,爛番茄網站上的新鮮度也穩定在89%。
④ 北歐電影《我的媽媽》
芬蘭電影《我的母親》
第29屆開羅國際電影節,芬蘭導演克勞斯·哈羅執導的《我的母親》贏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金字塔獎」,這也是電影節的最高獎。
哈羅本人同時贏得了最佳導演獎,該片女主角瑪麗婭·倫德奎斯特贏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埃及是中東地區電影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有著較為深厚的電影文化,開羅國際電影節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
影片介紹:
電影《我的母親》改編自芬蘭作家赫基·希耶塔梅斯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二戰期間被寄養在鄰國瑞典的芬蘭小男孩埃羅的故事。據芬蘭史料記載,二次大戰期間,曾有7萬多名芬蘭兒童被送往中立的鄰國瑞典,以躲避戰禍。戰後,這些孩子大部分陸續回到芬蘭,但有近1.5萬留在了瑞典,繼續同養父母生活在一起。該片導演克勞斯·哈羅表示,很長時間以來,他一直想拍一部講述芬蘭戰時兒童移民故事的電影。
電影里的小主人公是9歲的埃羅,他父親不幸陣亡,母親基爾斯蒂幾乎被悲痛擊垮,在極端無助的情況下選擇了將兒子送去瑞典,寄養在一個陌生家庭里。對於小埃羅來說,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聽著陌生的語言,接受一對陌生的「父母」是痛苦的事情。他內心深處一直盼望返回芬蘭的家,回到母親的懷抱。可有一天,基爾斯蒂來信卻說要和新認識的男友移居德國,希望埃羅留在瑞典。「失去」親生母親的小埃羅在傷心的日子裡漸漸與瑞典媽媽西格娜接近,也逐漸融入瑞典家庭。就在小埃羅找到新的歸宿的時候,戰爭結束了,所有被送到瑞典的芬蘭兒童必須回到芬蘭。小埃羅又要離開養母,再度經歷與「親人」的生離死別。
影片讓觀眾同情小埃羅的遭遇,更帶來心靈上的震撼。戰爭影響了埃羅的一生:他有兩個家,但卻不知何處是真正的家;他有兩個媽媽,但內心深處始終是個沒媽的孩子。扮演埃羅的小演員托皮·馬亞涅米年僅10歲,來自赫爾辛基,埃羅是他的第一個銀幕角色。
《我的母親》曾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好評。在去年第29屆開羅國際電影節上,該片贏得最佳影片獎「金金字塔獎」,哈羅獲得最佳導演獎,女主角瑪麗婭·倫德奎斯特獲最佳女演員獎。
上www.dgdy8.com.cn看看,裡面有些電影還不錯
⑤ 芬蘭的經濟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超過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製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
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芬蘭是號稱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依賴進口。
由於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制,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增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兩年萎縮。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
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大戰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增長滯緩,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
1.工業
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製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佔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2.農林業
林業發達,農畜產品自給有餘。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占總勞力的4.7%。主要產品包括鋸材、膠合板、纖維板、傢具等木材加工品,紙漿及紙張產品。
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歐匯川(UPM)和M-real集團是前三大林業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紙箱和紙板生產商、第三大鋸材生產商,芬歐匯川是世界最大的雜志紙、標簽紙生產商和歐洲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M-real是歐洲領先的高質量紙張和紙板製造商。
3.服務業
芬蘭服務業包括商業、旅遊、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等。信息產業發達,是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遊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等。
芬蘭是高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貿易是GDP的三分之一。歐盟占貿易總額的60%。最大的貿易流動與德國、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荷蘭和中國。由歐盟貿易政策管理,芬蘭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除了農業。芬蘭是唯一的北歐國家加入歐元區。
4.財政金融
2012年,芬政府財政收入615億歐元,支出662億歐元,赤字47億歐元。
5.對外貿易
2016年外貿總額約為1063億歐元,其中進口546億歐元,與上年持平,出口517億歐元,下降4%,外貿逆差29億歐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原油等。主要貿易對象:德國、俄羅斯、瑞典、荷蘭、中國等。
6.雙向投資
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荷蘭、美國和英國等國家。2015年,芬對外直接投資854億歐元,吸引外資742億歐元。
7.對外援助
2015年外援總額約12.9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2%。主要受援國為:衣索比亞、肯亞、莫三比克、尚比亞、坦尚尼亞、尼泊爾、越南、尼加拉瓜、阿富汗、波黑、科索沃、蘇丹和巴勒斯坦地區。
(5)芬蘭電影中文化擴展閱讀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la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 瑞典語:Finland),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芬蘭人遷入後,建立了芬蘭大公國。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
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並且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監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名列第一,為最清廉國家。
⑥ 為什麼《芬蘭頌》永遠是芬蘭的驕傲和象徵(二)
作曲家西貝柳斯一生都在為芬蘭民族音樂的崛起而奮斗。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音符,而他又不僅僅只屬於這一個民族。他是芬蘭的民族英雄,也是全世界的音樂財富,他和理查·施特勞斯曾經被叫做現代音樂的兩個偉大的「S」。西貝柳斯的一生都在用他的音樂為他的祖國歌唱,他的創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精神,富有北歐情調的獨特風格,蘊涵著從大自然中散發出的特有的質朴和芬芳。西貝柳斯以橫溢的才華和傑出的成就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詩作曲家之一。
西貝柳斯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管弦樂音詩《芬蘭頌》以磅礴的氣勢和撼人心弦的旋律描繪出芬蘭人民反抗侵略壓迫、憧憬自由平等、嚮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感情,至今在芬蘭人民的心目中仍佔有不同尋常的重要位置。不論何時何地,每當芬蘭人聽到《芬蘭頌》那雄壯激昂的樂曲聲,眼眶裡總是充滿晶瑩的淚花。它的問世曾在歐美國家引起轟動,對芬蘭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貝柳斯一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使他成為芬蘭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和他的不朽作品《芬蘭頌》將永遠是芬蘭的驕傲和象徵。
在100多年前,芬蘭作曲家簡·西貝柳斯譜寫的一首簡短的樂曲已經成為他最著名的作品,這就是他的《芬蘭頌》。這是一首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樂曲,在一些音樂節、電影、廣告以及政治活動中常常使用《芬蘭頌》的旋律。
19世紀末,芬蘭正處於深受異族壓迫的時期,作為沙俄自治大公國的特殊地位已經受到威脅。沙俄企圖把芬蘭拉進自己的勢力范圍,這引起了芬蘭人民的強烈反對。在一星期之內,有1/4的芬蘭人參加請願,要求沙皇停止對他們的壓迫。一個500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往聖彼得堡,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遞交了請願書,但卻遭到了沙皇的拒絕。沙俄還在繼續壓迫芬蘭,芬蘭的報紙遭到審查甚至被取締。壓迫越深,芬蘭人民的反抗就越強烈。為了挽救新聞機構,表示他們的憤怒,芬蘭決定召開一次新聞大會。大會的組織者邀請芬蘭最優秀的藝術家為這次大會創作一部頌揚芬蘭歷史的戲劇,西貝柳斯應邀為該劇譜寫背景音樂。
新聞大會的主要活動在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舉行,整個會場洋溢著愛國熱情。演到最後一幕的時候,群情振奮。最後一幕名為「芬蘭的覺醒」,展現了芬蘭未來科技發達、藝術繁榮的壯麗前景。觀眾們在激動和興奮中第一次聽到了背景音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芬蘭頌》。《芬蘭頌》由若干個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音樂一開始的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主題,粗獷、強烈而沉重,被稱為「苦難的動機」,表達出一種受禁錮的人民所蘊藏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托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把聽者帶入了充滿緊張的戲劇性沖突的戰斗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隨後,木管樂器出現安靜抒情但又略顯悲傷的聖詠式的主題,它象徵著芬蘭人民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即「苦難的動機」。
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反復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旋律從銅管樂器的戰斗吶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不久,在激動的銅管引導下,戰斗般的進行曲主題由長號雄壯地奏出,彷彿人民愛國的浪潮洶涌澎湃。緊接著,木管樂器呈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斗爭動機和勝利頌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斗爭場面。
到了快板部分,樂曲描寫了祖國的召喚,描寫了芬蘭人民在祖國的危難中步調一致,投入斗爭的行列和芬蘭人民對祖國的祈禱和贊美,即「號召斗爭的動機」。此後又狂熱地出現雄壯的進行曲調,進入激盪興奮的高潮,即「慶典動機」,使人們感到被壓迫人民的反抗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後來,樂曲出現了頌歌主題,曲調庄嚴舒緩,滲透了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而神聖的感情。
⑦ 芬蘭的文化
芬蘭的電影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最著名的要屬90年代初期拍攝的反應蘇芬邊界戰爭的電影《Winter War》(冬戰),與中國在2006年合拍的《玉戰士》,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的《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City Unplugged》(不插電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蘭著名導演Ilkka Järvi-Laturi拍攝,該片首映1993年,曾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方獲獎, 在《倫敦時報》及NY POST《紐約郵報》的評選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題材影片之第二,僅隨《沉默的羔羊》之後。
其他還有:《不插電的城市》(City Unplugged);《薄暮之光》(Laitakaupungin valot);《幸福背後》(Shades Of Happiness);《黑冰》(Black Ice)-芬蘭德國合拍,《冷鈔票》(paha maa);《聖誕傳說》 20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該國的黑暗死亡金屬勢力已經格外強大,已經有很多相當優秀的地下死亡金屬樂隊。漸漸的一些樂隊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Stratovarius,impaled nazarene,Amorphis,children of bodom,Nightwish,Eternal tears of sorrow一個個都登上了當地最大的音樂排行榜,從此全世界的金屬樂迷把目光投向了芬蘭,著名的有Demigod,Abhorrence,Sentenced,Amorphis,Impaled Nazarene,Yxysma,Beherit,Sarcofagus等,芬蘭新生代屬樂隊Nightwish,HIM,Entwine,Charon,To Die For,69 Eyes,Shamrain,Soulrelic組成的Finnish Metal大軍更是風靡全球。
當然,芬蘭人在做金屬音樂的同時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傳統民樂,出現了一批以Moonsorrow,Ensiferum,Finntroll,Korpiklaani(前三者統稱維京三劍客)為代表的將傳統民樂,英雄傳說,極地風光,異教力量完美融合為一體的金屬樂隊。類似樂隊還有viikate,Tenhi(此為Dark wave),Eternal Tears of Sorrow,Calvarium等等。 有人認為聖誕老人的家就在芬蘭境內的耳朵山。在1927年,芬蘭電台的一個廣播節目宣稱,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拉普蘭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後帶著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聖誕老人晚上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聖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不少國家均宣稱或被認為是聖誕老人的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格陵蘭。 芬蘭人含蓄而朴實。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他們喜歡用「sisu這個無法用其他語言翻譯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大概是指芬蘭人善良誠實、遵紀守法、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以及堅韌頑強的精神和異乎尋常的耐性等特點。享受節假日被認為是每個人的權利,節假日相對較多。每逢節假日(包括周日)所有商店閉門謝客,連公交車班次也不及平時一半。桑拿(Sauna)是芬蘭國粹,全國約有192萬間桑拿房,平均每3人擁有一間。
芬蘭人進門脫鞋,不要問別人隱私,晚上8.9點之後別洗澡,還是做大聲音影響到別人,盡量別去酒吧,無論在哪兒,那麼晚回家,開門關門的都讓人討厭。第一次去別人家帶個禮物吧,芬蘭人不注重禮物多少錢,可以從國內買點紅茶(紅茶比較通用),之後不從國內帶,從當地超市買瓶酒還是咖啡都行。別的就給看他們的生活習慣了,吃飯不可以剩飯,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東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盤子里,也都給吃掉。是很客氣的事情。 獨立紀念日:12月6日(1917年)
仲夏節:2004年6月25日,芬蘭各地按照民間傳統習俗舉行仲夏節慶祝活動。人們身穿民族服裝進行各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表演,並點燃熊熊篝火,載歌載舞歡度仲夏之夜。
大學生戴帽節: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南碼頭廣場,為廣場中央圓形噴池中的哈維斯·阿曼達少女青銅塑像舉行戴帽儀式。同時,在場的大學生戴上象徵大學生的白帽子,暢飲已經准備好的香檳酒,祝賀他們自己的節日。
聖誕節: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盡管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聖誕老人已早早來到首都赫爾辛基,參加傳統的聖誕節開燈儀式。當地人化裝成小雪花、森林動物、白雪公主等,牽著來自北部地區的馴鹿,興高采烈地參加遊行慶祝活動。
赫爾辛基桑巴狂歡節:2009年6月13日,赫爾辛基舉行第19屆桑巴狂歡節。當日,來自芬蘭全國各地的桑巴舞愛好者和桑巴舞學校的師生在赫爾辛基市中心舉行狂歡節大遊行。
採摘節:到野外採摘野漿果和野蘑菇,是領略芬蘭清純大自然的途徑之一。在其他國家,你可能需要繳費,並且有地區限制,但在芬蘭國家法規Everyman's Rights的保障下,可以隨意採摘。在芬蘭,有67%的人會以此作為夏季的活動項目。
⑧ 芬蘭電影的介紹
芬蘭電影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期間,芬蘭於1904年開始拍攝新聞片。1906年阿波羅電影製片公司成立後開始生產短紀錄片。1907年導演T.普羅與瑞典導演合作拍成第一部短故事片《釀私酒的人》。1913年,普羅獨立完成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瑟爾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1919年他與E.卡魯共同創辦了蘇奧米影片公司。1993年《City Unplugged》(不插電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蘭著名導演伊卡Ilkka Järvi-Laturi拍攝,曾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方獲獎, 在《倫敦時報》及NY POST(紐約郵報)的評選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題材影片之第二,僅隨《沉默的羔羊》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