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侯孝賢的電影體現了台灣的

侯孝賢的電影體現了台灣的

發布時間:2022-09-13 12:36:41

⑴ 如何評價侯孝賢導演

侯孝賢導演拍出的電影,文藝范都很重。可以說他是台灣文藝的早期代表。他拍攝的那些電影成為一代台灣人的回憶,他也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他是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隨全家一起移民台灣。沒有想到就這樣在台灣待了一輩子。他生於台灣,長於台灣。自然對這片土地有著濃厚的深情。他拍攝的東西都很有台灣的海島風情。

而侯孝賢那一代導演無疑是非常認真,非常有追求的。他們電影裡面隨便一個鏡頭都是有著精彩的公司的。無論是從鏡頭的美感還是故事的敘事感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才能被稱為一代大導演。而這正是現在的這些導演所缺少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學習以前這些導演的精神。

⑵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⑶ 急求!《城南舊事》的歷史背景!非常感謝!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胡同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里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
誰知,那人竟是一個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這個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時也來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著宋媽的奶水長大的,宋媽勤快、誠實,她很喜歡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獃獃地坐在廊檐下。原來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丈夫賣到了什麼地方……

英子有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父親,他喜歡書和花、鳥,更喜愛英子和弟弟。在他身邊經常聚攏著一些進步的學生,他們共同商討著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長,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把父親埋在北京郊區山間的台灣義地里,他們要回台灣老家去了。宋媽被她鄉下的丈夫用小毛驢馱走了。英子悵惘地望著宋媽,似乎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都永遠地離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佚 名)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這是電影《童年往事》的開場白。《童年往事》是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一部自傳電影,影片以侯孝賢從小生長的鳳山眷區為背景,紀錄了他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點點滴滴。在這里,侯孝賢以他特有的紀實手法,透過固定鏡頭與畫框的空間感,以及畫面與旁白的交織,不但記錄了他的成長,也同時記錄了台灣當時某些角落裡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歷史真實上有多少不同的討論,這部影片確實記錄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與另一些人的成長,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一樣《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電影《紅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據女作家鐵凝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而成,通過一個16歲女生安然的目光體味和展現著變革時代的社會和人生,意味深遠。影片抨擊了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大量帶有封建色彩的陳腐的世俗觀念,揭示了發人深思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問題:在變革時期,老一輩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年輕人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⑷ 介紹介紹侯孝賢同志

侯孝賢,廣東梅州人。1948年,不滿半歲的侯孝賢隨家人由廣東梅州遷居台灣花蓮。家人原想客居數年,不料因政治原因無法重歸故土,因此可以說侯孝賢長於台灣:「十二歲父親去世的隔年夏天,吃過午飯,少年侯孝賢照例赤著腳,通過後門來到縣長公館的前廳,坐在牆上偷摘芒果。牆外面就是馬路。通常小孩摘了芒果就跑,少年侯孝賢選擇鎮定地待在原地享受他的戰果。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這個印象一直到他長大開始創作,成為他作品最重要的基調: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絕對的清醒。」

1969年,侯孝賢從軍中退役,並且以第一志願進入了當時的國立藝專電影科就讀(現已改製成國立藝術學院)。1972年,侯孝賢順利從學校畢業,這一年,他25歲。畢業後的侯孝賢,在游晃了一年之後,終於在1973年參與了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的拍攝作,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觸電影的製作,他是場記。 1975年後編寫了電影劇本《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等。1979年後擔任《我踏浪而來》等影片的編劇和副導演。 從此便開始踏入電影圈,最初是以編劇開始逐漸讓台灣民眾接觸並喜歡的,從1979年的《秋蓮》、1980年的《天涼好個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馬》和《童年往事》。其中1933的《小畢的故事》曾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成了侯孝賢電影的標記。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攝技術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因為鬧事鬧得太厲害,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攝了《兒子的大玩偶》,這是我最初接觸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是的,不是《悲情城市》,不是《戀戀風塵》,而是這部悄然揭示父愛的電影:小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為了養家糊口,替電影院做「三明治廣告人」。他化裝成小丑,身前身後掛著厚厚的廣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頭遊走、宣傳。可是當坤樹去掉化裝的油彩時,小兒子竟不認識父親了,被嚇得哭鬧起來。他無奈只好再化裝成小丑,以贏得兒子的歡心。當周圍的人會意微笑時,我卻不得不拭去彌漫在眼前的淚霧,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當馬騎的父親。《風櫃來的人》和《兒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賢的敘事風格: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偶爾娓娓道來,偶爾沉默不語,平靜的用他的長鏡頭展開充滿著中國山水畫留白的無盡畫面,而畫面里的台灣小城鎮,衣著樸素的青澀少年,年邁老朽的台灣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讓觀眾在靜觀在這種簡約的鏡頭下,深深地感到一種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1985年,侯孝賢籌劃拍攝了半自傳體的電影《童年往事》,這部電影被影評人認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數的看眾眼裡,它所傳遞的那種悠悠的成長之旅實在是賺人熱淚。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他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家族的遷徙,從梅縣到台灣鳳山,靜謐的固定鏡頭,拍著他幼時的家,和家的中心—父親。而後鏡頭帶到老奶奶用她溫柔的聲音喊著「阿孝咕!」——就是侯孝賢,打字幕的時候,忽然發現它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達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對電影中的三個記錄死亡的鏡頭印象深刻:記從父親死亡時全家人的傷痛,到母親死亡時的兒子肅穆沉默,最後老奶奶的死亡,已變成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賢用了旁白去憶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螞蟻在爬,才發現她可能死去多時……」,彷彿惋惜多於悲愴的旁白讓整個畫面忽然彌漫開一種淡淡的離愁,有人說,侯孝賢作品是浪漫的,詩化的。那麼《童年往事》恰是這種說法最自然的注角。

侯孝賢早期作品,不僅成功地在美學上營造出一種「視覺真實感」,同時也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選擇、情節故事的安排等等,記錄台灣的「成長過程」。前者是美學感受,後者則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下人民生活的處境與社會關系;前者訴諸於觀眾的注視,後者則是突顯觀眾所處的社會位置。在長鏡頭的鋪設下,觀眾遙遠的關注著這個社會,卻分明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一種濃重的情感積淀——畫面上樸素的村莊、生動的田野和規矩的人們在一種早已預設好了的生活軌道上點綴著時空,而故事往往就發生在這樣的歲月和地點。我們在侯孝賢的電影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偏偏構成了一部一部感動了整個電影院的作品。如果說侯孝賢試圖通過鏡頭說服看眾的感動,或者說,不是侯孝賢打動了看眾的心,真正打動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

1987年的《尼羅河的女兒》讓侯孝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鏡頭長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長了許多,而且不用分鏡,改用數個靜止長鏡頭,這讓很多曾經欣賞長鏡頭風格的人對這庸長得讓人一頭霧水的「侯式」鏡頭表示懷疑,盡管在這部電影中,侯孝賢試圖表現的是隱藏在台北霓虹燈下種種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憂思,但過分長鏡頭的鋪設讓人產生郁悶,無聊的感受。在《尼羅河女兒》中,角色被槍殺,是突如其來的一槍,然後死亡,事前絕無任何鋪排,絕無用任何方法令觀眾的情緒慢慢醞釀,盡管侯孝賢認為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卻無法讓人承受。對於眾人善意或挑釁的批評聲,侯孝賢照單全收,然而他卻比平常更沉默了。同年的《戀戀風塵》卻一掃《尼羅河女兒》里晦澀難懂的鏡頭含意,出現在觀眾視線里的是一個平凡真實的愛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歷程。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女主角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婚。這本來可以一句話就說完的事,卻實實在在揪著看眾的心長達102分鍾。每個人都試圖通過電影找尋當年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段愛情的結束不是誰的過錯,可依然會在阿遠回鄉時,跟隨他的目光眺望遠方的山,然後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已經淚落沾巾。

沉寂了2年之後,他終於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華的顛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從關注台灣民生成長過程到關注社會歷史問題的一個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賢永遠關注的。說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欣賞它和品味它,電影中的許多鏡頭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悲情城市》的優美及苦澀讓所有看過的人都無法釋懷。這是一部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大製作,依舊是把攝影機不遠不近不離不棄的擺在畫面的一側,依舊是漫不經心事不關己的畫外音,依舊是溫情脈脈柔和生動的光暈,太熟悉了,每個人都在心底說,還是侯孝賢啊!《悲情城市》里的悲情來自於電影里文清和寬美在時空邊緣苦苦維系的愛情,來自於寬容和大家情緒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來自於「你們要尊嚴的活著,父親雖死於獄中,但請相信,父親無罪。」的遺書,來自於一切一切在歷史背景下被踐踏,被忽略的人性尊嚴。《悲情城市》為台灣人長期心中的禁忌與恐懼,作了最傷痛的回憶,片中無論是陳儀所代表的官方敘事,還是寬美的日記,都是讓觀眾看到所謂台灣光復的歷史敘事原來是如此的充滿斷裂,充滿悲情。而侯孝賢自己在接受采訪時則說:「這部電影想要抓住的感覺,與其說是嘗試要為這幾十年來的台灣歷史進行註解,其實是更像把一首台語老歌給唱出來,歌詞簡單,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歌聲中找到自己寄託的空間、非關逃避,而只見人的韌性。」。

1993年的侯孝賢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戲夢人生》,這是一部記實性的電影,紀錄了台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袋戲藝術大師李天祿坎坷的一生;侯孝賢在通過當事人的親身憶述及導演重塑的處理場面,造成一個時空穿梭交替、多重視點的李天祿回憶錄;再度呈現了被歷史無情壓抑的人的悲哀。為貼切地呈現這位根植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半生的生活經歷,侯孝賢獨放棄特寫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對觀眾視角的蓄意操縱,而試圖把觀眾推在任何一個特定的視角之外,使觀眾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相隔離,以平實靜觀的態度來捕獲一個個非戲劇性的日常活動片斷。「生活本身就是歷史」這就是侯孝賢信奉的觀念。這部電影的配樂也也非常特別,採用了台灣本土的月琴取代了傳統的吉它,月琴一撥,那些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謠就通過那些質朴的嗓子吟哦出來,然而轉瞬間,又飄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帶著泥土味的空氣里。像極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與感懷,鏡頭一轉便是滿目的綠水青山。

1995年,侯孝賢延續了他的長鏡頭風格,但放棄了靜止鏡頭的泰然自若,取而帶之了上下搖晃的動感效果,在當時讓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覺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愛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少女蔣碧玉認識鍾浩東的時候才十六七歲,那時蔣是個少女護士,鍾則因為用功過度而犯了輕微的神經質住院,他們常在一起說話,那時的鍾港東有強烈的國家意識,還說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結婚,蔣碧玉總是聽著他說,對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國意識,都存著模糊的尊敬,心裡想著即使不結婚也好,默默的決定跟著他。這一跟就是一輩子的事...《好男好女》、《戲夢人生》和《悲情城市》,這三部連續推出,反映不同時代背景的電影,成為了台灣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賢中期創作的顯著特色:直接與台灣過去的歷史對話,敘事的時間軸不再單一,採用不同時空交錯處理。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華麗而頹廢的作品,據說整個妓院在台灣建景拍成,美工為了找能體現生活痕跡的「沒用的東西」還特別煞費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討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們被深鎖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過了,盡管是招來迎往、萬般寵愛,卻還是一身孑然;華麗,但頹廢。實在是無法想像,台灣的侯孝賢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這么平穩而內斂。又據說,侯孝賢在回答記者關於《海上花》時空局限時的回答是:「…… 用冷靜客觀的角度去看那些妓女們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為她們困頓在這一個situation裡面,跑不掉。其實每個人都是,他們出生來到這個社會就跑不掉。」這樣的斷言,實在是很酷。

聽說侯孝賢又在籌劃他的新電影《千禧曼波》:全片分為「五百萬的戀情」、「愛到昨天停止」等7段劇情,每段將剪輯3分鍾片段在網上先行播放,讓網友提出回應與質疑,並以此為題材繼續發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幹綿延將可無限延展,傳統電影的框架因此將被徹底打破。想到侯孝賢也可以這樣前衛,笑容早就掛在了嘴角。

在台灣,我對電影和人都喜歡的就只有他;而且,我很敬重他,(你知道不像尊敬長輩,因為那有點勉強意味。)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敬重。 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很像他在電影方面的表現,總能在自然中表達出他的大氣魄。(吳念真)

——朋友侯孝賢

就在我沉迷在對侯孝賢電影的追憶和憧憬時,卻發現記錄片里的侯孝賢已施施然跟好朋友唱卡拉OK了,剩下吳念真出來現身說法,抱怨他感天動地的初戀故事《戀戀風塵》如何被侯孝賢「蹂躪」「摧殘」;朱天文如何把他童年的記憶寫成《冬冬的假期》。

當初,吳念真與羅大佑合寫《一樣的月光》的時候,還未曾想過他會成為侯孝賢最好的拍檔。吳念真的電影『多桑』兩字,是『父親』的日語叫法。深受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影響,吳念真的電影,在呈現了父權的影響外,同時訴說了一段難分對錯,令人動容的父子情。《戀戀風塵》講述的是吳念真自己的初戀愛,《戀戀風塵》海報以男女主角穿著高中制服,散步在火車鐵軌上為主要畫面,少年時期純情甜美的愛躍然紙上,每次看到這張收藏多年的海報時,總是心存感激,感謝侯孝賢和吳念真的合作,讓所有的人墜入電影里的昏黃畫面,掉入那初戀時青澀淡淡的哀愁之中。朱天文則是典型的女性代表,她習慣了在小說中描述的都會頹廢或戲劇性的情感交迭,作為和讀者精神上的約會。然而沒想到她的作品被演繹成侯孝賢影像里的一個個靜止的長鏡頭時,會是那麼感人,侯孝賢電影敘事的不連續性與不相關性,在《冬冬的假期》里得當了充分的體現,而朱天文用一段段的小故事,堆疊出整部影片,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融入電影之中,這部電影的大獲好評價,確定了朱天文和侯孝賢的老友關系。正如朱天文說的:「不苦相、不憤世,只是一心去做一件自己很願意做的事。常常會跌倒,一會兒又爬起,興高采烈地上路。」而她,他和他就會在這路上緊緊相隨。

當年還是《青梅竹馬》男主角的侯孝賢則是由於面如滿月,故得藝名曰「侯大餅」, Pizza Hou。

——大餅侯孝賢

在一個介紹侯孝賢的地方,看到了上面這句話,忍俊不禁。想起他在記錄片里會沒緣故的摸摸孩童的頭,笑容可掬,那張臉果然很是大餅。繼而看到他和高捷在 KTV里放聲高歌,誰能想像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拍出《悲情城市》這樣有著無盡壓抑,處處悲情的電影,據說當初《悲情城市》創作沖動最早就是來自一曲名為《港都夜雨》的音樂里的薩克斯克斯風節奏,心中很有感觸,「想把台灣歌那種江湖氣、艷情、浪漫,帶點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滿血氣方剛的味道拍出來。」(侯孝賢語),更沒想到的是侯孝賢也有渾厚蒼勁的嗓音,唱起電影《多桑》的主題歌,陶醉和投入的迷起眼睛的感覺很溫馨。但別以為他會是個超級懷舊派,他最近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網站——戲弄電影網,大凡去過該網站的都會有新奇的感覺,網站上大塊的布局、鮮艷的色調、前衛的敘述,精緻的短文...都讓人愛不釋手。然而侯孝賢德跟網路第一次親密接觸,是98年《海上花》有了網站,他才開始有了那麼一點點概念,想不到兩年時間,他已經深諳此道了。無怪乎擅長長鏡頭製作的他現在聲稱:「電影需要近距離地去觀察!」

2000年的春末,我獨自窩在狹小的工作室里,看一部記錄片——《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of Hou Hsiao Hsien,台/法,1997)。當看到侯孝賢自在自得的嚼檳榔、吃地攤、喝老人茶唱卡拉OK的同時,我隨著侯孝賢在片尾不由自主的大喊一聲——「爽」!

侯孝賢作品年表:

演員作品

Cinéaste de notre temps: 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7)

Sunless Days (1990)

老娘夠騷 Lao niang gou sao (1986)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福德正神 (1986)

青梅竹馬 (1985) ……阿隆

導演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兒子的大玩偶 Sandwich Man, The (2003)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2002)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Millennium Mambo (2001)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南國再見,南國 Nanguo zaijan, nanguo (1999)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好男好女 Haonan haonu (1995)

戲夢人生 Hsimeng jensheng (1993)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89)

戀戀風塵 Lianlian fengchen (1987)

尼羅河女兒 Niluohe nuer (1987)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冬冬的假期 Dongdong de jiaqi (1984)

編劇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小畢的故事 Hsiao pi te ku shih (2003)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去年冬天 Qunian dongtian (1995)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最想念的季節 Zhui xiang nian de ji jie (1985)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油麻菜籽 You ma tsai zai (1983)

早安台北 (1979)

副導演:

1.昨日雨瀟瀟 (1979)

2.翠湖寒 (1978)

3.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1978)

監制:

1.只要為你活一天 (1993)

⑸ 侯孝賢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侯導在接獲通知時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要把獎金捐給金馬獎,工作人員感動之餘,不忘提醒侯導這是沒有獎金的。此外,他還表示:“我喜歡電影,我拍電影,這就是我的信念。”

⑹ 反應台灣和大陸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60、70年代的電影:侯孝賢《童年往事》(台灣)
反應台灣80年代的電影:《冬冬的假期》(台灣)

⑺ 侯孝賢導演作品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侯孝賢基本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的特質也在於此,是抒情的,而非敘事和戲劇。吸引侯孝賢走進內容的東西,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書面的魅力,他傾向於氣氛和個個性,對說故事沒有興趣。

⑻ 《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人是孤島》([美] 詹姆斯•烏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NruNY-9lOiyn1u_fzUccg

提取碼: wtxb

書名:無人是孤島

作者:[美] 詹姆斯•烏登

譯者:黃文傑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頁數:358

內容簡介:

侯孝賢是我國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是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和《海上花》等。本書完整全面地論述了他的創作生涯,闡明了他獨一無二的成就與風格的形成及演變。作者認為侯孝賢電影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狀況,並且只可能誕生於那種環境之中。本書也考察了侯孝賢電影對其他亞洲導演的區域性影響。

作者簡介:

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曾任職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現為葛底斯堡學院電影研究副教授。長期研究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為完成本書,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訪侯孝賢及其合作夥伴。

黃文傑,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副編審,曾在《電影藝術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電影論 文。

⑼ 由侯孝賢監制的《良辰吉時》引人深思,他監制的影片有什麼特點

他擅長使用長鏡頭和空鏡頭。

《良辰吉時》從幽默,荒誕的角度講述了令人心情沉重的死亡問題。發出每個人的人生一直都在追求最好,但是是否值得的心靈拷問,引發人們的思考。這部劇中由侯孝賢監制。侯孝賢是著名的電影大師,這部劇是他第1次擔任監制的工作。由兩位金馬影帝,影後的獲得者為大家帶來了諸多的亮點和喜悅。

電影大師侯孝賢。

侯孝賢是上世紀40年代生人,出生於廣東梅州,是一名知名的華語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以及製片人,他也是金馬電影學院的創始人,可以說是台灣電影領域里的領軍人物。他看似沒有規則,但是卻憑借自己的實踐和靈感,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曾經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多項獎項。

閱讀全文

與侯孝賢的電影體現了台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女主叫朱里的韓國電影 瀏覽:186
歐美古典愛情電影有啥 瀏覽:177
能在手機上能看的網站迅雷下載電影 瀏覽:131
無敵福祿壽電影粵語在線觀看 瀏覽:861
金環蛇電影圖片 瀏覽:45
解說動漫電影搞笑圖片 瀏覽:800
冰川愛情電影 瀏覽:967
齊天大聖之大鬧天宮大電影 瀏覽:914
2012世界末日電影免費中文版 瀏覽:493
精品自慰電影院 瀏覽:242
台灣電影中國鐵人 瀏覽:572
電影湘西秘藏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770
嫁到上海電影完整版 瀏覽:493
大奧惡女電影 瀏覽:288
高清男女愛情電影歐美 瀏覽:920
讓我說電影票 瀏覽:379
愛情就像一盤散沙是什麼電影 瀏覽:145
64屆柏林電影節提名 瀏覽:56
特種兵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6
電影位置搞笑圖片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