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電影的精神文化特質

台灣電影的精神文化特質

發布時間:2022-09-12 13:49:59

台灣文化有哪幾個重要時期,代表人物

台灣文化

台灣原為南島語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紀初,漢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蘭人占據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歐洲文化影響。其後,漢人大量移入,發展出華南農漁業文化。 19 世紀末,割讓給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灣社會,是上述歷史影響下的多元文化社會。 史前文化
自從 1896 年日本學者陸續發現台北芝山岩遺址及圓山遺址以來,百年間,台灣全境已發現 1000 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其空間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從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遺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遺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縣金山鄉南到恆春半島鵝鑾鼻燈塔附近,都發現史前文化遺址。
台灣大約在 5 萬年前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其後歷經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經金屬器時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台灣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使用磨製、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為生產工具和日常用具,並且喜歡用玉器做為裝飾。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發展演化外,和華南及東南亞文化也有互動關系,因此史前時代台灣原住民的族群眾多,文化復雜、社會組織型態互異。
南島語族文化
台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發源地之一 ( 這個理論目前尚在驗證中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對亞、太地區南島語族發展上,可能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較少與海外往來。從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推測台灣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躍於台灣,並向外擴散遷徙。南島語族目前遍布整個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島,總人口約 2 億 5 千萬,台灣僅 40 余萬,昔日與菲律賓群島的原住民來往較頻繁,由兩地語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關系。
台灣平埔族漢化程度很深,幾乎隱沒不見;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魯凱、達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徵仍然明顯,其語言、物質文化、社會組織、祭典儀式等各方面都表現出多樣性,譬如紋身、缺齒、貫頭衣、腰機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齡分級、獵首、鳥占、靈魂崇拜、室內葬等,都與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著「祖靈」信印,相信軀殼死亡的同時,靈魂可以永遠地獨立存在。族內的巫師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為族人生活信條,而泰雅族「出草」獵人頭的習慣,在信仰的意義上,乃為透過儀式轉換的功能,經由靈魂崇拜的觀念,將被害者的生命「轉化」為守護其社群的靈能。「圖騰」方面,有以樹、箭竹,蛇、山貓、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為崇拜對象,作為部族、或氏族血統識別的標幟。
漢族文化
閩南文化(福佬文化)
台灣漢族則大多數是福建、廣東兩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兩地移民約占 80% ,因此閩南語(又稱為 " 福佬話 " )為台灣民間的主要方言,被稱為 " 台語 " ,閩南文化又稱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漢人到台灣後,往往是同鄉群居在同一村莊,常沿用原鄉名為地名,並建廟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為守護神廟,移民透過廟宇的祭祀活動,彼此結合成祭祀組織,廟宇就成為移民社會的信仰及活動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開漳聖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觀音、媽祖。
客家文化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這么一句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說客家人遍布海內外一點也不誇張。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台灣與客家大本營地區的閩、粵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來就有割不斷、理還亂的親緣、情緣。據眾多資料表明,客家人在台灣遍布任何一個角落。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國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後因五胡亂華、宋朝南徙等歷代因素造成北人南遷,南方居民稱他們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一詞出現。
台灣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潮州和梅縣,目前分布於桃、竹、苗地區,或者高雄、屏東、美濃等地。 客家人適應力特別強,為了生活,可以四處為家,漂泊異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傳統的客家精神 --- 「勤儉」、「硬頸」、「念祖」、「團結」、「凝聚力強」。客家人較為保守,有強烈的「我群」意識,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比較重視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體裁上,分為傳統山歌、道情、敘事與新的山歌,台灣的客家山歌歌詞,一般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從歌的種類來看,大致分為過山調(歷史悠久)、山歌仔(即興創作)、平板調三種。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廳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義民爺、三山國王為代表,台灣各地只要有客家人開墾的地方,就會有三山國王廟。
義民廟
義民祭典是台灣客家移民獨有的信仰。以全台規模最大的竹北新埔褒忠義民廟為例,其中供奉的便是死於戰爭的客家先民。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亂,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動籌組了「義民軍」。次年清廷率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圍剿林爽文。平亂後陣亡的義民軍葬於新埔,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冢,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義民廟」。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先後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竹北新埔的義民廟每年農歷七月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除了傳統的普渡孤魂之外,最重要的是尊祭義民先烈為保衛鄉土而犧牲生命的忠義精神。義民廟中元祭典,從道光十五年(1835年)開始,迄今已一百五十餘年。
節慶文化
左營萬年季/ 高雄左營/ DDM Xiao攝於2004年10月17日台灣百年前即有許多大陸閩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節慶禮俗也與中國內地大同小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乞巧節) 等中國傳統節日, 在台灣民間也有不同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等。
迎媽祖
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媽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後來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護神。台灣最著名的幾處媽祖廟是鹿港天後宮,大甲鎮瀾宮(大甲媽)與北港朝天宮(北港媽),各地的信徒眾多。每年的"迎媽祖"活動, 媽祖繞境出巡進香,可說是在台灣僅見的大規模宗教活動。
鹽水蜂炮
相傳在清光緒年間,台南鹽水鎮因瘟疫肆虐二十餘年,鹽水人求助於「關聖帝君」(關公),示意將於元宵夜出巡,應於繞境所到之處燃放鞭炮助其聲威以驅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絕跡。當地人相沿此習,演變成具有特色的鹽水蜂炮盛會。蜂炮是將幾萬只沖天炮連結在一起,安置成「炮城」,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蜂炮活動於入夜後展開,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揭開序幕。當神轎行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點燃蜂炮,頃刻間萬炮齊放,震耳欲聾。
燒王船
左營萬年季/ 高雄左營/ DDM Xiao攝於2004年10月17日台灣早期以漁業為主的港口,常有寺廟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東港東隆宮平安祭典。東隆宮建於清乾隆年間,主祀溫府千歲,平安祭典的活動每三年一科,是將奉玉旨的千歲爺接上岸來(稱為「請王」)。平安祭典過程重點在於千歲爺遶境儀式,經過數日的祭典遶境(稱為「出巡」)後,千歲爺必須回天庭繳旨,而「燒王船」則是送走千歲爺的儀式(稱為「宴王」、「送王」),也是整個祭典的高潮,近年來常以「王船祭」稱之。燒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著地方百姓對千歲爺的感激,並祈求神明賜福東港百姓。
頭城搶孤
台灣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廟會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一種說法是為了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台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宜蘭頭城鎮的搶孤活動。搶孤是先搭設數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想要憑己力爬上孤棚並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發生,因此在清朝時期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在1991年宜蘭頭城恢復舉辦搶孤,並且改善了活動搶奪的方式。以往為了賬濟貧苦亡徒爭搶祭品的掠奪活動 變成了目前具有競賽性的民俗活動,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神鬼的庇護。
日本文化的影響
日本曾經統治台灣五十年,對台灣的治理從初期的鎮壓逐漸轉為同化,並經由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要求台灣人說日本語、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廢棄民間信仰等等。這種文化移植對習慣中國傳統的漢人造成諸多反感,使得當時知識份子所組織的文化活動或集會中往往帶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隨著統治時間的推移,不論接受與否,日本文化仍對於台灣仍有影響,除了在當時的硬體建設可以感受到外,許多層次的影響或習慣都是深入民生的。
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築多具有日本風格,最具代表性建築的就是總統府;而台灣的「縱貫鐵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駕左行系統;而在飲食習慣與娛樂生活中所出現的日本語文常常轉化為台灣話來使用,例如便當/弁當(飯盒)、刺身(生魚片)、看板(招牌)、注文(預定)還有氣持(指情緒或心情)等等 在台語中不勝枚舉。而二戰前後台灣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謠的創作模式所影響,多帶有濃厚的東洋風格。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曾經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輸入,並試圖消除日本文化的影響;然而日本式的建築雖能拆除,文教雖能禁止,但是這些做法並不能完全禁絕台灣對外來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後,政府逐漸開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灣變得十分普遍。目前台灣有十幾個電視頻道播放日本節目,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資訊,成了「哈日族」。但這樣的文化現象只是物質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認為是精神層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犧牲小我的悲劇性格「武士道精神」則未成為台灣民眾所崇尚的信仰。
歐美文化的影響
歐美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有兩個方面較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語詩歌的改編,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的教改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教育的影響。
至於其他的影響,在很多亞洲地區國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國電影文化已經強勢的將台灣本土電影文化逐漸壓縮空間,而歐美的現代建築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樓,集合式的社區公寓,河濱公園等,也影響了台灣的建築文化。
根據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8%87%BA%E7%81%A3%E6%96%87%E5%8C%96&diff=0
http://computer10.cbern.gov.cn/computer/upload/c2005/200509240520/dili/dilir7.htm
綜合整理

❷ 台灣電影的主要特色。

《喜宴》導演: 李安; 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
《悲情城市》導演: 侯孝賢 獲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一一》導演: 楊德昌 獲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
個人認為三部影片的共同點
當 個人 家庭 家族 在遇到外來變化時各個階段的變化 如何應對 克服困難 面對未來
喜宴 描述了一個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家庭 東西方文化的沖突 同性戀及中國固有的家庭倫理
悲情城市 描述了一個家族在時代動盪 面對大環境轉變的無力和興衰
一一 描寫的是現代都市生活 人與人的關系 是多變的 短暫的 疏離的 與前兩部影片相比這部影片很貼近一般觀眾的生活周遭

以上電影的資料在網路里都有 輸入電影名字找找吧

❸ 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青春片

在90後的心中,台灣一直都是青春片的盛產地,從最開始的《藍色大門》,中期爆紅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以及去年的《我們的少女時代》,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的青春片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青春片歷來就是台灣所擅長的,所以自然越來越多了。

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曾說過:「台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從《藍色大門》到《艋舺》,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台灣青春電影在占據台灣電影市場半壁江山的同時,也時常為大陸觀眾帶來驚喜。


以上就是台灣為什麼那麼多青春片的三個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原因總結起來,一方面就是源於台灣本身的人文地域風貌特質,第二點就是有那麼一批十分優秀的青春片創作人,二者結合,所以台灣才會有這么多的青春片。

❹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

我認為在巔峰時期的台灣電影和當時的香港電影是不可比擬的!在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相助,又有眾多奇才導演的策劃,經典佳作層出不窮,這段時間可謂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也不為過!

比如鬼才導演王晶!這個相比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王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的一個導演,雖然王晶身上有很多標簽,賭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們的一個共同點便是, 娛樂 。在九十年代,當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劇片里嬉鬧耍寶時,這其實是香港電影 娛樂 化的一個巔峰縮影!

接下來再從地位上看,在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可是有著一個「東方好萊塢」的這樣一個稱號,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則是一直用來衡量華語電影的標准!而反觀台灣電影,好的電影也有,但和香港電影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次,論經典台灣電影根本不是香港電影的對手,要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都是些《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等.....

最後可以總結出,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懸殊太大了,或者說根本沒有可比性!

這個其實很容易看出,也不難回答,在電影領域中,肯定是香港電影絕對優於台灣電影。在6070年代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都有所發展,拍的影片各有所長。到8090年代香港電影基本達到頂峰,邵氏,嘉禾等眾多香港公司出品了眾多的優質的電影。那時候的武俠,槍戰,鬼片等等都是很多優質的影片的。一大批的巨星從那時候的香港誕生,雖然台灣也有很多電影,但是拿的出手的一直不多。

我做視頻剪輯,往往是發的邵氏電影,嘉禾電影等等港片特別受歡迎,很多的經典情節真的讓人記憶深刻,頂峰時期的武俠功夫,槍戰動作,賭片,鬼片,愛情片,都是香港片,台灣片很少能拿出手的。就的發的剪輯,大部分電影看起來不真實,有點浮躁,動作設計浮誇,情節有點不太合理,也不太受觀眾喜歡。

那時候也是發展的頂峰時候,電影也極度繁榮。沒有那麼多的商業化在裡面,電影還是拍出來的,還不是慢動作做出來的,那時候的明星很少有大牌,都是好演員,兢兢業業,認認真真的。又說跑題了。。。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其實比下香港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還有數量,就佔有碾壓的優勢了,根本也不用比。

我覺得倆者不存在可比性,如果硬要對比的話,那我肯定是會選擇香港電影。並非我全盤否定台灣電影,而是從許多方面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比香港電影差多了。

首先,從香港電影的 歷史 地位和台灣電影的 歷史 地位來說。香港電影從上個世紀以來就作為東亞電影的主要出產地之一,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以來都是衡量華語電影的一大重要指標。而反觀台灣電影,雖然也有著許多出色的電影。但相比香港電影就要失色太多了。

其次,從電影的經典性來對比。香港電影的巔峰期存在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典電影層出不窮,從以鄭伊春、張耀、陳小春、為代表的古惑仔電影系列,以周潤發、劉德華為代表的英雄人物電影系列,再到以林正英為代表的僵屍恐怖電影系列,以及以周星馳、麥嘉、黃百鳴為代表的喜劇電影等等。經典的香港電影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台灣電影雖然也有不少出色的電影,但是由於地區的特殊文化影響,導致台灣電影大多都是描述本土文化的,具有太大的局限性。總體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是比香港電影遜色太多了。

最後,從電影的總產值以及影響性來說。香港電影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幾代的華人。而台灣電影由於地區文化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是以閩南語為基礎來製作電影,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局限了。雖然偶爾也有好看的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傳播,但與香港電影的影響相比就差太多了。從總產值上看,香港電影的總產值一直位居華人世界的第一位,台灣電影與之相比差的太多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香港電影的巔峰期比台灣電影的巔峰期強太多了。或者說,是倆者壓根不存在可比性。

謝邀回答:

香港電影這幾年枯竭得厲害,翻來覆去就是拍警匪片間諜片,看過一部這種電影就好像看過全部一樣了。

唯獨愛情電影還算得上不錯。你要是看大陸的愛情電影和台灣愛情電影,媽的那都是些什麼完蛋玩意。

要我說,台灣和大陸的愛情電影都是偶像劇,只有香港的愛情電影才是真的愛情電影。

主要是台灣和大陸把生活拍得太浮誇,不真實。不是香港這類題材拍得好,全靠同行襯托

香港 娛樂 業的發達舉世聞名。尤其1997年以前,經歷過一個巔峰時期。現在已經是衰勢了,不過底子還是很厚。

那時香港 娛樂 事業無論是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 娛樂 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 娛樂 業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這樣強大的 娛樂 產業鏈條,成就了一大批影視歌明星,他們的名字膾炙人口,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幾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確實堪稱經典。

內地和台灣的 娛樂 業則要稚嫩很多,藝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難以望其項背。

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眾多奇才的各出其謀,經典佳作層出不窮,實在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80年代的電影,我們看的還是比較多的,那個時候影碟開始流行了。你們有租碟的經歷嗎?那時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如果有新電影上映,我們就回去尋找我們喜歡的電影。我那個時候的經歷是一本碟的租金是一元,押金要十元,如果這個影片看的很好,商家會多備幾本的。通過影碟,我們認識了帥氣的周潤發,武打 搞笑 的成龍,還有僵屍片鼻祖的林正英等等。

英雄本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台影視文化最讓人無法忽視的顯著標簽。正是它一舉開創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劇中小馬哥的形象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酷的代表。吳宇森更是憑藉此片風光無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地位.這部影片反映出來的親情,友情,生命的意義我想每一個人都會體會的到。人生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沒有矛盾的知識只能算做是一種權力,可惜,我們都不具有這種奢侈的權力。有的時候,生命只能算做是一種附加品,在必要的時候就應當舍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看你怎樣的看待她。在影片中,小馬哥向我們闡釋了一個男人的定義:成熟,穩重,責任,執著,超脫和理解。不是理解別人,是理解我們自己。

60年代70年代的台灣電影,應該算是瓊瑤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戀為題材。接下來的80年代,台灣電影因為愛情文藝電影的衰落,開始走向疲軟之勢。此時,電影界的後起之秀也正在長成,他們多為70年代電影製作隊伍中的編劇,場記,或是攝影。他們義無反顧地拿起台灣電影的接力棒,憑著對電影事業的熱愛與敏感,開始走向電影發展的 探索 道路,掀起了一股為期30年的台灣新電影運動。這其間的代表人物為侯孝賢和楊德昌,以及為國際影壇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灣影評人焦雄屏的說法,侯孝賢是中國的,傳統的,感情飽滿而豐富的;楊德昌是西方的,現代的,感情冷靜而內省的。而李安則游刃於他們之間。

侯孝賢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留學經歷,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濃濃的台灣本土的人文氣息與鄉土清香,正是後來台灣小清新電影誕生的一個前奏。

楊德昌先生的電影風格更具有後現代派感覺,這與他所處的年代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楊德昌出生於1947年,大學時期正是各種新思潮湧動的時期,受西方思想影響深遠,後來求學於美國)也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不開(幼年時期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始終比較小眾化。

而李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從小又生活在書香門第四代同堂的舊式父權家庭中,使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更有機會接觸到中國文化的核心。後來求學於美國,艱難地謀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創作出了一篇篇溫情款款同時又緊緊契合時代脈搏的電影。他的作品,更為大氣包容,同時也更有現代氣息,所以能夠感覺上楊德昌先生的作品太過於尖銳了。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賢,而不太熟悉楊德昌的主要原因吧,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並理解。

縱觀其發展史,香港電影無疑成就最高。

台灣電影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整體來說影響力有限的「文化輸出」上。其實在本世紀以前,台灣電影,主導的都是政府,台灣電影長期以來作為香港電影的主要出口市場被壓製得體無完膚,成功的商業化作品寥寥可數,直到08年的《海角七號》才開始迎來一點轉機。

而香港電影方面,從上世紀電影工業引入,至二十年代默片、三十年代有聲片、戰爭時期湧入的上海電影人主導的黃梅調電影,以及後來的全粵語電影,整個電影工作發展有條不紊,大公司、技術、人才、設備亦逐漸完善。7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業的「新浪潮」雖未形成商業上的成功,但儲備了一大批成熟的導演,終於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迎來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80年代,香港電影無論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藝術性均創造出驚人奇跡,是少數能在好萊塢龐大勢力下任然能夠茁壯成長的電影基地,電影總產值一躍為世界第二,更作為亞洲第一電影生產出口基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當時在香港以及附近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不論戲院還是影帶租賃市場香港電影皆地位非凡。

香港電影最大的成功在於以商業市場為導向,注重迎合觀眾口味,因此能用成熟的類型片打開市場。最經典的如70年代的李小龍與80年代的成龍,洪金寶共同帶的吹襲西方電影市場的功夫熱,以及針對華語市場的警匪片(成龍,周潤發)、喜劇片(許冠傑、周星馳、黃百鳴)、古裝武俠片(王祖賢、林青霞)等等。

當然90年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香港電影由盛轉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香港電影曾經創造的偉大成就,台灣電影從未有過,現在看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擁有。

電視劇的話是台灣,電影的話是香港

文藝片台灣的不錯,武打槍戰片還是香港很好的呢。

編劇的話台灣出了不少人才,導演的話香港大師不少。

很多台灣資本的片子都是掛名香港公司出品的呢,因為台灣政治原因不好掛名在海外推廣的呢。

但是片子在海外拍攝有黑 社會 騷擾,明顯台灣黑幫更給勁一些的呢,在海外發行受阻跟發生很多外交問題,都是台灣溝通的多吧?

沒辦法比,香港拍黑幫,武俠,台灣拍劇情文藝片,香港出了徐克,杜琪峰,王家衛,台灣出了楊德昌,侯孝賢,李安。都是話語電影的驕傲。

❺ 侯孝賢導演作品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侯孝賢基本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的特質也在於此,是抒情的,而非敘事和戲劇。吸引侯孝賢走進內容的東西,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書面的魅力,他傾向於氣氛和個個性,對說故事沒有興趣。

❻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❼ 台灣的文化與大陸相差甚遠,有什麼記錄台灣文藝的電影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自己喜歡的台灣文藝片,僅代表個人意見

一、《河豚》

這部電影拍攝於2009年,采景在香格里拉,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攝出來的鏡像真的讓人有一種嚮往。

大致劇情為季玲(朱芷瑩 飾)在一場意外之中失去了兒子,陷入了絕望和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在整理兒子的遺物時,季玲發現了一張神秘的紙條,在紙條的指引之下,季玲決定前往人間仙境香格里拉,在那裡,或許還留存著她和兒子之間的羈絆。 途中,季玲結識了名為艾利克斯(吳中天 飾)的男子,兩人結伴而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熟穩重的艾利克斯漸漸吸引了季玲的注意。婚姻生活因為喪子之痛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季玲,無法壓抑心中對於艾利克斯的感情。之後,季玲於意外之中墜入了山谷,被藏族人家收留,並因此結識了善良淳樸的藏族男孩(格桑定主 飾),在和男孩相處的這段時間里,季玲心中的陰霾和迷霧漸漸散去

不錯的兩部台灣文藝片,推薦大家可以有時間看一下

❽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❾ 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有哪些顯著區別

台灣電影最大的特點幾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灣的演員不會哭就不會演戲似的。香港電影寫實性比較高,將社會的黑暗面拍的觸目驚心。

❿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的精神文化特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通過圖片搜電影或者電視劇 瀏覽:737
法國貴族電影推薦 瀏覽:423
韓國電影女哭聲結局是什麼 瀏覽:637
暮光同城1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528
成龍電影在非洲的 瀏覽:881
江一燕所有電影大全 瀏覽:384
法國電影寶拉x未刪減版 瀏覽:343
日暮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550
楊洋國際電影節獲獎視頻 瀏覽:274
電影院屬於文化市場嗎 瀏覽:780
外國電影頭像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936
電影風暴里曹楠的結局 瀏覽:374
電影致愛小唯結局 瀏覽:134
新成龍歷險記電影 瀏覽:167
電影經典哭圖片 瀏覽:173
中日演員合作的愛情電影 瀏覽:433
樂高恐龍大電影第三季 瀏覽:336
大富豪電影院女同電影 瀏覽:192
周星馳鬥地主大電影 瀏覽:72
電影解說視頻常用音樂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