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內地香港台灣電影的異同
個人意見:香港電影起步較早,五、六十年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明星雲集,有趣的是,那時候銀幕陰盛陽衰,林黛、白燕一批女星照耀了香港的夜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了七、八十年代,情況就反了過來,陽剛之氣充斥影壇,周潤發、成龍、周星馳,一顆顆巨星相繼涌現。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一蹶不振,這與當時政治、經濟原因不無關系。九七回歸,各行各業的港人都持觀望態度,一些人才也流失了;另外,經歷了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萎縮打擊的香港影市尚未恢復元氣。
<br> 內地電影起步晚,但在近十年來呈現繁榮的景象,並且逐步走向商業化。內地電影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劇本大都靠歷史題材改編,靈活運用能力不夠,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我認為是體制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但市場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政府政策阻礙了電影市場化進程。
<br>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內地電影,香港電影故事情節低俗,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大片,少有深刻的作品。內地電影雖多是小製作,但是故事深刻,意味雋永。演員的表演更加細膩感人。
<br> 對於台灣電影不甚了解。引用一位台灣導演的話:楊德昌:整個華語電影范疇內,台灣電影都是比較「導演個人主義」。這跟香港的公司制差別很大。內地的話,剛好是兩者結合,像王小帥、陸川他們的電影導演色彩濃郁,但他們同時也在走公司制的運作。而台灣之所以容易出現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是因為在台灣做電影,你必須一個人能夠扛下包括資金、劇本籌備在內的所有事項。其實,提到台灣電影就想到我和侯孝賢,如果從積極的意義看,未必是件壞事,可以激勵那些年輕的電影導演,讓他們盡早趕上來,把我們的位置取代。
B. 台灣一部電影的上映期大概有多長
台灣一般有分首輪戲院和二輪戲院還有特別播藝術電影或比較小眾電影的戲院
以首輪戲院來說,視電影熱門度而定,以及電影院的廳數而定
大約數個星期,有些比較熱門的會播一兩個月以上
另外有些比較特別的影片,如iMAX技術的,因為比較少,所以一播就是好幾個月
大約兩三個月後會轉到二輪戲院播映
再兩三個月會發行DVD
C.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D. 台灣電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E. 台灣電影的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F. 台灣問題一直扣人心弦,有什麼記錄台灣發展的電影嗎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G.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H.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I. 台灣電影的其他導演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赤裸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J. 電影 小城故事 是在哪個地方拍的 台灣哪裡
純朴清雅的鄉土原色…〈小城故事〉粟子提起「小城故事」,腦海總會浮現鄧麗君婉轉清麗的歌聲,配合淺顯簡單的歌詞,建構猶如人間烏托邦的意境。不遜於流傳甚廣的主題曲,由李行執導的同名電影也是叫好叫座,盡管主角仍是俊男美女組合,卻都換上粗布短衣,演繹小人物的生活點滴。自台灣電影的進程觀察,〈小城故事〉不失為台灣電影由七0過渡至八0年代的轉型作:既不像文藝愛情片不食人間煙火,又不若「新電影」那般貼近真實社會;片中角色雖「活」,卻又善惡鮮明且戲劇化。再加上李行一貫敦厚傳統的儒式作風,電影里的小城彷佛時空凍結的超穩定體,面對外在接踵而來的沖擊挑戰,以不變「人心」應萬變「世界」。我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城故事」,遠離都市的純朴鄉鎮,帶著淡淡海味的悠哉漁港,抑或是雞犬相聞的山城,人情味十足的小地方發生的小事,看似平凡卻能觸動人心。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8年4月10日播出〈回顧第十六屆金馬獎,及最佳劇情片「小城故事」〉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4/10節目摘要:電影〈小城故事〉播放歌曲:由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同名主題曲及插曲「你在我心裡」
台灣小鎮以雕刻工藝傳承為背景的〈小城故事〉,為取景煞費苦心,李行跑遍全台各個古老城鎮,最後相中三義、三峽、鹿港、深坑為主要拍攝地點。盡管故事取材自三義,但電影三分之二都在鹿港完成,後半部重頭戲…廟會及其中「酬神客家戲」鏡頭,則在三峽清水祖師廟取景。由於全片都以實景拍攝,因此不只勘景費時,動用不少臨時演員,還得計算天氣變化,工作起來格外費神。一場阿B與江明在廟會斗毆的戲,不顧兩人累得頭暈眼花,躲在攝影機後的李導仍舊大吼:「用力!用力!」連年輕氣盛的阿B都喝「興奮葯水」(推估是指「保利達B」一類提神飲料)硬撐。眾多工作人員中,還有一位「害羞」老外吸引眾人目光,他竟是日後為〈重慶森林〉(1994)、〈春光乍洩〉(1997)、〈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及〈2046〉(2004)等電影掌鏡的著名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杜於七0年代末自港來台,主要為學習電影技巧,他當時已講得一口流利國語,在〈小城故事〉謀得攝影師助理職務。結束工作後不久,他便應楊德昌之邀擔任其執導電影〈海灘的一天〉(1983)攝影指導,更以此獲得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躍升港台知名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