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說三昧是什麼意思
.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回三毒為三昧,回六賊為六神,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㈡ 求一部新的喜劇電影,國語的,有點露點的,好像還提到外星人三摩地
蜜桃熟了三
㈢ 求開發三昧百度雲
㈣ 三摩地電影裡面鳥的頭像代表什麼
三摩地電影里的鳥頭像代表什麼?關於說到這個鳥頭像代表什麼,我在網上幫你咨詢一下,看能不能查到?然後再回復你好嗎?
㈤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
哪有三摩地電影的英文字幕。我不知道哪裡有它的英文字母,你可以在網上掃一下呢。
㈥ 三摩地電影第二部在哪裡可以看
騰訊視頻里兩部都有
㈦ 林正英用三昧真火燃後用滅火器給滅了的電影名子是
《驅魔警察》是董瑋執導,林正英、林俊賢、苗僑偉、西協美智子等主演的警匪片。
㈧ 求一部新的喜劇電影,國語的,有點露點的,好像還提到外星人三摩地
直接安裝快播軟體
不怕
跟暴風什麼差不多
但都是無刪節版的
蜜桃
肉蒲什麼的都有
㈨ 無諍三昧,最為第一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專注的靜思修行,排在最前面,原文出自於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金剛經》。
原文: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白話譯文:
因為實在沒有任何什麼,可以名叫做阿羅漢。
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
」那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佛說我沒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經證得一切寂然平等的專注的靜思修行,在人群之中排在最前面,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但我不作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
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
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
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剛經
㈩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這段我沒理解,能講解一下嗎
佛問:「須菩提:在你看來,須陀洹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位`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須陀洹雖然說已脫六凡境界,初入聖者之流,從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困為其已入流,已斷除了對三界一切境界的錯誤見解,心無所取,所以,實際上他是無所而入的。具體講,既不入眼睛可見的大小形狀、不同境況、各類顏色等表面現象,也不入於耳聞的聲音、鼻嗅的氣味、舌品的六味、身體的觸覺以及意識所感覺和認識的一切事物現象。如此無所而入,所以說須陀洹僅僅是一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在你看來,斯陀含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雖然說已除了對世界事物所持的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數情慾和迷惑,從而只須在欲天、人間往來轉生一次,即可脫離欲界,故名叫一往來,但實際上,色身虛妄,心無所得,並無往來之相。所以說斯陀含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在你看來,阿羅漢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進入阿羅之道`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已除盡一切迷惑,斷盡三界煩惱,情無逆順,識境雙忘,證入不可言說、不可取捨的無為寂靜之體,從本質上說並無真實可取的阿羅漢,而只有作為假名的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羅漢道`,那說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見未除,迷惑未消,尚屬凡夫之列,從而必然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
「世尊:如來佛說我已經深悟無爭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與世無爭的人,是名列第一的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這樣想——我是一位遠離各種慾望的阿羅漢。世尊:我如果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阿羅漢字道,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遠離塵囂、隱居幽林的寂靜行者。因為須菩提已悟性空無相之理,從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繫纍,心無一念,行而無行,所以假名為須菩提,如此才算是樂於遠塵離俗的寂靜修行。」
「須菩提!你認為須陀洹會生起這樣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須菩提回答:「不會的,佛陀!為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而事實上是無所入的,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作須陀洹。」「須菩提!你認為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念頭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不會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來人間,斷除欲界思惑。而事實上,他對於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應是體順無為真如之理,在這無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來之相呢?因為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須菩提!你認為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心念嗎?『我已得阿那含果?』」「不會的,佛陀!為什麼?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為不來。所以心中已沒有來不來的分別。因此,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須菩提!阿羅漢能起一種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不會的,佛陀!怎麼說呢?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贊嘆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稱為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金剛經一點都看不懂啊?那看看我更的故事吧http://tieba..com/p/159294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