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受傷的地方~是光會照進來的地方~魯米~這句話是出自哪部電影里的
《帶吸管的瑪格麗塔》屢次獲得電影節大獎。講述了身患腦癱卻青春叛逆的女孩兒Laila出國去紐約求學、陷入戀愛、探索自我需求的歷程。卡爾奇·克什蘭在此片中表現的演技著實令人佩服!⑵ 腦癱詩人余秀華與90後男友的愛情:就算他有所圖,我也願意!
46歲的腦癱詩人余秀華前幾天還在網上大秀恩愛,與小14歲的90後男友小楊攜手田園,盪鞦韆,穿著漢服開心飛舞,一副陶醉世間美好的畫面!
然而,隔天網上就爆出了她和小男友分手,結束了這段轟轟烈烈姐弟戀的傳聞。
撲朔迷離的操作,到底是真是假,讓網友們紛紛「看不懂」,再次對她這段「老少戀」議論紛紛,褒貶不一。
這個貼著殘疾身體、不幸人生標簽的中年詩人,早已隨著她美好深刻的文字,名滿大江南北。
著名詩人和神農架養蜂人,這段他人眼中身份、年齡極不對趁的戀情,在太多人眼中存在著功利。
近日,余秀華發布視頻,回應了一眾網友對她這段感情的種種質疑:「就算他圖我的名和錢,我也會成全他!愛情本質就是有所圖!」
盡管余秀華道出了自己對感情的灑脫,但有些網友還是頗有微詞:
「對她情感的荒蕪和渴望很能理解,但對她這份急吼吼閃電般的愛情,完全不敢苟同!」
「詩人哪有愛情,詩人只有激情!」
大千世界,三觀各異。不論我們做什麼,總會有不同聲音出現,何況余秀華這份閃電亮眼的愛情。
暫不論余詩人的付出是否值得,單就她不懼世俗的坦盪,就足以讓人讀出一個贊!
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不畏人言,不被他人評價左右。
盡管余秀華的雷電愛情勁勁兒的,但還是讓人佩服。
畢竟, 生活是自己的,跟他人無關;感情是兩人的,冷暖自知!
6年前,剛生下兒子小羽的謝杏芳,還沒來得及體味初為人母的幸福,便被媒體爆出的林丹出軌的新聞拍暈了腦殼。
根據事發時間推算,林丹出軌的9月份,謝杏芳正在孕期。
一時間,風頭日盛的「超級丹」變成了過街老鼠。
隨著林丹迅速發佈道歉聲明,也坐實了出軌的傳聞,坊間一度議論紛紛,林丹的前途岌岌可危。
就在這時,謝杏芳一則原諒聲明,阻止了出軌事件繼續發酵,也把自己推上了熱搜。
本來對林丹一人的指責,因為謝杏芳的發聲,她也成了網友冷嘲熱諷的對象。委曲求全、懦弱、看不起,「終究是錯付了」。
有人認為謝杏芳成長環境造成的逆來順受性格,註定了結局;有人認為她為了孩子只能選擇委曲求全;甚至還有人認為她經濟不獨立不敢離婚。
對此,謝杏芳一概置之不理。她有自己的判斷和抉擇。
在某個訪談節目中,面對主持人敏感的提問,她淡然回答:婚姻不是非黑即白,還有其他的東西。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只能說是冷暖自知。
她和林丹十幾年的情感羈絆,不是一個大家認為分開就能解決的。
畢竟,生活中最高級的顏色,是灰色!
而且, 生活的本質,從不需要他人認同或否定。
何況世界冠軍的定力和狼性,絕非一般人可比。果敢的抉擇,來自於自信和底氣。
每一個輝煌過的生命,都不會甘於任何單一的角色。
做了母親的謝杏芳,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閃光點來影響兒子的成長。
2017年,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杜芬」這個母嬰品牌在謝杏芳手中誕生。
靠著豐厚的人脈和苦心經營,如今「杜芬」已經成為母嬰行業的一匹黑馬。
而謝杏芳也從噴子們口中「沒有事業不敢離婚」的貧家女孩,成功蛻變為自信、大氣的企業家。
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的謝杏芳,用一場華麗蛻變,打臉那些嘲諷的鍵盤俠:我的選擇,和他人無關!
別人只是你生活的旁觀者,自己才是掌舵人。
過分看重別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參與,只會失去對自身價值的探索。
曾看過一則《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
父子倆要去很遠的地方省親,可家裡的一頭驢沒人照顧。於是,爺倆決定牽著驢一同上路。
半路上,有人笑話他們:「真笨,有驢不騎,偏要走路!」
父親聽後,便叫兒子騎在驢背上。走了一會兒,就聽到有人說:「這兒子真不孝,自己騎驢,讓老子走路!」
父親趕緊叫兒子下來,自己坐到驢背上。還沒走幾步,又有人說話了:「這當爹的真狠心,不怕累著孩子?」
軟耳根的父親連忙叫兒子也坐上驢背,還沒開始走,就有人感嘆:「好可憐的驢啊,這么瘦還駝倆人,遲早被壓死!」
父子倆羞愧不已,趕緊溜下驢背,把驢四腳綁起來,倆人用棍子抬著走。路人看著紛紛笑道:「這倆人是不是有毛病啊,不累嗎?」
父子倆不知所措,乾脆到集市把驢賣了。此後一路太平,再沒人笑話他們了。
沒有主見的人,用別人的評價決定自己的行為,活得該有多累!
寓言中的這對父子,即使賣了驢子上路,相信還是會有人笑話他們蠢,為什麼不買頭驢子來減輕腳力?
不管怎麼做,總有人覺得你做得不對。
三觀不同,對事物的認知總會有所不同,我們永遠達不到所有人的標准。
但生活中總有大把介意他人眼光和議論的人:一句誇獎能高興三天,一頓貶低被氣得吃不下睡不著。
三毛就曾嘲諷這些人: 「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恐不安。」
這種容易被人左右的情緒,也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左右自己的人生。
阮玲玉因為「人言可畏」自殺,三國演義中王朗因諸葛亮幾句罵,當場氣死。
眾多催婚的父母,架不住親戚、朋友的「好心」勸告和私下嘀咕,兒女的婚姻成了他們的心病。
不堪忍受各方催促的大齡男女,為了卻父母心願,帶著不甘和賭注走進婚姻。
賭對了還好,賭輸了,就貢獻了離婚數據的一個點。
在意別人評價的人,永遠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薩特曾憤憤地說:他人即地獄!
我們的目標是把自己變成希望的模樣。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只會讓自己成為討厭的樣子。
只有讓自己內心強大、豐盈,才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不需要從別人那裡看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該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口中「應該」的樣子。
以前,深圳單親媽媽葉海洋的視頻中,只有一個鬼靈精怪的女兒Doris,如今的畫面中又多了一個軟糯、漂亮的嬰兒。
5年前,不要婚姻的葉海洋,花50萬買混血精子生下大女兒Doris時,「葉海洋」三個字就成了熱搜上的一條記錄。
一時間,各種非議紛至沓來。
有人說她「自私,給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有人說「孩子長在這樣的環境,性格是有缺陷的」「一定受過狗血劇情的情傷」。
可葉海洋我行我素,依然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精心養育女兒,毫不避諱地在社交賬號上記錄女兒的成長點滴。
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5年後,不婚、買精生子、CEO 、獨立女性,葉海洋這個「離經叛道」的大佬,從沒走出輿論視野,但評論里多了祝福和欽佩。
過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情。
如今的葉海洋,在精英和慈母間,過著一派歲月靜好的恣意人生。
輿論於她,永遠是千里之外。
葉海洋說:「別人的都是故事,自己的才是人生;聽一千遍故事,不如做一件自己的事。」
活在他人口中的人,經不起口水的腌漬!
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才是真正的幸福。
只要不違法不影響他人,就遵從內心,過喜歡人生。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大師早已為我們亮出了生活的箴言。
它一直在警醒我們: 你才是世界的唯一,無須與人相比,也無須迎合別人。
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努力做好自己,才是最現實的人生。
即使做不到自由自在,也要「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因為,活在當下,活出美好,享受生活才是真!
作者 | 原來是你:笑薇成長學院黑金會員
編輯 | 驚鴻
⑶ 米婭·法羅為什麼不放過伍迪·艾倫
發生在大導演伍迪· 艾倫一家人身上的事,實在是集中了近年來八卦界最刺激的要素:伍迪與女星米婭· 法羅相戀,12年後,他竟然愛上了米婭的養女宋宜,給這個家庭蒙上了「亂倫」的陰雲。分手沒多久,米婭突然指控伍迪性侵了他們年僅7歲的養女迪倫,輿論一片嘩然,雙方自此開始漫長的罵戰、取證、打官司、爭奪撫養權,家人反目、母女成仇,親生兒子羅南嘲笑父親是「姐夫」,而羅南很有可能是米婭搞外遇的私生子,伍迪早就戴了綠帽子而不自知……
再狗血的肥皂劇,也編不出這么彪悍的劇情。也難怪自1992年後,「性侵疑雲」就成了伍迪身上永恆的黑色印記,隔三差五被翻出來炒作一遍。20年間,《紐約時報》不下15次報道了這一事件,《名利場》不惜筆墨地寫了上萬字的長文,各路小報的杜撰加工更不計其數。美國時間1月11日晚,在金球獎宣布伍迪· 艾倫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當口,69歲高齡的米婭· 法羅和迪倫踩著點兒在推特上向伍迪開炮,重新提及「性侵」往事。迪倫緊接著發表公開信,首次曝出了幼年遭養父猥褻的一些細節。縈繞好萊塢20年的這樁懸案終於撩撥了中國網友的神經。
到底有沒有性侵
伍迪· 艾倫究竟是不是一個性侵慣犯?20年前,康涅狄格州警察局曾委託耶魯大學紐黑文醫院對迪倫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認為,伍迪沒有性侵,迪倫的處女之身完好。米婭也當庭承認自己拿不出足夠的證據,最終法庭駁回了對伍迪的指控。
作為導演,伍迪在電影中從來不避諱性話題,例如他的《午夜巴塞羅那》、《名人百態》中不乏有大膽的三人行、群交等性描寫,他甚至拍了一部叫《性愛寶典》的電影,專門講述一些性愛怪癖者的難言之隱,其中破天荒地展現了人與山羊的「不倫戀」。但是,在他的眾多作品中,的確從來沒有流露出「戀童」的痕跡。
你可以說藝術家的作品和人品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創作者的潛意識總不免會在作品中露出蛛絲馬跡。多年來,伍迪中意的女演員從查理茲· 塞隆、海倫· 亨特、斯嘉麗· 約翰遜到佩內洛普· 克魯茲,以及年輕時的米婭· 法羅,幾乎都是性感的代名詞,「洛麗塔」式的小女孩從來也不是他的繆斯。
然而成年迪倫這次在公開信中給出了十分具體的描繪:伍迪· 艾倫拉著我的手把我帶到接近二樓閣樓的地方,他讓我趴好,玩我哥哥的電動火車,然後他猥褻了我。
就此,伍迪辯稱自己是一個密閉空間恐懼症患者,這在圈裡人盡皆知,何況當時伍迪和米婭正在打撫養權官司,從常識上來說,他就算是個戀童癖,似乎也不太可能挑這個敏感時期特意去米婭家裡施展性侵。伍迪還表示自己曾經通過了測謊儀測試。
但一直支持米婭的《名利場》撰文指出,伍迪說自己從沒去過那個閣樓,檢方卻在閣樓的一幅畫上發現了他的頭發,這又作何解釋?對於測謊儀,迪倫也指出伍迪的測謊是花錢僱人做的,測試結果並沒有被權威機構採納。另外,迪倫表示當年在「性侵」事件曝光之前,伍迪已經對她有過不當舉動,他還為此接受了治療,米婭也從不允許他和迪倫單獨留在家中。
最重要的是,迪倫表示當年決定報警的並不是米婭,而是一位兒科醫生,這位醫生認為迪倫遭受過性侵,強迫米婭報警。而1992年紐約最高法院雖然駁回了對伍迪的指控,卻禁止伍迪今後以任何形式靠近——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即便法庭宣告無罪,伍迪的頭上也依然疑雲籠罩,20年都無法驅散。
恩怨情仇12年
米婭· 法羅雖然生於好萊塢名流家庭,其成長環境卻並不幸福,父母感情差,7個孩子從來沒得到家庭溫暖,弟弟妹妹長大後不是酗酒、吸毒,就是離婚、自殺,其中一個弟弟不久前還被指控性侵男童。她自己也情緒不穩定,有時需要服用鎮定葯物。
由於這樣的成長陰影,米婭· 法羅極度渴望組建自己的家庭,特別熱衷於照顧孩子,享受其中的溫情。與兩任前夫離婚後,米婭都拚命爭取到了所有孩子的撫養權,為此甚至不要前夫的撫養費,寧願在缺錢的時候求助於自己的老母親。同時她的前半生還在馬不停蹄地領養全球各種膚色的孩子,無論是越南的盲女、韓國的腦癱兒還是印度的高位截癱男孩,她都悉心照顧。最後米婭通過各種方式一共擁有了15個孩子,她對孩子非常細心,即便在她情緒紊亂,需要使用安眠葯和鎮靜劑時,她仍然能夠按時半夜起床給孩子餵奶。
宋宜是米婭與伍迪相戀之前,她從韓國收養的女兒。宋宜的生母是一個妓女,經常罰她跪在門口,或者扯著她的腦袋撞牆,有一天母親把她扔到首爾街頭,自己不辭而別。孤兒院撿到宋宜時,她連話都說不清,長得很不好看,智商測試明顯低於同齡人,有社交障礙和學習障礙,米婭請了專業人士花費幾百個小時陪她學習,給她關愛。可以說,米婭給了宋宜新生。
與此同時,米婭在與伍迪的戀情中,也扮演著奉獻者的角色。伍迪的紀錄片導演維德曾披露,相戀12年間兩人各有各的家,伍迪甚至從來沒在米婭家裡過夜。據說有一次米婭僅僅是沒有回答出「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種麵食」這個無聊問題,伍迪就在公共場合對她發?火。
米婭是個出色的演員,1968年就因主演羅曼· 波蘭斯基導演的《羅絲瑪麗的嬰兒》拿過金球獎,由她主演的伍迪· 艾倫電影《開羅紫玫瑰》、《漢娜姐妹》也堪稱經典。盡管如此,伍迪卻經常當面批評她「沒有任何才華」,說除了拍他的電影,她壓根不該去接任何其他導演的電影。
米婭聽了伍迪的話,當然也是為了照顧一大堆孩子,她拒絕了很多片約,包括後來由伍迪前女友黛安· 基頓主演的賣座系列電影《新岳父大人》,12年間,她幾乎只出演了伍迪的13部電影,「她的一生都綁在這男人身上,」姐姐蒂莎· 法羅說,「伍迪讓她覺得,她不能沒有他。」
但是,宋宜和伍迪回報給米婭的是什麼呢?—— 1992年8月,米婭在伍迪家中意外發現大量宋宜的露骨裸照,她幾乎暈厥,伍迪承認自己幾個月前就和宋宜發生了性關系,那些照片,也是宋宜主動要求拍攝的。「我真覺得自己親眼看到了魔鬼的臉」,米婭的回憶,在悲憤中帶著難以置信的恐懼,她萬萬沒想到兩個「家人」會聯手背叛她,令她同時失去了親情和愛情。
有人認為當時宋宜已經20出頭,伍迪也不算是她真正的養父,她和伍迪算不上亂倫。但無論如何,她撬走了養母的男友。至於伍迪,他對自己的劈腿和變心,不僅表現得毫無愧意,還高調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愛宋宜。5年後,伍迪正式娶了宋宜,米婭用12年都沒能換來的名分,其貌不揚的宋宜輕易就得到了。
受傷的家庭和21年
宋宜和伍迪的聯手背叛,徹底改變了米婭的人生軌跡。盡管與伍迪合作了13部電影,但不論伍迪獲取了多高的收益,米婭只從每部影片中收取20萬美元的報酬,與伍迪分手,意味著她的經濟來源被切斷,事業也失去前景。她曾向伍迪索要700萬美元的撫養費,但遭到了拒絕。
在極度憤怒和絕望下,米婭發出了那句著名的誓言:「他搶走了我的孩子,我也要搶走他的!」不久後,她指控伍迪性侵迪倫,由此掀起一場長達21年的輿論漩渦。
按迪倫的表述,伍迪對她早已有「不當」的舉動,但米婭從前不報警,與伍迪分手後卻進行玩命的反撲。養子摩西也證實,小時候米婭試圖給他們洗腦,散布伍迪的壞話,讓他們恨他。米婭甚至曾串通伍迪的一個前女友,希望她做當年與伍迪約會時還未成年的假證——她似乎不惜一切,只想扳倒他。然而伍迪不但從未向米婭表示過一絲歉意,還無情地聲稱「早知如此,我應該早幾年與米婭分手」。
在伍迪和米婭斗得死去活來時,法官就批評他們把案件情況透露給媒體,沒有保護孩子的隱私。情變後,米婭精神崩潰,曾試圖自殺,家庭一度渙散,有好幾個孩子開始逃學、偷竊商場、盜取支票。迪倫多年來一直以「性侵受傷者」的身份成長著,兒子羅南也公開憎恨父親,其餘的孩子也大多發誓不跟伍迪來往。孩子們長大後大多以不斷離婚、分居收場,有兩個孩子還因健康原因早早離世。
不論伍迪· 艾倫到底有沒有性侵過迪倫,這個曾經溫馨的家庭已被拆得四分五裂,孩子們也個個傷痕累累。
⑷ 20歲腦癱,殘疾,一個女生真的會孤獨終老嗎也許真的會一個人走一輩子,把自己帶到墳墓
對自己要有信心吧,只要自己有的堅強的意志才能讓你的病情早一點的好起來,再說你是女孩子如果想找一個依靠我相信還是比較容易的,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信心,別每次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身體就感到自卑這些的,只要你快快樂樂的和你相愛的人過好每一天就好了
⑸ 殘疾人勵志電影
殘疾人勵志電影推薦
1、《汪洋中的一條船》(催淚指數 ★★★★★ )
上映:1977年 出品:台灣中央電影事業有限公司 導演:李行 《汪洋中的一條船》原是部長篇自傳小說,小說以簡潔質朴的文筆,敘述了鄭豐喜從一個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通過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經歷。這個曾經在台灣家喻戶曉的真實故事,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版後,便在台灣文化界掀起一股熱潮,其雋永的魅力至今仍讓人無法釋懷。小說先後再版10次,在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這20多年時間里一直都被認為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讀物之一。鄭豐喜也被評為“台灣十大青年”。1975年9月21日,鄭豐喜因癌症與世長辭,年僅32歲。 殘疾人勵志電影 該片拍攝於1978年,由台灣鄉土文藝電影大師李行導演,並由70年代台灣最具人氣的偶像搭檔秦漢與林鳳嬌主演。這部當年曾催淚無數、根據鄭豐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後不僅在當時造成空前的轟動,創造了極高的票房紀錄,在鄉土電影剛剛回潮的當年可謂是盛況空前,甚至影響到了內地的無數影迷。內地是在1983年在地方公共電視台播映的此片,雖說並沒有大規模進行傳播,但此舉還是在當時掀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說,那個時候的台灣文藝片才剛剛開始賺取內地觀眾的眼淚,從任何角度而言,它都是一個超越時代、跨越文化隔閡的不朽豐碑。
影片以生動的散文詩般的語言,通過人物內心情感的回溯,將鄭豐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求知道路上不斷堅毅前進和他的愛情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獲得第十五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演技優良特別獎(歐弟)6項大獎。
2、《我的左腳》(英國/愛爾蘭)(催淚指數 ★★★★)
導演:吉姆·謝里丹
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
提到以殘疾人為主題的影片,第一個浮現腦海的,常常是那位半癱在輪椅上,僅靠一隻左腳與命運抗衡的克里斯蒂·布朗。影片根據其真實人生改編,丹尼爾·戴-劉易斯用無可挑剔的完美演技,把這個依靠驚人毅力戰勝殘疾,最終成為作家和畫家的愛爾蘭人展現在觀眾面前。
《我的左腳》是一部充滿抗爭、飽受痛苦的影片,但導演吉姆·謝里丹卻沒有刻意地去煽情,反而用一種平民式的幽默樂觀,來挖掘這個普通家庭中的溫暖和關愛。
影片講述布朗克服了嚴重的生理缺陷而成為一名著名的畫家和作家。電影從童年開始描述,布朗的癱瘓使得周圍人,除了母親,都認為他是腦癱,就這樣,他靠左腳和一支筆開始了學習的生活,並由此開始了艱難的成功之路。影片感動了無數觀眾,至今仍為不少人津津樂道。
憑藉此片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也盡力用致敬的態度,去體會真實的殘疾人生活。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他不惜每日坐在輪椅中,摔斷了肋骨也要揣摩布朗的彷徨和堅強。演員和觀眾都明白,在這種逆境中成長的人,才是生命中的強者,足以享有每一個肢體健全者的敬意。
3、《阿甘正傳》(美國)(催淚指數 ★★★★)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羅賓·萊特·潘
上映時間:1994年
阿甘智力只有75,是一個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們總是認為這種人不能成功,在做任何事情過程中。但是,相反,這個不幸的人已經取得許多難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個橄欖球明星,一名戰爭英雄和一個百萬富翁!
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影片通過對一個存在智力障礙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只不過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荒誕小說,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摒棄了原著的荒誕和揭露諷刺意味,為影片增添了一種溫情。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斗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化道德的象徵。
4、《一公升的眼淚》(日本)(催淚指數 ★★★ )
導演:岡村力
主演:大西麻惠、加藤和子、蘆川佳美
《一公升的眼淚》講述的是日本少女木藤亞也與不治之症(脊髓小腦病變性症)頑強抗爭10年的故事。少女木藤亞是一個開朗活潑的花季少女,然而在她15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她患上了一種病因不明的骨髓小腦變異症,為了鼓勵自己以及家人和朋友,木藤亞也從知道自己患病的那一天起便開始寫日記,記錄了自己抗擊病魔的全過程,直到在25歲時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少女木藤亞也在日記里有一句話讓人特別受教育,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死亡面前輕易就放棄自己”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劇本來自原作者木藤亞也生前的同名日記小說,在日本,這個故事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2004年10月,日本新銳導演岡村力把這位生命少女的故事搬上大銀幕,立刻引起了日本全國上下的巨大關注,木藤亞也這個光輝的名字被打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劇中的亞也扮演者大西麻惠把這位堅強少女扮演得惟妙惟肖;演員大西麻惠為了演活亞也,將她行動不便、說話有障礙等病症如實地呈現於大銀幕,在拍攝前特地走訪了多家療養中心實地觀察,向專業醫生和特殊學校老師求教。鏡頭前她數次跌傷下巴、手腳不協調等場面看似拍得輕松,實際上,大西麻惠為此變得周身瘀傷。
5、《馬拉松》(韓國)(催淚指數 ★★★★)
導演:鄭允哲
主演:曹承佑 金美淑 李基英 白誠鉉
發行時間:2005年01月27日
韓國影片《馬拉松》被稱作韓國版《阿甘正傳》及《雨人》,是一部洋溢著溫情、令人不禁會心微笑的電影佳作。男主人公草原的扮演者是韓國青年演員趙承佑。趙承佑絕對是個幸運兒,他的處女作就是由韓國赫赫有名的導演林權澤拍攝的《春香傳》。該片令趙承佑不到20歲就有機會踏上戛納電影節的紅地毯。這個毛頭小伙,正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奔向事業輝煌巔峰的馬拉松長跑。
影片的故事是這樣的:草原性格活潑,然而草原的媽媽景淑萬萬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孩子有一天會患上自閉症。不過草原能像斑馬一樣擅長跑步,更在一次10公里比賽中得到第3名。景淑由此發現了草原在長跑方面超乎常人的`能力,於是她抱著一絲希望帶著草原開始了堅持不懈的訓練。時光荏苒,草原很快長成了一個20歲的青年。10多年來雖然草原的智力沒有任何提高,還停留在5歲兒童的水平上,但在媽媽的陪伴和鍛煉下,長跑能力卻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馬拉松》這個有笑有淚的故事中,曹承佑飾演患有自閉症的殘疾青年Cho Won,講述他如何跑完馬拉松全程。同時該片亦成為話題,引起各界更加關心自閉症人士。他的演出令人激賞,與片中飾演他母親的Kim Mi Sook及教練Lee Ki Young的合作更是相得益彰。
草原參加馬拉松比賽,並挑戰全程是電影的高潮場面,該部分的拍攝是在春川公共運動場,與朝鮮日報主辦的春川馬拉松大賽同時進行的,這一天足足動員了 6萬名群眾演員參加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6、《外婆的家》(韓國)(催淚指數 ★★★★)
導演: 李貞香
主演: 俞承浩、金亦芬
這是一部來自韓國的知名影片。韓劇《外婆的家》導演李貞香以通俗而又不俗的手法向大家獻上了一部關於親情的影片。。影片講述了外孫女與祖父母由隔閡到親密的溫馨故事,細節描寫得淋漓盡致。生活在可樂、電子游戲和溜冰鞋世界裡的外孫與又聾又啞又不識字,一輩子也沒走出過山溝的外婆是生活在兩個世
界的人,但就是這樣的無法兼容的兩個世界最終將親情展現給觀眾,讓人因感動而情不自禁的動容。
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男孩,驟然來到一個沒有游戲機、沒有肯德基的閉塞山村,和又聾又啞的外婆度過一個暑假,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韓國電影《外婆的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自始至終幾乎沒有什麼對白,卻讓我在觀看過程中多次淚流滿面。
7、《黑眼睛》(中國)(催淚指數 ★★★)
導 演:陳國星 主 演:陶虹 蔣愷 上 映:1997年
《黑眼睛》是一部以我國著名殘疾人運動員平亞麗為原型創作而改編的電影。1984年,平亞麗在殘奧會盲人跳遠B2級的比賽中獲得金牌,這是我國在殘奧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2008年9月6日,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平亞麗作為火炬手在導盲犬Lucky的引領下,點燃了主火炬手侯斌的火炬。 影片講述的是盲女丁力華偶然被體校教練選中,成為一名殘疾運動員。盲女參加集訓隊練,在教練和隊友們的幫助下,盲女克服了訓練和生活上的許多困難,成績不斷提高,她努力拚搏,終於在奧運會上為祖國奪得了第一枚金牌。在艱苦的訓練中,她得到了兩份愛情,但自尊和敏感讓她選擇獨立開始新生活。《黑眼睛》讓視力健全的觀眾看到的,除了殘疾者堅韌不屈的拼搏精神,還有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
《黑眼睛》是近年來國產影片中以此為主題的優秀作品,獲得了1997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女主角陶虹也因此片奪得翌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也在1997年底轟動大馬士革電影節,獲得電影節和敘利亞全國婦聯分別頒發“最佳女演員獎”殊榮。
8、《下輩子還做母子》(催淚指數 ★★★ )
導演:蕭鋒 主演:宋春麗、劉佩琦、許望偉、陳嘉男 上映日期:1997年 影片《下輩子還做母子》取材於優秀教師許美雲夫婦理性培育從小身患絕症的兒子的故事,情節十分感人。1996年4月8日,《廣州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長篇通訊《下輩子,我們還當母子》,報道了廣州市建設六馬路小學英語教師許美雲和她兒子的生活感情歷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後數十天里,《廣州日報》圍繞這篇通訊連續發表了10篇報道和討論紀要,激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
《下輩子還做母子》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媽媽趙麗雲如何鼓勵身患絕症的兒子小迪勇敢地面對人生考驗,使兒子奇跡地多活了十幾年的故事。由於該片立意深刻、教育性強,當年多個省市的影院對它的放映都極為重視,廣大家長與孩子也踴躍觀看,出現了“家長孩子淚漣漣”的動人場面。
《下》是一部非一般的“母愛”電影,不僅使人感情凈化,還是一部提高生命質量的影片。電影中小笛的父親認為最高任務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多活幾天,而母親卻主張讓孩子像健康孩子一樣的生活,一樣有理想和志氣。面對死亡,小笛的媽媽教會了兒子,也教會了廣大的觀眾:熱愛生命,讓每一天過得充實,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所以,有人稱《下》片是“中國第一部生命教育電影”。
9、《漂亮媽媽》(催淚指數 ★★★ )
導演:孫周 主演:鞏麗、高新 上映日期:2000年
這是由中國著名影星鞏俐主演的一部聾兒題材影片。影片中由鞏俐主演的“媽媽”孫麗英經歷失去家庭、失去工作等種種不幸,歷經千辛萬苦要讓先天失聰的兒子鄭大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的故事,母愛至深,感人肺腑。影片的主題在於,在孫麗英身上表現了普通中國女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永恆的母子親情。
《漂亮媽媽》在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掀起了厚重的波瀾。《漂亮媽媽》正式放映時,全場座無虛席,就連走廊里也站滿了人。當時在記者招待會之前有一部由國際著名導演安東尼·明何拉的影片隔壁影廳放映,但是大多數記者卻都在等著采訪導演孫周。
《漂亮媽媽》漂亮地出了一回風頭。 一位母親觀影後深有感觸地說: “孫麗英面對下崗、面對離婚、面對厄運的打擊和生活的磨難,沒有退縮,沒有懦弱,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撐起殘缺的家,傳遞給我們現代女性的自主、自強、自尊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們感動。”
10、《隱形的翅膀》
導演:馮振志 主演::雷慶瑤 上映日期:2007年 《隱形的翅膀》是馮振志自編自導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以紀實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草原上的故事:15歲的智華考上高中,她和同學們高興地放風箏慶祝,不幸被高壓電擊中,失去雙臂的智華痛苦不堪,想結束自己的生命,爸爸媽媽的愛喚醒了她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後來,智華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好成績,取得了進軍殘奧會的資格。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好評,影片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確定為重點推薦影片,同時也被奧組委確定為2008年“奧林匹克國際體育電影節”開幕影片。
影片獲得了"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童影片獎,該片主演、無臂女孩雷慶瑤憑借著本色演出,獲得了國內外諸多大獎。其中包括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演員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演員“金象獎”等。
;⑹ 有哪些講述殘疾人的電影
《關於愛的故事》一部專為殘疾人拍的電影,充滿諷刺卻又溫暖
《萬物理論》講訴霍金一生的電影
《觸不可及》又名不可觸碰 真實故事改編,一段跨越階級和種族的友情。對殘疾人最大的不尊重就是憐憫
《遇見你之前》英國高分愛情電影,原名《Me Before You》。懵懂的小鎮女孩與下肢癱瘓的老闆威爾間纏綿悱惻的愛情輓歌
《熔爐》高分韓國電影 揭露了殘疾人學校的殘酷現實
《升級》驚悚科幻片 喪妻殘疾人暴打賽博生化老兵,彷彿新神誕生
《聽說》:聾啞女孩的故事
《阿凡達》主角是戰斗中負傷而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傑克•薩利
《馬拉松》自閉症少年在馬拉松中跑出自己的成就
《逆光飛翔》根據盲人鋼琴家黃裕翔真實故事改編
⑺ 描述人性黑暗的電影有哪些
下面我給大家推薦幾部類似情節的電影。
《七宗罪》這部劇中暴食、貪婪、淫慾、懶惰、驕傲、嫉妒、復仇,有種宗教上的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殺手施行的7罰,仔細分析看來也是很遵守規則的:他並不直接動手殺人。胖子被迫進食過多撐破血管而死;律師割下自己的肉--只是1磅,不多也不少;毒販在被發現時,一息尚存;妓女是直接被嫖客所殺;模特只被割下鼻子,因為她太過驕傲,不肯打電話報警,所以流血過多而死。兇手自稱犯下"嫉妒"的罪行,但嫉妒本身是不構成罪行的,只有當他因此殺害了無辜者翠西,才成為米爾斯狂怒的報復對象。
以上就是我感覺很值得推薦的比較描述人性黑暗的電影。
⑻ 紀錄片《生門》大火,腦癱孕婦張穎的愛情到底是真的嗎
腦癱孕婦張穎的愛情是假的,醜女不上床不生孩子不做家務,醜男不掙錢不養家也不做家務。
劇情:在產科病房,每天都會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5萬塊錢能救一大兩小三條人命,但借錢、貸款、抵押房產都是那麼艱難,手裡只有5千塊錢的准父親一籌莫展地流下了男兒淚;33周歲的產婦夏錦菊在生產過程中大出血。
(8)腦癱女孩的愛情印度電影擴展閱讀:
紀錄片《生門》創作背景:
中國的國情使每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充滿了儀式感、焦灼感,故事性十足。而婦產科就是一個高度濃縮了的滾滾紅塵。在這里集結了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代溝。《生門》基於這樣的生育背景,決定將鏡頭深入病房。
⑼ 求一部CCTV-6很早以前放過的中國的青春勵志電影「名字"...講訴一個少年好像得了腦癱的故事....
離別也是愛
吳遠屬於那種父母鋪就的坦途不走,非要自己創番事業的主。就在吳遠慘淡經營的酒吧點頭哈腰都招不上人的時候,胡燕的出現,給吳遠帶來商機的同時,從此改變了吳遠的生活。第一次走進吳遠的酒吧,胡燕開出的條件讓吳遠以為她是在搶錢。但第二天胡燕再來,還沒等到都市夜生活真正開始,吳遠就在胡燕的「花火樂隊」帶來的八千塊錢營業額面前,迫不及待地在合作合同上簽了名字。
從那以後,胡燕那子彈殺傷力般的音樂,給吳遠帶來滾滾進帳的鈔票同時,更擊中了吳遠的心,讓吳遠覺得應該對冷若冰霜的胡燕多一些了解。在吧台哥們宏偉的帶領下,吳遠開始跟蹤胡燕。當吳遠發現胡燕跟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年輕人有關系時,胡燕對吳遠窺視自己生活的做法極度不滿。但在愛情瘋長的誘惑下,吳遠頂著胡燕和「花火樂隊」撤走的威脅,通過媽媽的關系,認識了輪椅上的那個青年和負責主治的孔醫生。
青年名叫陳東,得了一種罕見的疾病。為了搞清楚胡燕跟陳東的關系,吳遠以發起資助輪椅殘疾人的活動為名,更進一步地走近陳東,感動於陳東的幽默和樂觀,和陳東成為朋友,吳遠由此揭開了胡燕和陳東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胡燕曾是一個品學兼優的音樂學院學生。有著音樂天賦的胡燕准備出國留學。參加交響樂團復試那天,胡燕邂逅了陳東——一個執著於自己音樂理想中的年輕人。跟陳東一起駐唱酒吧的日子,胡燕被陳東的音樂才華和激情所折服,放棄出國機會,加入陳東的樂隊。為鼓勵和幫助胡燕順利出國留學,陳東拚命轉場,為胡燕籌措資金。陳東在一次演唱中大失水準,胡燕懷疑陳東有吸毒的嫌疑,憤然離開陳東。當樂隊成員八哥送來陳東為胡燕出國攢夠的美元時,一切真相大白:陳東患了「ALS」肌萎縮性脊柱側索硬化症。得知真相的胡燕最終放棄出國,開始為實現陳東開一場個人演唱會的夢想延續著陳東的演唱。為了胡燕的夢想,吳遠頭一次求助於父親,在父親的幫助下,實現了胡燕為陳東開演唱會的夢想。
夢想實現了,陳東卻懷著對胡燕的摯愛,利用電流通過身體使他恢復常人的短短半個小時,完成了他那首寫給胡燕的歌《離別也是愛》。陳東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深愛著他的胡燕,胡燕再也沒有留在吳遠的酒吧繼續駐唱的理由。胡燕去意已決,盡管胡燕知道被她堵回去的那句話吳遠想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