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紀錄電影《二十二》曝後記,受害倖存老人僅剩2位,是不是令人感慨
紀錄電影《二十二》在2014年的時候,曾經創造了票房奇跡,所以也引發了很多國民的關注。在2022年2月8日的時候,劇組又重新發了一個視頻,叫做“貳”。也就是說當初的受害者姓陳,老人只剩下兩位了,都居住在海南,一位叫李美金,一位叫王志鳳。時光荏苒,真的讓人非常感慨。
㈡ 如何評價電影《二十二》
近日,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記錄片《二十二》上映,一開始這影片並不看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影片的票房高漲了、大家的評論都是偏好的。
我們應如何評價《二十二》?
網路平台助力推廣,題材本身吸引觀眾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首日排片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馮小剛在微博上轉發了《二十二》資助人張韻藝給他的一封信,呼籲大家多多關注這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隨後何炅、舒淇、李晨、吳京等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來水」的助力,這部電影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受訪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二十二》後心情很沉重很壓抑,一位拄拐來看片的男觀眾坦言「沒心情吃飯了」。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質疑「販賣傷痛」,上映之後也有觀眾表示會害怕題材過於沉重。
但也有觀眾坦言看完電影後「很平靜」,因為電影的敘述是平淡而剋制的,但是「當一切恢復到平靜之中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㈢ 如何評價記錄電影《二十二》
近日,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記錄片《二十二》上映,一開始這影片並不看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影片的票房高漲了、大家的評論都是偏好的。
我們應如何評價《二十二》?
網路平台助力推廣,題材本身吸引觀眾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首日排片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馮小剛在微博上轉發了《二十二》資助人張韻藝給他的一封信,呼籲大家多多關注這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隨後何炅、舒淇、李晨、吳京等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來水」的助力,這部電影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接受采訪的觀眾表示,的確是在微博等網路平台看到了《二十二》的相關消息,最終選擇買票觀影則是因為對「慰安婦」這個題材很關注。
當日來觀影的觀眾男女比例均衡,大多數是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也有50歲以上的中年觀眾。一位中年男觀眾認為,《二十二》深刻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問題,所以想來看一看。一位年輕男觀眾表示,本身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此前也看過很多相關的文化類報道,所以會有觀影的慾望。大部分受訪觀眾都說,這種紀實性的「慰安婦」題材影片,應該也值得被關注。
觀眾感觸大不相同,平靜又沉重的力量獲贊
當天的觀眾都給《二十二》打出了9分、9.5分、10分這樣的高分。但是,每一位觀眾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並不相同。
一些觀眾對「慰安婦」這個群體本身表示出關懷。一位女觀眾哭著接受了新浪娛樂的采訪,但她看到了影片中樂觀積極的一面:「這些老人家都經歷了很多的痛苦和磨難,但她們還是很積極地生活。」一位男觀眾也被老人的寬容樂觀打動:「她們很多人並沒有去痛恨這個世界,她們也還會希望去幫助周圍的人,而且能夠更開心地活下去。」另一位女觀眾則注意到了老人們如今生活的不如意:「那些『慰安婦』的倖存者,過得也不是那麼開心,希望她們能夠好好地生活吧。」
還有一些觀眾看到了這部影片的歷史價值。一位女觀眾表示:「這個電影是描寫『慰安婦』的,是我們歷史之中一個很沉痛的點,揭開會很痛,很痛很痛,但是這個傷疤是不能忘記的,應該讓大家都知道,希望歷史不要再重演。」一位男觀眾談到全片最讓他感觸的是日本留學生來中國幫助「慰安婦」:「無論政府的政策如何,都不會影響群眾本身的善良,群眾的感情其實是共通的。」
受訪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二十二》後心情很沉重很壓抑,一位拄拐來看片的男觀眾坦言「沒心情吃飯了」。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質疑「販賣傷痛」,上映之後也有觀眾表示會害怕題材過於沉重。
但也有觀眾坦言看完電影後「很平靜」,因為電影的敘述是平淡而剋制的,但是「當一切恢復到平靜之中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㈣ 電影《二十二》是否被過譽了,,
該片沒有被過譽,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二十二》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後無償借給他的。
㈤ 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
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幸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布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5)電影二十二台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盡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制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葯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㈥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㈦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
㈧ 歷屆金馬獎影帝
1,趙 雷 (1次)
1966年 第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西施 導演:李翰祥
2,姜大衛 (1次)
1970年亞太影展第十六屆 報仇 導演:張徹
3,譚詠麟 (1次)
1981年 第十八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假如我是真的 導演: 王童
4,許冠文 (1次)
1982年 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摩登保鏢 導演:許冠文
5,艾 迪 (1次)
1982年 第十九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邊緣人 導演:章國明
6,麥 嘉 (1次)
1983年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拍檔 導演:曾志偉
7,洪金寶 (3次)
1983年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提防小手 導演:洪金寶
1988年 亞太影展第三十三屆 七小福 導演:羅啟銳
1989年 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七小福 導演:羅啟銳
8,梁家輝 (3次)
1984年 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垂簾聽政 導演:李翰祥
1990年 第二十七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愛在他鄉的季節 導演:羅卓瑤
1993年 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導演:陳善之(劉鎮偉)
9,李修賢 (2次)
1984年 第二十一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公僕 導演:李修賢
1985年 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公僕 導演:李修賢
10,周潤發 (6次)
1985年 亞太影展第三十屆 等待黎明 導演:梁普智
1985年 第二十二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等待黎明 導演:梁普智
1987年 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英雄本色 導演:吳宇森
1987年 第二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秋天的童話 導演:張婉婷
1988年 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龍虎風雲 導演:林嶺東
1990年 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阿郎的故事 導演:杜琪峰
11,鄭則仕 (3次)
1986年 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何必有我 導演:鄭則仕
1997年 第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三個受傷的警察 導演:趙崇基
1997年 第二屆香港金紫荊獎 三個受傷的警察 導演:趙崇基
12,狄龍 (1次)
1986年 第二十三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英雄本色 導演:吳宇森
13,萬梓良 (1次)
1988年 第二十五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大哥大 導演:蔡揚名
14,張國榮 (2次)
1991年 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阿飛正傳 導演:王家衛
1995年 第一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東邪西毒 導演:王家衛
15,曾志偉 (1次)
1992年 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雙城故事 導演:陳可辛 李志毅
16,周星馳 (4次)
1992年 亞太影展第三十七屆 審死官 導演:杜琪峰
1996年 第二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導演:劉鎮偉
1996年 第一屆香港金紫荊獎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導演:劉鎮偉
2002年 第二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少林足球 導演:周星馳 李力持
17,成龍 (2次)
1992年 第二十九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警察故事3之超級警察 導演:唐季禮
1993年 第三十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重案組 導演:黃志強
18,黃秋生 (5次)
1994年 第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導演:邱禮濤
1999年 第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野獸刑警 導演:陳嘉上 林超賢
1999年 第五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野獸刑警 導演:陳嘉上 林超賢
1999年 第四屆香港金紫荊獎 野獸刑警 導演:陳嘉上 林超賢
2003年 第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無間道 導演:劉偉強 麥兆輝
19,梁朝偉 (8次)
1994年 第三十一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重慶森林 導演:王家衛
1995年 第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重慶森林 導演:王家衛
1998年 第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春光乍泄 導演:王家衛
1998年 第三屆香港金紫荊獎 春光乍泄 導演:王家衛
2000年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 花樣年華 導演:王家衛
2001年 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花樣年華 導演:王家衛
2003年 第八屆香港金紫荊獎 無間道 導演:劉偉強 麥兆輝
2003年 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無間道 導演:劉偉強 麥兆輝
20,喬 宏 (2次)
1996年 第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1996年 第一屆香港金紫荊獎 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21,吳鎮宇 (4次)
1997年 第三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旺角揸fit人 導演:查傳誼
2000年 第六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爆裂刑警 導演:葉偉信
2000年 第三十七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槍火 導演:杜琪峰
2001年 第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公元2000 導演:陳嘉上
22,謝君豪 (1次)
1997年 第三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南海十三郎 導演:高志森
23,劉青雲 (3次)
1998年 第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高度戒備 導演:林嶺東
2000年 第五屆香港金紫荊獎 再見阿郎 導演:杜琪峰
2002年 第八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絕世好Bra 導演:梁柏堅
24,劉德華 (2次)
2000年 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暗戰 導演:杜琪峰
2001年 第六屆香港金紫荊獎 阿虎 導演:李仁港
25,黎明(1次)
2002年 第三十九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三更之回家 導演:陳可辛
㈨ 二十二的影片介紹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7-1945)的八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幸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因考慮到這個群體的特殊性,紀錄電影《二十二》劇組是由一支特別的隊伍組成,除了國內外的專業電影人士,還包括各方學者及愛心團體的加入。劇組以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2014年間,劇組人員陸續在中國五個省、二十九個不同的地區紀錄全國各地的「慰安婦」倖存者, 並在拍攝期間,盡力照顧老人生活,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不為趕工而打擾老人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葯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通過與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不僅突破了歷史資料和證據收集的局限性,更從客觀、人性的角度,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展現她們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自然的融入了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影片沒有刻意設計的情節,只是以細膩的感情和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老人最隨意、最自然的生活狀態和無加修飾的情感流露。《二十二》力求在影像、效果、內涵等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戰爭究竟怎樣改變了這群老人的生活?這部紀錄電影將帶你走入這些老人真實的內心世界,聆聽老人娓娓道來她們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