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年,王祖賢和單立文處在顏值巔峰,拍的這部文藝片香艷而又凄厲
女神 王祖賢 自從1987年在 程小東 導演 《倩女幽魂》 中成功塑造了 聶小倩 之後,便成了鬼魅專業戶。那時候她還只是20歲出頭,正當積極上進的年齡,在往後的十多年裡,曾多次出演女鬼、狐仙一類大同小異的角色。
這其中不乏粗製濫造的跟風作品,但也存在一些難得的精品,如改編自 蔡康永 同名小說,由香港名編劇 邱剛健 執導的 《阿嬰》 ,就是風格最為獨特的藝術電影。
有人說《阿嬰》就是一部港台版的 《羅生門》 ,電影從人物設置、故事架構到場景安排都對 黑澤明 代表作《羅生門》有所借鑒,但電影的主題又在《羅生門》的基礎上加入了對女性解放的探討。
一、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女主角 阿嬰 (王祖賢 飾)是官家的千金小姐,小時候她的母親緬哥因與人通姦而被判騎木驢,阿嬰目睹了母親的悲劇命運,令她的一生留下嚴重的陰影。
成年後阿嬰嫁給了武舉 封青雲 ,成婚後第一次回娘家的途中,夫妻二人在一棵斷樹旁邊休息。但原本平靜的一天最後卻演變成慘劇,封武舉被劍刺入胸膛當場死去,阿嬰卻不知所蹤。
都頭 霍桑 和 貫大彩 二人來到案發現場進行調查,他們很快就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一盒胭脂,進而找到了涉案的貨郎 洗小劫 。
隨後貨郎在大堂上供述:在阿嬰和封武舉二人休息之時,強盜 熊艷 (單立文 飾)突然出現。他因和封武舉向來有過節,便捉了封武舉將他他綁在樹上,並當著封武舉之面強暴了阿嬰,最後將他殺死。
霍都頭和貫都頭兩人很快找到了躺在豬圈中的阿嬰,並將她帶回家。
阿嬰面對自己的父親,卻道出了另一個故事版本:熊艷出現後,和封武舉打了起來並將他殺死。隨後熊艷欲強暴阿嬰,被阿嬰手中的梳子刺中脖子,帶著傷逃跑了。
阿嬰有沒有被熊艷玷污,成了這個案件最大的疑團。霍都頭和貫都頭兩人根據熊艷脖子受傷的線索,摸索到了熊艷的藏身之處並將他抓住。
在隨後的庭審中,熊艷又道出了另一個故事版本:他招認自己強暴了阿嬰,且在這個過程中愛上阿嬰,還問了她的名字。
但後來貨郎突然出現並用梳子刺傷了熊艷,熊艷便負傷逃跑,留下阿嬰、封武舉和貨郎三人,而自己並沒有刺死封武舉。
案件審訊到這里,出現了三個人,三種不同的說法,到底誰說的是真相,阿嬰的縣令父親也一頭霧水,他只好把熊艷和貨郎都關進大牢等待發落。
然而就在當晚,阿嬰卻走進大牢,用一種詭異的方式了結了兩人的性命。
二、
因為兩名主要涉案人的離奇死亡,這個案子也成了懸案。
但貫都頭仍沒有放棄,他想到只要拿阿嬰的梳子與熊艷脖子上的傷口進行比對,就能確認熊艷是被阿嬰的梳子刺傷,還是被貨郎的梳子刺傷的了。
於是,他便到阿嬰的房間偷出梳子,與熊艷屍體上的傷口對比後,發現不符;隨後他又把貨郎的梳子拿出來比對,發現是貨郎的梳子留下的傷口。
但查明真相的貫都頭卻在不久之後死於非命,令這個案件再次成了懸案。
至此一共死了四人,卻一點頭緒都沒有。
縣令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鬼神,找到一個自稱能招魂的道士 青肚子 來招魂,想要把四個人的鬼魂招上來問清楚。
其實青肚子只是個招搖撞騙之人,並不會招魂,但這時候真的出現了封武舉、熊艷、貨郎和貫都頭的鬼魂。
在一番審訊之後,真相也終於浮出水面,而阿嬰也露出了本來面目。
原來,當日熊艷被貨郎刺傷之後慌忙逃走,貨郎卻又對躺在地上的阿嬰心生歹意,強暴了阿嬰後,驚慌著匆匆離開。
後來,阿嬰放下了被綁在樹上的封武舉,但擺脫束縛的封武舉卻因覺得丟臉而提劍想要刺死阿嬰。
阿嬰中劍之後,忍著疼痛亦回劍刺死了封武舉,之後她走到了一個豬圈邊,因為失血過多,就躺在豬圈裡安靜的死去了。
但後來霍都頭找到她時,臉上流露出來的關愛之情是她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於是她化為厲鬼,跟著霍都頭回到閶門縣。
已經成為厲鬼的阿嬰,不再像以前那麼軟弱了,她變得肆無忌憚,先是到牢里殺了熊艷和貨郎兩個人,梳子失落後,又殺死了偷梳子的貫都頭。
其實,霍都頭一直都深愛著阿嬰,卻因縣令的反對而無法接近阿嬰,只能將這份愛意埋藏在心底。
化成厲鬼的阿嬰卻不再受制於封建禮教的束縛,能夠追求自己的愛情了,因此最後她終於和霍都頭走到了一起。
三、
電影的前半部分明顯借鑒了《羅生門》,人物的出場和對案件的不同詳述都跟《羅生門》如出一轍。
但本片故事的著重點卻並不在撲朔迷離的案件本身,而是透過案件講述阿嬰與四個男人之間的 情感 瓜葛。
封武舉 是阿嬰的縣令父親挑中的女婿,身上自然具備了與縣令相似的特質。他修身養性、視性為惡,以正人君子自居,面對阿嬰的身上散發的魅力始終壓抑著自己的 情感 ,表面上裝作十分冷淡。
這種人自然是非常無趣,阿嬰也感受不到他的絲毫愛意。
熊艷 卻是個簡單粗暴、敢愛敢恨的人。他有很純粹的慾望,如野獸一般不加掩飾,片中也多次表現出他的獸性。
之後,他對阿嬰產生了愛意,因此變得溫柔,這是阿嬰之前從未感受過的,也因此她會向其透露自己的名字。
突然出現的貨郎卻是另一副模樣,他是個萬人迷,喜歡在臉上抹粉把自己打扮成英俊小伙,也輕易便能討得女人歡心。
但貨郎是個投機份子,他生性膽小,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也是個衣冠禽獸之徒。
但這兩個人的出現喚醒了阿嬰的慾望,當她知道與霍都頭的感情才是真愛時,便義無反顧化成厲鬼,去追逐自己的愛情。一個女人只有在死後才能把握自身的命運,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四、
片中選角最好的兩個角色是王祖賢和單立文,這兩人的表演,才讓這部電影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王祖賢在隱退之前出演過70多部電影,其中一大半都是商業片,《阿嬰》是她為數不多的偏藝術類型的文藝電影。
阿嬰與聶小倩雖然同為女鬼,卻是完全不同風格的裝扮。
王祖賢的臉上和身上都被施了重粉,近乎慘白的面容,搭配鮮紅艷麗的紅唇,身穿帶著東方古典意境的白式服飾,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王祖賢的表演將這個人物前後性格的巨大反差也詮釋得非常到位。
阿嬰為人時是逆來順受,絲毫沒有反抗能力的柔弱女子;而化成厲鬼之後,卻掌握了自身命運的主動權,遊走在男人之間,展現出陰狠決絕的女權,這代表了女性的思想解放。
與王祖賢形成「雙璧」的另一個人物是單立文飾演的熊艷,與《羅生門》中三船敏郎飾演的多襄丸相比,熊艷這個人物在蠻橫、霸道與兇殘之外,又多了一份鋒芒畢露的野性。
其身上散發的雄性荷爾蒙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得到,令人印象深刻。
單立文作為香港重金屬搖滾樂隊代表人物,在電影圈也頗有建樹,他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多次塑造西門慶一角,被影迷稱為西門慶專業戶。
選角導演正是看中了他身上外露的男性魅力,熊艷這個角色也算是他的本色出演了。
而其餘配角中有 高捷、黃耀明、於寒、柯一正、陳穎芝、宣彤、陳慧樓 等人,都是各具特色,組成一幅明朝眾生相。
五、
《阿嬰》先於1990年12月29日在台灣省上映,後又於1993年12月18日在香港上映,兩個地區分別上映不同的剪輯版本。在香港僅上映4天,取得49萬港元票房。而現在這個香港版本已經失落,網上流傳的都是136分鍾的版本。
比較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目前尚未被修復,網上流傳的片源都很不清晰,且色調偏暗。
加上全片都處於一種詭異的氛圍之中,沒有配樂,只配了凄婉凜冽的鬼號之聲,令人毛骨悚然,習慣看劇情片的觀眾會比較難接受。
但如果是靜得下心來觀看電影的觀眾,還是會覺得《阿嬰》是一部風格獨特的好電影。
最後需一提的是,處於顏值巔峰的王祖賢和單立文,光看他們的容貌就已經很值得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
⑵ 一部老僵屍片 一開始有個道人找了些僵屍碎片組成
推薦這篇魏君子的BLOG:「僵屍大時代」——香港僵屍電影漫談(提到的都是經典)
吸血鬼及僵屍電影在西方已有70多年的歷史,類型成熟、影響廣泛,不僅啟發香港拍攝此類影片,更對其有著「偷師」的借鑒意義。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禾公司製作的極具中國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接連創造票房傳奇,令得跟風搶拍之作橫行,成功引領「僵屍大時代」潮流之際,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洋「吸血鬼及僵屍片」的文化影響。——因此,要概括整個香港僵屍片的盛衰歷史,我們或可從「西風東漸、土洋結合」這八字中窺出些關乎「跨文化」的究竟來。
·壹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驚悚鬼怪電影的發展緩慢,影片數量質量皆遠及不上喜劇、歌舞、武俠、功夫等類型片。至於僵屍片,更屬於被遺忘的題材,偶爾幾部如《僵屍復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屍片的簡陋之作,並未引起反響。倒是1974年,邵氏電影公司與英國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屍和「湘西趕屍」傳說的《七金屍》在當時頗受關注,影片由英國人執導,劉家良任動作設計,姜大衛、劉家榮等人聯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結合的僵屍片。不過,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對該片的宣傳攻勢雖強,但由於影片風格怪異,內容雜糅,觀眾不能接受,票房最終慘敗。並由此導致之後十年,香港鮮有人再敢碰僵屍電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許鞍華、余允杭、於仁泰等新浪潮導演拍攝的《瘋劫》、《撞到正》、《凶榜》、《山狗》、《靈氣逼人》等驚悚鬼怪電影,運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個性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空前的恐怖氣氛,令本埠觀眾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應熱烈;與此同時,洪金寶融合功夫喜劇與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則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極受歡迎;至此,香港的驚悚鬼怪電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勢至今不衰。
低成本製作的「靈幻功夫片」大獲成功,使得洪金寶和他的寶禾公司嘗到了甜頭。繼《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之後,洪金寶又開始嘗試將僵屍題材融入「靈幻功夫片」中,不過當時洪金寶等人對本土民俗傳說的僵屍顯然沒有信心,而是想西風東漸,打算借70年代風行歐美的「吸血僵屍」吸引香港觀眾的眼球,因此,專門聘請了英國拍僵屍片的高手設計僵屍造型及嚇人橋段——但後來洪金寶、劉觀偉、林正英等人經過一番仔細研究,發覺西洋吸血僵屍的意念始終無法與他們的靈幻功夫融到一處,便放棄了這一做法。
恰在這時,於仁泰與許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國傳統民俗取經,借「湘西趕屍」為噱頭,以鄭則仕、許冠英的趕屍道士大戰僵屍的情節製造笑料和緊張氣氛,雖不算特別成功,卻啟發了洪金寶、劉觀偉等人。於是,寶禾公司創作組轉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風格與「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劇·靈幻」一脈相承,終於在1985年製作完成了香港僵屍片中具有開創意義的經典之作《僵屍先生》(劉觀偉執導)。
·貳
「香港的僵屍電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屍還魂」——香港影評人吳昊先生此話確實一針見血。單拿《僵屍先生》來說,當年功夫片中最常見的民初背景、師徒關系、鬥趣情節都被編劇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關「僵屍」和「茅山術」的具體細節則極具民間色彩,用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降制僵屍的民俗傳奇手法都被《僵屍先生》統統吸收,並被「九叔」林正英用極其專業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開來。
僵屍的造型動作特徵同樣向民俗傳說取經: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並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同理,人閉呼吸可避僵屍,這也是《僵屍先生》最令觀眾印象深刻之處,由此該片在台灣上映時又叫作《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屍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變僵屍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及僵屍片的啟發。
另外,《僵屍先生》中的「靈異怪類」也並非全是「僵屍」,尚有王小鳳扮演的女鬼色迷男子的情節,事實上《僵屍先生》以及以後的同類影片中也都有僵屍之外的鬼魂精怪出現,而香港的僵屍片在某種程度上本來就應屬於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范疇,只不過可以獨立成章罷了。
《僵屍先生》於1985年底公映,觀眾趨之若騖,票房狂收2000萬,列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第五位,引起巨大轟動。次年5月,寶禾公司再度出擊,拍攝了《僵屍翻生》,影片將《僵屍先生》中的驚鴻一瞥的趕屍情節發揚光大。「湘西趕屍」的民俗傳說被加以改良在銀幕上蔚為奇觀:深山荒野之中,茅山法師前面搖鈴引路,後面蹦跳著一串頭貼黃紙符的僵屍,情景詭異新奇,令觀眾大為受落。而「僵屍翻生」則是影片最大的噱頭:被趕之行屍被施法變成恐怖僵屍,茅山師徒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刺激搞笑,盡顯黑色喜劇風格,自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正因為《僵屍翻生》延續了《僵屍先生》的成功,才使得港台片商覺得有利可圖,掀起了爭拍僵屍片的熱潮。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風之作上映,其中較有名氣的有袁和平導演的《僵屍怕怕》、黃鷹導演的《茅山學堂》等。嚴格來說,這些影片雖然故事情節有所變化,但皆未跳出《僵屍先生》和《僵屍翻生》設定的茅山術斗惡僵屍的套路,盡管個別搞笑嚇人橋段襲自西方吸血僵屍片,整體卻仍是中國傳統民俗趣味的體現。——相比之下,洪家班的寶禾影業同年推出的另一部僵屍片《僵屍家族》,則積極向國外電影偷橋,不僅在當時香港僵屍片中獨樹一幟,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受到熱烈歡迎。
說到《僵屍家族》與同期香港僵屍電影的最不同處是僵屍有了感情,僵屍原本被描繪成毫無人性知覺的怪物,而片中這三個僵屍因是父母與兒子的關系,自然舐犢情深。小僵屍誤落人間,與幾個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溫馨有趣的小把戲,明顯是抄自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故事,雖然只借了皮毛,僵屍倒也稍沾了些親情友情氣。不過,畢竟是嗜血殺戮的行屍走肉,最後一場僵屍大鬧繁華都市的重頭戲又借鑒了日本的怪獸電影的情節,香港觀眾看得離奇有趣,日本觀眾卻是親切熟悉。再加上具有超能力的小僵屍正合扶桑文化口味,更使得《僵屍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後竟也出現了短暫的「僵屍熱潮」,恐怕這是香港電影人所沒有想到的。
·叄
1987年是僵屍題材風頭正勁之時,引領僵屍電影潮流的寶禾影業雖然狠嘗了幾次「僵屍」的甜頭,卻沒有接著搶市,而是拍了一部《靈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術鬼怪魂精之餘,惟獨沒和僵屍沾邊,只涉及了另一類民間傳說中活人被術士施法控制的所謂「行屍」。不過,即便如此,片中呂方和小孩演的搗蛋鬼的服裝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觀眾喜歡的清朝僵屍。另外,同期的幾部喜劇片如《精裝追女仔2》《福星闖江湖》中都加了扮僵屍嚇人的搞笑橋段,看來其時「僵屍」熱潮的影響力已不僅限於同類影片。
同樣在1987年,鄧光榮的「影之傑」電影公司製作了一部完全不同於寶禾公司開創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屍片:《猛鬼差館》。該片由兩名在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電影人負責劇本編寫和導演工作。其中一人叫做王家衛,本來主要為陳勛奇作編劇,但並不是很成功,還曾經因劇本編寫太慢被新藝城炒了魷魚。另一人叫劉鎮偉,本來不是搞電影的,早年在某財務公司工作,後來該公司搞起了電影,成立了「世紀」電影公司,他便成了該公司的製片經理。監制了《凶榜》、《殺出西盤營》、《烈火青春》幾部「新浪潮」導演作品後,對電影的興趣愈發濃厚,竟棄了製片經理不當,改做電影編導。
兩人合作的這部《猛鬼差館》雖然是當時最熱門的「僵屍「題材,卻並未淪為跟風之作,而是藉助流行拍檔喜劇模式,配合各式各樣中西鬼片的驚悚搞笑情節,拍成時裝版的警察、僵屍大鬥法的驚悚搞笑喜劇,與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屍片大異其趣。影片的「僵屍」也不再是清朝遺老,居然改為抗日時期在港自殺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抖篷的西方紅眼吸血鬼形象,至於片中警察們最初採用的對付僵屍的方法亦是用木樁釘入僵屍心臟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數。
《猛鬼差館》上映後,觀眾對這種「土洋結合」的僵屍片倍感新鮮,票房自然輕易過千萬。劉、王嘗此甜頭,豈能罷休?1988年再次聯合編劇,以《猛鬼差館》原班人馬繼續打造時裝僵屍喜劇《猛鬼學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隊大戰僵屍猛鬼的瘋狂好戲,影片繼續向西方類型片借橋,同時又大膽創新,比如用放水放電消滅僵屍的方法,不僅本土茅山術中沒有,亦不見於西方的吸血僵屍片。——相較而言,與該片同年上映的《僵屍叔叔》卻仍體現了本土化的民俗傳奇,以前「寶禾」僵屍片中常見的搖鈴趕屍、師徒鬥趣,門派之別的惡作劇整蠱、茅山法術大斗清朝僵屍的等等橋段皆被《僵屍叔叔》照單全收,並且拍得趣味盎然、娛樂性十足,再次延續了寶禾公司製作僵屍電影的票房神話。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的最後一次風光了。
·肆
在香港的僵屍電影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鍾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則當屬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長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為香港僵屍電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對僵屍片這種令自己聲名鵲起的題材確實也情有獨鍾,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
因此,當香港傳統的茅山僵屍片由於被眾多跟風之作反復模仿毫無創新,以至漸漸失去觀眾時,林正英為避免香港僵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餘,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僵屍融入香港僵屍片中,他於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僵屍」,道長與小僵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僵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僵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葯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屍,方才大功告成。
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長與基督教徒的「雞同鴨講」、茅山術與西方僵屍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觀眾大為受落。影片上映後票房過千萬,雖因林正英不計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卻打開了香港電影人重新審視本土僵屍電影的思路。之後的1990年,本已山窮水盡的香港僵屍電影再度掀起創作熱潮,西風東漸之勢亦愈演愈烈。
打響1990年僵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歡》名為「捉鬼」,實為「收藏僵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僵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為一個小噱頭而已。
林正英在這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僵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類型片的綜合體。至於擅長中西混合的劉鎮偉,在稍後的《屍家重地》中,表面看來似乎向本土傳統僵屍片取經,並夾以盜寶情節,實質上卻是借僵屍題材調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屍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張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荊軻、王昭君胡搞亂唱、意圖接近秦屍然後滅之的橋段,充滿戲謔,實是劉鎮偉喜劇風格的最佳體現!
其實,若論香港的僵屍片中將民俗傳統與西洋吸血僵屍結合得最為荒誕的,應首推陸劍明導演的《僵屍醫生》。影片從醫生林保怡在英格蘭與女吸血鬼陳雅倫在一夜風流時被咬,事後回港逐漸呈現西方吸血僵屍症狀:如懼怕陽光、貪食患者鮮血,喜著黑色斗篷、晚上睡覺甚至如蝙蝠倒懸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運功將他治好。孰料此時吸血鬼伯爵趕到香港,於是眾人與其在醫院展開血戰,眼看不敵之際,林保怡等三名男醫生竟然被劉、關、張蜀漢三傑附身,最終戰敗西洋吸血僵屍!
無可否認,《屍家重地》與《僵屍醫生》的編劇都有信馬由韁的超強想像力,但如此單純為搞笑而搞笑的荒誕不經,觀眾似乎並不買帳。相比之下,倒是德寶公司製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電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幾部僵屍片中最受歡迎,林子祥所飾的吸血鬼李伯爵,身處歐洲古堡,身著黑色禮服,如西方哥特文學中的貴族吸血鬼一般優雅,影片情節亦是有吸血、有驚情,有惡斗、有浪漫,頗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韻,只是少了些驚恐怖的氣氛罷了。這與之前香港的僵屍電影只顧胡亂抄襲和盲目嫁接,卻從不理會西方吸血鬼與僵屍原來有本質不同的做法大相徑庭,可稱得上香港僵屍片向國際化靠攏的一次大膽嘗試。
·伍
盡管1990年香港僵屍電影的創作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棄了本土茅山術的傳統套路,但總的來講,反映並不如人意。太多的粗製濫造使得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賭片和稍後徐克的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電影片商聞風而動,都改拍賭片和武俠片去了,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僵屍題材竟鮮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實上,此時僵屍電影確實已積重難返,可憐只剩下林正英獨撐大局,雖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這等集茅山法術、異域風俗、喜劇名片《上帝也瘋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屍祖宗大戰非洲巨人等諸多精彩橋段的創意之作,但最終無力回天。因此,這之後的作品無論是回歸本土茅山僵屍片的《僵屍至尊》、《新僵屍先生》、《音樂僵屍》、《湘西屍王》,還是如《一咬OK》一樣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電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連票房敗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風武俠片的熱潮風起雲涌之時,香港的僵屍片卻徹底陷入絕境。
不過,俗語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20世紀90年代中期,僵屍題材雖然在香港大銀幕上幾近絕跡,卻在電視熒屏上繼續「苟延殘喘」,而這依然要歸功於「僵屍道長」林正英的不離不棄。1995年至1997年,他與亞視合作拍攝的《僵屍道長》系列劇集,收視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體現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還是大有市場的。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准備接拍《僵屍道長》第三部時,卻因肝癌於1997年病逝。這位平時素來低調的「老實人」(蔡瀾語)的死訊一公布,香港電影界皆驚,痛惜之餘,不免哀嘆香港自《僵屍先生》以來創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雜技便可營造驚人視覺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劇風格的茅山僵屍片,在林正英仙逝後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事實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紀之初,香港銀幕上倒是又出現了類似僵屍電影的《生化壽屍》(葉偉信導演)和《生化特警之喪屍任務》(鄭偉文導演)等片,不過它們的主幹情節模仿的皆是西方電子游戲《生化危機》,至於什麼生化壽屍、喪屍也都是舶來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猙獰兇殘嚇人或可與中國本土僵屍有一拼,但嚴格來說,其實與僵屍片根本無甚關聯。而在電視熒屏上,亞視在林正英死後,放棄製作傳統民俗的《僵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家族體系的現代靈異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劇情則是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完全娛樂性的僵屍片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連亞視的死對頭、無線電視台的老闆邵逸夫都大度的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拍得好看呢。但盡管如此,該劇拍到第二部便開始收視下滑,並且這股「西風東漸」的僵屍題材也並未因此延伸到大銀幕上來。
·陸
說到近兩年來的香港僵屍電影,倒有兩部問世,一部是2001年梁鴻華導演的《趕屍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監制、錢升偉導演的《僵屍大時代》。這兩部電影皆可稱得上回歸傳統的茅山僵屍片,《趕屍先生》甚至完全取材自湘西趕屍的傳說,集巫術、茅山、下蠱等民俗怪談於一身,連男女角色的服飾都取自湘西少數民族,追根溯源到如此境地,在港片中固然少見,但對觀眾而言,卻也未覺有多新鮮。至於徐克的《僵屍大時代》,表面看來,清末背景、師徒鬥趣、深宅鬥法、屍變、師徒合力斗僵屍體等情節皆是套自本土傳統僵屍片,但實際上仍體現了徐克一貫的冷竣風格,人與人之間各懷鬼胎、爾鷸我詐,為了面子傳宗接代、為了利益謀財害命!暗冷的色調,驚魂的夜晚,兒女之情是如此蒼白無力,有的只是對僵屍的恐懼,對這個世道的漠然。
《蜀山傳》之後的徐克沒有再大玩電腦特技,而是注重寫實的動作打鬥,但剪接依然凌厲,視覺效果依然驚人。只可惜《僵屍大時代》空有徐克的意念,卻沒有良好的內容和細節基礎,各方面都不對勁,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仍不免淪為一部技術性電影,最終竟至影片迄今還未公開上映,只以音像製品方式流入市場的悲慘境地。
現今看來,體現民俗傳統的茅山僵屍片似乎已走到盡頭,少有觀眾捧場。而2003年的《千機變》則走了一條完全洋化的路子,影片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片(尤其是《刀鋒戰士》)的模式,僵屍聖典「Day for night」,陳冠希、黃秋生出身僵屍家族,鄭伊健、鍾欣桐身為僵屍獵人,僵屍王子與凡人女孩的愛情等等都似曾相識。
不過,《千機變》整體雖是僵屍片格局,但情節卻多以Twins這兩個小女生的吵吵鬧鬧和愛情經歷為主,蔡卓妍的兩次戀愛,鍾欣桐喜歡成熟的老大哥,彷彿一部靈幻動作版的《這個夏天有異性》,只有開篇和結尾兩場斗僵屍的戲份才有點僵屍片的樣子。看來即便是僵屍題材也不能壓制Twins的青春活力,而林超賢只能將《千機變》拍成混合類型的電影,有動作打鬥、有法術特技、有詼諧搞笑、有生死煽情、有輕松愛情、故事駁雜得頗具港片特色,只可惜情節難免鬆散,橋段老套,不見導演功力。至於《千機變》的特技,倒是很花哨,看得出來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進行製作,僵屍飛檐走壁的電腦特技像極了《蜘蛛俠》,其他如僵屍屍化、蝙蝠亂飛、教堂決戰的特技畫面雖然似模似樣,不過卻似曾相識,未見新奇,因此營造出的視覺奇觀恐怕也不會有令人驚艷的感覺。
劇本的蒼白和導演的失敗註定了這部擁有明星陣容、動作特技等諸多賣點的《千機變》將成為熱鬧一時的流星之作。強大的宣傳攻勢雖然令《千機變》的票房暫時收得,卻對香港僵屍電影的復興毫無用處。
其實,相見不如懷念,縱然香港僵屍片真的風雲再起,但世間已無「九叔林正英」,又有什麼意思?
也罷,香港電影的「僵屍大時代」只能是一個記憶了。所謂重掀熱潮,不過是我等港片遺少的痴人說夢,偶爾無聊喟嘆一下總可以吧。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5572f33e010002cl
⑶ 一個90年代很老很經典的鬼片,求名!!!!
片名:兩公婆八條心(The Strange Bedfellow)
更多片名:摩訶不思議物語
導演
曾志偉
張堅庭
盧堅
編劇
張堅庭
黃宏基
盧堅
攝影
黃岳泰
主演
余安安
曾志偉
陳友
渡邊良子
葉童
張堅庭
上映日期:1986年1月11日
地區: 香港
色彩: 彩色
對白: 粵語
類型:驚悚/恐怖
片長:93分鍾
影片介紹:
本片分為三個小故事
"龍種".在未來,社會男女轉型,女主外,男主內,女人在外賺錢養家,男人在家做家務。曾志偉的老婆不想生孩子,就讓曾志偉生,做了一個人造子宮。後來真的有了一個孩子,不過長得卻像猴子。
"本來面目".陳友是個骷髏復原專家,能重現骷髏生前的樣貌,後來他接到一個案子。在復原的過程中,有個神秘的女人來找他,她那個女人說了一些她的姓名之類的情況,那個女人每次來都很神秘,走也走得很神秘。後來陳友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女人,但後來當他完成那個骷髏頭像的復原圖時,驚訝得發現,那個復原圖就和那個女人長得一模一樣。警方在陳友的幫助下很快確定了女人的身份,開始立案調查。陳友因為忘不了那個女人,也開始調查,一次他偷聽到了那個女死者的老公和他情婦的對話,原來。那個神秘的女人根本是那個情婦用整容術假扮得,為得就是可以協助陳友盡快,確定女死者的身份,這樣可以證實那個女人已經死亡,他們這對男女就可以盡快領到保險金……
"雙生傷生"是復制人的故事,講葉童做了復制人實驗,後來那個復制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後,也有了對葉童老公同樣的感情,想要取代葉童,後來那個復制人把真的葉童用細胞分解葯水不斷得分解,讓她消失了。後來又出現了她老公的復制人,說要和她分手,繼續下去……
⑷ 找一部電影的片名
心靈傳輸者 又叫 時空駭客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超能力,往往是檢驗道德走向的底線,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善惡,就給予他極端的權力,那樣他就會撕去虛偽的面具,露出真正骯臟的面目……如果你能隨意用「心靈傳輸術」跨越時空,一眨眼就把自己送到想像中的地方,那算不算是極端權力的一種體現形式呢?
由於一種不規則甚至可以稱之為異常的遺傳基因,一位名叫戴維的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具備了一種超能力,可以將自己在一秒鍾之內運至任何地方,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竟然是打劫銀行……戴維擁有一個不甚愉快、甚至可以說是蠻悲慘的童年,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他獲得能力後,最想做的是改變自己以前的苦難生活,至少他還是一個不甚完善的人,擁有著很大的可塑空間,需要在隨心所欲地掌握能力的同時,面對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慢慢地,戴維發現自己擁有的這種神奇力量,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幾千年的時間了,而且不是「惟一」。由於剛剛掌握「心靈傳輸術」的人,都會像戴維一樣產生短暫的混亂和興奮,做出一些諸如打劫銀行這種不理智的事情出來,所以另一個神秘的組織「游俠」也就應運而生,冷酷無情的他們只要遇見「心靈傳輸者」就毫不留情面地「斬立決」,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戰爭,同樣也維持幾千年的時間了--而戴維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成了「游俠」追捕的下一個目標。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影片還算是一本合格的旅行手冊,有許多對羅馬、東京、紐約以及其他非常壯觀的景色誘人的描述,至於作為一部科幻動作片,就差強人意了。
——《舊金山新聞》
即使裡面有很多宏偉的場景地,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部小眾的電影。
——《時代雜志》
擁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會運用這種能力去為人類做善事,由於影片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所以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超炫、歷時90分鍾的預告片。
——comingsoon網站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升級版的「幻影移形」】
《心靈傳輸者》中講述的是一個驚悚且充滿想像力的傳奇故事,編劇之一、同時還擔當了製片人的身份的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說:「最初的時候,我們只想講述一位英雄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是因為偶然性才被創造出來的,違背了他本人的意願。他只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斷地使用超能力去幫助處於危難當中的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導演道格·里曼、金伯格和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Lucas Foster)花了幾年的時間去豐富它的結構,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並不單單是為了豐富《心靈傳輸者》的劇本,他們想知道更多的神秘故事,以及關於一個年輕人那史詩般的冒險背後的真正起源--為什麼他那麼想重回真實的生活當中,而不是過著充滿夢幻、誘惑力十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如神話般的日子?
對於道格·里曼來說,他對那種由角色來決定故事的影片擁有著熟練的電影技巧,尤其是那種無法預期、讓人神經緊綳動作驚悚片,比如說最近的《史密斯夫婦》和《諜影重重》。如此看來,《心靈傳輸者》所蘊含的潛能是不容忽視的,到了里曼的手中,它就等同於一個機會,可以將那種非常現代化、新潮的表現形式結合進比較古老的講故事方式當中,里曼指出:「我們看到有關超級英雄的大部分故事,其實都是差不多100年前就開始出現在小說當中的,但《心靈傳輸者》的內容卻充滿了難得一見的新意和現代化,最終,它很可能成為我的事業生涯當中一個最大、最有創造力的挑戰。」
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是依據史蒂文·古爾德(Steven Gould)創造的兩部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們分別是《心靈傳輸者》和《反射作用》(Reflex)--裡面的主角都是戴維·賴斯,一個遭遇到重重困難的年輕人。他那看似難以解釋說明的「心靈傳輸」能力令他開始了一種夢幻般的全新生活,遠離過去的痛苦……由於在評論界和讀者群中都受到了高度的歡迎,古爾德的這部系列小說很快就有了大批的追隨者。與此同時,故事本身就顯示出了不受文字局限的潛在力量:當製片人文斯·傑勒迪斯(Vince Gerardis)和拉爾夫·M·威辛安扎(Ralph M. Vicinanza)讀到這些小說之後,他們立刻就知道自己即將經歷一次偉大的電影之旅。
這個時候,廣受歡迎的電影編劇大衛·S·高耶適時地出現了,他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經典的超級英雄或惡棍有關,比如說《刀鋒戰士》和《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的動作驚悚片,專門負責讓這些平面的角色在大銀幕上變得立體。高耶所做的不僅僅是將史蒂文·古爾德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那般簡單,還賦予整個故事更廣闊的涵蓋范圍,包括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格里芬,他是另外一個身世成謎的「心靈傳輸者」,從孩提時代開始,格里芬就已經掌握了時空穿越術……高耶希望可以通過此為影片建立一個更大的范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高耶並沒有延續那種描述超級英雄的常規路數,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個角色,向觀眾展示了他們是如何使用幾乎完美地象徵著「逃避」的超能力的,當然也包括這種能力所帶來的非常真實的誘惑。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不穩定的年輕人展開,隨即營造了一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驚悚氛圍,因為這位年輕人學習到的,將是完全的自由所帶來的一系列因果關系。導演道格·里曼說:「我之所以對高耶創作的原始劇本一見傾心,就是因為故事中那個獲得了超級力量的人,用它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出去打劫了一家銀行……我真的喜歡這種非常誠實的態度。故事中蘊含的是一些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作為一個喜歡用角色驅使內容的導演,我很喜歡它。而且它也給了我非常巨大的想像空間,甚至可以說是瘋狂放肆的徹底研究,我已經連續拍過兩部動作電影了,真的被那種創造這些意義深刻、復雜的角色的過程深深迷住了。」
【影片解析】
與道格·里曼相似,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也是受到大衛·S·高耶的劇本的吸引,才加盟進來的,他尤其對裡面重點討論了一個年輕男子在擁有超級力量的同時,所帶來的人性方面的動盪,感到印象深刻,福斯特說:「『心靈傳輸術』賦予戴維·賴斯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可以逃避他那不快樂的家庭生活,但是這種能力同時也將他放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裡,在那裡,他只能靠自己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成年人,並擁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戴維不得不學習如何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自己內心的陰暗,然後繼續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故事設定,每個人都能將其與自身聯系起來,雖然身為『心靈傳輸者』的特殊境地,但戴維遭遇的一切卻是普遍且大眾化的。」
於是有了史蒂文·古爾德、大衛·S·高耶和副編劇吉姆·烏爾斯(Jim Uhls)聯手奉獻的劇本,再加上道格·里曼、西蒙·金伯格和盧卡斯·福斯特,他們共同為「心靈傳輸者」製造出來一個巨大、歷經了無數年代的歷史的背景故事:他們可以通過意念扭轉時空,超能力也能夠世代相傳,痕跡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電影人們首先是以研究那些相信「心靈傳輸術」的信徒開始的,從奧秘學和邊緣的物理學的理論角度出發,這種情況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西蒙·金伯格解釋說:「我們與許多物理學家都討論過,所以我們明白『心靈傳輸術』在科學領域中是如何體現的,並用這些真實的理論豐富了整個故事。但是我們也從神秘學的角度考慮了一下,所以影片本身還依據了經歷數千年才形成的文化想像力。蘇菲派和印度教差不多幾個世紀以前就有了關於『心靈傳輸術』實用理論的神秘傳說,我覺得其體現形式差不多就是你能夠立刻把自己『運』到一個任何人都不可能爬上去的山頂,或是做一些最為世俗和普通的日常事,提供了一個充滿了誘惑並可以隨便展開想像力的機會,像這種承滿了心願的故事元素,往往都擁有真正的感染力。」
然而擁有完全開放式天性的「心靈傳輸術」,也給製造邪惡之人提供了相等的機會,盧卡斯·福斯特表示:「很多人使用『心靈傳輸術』並不是因為這樣做很酷,或有趣,比如說在巨峰之巔用完早餐後,又一眨眼的功夫跑到澳大利亞去沖浪……這里有一些人的出發意圖本來就非常邪惡,比如說弄一件核武器,然後把它扔進白宮。當你仔細思考的時候,會發現『心靈傳輸術』帶給你的重重驚喜,然而它同時也類似於是一種詛咒,如果這樣的力量落入壞人之手,或者被某些能夠操縱『心靈傳輸者』的人利用,他們就能把自己的邪惡散布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情。」
「心靈傳輸者」的存在也導致了「游俠」的產生,那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精英團體,他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就是為了阻止「心靈傳輸者」將自己的能力用在邪惡的一方面。在那些「心靈傳輸者」擁有成熟的心智之前的短暫時間里,就成了殘忍無情的「游俠」特工追捕的目標,他們會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夠除掉「心靈傳輸者」。
為了給這個足以媲美史詩故事的內部復雜結構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影片的製作團隊一直遵循的是「心靈傳輸術」的兩條最基礎的規則:一、你能把自己傳輸到任何你剛剛看到的地方;二、你也能把自己傳輸到以前從未見過的地方,只要你對那個地方擁有強烈的視覺記憶。
至於其他完善「心靈傳輸術」規則的還包括「傳輸傷疤」,那是一種瞬間的不正常現象,是被「心靈傳輸者」留在身後的時空里的一些分裂--這樣可以讓其他「心靈傳輸者」尋找他運行的痕跡。然後這里還有「時間繩索」,是「游俠」用來擱淺、跟蹤並終結自由游盪的「心靈傳輸者」的電子武器,是「心靈傳輸者」最害怕的東西。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由於埃文·蕾切爾·伍德拒絕了米莉這個角色,蕾切爾·比爾森才有機會出演。
·一開始的時候,戴維和米莉這兩個角色是由湯姆·斯塔里奇和泰莉莎·帕爾墨分別飾演的,在影片拍攝了兩個月後,由於預算資金不停地膨脹,拍攝被迫停止。後來海登·克里斯滕森和蕾切爾·比爾森重新加盟進來,影片也開始了重拍計劃。
·埃米納姆拒絕了在影片中客串一位明星的請求。
·劇組接到允許,可以在羅馬圓形大劇場拍攝三天,前提是不許放任何器材在裡面。而且時間也只局限於早上6:30至8:30,下午3:30至5:30,這樣才不會打擾遊客。至於照明方面,只允許使用自然的太陽光。
·影片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拍攝時,故事中描述的那個高中,其實就是休倫湖高中,拍攝期間,校方允許學生們作為一些臨時演員出現在場景地、或者學校周圍。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Davey: Why are you walking?
Griffin: I like walking for a change! Makes me feel normal...
戴維:為什麼你要走著去?
格里芬:我喜歡走路改變一下自己!讓我感覺自己很正常……
Davey: Take a deep breath...
戴維:做一次深呼吸……
Cox: You think you can go on like this forever? Living like this with no consequences? There are *always* consequences.
考克斯:你覺得你能永遠像現在這樣繼續下去嗎?靠這種能力生存而不引發後果?這里「永遠」都會有因為你使用這種能力而帶來的不好後果。
Griffin: Welcome to the war.
格里芬:歡迎加入戰爭。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有超能力的沖浪板:戴維與女孩在倫敦上過床後,他把自己傳輸到一家賣沖浪用品的商店,在那裡得到一套沖浪服和一個沖浪板。他先是來到一個海灘上,但是其他沖浪者卻告訴他這個時候只有斐濟那裡有海浪……鏡頭一轉,在斐濟駕馭著巨大的海浪的戴維來了個空翻,然後又把自己傳輸回巨峰之巔,然而當他從斐濟跳回來時,沖浪板被留在了那裡,可是在峰巔,我們卻看到沖浪板分明就擺在他身邊。
·質地總在變化的數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當戴維第一次走進他在酒店的房間時,房門上的房號是三個粘附上的數字,數字是黑色的,印在金屬牌上。隨後,當他返回房間,房號卻變成了又黑又大、鑲嵌在門上的數字。
⑸ 問一部電影
可能是最新的影片 《熱帶驚雷》 如果是喜劇片的話就沒錯了~(如果正確的請給答案)
⑹ 葉童的恐怖片的名字
葉童的恐怖片叫作《兩公婆八條心》。
《兩公婆八條心》是由曾志偉,張堅庭,盧堅執導,曾志偉、余安安、陳友、渡邊良子、葉童、張堅庭等主演的一部科幻電影,影片講述了本來面目、龍的種和雙生傷生三個小故事。
故事中本來面目陳武是著名的科學復顏專家, 但這次交來的頭骨很不完整, 在束手無策間, 來子一位冒充警務人員的Winne,原來死者丈夫興Winne設下的一個殺妻騙保險金的陷阱。
故事背景
《兩公婆八條心》故事中,生兒育女是由電腦決定, 淑嫻(曾志偉), 龍剛(余安安)渴求哲嗣以繼香燈, 但社會規定生育必須用科學家,工程師等精英之精子, 以確保新一代體魄強健,聰明伶俐. 最後, 淑在百般懇求下, 終獲醫生同情, 試植胚胎於自己體內, 結果懷胎十月, 誕下麟兒。
(三)雙生傷生 僮內柔外剛, 不能接受丈夫提出分手, 暗地在熱茶放下迷葯, 在殺夫前, 丈夫道出原來僮有孿生姐妹藍, 僮於夢中鵠一男, 正是藍之男友, 僮不能自拔, 追尋來港, 殺藍並冒興該男成婚, 在此時其夫又道出原來他亦是孿生兄弟頂色。
⑺ 用頭骨復原原來的長相的大陸電影
你說的這部電影用頭骨復原原來的長相的這個電影肯定是大陸產的,然後其次就是說你可以在網路裡面搜索一下,或者在網路貼吧裡面發個求助帖。
⑻ 守護甜心
吶吶,兩個地址,去看看吧。
http://ke..com/view/1012464.htm
http://ke..com/view/1411253.htm
⑼ 跪求經典的台灣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6NKXSKjnzBgq7u3HJklUCw
⑽ 請問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獻給天性敏感的人
我們必須先體會到: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我們其實比可見的形體要大很多。如何將意識從肉體次元拓展到能量體次元、意念體次元,並觸及自性本體次元,《還我本來面目》揭示的宇宙真相,將引領您回返條靈性之路。人從投胎入人體、到呱呱落地,到年紀稍長學習做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學努力做好學生,到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學習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說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為了能適應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不斷遭受的挑戰和威脅,我們不停地調整自己,我們的本性也不斷地被扭曲,漸漸的,在這個扭曲本性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另一個「我」。現在我們認知的「我」,事實上是經過了一個遺忘的過程所形成的另一個我,和最初來到這世界上的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自我療愈」就是重新尋回自性本體的過程。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不只是單一肉體的存在,人是一個多層次元的互動系統,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了——肉體、能量體、意念體和自性本體四個次元。以這樣的眼光為基礎,來看我們人類身體功能的運作,才可能再進一步往下談療愈,因為療愈不是只發生於肉體的層次,療愈必須是在多層能量次元體系才能發生。在了解人類四個層次的次元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發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們了解到自己不是一個尋找靈體的肉身,而是一個存在於肉身的靈體之後,我們會對於以往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經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幫助讀者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和責任。 編輯推薦《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張德芬推薦身心靈作家
讀完這本書,你能對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納。
這是《還我本來面目》作者吳至青老師和賽安慈老師多年教學和自己體會出來的心血結晶,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給天性敏感的人,國際知名導演李安,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台灣《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推薦閱讀。
1 分裂型人格 2 口腔型人格 3 忍吞型人格
4 控制型人格 5 刻板型人格 媒體推薦我這做電影的累業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們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
——張德芬有機會接受老友至青及安慈的療愈幫助,受到很多的慰藉與啟發。我這做電影的累業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們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更高興他們把這些可愛可貴的經驗及智慧,分析整理出來嘉惠眾生。
——國際知名導演 李安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讀、一讀再讀的書。如果用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心境讀,你的人生可能從此不一樣。
——台灣《商業周刊》發行人 金惟純 作者簡介作者:(美國)賽安慈(Anthony Sainz) (美國)吳至青(Chin-Ching Wu)
賽安慈博士(Anthony Sainz),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研究所教授,他身世傳奇,是全美極少數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而獲得博士學位的大學教授。在美國首創並研發「靈性與療愈學」。
吳至青,博士 知名美籍華裔療愈師,紐約大學語言病理學博士。
賽安慈博士和吳至青博士十年間為數以千計的人實施療愈,包括國際范圍內的多位名人。 序言 2009年初,我回台灣過春節,有人大力推薦我看《還我本來面目》這本書。基於愛讀書的習慣,我立刻就去購買了這本書。回京後仔細閱讀,果然一個「好」字。自從接觸靈性的世界以後,我一直在探討物理學和靈性的關系,希望能看到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而至青和安慈老師的著作,是我見過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解釋得最清楚的,可以讓我們很容易就明白「心物融合」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的功能不僅於此,它還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作為一個「人」,我們究竟可以用什麼樣不同的方式來剖析自己。兩位老師的立論,不但符合科學的標准,許多經驗更是他們親身體會而來的。讀完這本書,你不但能夠更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更多的理解,同時也能對自己的性格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接納。這份了解是來自勇於面對自己的創傷,願意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而來的。
第一章療愈——先從物理學出發
用「頂天立地」來形容人類的處境是最恰當不過了。人同時存在於兩種不同的世界,頭上頂著高層次的靈性世界,腳下踏著物質化的實體世界,人既有肉體也是靈體。乍聽之下靈與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但靈性和肉體並非毫不相干,因為物質即能量,有形無形皆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分別在於振動頻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意識或形式的不同物質。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
關於物質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氣」或是物理學上的「振動」),源自古埃及和希臘的「秘傳哲理」談到宇宙七個原理的「振動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而東方聖賢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問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動組成。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問的關系,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e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
然而,由於人類受限於感官所能觸及的三維空間及線性的時間觀念,誤把實體的、有邊界的物質,與連續的、波動的能量場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前者以牛頓的古典動力學(classical dynamics)為代表,而後者以馬克斯威爾(James C.Maxwell)的古典電動力學(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為代表,兩者成為19世紀末古典物理學達到巔峰的兩大支柱。可是,當科學家再往最微細的次原子領域探索,或向最廣闊的宇宙蒼穹深究時,卻發現在人類感官經驗所不及的境地,物質與能量的本質其實是合而為一的。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及相對論,也徹底顛覆了古典物理機械式的時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