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我是中國人》讀後感1000字數
講述的是一個特別的抗戰故事。來自台灣的青年海生(李乾銘飾)深受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滿腔熱忱的加入了日本特別縱隊奔赴大陸參戰。但是,當他親眼目睹了日軍殘殺中國平民的暴行後,他卻一心只想逃回家鄉。在回鄉的路上,海生遇到寧毓(顏丹晨飾)等四個女孩。迫於無奈,海生答應送她們去已被佔領的南京城。一路上,海生不僅要保護著寧毓四人,還要躲避特別縱隊隊長山本一郎的追殺,最後,四個女孩中只有有著日本血統的櫻子活了下來。當櫻子也看清了日本軍人的真實面目後,海生決定奮力掩護櫻子突出日軍的重圍……該片情節曲折,動人心魄,愛國與反戰主題交織其中,可謂一場愛與火的戰歌。
㈡ 求 電影逆光飛翔 觀後感 500
這種東西 其實你不用到這里來求 到豆瓣一搜 影評一把 都能當讀後感
比如
《逆光飛翔》是一部絕對不應該錯過的台灣電影,除了在金馬獎獲得了三項獎項外,還代表了台灣參與奧斯卡。說實話,近年的台灣電影憑小清新的風格走出了自身的一條路線,而且得到了各地影迷的支持與期待。獨立電影走到主流是近年台灣電影的趨勢,而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又熱烈的配合。在奧斯卡的頒獎台上,李安的一句「感謝台灣」讓我們看到這一個小島有很多的可能性。台灣的小清新、青春、勵志電影給觀眾最大的感覺是純真、是回到過去、是從生命的無奈里找到一點正能量,電影產業除了是提供娛樂作用與商業考慮外,重要的是尊重創作,鼓勵共融,具反映社會真實的特質。
當一個殘疾人士有份擔當男主角時,我們看到電影在有需要時是要真實地面對群眾,《逆光飛翔》讓筆者想起在《The L word》里頭正就是有位殘疾的演員。共融是重要的,最重要是給演員參與其中,證明到他們是殘而不廢的。或者在電影里頭黃裕翔的角色並沒有突破,因為他做的角色就是他自己。而導演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帶出殘疾人士與社會之間在磨合方面的問題,他的同學並沒有口說歧視他什麼的,但背後卻嫌棄他,認為他是製造麻煩。而他自己脫離了家庭的保護圈,走進社會,走進繁華的台北市,讓他有感要學會自立與做到的事情就應當自己做。《逆光飛翔》與幾年前的《聽說》比較,看起來《逆》片最為真實,《聽說》在結尾寫到原來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在某些程度上對於殘障的觀眾來說,有種尊重彷似是空談的。
然而《逆》片採用真實的人,不但證明其殘而不廢,更是證明只要有才的就可以擔當其它的崗位,比如參與電影的原創音樂的創作。里里外外,電影反映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生命力,青春、夢想、愛、友情,再加上小清新的拍攝手法,女主角的演技等都升華了這部看似是平淡的電影。而在戲內巧妙之處是如何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連系在一起,兩個都是青春年華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有各自努力的目標,然而有人很想曝光,有人不想曝光,正好成為了戲里的對比。讓人看得見總是有優點與缺點,無論做得怎樣總會有人批評,但批評也是一種反響,主人公希望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對他才華的認同。至於女生方面,她需要的是自信,她介意別人如何看待她,她一直都覺得自己跟在別人背後跟得太久,終於決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受制肘。
他們二人互相給予對方鼓勵,互相的理解,或者前方的路未必很順暢,但起碼他們都嘗試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嘗試的那一步是重要的,我們會失意,我們會被現實打敗,但我們要從挫折中站起來。這是電影教會我們重要的信息,他們做到了,而我們也要堅守自己心中的小夢想。
台灣影人叫導演張榮吉做有前途的明日之星,第一部處女作長片就一鳴驚人,成績突出,又得到觀眾的愛戴,的確叫人驚喜。再看回導演在零八年拍的短片《天黑》時,大概就感覺《逆光飛翔》是前作的進化版。電影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呈現,同一部電影也有不同的解讀。《天黑》是粗糙的,是即興的,而《逆光飛翔》是再造,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是經過心思熟慮的。曾經有一些電影,例如《Cashback》與香港有套講述粵劇的紀錄片《乾旦路》最初的版本都是短片,長片是彌補短片的不足或者是延伸。如果劇本的添加是有意思,而導演在拍攝上又能駕馭的話,又何嘗不可呢。至少劇本沒有過份的加鹽加醋,也是點到即止的。觀眾可以把兩套作品放在一起觀看,而不是單一的看完就評論別人沒有新意。看電影是需要做一點功夫,而不是基於前作怎樣怎樣,就說別人不應該這樣處理。
當看到《天黑》中的張榕容到今日的她,已經進步了不少,在《逆》片中她的演出精湛,跳舞跳得如專業的舞者,經過幾年參演不同的電影,從她身上看到一份親切,她是一個相當有潛質的演員。年華二十五,已獲得三次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證明她是絕對有才華的,同時她也是個專業的演員,從她身上看到了演戲的熱誠。
張榕容固然是令人迷上這部電影的原因,另外叫人迷上的是這部電影的原聲大碟,一部好電影要有靚人、好的故事之外還要音樂。音樂是電影其中一個靈魂,再加上黃裕翔動人的琴聲,使《逆光飛翔》成為一部接近完美的電影。論者偏心也是有理由的,因為它是真的好。
來吧,帶上《逆》片去找尋自己的夢想吧。
㈢ 電影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怎麼寫讀後感
《魯冰花》是改編自鍾肇政的社會寫實小說,在導演的\鏡下,我們看到了台灣的故事。一出美好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夾雜著許多美麗與幾乎所有的早期台灣故事,總會給我們悲哀的淡淡情懷。電影《魯冰花》像一首凄美傷感而深沉的詩。這是一部80年代末
魯冰花\讀後感\電影
《魯冰花》是改編自鍾肇政的社會寫實小說,在導演的\鏡下,我們看到了台灣的故事。一出美好而又令人心酸的故事。夾雜著許多美麗與幾乎所有的早期台灣故事,總會給我們悲哀的淡淡情懷。電影《魯冰花》像一首凄美傷感而深沉的詩。這是一部80年代末
㈣ 搭錯車讀後感
《搭錯車》觀後感----偉大的父愛?
深夜看完了「搭錯車」。總覺得是很悲涼的一個故事,越到後面越是這樣的感覺。
一個失語者(我習慣叫「失語者」而不是啞巴,因為似乎這個名詞用起來會讓我舒服一點)全心全意地去愛著其實和他一點血緣關系都沒有的女孩子。為她付出生命中所有的東西,包括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幸福,真的嗎?會有嗎?就算會有,值得嗎?
當剛開始看第一集的時候,阿七(我的朋友)一直在哽咽。而當看到阿美不聽話執意要去唱歌;而劉之蘭輕信蘇民生的話懷疑孫力的時候;當看到蘇民生設計陷害孫力而劉之蘭幫忙阿美懵懂無知的時候,阿七卻對我說不看了,不看了,怎麼會這樣呢?怎麼會這樣呢?值得嗎?
其實阿七感嘆的只是,劉之蘭和阿美的懵懂無知。而我卻是想得,孫力值得嗎?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很感性的人,所以會常常因為一些讓自己心裡感動的事而流淚。我也認為,親情是不需要回報的,就像我爸爸,給我錢買房子的時候,我和他說我一定還你,但是他卻說,不要了。我已經還了。我還了嗎?沒有啊。我只是在我沒有買房子之前每一個月寄錢回去,只是會在每一個節日的時候,打個電話回去,在天氣轉冷的時候,叮囑多加點衣服,少抽點煙,只是在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會很撒嬌地伏在他身上,親親地用臉去貼住他的臉。只是在每一次回家,天冷的時候,給爸爸打點熱水,燙燙腳。可是啊,他呢?在我大學五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拖煤。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冬天頂著北風清晨起床去拖煤。總是在我睡著懶覺的時候,親親的叫我「寶仔寶仔起床了,然後用那個鬍子拉喳的臉去親輕輕碰我的臉。在我買房子需要錢的時候,他二話不說,拿了一萬多給我,說,拿去吧。我還有退休工資呢。
……。
記得經視介紹這部電視劇的時候,說,「經視八月,感受父愛」。是的。搭錯車,讓我深深地感覺到了,孫力,一個失語者,對自己的女孩深深的,深深的付出無私的父愛,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對父親的猜忌,對父親的不滿意,對一個深愛過的父親的傷害。即使是在她懵懂無知的情況下,即使她後來恍然反悟。可是她做了什麼?值得嗎?
這幾年,去看心理科的小孩子越來越多了。很多未成年,都還是在讀書的時候就有了。他們的父母為了他們勞心勞力,但是他們並不領情。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一言不合就能拿刀追著自己的母親跑。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家人甚至為了他的網友,專門買了一部電腦給他網友玩,並且給他的網友包吃包住,可是換來的是什麼呢?稍不滿意就是拳腳相加。
我們見得太多了。這就是父愛母愛?這就是值得的父愛母愛?
哪怕我們明明知道,這個兒子,在我深深對他付出父愛的時候,他卻想著罵我死老頭子,想著打我一頓,我還這樣地深深付出?毫無保留?
這算什麼父愛?就算是,這父愛值得嗎?
或許我有點偏激,但是我就是這么想的,怎麼著吧?!
今天搭錯車大結局,幾個人都在我這兒看電視。他們或多或少地流淚了。當然包括我,眼中也有點濕濕的。但是我還是在想這個問題。
算了,夜深了,該睡了。明天還是要上班。
我呢?還是要生活。哪怕還是心裡會想。
㈤ 跪求2篇關於電影題材的讀後感
從高中時候開始了第一部的【high school musical】。
到現在的已經大學了的第三部。男女演員的演技的愈加成熟
歌聲舞姿。琉璃光彩絢麗。
高中生活本來就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這樣的高中生活有如幻象離我們更是遙遠。
不過還好青春還在。年華還在。青春之後,還有後青春。後青春的詩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故事內容略顯幼稚。
不過確實是disney的一部華麗的音樂劇。一部華麗麗的青春劇。
看完以後被深深的震撼了。對於Zac和Vanessa有說不盡道不完的喜愛,只因他們兩人無論是唱歌還是演戲,都配合的那麼好。從除夕音樂會上開始,就能感覺到兩人從眼神中、表情中流露出的、他們之間所發生的「化學反應」。Troy在對Gabriella的感情感到迷惑時,淡藍色的眼睛中所透露出的迷惘,是Zac對Gabby的感情最好的演藝
㈥ 《這些年那些事》讀後感,600字
之前沒有看過吳念真導演的電影和舞台劇,也沒有坐在電視前看過他主持的節目,甚至沒有讀過他寫過的專欄。直到最近和某個愛好電影的朋友聊到所謂的台灣電影和「小清新」情懷,才知道這個這個身份多樣的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作家。
《這些人那些事》是他2010年的書籍作品。可是,裡面的故事卻是差不多了是他一生的記事了。那些彷彿就發生在你我周圍的情節,在他的朴實敘述下折射出不一樣的細膩的情懷。有親友,有同事,有戰友,那些凌亂穿插在他記憶中的人物,都有著你熟悉的輪廓。「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幾個字不再是所有電視劇荒誕劇情的無理推卸,反而親切自然得如同重逢。
我想,誰的生命中都會有那麼一群人,可能把他們歸類在帶著相同特性的群體之內。可他們在不同的時空里,拿他們各自的經歷和感悟來交換你的成長與體會,用著不同和語氣和你探討關於生命的微小與宏岸、愛的平凡與偉大。
這種道聽途說般的閱讀,卻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經忽略的,現在也快要忘卻的溫暖。吳念真的文字把歲月的灰塵輕輕拂去,我沒法再冷靜下來看待這場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過的臉孔都如影像倒轉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長談。
我們談話內容,自然少不了小悅悅。他們一遍遍質問我:你不是那個撞到了小悅悅之後便逃之夭夭的司機吧?你不是那個對倒在血泊中小悅悅視而不見匆匆走過的路人吧?
我無奈地搖手解釋,那些人當然不會有我。他們依然怒目而視,我只得補充道,我一直都關注著這個事件,並對肇事者對無情路人都心存批判。
——「可是,然後呢?」
——「然後?好像沒有瞭然後……」
我沒法再把他們的固執當做久別的生疏,他們仍然對我心有失望,卻並未放棄不撓的態勢。
那要怎麼做?我們在新聞里一遍遍痛斥路人,在網路上一次次贊揚伸手相助的拾荒阿姨。可我們妄想透過他人的思考和總結來喚醒良知,像是粉絲數量少得可憐的你試圖轉發一條微博用來呼籲整個社會一般,沒有絲毫意義。
這事件本身就應該有更多發展的可能,可結果卻是悲劇收常我想除了對於自我的反省,更有對道德及仁愛的拷問。小悅悅可能就是我們家小區樓下的一個小孩,也可能是我們家小孩的同桌,當然也有可能極為不巧,小悅悅就是我們家的小孩。小悅悅無處不在,可是小悅悅事件卻只是這個社會陰暗面的一個小縮影。
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說,它就是我們的生活,都和我們息息相連。因為它關乎人性,關乎愛,是我們血液里溫暖。那些在我們回憶里常駐的人,都還希望在冷漠背後,在失望之後,我們能夠有更多的熱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們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記住他們笑容,記住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而不是無情地看待本該厚重與壯闊的生命。
㈦ 《城南舊事》電影觀後感!只要600字,太多了不要,復制的走!
從自己童年的角度來寫的,可以哈?
總覺著自己不是個喜歡回憶往事的人,沒有保留記憶的習慣,也沒有兒時的老友可以敘舊,況且,有知覺的歲月何其得少,老停留在回憶里,作什麼?直到看了《城南舊事》。
總覺著混沌中的童年,沒有門前澄澈的小溪,沒有月夜籬下的蛙聲,沒有夏日老槐樹的蔭蔽,甚至沒有呼朋引伴采蝶去,應該是忘卻了吧!直到看了《城南舊事》。
覺著忘卻的東西,覺著忘卻的那些人那些事,卻原來一直潛藏在心的某個角落裡,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來。覺著了無印象的童年,覺著早已消褪殆盡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臉,此刻竟又鮮活起來,彷彿就在眼前。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罷了。慶幸有《城南舊事》。
一個孩子的眼眸,純凈得容不下任何塵埃,給這世界蒙上一層夢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掙扎與苦痛,在孩子的眼裡濾去了浮世悲歡,還原成生命本來的 模樣。瘋子也好,賊也好,貧窮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裡,絲毫不帶有任何人間烙印,她的眼裡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間的。
不禁覺得好笑,我們苦苦糾結的有關人本的思考,其實早有答案,因為人人生來就有一副純凈的眼眸,只是我們聽任它一天天蒙塵而銹蝕了。悲哀么?有點,亦不盡然。敏感如孩子,我們又何以沉浮在這世上?麻木與世故是成長的代價,少有人能逃離這樣的宿命,何況大多數是欣欣然的。
看《城南舊事》的時候,我一直在驚異:作者和編者何以能葆有這樣清澈的眼眸,讓年輕如我亦覺出自己的衰老?他們在現實中是否也這般率真,壓抑或戴著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壽的,盡管其中的一部分發出過耀眼的光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童年的回憶大多是片段,因為不懂人世離合,因為無力探究世事紛擾, 只能聽任一切隨緣而來,又隨風而去。仔細想想,又有幾個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們的今昔。這樣的別離,比起成年之後,猶更痛切,因為多數只能留作一生的回憶。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這樣的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這樣的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這樣的滿 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看《城南舊事》吧,如果你累了,倦了,想念母親的懷抱了。你想要的,她會給你。如果你願意,還可以做一個有關童年的玫瑰色的夢。夢猶酣暢,人已遠離。
㈧ 台灣書籍讀後感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遙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