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給我推薦一部關於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跪求!!!
★中 文 名:喜宴
★外 文 名:Hsi yen
★出品公司: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出品年代:1993
★首映日期:1993年08月04日
★分 級:英國:15 瑞典:Btl 芬蘭:S 德國:6 西班牙:18 阿根廷:16 智利:18 美國:R
★IMDB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107156/
★國 家:中國台北/美國
★類 型:喜劇/戲劇/浪漫/劇情
★導 演:李安
★主要演員:趙文宣
金素梅
歸亞蕾
邁克爾·加斯頓
★片 長:108 分鍾
★編碼格式:Xvid + Mp3
★視頻尺寸:560 x 304
★文件大小:1CD 49x15MB
★對白語言:普通話
★字幕語言:外掛中文
★內容簡介:
本片是李安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其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倫理觀點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令同志與非同志都能接受編導的說法,將一椿可能的悲劇變成喜劇,世故得來皆大歡喜。故事描述偉同遠在美國跟男朋友賽門同居,但卻不斷受到台灣的父母親在電話中催促他結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親臨美國逼婚,偉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陸女畫家崴崴協定假結婚。在大夥鬧洞房的情況下,偉同跟崴崴發生了關系,而且令她懷了孕。而本來觀念傳統的父母後來也接受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賽門也同意當崴崴孩子的乾爸爸。郎雄與歸亞蕾依舊有老練動人的演出。
2. 台灣的一對夫婦移民到美國於是在兩國的文化差異下發生的一些事情叫什麼電影
李安的推手和喜宴都觸及這個話題。。。
3. 求一些反應台灣本土文化的有深度的電影
一般來說,台灣大的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以下是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電影明細,摟住可挑選其中一、二欣賞;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
《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
4.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1、一一(2000)
豆瓣評分:8.9
導演:楊德昌
主演:吳念真/李凱莉/金燕玲/張洋洋/蕭淑慎
類型:劇情/愛情/家庭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這部片子是關於島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灣的那段歷史也能從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悲涼,進而感慨的是人於時間長河中的悲涼。
5. 反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漁》、《喜福會》。
《刮痧》: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少女小漁》:該片的主題與李安的風格高度切合,表現在關注的問題——文化沖突、女性刻劃。影片在張艾嘉的執導下更顯得細膩深刻,但結局卻讓觀眾黯然神傷。該片在戲劇沖突的設計上匠心獨運,既強化了原著的戲劇性,又增添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因此更符合電影的藝術要求。片中江偉一方與馬里奧、瑞塔一方構成了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立。
《喜福會》:在敘事層次、敘事結構、敘事聚焦等方面採用新穎的故事建構策略,並在敘事空間、敘事時間、聲音構成等敘事語法策略上獨具匠心,解決了電影敘事 「誰來講」和 「怎麼講」兩個核心的問題,同時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5)台灣有關文化差異的電影擴展閱讀:
《喜福會》不僅將小說的故事情節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更是忠實地表達出了小說《喜福會》的文化內涵。影片通過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解構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同時也解構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
《刮痧》以家庭、傳統、親情、文化為主題,同時以特別視角關注普通中國人情感狀態與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完全呈現、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庭親情與價值觀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頑強毅力,樂觀態度,開放心態,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6. 有沒有電影是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是同一部電影里包含著中西方這兩面的...
有啊~~~~~~~~~
千杯不醉
劇情介紹:
樂天豁達、喝酒千杯不醉的啤酒女郎小敏(楊千嬅飾)認為男人酒醉無真言,對愛情不抱任何期望,唯一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小小咖啡廳。
廚師Mike(吳彥祖飾)是一位喝一口酒就會醉的法國歸僑,夢想是獲得法國藍絲帶廚神大獎,但他辛苦創業的法式西餐廳卻因為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命運讓兩人相識,酒精作祟引發的一連串趣事令兩人相知並漸漸相互傾心,就在他們為各自的夢想共同奮斗時,被業界稱為「飲食女皇」的趙潔(胡靜飾)重金聘請Mike加盟其飲食集團共創更大的事業,Mike和小敏同時面臨人生的選擇與考驗……
==============================
豆汁店·咖啡館
劇情介紹:
入冬的北京,一天比一天冷。一大早起來,濮藜匆忙間從爺爺的豆汁店出來,趕著去學校上班時,在豆汁店的門口被一名年輕的小夥子拍了一張照。濮藜沒怎麼在意,但還是嘟嚕了一句走了。小夥子撿起濮藜掉在地上的發卡,推開豆汁店的玻璃門,當著天天在這里喝豆汁的關大爺、李大爺老哥幾個,向濮藜的爺爺提出自己想買下豆汁店的想法。
小夥子叫何嘉俊,是從台灣來學攝影的,整日里掛著個照相機,在北京的胡同里拍著街坊鄰居再熟悉不過的四合院、胡同牆什麼的。何嘉俊想買下豆汁店的想法提出來後,關大爺、李大爺覺得是在開玩笑,濮爺爺當然更不能同意。盡管何嘉俊出價豐厚,居委會王大媽也傳來街道即將拆遷這一帶平房四合院的消息,但濮大爺就是不賣。
濮爺爺不賣豆汁店,但好價錢總有人會出手。就在何嘉俊悻悻然准備離去時,對面老范把自己的一間平房賣給了何嘉俊。等晚上濮藜下班回來時,何嘉俊的咖啡館已經收拾得差不多了。豆汁店對面的咖啡館在關大爺老哥幾個驚詫的眼神中,開張營業。隨著咖啡館里漢堡包、三明治、鹵肉飯、炸雞腿的次第推出,胡同里開始發生著悄悄的變化。喝豆汁、聽京戲的依然是關大爺、李大爺老哥幾個,但年輕一點開始吃起漢堡、喝起了咖啡。最讓濮大爺不能接受的是,孫女濮藜也有事沒事地往何嘉俊的咖啡館跑。
濮藜不僅往何嘉俊的咖啡館跑,而且還在事先沒有徵求爺爺同意的前提下,答應了何嘉俊在四合院租住的請求。何嘉俊成了四合院的一員,一個台灣人成了四合院里的一員,引來了街坊鄰居的興趣,當然也少不了對何嘉俊的幫助。慢慢地,胡同里的街坊鄰居覺得何嘉俊不是那麼討厭,相反還開始喜歡起這個年輕人。
在所有喜歡何嘉俊的人當中,濮藜的感受是甜蜜的,因為此時愛情已經在兩個年輕人的心中播下了種子。而此時,何嘉俊也把自己此行來北京、要買下濮爺爺的豆汁店的原因告訴了濮藜。原來,何嘉俊是來替外婆了卻心願的,1949年外婆去台灣前,就住在這里。濮藜和何嘉俊的好,讓爺爺在氣頭上住了一回醫院。從醫院回來,濮大爺的身子失去了往日的硬朗。為此,街坊鄰居熟悉的豆汁店也關了門。看著關大爺老哥幾個坐在豆汁店外難受的樣子,濮藜放棄了聾啞學校的工作,把爺爺的豆汁店開了起來,不僅讓街坊鄰居有一個早上喝豆汁的地方,還引來了外國遊客。
胡同要拆遷的前一天晚上,何嘉俊不辭而別,等他再次回到濮藜的面前時,何嘉俊帶回了外婆的遺物:一方綉著「藜」和「老濮記」字樣的絲絹。濮大爺明白這絲絹上的意思。原來,何嘉俊的外婆從小就是濮大爺、關大爺、李大爺的「發小」,只是去了台灣以後,從此沒有了音訊。
街坊鄰居湊在一起,准備熱熱鬧鬧聚一聚,然後開始搬走的那天,居委會王大媽傳來新的精神,這一帶的平房四合院受到政府的保護,暫緩拆遷。大傢伙走出豆汁店,圍著新貼的告示相互慶祝時,天空中飄起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紛紛揚揚的雪花落在何嘉俊和濮藜的臉上,融成一行欣慰、甜蜜的淚水。
7. 台灣的文化與大陸相差甚遠,有什麼記錄台灣文藝的電影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自己喜歡的台灣文藝片,僅代表個人意見
一、《河豚》
這部電影拍攝於2009年,采景在香格里拉,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攝出來的鏡像真的讓人有一種嚮往。
大致劇情為季玲(朱芷瑩 飾)在一場意外之中失去了兒子,陷入了絕望和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在整理兒子的遺物時,季玲發現了一張神秘的紙條,在紙條的指引之下,季玲決定前往人間仙境香格里拉,在那裡,或許還留存著她和兒子之間的羈絆。 途中,季玲結識了名為艾利克斯(吳中天 飾)的男子,兩人結伴而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熟穩重的艾利克斯漸漸吸引了季玲的注意。婚姻生活因為喪子之痛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季玲,無法壓抑心中對於艾利克斯的感情。之後,季玲於意外之中墜入了山谷,被藏族人家收留,並因此結識了善良淳樸的藏族男孩(格桑定主 飾),在和男孩相處的這段時間里,季玲心中的陰霾和迷霧漸漸散去
不錯的兩部台灣文藝片,推薦大家可以有時間看一下
8.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推手》
1990年,李安完成了劇本《推手》(「Pushing Hands」),獲台灣政府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台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由於《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這是一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的通俗劇。
9. 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
一、《刮痧》2001
豆瓣評分:8.2
IMDb評分:7.6
點評:
講述美國亞裔群體的紀錄片。本來是充滿歡喜和期望的越戰後的尋親重逢,卻在母女相處過程中出乎意料地轉變成分離造成的巨大的文化沖突,並以不可調和的悲劇收場。攝制組跟拍過程中也沒料到會有這種轉變;前後反差充滿力量;爆發的那一整段高潮很絕。
中外在思維,文化,經濟,政治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而以上幾部電影成功幫我們了解了差異,是了解國外生活的巨作。
10. 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推手」
1990年,李完成了劇本「推手」(「推手」),由台灣政府優秀電視劇獎。編劇李安只有40萬美元的獎金贏了,但也有機會在第一時間,他執導的獨立電影。 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在「推手」搬上了銀幕。這反映出紐約,台灣生活在代溝和喜劇的文化差異,這部電影被提名台灣金馬獎等八項大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因為「推手」的成功,李安執導的影片再次獲得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在1993年推出的「喜宴」(「喜宴」)。這是一部關於傳統情節劇的倫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