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八十年代有哪些電影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則成了他電影作品的一項重要標記。隨後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這種復述青春與童真的過程中,他仍然沒有放棄其慣有的長鏡頭視覺模式,悠長而沉悶,所以並沒有人給他下過一個肯定的結論。而到了1984年則有了轉機,隨著他拍攝技術的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推出後,使他獲得了空前的好評,此時輿論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國際國內的獎項,也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轉機。
<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把事情鬧得太大,而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孩童和少年時代的那種幻夢般的執迷,是這個時期侯孝賢電影的一大創作特點,即使是一些細瑣閑雜的小趣,他都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距離和角度,去傾注自己情懷與關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種沾染著稚氣面對著成長體驗的情結,成為他早期作品裡最重要的基調。也正如他自己所體驗的那樣:「莫如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更需要絕對的清醒。」
從<兒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對寵溺嬌縱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對自然與社會、生活與現實的初步領悟,侯孝賢總是在利用著孩子們的視覺與思考,來發掘並且披露現實生活背後的一些創痕與陰影。充滿了彷徨與無奈的歲月里,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拙劣地過活,然而孩子們卻是無辜的,他們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們都在找尋著奔忙下去的理由,那麼又有誰來為孩子們解釋清楚,那些他們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總總,究竟都是在為了些什麼。
<童年往事>(1985年)中,這種微妙的情結仍舊在繼續著,不同於以往的是這種情結似乎已經有所依託,其實這種依託的端的和源頭,則更多是來自於他自己一些成長經歷。又是一個兀長的鏡頭給過來,我們看到那少年(侯孝賢)精赤著腳站在芒果樹下,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
我們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漸漸地打動了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從<戀戀風塵>(1986年)中的顧盼與滯等,到<尼羅河的女兒>(1987年)中的徇徇不羈與突然死亡,我們忽而發現了侯孝賢對於愛情觀念的一種決絕與虛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現,就已經把他那決絕的哀與樂、生與死的情結,完全地超越了童真與愛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現了那個幻滅的時代,男與女、大與小、老與少,都混沌在一種從無奈到絕望的狀態里生存著。與其是說那個令人痛至決絕的城市充滿悲情,莫不如說是人們對自己命運與前途的焦慮與絕望,生離——死別,死別——生離,或許在這種傷情的故事裡,唯一能令人暢釋心胸的畫面,也只有那長鏡頭下的遠山近水……
陶醉在長鏡頭的古典寫實形式,或許會是侯孝賢今生今世都無法放棄的情懷,而對於現實生活與田園野趣的執迷,也源自於其寫實個性下的完整經驗。而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在秉執這種特質,但是他這種寫實的特質卻與侯孝賢的鄉土田園氣韻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觸角牢牢地扎在了台灣城市的最深處,總是在揭批著那些披著改良外衣的生活與人性,揭開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陰冷的最底層。
與侯孝賢一樣,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啟始於那些孩提時代的意趣與感悟。在最初<光陰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並沒有過於偏執地堅守批判與懷疑的態度,而僅只是對於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淺顯、而又是最單純的解讀。女中學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緩慢的畫面中給予呈現,既沒有傷害,也沒有沖突,只有那留存在記憶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間,在細膩的囈語聲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這無奈的青春,體會這「光陰的故事」。
在隨後的<海灘的一天>的創作中,這種天真、爛漫的情懷忽然原離了他的視線,一股迷惘而空虛的落寞情結,彌蓋了他對愛情與生活的幻夢與憧憬。故事的調子飽涵著沉重,那種原離了生活環境,而又揭示著現象的側面寫實,把一種對人性的懷疑推到了觀眾們的面前。身在那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空洞而虛偽的社會環境下,人際關系足逐漸變得疏離、冰冷,任何情感與允諾都顯得無比蒼白而毫不可信。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鏈條,緊禁地捆綁著彷徨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每一個年輕人,愛沒有了希望,恨也就無所謂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擱置到了一種更加極端、更加邊緣的狀態。
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發展到<青梅竹馬>(1985年)與<恐怖分子>(1986年),則成為更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大都會五光十色的物質環境,只會更加劇這些個人的絕望與無助。<海灘的一天>畢竟在劇終時成就了兩個獨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虛的概念卻展開了更為悲觀的結論。到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會敗德和軟弱人性的「共犯」控訴。小四的殺人行為,被拓寬為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封閉,以至於對純潔、真誠的扼殺。如此看來,若說楊德昌是一位當代台灣社會道德觀察省思者,也並不為過。
2. 《歡迎光臨》徹底撕開了底層打工人的真實狀態,打工人是如何生活的
《歡迎光臨》是一部真實的描繪了底層打工人真實生活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劇,在劇中黃軒飾演的張光正這個角色,被黃軒飾演的淋漓盡致,演出了小人物求生活的無奈與心酸。“忍”就是現實生活中,社會最底層打工人最真實的生存狀況。
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打工人,讓他們感受到的是處處充滿著競爭,讓人感到很壓抑,每天起早貪黑,經常加班熬夜,他們所在的環境,雖然工作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他們學會的是處處隱忍,暫時向生活低頭,在等著某個機會到來,能夠涅磐重生。
3. 2o16年《搭錯車》觀後感
《搭錯車》是一部反應台灣20世紀60年代時期底層人民的窮苦生活的影片,影片以退伍軍人啞叔的生活背景為題材,生動的描寫了當時台灣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啞叔曾是一名軍人,是軍營里的號子手,退伍後回到家鄉靠收購廢酒瓶為生。啞叔的生活過的很艱辛,但是他待人友善,與鄰里關系相處融洽,不在乎別人拿自己缺陷開玩笑。每天早上騎著三輪車外出收購酒瓶,晚上回家時還會拿出微薄的收入給自己相愛的伴侶帶上一瓶米酒,日子就這樣相安無事的向前進展,直到有天啞叔在一個富人區收購酒瓶時發現一個女棄嬰他的日子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個棄嬰叫阿美,她才出生2個月,就被狠心的母親將她裝在一個籃子里等待好心人抱養。造物主弄人這個棄嬰遇上啞叔,啞叔看著這個可愛的孩子,一種父愛之情油然而生,他將其帶回了家。啞叔的伴侶極為反對收養這個可憐的孩子,因為他們自己生活都難以維系,再撫養這樣一個小生命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於是他們的家庭開始爭吵,沒日沒夜的嬰兒哭啼聲,她每日盼望的一瓶啤米酒竟然被啞叔換成低價奶粉,於是一場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啞叔的眼睛被她打得黑了一片,她被啞叔推了出去,撞在了桌子上,一段感情的伴侶生活就此結束。一個可憐的棄嬰要由啞叔自己又當爹又當媽。
命運腳步的艱辛,擋不住歲月的變化,在啞叔精心的照料下,左鄰右舍的幫助下,小阿美已經變成了小學生,她和鄰居阿滿叔的孩子成了最好的朋友,她和被她救下的流浪狗來福也成了好朋友,她和像她一樣的生活在貧民窟里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她討厭別的孩子說她的爸爸是個收破爛收酒瓶的人,她與他們打鬥,她的好朋友阿明幫她教訓那些壞小子。當草叢里一條毒蛇昂頭吐芯望著她時,她的來福沖了過來要死了毒蛇,並讓毒肉成了她們餐桌上的美餐。
阿明的舅舅是個傻子,但是他對阿美很好。一次他給阿美買了一個洋娃娃,這讓阿明羨慕不已,阿滿告訴兒子阿明,讓他不用嫉妒,等他賺了錢,他會給他買個布娃娃禮物。電影畫面里出現忙碌的阿滿嫂,然後我們看見阿滿背著妻子從儲錢罐偷出錢,瘋狂逃走,跑向一個灰暗的小賭場,畫面由近拉遠,阿滿嫂的咒罵聲慢慢地消失。這次阿滿的手氣不錯,他贏了錢,於是他找個地方吃的醉醺醺的,買了一堆玩具,哼著小曲,左搖右擺晃晃盪盪地回家。孩子們守在露天電影,阿滿嫂正在炒菜,阿明的傻舅舅幫著自己的姐姐打下手。正在這時噩耗一點點向這個可憐女人靠近。阿滿的玩具掉進了一個水池中,他試圖將其撈回卻一頭栽進了水裡,就這樣被淹死了,得知噩耗的阿滿嫂來不及關火扔下炒菜的鏟子,沖忙跑到出事的現場,抱著阿滿的屍體嘶聲裂肺地痛哭和咒罵,痛恨天之不公。然而她的家,那個簡易的窩棚房子,鍋灶的火焰迅速蔓延,那個傻子舅舅不但未能撲滅熊熊燃燒的火焰,自己也葬身在了火海之中,這正是應了那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厄運的魔頭即使在洶涌,他還是敗在人們堅強意志的腳下。當淚水揮去,哭聲漸去,生活還是要繼續。經過磨難的阿明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小伙,阿美也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人見人愛的美麗姑娘了。阿美不僅是啞叔生命的全部,也是阿明的全部。
阿美不僅天生麗質,上天也給了她一副銀鈴般地歌喉。阿美非常自信的在飯店的舞台上唱歌,她遇上了改變自己命運的作詞家時君邁。時君邁不僅給阿美填詞填的非常好同時也極大提高了阿美演唱的水平,這對志同道合的情侶讓從小保護阿美一起長大的阿明心裡像打翻醋壇的一樣非常不是滋味,他深愛著阿美,但卻不敢表露,這種悠悠的相思默默的愛戀,讓他承受著情感上的折磨。
阿美的歌唱事業進展的非常的順利,唱片公司經紀人找到了她,在這種商業化包裝之下,阿美脫引而出,商業化的成名必須讓她放棄先前與時君邁的所走的校園歌曲路線,同時也要讓她放棄養她的啞叔,離開她熟悉的生活。唱片公司要把她包裝成為一個美國華裔建築富商的女兒,隻身在台灣從事自己的歌唱事業。阿美有家不能回,有愛不能得到,時君邁離她而去。她按照唱片公司的要求,去香港、新加坡舉行自己個人演唱會。被生父母拋棄的孩子在養父啞叔的照料下,成長為一位歌手,此時她選擇離開養父,離開貧民窟,為了給養父掙錢買房,他選擇了搭錯車。
為愛痛苦的阿明,沒有了阿美已經失去活著的勇氣,在與警察拆遷沖突過程中選擇了死亡,我們故事中阿滿嫂可謂是人間經歷痛苦最多的女人了,她十幾年前失去丈夫、弟弟和房子,如今失去了兒子,但她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的堅強韌性超過許多男兒,甚至超過了站在銀幕下方看著她的觀眾,她選著了積極的生活,並與可憐的啞叔相依為命,相互照料。
拆遷的挖掘機砸碎了房子,地上滿地都是收購回來的玻璃瓶碎片,啞叔由於思念自己的女兒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當他走在馬路上,身後沖過來的摩托車差點就會把他撞翻,來福再一次顯示出它的靈性,它將啞叔推開,自己躺在了車輪之下。我們的來福,為了報恩與毒蛇相鬥救過一次阿美,這次他與車相鬥救下了啞叔,受傷的來福被啞叔抱回了家,獸醫搖頭,無力回天,擺手走出了房間,啞叔淚流滿面,拿起一塊木頭,緊閉雙眼,用力砸下送走了來福。
阿美的巡迴演出很成功,她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歌壇新星。當她回到台灣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回家看望自己的養父,但唱片公司經理百般阻撓。思父情切的讓她深夜趕回來伴她成長的貧民窟,這個地方早已一片狼藉,踩在碎玻璃片上阿美意外遇見了一個身著華貴的女人,阿美不認識她,或許她知道阿美是誰。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啞叔已經被送進了重症病房,台上的阿美被滿嬸找到,並帶進了重症病房,阿美看到父親時,啞叔已經離開了人世。時君邁知道情況後,他以一個年輕人的身心的震撼和一個作詞家特有的情感創作出了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阿美重返舞台後,淚流滿面她演唱出時君邁為她譜寫身世的歌曲——酒干倘賣無。
多麼熟悉的聲音 陪我多少年風和雨
沒有天那有地 沒有地那有家
沒有家那有你 沒有你那有我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是你撫養我長大 陪我說第一句話
是你給我一個家 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
雖然你不能開口說一句話
卻更能明白人世間的黑白與真假
雖然你不會表達你的真情
卻付出了熱忱的生命
遠處傳來你多麼熟悉的聲音
讓我想起你多麼慈祥的心靈
什麼時候你再回到我身旁
讓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
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
這部電影以優美的歌曲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深刻打動著觀眾的心靈。父愛的偉大,普通勞動人民面對生活的堅強意志,阿明悲情的單相思,時君邁為愛犧牲的情感之喪,阿美迷失生活的搭錯車,主人公演唱的那首《一樣的月光》縈繞在我們耳際。
什麼時候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
什麼時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擁擠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沉寂的大地在靜靜的夜晚默默地哭泣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照著新店溪
一樣的冬天
一樣的下著冰冷的雨
一樣的塵埃
一樣的在風中堆積
一樣的笑容
一樣的淚水
一樣的日子
一樣的我和你
什麼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
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
高樓大廈到處聳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搭錯車》是台灣導演虞戡平代表作,創造了當年的多項奇跡,24小時完成劇本,五個月內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達四千萬台幣。在第20屆金馬獎中獲11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原作音樂、最佳插曲、最佳錄音等4項獎。電影音樂集中了羅大佑、陳志遠、李壽全等當時台灣的樂壇精英,捧紅了歌手蘇芮,讓我們認識了孫越、劉瑞琪、李立群等台灣明星,我們在聆聽美妙的流行歌曲時候,感受震撼的人間真情。
4. 遼師大勵志電影不能沒有你電影觀後感
一部簡單的電影 ——電影《不能沒有你》觀後感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劇情簡單地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色彩也簡單,黑白兩色,場景也簡陋,連演員也是業余的,電影不能沒有你觀後感。但這部以紀實手法拍攝的影片將生活在當代台灣最底層的社會民眾的生活展示在了銀幕上,一段平淡無奇的故事中無比情深的父女情懷,讓人不禁愴潸然淚下;同時,由厚重的情感關注、殘酷的社會寫實而帶來現實而且沉重的社會反思。 (一)簡單的愛 有一種情感,存於根深蒂固的本源中,像血液奔流,永不停息,直到死亡。 一對生活在港口倉庫里的父女。父親李武雄是無照潛水工人,女兒小婷是黑戶失學兒童,他們是非法的父女,生活在不屬於他們的簡陋的房子里,偷著別人家的電。男人沒有妻子,女孩沒有母親。但這個缺席的女人和她在法律上的丈夫才有小婷的合法監護權,只有他們才能讓小婷合法生存。然而在小婷的心裡,父親不是印在戶口本上的名字,也不是證件上的照片,更不是法院的案例。在李雄武和小婷的世界裡,只有愛和關懷;立法院和社會局的世界是文件和法律的世界,他們遵循著不同的規則生活。 父女兩生活的狀態一直簡單、自然,沒有起伏,平淡到索然無味,正如我們的生活。 但,簡單即是幸福,李武雄很簡單,如果不是遇到女兒上學的問題,他也很 幸福。 一切都是源起於小婷到了要上學的年紀,要進入法和理的世界。他們要做一對法律承認的父女,才能過上「合法」的生活。顯然,這些是挑戰他們的認知和情感的,也很顯然,這種所謂的「合法」對於這對父女是不合理也不合情的。走投無路的父親抱著小婷上了天橋——這是影片一開始的鏡頭:在一個小商店裡,一夥下工的人們擠在一台小電視旁熱熱鬧鬧的看一則社會新聞,要跳橋的男人高喊「社會不公平」。 許多人說,李武雄不是稱職的父親,他不該將女兒帶著一起走向死亡的邊緣。但,我想,在不諳世事、頭腦笨拙的李武雄看來,這是最好的方式。因為,他問過女兒願不願分開去找媽媽,女兒推搡他,告訴過他,不願與他分開。 影片中的一幕,父女二人坐在船上,望向近處的海面: 「妹仔(女兒),你真的能在上面看見我嗎?」 「能啊,就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
5. 推薦幾部像<看車人的七月><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樣講述社會底層辛酸生活的影片
《耳朵大有福》不錯,還有馮鞏的《沒事偷著樂》,《別拿自己不當幹部》
6. 反映演藝圈底層艱辛的電影有哪些
陽光燦爛的日子、萬箭穿心、還有紅高粱,我覺得這兩部電影都可以充分地反映底層人民的日子,比較貼近於社會生活。
陽光燦爛的日子。20世紀70年代初的北京,忙著「鬧革命」大人無空理會小孩,加上學校停課無事可做,以軍隊大院男孩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樂子,靠起鬨、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過量的荷爾蒙。馬小軍(夏雨 飾)就是這樣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別人家無人用萬能鑰匙將其鎖打開,溜進去耍玩一番,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少女米蘭(寧靜 飾)的照片先於其人入了馬小軍的雙眼。
7. 反映台灣政治經濟生活的電影
1988年的《大頭兵》,1990年的《異域》,1997年的《黑金》
8. 介紹一下台灣黑社會的電影
1、黑金
《黑金》首次揭露台灣政治丑聞,將金錢、色情、權力、黑幕交易畢現銀幕。港台報紙認為,該片之所以引起轟動,一是題材具有爆炸性。片中的黑幫仇殺、政府貪污、的士暴動均是台灣實事。
《黑金》是由永盛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警匪動作片。由麥當雄編劇,麥當傑執導,梁家輝、劉德華、李立群、鈕承澤等主演。電影於1997年12月23日在香港上映。
2、艋舺
《艋舺》是由鈕承澤執導,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岳、柯佳嬿等擔任主演的青春動作片。這是一段台灣幫派的往事。
該片講述了太子幫五兄弟一起闖黑道,然而後壁厝老大的死,使整個艋舺黑道局勢發生了劇烈動盪,太子幫五人的友誼也因此面臨挑戰。在殺機四伏的情形中,五兄弟面臨著黑道與友情的抉擇。
3、大哥大
《大哥大》是由蔡揚名執導,萬梓良 、恬妞等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講述了大頭生活在貧窮落後的農家,有一回他手持扁鑽,氣憤非常的到賭場,為要回其兄弟詐賭的賭資,一時失手傷了人,從此開始了他浪跡江湖,進出監獄的浪子生涯。
大頭出獄後到歌舞團當保鏢,認識了舞女阿君,又帶了阿君離開,過著替人清洗門窗的正當生活。
4、黑市夫人
《黑市夫人》1982年上映的台灣電影,由徐玉龍導演 。陳麗雲,馬沙主演。
《黑市夫人》講述江湖上,杜三爺德高望重,儼若教父,主持正義,阿郎為其義子,與長兄家榮扶弱除奸,排解江湖恩怨,在多次的火爆行動中,阿郎的智勇雙全,深得杜三爺的賞識器重,與杜三爺的獨生女敏華產生愛苗。
某日在一次危機中,大老闆陸天出手解圍,因而杜、陸兩家結為至交,而且陸天有意將愛女莉莉許配給家榮,希望兩方結成親家,共同合作。
5、火燒島之橫行霸道
《火燒島之橫行霸道》是由朱延平執導,吳奇隆、金城武主演的一部動作片。
影片講述了為陳阿勇賣命打賭博拳賽的一個拳手的故事。
9. 柯叔元主演的《做工的人》,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柯叔元主演的《做工的人》主要講的就是台灣工人階級的生存環境,呼籲人們去關注底層的弱勢人群,因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工人們還在為了活著而掙扎。這個影視作品本來就是平淡無奇的,沒有被太多的人關注,之所以會去關注這部作品,就是由於家人也是干工地的而且以此為生。在工地上面輾轉了很多的城市和不同工地之間,為的就是能夠活下去養家糊口。而做工的人這部影視劇主要反映的就是中國台灣的一些工人階級生存環境以及生活的方式,主演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工人,他幹了工程監工已經十多年了,接觸了非常多的工人,知道工人的一些故事,而且也知道干工地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向我們展示了在這個精彩的世界上面,竟然還有一些工人為了能夠活下去再掙扎。這部影視作品也是為了呼籲更多的人關注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用盡了自己最大的力氣,就是為了好好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