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愛情電影和歐美國家的愛情電影有什麼區別要以這個題材來寫論文的,請問有誰能提供一些資料呢,謝
中國愛情電影的題材都是以生活中的平凡的愛情為主,就像"山楂樹之戀"一樣的純潔而平凡的愛情故事.
或者一個女孩愛上一個帥哥,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的愛情故事,結局都是甜美的,開心的.
又或者是男女主角本來是冤家,後來相愛的故事.
而歐美國家的愛情電影是宮廷式般的唯美愛情,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愛情一樣,令人感到唯美的同時結局是悲涼的,惋惜的.
或者會是帶有點驚悚的,而又神秘的愛情一樣,如"暮光之城"一樣.男主角是一個吸血鬼,可以說是一種愛的你死我活的境界.
這是我自己親手一個一個字打上去的,打了好久的~希望樓主採納~謝謝.
2. 中美愛情電影的不同
中國的電影愛情比較含蓄。美國的愛情片是比較直接的,他們都是直接表達的,沒有中國這樣委婉
3. 中國愛情片與歐美的差異
愛情片也分很多種啊,有浪漫的,搞笑的,傷感的……美國可能新意更多一些,因為大部分愛情片都是表現年輕人的,所以新鮮元素要多一些。中國現在很多影視作品都是借鑒他們的,所以難有突破。不過感覺上,歐美的愛情片發展要比中國的快很多,這也可以推廣到所有影視作品中,歐美的片子節奏要快一點,當然也有以溫情見長的,拍的也很精彩。最喜歡的就是歐美有很多拍中老年人的愛情電影拍得也是相當精彩。
4. 中西方情感電影的差異是什麼,各自有什麼明顯的特點呢
我來說說吧,一個個的呀,我感覺我總結出來的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呢!
首先說什麼是電影的主題思想?我看吶,中國的電影人士們都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呢。電影的主題是意識形態的爭論。
為什麼人們愛看電影呢?我感覺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的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要相信電影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境界,因為電影是生活的濃縮,是人生的歷練,是精神上的靈魂,是感情上的升華,是身體上的釋放。電影來源於生活、發揮自生活、想像自生活、藝術於生活,是一切人類情感的訴說!
中方是飲食文化,而西方是性文化;所以說西方的電影能夠表達人類的真實、具體的靈魂內在,我愛看外國電影,它能夠表達人心和人性的真實,把握人類感情的變化和走向是西方電影的精粹;而中國的電影就沒有這個靈魂啦,一個個都是粗製濫造、雜亂無章的破爛兒和垃圾產品,根本就不能怪罪外國電影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沖擊,帶來沖擊和毀滅是好事情,這充分表明啦,中國的電影事業是腐敗和無能的人在管理的,應該改制和換人,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根本不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的電影事業應該好好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啦!
5. 求影評~~~!
影評寫作的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黃河絕戀》主要情節與場景
1.海空大戰。先聲奪人,以快節奏的戰斗場面調動觀眾情緒。
迫降遇險。繼續以驚險場面吸引觀眾,小孩救人;懸崖墜機;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見花花捉蠍治傷;歐文見花花紅肚兜,引出閃回鏡頭:日寇毒氣殺人,哥哥出窗被槍殺。
8.山寨受困。過河被民團俘;獄中歐文「光榮的投降」與黑子「只要有一口氣絕不停止抵抗」的爭論;三炮對寨主談「外人、親人、仇人」的關系。三炮看黑子,「趙家害得我喪了男兒身」;閃回:械鬥。
9.刑場脫險。刑場行刑在即,安潔救人,鬼子槍殺安潔――寨主夢醒(內心斗爭);安潔出窗奔刑場,拉手榴彈威脅父親,救人。
10.古廟棲身。花花放蠍子咬日本軍官;古廟,東方文化神秘氣氛,營造相愛氛圍;歐文學漢語「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們……都有許多愛」,初步理解,相愛的開始。
11.屈辱回憶。黑子夜訪寨主,曉以大義(講述安潔的不幸,促使寨主轉變);蘆葦叢中,安潔痛苦回憶;波爾明白「一個弱女子寧可放棄生命,不能放棄人的尊嚴」。
16.祭奠忠魂。一張張照片――小孩、花花、父親、黑子、安潔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讓生命還歸黃河」,信天游的葉哨響起,閃回:匕首、手榴彈、黃河留影……
評論角度
一、評主題:1、抗日斗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二、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系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系入手。
三、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四、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五、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六、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沖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七、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八、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回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為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沖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與《紅河谷》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6. 中外好看的愛情電影有什麼
恩,我自己比較喜歡的哦. <戀空>,主演三浦春馬. 裡面帥帥的三浦春馬扮演銀發少年弘樹,與單純的高中女生美嘉相愛,兩人的愛情在一波三折里更加純粹.後來因為弘樹的死亡美嘉也准備自殺,卻在跳河時被忽然飛起的白鴿攔下,手中弘樹遺留的日記落地,被風吹開,看見裡面全部是關於美嘉的.非常感人的. <花與愛麗絲>,主演倉井優. 少女花和愛麗絲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花羞澀內向,愛麗絲開朗活潑.花喜歡的男生因為意外導致失憶,花騙男生說自己是她的女友,編織的謊言越來越大,並且把愛麗絲也牽扯了,說愛麗絲是男生前女友.沒想到愛麗絲與男生卻互相喜歡了,謊言開始偏離花的控制. <如果.愛>主演周迅,金城武,張學友. 著名導演聶文准備拍部愛情片,聶文要拍的這個歌舞片講述了一段三角戀,小雨出身貧苦但志存高遠,在窮困潦倒之時,認識了同樣命運不濟的張揚,兩人度過了一段愉快卻相當短暫的時光。但為了出人頭地,小雨拋棄了真心愛她的張揚,成了戲班班主的情人,最終如願成了人人艷羨的大明星。然而命運弄人,十年之後,在她要努力忘記一切的時候,她生命中這兩個重要的男人碰到了一起,三人要同演一出戲,劇情和命運卻驚人的相似 <蜂蜜與四葉草>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Nana>
7. 中外經典愛情影片都有哪些
《英國病人》、《德伯家的苔絲》、《畢業生》、《伊豆的舞女》、《西伯利亞理發師》、《情人》、《幸福的黃手絹》……
8. 中外電影對比
看電影我想是當今眾多人選擇的娛樂方式之一,那麼面對中外鋪天蓋地的電影,有些人喜歡中國化的電影;有些人則親萊外國式的電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愛好呢?我想歸根結底還是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所引起的中外電影之間的懸殊吧!
首先中外電影之差別表現在意識形態上的不同。中國電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多主張真善美,弘揚人間正義,主張英雄本色,體現和諧理念。無論故事情節怎樣曲折復雜,最終的結果終究是邪不壓正,正義,善良必將戰勝邪惡。同時側重於善與惡之間的鮮明對比,好人好到近乎成聖人,壞人壞到最大惡疾,電影突顯善的思想,激發觀眾向善的一方學習。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的結尾多以喜劇結尾,悲劇的電影少之又少,就連元朝關漢卿寫的悲劇《竇娥冤》,表面上看竇娥被惡人張驢陷害致死是場悲劇,但實質上最終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為其洗冤昭雪,壞人最終壞有壞報,還是以喜劇為結尾。中國人向來都主張善始善終,所以中國電影以喜劇結尾也是合乎情理,符合中國人的「大團圓」心理。
外國電影卻不偏重這樣的嗜好。電影的結尾多是按照故事發展規律來安排。比如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號》,劇中男主角傑克最終凍死在冰海里,這是符合故事發展的情理的。悲劇倒是也有悲劇的好處,相反如果傑克最終和露絲得救,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反而起不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同時外國電影帶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多主張「民主,自由,平等」等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更多的是突顯人性,引發人的思考,對人性更進一步的探索,而中國電影多側重於對人生的探討。比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劇中男主角因被人誣陷犯殺妻罪而致獄,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男主角最終會被洗清冤枉,獲得自由,法律的地位得以昭顯和維護,然而這部電影卻讓中國人大吃一驚,法律不但沒有發揮它應有分作用,反而成為了某些有權勢的人貪污受賄的工具,影片更強調的是人的力量,肖申克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挖出的地下通道,象徵著穿越黑暗邁向光明和自由之路,贊美的是人的執著和毅力以及對自由的崇望往往能使其戰勝一切困難,最終獲得新生。
中外電影在意識形態的不同還表現在動作片上。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武術風」,中國武打片電影自然要吸取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所以你所看到的國產動作片自然少不了「真功夫」。在中國動作片中無論是揮刀舞棒,還是赤手空拳,都表演的淋漓盡致,有模有樣,像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及甄子丹等功夫的演員都是傑出的代表,他們在劇中的精彩的武術表演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喜愛。外國電影(主要指歐美國家)則學不來這樣的「武術經」,一方面他們的歷史文化短,沒有濃厚的文化積淀;另一方面他們的興趣愛好與中國大大不同。西方國家更喜歡研發創造一些科研技術,像機械,槍彈,葯物等項目都是他們衷愛的對象,因此你看到的外國電影多是秀他們的高端科學技術,而真打實斗則搬不上桌面,像票房過億的《阿凡達》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9. 好萊塢風格的愛情片和中國愛情片在探討愛情上有何區別
昨天剛看的兩部《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以及《天使之城》和《和莎莫的500天》,這三個都是很有劇情的,結局也是稍微有點出人意料的。就我所接觸的這些來看愛情是不會盡如人意的,會有各種錯過,最後我們希望男女主在一起,但偏偏沒有。很多經典的電影《羅馬假日》,《魂斷藍橋》,《亂世佳人》,《附註:我愛你》等等都是給人無盡遺憾的,所以好萊塢電影的愛情片有時看完會非常壓抑,但也不乏有《初戀500次》,《戀戀筆記本》,《砰然心動》等等讓人覺得輕松感動的好結局,所以好萊塢宣揚的是先要確定是不是百分百真愛,有那麼一丁點雜質就寧可不要在一起,是的話就會勇敢的打破原來的想法努力追求幸福,不管好壞結局。我喜歡好萊塢電影的一點事張弛有度,該緊張緊張,該輕松輕松,整部電影看下來覺得回味無窮。
國產電影大團圓式的愛情片很多,而且最近貌似出來很多「新樣式」,就是幾個小愛情故事拼起來權勢電影主題,想《傾城之淚》,《全城熱戀》等,個人感覺靠悲情來感染人永遠不如靠感動過本身來感染人來的記憶深刻,同樣是流淚,我更喜歡《西雅圖夜未眠》最後的感動那種而不是絕症啊生死永別那種。國產片的劇情發展有時比較無力,看《畫皮》從頭到尾的揪心,看完心臟累的不行,或者很是平淡。我們不缺好的導演和演員,但劇本創作上還是有待創新。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