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回看《一個都不能少》 - 電影影評
初中時,在亞洲電視看了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對於我們來說,中國大陸普遍的失學現象是難以有切身理解的,我們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暫的寄籍,透過無數次的學校集體捐款、參與義工活動、飢饉運動,對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僅此而已,談不上有深刻的心靈震顫。在物質豐厚的社會,我們過著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大部分人看不見更大部分的社會現實,而我就壓根忽略了這部電影中的艱澀、樸拙的生活與面對著的許多沒有實則經驗的生活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切面,這樣一個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國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上,而這個現狀是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初看這樣的電影並沒有甚麼東西把我吸引過來,平時看的大製作多了,故對這樣電影接觸不多,但這絕不是我謝絕現實電影的口實,反而因為我對文化的深愛,在看完賈平凹、蘇同、余華的一大堆文字後,對中國大陸貧困農村有更進一步的好奇與探勘的慾望。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河北一農村,一個老頭兒(高老師)教一班窮苦的農村學生,因要回放假回鄉一個月,村長找來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擔任代課老師,並答應給她工錢五十塊。電影的故事結構極為簡單,只有一條發展線,起點是其中一個學生因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參加運動會了,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因為她答應了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來;而另一個學生長張慧科到城裡打工去了,又失了一個學生,魏敏芝一連不見了兩個學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師交代好,於是就決定到城裡找張慧科。故事因此由農村場景轉移到城裡去,展開了魏敏芝尋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簡單,但所探討的問題卻極為沉重。首先,電影帶出了一班純真的農村兒童,他們沒見過世面,在農村裡受教,這里有一點很有趣,他們學的東西就是「抄課文」,這還是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會問:「這樣除了練字外,還能學到些甚麼更實質的東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師的學歷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課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五一十地抄錄,這就算一節課了。這讓我難以想像,我們平時修的科目加上課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師都經過極為嚴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憑開課,師資優良,因此對於影片中的高老師的封建式教育覺得極之迂腐,但這或許就是電影所要反映的一個問題:農村教師的學歷不足。而讓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問題也就更顯而易見了。況且,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帶一班學生是不合理的,出了問題難以應付,而本身就會引出更多的問題來,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沒錢乘公交車出城去,因此領著一班學生去搬磚塊賺取車費,這就是一個問題。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國大陸那種習慣成自然的上下級身份,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就種社會階級性,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這活龍活現就是大陸社會上下級的例子。以前到內地我就有這樣的一種經驗,我們向一個蹲在路邊的「公安」問路,他蹲著抽他的煙,完全把我們當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點是去廁所要收錢,而那個看門口的人口氣又大,沒錢滾開的嘴臉讓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嗎?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資源,有人口,八億或者十億,能夠同心協力的話,我們在亞洲的情況,哪裡會不及日本?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范圍。年代久遠下來,使我們多數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氣,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為價值,都以醬缸里的道德標准和政治標准為標准。因此,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對錯黑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對事物的認識,很少去進一步地了解分析。」這種「醬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弊病,從這部電影里你就能領教不少,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領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國社會如今的怪誕,可去圖書館找專著來研讀,可到研究所聽講師的漫長的講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華的小說《兄弟》,那種中國社會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光怪陸離,在這本小說中一露無遺。我不想在此談中國社會問題,這種問題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給大學的社會系去深討吧。我們說到電影,電影是以一種紀錄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各形各色的問題,像我們身上的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2.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
這部劇是以接地氣的鄉村風格展現了各種矛盾和沖突。在北青網評價當中曾經寫到這部劇穿插一些詼諧幽默的情節和真摯的愛情故事。讓整部電視劇既嚴肅又輕松活潑,成為了觀眾喜歡的熱點。
這部劇是觀眾聯想到以大的事業,可以理解為脫貧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從小處聯想,每個貧困人口都不遺漏。這個意義上說,電視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熱情謳歌。這部劇反映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第一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的經驗。
主要講的是,一個村子因為地質災害嚴重,所以脫貧的帽子始終摘不掉,為了響應一個都不能少的號召,市委決定將整隻村子整體搬遷合並到這個縣當中最富裕的地區。
3.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好看嗎
好看,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偏遠山區的學校里的一個年齡很小的老師,為保障班級學生的人數一個都不少的感人故事,感覺很有意義,沒有武打情節,只是有點煽情,我感覺還是可以的,很值得看!
4.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看過《一個都不能少》這一部體現貧困地區老師學生學習培訓、日常生活的喜劇片後,我心被深深震奮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應對著畫面,含著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裡來到……」的情況下,我的淚也不由自主流著了出來。
小魏老師實際上僅有十三歲,假如換在大家這里,她應當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更好地那五十塊錢的補課金,為了更好地多地老師說的「這種學員,一個都不能少」,她千辛萬苦。
為了更好地能籌資到去縣里的車前,她帶上學員去dnf搬磚;車錢不足,她就徒步去城內,在城裡她也是一分錢也不捨得胡亂花錢,肚子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剩菜,口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更好地劃算,她寫了一個夜裡的尋人啟事,聽聞上電視機請人更快,她竟在電視台節目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內心只有一個想法,那便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囑咐——「一個都不能少」。
5. 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生活很艱難,但這仍然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這里還有一位姓高的教師。雖然,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領到工資了,但仍然堅持當一名農村教師。不幸的是,高老師的母親生病了,所以,他不得不請一個月的假回家照顧母親。
於是,魏敏芝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縣城接他回來。小魏帶領同學在附近的磚廠搬磚,賺了15元,但還 是不夠買票的錢,只好讓孩子們幫她逃票,但在中途被售票員發現了,趕下車,她不知道走了多久,終於來到了縣城。千辛萬苦找到電視台,她上了電視,面對鏡頭的那一刻,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節目播出後,大家都幫忙找人終於,找到了他,很快兩人就相見了,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記者帶著市民的慰問回到學校,魏敏芝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孩子們一個都沒有少。
6. 《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如今怎麼樣了
說到魏敏芝,還有人記得這個名字嗎?在1999年上映的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里扮演同名女主角,該片拿了不少大獎,包括獲得5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魏敏芝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有13歲,從沒有拍過電影,長相也平平,但她自然純朴的表演深深打動了所有的觀眾。魏敏芝在這部戲之後,沒有選擇繼續留在娛樂圈,而是聽了張藝謀的話重新回學校學習。2004年,魏敏芝報考電影學院導演系,可惜沒能進入三試。同年,魏敏芝以460分考進了西安外國語學院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編導系。後來,魏敏芝得到交換學習的機會,到美國楊百翰大學深造傳媒電視專業,經過自己的努力還學會一口流利的英語。魏敏芝留學期間,不止學到很多專業知識,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一次同學聚會認識了美籍華人劉錦輝,兩人08年走進婚姻的殿堂。魏敏芝完成學業後,已經成為一名導演。如今的魏敏芝,不但有幸福的婚姻,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大家一起祝福她們一家三口幸福快樂吧。
7. 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究竟是不是真實故事
是真實故事,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魏敏芝給水泉小學代課的故事,因高老師叮囑不能少一個學生,魏敏芝實現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進城尋找學生張慧科,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是在孩子們用彩色粉筆寫寫畫畫的畫面中結束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結局。一部影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改變一個地區貧困落後的教育面貌;一個導演可以給自己影片的結尾塗抹上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但卻無法給嚴峻的社會現實塗抹上同樣的浪漫主義色彩。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代小學生的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地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
8. 介紹一下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在一個小山村裡,唯一的小學的老師高老師因為母親有病請假回去伺候母親。小學因為沒老師了,所以村長讓魏敏之一個小學畢業的學生代課。她的任務是保證在高老師來的時候學生一個也部能少。一開始她不知道怎麼教學生,也不知道怎麼管理。她把學生鎖在教室里防止他們逃跑,然後她讓學生抄課本。一天一個平時愛給敏之找麻煩的學生逃學去城裡了,敏之決定去找她,但又沒錢買車票。在眾多孩子的幫助下她混上了車。找了好多地方找不到那個孩子,她決定求助電視台。在電視台門口等了幾天的敏之最後終於在電視台的幫助下通過敏之在電視里直播她找的那個孩子。把他順利帶回了家,同去的還有電台的記者。這片故事只所以感人不僅電視情節感人,而且裡面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他們自己的真實的名字。他們演的正是他們自己。
9. 魏敏芝憑《一個都不能少》走紅後,被張藝謀勸退娛樂圈,後來怎樣
在生活的這場旅行中,我們沿路跌跌撞撞,或許會頭破血流,但終究走向自己理想中的人生。短暫相遇,短暫別離,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每個人又都成為了別人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歷,珍惜相遇的每一個人,那是我們的人生,付出一切的人生。
10.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主要內容
該片講述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
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個新學期開學都有學生流失,直到只剩二十八個人。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
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終於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10)一個都不能少的愛情電影擴展閱讀: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
角色介紹
1、魏敏芝
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被任命到一間偏遠學校去做代課老師。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魏敏芝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最後一個都沒少。
2、張慧科
故事男主角,水泉小學學生。方臉闊嘴特別憨厚的樣子,十分招人喜歡。十歲的張慧科為給家裡還債,不得不輟學進城打工去了。最後被小老師魏敏芝在城裡找到。
3、田村長
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水泉溝村村長。因為村裡小學高老師要請假,而為村小學請來小教室魏敏芝。
4、高老師
水泉小學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學生由魏敏芝代理。由於水泉小學學生流失嚴重,臨走時交給魏敏芝任務,要求一個她每天都點名,一個不能少。還交代她每天都給學生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