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再看《平凡的世界》,王滿銀的故事,為什麼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還是少年時,未經情事的我們為孫少安和田潤葉、田曉霞以及賀秀蓮之間的愛情故事而感動。而配角王滿銀似乎只是反襯孫少安的存在,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他似乎是個招人討厭的小人物,整天晃晃盪盪,最後雖然浪子回頭,但少年的我們似乎並不在意他的"改邪歸正"。
那時候的我們,是容不下人生的任何一點污點的。我們理想之中的人生,就應該像孫少安一樣,不變初心,不變信念。這就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而時至今日,當我們重新在看《平凡的世界》才發現,王滿銀才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
和孫少安不同,王滿銀祖上是顯赫人家,只是出生之後正逢戰亂,他幼年母親將他藏在山崖的窯洞之中躲避戰火。他的父親在戰亂之中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育到成年,在他19歲這年病故。王滿銀沒有了父母,他也不甘於種田種一輩子,於是逛到了外面做起了小生意。王滿銀是有點小聰明的,可惜他沒有趕上好年代,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王滿銀這股子闖勁絕對可以成為人上人。而在那種年代,除了磨出了滿腔油嘴滑舌,也就只能成為村民眼中的"二流子"。
王滿銀這樣公認的游手好閑、遭人嫌棄的男人,放在今天肯定是討不到老婆的。但他會挑老婆,會談戀愛,還能獲得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美滿的婚姻。王滿銀看上孫蘭花並非是巧合,他一定在眾多適齡女子之中反復比較,才選擇了這個略顯卑微的姑娘。
從外貌上看,王滿銀其實是有競爭力的,他注重外表,見孫蘭花的時候穿戴一新,還將臉洗的白白的,在孫蘭花面前好一陣甜言蜜語,將孫蘭花說的面紅耳赤。王滿銀田種的不好,但是人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情調的人,他愛笑愛鬧,信天游唱的不錯,村裡扭秧歌的時候也不嫌丑,將自己裝扮得花花綠綠得逗人開心。他知道孫蘭花心裡缺什麼,在追求孫蘭花的時候就開始給她買新衣服,而且一定要從外地買來的新鮮貨。
孫蘭花家裡窮,窮到她幾乎沒有追求愛情的勇氣。在王滿銀出現之前,她甚至不敢想像會有人會喜歡上她這樣一年四季穿著布丁衣服的姑娘。這種自卑的心理深深紮根在孫蘭花身上,所以,無論孫家人多麼不喜歡王滿銀,多麼看不起她的丈夫,她卻一直對王滿銀一心一意。
她尊重王滿銀,因為王滿銀是唯一一個給她愛情的男人,將她從無限的自卑之中拯救出來。如果沒有王滿銀,孫蘭花可能一輩子都嫁不出去,或者像很多農村窮人家的姑娘一樣被"賣"給另一戶窮人家,換取一點可憐的彩禮錢。有人看不起王滿銀的獻殷勤,也覺得孫蘭花的婚姻選擇是盲目的。但當我們陷入愛情之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盲目。多少人尋找人生的另一半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彌補前半生的感情空缺呢?
王滿銀一個人孤身闖盪,他需要一個時時關心自己的女人,是一個妻子,也是一個母親;孫蘭花從小自卑,她需要一個給她勇氣,將她視為生命之重的男人,王滿銀對她而言不僅僅是一個丈夫,他彌補了很多親情和友情的殘缺。
王滿銀和孫蘭花就不算是愛情了嗎?小人物的愛就不值錢了嗎?
但,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每一場婚姻之後都是無盡的磨合和疲倦,而王滿銀和孫蘭花的婚姻問題,只不過比一般人更加嚴重罷了。
孫蘭花是死心塌地要和王滿銀過日子的,她生下孩子,將他們拉扯長大。就像王滿銀曾經的估計一樣,孫蘭花的確是做妻子的最佳人選,自始至終,孫蘭花都沒有像村裡其他人一樣嫌棄他。孫蘭花也不會罵他窮,她本來就是窮苦人家出身,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孫蘭花在婚姻之中的所有"窩囊",與其說來自於王滿銀,不如說是來自於她的原生家庭。不過在路遙那個年代,沒有所謂"原生家庭"這種概念,他只是寫出了他的童年所看到的無數窮苦人家的女孩子的狀況。
而王滿銀呢,和孫蘭花相比,他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他不像孫少平、孫少安那樣走"正經路子"賺錢,他的心思不在莊稼和家人身上,他抗拒務農,不顧家,一直想著怎麼去外面闖盪。
王滿銀的這種性子和我國農民的傳統觀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很快淹沒在全村的唾沫星子之中。而他也不是什麼勇於堅持自我的人,闖勁,有,狠勁,也有,但在那個年代,光這么點決心是遠遠不夠的。
以前覺得王滿銀窩囊啊,但凡能夠闖盪點成績出來,也不至於在孫家如此沒有地位,在老丈人面前如此卑微。而重溫《平凡的世界》,有一個細節狠狠擊中了我的心。
王滿銀嚮往外面的花花世界,他愛熱鬧,愛繁華,他想要去大城市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為了這個理想,他終於來到了上海。
他去上海沒有什麼隆重的准備,拿了錢備了貨就直接去了,他是沉著而張狂的,到了上海之後,和很多初來上海闖盪的人一樣,他蜷縮在一間昏暗狹小的房間之中。這一天,警察來到了旅館查證,正在睡覺的王滿銀立刻驚醒,從床上趕緊爬起來,甚至都弄翻了椅子,他拿起身份證雙手交給警察,反復強調自己只是一個農民,不是小偷也不是搶劫犯。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很不能理解,他雖然混,但是也沒有到作姦犯科的地步,為什麼見到警察會如此緊張。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他的緊張不是因為自己有案底,而是根本上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城市,哪怕窩在這個城市最陰暗的角落,他都心驚膽戰生怕別人的盤問。
而後來,當他回過神來,正好看到了鏡子里的自己,他哭了。他一邊哭一邊說著:"我咋老成這樣了?我咋老成這樣了?"不知多少中年人,特別是在外鄉打拚的農民工兄弟們,在看到這段的時候會不會淚流滿眶。
有錢的,可以說自己為了夢想而奮斗;沒錢的,只能說自己為錢而拚命。而最難過的,無非是發現自己已經老了,沒有多少年可以拼了,但生活依舊沒有著落,口袋裡的存款少的可憐。
這一瞬間,王滿銀終於不想留在城市了,他想回家。天亮了之後,王滿銀將貨全部處理了,錢全部給老婆和孩子買成衣服,就又躥上了開往老家的汽車……
我們沒有什麼資格去嘲笑王滿銀,他活著,也在努力地活著。按照原著之中的描寫,他之所以這樣無非是想要老婆孩子過得好一點,在他的理解之中,種地,一輩子種地,然後結婚生子讓自己的孩子繼續種地,永遠都不可能過上真正富足的生活。
而王滿銀的家庭也是充滿著人情味的,他的兩個孩子和孫蘭花一樣對他非常好,他常常給孩子們帶新鮮的玩具。每當孩子們依偎在王滿銀身邊的時候,當孩子們親昵得喊他爸爸的時候,王滿銀總是會感覺到"榮幸"而心酸。
相比於孫少安,王滿銀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生動鮮活的好似我們身邊的人一樣。相信在路遙創作的時候,王滿銀一定有一個或者多個人物原型。
王滿銀是一個另類,而他可以兩手空空白手起家,他被村裡的父老鄉親嫌棄,卻找到了賢淑的妻子。試想一下,一個童年家族敗落,少年父母雙亡的人,如果一直沒有遇到什麼好的機遇,他會怎麼過?王滿銀其實就是很多很多平凡男人的模樣。
男人是一個家的頂樑柱,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這幾乎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而每個平靜的中年男人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不敢生病,不敢對家人訴苦,加著班熬著夜,喝著最烈的酒,忍著少年時最不能忍的羞辱……
曾經有一項調查,給人造成心理壓力的最大的詞彙排行,"中年"占第三位。有的時候覺得生活就像是一汪死水,在失眠、焦躁之時,我總會打開《平凡的世界》,摒棄白天談笑風生自我,重新去尋找曾經擁有過的勇氣,重新去探索路遙筆下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的你我都是平凡的人,卻在經歷著不平凡的事,而路遙的文字給我們帶來的愛與悲是真實的。如果你沒有看過這本《平凡的世界》,如果你正因為生活之中的困難和挫折停滯不前,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木木向大家推薦的這套北京十月出版社的《平凡的世界》,是唯一整理本,北京十月出版社也是出版路遙作品最權威的出版社,原價108元,如今折後價只需要70多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購買哦!
❷ 余秀華的詩歌經典語錄
幸福如一片葉子含在嘴裡
這個三月,走得小心翼翼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夠獲取水分
並從一條經脈上
得到秋天的走向
想讓我的一個短句穿過秋天的埋伏
天涼的時候,我懷抱緊張
回首,還會驚心
我不知道我身後的腳印
是否如一個酒杯
懷揣著月亮
我開始信任我的平凡,我的世俗
和一錢不值
我把一個句子放在山後長長的斜坡上
讓葉子蓋滿它的身體
可我不知道
哪一片葉子的淚光
會得到整個秋天的原諒
❸ 我願意是急流的後世影響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裴多菲詩選》(孫用譯)數次再版,在1980年中國作家諶容發表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中引用裴多菲的這首小詩,以獨特方式引導了小說中故事情節的連接、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氣氛的烘托與渲染關系。 這本小說於1982年被改編為電影時仍引用了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一詩,在青年中曾引起一陣裴多菲愛情詩熱。
❹ 《人到中年》是誰寫的
諶容,原名諶德容,祖籍四川巫山,1936年生於湖北漢口。1954年考入北京俄語學院,畢業後當過俄文翻譯、音樂編輯和中學教師。1975年起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萬年青》、(光明與黑暗》(第一部),小說《諶容小說選》、《太子村的秘密》和《贊歌》等。其中,《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分獲1977--1980年、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減去十歲》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是諶容的代表作,問世後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諶容帶來了巨大聲譽。 作者以嚴肅的現實主義態度和真誠的責任感對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進行反思,提示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發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愛中年知識分子的吁請。小說既是一曲凄美的悲歌,又是一曲高昂的贊歌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陸文婷這位無私奉獻,謙抑克己的中年知識分子形象。她是一名眼科醫生,無職無權也無名無位,工作超負荷而待遇低下,一家四口擠住一間陋室,家徒四壁,生活過得十分清寒。但就是在這樣困窘的生存條件下,陸文婷仍任勞任怨地辛勤工作。她迷醉於事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報國熱忱,將自己的專業與祖國的醫學事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志存高遠;她具有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對每一位患者都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悉心治療,使他們重見光明;她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事業犧牲了家庭和個人的利益,即使是在生命垂危之際, 她仍在牽掛著自己的病人,而且職業角色未能壓倒其天賦的母性、妻性,她對孩子和丈夫深懷歉疚之情,卻唯獨忘了關心自己。小說為讀者刻畫的是一位物質極度匱乏而精神卻無比富有、平凡而又高尚的知識分子形象。陸文婷這一形象涵括了一代中年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人到中年》在藝術上也不乏新穎獨到之處。
作品將陸女婷病危時恍惚中的意識活動與搶救陸文婷過程中的現實活動穿插並行,運用時序顛倒、空間跳躍的意識流手法,將傳統的情節結構與意識流的心理結構有機統一,既有利於容納高密度的社會信息,又有利於挖掘人物心靈深處的情愫,從而使小說在謀篇布局上形散神聚。同時,裴多菲的愛情詩像一曲純真的交響樂貫穿始終,加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語言,營造了濃厚的抒情氣氛,使全篇猶如東方女性溫柔的嘆息,顯得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❺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出自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
《鵲橋仙·纖雲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神話故事,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
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於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
此詞用情深摯,立意高遠,語言優美,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千古佳句。
(5)電影人到中年愛情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鵲橋仙》獻給夫人,可備一說。熙寧、元豐年間,秦觀外出應試或游歷,夫妻暌離時日較多,未嘗沒有牛郎織女的況味。送給越艷。元豐二年(1079),秦觀到越州(今紹興)省親,得到當地知州程師孟的禮遇,將他安排在蓬萊閣,有重要的宴會都邀請他參加,這樣他就能親密接觸到美麗的官妓——越艷。幾度流連歡場,不覺產生了戀情。
有《滿江紅·越艷風流》為證。為蔡州營妓而歌。秦觀擔任蔡州教授期間,結識了營妓婁琬、陶心兒。元祐五年(1090)春,秦觀離開蔡州去汴京赴任,寄調《水龍吟·玉佩丁東別後》作別婁琬。應該說,少游對婁琬和陶心兒都用情不淺。暗戀「小師母」王朝雲。《鵲橋仙》最後兩句寫道:「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朝朝暮暮」出自宋玉的《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有人猜測秦觀寄調《鵲橋仙》乃暗戀東坡侍妾王朝雲,恰好《淮海居士長短句》中有一首《南歌子·贈東坡侍妾朝雲》:「靄靄凝春態,溶溶媚曉光。
何期容易下巫陽,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台公子賦高唐。」為被遣的侍妾邊朝華而作。秦觀人到中年,納過一位侍妾,叫邊朝華。張邦基《墨庄漫錄》卷三對此事有記載:「秦少游侍兒朝華,姓邊氏,京師人也。元祐癸酉納之。」
❻ 跪求《人到中年》1982年免費百度雲資源,潘虹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26U1IGPeycAz1T-cT4XZDA
❼ 《人到中年》主要講了什麼
諶容,生於1936年,祖籍四川巫山,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萬年青》、《光明與黑暗》、《人到中年》等。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是堪容的代表作品,發表於《收獲》1980年第1期。1980年6月出版單行本。獲1977~1980年優秀中篇小說獎。後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
1961年,24歲的醫學院畢業生陸文婷被分配到一所大醫院當眼科醫生。她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鑽研業務。別的女孩頻頻約會,而她形單影只,默默工作。4年之後,傅家傑這位在金屬研究所專攻金屬力學的「書獃子」闖入了她的生活,兩人相戀並結婚。夫妻倆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各自成為業務骨幹。
十幾年眨眼即逝,他們都步入中年。可仍是56塊半工資,一家四口12平方米的房間。沉重的工作負擔,簡陋的生活條件,使陸文婷心力交瘁。一天下午,當陸文婷給3個病人做完眼科手術後終於支持不住而躺下。傅家傑將妻子送至醫院檢查,發現竟是「心肌梗塞」。一個半月後,陸文婷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一個雨後的上午,傅家傑扶著病弱的妻子,迎著朝陽和寒風,艱難地走出醫院大門。作品著力塑造了陸文婷這一外柔內剛、自強不息,舍己為人的中年知識分子典型,及時而較准確地提出應重視中年知識分子的問題。
小說採用意識流動縱橫交錯、穿插鋪排的結構方式,是中篇小說結構上的一次突破。小說格調深沉,構思精巧,語言清麗,詩情閃爍,是反映知識分子題材的優秀作品。
❽ 人到中年的作品賞析
《人到中年》,通過一個普通的中年女醫生在長期的超負荷運轉中幾乎失去生命的悲劇故事,大膽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知識分子的價值、貢獻與不相稱的社會待遇之間的矛盾,尖銳地批評了「左傾」思想對知識分子的冷漠與歧視,發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強烈呼籲。
陸文婷從六十年代來到眼科醫院做住院醫生起,當了十八年眼科大夫,她不是主治醫生,不是黨員,無職無權,沒有名聲,沒有地位,但在她柔弱的內心裡,卻激盪著對祖國、對人民的厚愛,對患者無私無怨的責任心。但是,她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珍惜,反而被忽視,常常受到冷漠的待遇,在政治上受輕視,在工作上遭非議。人到中年的她「外有業務重擔,內有家務重擔;上要供養父母,下要撫育兒女」,處於「超負荷運轉」的艱難窘境中。因為夫妻倆都是單位的技術骨幹,她幾乎沒有時間做飯、照顧孩子,小女兒佳佳病倒在托兒所,她仍忙到下班後才匆忙趕去將女兒抱回家;兒子園園該上學了卻未吃上午飯,她只好讓他買了燒餅一邊吃一邊上學去,自己也啃著兒子買回的干硬的冷燒餅趕去醫院上班,將女兒交託給好心腸的鄰居陳大媽照看。一家四口擠在十二平米的斗室中,家徒四壁,「沒有沙發,沒有大立櫃,沒有新桌椅」,甚至沒有新鋪蓋,生活過得十分清寒。全家共用一張書桌,陸文婷要等兒子寫完作業後才能坐到書桌旁鑽研業務。她為焦部長做一個相對簡單的白內障摘除手術,在醫院領導力薦之下,仍因為職稱問題被患者家屬秦波質疑業務能力,之後,更是三番五次被迫中斷繁忙的門診工作,接受秦波關於手術的「盤問」。當陸文婷突發心肌梗塞時,丈夫傅家傑打電話給她工作的醫院希望能派車急救,但是被幾個部門來回踢皮球,最後,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只好闖到馬路中央攔車,終於,一位素不相識的卡車司機熱心幫助他將妻子送到醫院。
知識分子問題的嚴重性,同樣也反映在陸文婷好友姜亞芬夫婦的身上。姜亞芬夫婦因出身不好而受到歧視,這給他們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壓抑和苦悶。鑽研業務,卻遭到惡意中傷和無端的誹謗。他們愛自己的祖國,愛醫療事業,但還是揮淚出國了。姜亞芬夫婦的出國,從另一方面向社會提出嚴重警告:知識分子境遇如不盡快改善,將會造成人才外流。 人物塑造
諶容筆下的陸文婷是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開拓意義的藝術典型。作者沒有人為地設置動人心魄的重要事件和尖銳的矛盾沖突,而是將主人公放在平凡的生活、日常的糾葛中,放在個人與集體、家庭與事業的矛盾中,表現人物平凡中的不凡。陸文婷這個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之處,就在於她那高尚的品格和極其艱難的處境內的強烈對照,在於她以溫柔文靜、謙遜克己的外觀呈現出的獻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種悲壯性。陸文婷的形象概括了中年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蘊含著巨大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內容,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秦波是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塑造的另一個典型人物,雖著墨不多,卻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作者通過她圓滑含蘊的措詞,拐彎抹角的試探,和顏悅色中的威脅,革命詞藻下的冷酷,塑造了一位典型的「馬列主義老太太」。在作品中,秦波首次出場於寬大、明亮的院長辦公室,那裡「沒有門診雜亂的腳步聲、亂哄哄的說話聲和小病人的哭叫聲」。秦波雖然滿口馬列主義,其實是沉溺於權力的自尊中,對陸文婷所代表的知識分子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拒絕給人以公正的評價。在為焦部長的手術做准備的階段,她與趙院長、焦部長三個人的一段對話恰當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世界。盡管趙院長一再保證陸文婷是業務骨幹,焦部長本人也表示尊重院方的意見,她仍糾纏於陸醫生的職稱級別、政治身份、身體狀況。在她看來,讓一個普通大夫給部長開刀就是對黨不負責任,對革命不負責。當聽到趙院長介紹,她中意的名醫已經移居國繼承小雜貨店時,她想到的只是必須加強思想教育,完全無視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而當得知陸文婷曾當年曾救過焦部長後,她又居高臨下地指責趙院長不關心人才,大談「中年幹部,是我們的骨幹,我的同志喲,要珍惜人才呀」,在看望陸文婷時,還在給這個重病的人講大道理。
結構特色
《人到中年》打破了按人物活動發展的時空順序結構故事的傳統寫法,嘗試了意識流寫法,採用現在與過去兩種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既寫人物眼前的實況,又寫人物的回憶、聯想、想像與幻覺,以人物的心理意識活動為中心來布局情節,展開畫面,表現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現在時空結構,是以搶救陸文婷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為線索發展的:過去時空結構,是縱寫陸文婷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進入眼科醫院到四十二歲病倒在回家路上的人生歷程。主人公的主要行動及其性格發展都是在過去這個時空的敘述中完成的,這一時空的前半部分是通過主人公朦朧的幻覺有及眼科孫主任、醫院趙院長和好友姜亞芬等視角,把烙印在各人腦海中的陸文婷的生活片斷分別展現出來;後半部分集中描寫陸文婷在「超負荷運轉」下,從疲勞發展到「斷裂」的過程,著重寫了三次手術。
情節結構之外,小說還有一個或隱或顯的抒情結構,即貫穿於小說中的裴多菲的愛情詩「我願意是激流……」。這首詩在小說中前後出現三次。第一次的出現是陸文婷與丈夫傅家傑談戀愛時,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和對生活的嚮往;第二次出現是陸文婷得知多年好友姜亞芬為了決定全家移民海外後,流露出青春逝去的悵惆和對生活的感嘆;第三次出現是在陸文婷經搶救蘇醒後神情呆滯、對外界事物反應冷漠時,傅家傑哭喊出來的,他要喚回曾經青春過的生命,不能讓他愛人離他而去。這首詩的三次出現,一次比一次感人肺腑,不僅很好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更給作品增添了一種美的旋律,創造了一種詩的氛圍。
❾ 《人到中年》賞析
《人到中年》在藝術表現上非常新穎、獨特,不同凡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借鑒並創造性地運用「意識流」手法。作者在《編輯和我》一文中說,她在這篇小說中採用「那種顛顛倒倒、虛虛實實的寫法」,是試圖「在中篇小說的結構方式上作一些突破」。小說開篇就把仰卧在病床上、處於病危昏迷狀態中的眼科女大夫陸文婷推到讀者面前,一下子緊緊揪住了讀者的心。然後,作者通過陸文婷昏迷中的意識活動,通過在病房護理或探望她的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的言談、舉止、表情與回憶,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將陸大夫對待事業、工作、愛情和家庭的態度與感情,將她生活經歷中最動人的部分,一樁樁、一件件、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映現出來,使讀者清晰地看到陸文婷豐富的精神世界。作者打破了中國歷代小說大都按人物活動發展的時空順序結構故事的傳統寫法,既寫人物眼前的實況,又寫人物的回憶、聯想、想像與幻覺,以人物的心理意識活動為中心來布局情節,展開畫面,表現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自然、朴實、新鮮動人,別開生面。作者對「意識流」手法的運用不是生吞活剝,而是經過了咀嚼和消化,真正化成了自己的藝術血肉,因此寫得是那樣得心應手、天衣無縫,那樣大膽、巧妙和富於獨創性,從而使這篇小說創造出一個深邃的藝術意境,開辟了一片迷人的藝術天地,讓讀者充分地窺見到其中活動著的各種人物心靈的奧秘。同時,作品中還借鑒了中國歷代小說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通過對比描寫,通過環境、氣氛的烘托等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豐富經驗。這就使作品寫得巧而奇,讓人耳目一新,又很適合中國讀者的審美心理習慣。小說中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民族詩美意識,而又與「意識流」手法自然融合,使人物心靈深層的光彩鮮活地閃耀了出來。陸文婷的情操、品種、氣質以及她與傅家傑的愛情,確實是一首優美的詩,作品中反復出現的裴多菲的詩句和北海雪景,十分貼切地烘托出這種優美的詩的意境。小說開頭的精彩,也在於它是將人物意識的流動用富於詩意的語言,甚至用相當講究的對仗和鏗鏘的音律表現出來。作品中節與節之間的轉換,首尾的照應,也都是別出心裁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篇小說看似處處有意識的流動,而又無處不是作者從塑造人物形象、充分顯現人物心靈的需要出發,對意識活動進行精心的提煉、剪裁和裝置,真是精雕細琢,而又宛如天成。總之,《人到中年》藝術表現的成功,就在於作者吸取了中外文學創作技巧的精萃,熔為一爐,銳意創新,取得了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這篇小說除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驚人突破外,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在勇敢、及時而又較准確地反映新時期現實社會問題方面,它是一個新的開拓和突進。整個作品格調深沉、構思奇特,布局嚴謹,細節生動傳神,語言清麗明快。特別是,小說中所描繪的女大夫陸文婷和「馬列主義老太太」秦波,具有相當深刻的典型性,在中國當代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朱寨在《留給讀者的思考——讀中篇小說〈人到中年〉》一文中談到,就形象的豐滿和深度來說,陸文婷這個人物是作者「從生活的隱蔽處發掘出來」的「一個新的藝術典型」;秦波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她圓滑含蘊的措詞,拐彎抹角的試探,和顏悅色中的威脅,革命詞藻下的冷酷,揭示出一個掩飾在革命面紗下面正在喪失革命精神的發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