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電影有哪些
海角七號,魯冰花,搭錯車。。。。。。這是我們上台灣文學課老師放的,都還不錯
『貳』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叄』 台灣電影的特點
大多一個情字,當然我說的是為數不多的經典,比如魯冰花之類的,還有淚水伴隨,其他的看不出來
『肆』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伍』 日據時期的台灣有什麼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
從1901年到1937年,台灣的電影很大一方面上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因為當時台灣正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期,所以很多日本電影里的慣例被台灣的電影製作人所接受。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次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而非劇情類型的教育片、新聞片、宣導片也成為日治中期以後台灣本地電影製作的主流,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這裡面,又以描寫原住民少女幫助日人的《莎勇之鍾》(又稱莎鴛之鍾、莎韻之鍾)為其代表。
1908年,高松豐次郎於台灣定居,開始於台灣北、中、南部的七大都會興建戲院,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與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默劇旁白),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更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陸』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柒』 如何看待港台文學的影視改編
個人感覺香港的影視文學改編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模式,香港文學產生的佳作無數,也促成了香港影視的大豐收,在香港台灣,文學沒有像內地一樣有嚴肅文學和商業寫作的分野,也沒有所謂傳統文學、網路文學、暢銷文學的區別,文學就是渾然一體的文學。文學小說作品出來之後,除了接受批評家的研究、讀者的閱讀,就是要尋找機會去做影視改編了,將版權收益最大化,是非常合理的市場行為。
『捌』 台灣電影的介紹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玖』 電影與文學的聯系和區別各是什麼
電影與文學的聯系和區別如下:
1、聯系-電影來源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
文學與電影有密切的聯系,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
2、聯系-文學是電影的根基,是優秀電影的創作源泉
電影已經成為了繼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建築、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在電影的發展歷程當中,文學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大量的影視作品都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電影導演最初接觸到的文學劇本是由編劇用文學語言創作的。
3、聯系-電影是對文學的借鑒與延續,反過來又能推動文學自身的發展
電影以科技為基礎,從戲劇脫胎。集成音樂美術,更加符合現代人直觀、輕松的審美需求,電影轟動之後再來帶動文學產業的發展。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樣式年輕的電影與古老的文學之間一直存在著親密的姻緣關系,這種關系在電影發展的最初階段以及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更多表現為電影對於文學的借鑒。
電影對文學的借鑒通常呈現為這樣兩個層面:一方面,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詩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營養:另一方面,世界電影史上的許多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這些文學作品中既包括了經典作品,也包括了當代的暢銷作品,而被改編的主體則更多是敘事性的小說和戲劇。
4、區別-電影語言可以通過多媒體傳達信息而文學語言只能通過文字表達
電影語言是一種和文學語言完全不同的語言。電影語言可以藉助蒙太奇鏡頭組接來充分的調動時間空間,而不會破壞它的真實性。
5、區別-與文學語言相比,電影語言更具直觀性
在文學作品中能夠感染讀者的語句,如果放在銀幕上就可能會很難表現。但是文學語言不具備電影語言的直觀和感性。
6、區別-與影視的直觀相比,文學原作具有獨特的內蘊和魅力
雖然電影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傳達信息,但卻無法表達文學原作那種獨特的內蘊和魅力。
7、區別-電影是空間藝術,文學是時間藝術
電影是空間藝術而文學是時間藝術,文學的隱喻需要修飾語可是電影記錄的精確性和具體性取消了形容詞。
8、區別-表達形式不同
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電影語言是通過感知直覺到達觀眾,而文學則是一種概括性的語氣來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