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❷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❸ 台灣小清新電影還能火多久
倘若說去年的金馬獎還有一部《賽德克·巴萊》撐本土門面的話,那麼2012年的金馬獎就是「外來人」的天下了,入圍最佳影片的五部作品《神探亨特張》、《浮城謎事》、《奪命金》、《消失的子彈》、《女朋友·男朋友》,兩部來自大陸,兩部來自香港,剩下一部來自台灣,導演是台灣新生代導演楊雅喆,題材還是小清新。小清新仍是台灣電影的方向。 而當每一部電影都擁有一張童話式的海報,每一次談吐都是賣萌的口吻,每一段故事都是白衣飄飄的年代,場景永遠離不開學校、操場,當三十而立的阮經天、趙又廷、彭於晏、桂綸鎂、陳意涵、陳妍希等人扮演著永遠長不大的學生,你會發現那些清麗脫俗的電影,都成為吃膩了的甜點。台灣小清新還能火多久?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問。 何謂小清新?人人都拍小清新 單純從影像來說,小清新是精緻、唯美、浪漫、詩意、夢幻、童真的綜合體,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氣質,台灣電影最重要的類型是青春片,最典型的氣質是小清新,前者是後者的形,後者是前者的魂。 在新電影的年代,青春片是《風櫃來的人》中的肆意時代,或者《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的殘酷物語,而新世紀之後,青春片是《藍色大門》一樣的憂郁初戀,《人魚朵朵》一樣的幻彩童話,《盛夏光年》一樣的同性萌芽,小清新開始取代藝術、歷史和悲情,人文憂思被自我陶醉代替,十年之間台灣電影已經從一半藝術,一半青春過渡到小清新滿天下的格局。 而小清新,亦有勵志小清新和憂郁小清新之分,前者活潑爽朗,後者多愁善感,常常有些不為人知的隱秘,而這往往是小清新最值得挖掘的東西。 自2002年的《藍色大門》開始,台灣小清新慢慢成為一股浪潮,十年之中,電視台和廣告界的一批青年轉向電影創作,陳映蓉的《十七歲的天空》、鄭芬芬的《沉睡的青春》、李啟源的《巧克力重擊》等皆以小清新題材開啟導演生涯,而焦雄屏所說的「太超過時代」成員林書宇、楊雅喆、程孝澤、林育賢、陳正道等導演,雖然以侯孝賢、楊德昌為偶像,實際操作上都以易智言的《藍色大門》為模板,其攝影、構圖、色調、節奏,人物的設定、演員的選擇,都有太多相同的痕跡。 而新電影導演的門生們,並未繼承上一代的藝術感,投向小清新陣營,王明台、王也民、姜秀瓊、陳懷恩、蕭雅全、侯季然都已經有質量不俗的小清新電影面市。還有最近兩年誕生的新導演,如陳駿霖、林孝謙、李豐博和九把刀等,不管是編劇轉行、電視台滲入,還是國外學電影歸來,手裡能拾起來的,似乎也只有這一種類型。 青春片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拍《最遙遠的距離》的林靖傑說台灣導演很難,99%時間都在找錢,導演的通常做法是拿劇本向新聞局申請「輔導金」,自己再湊一點開始拍攝,這種「無工業體系」造成的最直接問句,就是如何把資源和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而小清新似乎是個必然的選擇,林書宇曾說:「這類東西不需要太多資金就能完成,宣傳上也省費用,拍張海報展一下主角和片名,觀眾一看就知道什麼片子。」拍電影需要量入為出,小清新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損失扛得起,且能以小搏大。除此之外,強大的偶像劇和MV製作體系為小清新提供天然資源,有些時候,小清新題材還是偶像劇的衍生品,《背著你跳舞》、《痞子英雄》、《犀利人妻》,以及今年大熱的《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已經被改編或即將被改編為小清新電影版本。 2008年是台灣電影復興的一年,最賣座的《練習曲》、《九降風》、《沉睡的青春》等都是小清新題材。2011年則是台灣電影最輝煌的一年,有四部電影票房過億,回報率最高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投資僅有幾百萬的小 清新電影,在台灣賣了4.6億,成為歷史第三,在香港挫敗《功夫》,榮升歷史榜首,大陸突破5000萬人民幣,在哪裡都是奇跡。這一年,台灣共上映30部電影,有17部是所謂的小清新,數量和票房總額都超過年度一半。 2012年迄今為止,台灣電影上映數目大約能達到50部之多,比去年增長20部,小清新題材占據30多部,仍是壓倒性的優勢。 青春片不死小清新悄然變種 很明顯,青春片的單一、重復性都是最大掣肘,但十年來熱度不退,自然是有其內在的改良,事實上自「太過超時代」誕生,這些電影被植入更多元化的因素,如《海角七號》是本土雜化,《練習曲》是公路模式,《盛夏光年》是同志題材,《艋舺》 是黑幫傳奇,《花吃了那女孩》是MV化的形式,《停車》是多段式結構的探索,這些電影,有些已經不再是所謂「小清新」,或只有部分「小清新」,但作為青春片的變種,在市場上有了更高的競爭性。 這批導演同樣有更好的商業頭腦,深懂市場回報的意義,拍青春片雖然是資金掣肘,但他們用同性、喜劇、情慾元素來適應市場,成為典型的「另類小清新」,最典型的李啟源的《亂青春》,大量唯美大膽的情慾戲未影響小清新的質感,這種另類化既有導演們對影像的追求,也有推陳求新的商業計算,這批導演既善於用參加影展獲獎再轉銷本地的模式,又注重直接的噱頭刺激市場,小清新越來越呈現同性戀和唯美色情泛濫的跡象(這也是國外參展的意圖),這樣的題材已多如牛毛。 近十年,台灣電影的最值得驕傲的恐怕就是這些青春片,它不但以小搏大搞活電影市場,還能走進大陸。尤其是ECFA簽訂之後, 《那些年》在大陸破5000萬,《LOVE》過億都是了不起的成績,而更標志性的則是《戀愛恐慌症》、《咫尺天涯的愛戀》、《翻滾吧!阿信》、《轉山》、《新天生一對》、《愛的麵包魂》、《為你而來》、《星空》這樣的青春片大量湧入,蔚為奇觀,一下子填補了大陸電影幾十年罕見台灣電影的空白。 對大陸觀眾而言,一眼是清麗,二眼是通俗,三眼就是抵觸,如此之多的青春片進入視野,必然有良莠不齊的作品,其中不少就是賣萌裝可愛搞低級的商業流水作,電影里也有相當重復性的痕跡,但不可否認的是,礙於資金的問題和製作上的習慣,小清新仍占據市場的最大比重。在2012年,雖然票房最高的是馮凱的《陣頭》和葉天倫的《雞排英雄》這樣的本土化創作,但論票房過千萬的電影,以《女朋友·男朋友》和《逆光飛翔》為代表的小清新,仍占據了其中的最大比重。 有一點遺憾的,唯一提名金馬獎的就只有最佳影片的《女朋友·男朋友》,面對來勢洶洶的大陸製作和港片,根本毫無勝算,這類電影可做甜點,但永遠成不了大餐。小清新,就像今年兩部關於麵包的電影《愛的麵包魂》和《女孩壞壞》里,精心裝飾過的糕點鋪,或者《36個故事》中那樣泛著小資氣息的咖啡館,咖啡和糕點不會消失,只會有吃膩了的腸胃,小清新也不會死,死掉的只有一顆顆對小清新審美疲勞的心。 騰娛
❹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❺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90年代之後,台灣影壇迎來了一位書寫歷史的導演——李安,並被稱之為台灣電影復興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結合的電影理念不但包攬了國內外各項大獎,更是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市場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後的台灣影壇開始與大陸產生了合作與碰撞,更是加強了兩岸之間的融合與促進,而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大陸電影金雞獎也並稱為三金獎被眾人熟知。
❻ 台灣電影特點
以文藝片為主,風格比較溫馨 導演:侯孝賢 楊德昌 陳果....
❼ 台灣電影的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Happy Birthday》,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❽ 台灣電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❾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現狀
你提到的台灣電影我都看過。也會為了一部大陸不上映的電影專門飛台灣一趟。
我這么理解台灣電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電影的社會議題更寬廣。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之下,同性戀題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沒有辦法登上大熒幕的。
第二,台灣除了像大陸一樣的電影院(主要播放當季的電影)之外,還有二輪電影院,播放已經下了的電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風格設定的影院(法國有專門的文藝院線,也設定了單部電影的排片不可以超過當日的三分之一,總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點電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政府的資助。
第三,輔導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電影都拿到了輔導金。 也有人說,台灣電影越輔越倒。台灣本身市場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慮在島內發行,收回成本的難度就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灣電影也會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