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沖繩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在日本,“縣”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級行政區,和我國的“省”是同級別,所以咱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位於日本的“縣”。它的經濟排在各都道府縣的倒數行列,甚至有人直接說是最差的之一,這里就是靠著旅遊發展的沖繩。
以上,就是對於沖繩的風景介紹了,不知道你對沖繩的印象如何呢?
『貳』 沖繩的日語翻譯是什麼
沖繩→おきなわ
是日本的地名....就叫<沖繩>
『叄』 澠水燕談錄求翻譯,拜託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為延州指使,是時
全文譯為:武襄公狄青,當初憑借侍從官的身份擔任延州指使。這時西部邊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雙全且有謀略,屢次建立戰功。(他)經常披散頭發,戴著銅面具,飛奔著沖入敵陣,敵人畏懼,沒有誰敢抵擋他。武襄公見識高遠,氣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稱贊他,而且特別受韓魏公和範文正公賞識,被稱為國器。範文正公把《春秋》《漢書》授給他說:「將領不了解古今,只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從此就廣泛閱讀經史,透徹地鑽研古今變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輔佐大臣之位,記錄在史冊中,配享在宗廟里,成為宋代著名將領,天下人都稱贊他賢能。
拓展資料:
從體裁上來說,《澠水燕談錄》屬於筆記文中的史料筆記。從寫作目的上來看, 與眾多宋代筆記的作者一樣,王辟之脫離仕宦,悠遊林下,追憶平生經歷見聞,筆之於書,博記雜識,主要是為了 「談謔」。從寫作內容和范圍來看,《澠水燕談錄》所記大都是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以前到北宋開國(960年)之間140餘年的北宋雜事。
澠: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讀音shéng,易錯讀, 澠池一詞中讀miǎn。
澠水,常見於齊國等古史書冊。
『肆』 翻譯下面的文言文語段。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
洛陽處於中國的中心,擁有殽山和澠池的險阻,占據秦川和隴山的要沖,並且充當了趙、魏邊境上的壁壘,可以說是四方必爭之地。中國若是無戰事就罷了,一旦發生戰爭,洛陽必將首先遭受戰爭的災害。(意對即可) |
『伍』 澠之燕談錄翻譯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之餘,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翻譯:
在宋太宗統治的朝代,有位王著,這個人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深得羲之書法的精髓,被選為侍書翰林。在太宗臨朝聽政之餘,喜歡練習書法,曾經數次讓內侍拿著自己的作品讓王著品評,王著常常認為不夠盡善盡美。於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臨習,然後哪作品去讓王著品評,他還是象往常一樣說不夠好。有人詢問他到底是什麼意思,王著說:「太宗寫的字已經很好了,不過如果馬上說寫得好,恐怕皇帝不再用心寫了」。後來,太宗的書法筆墨精絕,超越古人,世人都認為有王珠勸勉的功勞
『陸』 日本那個地名叫沖繩還是沖澠
沖繩沖繩 Okinawa
參見: 被日本吞並的整個琉球(Ryukyu)
沖繩縣 (日語:沖縄県�6�0;羅馬拼音:Okinawa-ken)
縣長(現任縣知事) 仲井真弘
面積 - 水域面積 2,273.41 平方公里
人口 (2005年5月1日) 1,364,781人
美國劃分給日本 從美國 - 1972年5月15日
縣花 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縣樹 琉球松 Pinus luchuensis
縣鳥 沖繩啄木鳥 Sapheopipo noguchii(己絕種)
縣魚 雙尾烏尾 Pterocaesio digramma
縣歌 沖繩縣民之歌(沖縄県民の歌)
日本九州南部的縣,日本最南也是最西的縣,毗鄰鹿兒島縣。一級行政區。位於中國台灣和九州之間,由沖繩諸島、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大東諸島等60多 沖繩個島組成,東臨太平洋,西瀕東海。面積為2,249平方公里。人口122.2萬(1990)。居民大部分分布於沖繩島南部和中部。首府那霸市。主島沖繩是一個東西窄、南北長的島。沖繩是一個古國,名為琉球王國。15世紀初,巴志王統一琉球,受明朝賜姓尚,開始築首里城。琉球的歷代國王都以進貢的形式與中日兩國開展貿易。琉球國在15世紀末時最為強盛。當時的國王尚真王篤信佛教、禁止民間私藏武器、致力於發展貿易和振興文化。仿奈良的元覺寺建立首里元覺寺,作為王家墓地。作為沖繩象徵的守禮門,是下一代的尚清王時代建造的。1609年薩摩軍隊進攻並控制了琉球王國,為了繼續得到貿易利益,表面上仍然把琉球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讓其和中國繼續進行貿易。1872年設琉球藩,1879年日本將琉球並入版圖,設沖繩縣。現包括10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美國佔領,1972年歸還。經濟以服務業和旅遊業為主。
沖繩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二戰後期,美軍和日軍展開激烈戰斗的地區。二戰結束後變成了美軍的軍事基地,受到了長期的佔領。即使是現在,美軍基地佔用的土地仍達沖繩島面積的20%。
沖繩位於亞熱帶,年平均氣溫20—24度。夏季高溫多雨,冬溫暖少雨。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在這種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沖繩主要種植甘蔗和熱帶、亞熱帶水果。沖繩有著閃著藍寶石光芒的海洋、白沙灘、美麗的珊瑚礁、各種亞熱帶植物和亞熱帶風光,還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
首府那霸附近的首里城二戰中曾毀於戰火,戰後1986年開始修復已恢復往日雄姿。首里的王宮坐西向東,北殿是接待中國使節和辦政務的地方,南殿是接待薩摩官員的地方。沖繩的古典舞蹈據說是琉球王朝為接待中國使者而創制的。
沖繩是空手道的故鄉,空手道是結合中國武術特點創制的搏擊術,最初稱為「唐手」。二次大戰後,空手道經美國軍人的介紹而傳播到全世界。現在有不少世界各國的空手道愛好者來沖繩修習本領。
現在的沖繩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兼收並蓄,已成了各地旅客嚮往的觀光地,有許多自然風光優美的景點。
從東京乘飛機去,兩小時三十分可到。從鹿兒島乘船去,需要十八小時。沖繩本島上有多處歷史古跡,還有享有自然之美的綠水、珊瑚礁、亞熱帶植物等。
地理和氣候
沖繩以沖繩諸島為中心,由宮古諸島﹑八重山諸島等島嶼組成。島嶼從東北面日本九州以南向西南方向分布,直至靠近台灣島。共有152(釣魚島除外)個島嶼,當中約有40個島有人居住。其范圍伸延至最北處為硫磺鳥島﹑最南是波間照島﹑最東邊是北大東島和最西邊的與那國島。
沖繩屬於亞熱帶氣候,由於位處西太平洋,亦受海洋性氣候所影響。全年氣溫平均23℃,冬天也有20℃左右。雨季在4月至6月,7月至9月通常受西太平洋副高壓脊影響而晴朗炎熱,8月至10月則常受到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侵襲,台風會橫過沖繩向西北或北趨向中國大陸或朝鮮及韓國,或向東北轉向趨日本。
歷史
沖繩歷史上是獨立王國琉球王國的所在地。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所以和日本本部的風俗文化﹑食物﹑材料﹑建築風格與日本有著很大的差異。
琉球王國於中國明朝洪武年間已經向中國朝貢臣服。同時為著受到日本的薩摩藩的侵犯,王國亦向該藩朝貢。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覷視琉球﹑朝鮮以至台灣等鄰國和周邊地區,在1872年日本廢藩置縣將琉球王國廢止,先變為日本的琉球藩,後於1879年改設沖繩縣。
沖繩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唯一被美軍登陸的直屬領土,在二戰後期,1945年美軍登陸沖繩,打敗日本守軍,而沖繩亦曾成立一個只有一星期的八重山共和國。戰後日本投降,日本被美國軍事佔領,沖繩由於戰略位置優,故此在1945年至1972年期間由美軍直接管轄沖繩。1972年美軍交還沖繩予日本,但美軍仍然駐守其在沖繩建立的軍事基地至今。
『柒』 日本沖繩怎麼翻譯成英語
日本沖繩Japan Okinawa
『捌』 關於日本的投降
美國
一.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
硫磺島戰役,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日軍其他損失為飛機90餘架,潛艇三艘。美軍從2月19日至3月26日,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美日雙方傷亡比為1.23 :1。
硫磺島,不僅使美軍獲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還打開了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通道。
而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也使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日後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擔心在日本本土登陸將會遭到硫磺島那樣的巨大傷亡。
二.沖繩島登陸戰
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在沖繩島對日軍進行的登陸戰役。沖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日軍死亡9萬餘人,被俘7400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0萬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被擊沉16艘、擊傷4艘。美軍傷亡7萬餘人(含非戰斗減員2.6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戰役。美軍佔領沖繩島後,打開了日本的門戶,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
此次戰役,美軍擁有絕對優勢兵力,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選擇了有利的登陸點;但是,戰術呆板,畏懼夜戰、近戰和攻堅,也未及時進行海上迂迴。日軍利用坑道和反斜面陣地,抵消美軍火力優勢,以近戰火力和小分隊夜間出擊,頑強戰斗達3個月之久;以「神風」自殺飛機為主擊毀、擊傷大量美海軍艦艇,但陸海軍及其航空兵行動不協調,並放棄了水際灘頭作戰的機會。
沖繩戰役,從三月十八日美軍航母編隊襲擊九州開始,至六月二十二日沖繩島戰斗基本結束,共歷時九十六天,其中在沖繩島上的激烈戰斗就有八十二天之久,日軍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十六艘水面艦艇和八艘潛艇被擊沉,約四千二百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日軍在沖繩島上的約十萬守軍,除九千餘人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殲,沖繩島的平民有七萬五千人死傷。美軍有三十二艘艦船被擊沉,三百六十八艘被擊傷,其中有十三艘航母、十艘戰列艦、五艘巡洋艦和六十七艘驅逐艦遭到重創,損失艦載機機七百六十三架,陣亡一萬三千人〔陸軍四千六百人,海軍四千九百人,海軍陸戰隊三千四百人〕,受傷三萬六千人〔陸軍一萬八千一百人,海軍四千九百人,海軍陸戰隊一萬三千六百人〕,另有兩萬六千人的非戰斗傷亡。此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最大的戰役,因此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沖繩戰役將以史詩般的戰斗,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戰斗而流傳後世。鑒於在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傷亡,美軍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美軍以如此巨大的代價,攻佔了沖繩群島,打開了日本本土的西南門戶,取得了進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基地,為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戰役期間美軍在沖繩群島諸島上建立起的航空基地網,進駐了大量的航空兵力,不僅可以有效地阻截日軍來襲的飛機,而且還可以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心地帶,進一步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
三.七月大轟炸
1944年11月24日,約有美軍70架B-29飛機襲擊日本首都東京,開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到1945年2月出動B-29飛機約達1100架次。1945年1月起,駐在中國成都基地的B-29飛機逐漸轉移到馬里亞納基地,航程大為縮短。空襲日本本土的B-29飛機編隊加大,次數增多,開始對城市投擲大量燃燒彈,造成極大損失。航載飛機的轟炸,尤為激烈。2月16日,奇襲關東地區即大約出動飛機1200架次。
7月以後,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更加激烈。當時,美軍在沖繩和硫磺島約有飛機1000架,在馬里亞納大約也有1000架,這些基地的美國空軍與航載機實施大規模,連續性轟炸日本本土。7月10日出動了1300餘架次飛機,襲擊了大阪,神戶等地;7月13日,14日兩天對北海道,東北出動飛機竟達1820架次,同時進行艦炮射擊;7月24日,僅B-29飛機即出動700架;硫磺島陸基飛機數百架轟炸了關東,東海附近一帶的空軍基地和鐵路,船舶,工廠等有關設施。
盟軍大規模的轟炸一直持續到7月底。在這一個月里,總共出動飛機20850次,轟炸了整個日本本土,其內海交通瀕於癱瘓,對外關系幾乎斷絕。是時,德國早已投降,日本處於全世界反法西斯軍民的圍困之中,它在政治上已成孤島。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具有獨特的瘋狂性,不遭到令其絕望的打擊是不會輕易投降的。
四.核襲日本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依然在太平洋戰場上負隅頑抗。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此時,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為首的臨時委員會和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雖然日本敗局已定,但其陸軍在本土尚有200-300萬人,在中國還有同樣數量的兵力,其空軍尚存各型飛機6000-9000架,而且日本大本營正在積極准備「本土決戰」,美軍登陸日本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美國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喪失抵抗意志,不待美軍登陸就投降,則可避免50萬美國人喪生。於是,史汀生與臨時委員會一起向杜魯門總統提出建議:盡快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具有軍事和非軍事雙重性的目標。核突襲的具體目標擬定為廣島、長崎和小倉。杜魯門思量再三終於採納了史汀生的建議,決定對日本進行核突襲。於是,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核突擊部隊——第509混合大隊被派往太平洋的提尼安島執行這次非同尋常的任務。第一次原子彈突襲以廣島為主要目標,小倉和長崎為預備目標;第二次以小倉為主要目標,長崎為預備目標。
美國原子彈突襲廣島和長崎造成了巨大的毀傷。廣島市區80%的建築化為灰燼,64000人喪生,72000人受傷,傷亡總人數佔全市總人口的53%。長崎市60%的建築物被摧毀,傷亡8600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37%。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美軍:兩棲第五軍,下轄第三,第四,第五陸戰師,各型艦艇800餘艘,作戰飛機約2000架,總兵力22萬餘人;日軍:守軍人員2.3萬人;
攻佔沖繩(1945年3月18日到7月2日)盟軍:航空母艦34艘(航載機2180架),戰列艦22艘,參戰艦總數達1200艘。盟軍登陸兵力由美軍第10集團軍擔任,下轄第3陸戰軍和陸軍第24軍,第81步兵師為集團軍的戰役預備隊,陸上作戰部隊總兵力達28.7萬人;日軍:包括自殺機在內的空軍飛機3000餘架,第32集團軍,正規陸軍約8萬人,徵集島上壯丁約2.5萬人。
7月大轟炸:(詳見上述資料)
中國:
一.長衡會戰
1944年5月,日軍在大舉進犯豫中的同時,為打擊湘中中國守軍,貫通粵漢鐵路,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日軍10個師約20餘萬人,兵分3路,開始向湖南發起進攻。其部署是:中路,第34、第58、第68、第116師由岳陽東南沿粵漢路作主要攻擊;東路,以第3、第13師自崇陽附近,西路以第40師及第17旅自華容實施輔助進攻,另有第37、第64、第27師位於臨湘、蒲圻一帶擔任增援。中國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54個師,共40餘萬人,仍採取長沙會戰之戰法,策定以一部兵力利用既設陣地,節節阻擊日軍,遲滯其前進,主力集結於後方,誘敵於有利地區實施包圍攻擊,粉碎日軍企圖。
5月26日,日軍開始進攻。東路日軍第3、第13師經過激戰,於29日突破守軍第72軍陣地佔領通城,6月1日、2日又先後侵佔長壽街和平江;中路日軍4個師向守軍第20軍陣地發起攻擊,佔領新牆後於30日直趨汩羅江北岸;左路日軍第40師及獨立第17旅由華容渡洞庭湖向沅江守軍發起攻擊。激戰至6月6日,日軍主力突破汩羅江陣地,進至永安、撈刀河、沅江一線,另有一部日軍經盧林攻佔湘陰。中國軍隊積極反擊,殲滅日軍一部。9日,日軍強渡撈刀河,突破瀏陽一帶防線,對長沙形成包圍之勢。14日,日軍開始攻擊長沙。守軍第4軍與敵激戰4日,因外圍陣皆失遂於18日向南突圍,長沙淪陷。
日軍佔領長沙後繼續向衡陽進犯。至20日,日軍先後攻佔醴陵、株洲、淥口、湘潭等地。中國軍隊轉向淥水南岸進行抵抗。24日,右路日軍南下攻佔攸縣、安仁、耒陽等地,第9戰區積極反擊,曾一度收復攸縣、官田、醴陵。左路日軍第40師團南下攻佔湘鄉,26日再占永豐,遭中國守軍反擊,改取守勢。中路日軍在兩翼策應下,沿粵漢鐵路兩側南下,向衡陽市郊突進。6月28日至7月20日,日軍兩次進攻衡陽,均因守軍頑強抗擊,日軍傷亡慘重,被迫停止攻擊。8月3日,日軍增調部隊後開始對衡陽發起第3次進攻。中國第10軍與日軍反復爭奪,不斷擊退其進攻。苦戰至8日,守軍彈盡糧絕,傷亡殆盡,陣地全毀,第10軍軍長方先覺命令停止抵抗,衡陽被日軍佔領。至此,長衡會戰結束。此役,中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優勢,但因部署不周、指揮不當,盡管廣大官兵不屈不撓,與日軍死戰硬拼,喋血苦戰48天,最終未能破壞日軍佔領衡陽,控制粵漢、湘桂鐵路的企圖。這次會戰,中國守軍傷亡9萬餘人,日軍傷亡也達6.6萬餘人
二.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8月,在中日戰爭的抗日戰爭中,第2、第3方面軍在廣西省龍州、南丹、全州、陽朔地區對日軍第6方面軍進行的反攻作戰。
4月,日軍第22、第58師團及第13師團一部,根據其第6方面軍撤退西江兩岸及南寧的計劃,准備縮短防線,集中兵力,以防國軍反攻。 守軍為把握時機,乘勢收復桂柳,乃集中第2、第3方面軍6個軍14個師和地方團隊,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下,發動桂柳反攻作戰。27日,第2方面軍以第46軍一部攻佔都安後,主力向都陽山脈進擊,節節迫近南寧,地方團隊蜂起響應,部隊進展迅速,於5月27日攻克南寧。日軍一部向龍州、大部向柳州撤退。第64軍隨即以主力向柳州東南迂迴攻擊前進,連克賓陽、遷江、桂平、武宣,於6月上旬向柳州攻擊前進。第64軍一部向龍州追擊,連克思樂、江明,在地方團隊協同下,到7月3日,克復龍州、憑祥,將日軍驅於國境之外。6月19日,第46軍一部已迫近柳州。第3方面軍5月初,以第29軍向河池、黎明關攻擊,並以一部攻取天河,復沿柳(州)宜(山)公路北側,山地前進,以策應主力作戰;到21日晨,佔領河池縣城,並沿黔桂鐵路(貴陽至柳州)向宜山追擊,連克德勝、宜山。在收復宜山後,日軍曾數次由柳州增援,第29軍與其反復爭奪,到6月14日再度克復宜山。日軍第13師團向柳州撤退,第20軍跟蹤追擊。同時第2方面軍第46軍主力於24日攻抵柳州南側,會攻柳州。30日,收復柳州。爾後,第3方面軍第20、第29軍兵分3路沿桂柳公路和湘桂鐵路(衡陽至南寧)向桂林並進,至7月17日,克復雒容、中渡和黃冕,日軍退守永福,憑險頑抗;24日,攻克桂林南方門戶永福;此時,一部沿桂柳公路克荔浦、白沙、陽朔,直逼桂林近郊;另一部攻克百壽,遂三面會攻桂林。第94軍向義寧,第26軍向全縣、興安間攻擊前進,7月10日襲取南圩,26日克義寧,向桂林近郊推進。在各路部隊總攻下,27日收復桂林,續向東追擊。8月17日收復全縣。時日本業已投降,作戰遂告結束。此戰,國軍共擊斃日軍4000餘人、擊傷5000餘人。
三.芷江攻略戰
芷江保衛戰,在日本的戰史書籍里稱為「芷江攻略戰」。中方也稱「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
芷江保衛戰,是1944年以來,中國正面戰場上打得較好的唯一的一仗。據日本官方史學家統計,在此次戰役中,日軍總計傷亡率為16.8%日軍經此次 戰役受挫,遂開始全面收縮兵力,岡村寧次一邊布置部隊首先從廣西、廣東等地後撤,一 邊焦慮地注視著整個戰爭態勢的發展。
此時,「大日本帝國已經是盟國案板上的一塊肉了」,它的喪鍾已被敲響。
四.敵後戰場1944-1945的反攻
長衡會戰:「長衡會戰」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
第二階段又稱「衡陽保衛戰」,從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雙方以爭奪衡陽為目標在湖南中東部地區作戰,長衡會戰的結束時間為9月上旬。國內外學術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陽淪陷為准。(參戰人數見資料);
芷江攻略戰:日軍:岡村投入芷江戰役的兵力共4個半師團,8萬餘人。其戰斗序列概要如下: 前線指揮官第20軍軍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將,下轄:
第116師團,師團長岩永汪,轄步兵第109、120、133聯隊,騎兵第120大隊,野戰 炮兵第122聯隊,工兵第166聯隊,輜重兵第116聯隊。
第47師團,師團長渡邊洋,轄步兵第131、91、105聯隊,騎兵第47聯隊,山炮第47 聯隊,工兵第47聯隊,輜重兵第47聯隊。
第34師團,師團長伴健雄。轄第34步兵團,騎兵第34聯隊,野炮兵第34聯隊,工兵 第34聯隊,輜重兵第34聯隊。
第64師團,師團長船引正之,轄步兵第69旅團的4個步兵大隊。
步兵第70旅團,旅團長川勝郁郎,轄步兵第54、55、132、133大隊。
關根支隊,支隊長關根久太郎,轄獨立步兵第65、115、116、117大隊。
中國:第4方面軍總司令王耀武,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 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 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李玉堂,下轄:楊幹才的第20軍,轄第133、134師;丁治磐的第 26軍,轄第41、44師及炮兵團;弁庭芳的第94軍,轄第5、43、121師及輸送團。 第10集團軍總司令王敬久,下轄:侯鏡如的第92軍,轄第142、21、暫編15師及炮 兵團等。
以上中國軍隊均為中央精銳嫡系。其中第18、第73、第74、第94、新編第6軍等共 15個師,系由美軍教官訓練、美軍顧問指導、全部美械裝備的部隊。僅這15個師的戰斗 力就優於日軍數倍,再加上另11個師,與日軍參戰兵力相比,中國軍隊佔有絕對優勢。 不僅當面力量對比不利於日軍,就是整個後備力量中方也開始占據優勢。1945年初 春,中印公路和輸油管道已通至昆明,從印度輸入的美國租借法案物資每月可達6萬噸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