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 電影 星海 觀後感
其一 今天,我和媽媽看了電影《星海》,我被電影里的冼星海深深地打動了。
冼星海從小沒有爸爸,他和媽媽、爺爺一起靠打魚生活,他們住在漁船上,家裡很貧困。星海自小就非常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破罐、瓷片自製的樂器,很陶醉的用筷子敲打著發出很美妙的聲音,連我都聽得入了迷。
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媽媽沒辦法只好拿出最心愛的鐲子換了錢讓他上學,他終於走進了夢想的學堂。上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欺侮他,把他的鞋踢來踢去,結果踢到了教書先生的頭上,先生很生氣問是誰乾的,同學們全都指著星海,就這樣星海被先生開除了。
後來星海的爺爺在一次出海打魚的時候不幸去世了,他和媽媽只好去新加坡找姨媽,他和媽媽在一個有錢人家幹活掙錢,他也上了一個洋學堂。在那裡他遇到了教音樂的肖老師,從此就開始勤學苦練他喜歡的音樂了。
電影的最後冼星海在輪船上自己作曲為媽媽彈奏了一首曲子,在場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感動了,大家都站起來為他鼓掌,冼星海成功了!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成功,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其二電影《星海》是一部講述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先生的成長故事。
星海出生在澳門疍家漁船上,是當時最受歧視的疍家人,母親是小星海第一個啟蒙老師,後得到葡萄牙琴師的點撥和恩師肖友梅的教育,其音樂天賦得到了發揮。
劇中徐若宣飾演的星海的母親很成功,講述一個平凡的母親為了能讓自已的孩子長大了能有所作為,有本事,不再被人瞧不起,即使再窮再苦也要供小星海上學堂。。
最讓我感動的是母子倆決定回國在輪船上的那段,聆聽大海的聲音,小星海無比的興奮,即興寫曲譜,並彈給母親聽,那琴聲,配上回憶的畫面,我想全場有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動欣慰的眼淚~~
② 冼星海的故事,短點,不是生平簡介
除了《黃河大合唱》,你對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網友遇到這個問題,能夠回想起來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樂家」的稱號以及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因多次出現在學生時代視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對他所知甚少,他是我們心中的傳奇人物,我們卻不了解他的傳奇。
像冼星海這樣曾經在戰火年代鼓勵了一代人,卻漸漸被習慣快節奏的現代人遺忘,慢慢地變成歷史課本上固有「名詞」的偉人很多。但小編一直覺得,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在影視作品深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更應該有屬於他們的傳奇。
很慶幸,在2019年,一部根據冼星海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家》橫空出世,給了我們深入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傳奇音樂家的機會。
這部電影由中哈合拍,胡軍、袁泉以及多位哈薩克本土演員共同出演,無論是演員演技、思想傳遞還是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極高劇情片,也是部讓觀眾從頭哭到尾的催淚之作。
《音樂家》的取材視角很獨特,它既沒有選擇冼星海在延安時期創作出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的高光時期,也沒有展現他由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樂家成長的艱辛歷史,而是把時間放在了他人生最後一段旅途:阿拉木圖。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傳奇的一生中看起來很「平凡」,可以簡單地概括:
「1940年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因蘇德戰爭爆發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的人生資料里佔比不高,但客死他鄉足已透露其中濃烈的傷感,是國與家之傷。《音樂家》向我們描繪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後幾年中對祖國、家人的思念,讓我們看到戰火年代一個偉大音樂家的不朽靈魂。
戰爭的殘酷,傳奇音樂家就這樣「潦草」的離開
即使對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像出這家位音樂家的一生有多麼傳奇。音樂上的輝煌創作,他的作品鼓勵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抗爭激情,他的一生應該是輝煌的。但在我們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結局。
但冼星海遠赴蘇聯執行任務的第二年,便因當地戰爭爆發被迫轉移至阿拉木圖,原本他打算從新疆轉回國內,但異國他鄉、持續不斷的戰火、過期的證件讓他不得不羈留當地。
戰爭年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讓他的生活舉步維艱,還好受到當地音樂家拜卡莫夫的照顧獲得院劇樂團工作,並安排他暫居在姐姐家中。但當地人的生活同樣很艱難,為了生活,冼星海典賣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國的那一天。但戰爭年代對人們太殘酷,圓滿大結局並沒有出現,直到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他都沒能回到祖國。
離行前他對妻子錢韻玲說:半年之後我就能回來。
但這個半年卻成了一生,戰爭年代從來沒有仁慈,偉大的音樂家凄涼地離開,實在太讓人惋惜。
本片導演對戰爭的毀滅性刻畫很恰當,影片開局便有一場「觸感」強烈的情節。剛到達阿拉木圖的冼星海遇到當地火車站被敵軍攻擊,曾經在車上與他交流過的小男孩在雜亂的人群中無助地等待母親的救援,當時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親外,還有冼星海。
但最終編劇並沒有製造「動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離洗星幾步之遙的地方,幼小的遺體與母親的哀鳴深深的沖擊著他的視線。戰爭有多殘酷他知道,觀眾也知道,但當這份殘酷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時,是沖擊骨髓的疼痛。
編劇沒有選擇讓冼星海發揮「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讓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為這就是戰爭年代。也是這場戲開啟了催淚時刻,現場的觀眾都明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異國他鄉,拋不開的是對祖國、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靈魂
在阿拉木圖的歲月里,冼星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妻女。但戰爭年代,回國的路太難了,他只能在遙遠異國,用音樂表達對家的懷念。而冼星海的家國精神,在《音樂家》中通過三個詞彙來表達:國、家、根。
離開祖國,就像大樹沒有了根,整個人都充滿對故土的思念,何況國家需要他。當時的中國也處於戰火之爭,他本來是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人的抗戰精神,而不是在異國他鄉平淡地生活。
當地人問他「你是因為中國在打仗才來阿拉木圖的嗎?」,他詫異地急速否認這個猜測,因為他那麼渴望為中國人民脫離戰火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因為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國,但現實卻不給他機會。
「我的國家正在打仗,我卻被困在這里」,他第一次因為無法回國而萬念俱灰,那種愛國情懷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卻仍能被先輩們的精神感染,激發出濃烈的情懷。
在當地音樂家的鼓勵下,他創作了以哈薩克本土英雄為背景的音樂《阿曼該爾達》,鼓舞了當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後的日子裡,他沒有放棄創作,因為他堅信他的音樂,祖國一定能聽到。
除了表達冼星海的愛國精神,還著重刻畫了他對妻子錢韻玲以及女兒冼妮娜的思念。當延安分別的那一刻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當女兒一遍遍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時,每個人都充滿希望。當哈薩克女孩阿麗婭問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兒時,他仍舊期待著重逢。
但最終每個人的願望都未實現,殘酷而悲涼。洗星海與妻女的遭遇,是戰爭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縮影,相信這也是導演藉由這位偉人的故事,剖析戰爭對普通家庭的傷害,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員,讓《音樂家》更加完美
《音樂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達上都很出色,但比較遺憾地是編劇沒有著重突出他的音樂作品,與《波西米亞狂想曲》全程「演唱會」式的聽覺享受相比,《音樂家》的音樂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兩場濃烈的音樂渲染情節,一個是阿拉木圖劇院演奏《阿曼該爾達》另一個則是冼星海最後音樂會上高燃的《黃河大合唱》。這樣的選擇可能與編劇想要更多表達人物經歷有關,但對於期待音樂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許遺憾。
但胡軍、袁泉填充了這份遺憾,甚至讓觀眾遺憾了對音樂的期待,他們的表演太細膩。
其實在觀影之前,小編其實對胡軍塑造冼星海有些擔心,因為他過於硬漢的外表實在與歷史課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遠。但當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出現時,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人物中去,他通過眼神表達,細節的掌控將這位音樂家的形象鮮活地展現在熒屏上,完全沒有違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詮釋的冼星海與現代人觀念中的「藝術家」氣息相差很大,更貼近普通人,但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窮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樂求學之路上不乏有勤工儉學、打工維持學業等經歷,並不是一個追求「文藝范」的音樂人,而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最後三場戲更加震撼,當時冼星海已經重病在身,當胡軍出現在鏡頭時如果不是人物所散發的氣質,小編甚至誤以為是新出場的角色,他幾乎瘦到脫相。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實力派演員的努力很讓人敬佩。
飾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貢獻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詞很少,大多鏡頭都是需要眼神戲來表達人物的內心。從分別時的擔心到教女兒唱歌時的期待,再到最後與女兒互動時的堅定,幾乎袁泉的眼神與觀眾交匯時就難催發淚水。
而當觀眾快要因為劇情、演技遺忘冼星海作為音樂家的高光時刻,導演巧妙地選擇了我們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為結尾,用這場演出為冼星海的人生劃下句號。當這首音樂響起時,小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冼星海,永遠不會被遺忘。
來源
③ 關於 冼星海 的故事
青少年生活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門海邊一個疍民的船上降生了(註:疍民,是對在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及水上運輸,並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的稱呼。)。據說他出生的時候,因為他母親看到湖邊的大海,海面上是朗朗星空,所以就給他取名「星海」。一直到6歲,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門長大的。 幼年的冼星海也隨著母親在海上漂盪,在祖父憂傷綿長的蕭聲中,在漁民喜憂參半的民謠中,冼星海一天天長大。 冼星海6歲就進了學堂。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親黃蘇英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附中的義學。在這里,母子兩人整整度過了6年。冼星海在學校努力學習,功課一直很好,而最令他著迷的是音樂課,這讓他從小在祖父的蕭聲和教堂唱詩班裡獲得的音樂感受有了發展的天地,他參加了義校的唱詩班和管弦樂隊。 進入嶺南大學附中本校後,為了貼補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鍾頭的書籍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伙食費。他在樂隊里擔任演奏直簫,後來成了附中管弦樂隊的指揮,被廣州人稱作「洋簫」的單簧管,他也吹得很有韻味,由此,他得到了一個雅號「南國簫手」,連有名的培正中學也請他去做音樂教員和樂隊指揮。
延安幾年與《黃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 錢韻玲和冼星海
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寫出了華夏民族的心聲!
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編輯本段冼星海死因
肺炎、肝腫、腹膜炎、心臟病。
編輯本段《黃河大合唱》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
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朴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斗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斗,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黃河大合唱》的介紹與欣賞
《黃河大合唱》有五個版本。一個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第二個版本是「蘇聯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第三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就是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就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麼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里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這表明,中國人民盡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著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的《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母親河的贊美。這一樂章由三個樂段構成。開始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贊美。這里唱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和曲折婉轉,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幅員遼闊。第二段從「啊、黃河」開始,進入一個熱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里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及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接著又來了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音樂上更加熱情昂揚。似乎在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與外敵斗爭到底。此時音樂到達高潮。跟進來的第三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三樂段,這時音樂變成4/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里對黃河的贊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贊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原來是由三旋伴奏,後來改為有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 講述了民族的災難,也歌頌民族的英雄。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同時也暗示著黃河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場劫難。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在音樂會上很難聽到這一樂章了,因為考慮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黃河兩岸人民安寧、平靜的生活,音樂十分流暢,也顯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緒急轉直下,「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這一段表現日寇入侵中國,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第三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但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採用了樂段反復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採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兩個流亡者的對話。這里作者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這個婦女的丈夫流離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兒子也被日本鬼子殺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給糟蹋了,最後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懷抱自殺而死。作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構思,就是想通過一個婦女的死來激發全國人民的鬥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里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黃河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戰的戰爭態勢。最後發出了「戰斗的警號」,這一句被多次重復,整個音樂給人以巨大的號召力,無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戰!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這個矛盾沖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作品:黃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二月里來、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論著 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和編寫過一些音樂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發表的《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1937)、《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1938)、《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等短文中,著重總結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經驗,論述了以聶耳為代表的新興音樂的方向和發展前景。到延安後陸續發表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1940)、《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1940)等論文,並在1940年1月舉行的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邊區的音樂運動》的報告。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為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眾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為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采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為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眾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他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思想,對「五四」前後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的歷史作用等,作了簡要述評,並論述了新音樂的本質特徵和形式特點,指出中國新音樂必須朝著「他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他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理論著述,對中國革命音樂理論的建設起過重要的作用!
④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以下: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小孤女》《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
《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熱血》
《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
《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
《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
《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 《頂硬上》
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澳門,是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於1939年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冼星海
「中華民族的解放勝利,就是要每一個國民貢獻他純潔的愛國之心。」——冼星海
⑤ 《星海》讀後感
剛剛花了5元人民幣在優酷上看了電影《少年星海》。徐若瑄演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家冼星海的母親。之前上海電影節有個別影院說放映此片,趕去影院想看此片,卻被影院方告知由於觀看此片觀眾太少,電影院把這部電影撤了。好吧,雖然去電影院看不成,網上這部電影的評分也不算高,我還是第一次花錢在網上看電影,但我還是要說很值得。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
之前只是抱著喜歡徐若瑄的心態去看此片的,但看完後覺得,不但徐若瑄在此片中表現很好,其他所有此片的演員都演的很好,演星海的小演員也演得非常好,導演也很好,整部影片的畫面構圖都很美,故事完整性,敘述表達,主題體現都很好。
雖然不是大片,沒有電腦特技,3D效果,不是大成本大製作的影片,我卻覺得勝過所謂大片很多很多。試問,你現在去影院看過變形金剛3後有何感想?電腦特效厲害,音效厲害,一堆廣告,還有啥?啥都沒有。可是此片表現的卻是自然純朴的人性之美。中國人的勤勞,善良,純朴之美。
電影內容簡介---人們熟知的音樂家冼星海,創作出「黃河大合唱」等許多優秀音樂作品,他激情四射、胸懷博大、氣勢磅礴,對祖國充滿了愛。你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嗎?你知道他的童年多麼不幸嗎?他誕生在澳門疍家小漁船,地位低下、生活艱辛,還沒出生父親就被海水吞噬。生活的貧寒沒有阻擋他才華的展示,小星海為生存去為葡國音樂家送外賣,使他接觸到西方音樂和小提琴, 從外公學吹竹笛中感悟到音樂的情趣,從媽媽身上他感受到人生要學本事的重要, 家境的困難更激發星海對毅志的磨練。外公慘死在大海里母親又被漁霸欺負,生活逼迫母子二人投奔新加坡謀生,星海巧遇恩師肖友梅,使他在學習音樂方面得到了很大啟迪和幫助,星海的音樂才能得了張楊,生活的艱難讓他們再度啟程。
雖然童年生活窮苦,做音樂家也是會窮苦,不會如做生意或其他事業那麼有錢,可是冼星海還是選擇做音樂,聽從心聲,憑天性和天賦生活而沒有被生活埋沒天性和天賦。其中有一段台詞很讓我感慨:少年星海問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音樂那麼偉大,可為什麼音樂家都那麼窮?老師說:人的貧窮和富有可不是狹隘的金錢來衡量的,精神也是財富。是啊,就像於娟說的,當你要死了的時候,你會發現,世上的金錢財富,名利,地位,權利沒有一樣是可以帶的走的。可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卻是會永遠留存在世上,永垂不朽。比如偉大的音樂篇章,美麗的畫作,詩篇,甚至喬布斯的蘋果。藝術之美,創造之美為何可以流芳百世?因為他們表現了人類的人性之美,正是天然的淳樸的自然的美,引領人類在世界上生存的同時能領悟到精神層次上的美感,讓人感覺到活著的意義,生存的意義,代代繁衍的意義。也讓丑惡的事物顯得更丑惡,骯臟的靈魂顯得更骯臟。
人來到世上都有善惡兩面,希望善良的人們能頂住人生的艱難困苦,勇敢的生活,保留住與生俱來的自然的淳樸的美的人性。
⑥ 冼星海的故事梗概
冼星海的故事梗概:
冼星海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最後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6)冼星海的愛情電影擴展閱讀:
1940年,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從延安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回國途中也受阻。輾轉數地後,最終在1942年底到達當時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
為了保證人身安全,冼星海化名「黃訓」。雖然在國內享有盛名,但身在異國他鄉,他舉目無親,隱姓埋名,自己還不會俄語,冼星海當時的境遇可想而知。更嚴重的是,他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跌入人生低谷。
但天無絕人之路,哈薩克的音樂家同行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一次音樂會結束後,哈音樂家拜卡達莫夫與躊躇不知去往何處的冼星海相遇。
當時身處寒冬,冼星海懷抱小提琴坐在皮箱上,神情茫然無助,身上連大衣都沒有。由於言語不通,拜卡達莫夫無法得知冼星海的具體遭遇,但不忍同行露宿街頭的他當即作出決定,將冼星海帶回家中。
其實,拜卡達莫夫的日子也十分艱難:由於國家陷入戰爭狀態,食品供給困難,一家三代人每天只能領取600克黑麵包作為口糧。
但家裡所有人都支持拜卡達莫夫的決定,將冼星海作為真正的家庭成員接納了他,並將他親切地稱為「阿弟」。冼星海分享著他們的幫助與關懷,迎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相繼寫出了作品《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
⑦ 《洗星海》觀後感300字
我在學校看了一部很感人的電影《冼星海》,它講的是冼星海成長為一名音樂家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在一個小漁村,家裡很貧窮,他在沙灘上寫會了自己的名字。有一天城裡公布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上學,冼星海的媽媽想讓他去學知識,就送冼星海去上學。冼星海到了學校專門去學音樂。幾次被媽媽反抗,但他還在堅持學音樂,最後他去參加音樂比賽得了第一名。
這個電影告訴我們,有夢想就有動力,有夢想就要堅持,只要堅持夢想就會實現,有夢想就能出彩!
⑧ 冼星海在抗戰時期的作品
《生產運動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
《犧盟大合唱》
《民族解放》
《神聖之戰》
《滿江紅》
《中國狂想曲》
《郭治爾·比戴》
《游擊軍》
運動會歌》 (影片《時勢英雄》) 田 漢詞
帆搬夫剛 (影片《王先生到農村去》) 堅松詞
《小孤女》 (影片《小孤女》) 楊小仲詞
《拉犁歌》 (影片《壯志凌雲》) 吳水 剛詞 1936-12-31
《夜半歌聲》 (影片《夜半歌聲》) 宋丹平 1937-02-20
《攝湘夜雨》 (影片《瀟湘夜雨》) 王次龍詞 1937-05-27
《青年進行曲》 (影片《青年進行曲》) 田漢詞 1907
《黃海大盜》 (影片《黃海大盜》) 吳水剛詞
《江南三月》 (影片《最後一滴血》) 施誼詞
《在太行山上》 (影片《風雪太行山》) 未知
⑨ 《星海》觀後感600字
今天,我和媽媽看了電影《星海》,我被電影里的冼星海深深地打動了。
冼星海從小沒有爸爸,他和媽媽、爺爺一起靠打魚生活,他們住在漁船上,家裡很貧困。星海自小就非常喜歡音樂,他用海螺、貝殼,破罐、瓷片自製的樂器,很陶醉的用筷子敲打著發出很美妙的聲音,連我都聽得入了迷。
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媽媽沒辦法只好拿出最心愛的鐲子換了錢讓他上學,他終於走進了夢想的學堂。上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欺侮他,把他的鞋踢來踢去,結果踢到了教書先生的頭上,先生很生氣問是誰乾的,同學們全都指著星海,就這樣星海被先生開除了。
後來星海的爺爺在一次出海打魚的時候不幸去世了,他和媽媽只好去新加坡找姨媽,他和媽媽在一個有錢人家幹活掙錢,他也上了一個洋學堂。在那裡他遇到了教音樂的肖老師,從此就開始勤學苦練他喜歡的音樂了。
電影的最後冼星海在輪船上自己作曲為媽媽彈奏了一首曲子,在場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感動了,大家都站起來為他鼓掌,冼星海成功了!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他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成功,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⑩ 冼星海他那些作品的簡介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於澳門,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朴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斗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斗,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年簡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918年
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
1926年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選修小提琴。
1928年
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
1929年
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 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
1931年
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 《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
1935年
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到1938年
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
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為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
赴蘇聯留學;次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無法回國,因生活艱苦,疾病纏身。
1945年10月30日
病逝於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醫院。在莫斯科病逝,年僅40歲。
冼星海部門代表作品目錄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 、《熱血》《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頂硬上》。
冼星海的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
中華民族的解放勝利,就是要每一個國民貢獻他純潔的愛國之心。
同名電視劇
片長:二十集
主創人員:
出品人:張惠建、李海元
總策劃:朱小丹、何敬修
總顧問:逢先知、金沖及
總製片:胡國華、王克曼
總監制:方健宏、白玲、何日丹
導演:段果平、程生生
編劇:王朝柱
主要演員:
馬曉偉--飾冼星海 唐國強--飾毛澤東
劉 勁--飾周恩來 瑪麗詠--飾露易絲
劉 琳--飾錢韻玲 弗朗索瓦--飾杜卡斯
牟 雲--飾黃蘇英 宋曉英--飾錢母
故事梗概:
1929年,胸懷音樂救國大志的冼星海告別了故鄉和親人,踏上了巴黎求學之旅。在異國他鄉,他飽嘗了屈辱與磨難;也享受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甜蜜;更收獲了音樂的碩果。
當日寇的鐵蹄踏在了中國的土地上時,冼星海毅然離別了熱戀中的巴黎女友。回到了祖國,他用滿腔熱血譜寫出一曲曲激昂的音樂去喚醒民眾,鼓舞人民的鬥志。
在延安,冼星海譜寫出了舉世聞名的大型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成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
冼星海逝世之後,毛澤東同志於悲痛之中親筆寫下輓詞:「向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黃河大合唱》的介紹與欣賞
《黃河大合唱》有五個版本。一個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第二個版本是「蘇聯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第三個版本是「上海樂團版本」,就是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第四個版本是「中央樂團版本」是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今天,大家能聽到的就是這個版本。第五個版本是鋼琴伴奏版本。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麼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著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里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這表明,中國人民盡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著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的《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表達了詩人對黃河——母親河的贊美。這一樂章由三個樂段構成。開始樂隊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內心熱情的贊美。這里唱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和曲折婉轉,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幅員遼闊。第二段從「啊、黃河」開始,進入一個熱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里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及其光榮的革命傳統。接著又來了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音樂上更加熱情昂揚。似乎在說,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與外敵斗爭到底。此時音樂到達高潮。跟進來的第三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三樂段,這時音樂變成4/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里對黃河的贊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贊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個配樂詩朗誦。原來是由三旋伴奏,後來改為有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滿江紅》的音調素材, 講述了民族的災難,也歌頌民族的英雄。是詩人進一步對黃河、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同時也暗示著黃河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將面臨一場劫難。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在音樂會上很難聽到這一樂章了,因為考慮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樂章是《黃水謠》,是女聲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黃河兩岸人民安寧、平靜的生活,音樂十分流暢,也顯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緒急轉直下,「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這一段表現日寇入侵中國,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第三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但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是《河邊對口曲》,是一個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採用了樂段反復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採用鑼鼓伴奏的方法。整個樂章是兩個流亡者的對話。這里作者借兩個流亡者的對話,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聲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這個婦女的丈夫流離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兒子也被日本鬼子殺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給糟蹋了,最後不得不跳入黃河母親懷抱自殺而死。作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構思,就是想通過一個婦女的死來激發全國人民的鬥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里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黃河在怒吼」、「揚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戰的戰爭態勢。最後發出了「戰斗的警號」,這一句被多次重復,整個音樂給人以巨大的號召力,無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戰!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這個矛盾沖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作品:黃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二月里來、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等等。
歌曲試聽:http://mp3..com/m?z=0&;cl=3&ct=134217728&sn=&lm=-1&cm=1&sc=1&bu=&rn=30&tn=mp3&word=%D9%FE%D0%C7%BA%A3&pn=0
論著 冼星海發表過20餘篇音樂論文和編寫過一些音樂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發表的《救亡音樂在抗戰中的任務》(1937)、《救亡歌詠運動和新音樂的前途》(1938)、《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等短文中,著重總結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經驗,論述了以聶耳為代表的新興音樂的方向和發展前景。到延安後陸續發表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1940)、《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1940)等論文,並在1940年1月舉行的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代表大會上作了《邊區的音樂運動》的報告。他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如何發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國民歌的特點和民歌研究等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指導中國新音樂的建設。他認為不論是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還是大眾化問題,都應以發展中國的工農音樂為基本出發點。他通過實際調查采錄和研究,初步歸納了中國民歌具有現實性、形象化、地方性等特點,並認為在音樂創作中吸取民間音樂的因素,能夠更真實更生動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大眾的語言,創造出更豐富的最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是最具有國際性的音樂作品。他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思想,對「五四」前後中國新音樂發展的歷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的歷史作用等,作了簡要述評,並論述了新音樂的本質特徵和形式特點,指出中國新音樂必須朝著「他的內容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他的形式應該是民族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理論著述,對中國革命音樂理論的建設起過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