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台灣藝人在大陸怎麼都不火了
要說這個的話,就不得不說當初的國內市場了,在2010年前,台灣明星為什麼在內地那麼吃香?很簡單,他們經濟遠比我們內地的好,有錢搞娛樂產業化,影視產業,特別是當時的那個環境下,國內經濟並不好,影視行業的發展也不是很近人意,甚至連產量都遠不及台灣的時候,台灣明星自然是相當吃香了。
可是,後來呢?隨著內地經濟開始崛起,我們老百姓兜里的腰包是越來越鼓了之後,可台灣經濟呢?是越來越下行了,再加上藝人的逐漸老去,新生代又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明星,作品質量也跟不上了,自然娛樂市場是越來越差了,於是,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情況自然就出現了,內地越來越沒有台灣明星的市場了。
畢竟俗話說得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兜里有錢了, 精神文化需求就會跟著要更高,而台灣這方面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很簡單,那就是作品的下滑,你們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幾年,我們搜一搜台灣電影和影視劇,基本上都是屬於換湯不換葯的那種類型,電影方面都是小成本的電影。
可內地觀眾現如今大多都看過好萊塢和國內的一些大片了,再來看這些小成本的電影,實在有點「難以下咽」,市場決定腦袋,現在的台灣娛樂市場是什麼情況?四大皆無,無資本、無創意、無人才以及無市場,不然,為什麼這些年的台灣明星都扎堆往內地跑,可不是他們傻,而是因為在台灣根本沒有市場了。
B. 尋找一個台灣人尋親的電影
記不大清了,好像是《海角七號》(范逸臣、田中千繪主演)
類似的電影《回到愛開始的地方》(周渝民、劉詩詩主演)
C.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D. 請推薦幾部大陸近代抗日大片給台灣同胞看,目前我看過《集結號 1》,《1942》,對於歷史客觀的。
糾正一下集結號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你可以去看看《南京 南京》《八佰》《紫日》
E. 求一部老電影名字;故事說的是一個台灣人偷渡回大陸看望他的媳婦,最後唱的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首歌。
嚴順開演的阿譚內傳
F. 台灣人為什麼諷刺《湄公河行動》這部電影
為什麼要問台灣人怎麼看,為什麼不問外國人怎麼看,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都是中國人,還要問中國人怎麼看,有意思嗎,看見這個題目就生氣,怎們會這么問問這么不負責任的問題。
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不錯,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看的我熱血沸騰,感慨祖國的強大。
當然我覺得一部好的電影有他的優點,當然也會有它的缺點,但你如果總是指著他的缺點不放,甚至去質疑這樣的電影的主題和想表達的情感的話,我真的覺得很不應該。就像是人一樣,如果你總盯著他的缺點,然後就會無限放大,那麼這個人即使真的很好,你也感受不到。台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祖國,所以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傷害自己的同胞。我不想過多說什麼制度,什麼教育的問題,我希望台灣同胞可以放棄敵視,哪怕你們不把我們當同胞,但也請你們不要去把我們當作敵人,把我們的一切都否定了,這樣的做法很幼稚。
我覺得台灣可能是把電影的某些情節擴大化了,我覺得這也是很少一部分人的看法,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G. 有沒有台灣人拍的關於抗戰或解放戰爭的電影
台灣還真沒怎麼拍過反應抗日戰爭的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
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敗退到台灣之後日日夜夜所擔心的都是怕tg解放軍打過來,自己這一點地方是否保得住,根本沒心思想別的;
第二,二戰後,美國的主導和庇護下在亞太地區形成一個所謂的島鏈,以此來遏制中國,台灣和日本都是島鏈的環節,它們都是棋子,戰爭問題上要求統一對付中國大陸;
第三,抗日戰爭時期打過日本並且有較多戰績的國軍將領,最終的歸宿不是在解放戰爭中被擊敗俘虜、最終投降,就是移居海外,不願意在台灣受蔣介石的迫害,在蔣看來這些人都是叛徒,當然他們大日本的電影也不能拍。
上述幾方面的原因造成台灣沒什麼像樣反應抗日時期的戰爭電影。反倒是中國大陸在改開之後,拍過反應國軍抗日的電影,比如《血戰台兒庄》,放映之後受到了台灣相關方面的很高評價。
H. 台灣人看過大陸拍的電影《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嗎
雖然台灣沒有影院上映,但有資源,有人看過,但他們評論都說是在抹黑,有點鄙視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