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些香港台灣的一些老電影的名字,越多越好,最好是90~70年代的之間,謝謝。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花樣年華。重慶森林。阿飛正傳。墮落天使。春光乍泄。天水圍的日與夜。喜宴。飲食男女。東邪西毒。
② 有誰推薦幾部七八十年代的台灣老電影
台灣老電影:
《搭錯車》1983年
《望海的母親》1986年
《魯冰花》1989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年
③ 台灣80年代電影有哪些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則成了他電影作品的一項重要標記。隨後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這種復述青春與童真的過程中,他仍然沒有放棄其慣有的長鏡頭視覺模式,悠長而沉悶,所以並沒有人給他下過一個肯定的結論。而到了1984年則有了轉機,隨著他拍攝技術的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推出後,使他獲得了空前的好評,此時輿論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國際國內的獎項,也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轉機。
<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把事情鬧得太大,而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孩童和少年時代的那種幻夢般的執迷,是這個時期侯孝賢電影的一大創作特點,即使是一些細瑣閑雜的小趣,他都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距離和角度,去傾注自己情懷與關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種沾染著稚氣面對著成長體驗的情結,成為他早期作品裡最重要的基調。也正如他自己所體驗的那樣:「莫如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更需要絕對的清醒。」
從<兒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對寵溺嬌縱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對自然與社會、生活與現實的初步領悟,侯孝賢總是在利用著孩子們的視覺與思考,來發掘並且披露現實生活背後的一些創痕與陰影。充滿了彷徨與無奈的歲月里,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拙劣地過活,然而孩子們卻是無辜的,他們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們都在找尋著奔忙下去的理由,那麼又有誰來為孩子們解釋清楚,那些他們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總總,究竟都是在為了些什麼。
<童年往事>(1985年)中,這種微妙的情結仍舊在繼續著,不同於以往的是這種情結似乎已經有所依託,其實這種依託的端的和源頭,則更多是來自於他自己一些成長經歷。又是一個兀長的鏡頭給過來,我們看到那少年(侯孝賢)精赤著腳站在芒果樹下,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
我們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漸漸地打動了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從<戀戀風塵>(1986年)中的顧盼與滯等,到<尼羅河的女兒>(1987年)中的徇徇不羈與突然死亡,我們忽而發現了侯孝賢對於愛情觀念的一種決絕與虛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現,就已經把他那決絕的哀與樂、生與死的情結,完全地超越了童真與愛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現了那個幻滅的時代,男與女、大與小、老與少,都混沌在一種從無奈到絕望的狀態里生存著。與其是說那個令人痛至決絕的城市充滿悲情,莫不如說是人們對自己命運與前途的焦慮與絕望,生離——死別,死別——生離,或許在這種傷情的故事裡,唯一能令人暢釋心胸的畫面,也只有那長鏡頭下的遠山近水……
陶醉在長鏡頭的古典寫實形式,或許會是侯孝賢今生今世都無法放棄的情懷,而對於現實生活與田園野趣的執迷,也源自於其寫實個性下的完整經驗。而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在秉執這種特質,但是他這種寫實的特質卻與侯孝賢的鄉土田園氣韻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觸角牢牢地扎在了台灣城市的最深處,總是在揭批著那些披著改良外衣的生活與人性,揭開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陰冷的最底層。
與侯孝賢一樣,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啟始於那些孩提時代的意趣與感悟。在最初<光陰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並沒有過於偏執地堅守批判與懷疑的態度,而僅只是對於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淺顯、而又是最單純的解讀。女中學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緩慢的畫面中給予呈現,既沒有傷害,也沒有沖突,只有那留存在記憶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間,在細膩的囈語聲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這無奈的青春,體會這「光陰的故事」。
在隨後的<海灘的一天>的創作中,這種天真、爛漫的情懷忽然原離了他的視線,一股迷惘而空虛的落寞情結,彌蓋了他對愛情與生活的幻夢與憧憬。故事的調子飽涵著沉重,那種原離了生活環境,而又揭示著現象的側面寫實,把一種對人性的懷疑推到了觀眾們的面前。身在那個物慾橫流的年代空洞而虛偽的社會環境下,人際關系足逐漸變得疏離、冰冷,任何情感與允諾都顯得無比蒼白而毫不可信。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鏈條,緊禁地捆綁著彷徨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每一個年輕人,愛沒有了希望,恨也就無所謂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擱置到了一種更加極端、更加邊緣的狀態。
這個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發展到<青梅竹馬>(1985年)與<恐怖分子>(1986年),則成為更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大都會五光十色的物質環境,只會更加劇這些個人的絕望與無助。<海灘的一天>畢竟在劇終時成就了兩個獨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虛的概念卻展開了更為悲觀的結論。到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會敗德和軟弱人性的「共犯」控訴。小四的殺人行為,被拓寬為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封閉,以至於對純潔、真誠的扼殺。如此看來,若說楊德昌是一位當代台灣社會道德觀察省思者,也並不為過。
④ 台灣八九十年代催淚電影類似.媽媽再愛我一次,搭錯車.魯冰花等對推薦幾部,現代的不要!
樓主《豆花妹》。感人的。還有葉童參演的《五月八月》,以及《不孝子氣死媽》,都是小時候學校組織去電影院看的,哭死了。另外個人較為喜歡的是侯孝賢的電影,像《小畢的故事》好看又感人,《童年往事》等等……不過由於年代的原因,這些電影有些可能會搜不到哦。
⑤ 八十年代初,有一部台灣喜劇影片,主要講述色鬼、賭鬼、酒鬼的生活經歷,有誰知道這部影片叫什麼名字
鬼賭鬼之洪福齊天 《色鬼惹上身》
⑥ 誰知道一些台灣九十年代的喜劇電影
1.大話西遊 星爺的作品都愛看
2.我為瑪麗狂
3.絕地戰警 第1.2部都不錯馬丁·勞倫斯和威爾·斯密斯就不用多介紹了吧
4.瘋狂的石頭
5.甲方乙方 最難忘的是在黃土坡上啃雞腿 呵呵
6.憨豆先生
7.烏龍元首
8.show time
9.觸犯天條
10.東成西就
好看的實在太多了,大家說說還有什麼沒有看過的吧
⑦ 求反映台灣80-90年代社會狀況的台灣電影
推薦楊德昌導演的作品,富有強烈的社會意識,
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
楊德昌作品中可感受80-90年代的台灣,不過他主要關注的是城市生活。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1985年 《青梅竹馬》
1986年 《恐怖分子》主角是內地覌眾也熟悉的李立群
1994年 《獨立時代》
1996年 《麻將》
2000年 《一一》
⑧ 8090年代的一部古裝電影
電影《鑄劍》
片名:鑄劍
顏色:彩色
類型:劇情片
地區:中國大陸 香港
時間:1994年
主創人員
導演:張華勛
編劇:張揚 楊從潔
演員名單
高發
馬精武
阮巡飾眉澗尺
馬崇樂
楊青
故事梗概
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
周宣王時代的楚國。楚王嗜殺,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干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干將夫婦採金英鐵精,苦幹三年,為楚王造一名劍。楚王怕干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干將。干將妻莫邪對此早有所料,她要丈夫鑄成兩把劍。一把雌劍獻了楚王,一把雄劍莫邪保留著。
干將被害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間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眉間尺憑一股勇氣來到王城,殺不成楚王,又被通緝捉拿。
俠士宴之敖來見眉間尺,他可以殺楚王,但要借重眉間尺的寶劍和頭顱。眉間尺信任他,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給了宴之敖。宴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宴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團,終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於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這就是三王冢的來歷。
《將邪神劍》
編劇:張大春
電影 將邪神劍 導演:丁善璽
主演:庹宗華、金素梅、李志奇
故事梗概
春秋時期,各國混戰,百姓民不聊生。吳國的闔閭利用給大王送膳的機會派刺客將匕首藏在魚腹中,大王遇害,闔閭繼承王位。闔閭愛劍如命,哪裡有名劍,他便千方百計弄到手,並悉心珍藏。太子慶忌一直對闔閭篡位十分不滿,准備尋找機會殺死闔閭。
弱小的徐國在戰亂中經常任人宰割,徐人知道
朱寶意
好劍對一個國家來說可以決定它的生死存亡,於是派公子到吳國尋找鑄劍高手歐冶子,希望他能助徐國一臂之力。無奈歐冶子自認鑄劍太多,罪孽深重,不肯相助。在歐冶子的指點下,公子來到深山找到歐冶子的師弟干將。干將剛剛提煉了一種硬金屬,起名百煉鋼。公子提出拜干將為師,學習鑄劍的本領。
闔閭得知干將有百煉鋼,於是派兵抓住歐冶子,強迫干將立起高爐為其鑄劍。干將與歐冶子的妹妹莫邪青梅竹馬,兩人決定成親。但闔閭認為只有童男才能鑄出好劍,因此雖同意干將成親,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實。
慶忌深愛闔閭寵妃芷姜,提出只要芷姜陪其過夜,便將一名劍送與闔閭。闔閭為了得到名劍,不惜讓芷姜獻身,芷姜為此十分悲傷。志士要離胸懷大志,為了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不惜犧牲妻兒反對闔閭暴政。他深知闔閭與慶忌兩人相爭,無論最終是誰爭得王位,百姓的悲慘生活都不會結束。於是要離借為慶忌吹笙的機會將慶忌毒死,自己也與慶忌同歸於盡。
眼看距離闔閭規定的時間就要到了,但劍卻始終沒有鑄煉成功。干將知道,劍鑄不成,不僅自己,連幾百名協助鑄劍的工人都要被闔閭殺害。看到干將整日愁眉苦臉,莫邪心中很是擔憂。她看到劍譜上寫有用生命祭劍可獲得成功,再聯想到歐冶子每鑄一把名劍便用自己的血作為祭奠,心中便有了為鑄劍獻身的想法。在向闔閭交劍的前一晚,莫邪沐浴更衣,爬到劍爐的至高點。面對干將的苦苦哀求,莫邪還是選擇跳入劍爐。她面帶微笑,毫無畏懼,縱身跳入劍爐,終於鑄成名劍。
干將共鑄成兩把劍,為其起名干將、莫邪。他將莫邪劍呈送給闔閭,並告知這是用莫邪的生命換來的。闔閭大罵干將妖言惑眾,並提出如果莫邪劍能繞柱三圈便相信他的話。一瞬間奇跡發生了,莫邪劍果真繞柱三圈,在場的人無不驚愕。
闔閭知道干將還藏有一把名劍,便將其關入大牢,命令必須交出名劍。莫邪現身,將干將救出,兩人化作一龍一鳳,飛離吳國。最終闔閭沒能得到任何一把名劍,反而和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葬身在倒塌的劍爐下。
⑨ 反應台灣和大陸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60、70年代的電影:侯孝賢《童年往事》(台灣)
反應台灣80年代的電影:《冬冬的假期》(台灣)
⑩ 講述七八十年代時候的電影都有哪些
1、山楂樹之戀
《山楂樹之戀》是由張藝謀執導,周冬雨、竇驍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於2010年9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根據艾米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靜秋、老三之間相識、相戀,最後天人永隔的故事。該片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和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並獲得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2、孔雀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馮礫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2月18日上映。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3、青紅
《青紅》是由星美傳媒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王小帥執導,高圓圓、李濱、姚安濂、秦昊等主演。該片於2005年5月17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父親認定遷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於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女兒,因此扼殺了青紅人生中最可貴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4、歸來
《歸來》是2014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劇情文藝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由鄒靜之編劇,陳道明、鞏俐、張慧雯等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變遷故事。該片於2014年5月16日在全國上映並入選為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影片,截止到6月30日該片在中國內地收獲2.95億票房,刷新國產文藝片票房紀錄;10月8日該片在韓國上映。
5、芳華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影片中戰爭場景的描繪宏大有力,盛宴般血色的戰爭,將主人公如泡沫一樣虛幻美好的理想使命直接戳破在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