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借妻中文電影

借妻中文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07 12:56:46

A. 周坤玲的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紅金龍大戰蝙蝠精 (1964)
苦海親情 (1963) .... 陸玲
危巢小鳳 (1962) .... 阮玉冰
孖生小藝人 (1962) .... 羅淑儀
雙星淚 (1962) .... 林秀鳳
恩重如山 (1962) .... 孟柳茵
飄零孤鳳 (1962) .... 顏姐
魔影驚魂 (1962) .... 林韻萍
乞兒小皇帝 (1962) .... 劉明珠
大戰泗洲城 (1962) .... 張英蓮
小紅娘 (1961) .... 梁淑儀
小千金 (1961) .... 沈坤儀
母愛 (1961) .... 葉紫雲
飛天小俠 (1961) .... 文妻
魚雁曲 (1961) .... 陸彥薇
兒女作冰人 (1961)
秘密情人 (1961) .... 金綺蓮
小財神 (1961) .... 何麗嫦
羅剎嬌娃 (1961) .... 蔡媚娘
屈金香 (1961) .... 屈金香
南洋亞伯 (1958) .... 梁小玲
鐵嘴雞水鬼升城隍 (1957) .... 余美容
魂歸離恨天 (1957) .... 胡綺霞
牡丹花發狀元紅 (1957) .... 李詠梅
花落斷腸橋 (1956) .... 莫靜蘭 孝道 (1956)
星洲艷跡 (1956) .... 葉丹紅
好男兒 (1955)
苦吻 (1955) .... 白荔薇
後窗 (1955) .... 敏華
長相憶 (1955) .... 陳慧
璇宮春色 (1955) .... 白柳香
余之妻 (1955) .... 宋素心
紅粉飄零未了情 (1955) .... 阿香
胭脂淚 (1954) .... 李秀芬
人望高處 (1954) .... 周月嫦
閻瑞生 (1954) .... 黃蓮英
桃紅綠柳燕嬉春 (1954) .... 周寶燕
雙鳳迎龍 (1954) .... 趙淑嫻
錦上添花 (1954) .... 賣花女
濟公新傳 (1954) .... 許蓮
怒發沖冠為紅顏 (1954)
艷滴海棠紅 (1954) .... 庄淑勤
重續今生未了緣 (1954) .... 李霜萍
蝴蝶夫人 (1954) .... 蝴蝶
錯燒龍鳳燭 (1954) .... 周玉英
義犬伸冤 (1954) .... 周淑貞
情韻動芳心 (1954) .... 阿玲
弄假成真 (1953) .... 周月仙
慈善紅伶歌唱大集會 (1953)
代代平安 (1953)
再戀負心人 (1953) .... 庄秋霞
艷女情顛假玉郎 (1953) .... 盧艷紅
鳳燭燒殘淚未乾 (1953) .... 杜雙成
財歸財路 (1953) .... 吳行素
錢作怪 (1953)
同遮唔同柄 (1953) .... 陳上霜
新馬仔胡不歸 (1953) .... 趙顰娘
呆佬嫁女 (1953)
得運一條龍 (1953) .... 楊淑芬
一見鍾情 (1953) .... 周如萍
糊塗脂粉客 (1953)
骨肉喜重逢 (1953) .... 金芳
珍珠塔-上集 (1953)
珍珠塔-下集 (1953)
淘金記 (1953)
作威作福 (1953) .... 阿梅
歌唱海棠紅 (1953) .... 潘金蓮
秋雨殘花 (1953) .... 阿蘭
紅粉多情 (1953) .... 馮秀貞
芬芳艷史 (1953) .... 小瑩
相逢盡是未婚人 (1953)
人間富貴花 (1953) .... 李娜娜
捷足先得 (1953) .... 周玉蘭
不夜天 (1952) .... 羅曼娜
月媚花嬌 (1952) .... 鄭明媚
玉女凡心 (1952)
為情顛倒 (1952) .... 周曼玲
銀燈照玉郎 (1952) .... 林儀
點錯鴛鴦譜 (1952) .... 阿花
古靈精怪 (1952) .... 阿玲
春宵醉玉郎 (1952) .... 林秀蘭
海棠花濺淚 (1952) .... 翠玲
艷福齊天 (1952) .... 楊玉玲
花開燕子歸 (1952) .... 孟秋琳
難為了爸爸 (1952) .... 魯思芳
兒女情長 (1952) .... 林大嫂
大話夾好彩 (1952) .... 區少清
黃金美人 (1952) .... 李秋菊
紅運媽姐 (1952) .... 阿玲
借妻艷史 (1952) .... 白翠蓮(麥潔華)(麥潔瑩)
新夜送寒衣 (1952) .... 秀音
戲迷情人 (1952) .... 嘉慧
唔嫁又嫁 (1952) .... 周燕萍
一丈紅 (1952) .... 陳露茜
紅伶歌唱大集會 (1952)
女少爺 (1952) .... 蘭枝
拜錯石榴裙 (1952) .... 馬小杏
珍珠淚 (1952) .... 阿珍
綠窗紅淚 (1952) .... 陳麗芬
新海角紅樓 (1952) .... 紅娘
十奏嚴嵩 (1952) .... 皇後
萬花錦綉 (1952) .... 周雁玲
我結婚十年 (1952) .... 曹慧貞
迷樓金粉 (1952) .... 錢小眉
時來運到 (1952) .... 區美英
龍鳳花燭 (1952) .... 晴芸
大良阿斗官 (1952) .... 李小紅
良宵花弄月 (1952) .... 周翠玉
大光燈 (1952) .... 阿碧
新金葉菊 (1952) .... 林夢仙
春到人間 (1951)
范斗 (1951) .... 趙秋玲
大班周 (1951) .... 黃璐司
零落斷腸花 (1951) .... 葉紫雲
暴雨情花 (1951) .... 文素蓮
明珠淚痕 (1951) .... 顏愛絲
野花那有家花香 (1951)
粉陣迷龍 (1951) .... 三小姐錢玉
無限恩情無限恨 (1951) .... 吳凱玲
茶花淚 (1951) .... 許梅芳
誰憐後母心 (1951) .... 李蘭芳
彩鳳戲金龍 (1951) .... 李太太
天堂春夢 (1951) .... 高淑芬
一帆風順 (1951) .... 路明珠
繁華夢 (1951) .... 玉梅
孽債 (1951) .... 方懷青
阿福 (1951) .... 王翠鳳
紙醉金迷 (1951) .... 林綺雲
從此蕭郎陌路人 (1951) .... 顧香茹
呷錯醋 (1951) .... 趙湘靈
對錯親家 (1951) .... 周碧
紅白杜鵑花 (1951) .... 大鳳
十二金釵戲玉郎 (1951)
陞官發財 (1951) .... 藍玫瑰
兩仔爺 (1951) .... 李小娟
泣殘紅 (1951) .... 徐綺紅
銀海春光 (1951) .... 陳淑芬
三打祝家莊 (1951) .... 鍾離母
恩重情深 (1951) .... 梅瑛
冷落春宵 (1951) .... 柳慧心
唔嫁 (1951) .... 周燕萍
紅樓新夢 (1951) .... 晴雯
錦綉年華 (1951) .... 符洵美
五姊妹 (1951) .... 黃慧
賣錯相思表錯情 (1951)
福至心靈 (1951) .... 丁素霞
千金小姐丫鬟賣 (1951) .... 吳靄君
歌唱沙三少 (1951) .... 三少奶
凌貴興三打梁天來 (1951) .... 凌婢
雙料夫妻 (1951) .... 陳麗
飄零二孤女 (1950) .... 麥燕零
東成西就 (1950) .... 杜美英
俠盜黑海棠 (1950)
萬劫情鴛 (1950) .... 趙梅芳
蛇王 (1950)
鴛鴦刼 (1950) .... 何小蘭
賣油郎獨占花魁女 (1950) .... 花魁女美娘
暴雨寒梅 (1950) .... 梅若菊
夜半鍾聲 (1950) .... 梅綺紋
豪門棄婦 (1950) .... 阿珍
古園妖姬 (1949) .... 紫羅香
孟麗君 (1949) .... 孟麗君
客途秋恨 (1949)
生死同心 (1949) .... 白雲仙
倫文敘賣菜 (1949)
凄涼姊妹花 (1949) .... 周錦裘
三娘汲水 (1949)
爭妍斗麗 (1948)
血染霓裳 (1948)
幾度春風 (1948) .... 葉零
阿女 (1948) .... 阿女
海角情鴛 (1947) .... 李美娟
鸞鳳和鳴 (1947)
娛樂昇平 (1947)
情海英雄 (1947)
幸運新娘 (1947)
怕見舊情郎 (1946) .... 張少玲
狂蜂浪蝶 (1946)
光明之路 (1946)

B. 德雲社誰最火

郭德綱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自幼酷愛民間藝術。 8歲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曾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曾受到許多相聲名家的指點、傳授。其間又潛心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於梨園,工文丑、工銅錘,對豐富自己的相聲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多種藝術形式的借鑒,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技藝全面,成為青年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2004年拜師相聲表演藝術家侯耀文。2006年拜師曲藝名家金文聲學習西河大鼓。他現居北京,在北京德雲社相聲團體發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見的傳統相聲,上演節目達六百餘段,深受京津相聲迷喜愛。
2013年第一次上春晚表演《敗家子》,隨後代言匯源冰糖葫蘆汁[2]。
於謙1982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曾跟隨相聲名家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
趙世忠學習。1985年拜師石富寬先生。199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大專班。參加諸多影視作品拍攝,代表作品《九九歸一》《天下第一丑》《人蟲》《新刀馬旦》等,並於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及地方台的長期欄目中擔任節目編導及主持人。2002年起與郭德綱合作表演相聲,演出節目達數百段至多,深受觀眾喜愛。2006年拜師曲藝名家金文聲學習西河大鼓。

張文順(已故)北京相聲名家,北京市曲藝團第一科學員,師承佟大方先生。復跟隨「架冬瓜」先生學習滑稽大鼓。退休後與郭德綱搭檔表演傳統相聲。其捧哏風格幽默含蓄,自成一家,並發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見的傳統單口相聲。

李文山1938年生人,自幼生長在北京天橋,酷愛相聲。50年代曾與郭全寶先生創作合說相聲《歷書與皇歷》,60年代曾在郵政文工團與李文貴合作創作相聲《雜談空城計》、《南來北往》、《女英雄》、《一比嚇一跳》等。70年代創作的相聲代表北京唯一一段相聲參加全國曲藝調演。80年代曾與郝愛民合作,並調入北京宣武說唱團至退休。90年代至今發揮余熱,繼續創作演出。

邢文昭自幼喜歡相聲,1959年加入中國廣播文工團說唱團學員班,專攻相聲表演。1961年拜劉寶瑞大師學習,代表作品《官場斗》、《韓復榘演講》。50年代曾與馬季、李文華、李國盛等在北京工人藝術團工作。60年代參加全國第一屆文藝匯演,並在全國工會曲藝匯演中獲表演獎。2001年在全國小品比賽中參演的《四個老頭》獲一等獎。

謝天順:(1946— )天津人。五十年代末參加天津市曲藝團少年訓練隊,師承相聲名家郭榮起。他生於曲藝世家,受環境熏陶和名師指導,加之自己勤奮的學習和不斷的舞台實踐,成績突出,進步很快。他擅長捧哏,多年來先後與馬志明、趙偉洲、劉俊傑、劉西雨等合作,演出了《白事會》、《拴娃娃》、《報菜名》、《論拳》以及《糾紛》、《話說天津衛》、《治病》等相聲。他的功底扎實,火候恰到好處,表演火爆,大方自然,善於把握現場效果,能夠掌握不同風格的新老節目。在2003年10月的「津門曲薈」上與魏文亮、劉俊傑、張永久等合作重排了傳統相聲劇《張古董借妻》。

高峰師承相聲名家范振鈺先生,勤奮好學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捧逗俱佳。並跟隨金文聲先生學習王派快板表演。2006年拜師金文聲先生學習西河大鼓。史愛東師從梁厚民先生學習快板書,很好的繼承了師傅的代表段子,如《酒迷》、《隱身草》等。後期學習相聲捧哏,與孔雲龍合作,頗受好評。

王惠女,
自幼學藝,九歲登台,十四歲於天津成功舉辦個人專場,轟動曲壇。王惠勤奮好學,深得天津所有白派名家親傳,更得京韻大師駱玉笙先生指教。使得技藝突飛猛進,並於2002年赴台演出,大獲成功。演唱特點行腔委婉、韻味醇厚、吐字講究、嫵媚多姿,善於表達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 郭德綱夫人,現德雲社大管家。欒雲平自幼酷愛相聲,師承郭德綱。捧逗兼擅,尤擅演出《反八扇》之類的節目。為郭德綱三徒弟。

孔雲龍
自幼喜愛藝術,2004年跟隨郭德綱老師學習相聲至今。常演的節目有《地理圖》、《竹城水寨》等貫口類作品。為郭德綱四徒弟。李雲傑自幼喜愛藝術,曾學習京劇青衣,後拜楊進明學習相聲,跟隨郭德綱學習太平歌詞。能演唱數十段太平歌詞。2009年正式拜師郭德綱。岳雲鵬自幼喜愛相聲藝術,2004年跟隨郭德綱老師學習相聲、太平歌詞、竹板書。能表演數十個曲目,為當今為數不多的太平歌詞演員。2009年正式拜師郭德綱。

朱雲峰(燒餅)
1991年出生於哈爾濱。曾隨來寶剛先生學習快板。2004年隨郭德綱學習相聲。2009年正式拜師郭德綱。曹鶴陽自幼喜愛曲藝,隨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趙傳章學習相聲,後隨郭德綱學習。2009年正式拜師郭德綱。李根畢業於北方曲校,師從相聲名家李立山,拜師郭德綱學習西河大鼓。

侯震
相聲大師侯寶林長孫,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石富寬先生學藝。趙雲俠自幼喜愛曲藝,05年加入德雲社,隨郭德綱學藝,09年正式拜師。謝金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謝天順之子,表演風格自成一派,另:目前中國相聲界最高人。

郭麒麟
德綱之子,自幼喜愛曲藝,拜於謙為師學習相聲馮闊洋德雲社年輕的新成員,自幼喜愛曲藝,常和孔雲龍搭檔,多為捧角。師從於謙,現已改名為馮照洋。孫越已故的相聲名家李文華先生的外孫。他是李家後人之中唯一一位說相聲的人。巧合的是,孫越也是捧哏的角兒。翟國強師承於劉慶福,和謝金搭檔張鶴倫師承於郭德綱,於韓鶴曉合作,現與郎鶴炎搭檔

C. 求李國麟、呂良偉版猛鬼山墳

<猛.鬼山.墳2>,網上有啊
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uZXY8jDNvI/

D. 楊少華拍過什麼電影

《楊絆討親》、《借妻》、《趙義烤火》、《賣女》

E. 求一部香港老的鬼片片名。

猛鬼山墳My master's necklace 用迅雷下載本片 用BT下載本片
拼音 : Meng gui shan fen
Shi fu shan fen
別名 : 海報中文別名:師父條鏈
劇照英文別名: The master's necklace
年代 : 時裝
語言 : 粵語對白
片種 : 故事片--中國--香港
地區 : 香港
級別 : II;TELA
片長 : 90 分鍾
物料 : 有聲,彩色
內容介紹 : 富商李朝富遭妻子及表弟謀財害命,身中毒降不能超生.阿鬼與師於墳場工作,見富屍體被符所困,感其可憐,將其釋放.表弟請來術士以免受富騷擾,富孤魂欲報仇,師不允.富巧遇師親弟鴻,欲向其身求助,師贈法鏈以作保護.鴻女友麗及富妻為美容師,富借其身一用,鴻發現大驚,富向二人細道由來.鴻本乃膽小警察,得富暗助屢破奇案,願助富報仇.師見弟情義願作指點.富借妻之身向表弟報仇不果,鴻,麗,阿鬼被僵屍纏擾,幸得法鏈所助方能脫困.眾人不知師去向,決再夜襲術士總壇.激戰間富妻及表弟喪命,唯術士擊退眾人,麗更中邪術向鴻攻擊.師趕至,富即進麗身將敵人擊退.兩大法師鬥法,師年老不敵,得鴻幫助終將術士打敗.大仇得報,最後富投胎成為鴻,麗之子.
製作人 : 導演,沉威.
出品人,金愷,洪璋苓;監制,袁善根;製片經理,李美嫦;製片,袁德仁;策劃,袁德義;動作設計,金影動作設計製作社;動作導演,李建興;執行製片,陳國輝;助理製片,潘瑞玲,袁德義;副導演,趙桂松;攝影,張德偉;助理攝影,黃國強;燈光師,麥國強;劇務,蔡國強;場記,江名燦;道具,李森;剪接,梁永燦;服裝指導,曾伊芬;化裝,王麗娟;服裝管理,潘淑珍;場務,許兆棠,陳威利;粵語配音,丁羽;效果,程小龍;音樂,鄧少林;錄音室,新藝錄音室有限公司;沖印,綜合電影沖印有限公司.
演員 : 呂良偉(飾阿鴻),李國麟(飾李朝富),徐寶鳳(飾阿麗),鬼冢(飾阿鬼),沉威(飾師父),鄧漢齊(飾阿貴) ,陳泉,秦虹(飾李太太),陳達廣,寧哲輝,李建,黃信鈞,趙敏剛.
出品公司 : 香港:穎豐電影有限公司;金影製作有限公司, 1991.

F. 借妻上位、逼死前妻、氣死岳父,唐國強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論藝術造詣,唐國強是了不起的老藝術家。但在感情上,他卻是人們眼中不折不扣的渣男。說起唐國強,大多人腦海中呈現的,都是精明忠誠的諸葛亮的形象。確實,他將三國演義中這一人物活靈活現演繹出來,堪稱經典。從藝術上來說,他的台詞功底和演技都非常出色,這是當下眾多的流量明星所不能比擬的。

許多人在了解到他背後的故事後都大吃一驚,看不出如此出色的藝術家私下竟是這樣的人格。所以人生不僅要有事業,更要有道德。俗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對那麼愛自己的人。如今看來,已經說不清,結婚之時唐國強是否愛自己的妻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唐國強沒有堅持初心,沒有遵守婚姻的誓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負心漢。

G. 陸洪非的主要作品

序號 作品名稱 類別 時間 備注
1 《秦雪梅弔孝》(合作) 舞台劇本 1952年 潘澤海、嚴鳳英主演
2 《天仙配》 舞台劇本 1953年 參加華東會演獲劇本一等獎,隨後兩次搬上銀屏,並有多種單行本行世,列入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悲劇集》之首
3 《春香鬧學》 舞台劇本 1953年 被拍成電影
4 《打花魁》 舞台劇本 約1954年
5 《罵相》 舞台劇本
6 《釣蛤蟆》 舞台劇本
7 《砂子崗》 舞台劇本 1954年
8 《打桑》 舞台劇本 廬劇
9 《借妻》 舞台劇本
10 《打瓜園》 舞台劇本
11 《小辭店》 舞台劇本
12 《桂花樹》 舞台劇本
13 《高樓會》 舞台劇本
14 《告糧官》 舞台劇本 (與刁均寧合作)
15 《桃花扇》 舞台劇本 1958年
16 《寶英傳》 舞台劇本 1958年 王震建議寫
17 《女駙馬》 舞台劇本 1959年 發表於1959年6月《安徽戲劇》
18 《女駙馬》 電影文學劇本 1959年 被搬上銀幕,是黃梅戲又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19 《牛郎織女》 電影文學劇本 上世紀60年代初 陸洪非主創,嚴鳳英主演的最後一部黃梅戲電影
20 《焦裕祿之歌》 舞台劇本 文革初
21 《年輕一代》 舞台劇本 文革期間
22 《電閃雷鳴》 舞台劇本 文革期間
23 《天仙配》 黃梅戲電視劇 上世紀80年代初 與夫人林青合著,韓再芬主演,獲金鷹獎。 序號 作品名稱 類別 時間 備注
1 《從農村到城市的黃梅戲》 論述文章 1951年 黃梅戲史上,第一篇研究與介紹黃梅戲的文章
2 《關於黃梅戲》 論述文章
3 《談天仙配的改編》 論述文章 1954年 發表於1954年12月10日《安徽日報》
4 《黃梅戲早期史探》 論述文章
5 《黃梅戲的來源及其發展》 論述文章
6 《關於黃梅戲的文學遺產》 論述文章
7 《青陽腔散論》 論述文章
8 《黃梅戲的稀見劇目》 論述文章 1953—1962
9 《話說四大徽班進京》 論述文章
10 《漫談徽戲的興衰》 論述文章 1983年
11 《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百年祭》 論述文章
12 《程長庚與徽、京百變》 論述文章
13 《安徽省傳統劇目匯編·黃梅戲卷》 專著 主持校編
14 《安徽戲劇志·綜述》 專著 1982年前後 完成了安徽戲劇史框架
15 《黃梅戲源流》 專著 1985年出版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是研究黃梅戲奠基之作。
16 《我所知道的嚴鳳英》 回憶文章 1992 載《史海拾貝》
17 《王少肪生平系年》 論述文章 1993年 發表於《嚴鳳英與王少肪的藝術歷程》一書
18 《青陽腔散論》 論述文章 1994 發表於《古腔新論》(94年安徽文藝出版社)
19 《王少肪走過的『荒唐歲月』》 回憶文章 2001年 發表於01年《黃梅戲藝術》
20 《皖戲叢談》 專著 03年出版 遠方出版社出版

H. 吳楚帆的影視作品

監制《香港一婦人》 (1964)《火窟幽蘭》 (1961)《千萬人家》 (1953) 編劇《香港一婦人》 (1964) 製片《琵琶怨》 (1957)《斷鴻零雁記》 (1955) 導演《香港一婦人》 (1964) 男演員 《社會棟梁》 (1968)《喜結良緣》 (1966)《真假兇手》 (1966)《珍珠淚》 (1965)《青山依舊夕陽紅》 (1965)《詩禮傳家(上集)》 (1965)《人鬼恩仇》 (1965)《天荒情未老》 (1965)《馬陵道》 (1965)《海角幽蘭》 (1965)《戰地奇女子》 (1965)《相思灣之戀》 (1965)《血紙人》 (1964)《九九九毒天鵝》 (1964)《滿堂吉慶》 (1964)《錦綉天堂》 (1964)《男男女女》 (1964)《香港屋檐下》 (1964)《鬼兇手》 (1964)《香港一婦人》 (1964)《海》 (1963)《鬼屋疑雲》 (1963)《荒谷恩仇記》 (1963)《花花世界》 (1962)《苦雨春風》 (1962)《破鏡重圓》 (1962)《情比金堅》 (1962)《雙屍洞》 (1962)《步步追蹤》 (1962)《富貴神仙》 (1962)《鳳凰山龍虎鬥》 (1961)《火窟幽蘭》 (1961)《血手套》 (1961)《天倫(大結局)》 (1961)《天倫(上集)》 (1961)《古廟幽魂》 (1961)《少小離家老大回(大結局)》 (1961)《少小離家老大回(上集)》 (1961)《血屋驚魂》 (1960)《荒島驚魂》 (1960)《最後五分鍾》 (1960)《雞鳴狗盜》 (1960)《恩情(下集大結局)》 (1960)《恩情(上集)》 (1960)《毒手》 (1960)《棄婦大結局》 (1960)《人海孤鴻》 (1960)《棄婦(上集)》 (1960)《三滴血》 (1960)《人》 (1960)《錢》 (1959)《十號風波》 (1959)《人倫》 (1959)《毒丈夫》 (1959) 《一命三兇手》 (1959)《麗鬼冤讎》 (1959)《碧血劍(上集)》 (1958)《骨肉親情(下集大結局)》 (1958)《骨肉親情》 (1958)《美人春夢》 (1958)《紫薇園的秋天》 (1958)《女人的陷阱》 (1958)《苦女江海燕(大結局)》 (1958)《苦女江海燕(上集)》 (1958)《香城凶影》 (1958)《黑俠擒凶》 (1958)《姦情》 (1958)《第7號司機》 (1958)《血染黃金》 (1957)《一樓風雪夜歸人》 (1957)《啼笑姻緣》 (1957)《水滸傳:智取生辰綱》 (1957)《無情大海有情天》 (1957)《黛綠年華》 (1957)《琵琶怨》 (1957)《仙女戲魔王》 (1957)《原野》 (1956)《慈母淚》 (1956)《霸王妖姬》 (1956)《手足情深》 (1956)《飛賊黑貓》 (1956)《出谷黃鶯》 (1956)《月光》 (1956)《余之妻》 (1955)《泣殘慈母淚》 (1955)《一代名花》 (1955)《孤星血淚》 (1955)《紅粉飄零未了情》 (1955)《天長地久》 (1955)《愛(續集)》 (1955)《愛(上集)》 (1955)《斷鴻零雁記》 (1955)《鴛鴦譜》 (1955)《簡娘》 (1955)《愛情三部曲》 (1955)《山河戀》 (1955)《寒夜》 (1955)《流水行雲》 (1954)《美人計》 (1954)《杜鵑魂》 (1954)《父慈子孝》 (1954)《落花流水》 (1954)《百變婦人心》 (1954)《秋》 (1954)《漢武帝夢會衛夫人》 (1954)《萍姬》 (1954)《馬來亞之戀》 (1954)《變幻姻緣》 (1954) 《錦綉人生之二:項鏈》 (1954)《山水有相逄》 (1954)《出籠鳥》 (1953)《明月冰心》 (1953)《危樓春曉》 (1953)《千萬人家》 (1953)《歌唱海棠紅》 (1953)《處處喜相逢》 (1953)《春》 (1953)《義犬救美》 (1953)《雙雄鬥智》 (1953)《骨肉喜重逢》 (1953)《日出》 (1953)《家》 (1953)《拜錯石榴裙》 (1952)《香車美人》 (1952)《發財添丁》 (1952)《紅白牡丹花》 (1952)《驚魂花燭夜》 (1952)《借妻艷史》 (1952)《乖孫》 (1952)《龍鳳花燭》 (1952)《恩恩愛愛》 (1952)《粉碎黃金夢》 (1952)《玉女凡心》 (1952)《迷姬》 (1952)《不夜天》 (1952)《春宵醉玉郎》 (1952)《艷曲醉郎心》 (1952)《恩情深似海》 (1952)《歌聲淚影(下集)》 (1952)《小明星傳》 (1952)《歌聲淚影(上集)》 (1952)《時來運到》 (1952)《摩登新娘》 (1952)《迷樓金粉》 (1952)《二八嬌妻一歲郎》 (1952)《夜桃源》 (1952)《蓬門小鳳》 (1952)《佳偶天成》 (1952)《浩劫紅顏》 (1952)《貧賤夫妻百事哀》 (1952)《春滿香城》 (1952)《一彎眉月伴寒衾》 (1952)《馬票狂》 (1952)《無限恩情無限恨》 (1951)《第二夫人》 (1951)《銀燈魔影》 (1951)《人海八大仙》 (1951)《三打祝家莊(下集)》 (1951)《紅樓新夢》 (1951)《冷落春宵》 (1951)《怨婦情歌》 (1951)《三打祝家莊(上集)》 (1951) 《虎穴龍潭》 (1951)《血染杜鵑紅》 (1951)《難為了媽媽》 (1951)《孤雛淚》 (1951)《千金小姐丫鬟賣》 (1951)《紅白金龍(下集)》 (1951)《天堂春夢》 (1951)《紅白金龍(上集)》 (1951)《春滿瓊樓》 (1951)《人間慈父》 (1951)《從此蕭郎陌路人》 (1951)《霓裳恨》 (1951)《孽債》 (1951)《一帆風順》 (1951)《誰憐後母心》 (1951)《重生》 (1950)《鴛鴦劫》 (1950)《願郎重吻妾朱唇》 (1950)《人海萬花筒》 (1950)《南海漁歌》 (1950)《罪惡鎖鏈(下集大結局)》 (1950)《罪惡鎖鏈(上集)》 (1950)《妒潮》 (1950)《古屋行屍》 (1949)《忍棄枕邊人》 (1949)《古園妖姬》 (1949)《夢斷殘宵》 (1949)《司馬夫大破蜜糖黨》 (1949)《魂斷歸家娘》 (1949)《斗氣夫妻》 (1949)《腸斷跳樓人》 (1948)《二龍爭珠》 (1948)《黑俠歸來》 (1948)《花月良宵》 (1948)《黑俠與李青薇》 (1948)《新生命線》 (1948)《風雨送魂歸》 (1948)《玉樓情劫》 (1948)《胭脂八陣圖》 (1948)《十二美人樓》 (1948)《江湖鐵漢》 (1948)《恨海情鴛》 (1948)《情賊白菊花》 (1947)《郎情妾意》 (1947)《借屍還魂》 (1947)《含笑飲砒霜》 (1947)《冷暖天鵝》 (1947)《辣手蛇心》 (1947)《比翼鴛鴦》 (1947)《三月杜鵑魂》 (1947)《月圓人未圓》 (1947)《危城諜侶》 (1947)《伶星大集會》 (1947)《情焰》 (1946) 《痴兒女(下集)》 (1943)《痴兒女(上集)》 (1943)《春色滿園》 (1941)《紅粉佳人》 (1941)《人去樓空》 (1941)《歌女紅牡丹》 (1941)《風塵情侶》 (1941)《綠林血》 (1940)《強盜孝子》 (1940)《千金一笑》 (1940)《岳飛》 (1940)《大地晨鍾》 (1940)《孝子逃刑記》 (1940)《蓋世女英雄》 (1939)《生骨大頭菜》 (1939)《姑緣嫂劫》 (1939)《卅年苦命女》 (1939)《冤魂塔》 (1939)《怨女望夫歸》 (1939)《胭脂馬》 (1939)《南國姊妹花》 (1939)《銀海鴛鴦》 (1939)《麻雀經》 (1939)《最後關頭》 (1938)《一夜夫妻》 (1938)《血淚灑情天》 (1938)《戰雲情淚》 (1938)《桃色間諜》 (1938)《四子從軍》 (1938)《十萬情人》 (1938)《氣壯山河》 (1938)《鄉下婆從軍》 (1937)《人生曲》 (1937)《焦土抗戰》 (1937)《肉搏》 (1937)《離恨曲》 (1937)《中國青年》 (1937)《狂導演》 (1937)《沙漠之花》 (1937)《錦綉河山》 (1937)《翠亨村》 (1937)《梨花落》 (1936)《新青年》 (1936)《女間諜》 (1936)《兒女債》 (1936)《生命線》 (1935)《糊塗外父》 (1935)《半開玫瑰》 (1935)《盜屍》 (1934)《浪花村》 (1934)《難兄》 (1934)《戰地歸來》 (1934)《暗室明珠》 (1933)《夜半槍聲》 (1932) 吳楚帆於1976年曾演出無線電視電視劇《狂潮》,飾演「廖學仁」一角。

I. 求有關戲曲的相關知識

【京劇】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以來,崑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以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此時,崑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冷落下來。約於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 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崑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名「京調」。

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一百多年來,京劇著名演員先後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

解放後,京劇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並成功地演出了許多現代題材劇目,為京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京劇藝術代表團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轟動了世界藝壇。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成兆才是早期評劇的著名演員和劇作家。他創造了許多新腔,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劇本,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帶農村得到廣泛發展。但在國民黨統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則日漸衰落。解放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過分喧噪的鑼鼓、梆子進行了革新,創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壯之中兼有柔和悅耳、優美動聽的特色。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朴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區以河北保定為中心,分東路(高陽、安新一帶)、西路(保定西部地區)、南路(石家莊一帶)。各路唱腔無甚大區別,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調表演形式完整,行當齊全,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潘楊訟》是較有影響的劇目,已拍攝成戲曲影片。

【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調」的一個支脈,古名叫「弦索腔」。絲弦戲原來沒有女演員,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聲交替運用的特點。絲弦的伴奏樂器,長期沿用兩把柳琴與兩把三弦,清咸豐年間,因與老調梆子經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樂器改用了老調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減。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廣大農村,及山西部分地區。絲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轉,以板腔為主,分越調與管調兩個系統,又各有多種板式。解放前夕,絲弦僅存一兩個專業班社。解放後,絲弦有了較大發展,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絲弦的優秀傳統劇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銀幕。

【平調】

平調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也 稱「武安平調」。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汲取了豫j[淮調的特長,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成。

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歷史戲。它的唱腔屬板腔體,結構 較完整,旋律優美,長於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個板頭。音樂伴奏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從前,伴奏樂器主要有二弦,軋琴等;;解放後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其代表性劇目有《三進帳》、《鍘陳士美》、《金鍾記》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解放後在單弦等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劇種。單弦是北京廣泛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用第三人稱說唱故事過去有時用兩個以上演員化裝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劇就是脫胎於牌子曲的戲曲形式。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親》叫做新曲藝,以後改稱曲劇,陸續演出了《柳樹井》、《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等劇目。

北京曲劇的曲調種類很多,生動活潑,並且念字清楚,易於表現現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西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並廣泛流傳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演員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當地小曲「絲玄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變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二人台的劇目內容多為生活小戲。二人台音樂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所採用的曲調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音階跳動大,滑音,裝飾音多,具有悠揚、開闊、粗獷的風格。伴奏樂器有笛子;四胡;揚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製樂器)擊打節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動統治的摧殘。解放後在劇本,表演、音樂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進。

【吉劇】

吉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它民間藝術和借鑒其它地方戲曲的長處,融合提煉,於1959年誕生的.流行於吉林省:
吉劇的唱腔音樂,包括「柳 調」和 「咳調」兩大類,各有一套曲牌。這些曲牌是「二人轉」音樂中有代表性,而且適於戲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劇中後,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形成了三節板、正板。快正板.搶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種形式。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和嗩吶。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唱,扮、舞、說,絕(手絹、扇子等絕活)等五功,並吸收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特長,而發展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整理,恢復上演的《包公賠情》和《燕青賣線》等劇,展現了吉劇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

【晉劇】

晉劇又稱「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後定名晉劇,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劇種。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晉劇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晉中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樂成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逐步發展並盛行起來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而又圓潤工細。經常用大沒唱詞來表現戲劇情節,用對唱代替對白。在板類上,主要有四股眼.夾板、二性、流水,以及用來表現激昂情緒的介板和表現悲痛的對白。它的每個行當各有不同唱法;唱腔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晉劇的許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發)也是很馳名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一帶,不少藝人曾演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為抗日戰爭服務。解放後,·晉劇出現了《打金枝》,《蝴蝶杯》、《劉胡蘭》等許多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蒲劇】

蒲劇因其發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晉南群眾又稱之為「亂彈」。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山西、河北,河南幾省的梆子戲,都曾受它的影響。蒲劇是晉南人民喜愛的劇種,在豫西、陝東、·甘肅、寧夏,帶也有廣大群眾基礎。追溯源流,它是由「鐃鼓雜戲」演變而來,至明嘉靖年間已基本形成,分為西路和南路:南路較文雅,細膩;西路則火爆,豪放。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呂腔板類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誇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解放前,這個劇種受到統治階級的鄙視和摧殘,戲班四散,藝人轉業謀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經過挖掘整理和革新創造,蒲劇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竇娥冤》一劇曾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淵源於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幾乎瀕於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劇相近,但音凋更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別它的「彎調(即花腔)」,唱起來千變萬化,婉轉動聽。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夾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滾白等。北路梆子擅長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強落」的規律,但由於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聽來變化多姿,絕不單調。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 晉東南梆子」、「上黨宮調」,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起源於澤州(今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地區。「上黨」一詞,是因晉東南為古「上黨郡」而得名。

上黨梆子的表演,無論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獷、古樸的藝術特色。唱腔高亢、活潑,曲牌相當豐富,特別是「花腔」一類曲凋,優美動聽,獨具格調。除梆子腔調外,過去也兼演一部分羅羅腔,崑腔口皮黃的劇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在陝西關中地區生長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大約於明代在陝、甘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清初,得到蓬勃發展,廣泛流傳到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變為三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稱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梆子。秦腔本來是陝西各路梆子的總稱,後來習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長處,流傳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一帶。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成為梆子腔(亂彈)系統中的代表劇種。現在北方幾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在曲調上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在表演上,朴實熱烈,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很濃,並有噴火,跌撲、耍髯口等多種特技。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一些秦腔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工作,曾創作演出過《窮人恨》、《血淚仇》等現代劇目,深受抗日軍民歡迎。解放後上演的《三滴血》,:趙氏孤兒》《紅梅閣》等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展現了秦腔
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鄂劇】

鄂劇也叫「曲子」、「迷鬍子」是西北人民喜愛的戲油形式之一。它流行於陝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由
郡縣、鄂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等發展而成。清代中葉已在舞台上演出.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多發揮小曲子的長處,活潑明快,健康優美。西略則重大麴』,曲調優雅、悲壯,唱時比較緩慢。中路則介乎二者之間,唱法上受秦腔影響較大,聽起來高昂悲壯。

郡鄂的曲牌非常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伴奏上,在「地攤子」演唱時比較簡單,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製成之節奏樂器)等。搬上舞台以後,吸收了秦腔等劇種的打擊樂,加進了二胡等弦樂,使樂隊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十二把鐮刀》等新歌劇,就採用了鄖鄂的曲調。

【碗碗腔】

碗碗腔,原為流行於陝西省東部一帶的皮影戲。由於樂器中有小銅碗,配合月琴,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因而得名。它雖是地方小戲,但形式完整,行當齊全,並具有悠揚清麗的音樂和生動感人的唱詞。它的劇目大都是本戲,摺子戲很少。碗碗腔在音樂上吸收了秦腔、蒲劇、鄖鄂,晉劇等曲調因素,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頭回南路、二回南路、東路腔.緊板,滾板、揚句子、花花腔、西廂調等。伴奏樂器以月琴、硬弦、二胡為主,運用起來非常和諧,而且極富變化。1956年在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舞台劇,流傳於陝東.晉南,晉中一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隴劇】

隴劇是建國後在隴東道情的音樂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年輕劇種.隴東道情是流行於甘肅東部環縣,慶陽一帶的皮影戲。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別是音樂上,都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深為群眾所喜愛.解放前,它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藝術上得不到發展。解放後,經過挖掘和整理,於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專業劇團,並正式定名為「隴劇」.以後,先後排演了很多大小型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大型歷史劇《楓洛池》,受到觀眾的好評。
隴劇音樂旋律開闊、優美,節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飛板」、「新板」。「滾白」等多種,並有「傷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幫腔)的運用,形成了隴劇音樂的獨特風格, 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部分地區,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當地民間戲曲結合而形成的。由於長期在農村演出,帶有 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工多,口白少,長於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表演風格朴實清新,深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現在的豫劇主要分「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個流派。豫東:凋以商丘,開封為中心,演唱用假嗓,聲音高亢,多用花腔,較為活潑輕快,又稱「上五音」「祥符調」和「沙河調」是其支派。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轉,尾音低落;又稱「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飛板、栽板、滾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瓢胡,月琴,橫笛、梆子等。文武場曲牌有幾百種之多。流傳的傳統劇目達四百餘出。解放後,豫劇在演出現代劇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劉胡蘭》,《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等都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豫劇現巳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

【越調】

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區。它是在元,明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時形成的。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伴奏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過去它以善演悲劇著稱,解放以來,由於音樂的革新和劇目的變化,在表演喜劇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現在河南流行的越調分兩個流派。一是南陽地區的越調,它保持著大越調的特色,唱的節奏較慢,慢板第三個字要用假嗓拉後腔,唱腔用的曲牌較多。另—是豫南,豫東的
越調,近幾十年來,尤其是解放以後;有了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後腔,所唱的節奏比較快,適於表演現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來流行於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時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伴奏;曲調委婉動聽,但纏綿曲折有餘,跳盪激越不足,為著適應群眾新的欣賞需要,一些輕快活潑易於上口的曲牌,開始在洛陽一帶的鼓子曲中演變分化出來,以踩「高蹺」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戲,音樂伴奏也變為以音量較大的墜胡為主,人們稱這種曲子為「小報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於南陽一帶,稱為「大調曲子」這種改革是從說唱過渡為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到1926年前後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後,曲劇音樂唱腔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些腔調已打破了原曲牌音樂的局限,逐漸接近板腔音樂,克服了不善大段宣敘的缺陷,。同時又對 原有的曲調加以豐富變化,從而增強了表現力。

【呂劇】

呂劇過去稱為「上裝洋琴」或「洋琴戲」,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洋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 譚秉倫等將「坐腔洋琴」里的節目化裝上演,受到群眾歡迎。這時,化裝演 員要同時演奏樂器,後來,.伴奏和演唱分開,發展成為「洋琴戲」。它的流行地區不斷擴大,逐漸遍及山東省各縣市,在農村,尤為婦女群眾所喜愛。

呂劇的傳統劇目除部分本戲外,多系以民間傳說及家庭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呂劇的唱腔較為簡單,朴實,平易近人,它的曲調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演唱時由演員根據劇情自由運用,長於抒情和表現現代生活。解放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重點對呂劇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響的劇目。在音樂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劇種的音樂特色,創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調,充實了呂劇音樂的表現能力。呂劇已經發展成為較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弦子戲」,是山東的一個古老劇種。明末清初時由河南.山東一帶流行的「黃鶯兒」、「山坡羊」等弦索小曲發展而成;後來又吸收了更為通俗的七字句說唱一一「柳子調」,便以「柳子戲」命名。它是皮黃劇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說的我國「南昆、北戈、東柳、西梆」四大聲腔之一。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區。
柳子戲的傳統劇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還包括了一部分離腔、青陽,崑曲,亂彈、羅羅,娃娃、微調劇目及唱腔。曲調曲折委婉、優美動聽,有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四種。曲牌二百餘支。伴奏樂器為三弦、笙,笛。柳子戲在表演藝術上,有深厚的基礎和獨特的風格,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粗獷細膩兼而有之。

柳子戲在解放前備受摧殘,近於湮沒。建國後,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使這個劇種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該團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其中《孫安動本》一劇獲得人們的贊許。

【黃梅戲】

黃悔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源於湖北省黃悔縣的「採茶調」。「採茶調」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逐漸形成為民間小戲,安徽人稱它為「黃梅調」,解放後改秤黃悔戲,
黃梅戲早期多演出「兩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加上小生)。後來受「高腔」影響,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道光以後,黃梅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曾與徽劇同台演出,深受徽劇的影響;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得到再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後,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

黃梅戲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廬劇】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以大別山地區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約有二百年的歷史。1955年改名為廬劇。在發展過程中受過徽劇、京劇的影響。現在是安徽地區廣泛流行的一個劇種。由於流行地區不同,又形成了幾個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帶,唱腔比較高亢、粗獷;南路流行在蕪湖、南陵一帶,唱腔比較細膩、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縣,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藝術特色。

廬劇在長期流行中,曾不斷向安徽民間曲藝(如「鑼鼓書」)。戲曲(如「目蓮戲」、「徽劇」)等藝術形式吸收養分,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音樂唱腔+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分「花腔」和「主調」。「主調」又根據不同行當有不同特點,有「老生調」,「寒調」等區別。在劇目和表演藝術方面,也十分豐富多采。
(泗州戲) 泗州戲,俗稱「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淮河兩岸。它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在安徽流傳時間很長,並有所豐富發展。最初是以說唱形式出現,常年用「唱門子」、「地攤子」等形式在農村流動演出,後吸收花鼓燈的舞蹈豐富其表演藝術,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泗州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泗州戲的唱與白結合得非常緊,唱腔富於變化婉轉動人。它以表演勞動人民生活小戲見長

參考資料:http://bbs.zahuopu.com/thread-25279-1-14.html

閱讀全文

與借妻中文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殺破狼電影粵語免費高清影視 瀏覽:457
播放迪士尼動畫大電影 瀏覽:706
天台恆泰城電影院 瀏覽:616
2020年泰國理論電影 瀏覽:922
雷克斯暴龍2電影完整版資源 瀏覽:150
霸王別姬經典電影圖片 瀏覽:695
蘋果手機的微電影女主角 瀏覽:203
成龍利智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56
電影舉起手觀後感 瀏覽:484
大圓滿結局電影 瀏覽:40
周星馳粵語電影回 瀏覽:382
過年電影票便宜 瀏覽:202
愛情喜劇電影基本元素 瀏覽:442
用英文推薦一部漫畫電影英文怎麼說 瀏覽:31
提著心吊著膽電影完整版百度雲 瀏覽:804
愛情公寓電影版終極 瀏覽:562
愛電影2012法國 瀏覽:244
花拳綉腿元彪完整電影觀看 瀏覽:124
金雞3國語電影完整版 瀏覽:840
怪獸拳擊電影大全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