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

發布時間:2021-07-04 06:58:41

『壹』 台灣電影金馬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台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被譽為華語電影的奧斯卡。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台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台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台」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台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貳』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創辦於 1962 年,是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為了促進台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而設立。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不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獎項,也有「華語電影界奧斯卡金像獎」的美譽,為華語電影業界最具影響力的獎項,同時與「金鍾獎」和「金曲獎」並稱為台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歷史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金馬獎至今已舉辦五十四屆,參賽作者主要是華語發音或華人製作的影片。

『叄』 求歷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歷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獲獎名單(1962—2018)
2018年(第55屆)
獲獎
張藝謀 Yimou Zhang
影 Shadow
2017年(第54屆)
獲獎
文晏 Vivian Qu 文晏 Vivian Qu
嘉年華 Angels Wear White
2016年(第53屆)
獲獎
馮小剛 Xiaogang Feng
我不是潘金蓮 I Am Not Madame Bovary
2015年(第52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刺客聶隱娘 The Assassin
2014年(第51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2013年(第50屆)
獲獎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郊遊 Stray Dogs
2012年(第49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奪命金 Life Without Principle
2011年(第48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桃姐 A Simple Life
2010年(第47屆)
獲獎
鍾孟宏 Mong-Hong Chung
第四張畫 The Fourth Portrait
2009年(第46屆)
獲獎
戴立忍 Leon Dai
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8年(第45屆)
獲獎
陳可辛 Peter Chan
投名狀 The Warlords
2007年(第44屆)
獲獎
李安 Ang Lee
色戒
2006年(第43屆)
獲獎
陳可辛 Peter Chan
如果·愛 Perhaps Love
2005年(第42屆)
獲獎
周星馳 Stephen Chow
功夫 Kung Fu Hustle
2004年(第41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大事件 Breaking News
2003年(第40屆)
獲獎
麥兆輝 Alan Mak,劉偉強 Andrew Lau
無間道 Infernal Affairs
2002年(第39屆)
獲獎
陳果 Fruit Chan
香港有個好萊塢 Hollywood Hong-Kong
2001年(第38屆)
獲獎
關錦鵬 Stanley Kwan
藍宇 Lan yu
2000年(第37屆)
獲獎
杜琪峰 Johnnie To
槍火 The Mission
1999年(第36屆)
獲獎
許鞍華 Ann Hui
千言萬語 Ordinary Heroes
1998年(第35屆)
獲獎
陳沖 Joan Chen
天浴
1997年(第34屆)
獲獎
陳果 Fruit Chan
香港製造 Made in Hong Kong
1996年(第33屆)
獲獎
姜文 Wen Jiang
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5年(第32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4年(第31屆)
獲獎
蔡明亮 Ming-liang Tsai
愛情萬歲 Vive L'Amour
1993年(第30屆)
獲獎
李安 Ang Lee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2年(第29屆)
獲獎
王童 T'ung Wang
無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1991年(第28屆)
獲獎
王家衛 Kar Wai Wong
阿飛正傳 Days of Being Wild(feature film)
1990年(第27屆)
獲獎
嚴浩 Ho Yim
滾滾紅塵 Red Dust
1989年(第26屆)
獲獎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88年(第25屆)
獲獎
羅啟銳 Alex Law
七小福 Painted Faces
1987年(第24屆)
獲獎
王童 T'ung Wang
稻草人 Straw man
1986年(第23屆)
獲獎
吳宇森 John Woo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
1985年(第22屆)
獲獎
張毅 Yi Zhang
我這樣過了一生 Kuei-mei, a Woman
1984年(第21屆)
獲獎
麥當雄 Johnny Mak
省港旗兵 Long Arm of the Law
1983年(第20屆)
獲獎
陳坤厚 Chen Kunhou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1982年(第19屆)
獲獎
章國明 Alex Cheung Siuhing
邊緣人 Man on the Brink
1981年(第18屆)
獲獎
徐克 Hark Tsui
鬼馬智多星 All the Wrong Clues
1980年(第17屆)
獲獎
王菊金 Wong Guk-Gam
六朝怪談 The legend of the six dynasty
1979年(第16屆)
獲獎
胡金銓 King Hu
山中傳奇 Legend of the Mountain
1978年(第15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汪洋中的一條船 He Never Gives Up
1977年(第14屆)
獲獎
張曾澤 Tseng-chai Chang
筧橋英烈傳 Heroes of the Eastern Skies
1976年(第13屆)
獲獎
張佩成 Pei-Shing Chang
狼牙口 The Venturer
1975年(第12屆)
獲獎
劉藝 Liu James
長情萬縷 Long Way from Home
1973年(第11屆)
獲獎
程剛 Kang Cheng
十四女英豪 The 14 Amazons
1972年(第10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秋決 Qiu Jue
1971年(第9屆)
獲獎
丁善璽 Shan-si Ting
落鷹峽 The ammunition hunters
1970年(第8屆)
獲獎
張曾澤 Tseng-chai Chang
路客與刀客 Lu ke yu ke
1969年(第7屆)
獲獎
白景瑞 Ching-Zue Bai
新娘與我 The Bride and I
1968年(第6屆)
獲獎
白景瑞 Ching-Zue Bai
寂寞的十七歲 Lonely Seventeen
1967年(第5屆)
獲獎
李嘉 Li Jia 李嘉 Li Jia
我女若蘭 Orchids and My Love
1966年(第4屆)
獲獎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西施 Hsi shih
1965年(第3屆)
獲獎
李行 Hsing Lee
養鴨人家 Beautiful Duckling
1963年(第2屆)
獲獎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梁山伯與祝英台 The Love Eterne
1962年(第1屆)
獲獎
陶秦 Qin Tao

『肆』 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哪個含金量更高

只能這樣說:

香港金像獎,入圍條件比較特別,它必須是港產片,也就是只能是香港電影參賽。標準是這樣的:

一、必須在香港首映,或包括香港的很多地區同步上映;


二、合拍片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兩個:

1.導演是香港籍

2.出品公司中有一家必須是在香港注冊的;

3.電影的工作項目(提名項目)中必須有六個以上都有港籍工作人員,不和第一條重復。


台灣金馬獎,要求比較寬,只要是華語電影都可參賽,連國籍都不分。

要求:

  1. 電影語言有一半以上是華語(含方言)

  2. 電影必須是反映華人的。

由此可見,范圍大不一樣,不好比較。金馬獎要比金像獎歷史悠久。

『伍』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屆之最

11月4日,被譽為華語電影奧斯卡的台灣電影金馬獎就要來了。到今年,已經是第53屆了!

獲得男主角提名最多的男演員:梁朝偉

梁朝偉曾以《重慶森林》、《每天愛你八小時》、《花樣年華》、《無間道》、《2046》、《色,戒》、《一代宗師》七次提名影帝。

獲得女主角提名最多的女演員:張艾嘉

張艾嘉分別憑借17屆的《茉莉花》、18屆《我的爺爺》、23屆《最愛》、26屆《三個女人的故事》、38屆《地久天長》、42屆《海南雞飯》、47屆《觀音山》、52屆《華麗上班族》八次獲得影後提名。分別在18屆和23屆拿到了兩次金馬影後。

獲得男主角桂冠最多的男演員:梁朝偉

梁朝偉他分別以31屆《重慶森林》 ,40屆《無間道》和44屆《色戒》3次奪得最佳男主角獎,成為榮獲該獎項最多的男演員。

獲得女主角桂冠最多的女演員:張曼玉

時至今日,張曼玉已經成為華語影壇女演員的代表人物,她的演技幾乎是無懈可擊的。張曼玉分別以26屆《三個女人的故事》,28屆《阮玲玉》,34屆《甜蜜蜜》,37屆《花樣年華》;四次奪得最佳女主角獎。

以演員身份獲獎最多的女演員:張曼玉

張曼玉分別以26屆《三個女人的故事》,28屆《阮玲玉》,34屆《甜蜜蜜》,37屆《花樣年華》四次奪得最佳女主角獎,另還憑《滾滾紅塵》獲得第27屆最佳女配角獎。

獲得最佳女配角最多的女演員:王萊

王萊分別憑《人之初》(1963)、《小葫蘆》(1981)、《海峽兩岸》(1988)、《推手》(1991)先後榮膺第3、18、25、28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獲獎最多的男配角:黃秋生

黃秋生憑《想飛》(第39屆)、《無間道》(第40屆)、《頭文字D》(第42屆)拿下3座男配角獎。

同一屆獲獎最多的演員:陳建斌

2014年第51屆陳建斌憑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電影《一個勺子》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新導演獎,此外還憑《軍中樂園》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從而創了金馬獎歷史上同一屆單人獲得最多的紀錄。

年紀最小的女演員、第一位獲獎的大陸女演員:李小璐

『陸』 求歷屆台灣金馬獎的影帝影後

歷屆台灣金馬獎的影帝影後如下:

2004第4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德華《無間道Ⅲ:終極無間》,影後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

2005第42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郭富城《三岔口》,影後舒淇《最好的時光》。

2006第43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郭富城《父子》,影後周迅《如果、愛》。

2007第44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梁朝偉《色,戒》,影後陳沖《意》。

2008第45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張涵予《集結號》,影後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2009第46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黃渤《鬥牛》及張家輝《證人》並列,影後李冰冰《風聲》。

2010第47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阮經天《艋舺》,影後呂麗萍《玩酷青春》。

2011第4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德華《桃姐》,影後葉德嫻《桃姐》。

2012第49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劉青雲《奪命金》,影後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

2013第50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李康生《郊遊》,影後章子怡《一代宗師》。

2014第51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陳建斌《一個勺子》,影後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柒』 台灣金馬獎各屆的影帝分別是誰

第廿二屆【金馬獎】(1985年)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等待黎明》

第廿三屆【金馬獎】(1986年)
最佳男主角:狄龍《英雄本色》

第廿四屆【金馬獎】(1987年)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流氓大亨》

第廿五屆【金馬獎】(1988年)
最佳男主角:萬梓良《大頭仔》

第廿六屆【金馬獎】(1989年)
最佳男主角:陳松勇《悲情城市》

第廿七屆【金馬獎】(1990年)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第廿八屆【金馬獎】(1991年)
最佳男主角:郎雄《推手》

第廿九屆【金馬獎】(1992年)
最佳男主角: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第30屆【金馬獎】(1993年)
最佳男主角:成龍《重案組》

第31屆【金馬獎】(1994年)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重慶森林》

第32屆【金馬獎】(1995年)
最佳男主角:林揚《超級大國民》

第33屆【金馬獎】(1996年)
最佳男主角: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34屆【金馬獎】(1997年)
最佳男主角:謝君豪《南海十三郎》

第35屆【金馬獎】(1998年)
最佳男主角:洛桑群培《天浴》

第36屆【金馬獎】(1999年)
最佳男主角: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

第37屆【金馬獎】(2000年)
最佳男主角獎:吳鎮宇(《槍火》)

第38屆【金馬獎】(2001年)
最佳男主角:劉燁《藍宇》

第39屆【金馬獎】(2002年)
最佳男主角:黎明《三更之回家》

第40屆【金馬獎】(2003年)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第41屆【金馬獎】(2004年)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 《無間道3:終極無間》

第42屆【金馬獎】(2005年)
最佳男演員: 郭富城(《三岔口》)

第4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6年)
最佳男演員 郭富城《父子》

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2007年)
最佳男主角 梁朝偉《色,戒》

『捌』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屆回顧

金馬獎 歷屆 演員 / 作品時間金馬獎 男主角 女主角 最佳導演 最佳劇情片1962第01屆 王引《手槍》 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陶秦《千嬌百媚》 (易文)《星星月亮太陽》1963第02屆 唐菁《黑夜到黎明》 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1965第03屆 葛香亭《養鴨人家》 李麗華《故都春夢》 李行《養鴨人家》 (李行)《養鴨人家》1966第04屆 趙雷《西施》 歸亞蕾《煙雨蒙蒙》 李翰祥《西施》 (李翰祥)《西施》1967第05屆 歐威《故鄉劫》 江青《幾度夕陽紅》 李嘉《我女若蘭》 (李嘉)《我女若蘭》1968第06屆 崔福生《路》 凌波《烽火萬里情》 白景瑞《寂寞的十七歲》 (李行)《路》1969第07屆 楊群《揚子江風雲》 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白景瑞《新娘與我》 (楊文淦)《小鎮春回》1970第08屆 葛香亭《高山青》 歸亞蕾《家在台北》 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白景瑞)《家在台北》1971第09屆 王引《緹縈》 盧燕《董夫人》 丁善璽《落鷹峽》 (李翰祥)《緹縈》1972第10屆 歐威《秋決》 翁倩玉《真假千金》 李行《秋決》 (李行)《秋決》1973第11屆 楊群《忍》 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程剛《十四女英豪》 (楊群)《忍》1975第12屆 秦祥林《長情萬縷》 盧燕《傾國傾城》 劉藝《長情萬縷》 (李行)《吾土吾民》1976第13屆 常楓《香花與毒草》 徐楓《刺客》 張佩成《狼牙口》 (劉家昌)《梅花》1977第14屆 秦祥林《人在天涯》 陳秋霞《秋霞》 張曾澤《筧橋英烈傳》 (張曾澤)《筧橋英烈傳》 1978第15屆 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恬妞《蒂蒂日記》 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1979第16屆 柯俊雄《黃埔軍魂》 林鳳嬌《小城故事》 胡金銓《山中傳奇》 (李行)《小城故事》1980第17屆 王冠雄《茉莉花》 徐楓《源》 王菊金《六朝怪談》 (李行)《早安台北》1981第18屆 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張艾嘉《我的爺爺》 徐克《夜來香》 (王童)《假如我是真的》1982第19屆 艾迪《邊緣人》 汪萍《武松》 章國明《邊緣人》 (丁善璽)《辛亥雙十》 1983第20屆 孫越《搭錯車》 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陳坤厚)《小畢的故事》1984第21屆 李修賢《公僕》 楊惠姍《小逃犯》 麥當雄《省港旗兵》 (李佑寧)《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5第22屆 周潤發《等待黎明》 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1986第23屆 狄龍《英雄本色》 張艾嘉《最愛》 吳宇森《英雄本色》 (楊德昌)《恐怖分子》1987第24屆 周潤發《秋天的童話》 梅艷芳《胭脂扣》 王童《稻草人》 (王童)《稻草人》1988第25屆 萬梓良《大頭仔》 鄭裕玲《星星月亮太陽》 羅啟銳《七小福》 (羅啟銳)《七小福》1989第26屆 陳松勇《悲情城市》 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侯孝賢《悲情城市》 (關錦鵬)《三個女人的故事》1990第27屆 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林青霞《滾滾紅塵》 嚴浩《滾滾紅塵》 (嚴浩)《滾滾紅塵》1991第28屆 郎雄《推手》 張曼玉《阮玲玉》 王家衛《阿飛正傳》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2第29屆 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陳令智《浮世戀曲》 王童《無言的山丘》 (王童)《無言的山丘》1993第30屆 成龍《重案組》 吳家麗《赤LUO的誘惑》 李安《喜宴》 (李安)《喜宴》1994第31屆 梁朝偉《重慶森林》 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蔡明亮《愛情萬歲》 (蔡明亮)《愛情萬歲》1995第32屆 林揚《超級大國民》 蕭芳芳《女人四十》 侯孝賢《好男好女》 (許鞍華)《女人四十》1996第33屆 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蕭芳芳《虎度門》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1997第34屆 謝君豪《南海十三郎》 張曼玉《甜蜜蜜》 陳果《香港製造》 (陳可辛)《甜蜜蜜》1998第35屆 洛桑群培《天浴》 李小璐《天浴》 陳沖《天浴》 (陳沖)《天浴》1999第36屆 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 李麗珍《千言萬語》 許鞍華《千言萬語》 (許鞍華)《千言萬語》2000第37屆 吳鎮宇《槍火》 張曼玉《花樣年華》 杜琪峰《槍火》 (李安)《卧虎藏龍》2001第38屆 劉燁《藍宇》 秦海璐《榴槤飄飄》 關錦鵬《藍宇》 (陳果)《榴槤飄飄》2002第39屆 黎明《三更之回家》 李心潔《見鬼》 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張作驥)《美麗時光》2003第40屆 梁朝偉《無間道》 吳君如《金雞》 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2004第41屆 劉德華《無間道III》 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 杜琪峰《大事件》 (陸川)《可可西里》2005第42屆 郭富城《三岔口》 舒淇《最好的時光》 周星馳《功夫》 (周星馳)《功夫》2006第43屆 郭富城《父子》 周迅《如果·愛》 陳可辛《如果,愛》 (譚家明)《父子》2007第44屆 梁朝偉《色·戒》 陳沖《意》 李安《色·戒》 (李安)《色·戒》2008第45屆 張涵予《集結號》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陳可辛《投名狀》 (陳可辛)《投名狀》2009第46屆 張家輝《證人》
黃渤《鬥牛》 李冰冰《風聲》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2010第47屆 阮經天《艋舺》 呂麗萍《玩酷青春》 鍾孟宏《第四張畫》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2011第48屆 劉德華《桃姐》 葉德嫻《桃姐》 許鞍華《桃姐》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2012第49屆 劉青雲《奪命金》 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 杜琪峰 《奪命金》 (高群書)《神探亨特張》2013第50屆李康生《郊遊》章子怡《一代宗師》蔡明亮《郊遊》 (陳哲藝)《爸媽不在家》2014第51屆陳建斌《一個勺子》陳湘琪《回光奏鳴曲》許鞍華《黃金時代》(婁燁)《推拿》2015第52屆馮小剛《老炮兒》林嘉欣《百日告別》侯孝賢《刺客聶隱娘》(侯孝賢)《刺客聶隱娘》備註:早期的「優等劇情片不算在內」 時間屆次 男配角 女配角 新人獎 1962第01屆 矮仔財《宜室宜家》 唐寶雲《台風》 費立《金喇叭》 1963第02屆 馬驥《白雲故鄉》 杜娟《巫山春回》 羅宛琳《街頭巷尾》 1965第03屆 井淼《故都春夢》 王萊《人之初》 小龍《最後的裁判》 1966第04屆 吳家驥《金玉奴》 盧碧雲《煙雨蒙蒙》 謝玲玲《婉君表妹》 1967第05屆 崔福生《貞節牌坊》 於倩《藍與黑》 謝玲玲《我女若蘭》 1968第06屆 井淼《烽火萬里情》 歐陽莎菲《烽火萬里情》 嘉嘉《多少柔情多少淚》 1969第07屆 孫越《揚子江風雲》 張冰玉《小鎮春回》 吳鳳凰《小情人逃亡》 1970第08屆 儀銘《歌聲魅影》 夏台鳳《歌聲魅影》 愈健生《不敢跟你講》 1971第09屆 王戎《庭院深深》 陳莎莉《落鷹峽》 游龍《精忠報國》 1972第10屆 魏蘇《大地春雷》 傅碧輝《秋決》 1973第11屆 王宇《突破國際死亡線》 盧燕《十四女英豪》湯志偉《天倫樂》1975第12屆 儀銘《雲深不知處》 蕭芳芳《女朋友》1976第13屆 郎雄《狼牙口》 張艾嘉《碧雲天》1977第14屆 白鷹《千刀萬里追》 胡茵夢《人在天涯》鄔裕康《艷陽三月天》1978第15屆 谷名倫《日落北京城》 歸亞蕾《蒂蒂日記》黃龍《鄉野奇談》1979第16屆 韓蘇《歡顏》 沉時華《一個女工的故事》歐弟《小城故事》1980第17屆 向雲鵬《鄉野人》 邵佩玲《茉莉花》林小樓《鄉野人》1981第18屆 王珏《皇天後土》 王萊《小葫蘆》鄭傳文《原鄉人》1982第19屆 谷峰《武松》 葉德嫻《汽水加牛奶》周品君《在那河耽青草青》1983第20屆 谷峰《待罪的女孩》 英英《看海的日子》石安妮《魔輪》1984第21屆 常楓《頤園飄香》 陳秋燕《油麻菜籽》林鼎翙《玉卿嫂》1985第22屆 陳博正《超級市民》 唐如韞《童年往事》1986第23屆 秦沛《天天星期七》 繆騫人《最愛》1987第24屆 午馬《倩女幽魂》 林珊如《期待你長大》1988第25屆 周星馳《霹靂先鋒》 王萊《海峽兩岸》1989第26屆 張世《香蕉天堂》 李淑楨《魯冰花》1990第27屆 張學友《笑傲江湖》 張曼玉《滾滾紅塵》1991第28屆 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王萊《推手》
潘迪華《阿飛正傳》 1992第29屆 顧寶明《暗戀桃花源》 顧美華《浮世戀曲》1993第30屆 郎雄《喜宴》 歸亞蕾《喜宴》1994第31屆 王柏森《獨立時代》 金燕玲《獨立時代》1995第32屆 羅家英《女人四十》 文英《熱帶魚》1996第33屆 王啟贊《麻將》 邱秀敏《忠仔》1997第34屆 陳進興《愛情來了》 廖慧珍《愛情來了》1998第35屆 曾志偉《愈快樂愈墮落》 舒淇《洪興十三妹》1999第36屆 戴立忍《想死趁現在》 葉德嫻《笨小孩》2000第37屆 太保《運轉手之戀》趙美齡《沙河悲歌》姚月明《細路祥》2001第38屆 譚耀文《野獸之瞳》 羅慧英《愛上我吧》秦海璐《榴槤飄飄》2002第39屆 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林嘉欣《男人四十》林嘉欣《男人四十》2003第40屆 黃秋生《無間道》林美秀《黑狗來了》王寶強《盲井》
鄭智允《跑吧!孩子》 2004第41屆 吳彥祖《新警察故事》白靈《三更2之餃子》洪顥瑄《擁抱大白熊》
楊佑寧《17歲的天空》 2005第42屆 黃秋生《頭文字D》元秋《功夫》周傑倫《頭文字D》2006第43屆 吳景滔《父子》 謝欣穎《愛麗絲的鏡子》張睿家《盛夏光年》2007第44屆 梁家輝《戰·鼓》 范冰冰《心中有鬼》湯唯《色·戒》2008第45屆 馬如龍《海角七號》梅芳《囧男孩》姜聖民《跳格子》2009第46屆 王學圻《梅蘭芳》惠英紅《心魔》余少群《梅蘭芳》2010第47屆 吳朋奉《父後七日》郝蕾《第四張畫》李千娜《茱麗葉》2011第48屆 徐詣帆《賽德克·巴萊》唐群《到阜陽六百里》柯震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2第49屆 鄭中基《低俗喜劇》梁靜《殺生》齊溪《浮城謎事》2013第50屆李雪健《一九四二》楊雁雁《爸媽不在家》郭書瑤《志氣》2014第51屆陳建斌《軍中樂園》萬茜《軍中樂園》張磊《推拿》2015第52屆白只《踏血尋梅》呂雪鳳《醉·生夢死》李鴻其《醉·生夢死》

『玖』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獎項設置

金馬獎共設有二十一個獎項、二個特別獎項目、一個非正式競賽獎項,包括劇情片、創作短片、紀錄片及動畫長片等影片獎項。

中國金雞百花獎,中國香港金像獎和中國台灣金馬獎被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它們都曾是本土電影的權威,不過隨著兩岸三地的交流越來越多,它們之間的差距也在悄悄拉開。

捧出過劉曉慶、葛優、姜文等一批實力派演員的內地金雞獎和百花獎逐漸被人淡忘,在它的歷屆獲獎名單中,竟然沒有《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子,這也許就是沒落的原因之一。

有人說,金馬獎是「戛納的口味,奧斯卡的風格」。「戛納的口味」意思是金馬評審口味比較偏文藝,太商業化的電影只能拿技術類獎項,這也難怪,以前的金馬執委會主席吳念真,侯孝賢,現任主席張艾嘉他們都是文藝片起家。「奧斯卡的風格」指的是頒獎典禮專業性和娛樂性兼顧,既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殿堂感,又打造出好看的綜藝效果。

金馬獎發展到今天,也得益於它的電影大局觀,海納百川,凡是華語發音或華人製作的影片都可以報名參賽,很多宣傳甚少的優秀華語電影都由金馬獎為大眾熟知。

『拾』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沿革

1957年正值台語電影的興盛時期,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前身)舉辦第一屆「台語片電影展覽會」,簡稱台語片影展,於11月30日在台北國際學舍舉行頒獎典禮,由徵信新聞社社長余紀忠主持;當時有32部電影參與角逐,影展仿效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模式,由頒獎人將獎項交給受獎者。獎項類別可分為:由專業評審選定的「金馬獎」11項,觀眾票選的「銀星獎」10名,另增設有「榮譽獎」1名和「觀眾票選優勝獎」10名,這是「金馬獎」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場合出現;不過台語片影展只舉辦一屆就停辦了。
1962年,台灣當局為促進島內電影事業的發展,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由於金、馬兩地為冷戰背景下,台灣與大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該獎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台灣電影業界,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1968年(第五屆)以後,金馬獎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辦,至1984年再改由新聞局主辦、民間電影團體輪流協辦。直到1990年(第二十七屆)起,為順應政府「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政策,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與金鍾獎、金曲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主辦;1990年5月16日,電影聯合會議中決定成立常設機構及執行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1992年更名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但由於該執行委員會為非法人組識,其法律定位備受各界質疑,故新聞局與各團體研商後,將該會並入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91年7月1日,在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強力要求下,新聞局全面退出基金會的會務。此後金馬獎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統籌主辦,但仍接受新聞局的公款補助。該基金會籌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研究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行銷宣傳、競賽、影展等三組,辦理台北金馬影展。影展分為「國際影片觀摩項目」與「華人電影競賽項目」兩大部分:「國際影片觀摩項目」以售票方式籌款,加上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補助運作;「華人電影競賽項目」則由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專責處理。 早年的金馬獎並無入圍名單,而得獎者也是提前公布,所有的得獎者皆排排站的由長官頒獎,一直到第15屆才有入圍名單,而當年的頒獎典禮也都配合著蔣公誕辰,典禮皆選在10月30日或31日舉辦,藉以向蔣公祝壽。
由於早期大陸與香港並未設置類似之電影競賽,因此金馬獎自1970年代以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在1980年代以前,由於台灣海峽兩岸間的政治對立,金馬獎評選對象以台灣及香港電影為主;隨著台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開展,加上台灣電影工業衰落、香港電影工作人員流失等因素的作用,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參加競賽項目的數量不僅大增,並且逐漸成為入圍獎項的大宗。
此外,每屆金馬獎頒獎,金馬獎籌委會都會邀請香港電影金像獎籌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導演協會等組織參與,並定期舉行電影探討會,以期提升華語電影的素質。 早期典禮的流程全由司儀一職來執掌,其主要工作是負責報幕、提調頒獎事宜、訪談得獎人等,性質與主持人差不多,但負責的工作項目更多。盡管早期的司儀不失幽默風趣,但仍不免流於嚴肅、枯燥的官方氣息,因此醞釀了後來加入主持人的一大轉變,並承接司儀原先在主持方面的工作。後來的司儀,專門負責幕後報幕的配音工作(又稱為旁白),是一份相當吃重的工作,需要相當的歷練才能勝任。歷屆在幕前的司儀有丁秉燧、安鵬等人,以及後來活躍於「三金典禮」(指金馬、金鍾、金曲三獎的頒獎典禮)及「亞太影展」幕後的賈培德(德仔)。
主持人一職自1965年第三屆頒獎典禮正式加入,該年度由沈劍虹擔任,到了1978年,由王豪、凌波擔任第一代主持人;1979年和1980年由蔣光超、張艾嘉擔任。其主持風格多承襲早期的典禮司儀,以維持金馬獎傳統的莊重風格。因此主持人可以發揮的空間很有限,但此後風格已較過去自由許多。金馬獎頒獎典禮的主持人常有「一港一台」(一名台灣主持人、一名香港主持人)互相搭配的傳統,歷屆金馬獎主持人包括香港名人或明星,如吳君如、鄭丹瑞、鄭裕玲、曾志偉、黃沾、岑建勛、蕭芳芳、馮寶寶、葉童、許冠文、洪金寶、成龍、沈殿霞、麥嘉等;金馬獎的主持隊伍也涌現過不少香港電影面孔,如馮德倫、吳彥祖、莫文蔚、梁詠琪等,港台聯動的逗笑幽默,頗受觀眾好評。後來,一些非電影界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例如胡瓜、陶晶瑩、徐熙娣、侯佩岑、林志玲人等也參與到主持工作,但綜藝娛樂化被批評過於八卦和低俗。 2012年第49屆頒獎典禮由曾寶儀、黃渤擔綱主持,其中黃渤為首位來自中國大陸之主持人。 2013年第50屆頒獎典禮由蔡康永獨挑大樑主持,這是創下金馬獎創獎50年來,首位以頒獎典禮主持人身兼擔任決選評審新紀錄。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金馬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陳小春新拍電影 瀏覽:559
粵語電影香港粵語版警匪 瀏覽:366
電影鋼琴家最後音樂家是誰 瀏覽:296
電影了不起的薄伽丘結局 瀏覽:403
相聲演員李菁電影作品 瀏覽:88
洛陽正大電影院哪個廳大 瀏覽:561
見鬼電影完整版 瀏覽:771
女奧特曼大電影免播放觀看 瀏覽:120
十大必看電影毒舌 瀏覽:750
胡歌吸血鬼微電影大全 瀏覽:461
活著電影韓國完整 瀏覽:164
電影白狐超清圖片 瀏覽:329
修仙傳之煉劍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407
小提琴開頭的電影音樂dance 瀏覽:483
阿虎電影粵語版 瀏覽:168
電影救贖里的男主角 瀏覽:997
全集粵語電影 瀏覽:729
劍雨電影的名字來源 瀏覽:667
高清電影網站在線看看 瀏覽:313
討論電影英語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