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台灣勵志電影,求電影名
逗陣兒 逗陣ㄟ(2013)
導演:盧金城
編劇:盧金城/徐錫彪/劉雪容/王瑄錡
主演:梁修身/江淑娜/雷洪/楊琪/汪筠書/林暉閔/司徒穎霜/紀欣妤
類型:喜劇/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台灣
語言:漢語普通話 / 閩南語 / 客家話 / 原住民語
上映日期:2013-02-08(台)
片長:122分鍾
又名:在一起 / 逗陣 / Get Together
『貳』 求台灣土著人抗擊日本的一部電影
賽德克·巴萊
『叄』 找部電影,應該是台灣片,有點溫情的那種,講生活的,有個片段,詳情請進來看
絕對是影名: 娃娃
主演: 黃湘芸 高捷 塗善妮 陳彥儒
上映年度: 1991
娃娃是來自山地的一個小女孩,天真的她活潑可愛。但不幸的是,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她的父母雙雙殉難。娃娃舉目無親,遂由親友把她送到台北交給其父母生前摯友朱媽媽照顧。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娃娃和她的玩伴迷你豬芭樂初到台北就給朱家上下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且惹出一連串的驚險趣事。為了讓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能夠重新找回家庭的溫暖,朱家夫婦對她疼愛有加,視如己出,對待芭樂亦是盡其能事地照料。而朱家獨子——調皮但非常善良的朱皮每天陪著娃娃上下學。但由於娃娃一竅不通,天真地帶著芭樂作伴,給學校增加了許多困擾及騷動。
娃娃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得知外孫女的消息後,特意趕到台灣看望。朱皮一家為娃娃的即將離開感到難過。尤其是朱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已經把娃娃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而朱皮也不願意和這個剛剛認識的妹妹分開。幸運的是,娃娃的外公外婆一直住在加拿大的養老院,根本沒有能力撫養外孫女,娃娃最終如願以償地留在了朱家。
朱皮有幾位要好的同班同學,他們是搞怪、廖多、廖豪、藍天使、肉粽等,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調皮,平時他們除了一起上課之外,剩下的時間總是在一起打鬧嬉戲,當他們得知朱皮突然又多了一位妹妹和芭樂迷你豬時,他們的生活立刻變得多彩多姿起來。為了不影響兩個孩子的學習,朱爸爸和朱媽媽只能輪流帶著芭樂迷你豬上班。一天,朱爸爸帶芭樂上班,不小心將它遺失了,娃娃得知芭樂走失的消息,心裡非常難過,決心離家尋找芭樂,朱皮為了幫助娃娃,更號召死黨陪娃娃外出尋找芭樂,一群小孩遂展開了一場令人既興奮,又擔心的尋豬之旅。
經過幾個孩子和一位大朋友亞高的努力,小豬芭樂終於被找到了,但剛剛脫離危險,卻又掉進了河裡,最終小豬難逃一死。幾個孩子十分傷心,但正是經歷了這件事,朱皮和娃娃成長了許多。
成長的尖銳痛感,是來自必須了解的某些事情。了解亞高說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了解爸爸、媽媽還有芭樂是「不會變的」,了解人生的離別自己永不能躲避。還好,娃娃的身邊有這樣一群小心翼翼守護著她的人;這樣長大著的娃娃,才更加可以懂得,我們不能永遠倖免災遭,但隨時能夠與溫暖相遇。
1989年期間小野、吳念真和柯一正籌建了「正集團工作室」,也就是後來的「五月公司」,開始謀劃全新的戲劇創作。但在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柯一正則從電影圈裡淡出,轉而投身於戲劇界,成立了以表演兒童劇以及推廣兒童戲劇創作的「紙風車藝術團」,以及後來在台灣戲劇界享有盛譽的「綠光劇團」。這些經歷都奠定了柯一正拍兒童片的基礎,《娃娃》就是以劇中小男孩朱皮的七篇日記為線索,講述了一段孩子世界中的故事,該劇主要由一群逗趣的小孩子出演,情節略顯平淡卻是非常溫馨朴實,清新明朗,童趣十足的台灣電影。一個抱著叫做「芭樂」的小豬的小女孩,在失去雙親後來到母親摯友的家裡,展開的生活歷程。都是非常日常平凡的小場景,比如朱爸爸爬窗被卡在窗外,老師在課堂上對付亂哄哄的小孩子以及奮不顧身的爬樹救娃娃,還有那個兇巴巴的挺著大肚子的女老師,神秘兮兮的亞高……而隱藏在這部電影背後的正是童心未泯,樂顛顛的和孩子們混在一塊的柯一正。
『肆』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伍』 台灣霧社事件土著大戰日本兵,這部電影叫什麼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請採納
『陸』 台灣拍過一部電影劇情講述的是日本官吏台灣,台灣有個民族暴亂,的片名是什麼
賽德克·巴萊:台灣原住民的抗日與助日
是不是這個?
『柒』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部台灣電影,說的是當地土著居民抵擋日本人的,其中還有整個村子的女人孩子自殺的,叫什
賽德克巴萊 那個片子很震撼。。。。。太愛國建議不看,很傷感。。。。求採納
『捌』 電影《賽德克.巴萊》是真的么台灣土著的鳥槍真的打得過大日本帝國的武裝么
描寫的是台灣霧社事件。
但是日本軍警死傷沒有電影里那麼慘重。
『玖』 有哪些推薦的台灣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卧虎藏龍》
豆瓣8.0分,將近20萬人標記。李安導演帶領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慾望才是李安要表現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
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拾』 賽德克·巴萊里講的是真人真事嗎
《賽德克·巴萊》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電影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的「霧社事件」,當時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當局長期對台灣原住民施以暴政,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並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對抗日本三千軍隊的故事。
(10)講述台灣原住民的電影擴展閱讀
1930年10月27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的弟弟)死於台灣而舉行「台灣神社祭」,霧社地區照例舉行運動會,日本人會全部穿上傳統和服,便於和華人、山地人區分,賽德克族人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時機,他們以升旗唱國歌為信號,沖進會場,發動總攻擊,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包含婦孺)、及誤殺2位著日人服裝的台灣人,並殺傷215人。
事件發生之後,日本人緊急調派台灣各地之警察隊與軍隊進攻霧社。。除派屏東第八飛行連隊之飛機,到霧社山區實施偵察和威嚇飛行外,並調派台中州、台南州、台北州、花蓮港廳之駐軍往埔里、霧社前進,進攻發起事件之原住民。
抗日六部落族人退回各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大部份退至馬赫坡、塔羅灣兩溪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有利地勢與日方作戰。但在日本的飛機、毒氣彈等武器攻擊下最終還是為日軍所攻破。
事件結束後的統計:遭日軍攻擊致死者364名,自殺者225人,被拘禁者265名,另外有約500名原住民投降。
事件的起因
1、日本人將台灣的原住民視為「野蠻人」,又因原住民居住的山林地帶蘊藏著大量資源,所以,日本占據台灣採取了設置關隘、地雷、電網等措施對這些原住民進行征服,並在1910年開始動用大批軍隊、警察進行了連續5年的「討伐」。
2、日本殖民者在台灣建立起來的完全是警察政治。警察對台灣民眾的一切生活領域都有干預的權力,警察對於原住民可以任意進行搜查、辱罵甚至毒打,隨意強迫他們無償從事各種苦役,一些警察,更是隨意欺侮、姦淫原住民婦女。
3、日本殖民主義者在霧社大興土木,強迫高山族人民進入馬赫坡社附近的森林砍伐巨木,興修他們的神社。而原住民視森林為聖地,視巨木為守護神,砍伐巨樹使馬赫坡等社的民眾感到驚恐萬分。
4、日警吉村大鬧莫那·魯道的兒子達拉奧的婚禮現場,還以「侮辱官憲」的罪名將達拉奧拘押拷打,直接導致莫那·魯道帶領原住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