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你們分析票房,老是一番三番,什麼意思
票房為什麼不一致是嗎,原因如下:
1、是否是所有票房數據都不動,例如糯 米 票房、C B O票房,如果只有貓 眼(或糯 米)不動,自然是沒有更新數據。
2、如果全該電影部排行都不動或者更新緩慢,自然是該電影沒人看了!
這不奇怪,一般電影是第一個周票房占總票房的一半左右,2個周占總票房80-90%。到了第三周第四周基本就沒人看了。票房自然不動。
2. 電影中主角三番是什麼意思
電影中主角三番是指第3號主角,電影術語「番」字起源於日本動漫,日本動漫多線多開(主線劇情多,即主角就多),一番,二番,三番,四番,以此類推。後來在中國流行,電影主角三番以內都是能提名的,但是三番只能提名配角。
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個主角。如有男女兩個主人公,習慣上稱男主角、女主角。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個主角。如有男女兩個主人公,習慣上稱男主角、女主角。
(2)電影票房算三番擴展閱讀
1、男主角
戲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主要男性角色,相對於男主角,還有男配角(次要角色)、路人甲和反派等。在戲劇中,男主角是走在劇情發展的主線人物。
2、女主角
在戲劇、電影等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和ACGN作品中故事的主要女性角色,相對於女主角,還有女配角(次要角色)、路人甲和反派等。
在各項活動中起主要作用的女性。其出場率通常貫穿全部劇情,或在劇情發展中起重要推動作用,對作品劇情起推動作用或作品中出場最多的女性。
3.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4. 電影票房是如何算的
如果另外簽訂了分紅合同,導演、編劇、演員可以分配到相應的利潤。製片人一般就是投資商的代表。具體的利潤分配按照事先簽訂的合同劃分,沒有一定之規。另外,電影行業是風險大、利潤也大的行業,所以,雖然大部分電影是賠錢的(即使票房達到四億也不代表一定有利潤),還是有不少投資者。更不用說,很多投資者也未必出於純粹贏利的動機。
5. 電影的票房是如何計算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
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在數學公式上要得到同樣運算結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是計算方式,如「9÷3-1」和「1+1」的結果都是等於2。但「9÷3-1」和「1+1」的表達方式就完全不一樣,「1+1」更為簡單易明。同理,常規票房預測公式也應該有更為簡單的表達式。要找到更簡單表達形式,首先要理解收入是怎樣構成的。
銷售收入(票房收入屬於銷售收入)通常的表達方式為「銷售收入=A產品數量×A產品單價+B產品數量×B產品單價+C產品數量×C產品單價…………」。為了方便統計和預測,一般轉化為「銷售收入=銷售數量×銷售產品的平均價格」。
參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拓展資料:
票房(Box Office)原意是指公開出售電影或劇院門票的地方,現特指電影或戲劇的商業銷售情況。票房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票房在英文里的意思為「盒子辦公室」。這個詞來自於早期的戲院,要進入便宜的座位區需花費一個銅板,這個入場費是要放在位於入口閘門上一個鎖住的小箱子。當箱子裝滿的時候,會有工作人員將箱子拿進一個小房間進行清點並收藏。因此這個財務部門相關的小房間就被稱為「盒子辦公室」(Box Office)。
6. 電影票房怎麼計算的
票房=票價X購買人數。(票價無論購買者是否有折金券或打折,一律按原價計算),引用下別人對這兩者比較的回答吧: 12年以前,《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的時候,票價是20元一張,有的地方10元一張,而《阿凡達》以濟南新世紀電影城的票價為例:普通票價:50元。普通3D:80元。IMAX:150元(北京價格還在不停的漲),再說《阿凡達》作為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看的就是3D效果,自然高價票賣得多。於是可見,《阿凡達》的平均票價比當年泰坦尼克號高了一倍還多。這還是在經濟狀況較為穩定的濟南,如果是上海,北京,廣州,這種差距會更大。 12年以前,統計制度也是不完善的,或者上報數量存在很大誤差。統計的大多是「公辦」影院,而現在的統計制度比較完善了。在很多非發達國家,以前看一場電影是非常奢侈的消費,而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看電影只是普通的一種消費手段。但就是在12年前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仍然有數量極其巨大的國人觀看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當年只有6歲的我),所以說硬用票房來比較《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的高低,對後者不夠公平。 這樣計算下來,即使不計經濟發展,統計水平等各方面原因,只看票價。《泰坦尼克號》當年的全球票房是18億美元。今天的《阿凡達》要想超越泰坦尼克號,則必須拿出30億以上的票房才可以。 (所有電影的好壞都不應以票房作為衡量標准,而只在電影本身的內涵中作出評判。)
7. 電影票房怎麼算
1、10億票房指的是累計門票收入。
2、電影上映,一天都會有票房統計。實時票房可以到中國票房網進行查詢中國票房網。
3、票房利潤分成方法: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
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
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
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7)電影票房算三番擴展閱讀:
票房統計方法:
現在影院都實行的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的固定時間都會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
分成統計和票房統計是一個體系內的東西,不能分為兩個體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數據,跟票房沒有關系的單位隨便去統計,能設計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線和發行公司,統計也是院線發給發行公司。
8. 電影票房如何計算
每部電影的價格是看製片方投資的影片用了多少錢,比如說你喜洋洋賣120元,阿凡達賣60元的話,那就沒人會看喜羊羊了。你投資少皮哦防高照樣掙錢,有的是比票房,有的是比賺了多少。一般是一個影院和製片放說好必須到多少錢的票房,然後到了以後再幾幾分成,比如你投資了1個億的話你票房到3億就不會虧了,比例1:3
謝謝樓主,給我分吧!
純屬打字,抄襲者死全家!!
9. 沈騰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人,是否實至名歸
2021年春節檔異常火爆,今年最大的黑馬莫過於賈玲指導的《你好,李煥英》,目前,你好李煥英的票房已經突破35億,以當前的情況,《你好,李煥英》成為春節檔最大的贏家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這部電影的成功,也讓作為這部劇的男一號的沈騰主演的電影(三番內)累計票房來到了200億,沈騰也成為了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人。
回顧沈騰的票房史,不難發現,沈騰主演的電影幾乎全部都是喜劇片,以他如今在喜劇圈的地位相當於當年香港的周星馳。
5年前,2015年國慶檔,沈騰主演的大男主電影《夏洛特煩惱》(14.5億票房),得以一舉成名。
之後的《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飛馳人生》《瘋狂的外星人》等全部都是20億打底的票房。
2021年元旦檔,常遠自導自演的《溫暖的抱抱》,同樣是把客串10分鍾的沈騰當作男二號和票房主要賣點來宣發,
也因為沈騰個人的恐怖票房號召力,讓這么一部(豆瓣5.5分、貓眼8.6分)、本身質量乏善可陳的影片,上映首日搶走25%的排片,首日票房2億,5天票房5億,最終票房8.6億,讓出品方同樣賺得盆滿缽盈。
沈騰已經開始抗下中國喜劇天王的大旗(繼周星馳之後)。但沈騰的人生軌跡卻和其他喜劇演員不太一樣。
周星馳的家境不好大家都知道,他母親為了養家,一個人打幾份工,可以說,星爺的成功是飽含辛酸的,這使得他的很多作品讓人看了笑中有淚。
同樣是喜劇演員,黃渤屬於黑色幽默派,角色中透露出的,是市井與痞壞。
同樣是喜劇頭牌的王寶強,早年也是草根,要長相沒長相要身材沒身材。憑借著他的憨直和敢拼摸爬滾打上來的。
馬麗小時候覺得自己顏值不夠,靠著一股狠勁和男人味的酷酷的風格混成喜劇一姐。 賈玲曾經高考失利,邊打工邊復讀,窮的時候房租都付不起。
岳雲鵬曾經餐館打工做錯事了還被炒魷魚…… 自古悲情出英雄。喜劇圈上演了一出出勵志感人的故事。
但沈騰這傢伙,用他自己的話說,有點不好意思對外講,就是太「順了」
年輕時候的沈騰
小時候的沈騰,家境還可以,有一個考軍藝的姐姐,沒有困擾是當時沈騰最大的困擾。
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父母看到女兒的人生軌跡不錯,就給沈騰報考了軍藝。據沈騰自己說,他因為當時「太帥了」,所以就這樣上了軍藝。一直都有一個軍藝「校草」的稱號。
在小編眼中,其實,沈騰是真正做到了,把喜劇做到骨子裡的演員。
就是他再正經,你也覺得搞笑,戲路偏窄,他沒有比較廣為人知的正劇形象來淡化他喜劇的影響力。
但也正是因為他身上這種純粹的喜劇因素,才最能反映這種小人物的白日夢題材的搞笑。
「夏洛」和「王多魚」 非他不可!
最新的《你好李煥英》,雖然不是真正的男主,但是喜劇點卻都在他的身上,哪怕在他的角色上段子設計的沒那麼高級。
但沈騰該是憑借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每一處表演都充滿了驚喜,而這也是《你好李煥英》為什麼弱化陳赫表演番位,將沈騰跟賈玲放到了男女主演的位置。
因為沈騰就是有這樣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基本上喜劇電影都想找沈騰客串,哪怕給沈騰五百萬只出演五分鍾,也絕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在當下華語電影看,真的最具號召力,能讓觀眾心甘情願買票去看的演員就是沈騰,至於其他的演員號召力跟沈騰的完全不在一個層級,可以說沈騰目前是最具號召力跟國民好感度的演員。
在電影院看《你好,李煥英》,沈騰出場時一開始拿著本書,擋著自己臉,什麼都沒干,就是站在那,很正常的站著。雖然還沒露臉,但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沈騰,然後… 大家就開始笑了。
就沖這個,實至名歸。
所以總結來說,沈騰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人無可厚非,也可以接受,畢竟這是商業電影,是觀眾用錢買票的選擇,沈騰值得這個榮譽。
10. 電影的票房是怎麼算的
票房可以用觀影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而通常我們所講的票房,就是用門票收入來計算的。即,票房=票價X購買人數。
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李茶的姑媽》,有學生票:40元,共10人,標准票:80元,共10人,團體票:30元,共10人,會員票價:20元,一共10人,那麼,這一天該影院的總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現在各大電影院都實行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因此,相對來說,電影票房對判斷某部電影的觀影人數,影片受歡迎程度還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
(10)電影票房算三番擴展閱讀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影片票房的好壞取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包括影片題材及劇本、主創團隊、影片定位、影片質量、票價、檔期、發行、院線排片、宣傳推廣等多個方面。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一向是票房大熱的選項,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也比較受觀眾青睞。
主創團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和製作團隊等,都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能夠在影片上映前期對觀眾形成最大的吸引和沖擊;影片定位是指影片為自己影片的市場預估,比如從劇本設置、演員選擇等方面切入設定目標人群定位。
影片質量包含了劇本、拍攝、製作、演員表演等綜合因素,是電影藝術成就的衡量標准,是一部電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