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這是為什麼
一部電影的時間一般都是在120分鍾左右,極少有出現三個小時以上的,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夥普及一下這個冷知識。
三、製作電影不能為了長而長。
現在許多電影的片長都有了新的變化,不再拘泥於倆小時,有的片子非常的精彩,但是卻只有100分鍾左右。比如《敦刻爾克》的片長就只有107分鍾,這個電影並沒有為了長而長,可是整個劇情的開展非常的吸引人,故事的推進也是張弛有度,所以許多人都喜歡看這樣的影片。因此,現在許多人在拍攝電影時,也會綜合考慮觀眾的審美需求、觀影體驗已經心裡接受能力,而考慮製作更合時長的電影作品。
在拍電影時如果沒有兩把刷子的話,導演們一般都不會任性地去修改電影的片長的,因為他們深諳存在即是合理,既然2個小時的電影更為觀眾所喜愛的話,那麼直接走大眾路線好了,這樣就更不容易撲街了!
❷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為什麼電影一般都是120分鍾左右?
一、生理因素。
生理學上講,一般人憋尿的時間一般也就兩個小時。要不然,膀胱與腎受不了,容易生病。
二、心理因素。
心理承受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生理反應,為了區分另算一種。
要知道,人類的專注力不是一致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波動。
所以,根據人類注意力的時長,幼兒園里一節課只有30分鍾,小學生一節課40分鍾,大學時一節課50分鍾,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也是,一部電影里,編劇會在故事的設定中,15分鍾一個轉折,或者來一個小高潮,好刺激一下即將要走神的觀眾,提醒下保持注意力。
是以,一部電影120分鍾,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心理承受的最大限度了。
三、技術原因。
過去拍攝電影都是使用的膠片,而一卷膠片拍攝的最長時長就是15分鍾。
為了有效利用膠片,各大導演們都充分將15分鍾的膠片用到極致。所以,15的倍數決定了影片的長度。
現在的電影片長是120分鍾上下,但在百餘年的電影發展史上,15分鍾,30分鍾,45分鍾,60分鍾,90分鍾,120分鍾的片長,都曾經有過,也出現過個別4個小時甚至到6個小時的這種電影的長度。但最終,從業者摸索出了規律,就是90-120分鍾是最佳的長度。這個長度對故事的敘事性可以從容調度,而且符合觀影心理。
四、商業平衡。
電影不僅要拍,還有排。沒有正式放映就等於白拍了。票房低都算是失敗,電影畢竟是一種商品,要賣錢的。
所以,電影院在電影工業中佔有很重要的發言權,在票房分成上也要拿去很大的的比例。
反過來,電影院會對電影製作有要求。經過多年的博弈與摸索之後,發現90-120分鍾的片長,有利於院線的排片,能夠保證最大利潤。超過120分鍾的影片,一天輪播下來,多處的時間足夠多排一場了。所以,電影院不歡迎片長過長,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利益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