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與西方的電影差距那麼大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歐美西方國家的電影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評論,看完一個西方大片後,底下會有很多這樣的評論:如果是中國,絕對拍不出來這樣的片子。
為什麼這么說,這是中國的觀眾一種常年來觀影後的一種共同認知。
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差距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明星的知名度。
歐美的片子里出現的明星基本都是在全球都很有名氣的明星,而中國的明星基本也就是在本土或者華人范圍內有名氣,出了這個圈外,基本就沒有人認識了。
要說中國的明星可能也就成龍,李連傑,章子怡這些稍微在華人圈外有點名氣,但說到歐美的布拉德皮特,李奧納多這些,基本在全世界,沒有幾個不知道。
這種明星效應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明星帶來的票房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前陣子小李子2015年主演的《荒野獵人》,就獲得了2016年8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大獎。
奧斯卡這種獎項是全世界電影的盛宴,中國的電影人基本和這種獎項無緣。
二,中國的編劇和西方編劇的差距大。
一部戲的精彩就在於導演和編劇,中國電影的編劇有點參差不齊,和西方一些編劇相比,功力還需要提高。
拿前陣子一部劇《深夜食堂》來說,這部劇是在日本已經有了廣泛的知名度了,很多中國的觀眾也看了,但是中國買了版權以後,自己翻拍後,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倫不類。
就是既模仿日本的場景和故事 ,同時又想加上自己的元素 ,結果出了個這么四不像,觀眾看的也非常尷尬。明明是中國版本的戲,為什麼看起來總覺得不像。
三,中國的特效和對待電影的態度差距大。
中國電影的特效製作水準估計一直在學習歐美電影的道路上 。歐美一直再用電腦綠幕,中國一直在搭棚子。
比如《變形金剛》,這裡面的特效估計拿到現在中國的電影來拍也拍不出裡面那種扣人眼球的刺激和緊張。
再說說這種態度,歐美的電影也要追求票房 ,但他們都知道有好的票房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故事。
而中國的電影在還沒開拍就在宣傳造勢要產出高的票房 ,一味的追求票房,然後找些出鏡率高的臉面和小鮮肉,加班加點的趕制出來一部影片,這種態度下的影片質量能達到多高,可想而知。
拿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兩部影片來說 。因為這兩部片子是我同一天看的。兩部都是恐怖片。
一部是《恐怖游輪》,裡面講的故事不斷輪回,那種細思極恐的循環讓觀眾陷入了一種燒腦的恐怖中。
這部影片我不知道導演當初有沒有刻意追求票房,但從影片反應出來的效果,已經當之無愧可以列入全球恐怖片排行榜了。
看了這個的同時我又看了一部《恐怖電影院》,兩部的名字象,都有恐怖兩個字開頭。
但我真心想說,真對不起恐怖這兩個字啊,我都無力吐糟了。
估計有在電影院看的觀眾 十個有九個都睡著了,拍一部恐怖片能把人拍睡著,也是沒有誰了,我已經無力吐糟這部影片了。
當然,這幾年,中國電影也慢慢在改變國人對它的看法。
比如《戰狼2》,一度引起國人的激情,達到了50多個億的票房。
比如《無問西東》,前期遭到了惡意刷票,但很多觀眾看了之後,確實覺得是部好片,通過觀眾的平分,又實打實的把評分刷到了高分。
中國的電影和歐美相比,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中國人,我們都希望自己國家的影片在全球范圍引起關注,希望中國電影人能夠真正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排除票房的因素,拍出一部引以為傲的佳片。
㈡ 現在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有多少差距
論中國電影和歐美電影的特點與區別
中國電影的特點是:以社會意識形態內涵為指向,注意教育觀念,具有濃重的本土文化色彩.旨意要求直接而明確.道德倫理傳統也是中國電影表述的重要方面.遵守人倫常情構築情感世界和藉助人倫情感來褒貶判斷,成為中國電影常見的情感支撐點.說到底就是三個重,「重道德,重文化,重教育」。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國情和政府有直接的關系。
歐美電影的特點是:以個人意識形態內涵為指向,以娛樂性為主的敘事風格。電影的風格注重視覺刺激效果、場面豪華、故事精彩、對話幽默,有時再加上白日夢般的幸福結局或揚善懲惡的道德教訓。以高科技、高投入和商業化的運作方式,靠娛樂性方面的優勢爭取到了大部分觀眾。導致中國電影和歐美電影最大的根本區別在於東西方的思想常規和文化差異。
就像《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實際上是用新的電影技術和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老而又老的美國神話:一個近乎弱智的孩子,只是因為他母親不承認他比別人差,他也就一心一意地按照他母親所教導的生活觀念去生活、去努力奮斗。結果他竟取得了成功。這是典型的平民社會的觀念,即相信任何人都有能力、有機會取得成功,關鍵在於只要你肯努力去做,肯努力奮斗。它所宣揚的個人奮斗的神話,從道德上來講,大概不會有哪個社會認為有不道德的問題。這部片子在美國非常走紅,但是,它進口到中國後,盡管傳媒一再鼓吹,實際上觀眾的反應卻平平。可見,作為一種價值觀念,並不是能夠被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們都認可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對於一個人成功的期待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人的特殊稟賦,歷史上所記載的歷代成功者,大體上都在於他們具有特殊稟賦,即天命所歸。另一方面則是外在的機遇,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歷史上或傳說中,個人的傳奇般成功,大都歸因於偶然的機遇。明代小說《轉運漢遇巧洞庭紅》可說是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一個人想方設法發財,結果處處碰壁;而當他無意於經營時,財運卻自天而降。總而言之,既無異能又無機遇的普通人就靠著勤奮努力獲取成功,這在一般人看來根本是無稽之談。阿甘式的弱智兒在美國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不得而知,但美國人能夠理解和欣賞這種努力,或者說他們認為從道義上講阿甘應當成功。而在中國,傳奇故事中也不乏弱智兒成功的例子。但那基本上是屬於「傻人有傻福」的套路,即傻子由於意外的僥幸而成功。如果說傻子是靠著自己的奮斗而成功的,人們多半會覺得這象是痴人說夢。阿甘的形象在中國很難喚起人們的贊許或認同,《阿甘正傳》在中國不能火爆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這個概念,對歐美地區的人看中國電影存在很大的誤導性。中國在外國人眼裡始終是一個封閉的國家,海外的新聞媒介對中國現狀的描述也有嚴重的偏見。這就是為什麼歐美電影中曾經表現的中國人,總是穿唐裝梳辮子而且顯得滑稽可笑的緣故。包括香港民眾說到內地人也一度擺出紅衛兵的架勢。對中國道德文化的不理解直接影響他們對中國電影的看法和感受,就如他們看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覺得這部電影的節奏過於緩慢,情節錯綜、雜亂,令他們摸不著頭緒。其中所牽涉的諸多歷史、文化以及民族情緒的因素都被他們列於「不可理解」的范疇,甚至一些鏡頭讓他們感到困惑,有時還會反感。對於他們的不理解,我們反過來看,首先,就這部電影而言,它的確涵蓋了太多的內容,尤其是歷史上的一些大的事件,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講,這些歷史事件即便不是他們聞所未聞的,也與他們所讀到的有差異。再有就是「霸王別姬」是一部藝術感極強的電影,出自一位個性化的導演,陳凱歌在這部影片里放入了自己的情緒,放入了整個民族在某一階段的情緒,又放入了一種被藝術渲染後的情緒。然後再加之一些北平舊日文化色彩濃厚的地道的布景和對白,與有關京劇的諸多段落,對於一個像我們這樣自幼生活在中國,自以為還算比較了解有關我國文化、歷史的人來講,還是只能夠勉強地看懂電影中大部分內容,而在看過二遍、三遍後才衍生共鳴與感觸,那麼我們又如何去期待那些外國人能理解這其中的所有東西呢?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對於生死的概念與其他人有極大差別。對於我們來講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於外國人來講,他們認為中國電影中將人命的處置過於輕率,甚至不加渲染,而且對於許多影片中的死亡他們都持無予理解的態度。再如張藝謀的「英雄」,一些歐美地區的觀眾看的時候,他們對於殘劍、飛雪這一對情侶互相劍刺對方那一幕所表示出的驚訝。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講,這一舉動可被定為「悲壯、偉大」,然而對於外國人來講,他們卻認為那一對劍客的思維不合邏輯。
我個人看中國電影在於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觸動,但是中國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束縛性比較強烈,相比之下,歐美的電影卻能給人的思想發揮更大的空間自由。像《2001:太空漫遊》,講述了一個充滿自我意識的、混雜了歷史、宗教、寓言等意識形態的神話。開始,發展,終結,新生,人類的全部歷史濃縮在這139分鍾的電影里。奢華的想像和絢爛的視覺沖擊是這部片子的亮點,更重要的是,片里有大量充滿寓意的意象,而黑石、骨頭則是最典型的,像這樣廣闊的思維舞動空間,在中國電影里是無法找到的。
然而,由於中國本土電影比歐美電影更加直接地連通中國觀眾對現實的體驗。像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一個也不能少》,黃亞洲的《沒事偷著樂》,黃建新的《站直了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十面埋伏》、《紅燈停綠燈行》等系列影片,以及政治電影《生死抉擇》、戰爭影片《黃河絕戀》、中西文化沖突的影片《刮痧》,還有9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些新生代青年導演拍攝的影片如《美麗新世界》、《愛情麻辣燙》等,都充分利用了本土現實文化資源,都善於將風雲變幻的社會圖景和對離合悲歡的普通平民命運與通俗電影模式相結合,不僅表達對轉型期現實的體驗,而且也表達人們的生存渴望、意志、智慧和希冀,從而贏得了中國觀眾的喜愛。特別是馮小剛的的電影將本土的文化資源與類型劇的商業策略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電影模式,並且一直成為國產影片的票房中堅。這些都表明,本土現實是歐美電影目前還不可能替代的中國電影的文化優勢。
㈢ 中國的電影票房是怎麼和海外的電影作比較的
現在的亂七八糟的電影排行榜多了去,可以說是魚龍混雜。你只有從中自己挑選那些比較正規的、可信度較高的網站或報刊出具的相關數據作參考。
《英雄》在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榜上還是能排得上號的,你可以開動你的搜索引擎找找看。
㈣ 歐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差異(詳細點,作業)
1、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差異
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不僅是電影本身從藝術電影向商業電影的過度,更是文化市場和大眾審美對電影發展的需求。
中國電影需要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熟練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實施產業化管理,投資、製片、發行、院線分工合作,責權利明確,並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以利於電影生產與營銷的可持續發展。
2、培育衍生品市場差異
美國電影業總收入僅有20%是從影院的票房收入中獲得的,而電影衍生品的收入高達70%。
衍生品在中國電影工業流程上基本還是缺失的一環,市場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廣告,一些電影衍生品的收入幾乎為零。美國電影衍生品開發與推廣給中國以啟示。
3、新舊媒體融合的宣傳營銷差異
在新媒體時代,美國抓住新媒體與電影的共性——虛擬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增加電影的消費力量。
電影傳播的是蘊藏在影片深層的文化觀念 中國電影需培育穩固的國內市場,在挖掘電影的內涵上下功夫,表達中華文明的精髓,反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㈤ 你覺得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的差距在哪
1、編劇。
中國電影的編劇水平確實不夠高,很少能編出那種神劇情的片子。很多片子基本上從開頭就能知道結尾要講什麼了,只不過中間加了一些日常的環節而已,實在是沒有什麼亮點。反觀美國電影,他們的編劇就要強上不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就把整個人物刻畫的非常豐滿,這是需要下功夫才能有的造詣。
4、電影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監管有些差強人意,存在著刷票房的現象,還有弄虛作假的現象。反觀美國電影在這方面就要好上不少,因為他們違法的代價非常之大,所以很少有人敢於伸手去觸碰法律。這就讓他們的電影市場是良性循環,比起我國的電影市場的環境強很多。
雖說有著如此之多的差距,但中國電影還是處於一個蒸蒸日上的勢頭,相信再過一些年,中國電影一定能夠迎頭趕上,徹底超越美國電影。
㈥ 美國電影在中國票房為什麼比美國高
我只想說,《阿凡達》、《地心引力》在北美的票房都是以美元計價,比國內高太多。
《阿凡達》北美票房7.45億美元,就算按照今天的匯率,也是45億人民幣的體量,比國內的13億人民幣高太多;
《地心引力》在北美票房成績2.75億美元,折算如今匯率,也是17億人民幣左右了,國內還不到4.5億人民幣,差遠了。
總的來說,好的商業片,在北美和內地大都票房一起飄紅,少量國外一般的,在國內能創點好成績,但是都不長遠。
㈦ 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真正差距在哪裡
差價在意思形態,簡單說就是大陸拍的電影主要強調國家利益,美國電影主要強調人類和平民英雄,所以就造成了電影是兩個極端化。
㈧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一、特效不同:
1、中國的特效水平並不差,然而由於演員的片酬占據了大頭,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國的特效看起來什麼的出戲。
2、國外的電影資金有著合理的安排,特效一點也含糊,看起來就相當順暢。
二、劇本不同:
1、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
2、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而且,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
2、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㈨ 國外票房和國內票房的對比
2005年,迎來百年華誕的中國電影喜報頻傳:內地共生產故事片260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達到20億元。然而在這些可喜數字的背後,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坦言,在去年拍攝的260部影片中,只有90部在主流院線上映過,而且進入主流院線的一些影片只上映了一天便因為沒有觀眾而被撤了下來,因此觀眾真正能在主流電影院看到的只有30多部。那些沒有進入主流院線上映的影片中,有50%左右通過電影頻道和音像製品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其他的電影則被束之高閣。張宏森表示,大量電影無緣觀眾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電影院和銀幕數太少。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目前36家院線擁有1243家現代化影院和2668塊銀幕。中國的銀幕數量相當於美國的10%,而我們人口是人家的10倍。而在銀幕數量極為短缺的背景下,上座率更是低得驚人。去年全國各影院平均上座率為26%。這個數字給影院的生存帶來了危機。去年,內地電影票房已沖破20億元,但《神話》《無極》《功夫》以及引進影片《哈利·波特》《星戰3》等不足十部大片便占據了總票房的一半,其餘影片平均票房在百萬元以下,再加上那幾十部既進不了影院,又上不了電影頻道而直接進了倉庫的電影(一部影片的投資至少也在百萬元以上)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現象,而且使得投資人漸漸對電影業失去興趣。專家表示,一些電影無法與觀眾見面,國產電影的質量有待提高,而放映市場上普遍表現為急功近利、「抓大放小」,放映資源幾乎集中在幾部大片和商業片上。發行環節的疲軟和製片業的高速增長是一個巨大反差,這是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瓶頸。
㈩ 國內和國外的影片票房收入差距為什麼這么大呢
1、觀眾人數差距,基本上每個國家的電影主要是拍給本國觀眾看的,本國觀眾喜歡看什麼才拍什麼。所以觀影人數的差距會導致票房的差距,美國民眾看電影的人多,美國電影票房一般也就高
2、電影產業水平差距,美國電影歷史悠久,電影產業鏈條發達,投資、宣傳費用高,院線分布廣,大牌明星多,更重視編劇,總體來說美國影片一般水準較高,基本可以得到全球觀眾的認可,自然票房高
3、普世價值,美國人的價值觀從世界角度講是普世的、主流的,美國電影自然也會有相應的反應,而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非主流的,拍的電影在國內可能口碑還好,一旦走出國門要麼沒多少人愛看要麼看不懂,票房自然低
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暫時想到這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