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給我推薦幾部反映近代日本的電影吧
近代日本,一般是指美國黑船事件之後的日本,這樣來看,包括幕末時期、明治時期、大正時期、昭和時期。
首先要看題主喜歡哪一種類型,因為日本在相關年代的電影電視劇作品非常之多,種類也很復雜。
比如有佐藤健主演的《浪客劍心》,總共三部,屬於漫改電影,非常好看。
而同一時期的正劇,我推薦《坂上之雲》,男帥女美,而且尊重歷史,每一集都有90分鍾左右,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原著,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中日甲午戰爭等等,該片拍攝時得到了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協助拍攝。
然後就是阿湯哥主演的《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主角的原型來自於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
如果題主願意看大河劇的話還有《龍馬傳》。
接著往後說,大正時代的劇集我沒有涉獵,原本大正天皇在位時間不長,而且轉眼就進去了軍國主義時代。
昭和時代的電影,建議看美國人拍攝的《父輩的旗幟》與《硫磺島的家書》,反戰色彩很明顯。
日本本國的話,有《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其他我也涉獵不多,不敢貿然推薦~
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② 介紹幾部日本古代歷史的電影
《大奧》、《清須會議》、《櫻田門外之變》、《十三刺客》、《宮本武藏》等。
1、《大奧》
《大奧》是由日本富士電視台、東映映畫聯合製作、發行的126分鍾歷史影片。該片由林徹執導,淺野妙子編劇,仲間由紀惠、西島秀俊、井川遙、及川光博、北村一輝等主演,於2006年12月23日在日本上映。故事主要以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第7代將軍德川家繼時發生的繪島生島事件為題材改編,講述了一位將軍的傳奇經歷。
2、《清須會議》
《清須會議》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的138分鍾古裝喜劇影片。該片由三谷幸喜執導,役所廣司、大泉洋、小日向文世、佐藤浩市、妻夫木聰、淺野忠信、寺島進、緒方義博、松山健一、伊勢谷友介、鈴木京香、中谷美紀、剛力彩芽等主演,該片以「會議席上改變了日本的歷史」的「清須會議」為題材,講述了織田信長死後,圍繞著織田家的繼承人和領地分配的故事。
3、《櫻田門外之變》
《櫻田門外之變》是日本東映映畫製作發行的137分鍾歷史影片。該片由佐藤純彌導演,江良至、佐藤純彌編劇,大澤隆夫、長谷川京子、柄本明、生瀨勝久、西村雅彥等主演,該片以江戶時代末期的1860年的3月3日為背景,講述了以水戶藩「下級武士」關鐵之助為首領,同17名水戶藩士和1名薩摩藩士,在江戶城的櫻田門外,對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實行預謀暗殺的故事。
4、《十三刺客》
《十三刺客》是由日本朝日電視台、東寶映畫聯合製作,東寶映畫發行的141分鍾動作影片。由三池崇史導演,天願大介編劇,役所廣司、山田孝之、伊勢谷友介、澤村一樹、古田新太等主演,翻拍自1963年工藤榮一的同名影片,該片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島田新左衛門秘密召集十三名武士,暗殺殘暴藩主的故事。
5、《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拍攝於1961年,由中村錦之助、木村功、入江若葉、浪花千榮子、木暮實千代主演。講述日本劍道高手宮本武藏的傳奇一生。
③ 請問一部電影的歷史背景資料
抵抗維新的將軍角色也是虛構的,但是確實是歷史上有的事件,在影片花絮中加以了介紹。《最後的武士》就他的名字來看也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明治維新,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僅僅依託了真實的歷史環境。
西鄉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和後來同為「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結為好友, 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 他們一直在尋找勤王救國同時也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 巧了, 薩摩藩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明主, 那就是被譽為「當世三百諸侯世子中無人能比」的島津齊彬。 他通過陰謀手段搞倒他老爸島津齊興取得薩摩藩藩主地位以後(此人真是奸雄啊), 在藩中銳意改革, 對各方面都進行近代化的建設, 同時廣募人才。 於是西鄉進言齊彬, 闡述自己對時政的認識, 得到齊彬的賞識, 成為他手下愛將。 齊彬常稱贊西鄉「此人乃薩摩之寶」, 參拜幕府將軍時, 帶著他一起去江戶, 結交朝中大臣, 取得政治經驗, 很快, 西鄉便在朝野都小有名氣, 此時, 他還不到三十歲呢(真是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雲啊)。 他從齊彬身上, 也了解了很多日本和日本以外世界的情況, 同時我猜也一定學得了權謀之妙。西鄉同時參與了齊彬的擁立德川慶喜為新任幕府將軍的活動, 與身為薩摩的聯絡僧人月照一樣, 表現十分活躍。
然而, 齊彬預謀的自薩摩帶兵進京計劃尚未得以實施, 就發急病而死了, 他倡導的「公武合體」(天皇與幕府權力合一)的運動也半途而廢。 西鄉知道這個消息以後, 一度想自殺以謝齊彬之恩, 被月照阻止, 月照希望他留身以圖後用。 可是形式急轉直下,新的薩摩藩藩主完全推翻齊彬原來的政策, 同時命令西鄉逮捕並流放月照。 西鄉屢次與新藩主爭辯未果, 此時的西鄉, 報國無門, 報主主亡, 報友無能, 真真是走投無路, 無奈之際 -- 應了李白那首詩了, 「落魄江湖載酒行」-- 西鄉與月照泛舟錦江灣, 暢飲高歌, 而後雙雙投水, 不料結果月照已死, 西鄉卻獲救生還(這段要擱到厚黑大家們眼中, 還不定揣測西鄉到底幹了什麼呢)。 西鄉, 月照之事後來被很多慷慨付死的志士引為楷模, 譚嗣同就曾跟梁啟超說:「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 我們高中也學過的。 言下之意, 無赴死者無以激勵後人, 無留生者無以繼續革命。 當然究竟值還是不值, 各人價值觀不同, 放在現在庸人(別誤會, 英雄確實是很少的, 庸人是絕大多數)或者人道主義者眼中,「每個個體的生命對他自己而言都是最大需求」, 二者取一的話, 大概都要翹著腳爭作西鄉, 無為月照了罷。
當然英雄之為英雄, 絕不僅止能到覺悟「壯士輕死」的地步, 更應有對於生之感悟, 有對於生的事業追求之感悟。 決心投死之於西鄉, 已經是第二次了, 而決心活下去, 竟其恩主義友的未竟之志, 對這個血性的漢子而言卻也未必是易事。 通常人總要說死的話, 要看死得值不值得, 而對於已經不以一死為意的西鄉來說, 問題反倒是怎樣活著才算值得, 怎樣活著才算對得起死去的明主賢友了。 從後來西鄉的詩句「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縱不回光葵向日,若無開運意推誠。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生死何疑天賦與,願留魂魄護皇城」, 倒也能微窺其心境。
明治六年(1873)10月西鄉隆盛因侵略朝鮮的計劃被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內治派否決,辭去參議兼近衛都督的職務,回到故鄉鹿兒島縣。接著,桐野利秋、筱原國干、村田新八等心腹以及近衛軍人、警保安寮官也先後回縣。
隆盛回鄉以後,在桐野、筱原、村田等人的協助下,於明治七年(1874)在城山腳下設立私學校(包括賞典學校和開墾社)。私學校分為筱原領導的步兵學校和炮兵學校,前者約五六百名,後者約200名,除專門軍事技術外還學習漢籍,宣傳忠君愛民思想。私學校縣城裡除本校外還設立12所分校,全縣124鄉各設一所分校。
後來私學校逐漸擴大勢力,至1875年底,從區長、副區長到各鄉村的村長、副村長,連警官也登用私學校出身的人了,私學校成了一個黨,控制整個鹿兒島縣。隆盛當初設立學校的目的在於「為憂慮貽誤歸縣壯士的方向,施以適當的教育,磨練節義,以期他日之大成」,絲毫沒有叛變之意。
當時新政府所實行的四民平等、廢除俸祿等政策,嚴重地損害了士族的利益,鹿兒島士族懷恨新政府。被看成士族領袖的西鄉隆盛因「征韓論」失敗回鄉,使士族對中央政府更加憤怒。同時由於私學黨控制縣各級領導,抗拒執行中央的各項政策,甚至連稅收也不上繳中央,廢刀令也不執行,土族仍然帶刀聚眾喝酒,更甚的還計劃將大久保暗殺團派到東京,鹿兒島簡直成了一個獨立王國——「鹿兒島縣人頑固,拒絕他縣人就任縣官,而且縣治也仍舊是舊藩時代的,絲毫沒有改正。再者文部省的學制也沒有實行,尤其武器不上交陸軍省,由士族私藏。「只知有鹿兒島,不知有日本帝國;只知有薩士,不知有海陸官軍;為暴動而秘密整頓軍備,正在等候可以利用士族不平的機會。」
大久保內務卿要求更迭縣內的人事,大山綱良縣令堅決不聽,而且還威脅,如果更新人事,全體縣官總辭職。鹿兒島與中央政府發生沖突不可避免了。
中央政府為防止鹿兒島發生暴動,派船將薩摩藩兵工廠遷到大阪。1877年1月29日夜,私學黨的過激派在汾陽尚次郎家裡集會,談到三萎輪船「赤龍丸」到鹿兒島,要將草牟田火葯庫的彈葯運到大坂,但為什麼白天不運夜裡偷運呢?大家感到非常激憤。有人說「如果將藩制時代就有的彈葯運到大阪,發生萬一的時候拿什麼來對付呢?要先下手,歸我們所有」。於是20多名私學校黨徒夜裡12點鍾襲擊了草牟田的陸軍火葯庫,搶走子彈六萬發。後來有人提議,少拿多拿都是一樣,再干吧。30日1000多人又襲擊了陸軍火葯庫。31日襲擊了鹿兒島造船所,搶定許多武器彈葯。
正好此時,政府派來由警視廳警官組成的視察團,借視察為名企圖暗殺西鄉隆盛,這就給私學校黨提供了一個舉兵的絕好借口。
2月3日西鄉隆盛從大隅半島高山打獵回來,同一天暗殺團的中原尚雄被私學校黨逮捕。2月5日,在私學校禮堂開大會,筱原國干、桐野秋利;村田新八、別府晉介等頭頭及18個區的區長、137個私學校分校長共200多人出席,一致推舉西鄉隆盛為領袖,起兵反對政府。而隆盛在士族兄弟的懇請下也下決心鋌而走險。當時隆盛的心境是,事到如今,反要殺,不反也要殺。
2月6日開始招兵,將私學校改為薩軍本營,分校改為分營,當天就招募3000人。
2月15日至17日,全軍13000人分七隊舉兵,目標熊本城。第一大隊長為筱原國干,第二大隊長為村田新八,第三大隊長為水山彌一郎,第四大隊長為桐野利秋,第五大隊長為池上四郎,第六、七大隊長為別府晉介。
薩摩藩舉兵的時候,正逢南國50年來罕見的一場大雪,積雪足有尺把厚。2月15日上午9點,西鄉隆盛騎馬進行閱兵式。閱兵式結束後,西鄉隆盛以「新政大總督征伐大元帥西鄉言之助」的名義,高舉「新政厚德」的旗幟發兵,西南戰爭就此開始。
與西鄉隆盛舉兵的同時,中央政府任命熾仁親王為征討總督,山縣有朋、川村純義、黑田清隆為參軍,率領六萬陸海軍前來討伐。經過半年激戰,薩軍非但沒有攻下熊本城,反而在田原坂一戰大敗。同時中央軍已從海路佔領鹿兒島,隆盛便決心打回老家,死也要死在家鄉。8月18日薩軍沖出富崎縣長井村的可愛岳,9月1日到達被中央軍包圍的鹿兒島,100里路程竟花了14天。薩軍首先奪回私學校,但中央軍從9月6日起開始以5萬至7萬的兵力將薩軍的最後據點——城山層層包圍。此時薩軍總計只有372名,而且有槍的人只有150名,彈葯也非常缺乏。然而他們決心奮戰到底,分兵11路把守城山。9月4日薩軍圍攻打米倉庫又損失百餘人,現在只剩下200多人了。中央軍估計,薩軍彈葯糧食缺乏,至多維持50天。
從9月12日開始,山縣有朋下令日夜炮擊城山,隆盛等人只有挖洞藏身,躲避炮擊09月23日,中央軍宣告明日——24日下午4點開始總攻擊,勸薩軍投降。西鄉堅決拒絕投降。
9月23日是陰歷8月17日,那天夜裡明月當空,隆盛召開全體幹部會議,開宴訣別。大家飲酒吟詩,唱琵琶歌,以盡今生的歡樂。轎夫益森三四郎還表演了舞蹈,真是「滿座洋洋生春,勇將猛士痛飲淋漓,各盡其歡。嗚呼!孤城陷於重圍,命在旦夕,而諸將士從容自若,復不知有死生之事。」
9月24日下午4點,中央軍按預定計劃執行,發炮三響,開始了總攻擊。薩軍嚴守陣地,浴血奮戰。由於眾寡不敵,守軍幾乎全部戰死,最後各堡壘全部陷落,只剩下岩崎谷東口的堡壘。中央軍集中在岩崎谷兩邊的高地上,拚命向那個堡壘射擊。
此時西鄉和桐野利秋,村田新八、池上四郎、別府晉介、邊見十郎太、桂久武等40多名將領一起在洞前整隊,面向岩崎谷口,哇的大吼一聲,一齊沖過去。但是谷口被圍困得水泄不通,2400名狙擊手的槍彈像下雨一般飛來。小倉壯九郎(東鄉平八郎的胞弟)見大勢已去,憤然站著切腹自殺。桐野說「為什麼這樣性急」,但已無法勸阻。接著掛久武中彈身亡,薩軍將領相繼陣亡,別府晉介、邊見十郎太在隆盛左右保護。邊見鑒於情況緊急,對隆盛說「馬上離開這里」,隆盛說「還不要緊,還不要緊」,正說之間隆盛腹部和腿部中了彈,不能前進了。隆盛便對別府晉介說:「晉介,晉介,立刻在這里殺了吧。」此時隆盛已經不能再站起來了,跪著嚴肅地合掌向東方迢拜,晉介悲痛地說了一聲「恕我罪過吧」,揮刀將其頭砍下。隆盛的從仆吉右左門將其頭埋在島津應吉的家門前,以防被敵人取去。
別府晉介面對岩崎口的堡壘,大喊道「先生已死,要和先生一起死的人大家都來死吧」,奮力作戰,最後中彈死亡。其他將領都向堡壘沖去。和中央軍決戰,直到統統戰死。
當時鹿兒島縣令是土佐的岩村通俊,他得到山縣有朋、川村純義兩參軍的許可,領回西鄉隆盛等的遺體,親自將他們葬在凈光明寺山上的墓地。
明治二十二(1889)大日本憲法頒布時,西鄉隆盛被大赦,撤銷叛亂的罪名,恢復了名譽,並迫贈為正三位。明治三十二年(1898)又在東京上野公園為他建立一座銅像,供世人瞻仰。1977年西南戰爭百周年紀念時,在鹿兒島建立了「西鄉南洲顯彰館」。於是人們對他的評價從「賊」轉變為「偉人」,把他發動西南戰爭說成是不得已的。
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他在推翻幕府創建新政府方面的確是開國元勛,立了大功。同時他在領導留守政府時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有成績,我們不應抹煞。然而他代表反動土族的利益而發動的西南戰爭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④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近代日本的奠基者之一,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1877年,政府軍對叛亂者殘部發動了最後的進攻,西鄉隆盛的頭顱下落成謎,引發政府軍對他的死亡執著追求,連100多年後的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都以他為題材。
西鄉隆盛出生於日本九州的西南部,名字隨年齡變化,象徵其從兒童成長為青年的過程。他出生時名為西鄉十六,後改名為吉之介,成年後名為「隆盛」。在日本變革的中心——九州,西方技術不斷滲透,西鄉隆盛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成長歲月。
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城下長大,這里是下級武士的聚集地,也是西鄉隆盛展現才華的舞台。他的鄰居是未來的大藏卿大久保利通,表弟大山岩後來成為陸軍大將,晚輩東鄉平八郎成為海軍元帥。他們不僅是戰友,也是彼此學習的對象。
西鄉隆盛在島津齊彬的指導下,成為薩摩藩的親信。盡管身材高大、駝背,但他卻擁有1米76的身高,在19世紀的日本人中獨一無二。島津齊彬改革藩政,引入西方技術與工業設備,帶動了商業與教育的繁榮。西鄉隆盛因此獲得了展示才華的機會。
西鄉隆盛經歷了流放、死亡與復出。被流放至奄美大島後,他設法減免當地居民的賦稅。流放地沖永良部島,他被工人為囚犯造的牢籠關押。但通過土持政照的斡旋,最終被召回。
西鄉隆盛在維新時期擔任重要職務,與大久保利通合作進行藩政改革。1866年,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反對島津久光的「公武合體」計劃,導致被流放。1867年,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支持「王政復古」號令,宣布廢除將軍制度,最終擊敗幕府軍隊,但這種勝利令他難以安眠。
1870年,西鄉隆盛回鹿兒島當藩政顧問,1871年回東京,致力於組建近代化軍隊,主導廢藩置縣的改革。然而,隨著社會劇變,西鄉隆盛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他一面支持改革,一面阻撓改革,支持對外戰爭緩解社會矛盾,引發了與大久保利通的激烈爭議。
1877年,西鄉隆盛與支持者在鹿兒島叛亂,組織叛軍,但最終失敗。在決戰中,西鄉隆盛銷毀文件,身中兩彈,與追隨者一同戰死。西南戰爭劃上了句號,西鄉隆盛被視為武士時代的終結,盡管在當時被定為「叛逆」,但後來明治政府為其恢復名譽。
西鄉隆盛在近代日本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不僅是維新的重要人物,也是武士道精神的典型。盡管人們對他的叛亂動機和行為有所疑問,但無論如何,西鄉隆盛始終恪守武士的信條,忠誠、單純、粗獷且堅定,這種精神象徵著近代日本。日本民族對此態度復雜,既懷緬他的忠誠與精神,又保持距離,因為他的好鬥、頑固與抵制現代文明,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也預示了舊日本帝國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