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杞縣人民電影院

杞縣人民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4-08-27 00:02:31

㈠ 同一個電影來杞縣了嗎

2019年4月8日 同一個電影武姍姍藝術團杞縣鄉村童星海選第三站在播言口才學校董寨分校舉行。該校500名師生參加了海選。

同一個電影杞縣演員海選

同一個電影總導演王榮宏,同一個電影武姍姍藝術團百導團導演郭導,以及播言口才學校校長組成的導演組擔任海選評委。

海選活動從上午9點持續到傍晚。導演組從中選取多名天賦極佳的小演員

㈡ 作文 假如我生活在宋朝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准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准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中國歷史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里來看,那些被逼上樑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樑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樑山的極少。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國產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大量募兵。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於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冗兵」。慶歷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雇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跡。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於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並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葯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葯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則一年納稅商品額即達80000萬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後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於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麼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僱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里再看幾個數字。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後元軍與南宋殘余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後,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州橋夜市煎茶斗漿,相國寺內品果博魚。金明池畔填詞吟詩,白礬樓頭宴飲聽琴。

這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么?這是燈紅酒綠中的什剎海么?非也,這是千百年前,處處皆是「情調」的汴梁城的真實寫照。試想一下,一個羅曼蒂克的少年高坐於東京樊樓之上,與那心儀的娘子,焚上一缽獸香,相對坐調笙,看伊輕持了如水並刀,在一盞鈞瓷的蓮花盤里,纖纖玉指破新橙。那是怎樣一幅美輪美奐的動情場景?是多少現代「小資」們夢想中的生活?

提起趙宋,提起東京汴梁,我們不禁會想起以上的畫面,會想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想起柳郎「寒蟬凄切」的《雨霖鈴》。從中我們不難想像這詩人筆下的「花花美景汴梁城」,更對陳寅恪先生「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評價體會有嘉。甚至是飽受康河性靈熏陶的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亦為之感嘆道,「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

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趙宋王朝是如何成就這番「終極盛世」的。個人認為這其中最應該被著重關注的,還是趙宋在經濟上的成就。從許多的歷史書中你也許都會發現,趙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工商立國」的王朝。那麼為什麼「工商立國」能夠造就我國封建社會的「終極盛世」呢?在這里有必要拿經濟學的理論做一下分析:

根據對經濟學有關「最優」的理解,一個國家的國力絕非疆域越大越強,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二者的比例要恰當,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達到邊際效用的最大化。特別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古代,自然條件的優劣對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就導致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勞動生產率更是有天淵之別。

在北宋時期,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主。看過《水滸傳》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武大郎不過是個縣城裡賣炊餅的小販,他家的居住條件怎麼樣?拿現在的標准衡量算得上是「獨棟別墅」了吧?也沒聽說他向銀行借了幾十年的貸款。武娘子潘金蓮就更瀟灑了,整天在家擦胭抹粉,就憑武大郎一個沿街叫賣的小販就能供養得起她?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恐怕都很難實現吧?從這樣一件小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勞動生產率之高簡直不可想像。

這一切都應該感謝宋太祖和他和後世子孫們,他們堪稱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經濟學家」:

首先,國家的疆域絕不能無限的膨脹,宋朝的歷任統治者顯然都深諳此道。因此宋朝(北宋)的疆域遠非像它的前朝們那樣達到兵力可供支撐的極限。與之相反,宋朝注重的是實際有效的國土控制以及在所屬國土上能夠產生出的實際效益。在農耕文明時代,受地理,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的貧富差異很大。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先天優勢無疑是巨大的。

查查歷史上的宋朝版圖,疆域雖然不及前朝的漢,唐廣闊,但是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始終處於中央政府的最直接管轄之下。這些地區資源豐富,物產豐饒,人民可以相對容易的達到「豐衣足食」,並且向政府貢獻大量的剩餘產品作為賦稅。同時,「國泰民安」的社會條件又使政府支出的社會管理成本隨之降低。換而言之,這種高回報,低成本的地區是任何人都想擁有的。

宋被蒙古毀滅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大悲劇,不然我們比歐洲提前進行工業革命是理所當然的.只要再給宋兩百年時間,工業發展帶來的生產力和軍事能力增長足以抵消冷兵器騎兵的威力.
當然,如果宋元戰爭是另一個結局的話,中國是不是就真的能發展到資本主義,誰也不敢斷言。就像沒有人知道薩拉米海戰如果波斯人勝利會怎麼樣,勒潘多海戰如果土耳其人勝利會怎麼樣一樣,也沒有人知道崖山海戰宋人勝利會怎麼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宋朝時的中國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中最繁榮,發達,最有希望的一段,我們想要擺脫「寄託」的困擾,讓傳說中的中文托福成為現實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裡。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這希望早就隨著那輪血紅的殘陽一起隕落到崖山背後去了。所以在這里空發感慨也沒有什麼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點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點什麼有用的東西的話,還是讓我們奮發努力,爭取讓百年之後的後人不要再發這樣的感慨吧!

作為一個大國,富和強都很重要。強而不富,難以持久;富而不強,招引豺狼

呵呵終於寫玩了!

㈢ 2021年度河南好人榜及事跡

《河南好人 德耀中原》——2021年度「河南好人榜」發布活動在鄭州舉行,下面是我分享的2021年度《河南好人 德耀中原》河南好人榜及 事跡 ,歡迎大家閱讀。


2021年度河南好人榜優秀代表
見義勇為好人代表羅德強

他十餘年勇救落水群眾14人,是群眾交口稱贊的「救人英雄」!

羅德強:周口市鄲城縣新城街道羅堂社區支部委員。2021年3月20日下午2點多,羅德強和朋友們結伴來到鄲城迎賓湖公園 游泳 鍛煉身體,發現對岸河裡有人雙手不停的掙扎,疑似溺水,他來不及多想,縱身跳入冰冷的水中,將落水男子救上岸後,不停地安慰著他,並撥打了110報警電話,當警察到達現場之後,羅德強默默地離開了現場。其實,這樣見義勇為的事兒,羅德強幹了很多。

2018年7月11日,一對情侶在周口市鄲城縣新城辦事處羅堂村一坑塘邊閑聊時,女孩不慎跌入水中,而不會游泳的男孩前去營救時也險些發生意外。緊急時刻,正在巡邏的羅德強發現險情,與群眾一起將落水的情侶救了上來。據統計,2008年至今,他共救助落水群眾14人,是當地群眾交口稱贊的「救人英雄」。

敬業奉獻好人代表張琰

「最美民警」兢兢業業,援疆期間因公負傷。

張琰:鄭州市公安局犯罪偵查局七支隊民警。參加工作以來,張琰先後協助偵破「2012.4.22鄭州市北環森林公園計程車司機被殺案」「2014.11.21鄭東新區東方金街五金店老闆被殺案」「2015.7.20新密市袁庄鄉拐溝村一家五口滅門案」「2017.8.8鄭州市袁河村故意殺人案」等大要案100餘起,圓滿完成廣州亞運會、北京十九大安保等重大安保巡邏任務300餘次。2018年援疆期間,他在參加一次友誼比賽時因公負傷,後被評定為七級傷殘,但是他未等傷勢痊癒便回到哈密援疆崗位上繼續工作直至援疆任務結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從大年初二開始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張琰吃住在單位,拖著打著三根鋼釘的傷腿,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同時,張琰還是一位獻血 愛好 者,他長期堅持獻血,累計獻血2400cc。其個人事跡先後被人民網河南頻道、今日頭條、騰訊網、河南電視台衛星頻道、河南都市頻道等媒體宣傳報道。

孝老愛親好人代表郭路平

「好兒媳」堅持13年照顧患病婆婆和小姑子

郭路平:鄭州市中牟縣韓寺鎮村民。1996年,郭路平的婆婆得了乳腺癌,經治療雖保住了性命,卻落下了永久地病根,常年吃葯、不能乾重活。郭路平的小姑子,2006年因病導致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2008年,郭路平與丈夫結婚,走入了這個家庭。自結婚起,她就承擔起了照顧婆婆和小姑子的重擔。她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樣伺候著婆婆,一做就是十幾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直到2019年才去世。小姑子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郭路平端屎端尿,一天要洗無數次尿布。為了預防小姑子肌肉萎縮,每天郭路平都要幫小姑子做康復訓練。雖然辛苦,但她從不抱怨。

誠實守信好人代表符少武

為了父親的承諾,20餘年堅持傳承保護古 文化 遺產!

符少武:從1998年開始,符少武就開始幫父親符建林義務看護洛書古碑及洛神廟,至今已有20餘年。2001年,父親符建林年事已高,身體多病不能從事保護工作,並在床前叮囑他,要將保護傳承洛出書處古碑及洛神廟文化工作一直持續下去。他含淚答應父親,放下一切工作,擔負起傳承保護古文化遺產的使命。從接觸保護傳承工作以來,他才知道困難重重。20年來,他成功舉辦了九屆洛書文化節,迎來送往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各地遊客,得到了廣泛贊許。名譽之下他不敢懈怠,為更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和宣傳工作,他走訪了眾多專家學者和民間文化工作者,爬山涉水,探討洛書文化 故事 和民間 傳說 。2013年,因他在全省文物保護工作中成績突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文化保護員」。

助人為樂好人代表 侯振華

從青絲到白發,把美好的青春獻給孩子們的「媽媽」!

侯振華 中國開封SOS 兒童 村10號家庭職業媽媽。中國SOS兒童村是中國政府和國際SOS兒童村組織合作的救助孤兒的公益機構。自1997年進入中國開封SOS兒童村以來,侯振華已經在SOS兒童村工作了24年。這期間,她陸續養育了21個孩子。每天她都要照顧孩子起床吃飯,整理床鋪,洗刷衣被,輔導孩子做作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青絲到白發,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社會福利事業,撫養的韓好念成為全國兒童村唯一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

家國一體的好人匯聚,溫暖與共的精神巡禮,他們紮根一線,敬業奉獻, 他們默默堅守,誠實守信,他們扶危濟困,助人為樂,他們傳承德善,孝老愛親,他們臨危不懼,見義勇為,他們來自你我身邊,用溫暖的底色,演繹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他們如同陽光雨露,照耀並滋養著大地,傳遞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他們是飄揚的旗幟,發現他們就會發現人性的美好,他們是道德的榜樣,找到他們就能找到人生的路標。

2021年上半年「河南好人榜」上榜人物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助人為樂類(20人)

於海崗 周口市東方會展商會志願者服務中心會長

王 朝 鄭州新密市牛店鎮助泉寺村村民

王廣運 商丘市柘城縣志願者協會會長

王業文 開封雷鋒紀念館館長

鄧長青 商丘市睢陽區廣東務工創業黨支部書記,睢陽區深圳農民工服務站站長

呂禎琳 河南省審計廳政法審計處三級調研員

朱新紅 河南鵬宇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琳娟 焦作市學雷鋒志願者協會會長

孫泮海 許昌長葛市公安局退休幹部

孫海濤 新鄉衛輝市汲水鎮八里屯阮庄村村民

肖振宇 南陽市公安局情報指揮聯勤中心民警

張久超 商丘市久超糧油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漢生 安陽市軍干二所離休幹部

陳明傑 許昌禹州市財政局范坡 財稅 所業務教導員

苗繼蘭 周口市鹿邑縣任集鄉冷庄行政村村民

歐陽友利 鄭州市社會 保險 稽查大隊幹部

趙水木 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上街村居民

趙亞洲 駐馬店市紅十字蛟龍水上義務搜救隊隊長

趙國鎖 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志願者委員會副書記

郭 威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汝南支行運行主管

二、見義勇為類(18人)

成龍 河南飛帆 戶外運動 俱樂部總教練

王二勝 新鄉長垣市滿村鎮後滿村居民

王靖心 生前系安陽市湯陰縣伏道鎮南陽村人;路江元,安陽市文峰區三里屯菜鳥驛站老闆;張同仁,安陽市文峰區三里屯「渝來渝愛」冒菜館老闆;劉雲龍,安陽市文峰區三里屯菜鳥驛站員工

閆昱廷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學生

孫紅偉 濮陽市翱翔計程車公司駕駛員

李建鋒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腎病內科主治醫師

李海軍 崑山一鼎工業科技有限公司保安

張亞坤 商丘永城市蔣口鎮洪樓村村民

張培燕 鶴壁市淇濱區長江路街道桃園社區黨支部書記

陳福培 河南省平輿縣清河街道永豐明珠小區居民

苗原野 河南省實驗學校許昌中學教師

羅德強 周口市鄲城縣新城街道羅堂社區支部委員

鄭 偉 鶴壁市淇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員

侯傳波 開封市杞縣人民法院審判員

梁廣軍 平頂山舞鋼市八台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

三、誠實守信類(6人)

王 輝 河南省商務廳退休幹部

葉召群 信陽市商城縣吳河鄉范棋村村民

余其龍 信陽市潢川縣雙柳樹鎮久生敬老院院長

張 靜 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鄭 傑 河南老鱉一特醋有限公司總經理

查洪付 南陽葯益寶艾草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四、敬業奉獻類(20人)

馬玲玲 三門峽市盧氏縣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

石家友 信陽市固始縣人社局辦公室副主任

盧國記 平頂山市新城區滍陽鎮西滍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盧富強 中原油田油氣加工技術服務中心伊朗項目部技術主管

蘭春艷 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黃庄村衛生所所長

孫 昊 焦作市修武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大隊長

李 凱 洛陽市孟津縣公安局特警巡警大隊民警

李天富 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李園豐 新鄉市獲嘉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

李明軍 河南省道地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李金西 鄭州登封市宣化鎮七里廟村衛生室醫生

李淑琴 駐馬店第二實驗小學教師

吳玉璽 南陽市社旗縣橋頭鎮何營村村醫

張 磊 三門峽市盧氏縣官坡鎮黨委書記

張曉鵬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員

黨彥龍 周口市消防救援支隊交通路特勤站政治指導員

郭莉婭 安陽林州市公安局網路安全保衛大隊大隊長

曹祿生 生前系三門峽市盧氏縣中醫院黨委書記

蔣紅倫 許昌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專員

戴宗妙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研究員

五、孝老愛親類(15人)

王小麗 濟源示範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人事科職員

王改紅 平頂山舞鋼市楊庄鄉水田村村民

李素麗 開封市通許縣大崗李鄉大崗游村村民

楊文占 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鎮尹窪村楊庄村村民

楊書芬 許昌長葛市後河鎮榆林村村民

宋菊英 中原油田水務分公司綜合服務站主辦

張歡歡 安陽市安陽縣辛村鎮郝伍級村村民。

張喜榮 許昌長葛市長社路街道辦事處居民

張寒月 河南省平原監獄警察

季秀蘭 安陽市湯陰縣任固鎮王施濟村村民

趙廣花 鶴壁市淇縣西崗鎮方寨村村民

郭開林 河南省陸渾水庫管理局總乾渠管理處梁疙瘩管理段巡渠員

郭海權 鄭州新密市新華路辦事處文化街社區居民

曾令珍 信陽市商城縣吳河鄉清塘坳村崗頭組居民

薛金娥 鄭州滎陽市王村鎮薛村五組村民

河南省防汛救災「身邊好人」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小佩 河南廣播電視台交通事業部記者

三門峽市藍天救援隊

於 偉 三門峽百勝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於逸飛 鄭州人民醫院醫生

義馬市活水義工志願者團隊

馬風霞 安陽市滑縣應急救援協會秘書長

馬炎偉 洛陽市伊濱經開區寇店鎮五龍村村民

王 磊 信陽市平橋區肖店鄉黨政辦副主任

王 鑫 商丘市民權縣公安局民警,民權縣水上義務救援隊隊員

王乃天 新鄉市新北方農牧設備有限 公司法 人

王中文 濮陽市志願服務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

王文濤 中原眾恆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占江 焦作市溫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溫縣應急救援服務中心執行隊長、醫療隊長

王旭東 南陽鄧州市救援隊隊長

王劉傑 河南省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濟源市分公司員工,濟源市救援協會秘書長

王若飛 寶豐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振東 開封市禹王台區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

王浩元 鶴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富春江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

王浩明 陝西省合陽縣坊鎮坊西村村民

王夢龍 開封市志願者協會救援隊隊長

開車堵決口「七勇士」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救護大隊

牛保群 安陽市湯陰縣韓庄鎮供電所農電工

尹榮波 安陽市龍安區善應鎮扶貧辦幹部

「讓愛回家」洛陽地區志願者服務總隊

洛陽市龍門園區抗洪搶險救援隊

申峻瑞 濟源市公安局王屋派出所副所長

冉基瑋 鄭州市志願服務聯合會秘書長

付會斌 河南致旭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付作磊 新鄉市牧野區王村鎮黨委副書記

寧建設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侯村二上組村民

邢 程 河南省中天高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鶴壁分公司職員

曲國峰 鶴壁市浚縣小河鎮燒酒營村黨支部書記

朱志英 許昌長葛市紅十字志願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朱新紅 河南鵬宇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喬 彬 商丘市梁園區解放街道解放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任冀軍 生前系鄭州市鄭東新區金光路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

劉小文 濟源市王屋鎮和平村黨支部書記

劉 永 開封市示範區城西街道辦事處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

劉 兵 南陽市西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白羽市場監管所副所長

劉松峰 鄭州鞏義市米河鎮米南村村民

劉福波 新鄉輝縣市檢察院工作人員

閆 超 新鄉市鳳泉區綠茵河畔社區黨支部書記

米慧慧 安陽市殷都區紗廠路街道辦事處機場南社區副主任

安萬營 商丘市總工會鄭州農民工服務中心主任,商丘好人救災志願服務大隊隊長

許 樂 焦作孟州市南庄鎮供電所所長

許昌市胖東來商貿集團有限公司抗汛救災團體

許昌市魏都區文峰街道辦事處文峰社區免費愛心粥屋

孫 文 焦作市馬村區待王街道辦事處財政和三資中心主任

孫悅然 許昌市公安局禁毒支隊輔警

孫梅麗 三門峽市愛心之家志願者協會會長

買世蕊 新鄉市糖業煙酒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新鄉市世蕊愛心團隊」負責人

杜榮強 商丘眾人愛心車隊隊長

李小星 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李萬街道項目辦主任

李迎旭 平頂山市義工聯合會藍天救援隊葉縣分隊副隊長

李英豪 河南省人民醫院呼吸重症監護室護士

李勝勇 漯河星火志願團團長

李海慶 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黑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李海軍 安陽市內黃縣二安鎮政府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李培軍 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商業客戶中心經理、黨支部書記

楊 雷 信陽市應急管理局應急指揮專員

楊 雷 商丘市消防救援支隊華商大道特勤站站長

楊文蘭 新鄉衛輝市勞動路小學教師,衛輝市桂花樹愛心志願服務隊的優秀志願者

楊亞輝 信陽市固始縣蓼城街道辦事處新橋社區居民

楊旭恆 鄭州新密市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副所長、四級警長

楊俊魁 曹操出行網約車司機

楊 震 鄭州東方嘉禾電影有限公司市場總監

連 政 住信第十二屆河南省政協委員、潢川縣萬博花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

何安安 信陽市浉河區金牛山辦事處信訪辦工作人員

何邵舟 平頂山市郟縣應急救援協會會長

余 潛 河南中醫葯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級研究生

宋麗萍志願服務隊

宋振廷 河南振宇產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

張士江 安陽市公安局北關分局曙光路派出所一級警長

張大生 駐馬店市確山縣三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

張全收 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進朝 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工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

張進富 新鄉市原陽縣交通運輸局幹部

張茹仙 三門峽市陝州區大營鎮城村總支書記、村委主任

張 劍 漯河市發改委派駐臨潁縣三家店鎮宋小庄村第一書記

張海祥 河南省開封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

張雅麗 平頂山汝州市大峪鎮人民政府、黨委書記

陳 陽 商丘市委黨校副研究員,商丘市藍天救援隊黨支部書記、副隊長

陳永亮 許繼智能中壓開關公司三級職員

焦作市武陟藍天救援應急服務中心

苗 畲 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教師

岳海西 許昌供電公司配網分公司經理助理

周口市消防救援支隊

周紀松 駐馬店市汝南骨科醫院院長

周保倉 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黃石宮酒業董事長,方城藍天救援隊副隊長

龐天磊 周口市淮陽區曹河鄉徐營行政村黨支部書記

鄭書強 鄭州市惠濟區迎賓路街道辦事處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

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

河南油田應急搶險救援隊

孟國平 焦作市山陽區東方紅街道黨工委書記

駐馬店市紅十字蛟龍水上義務搜救隊

項城市冬泳水上義務救援隊

趙 陽 南陽市公安局警察訓練支隊二級警長

趙 科 濟源市軍魂退役軍人公益服務中心主任

胡小末 駐馬店市平輿縣老王崗鄉駐廣東鴻山環境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胡京朝 平頂山汝州市寄料鎮爐溝村村委委員

信天游 河南信天游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漯河市中青應急救援隊隊長

信陽水文應急監測黨員突擊隊

信陽移動公司援鄭抗洪救災通信保障突擊隊

侯文超 北京京禹達建築裝飾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總經理

侯宗輝 洛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

姜紅軍 生前系新鄉市封丘縣城關鄉姜庄村村民

婁 軍 河南尚雅實業公司董事長

洪大勇 商丘市消防救援支隊華商大道特勤站站長助理

洛陽市伊川縣神鷹救援隊

姚 潛 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生物育種實驗室主任

賀新義 駐馬店市驛城區水屯鎮孟庄村黨支部書記

欒慶帥 周口市消防救援支隊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天山路消防救援站代理政治指導員

高 正 南陽市天人合一 教育 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 勇 洛陽市西工區西工街道辦事處五環社區工作人員,洛陽神龍水上義務搜救隊成員

唐保軍 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首席專家

浚縣消防救援大隊

黃雙明 南陽市卧龍區蒲山鎮馬營村黨支部書記

鹿 毅 漯河市消防救援支隊金江路特勤站政治指導員

商酒務鎮救人集體

淇縣消防救援大隊

梁 浩 河南豫南新能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

董家進 鶴壁市淇濱區長江路街道大辛庄社區居民

董耀宗 許昌禹州市司法局鳩山司法所幹警

蔣志強 焦作市修武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幹部

韓 建 商丘市公安局特殊警務支隊副支隊長

韓桂雲 安陽市文峰區後倉街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

滑縣冬泳隊

新鄉雪豹救援隊

漯河中青應急救援隊

漯河市消防救援支隊

翟孝偉 濮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疙瘩廟村村民

鶴山區基幹民兵應急連

薛國臣 周口市沙潁河工程服務中心主任

濮陽市「益點愛」助學中心

濮陽市紅十字救援隊

濮陽市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

濮陽市簡愛志願服務站

2021年度河南好人榜及事跡相關 文章 :

★ 2021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十位教師的先進事跡

★ 省委宣傳思想工作總結

★ 王寬個人事跡及心得體會

★ 2019第23屆青年五四獎章人物先進事跡有哪些

★ 2017年全國道德模範人物事跡

★ 在全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全縣宣傳思想工作情況

★ 幼兒園2021園長個人年終工作總結14篇

★ 2019殘疾人中國夢演講稿

★ 全國道德模範頒獎晚會主持詞模板

㈣ 各種戲曲的代表人物

1、李勝素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㈤ 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越劇的地方戲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於西方將歌劇、舞劇、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京劇、越劇、紹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先秦時期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中後期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金時期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朝時期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其中最為傑出的作曲家為關漢卿,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歷來被後人稱頌。
明清時期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京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平,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它是由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及崑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平。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粉墨春秋(陳芳演出楊門女將)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緊次於京劇,居各地方劇種之首,目前在我國十六個省市有專業豫劇團的存在。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
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
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三拂袖》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如樊粹庭、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 《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奏,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
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大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天仙配》
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潮劇
潮劇開台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戲、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距今已有44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斗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輕三六調〕以61235為主音構成旋律,適用於表現歡快跳躍、輕松熱烈的情調,如《大難陳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調〕以7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用於表現庄穆、沉重、激動的情緒,如《奏黌門》的〔黃龍滾〕。 〔活三五調〕以57124為主音構成旋律,善於表現悲哀和優怨的情感。〔活三五調〕為潮劇唱腔中的特殊音調,在唱腔中,其音調和潮語腔調十分密切,因唱詞語音升降而產生音調圓活多變,故藝人說:「從樂譜上看,〔活三五調〕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則一音數韻,圓活變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調的濃厚韻味,如《瓊花》的〔晴天霹靂〕等;〔活三五調〕屬悲調,但潮劇唱腔用調多變,也有悲調喜唱的,如《京城會》的〔皂羅袍〕。 〔反線調〕以6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它是〔輕三六調〕的變體調,即以凡為宮,唱奏起來有特殊的風味,多用於游園玩耍、輕松明快的場面,如《刺梁驥》的〔羅漢月〕等。 犯腔犯調,是潮劇唱腔用調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潮劇唱腔用調比較講究,一般互不混雜,如〔輕三六調〕避免74為主音,〔重三六調〕避免63為主音,如果混用,則為相犯。傳統劇目《楊子良討親》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四個調相犯而成,藝人俗稱為〔四斗臭(湊)〕,具有詼諧風趣的情調。〔鎖南枝〕調和〔斗鵪鶉〕調也屬犯調,但其子母腔句比較穩定。 〔斗鵪鶉〕調多用於自嘆或待遲(待人末至)場面,帶有凄清傷感的情緒。〔鎖南枝〕曲調較為沉悶,但也用於激動場面。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劇目分三類: 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傳奇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白兔記》、《高文舉珍珠記》等等;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辭朗洲》、《金花女》,以及《龍井渡頭》、《陳太爺選婿》、《換偶記》、《月容夫人》、《柴房會》、等;中國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運動前後,潮劇盛行「樣板戲」(即當時的現代戲)曾上演過《林則徐》、《人道》、《姐妹花》、《空谷蘭》等許多劇目,也是潮劇豐富的傳統劇目的一部份。 潮劇三寶:《掃窗會》《鬧釵》《楊令婆辯本》;此外還有《劉明珠》、《告親夫》、《鬧開封》、《蘆林會》、《井邊會》等經典劇目;後期新編的古裝潮劇更是數不勝數,樣板戲亦層出不斷。 特色樂器: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鑼、號頭、潮州嗩吶。
淮劇
淮劇《牙痕記》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 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閱讀全文

與杞縣人民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廈門金雞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瀏覽:853
有個泰國縫嘴的電影 瀏覽:393
美國色情的電影視頻網站迅雷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31
無間道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494
把人生拍成電影你想取什麼名字 瀏覽:512
看那種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967
美國演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944
電影院一歲 瀏覽:151
法國廚師電影 瀏覽:785
他曾經去過電影院英文 瀏覽:737
日本愛情電影禁片在線 瀏覽:660
有一部電影時間信貸 瀏覽:919
電影為什麼叫頤和園 瀏覽:426
中文最新韓國電影免費大全 瀏覽:339
太平輪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244
吳京古代神話電影大全 瀏覽:583
電影日本片段愛情 瀏覽:794
降魔傳獨眼巨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813
從新開始英語電影台詞 瀏覽:457
電影春娥結局瓜裂是啥意思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