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電影票房問題
韓國電影,指大韓民國的電影。20世紀70年代,韓國電影逐漸走向興旺,但當地電影院仍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 韓國電影「生死諜變」拉開了韓國電影振興的序幕,把韓國老百姓對好萊塢電影的喜好重新調整成了對韓國本國電歲兄凱影的關注。 4500萬人口的韓國,從2003――2004年,觀看電影的人次幅度增長了13.9%,例如觀塵猜看韓國本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觀眾,到達了1150萬人次之多。用韓國人自己的話講,除了走不動的老頭和吃奶的嬰兒,大家都為這部國產大片做出了貢獻。
韓國電影能夠在世界掀起陣陣強大的韓流,達到一個振興的高峰,本文總結了六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政府給電影業松綁,讓導演有創作的自由,這樣好的題材才有可能誕生。其次,韓國政府保證了韓國電影有放映146天的絕對時間。給了韓國電影一個生存的舞台。還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保證了韓國電影的「血液循環」,還有電影方法上的尋求成功的乎喚捷徑,電影節的推波助瀾,這一切的鋪墊把韓國的電影推向了成功的巔峰。
韓國最好看的影片推薦; 漢江怪物(驚捒科幻) 狼的誘惑(愛情動作) 美女的煩惱(愛情) 食人豬(驚捒) 十億韓元(驚捒) 海雲台(災難) 早安總統 (喜劇)手機(懸疑)超速緋聞(音樂)舉起金剛(勵志) 母親(神秘) 蝙蝠(驚捒) 龍之戰(科幻) 天才寶貝 (喜劇)女高怪談(恐怖) 第七礦區(科幻)田禹治(科幻) 神話(奇幻)非常完美(愛情)七級公務員(動作)國家代表(體育)等一些大電影
㈡ 李政宰導演《狩獵》連續七天蟬聯韓國票房冠軍,這部電影為何能奪冠
李政宰,鄭雨盛主演的電影《狩獵》連續七天奪得了韓國票房冠軍,總觀影人數達到了209萬6029名,名列韓國單日票房榜第二位。
《狩獵》以上世紀80年代冷戰的真實事件為背景。韓國中央情報局內務組和外務組兩位負責人朴平浩(李政宰飾)和金正道(鄭雨盛飾),各自帶領自己的團隊負責國家情報安全。在一次證人保護行動因情報泄露失敗後,他們要在情報局內部找出隱藏極深的間諜。兩個部門分別被指派,互相調查。在越來越緊張的局勢中,平浩和正道慢慢開始揭露真相。
第三點、諜戰片基本上反映的是近現代生活,大多數諜戰片集中反映的是那幾十年的事兒,有樣本參照,有依據可循,更加貼合觀眾的內心。
第四點、諜戰片電影拍的懸念很多,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很高大,讓人一直想看的慾望。
㈢ 韓國一部電影出產的過程
或許不太確切:
首先,製片人的融資渠道多種多樣。他們通過向發行公司銷售地方發行權,或者銷售錄像帶版權來獲得投資,90年代以後則主動向大企業或風險資金拉投資,向政府的電影振興公司做抵押版權融資。近兩三年甚至出現通過互聯網募集社會資金的情況,如後來在票房上大獲成功的《犯規王》,在互聯網上公開募集 1億元韓幣,每位影迷都可以從自己的賬號上投資5萬元韓幣,極大地活躍了製片機制,推動了參與意識和消費互動。
其次,製片人以經濟利益為導向,注重商業類型片的生產(包括策劃、製作、控制)和宣傳營銷,並將主體受眾瞄向年輕觀眾。他們極為重視影片的前期策劃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導市場。80年代的重要導演裴昌浩和李長鎬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藝術電影在商業上完全失利,使獨立製片人認為必須把握觀眾迅速變化著的消費趣味。各獨立製片公司負責策劃和營銷的部門日益專業化。1995年的《301,302》、《炎熱的午後》、《低聲》等幾部女性影片把高學歷的年輕女性作為目標觀眾,獲得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間,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預算影片終歸失敗,因為觀眾並不理會什麼「低成本」和「新導演」之類的說法。於是製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場趨勢、把握觀眾趣味和嚴密監控製作過程中去。1998年開始興起的傷感類型的愛情文藝片熱和恐怖片熱,正迎合了經濟低潮期的觀眾,大獲成功。如《信》、《女校怪談》。
為確保商業利益,製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場上已經成功的影片,而這種「效仿」、「跟風」,實際上即是類型的重復、成規化和深入、革新的過程。「跟風」使得韓國國產電影的市場佔有率提高,類型模式生成,同時,電影受眾的年齡層相對向低齡化發展,因為他們相對容易趨附和引導。除了像《西篇記》、《生死諜變》和《共同警備區》依靠媒體的成功宣傳,在全國獲得巨大反響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觀眾也能來到劇場觀看的電影幾乎沒有。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有。
韓國製片人制度的第三個標志是,大片的出現和製作費的普遍提高。經濟利益決定了大財團和風險投資、獨立製片公司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如同好萊塢的「重磅炸彈」策略,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影片投資不得不與日俱增。為了保證票房,或者說為了擁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業片中普遍起用明星,無疑也增加了製片費用。
韓國電影發行網的擴大使韓國電影也可以成為「大片」——大投資的電影在數十個、上百個影院同時上映,在短時期內迅速獲取高額票房收入。而原來大片的概念是只屬於好萊塢電影和少數香港動作片的。
然而韓國電影業的資金與人才畢竟有限,一家公司要製作10部影片,其中兩三部能引起關注是正常狀態,但在韓國電影製作系統內部,事實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傾力於其中一兩部影片的成敗,剩餘的作品則乾脆被視為沒有價值的產物。一兩部高票房的電影可以成就一個公司(製片人)和一個導演,而一兩部影片受挫則拖垮一個公司和埋沒一個導演,也是屢見不鮮的事。許多80年代重要的電影導演現在沒有機會拍片,不能不說是韓國電影業的一個損失,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大片和高票房策略還助長了觀眾和媒體對韓國本土電影的盲目熱愛,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過熱」病值得警惕。
此外,製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員明星制或者稱明星效應,在韓國電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好萊塢、香港相比,韓國明星的類型化情況不明顯,這是一個重要的產業特徵。朴中勛是韓國最為傑出的喜劇演員代表,創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為成功的商業片 (《我的愛,我的新娘》、《兩個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無情》這樣的動作片。韓石奎出演了90年代中期以後最成功的影片《封大夫》《銀杏木床》《綠魚》《No.3》《上網》《八月聖誕節》《生死諜變》《愛的肢解》等,但角色類型幾乎無一相似,從沉靜面對死亡的攝像師(《八月聖誕節》)到一心想當幫派老二的黑幫成員(《No.3》),從為愛情所傷的都市白領(《上網》)到行動果斷的情報機關探員(《生死諜變》),但只要由他出演,就幾乎保證了影片的票房收益。女演員中也有很多同樣的情況,如沈銀河、李英愛。
在韓國娛樂產業積極拓展國外市場的過程中,影視明星是其主打產品。從中國國內即可看出,韓劇(韓國電視連續劇)的熱播和韓國流行音樂使韓國影視歌明星登陸中國娛樂雜志和互聯網(筆者為撰寫本文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國內惟一不缺的資料就是明星資料),造成中國國內青少年文化中的「韓流」現象,他們將為韓國從中國賺取越來越多的外匯。而這些與其他娛樂產業(如影視歌產品相關版權、演唱會),甚至服裝業、旅遊業等商業拓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㈣ 韓國電影的本土票房
以人次計算就避免了因為通貨膨脹造成的差異,比如早些年的影片因為票價便宜,雖然觀眾很多但總金額還是不如現在的影片。
而韓國電影業雖然發達,但也沒這么誇張,北美還差不多。能達到兩千萬美元的電影是極少的。
㈤ 韓國電影票房計算方式 之前竟然只算人數
想必很多的讀者都會看到一些哪個電影票房突破多少的新聞,但其實在不同的國家票房的統計方法還不一樣,接下來這篇文章就給大家聊聊韓國電影票房的那些事!
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國家的票房統計之前是統計人次的,這種統計方法主要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公平性,首先票房的比較有時會跨越幾年甚至幾十年,比如在法國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虎口脫險》已經是40多年前的事了,那時的票價顯然比現在早李低的很多。以人次來記就是希望過濾掉歷史原因、特殊發行策略原因、格式原因等造成的票價差異簡單的只比較觀影人次更能表現出一部影片的受歡迎程度,這也是韓國之前用這種統計方法的原因!
不過韓國已經開始改變這種方法了,有陸備遲消息稱韓國從2013年開始已經開始改革,從滾塌之前實行的觀影人數制更改為票房收入制。根據韓國的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說法,過去根據觀影人數來計算電影票房是因為缺少准確而真實的電影票銷售數據,而且一部分影院因為上稅等原因抵觸計算具體票房收入也是原因之一。專業人士也表示根據觀影人數來計算票房成績存在著誤差過大,發行公司統計的數據會與委員會統計的數據不符等一些弊端。
而且韓國的相關人士解釋說之前在韓國用觀眾人數來進行票房排行,其最大原因之一還有統一的票價。與之相比美國則會根據地區和影院的不同票價有時會相差會達到兩倍以上,因此在美國如果以觀眾人數來計算的話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由於以往的韓國票房都是以觀眾人數來計算的方式,因此為了做准確的對比目前在改革計算方式的同時仍需要同時用觀眾的人數來統計。
以上就是關於韓國電影票房計算的一些信息,大家也看得出來其實在不同的地方推行的措施都是不一樣的,一定要符合當地的情況才能行,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一些知識儲備也給讀者一定的啟發!
㈥ 《黑亞當》韓國票房連續2天奪冠,這部電影為什麼能取得第一的成績
《黑亞當》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績,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1、《黑亞當》的陣容很強大;2、同期沒有競爭對手;3、《黑亞當》的口碑很好。
最後,《黑亞當》本身的口碑也是很不錯的,當時還沒有上映的時候,很多媒體就發文表示,《黑亞當》將會是DC最好的電影之一,而《黑亞當》上映以後,觀眾們的口碑也是越來越好,這也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去觀看《黑亞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