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大銀行怎麼10元購電影票
光大銀行10元購電影票,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操作環境:
品牌型號:iPhone13
系統版本:iOS15.3.1
app版本:6.0.2
一、打開手機,點擊陽光惠生活APP。
二、找到本地生活。
三、點擊觀影優惠。
四、點擊10元觀影。
五、找到活動細則,即可查看到具體詳細情況。
【拓展資料】
中國光大銀行(CHINAEVERBRIGHTBANK、光大銀行)成立於1992年8月,是經國務院批復並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北京。中國光大銀行於2010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3年12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截至2021年6年末,中國光大銀行已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1299家,實現境內省級行政區域服務網路的全覆蓋,機構網點輻射全國149個經濟中心城市,在2021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中國光大銀行位列第32位,在2021年「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排行榜」中,位列第25名。
加快國際化布局,香港分行、首爾分行、光銀國際、光銀歐洲、盧森堡分行相繼開業運營,悉尼分行申請設立,社會責任日益彰顯,持續多年支持「母親水窖」公益活動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在英國《銀行家》雜志2017年發布的「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中,中國光大銀行位列第49位;在英國《銀行家》雜志2018年發布的「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中位列第39位,排名較2017年增長10位。
2019年12月18日,入選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100榜單排名第73位。2020年3月,入選2020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第184位。2020年4月,財政部批復同意光大集團向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增發股份,匯金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102.51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光大集團。
2. 《少林寺》39年:李連傑直言後悔拍攝,兩位「大反派」早已不在
2021年的大年初一,可以說是王寶強小小的高光時刻,院線有他主演的電影《唐人街探案3》,票房已破40億;
網路影片有《少林寺之得寶傳奇》,圓了自己兒時的少林夢。
但可惜的是,這兩部電影的口碑都不是很高,《唐人街探案3》豆瓣評分僅5.6,系列最低分;
《少林寺之得寶傳奇》旨在致敬82版《少林寺》,海報都做得很相似,王寶強全程真打不用替身,但卻因為劇情太水太跳脫,口碑大跌,只有4.2分。
而王寶強想要致敬的82版《少林寺》,當年的現象級電影,一經上映就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效果;
並且在上世紀80年代,憑借著均價一角錢的票價,拿下了1.6億的票房,這在中國影史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傳奇。
01、輕喜劇風格的溫情武俠片
隋朝末年,殘暴無道的大將王仁則(於承惠 飾)在黃河監工河防工事的時候,殺死了反抗的神腿張,還把他的兒子張小虎(李連傑 飾)也打成了重傷。
受傷後的張小虎逃到了少林寺,為了為父報仇,他出家為僧,拜少林寺的曇宗(於海 飾)為師,法號覺遠,苦練功夫。
在一次失敗的貿然復仇中,他偶然救下了曇宗師父的女兒白無瑕(丁嵐 飾),並且與她產生了一種不可明說的情愫。
回到少林寺後,覺遠潛心修煉功夫,終於練成了上乘的功夫。
恰逢此時,他遇到了被王仁則追殺的秦王李世民(王光權 飾),於是便和白無瑕通過假結婚將李世民護送到河東,不料卻給少林寺帶來了災難——王仁則的圍攻。
不過,顯然王仁則低估了少林寺的實力,在曇宗師父的帶領下,少林寺全體成員奮起反抗,突圍成功,但曇宗師父卻被亂箭射死。
新仇加舊恨,讓覺遠發誓手刃仇人。正巧這時李世民也帶兵前來,與王仁則、覺遠決戰洛陽,經過激烈的打鬥,覺遠終於完成了心願,為父、為師報仇。
雖然大仇已報,雖然登基後的李世民封他為將軍,但為了更好地保衛少林寺,他毅然選擇一世為僧,甚至放棄了與白無瑕的愛情。
這部電影雖然是部經典的武俠片,眾人也展現了扎實的武術功底和行雲流水般的打鬥場面,讓觀眾看過後直呼過癮;
但它同時又涵蓋著 搞笑 元素,還夾雜著影片中人物的細膩 情感 ,一改武俠片嚴肅的風格,賦予了影片輕喜劇的氛圍,也讓整部影片更加有血有肉貼近人心。
比如覺遠和白無瑕之間純純又羞澀的愛情,讓影片在打鬥中充滿了甜蜜感;
再比如打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旗號,公然聚眾吃狗肉的師兄弟們,讓觀眾們忍俊不禁;
再再比如覺遠與曇宗師父的師徒情,給影片鋪滿了溫 情感 。
眾所周知,《少林寺》的導演是張鑫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張鑫炎之前,這部影片的導演另有他人。
當時,身為長城、鳳凰、新聯三家影業公司董事長的廖一原想要拍出一部少林寺題材的影片,於是找來了導演陳文;
樣片出來之後,雖然很多人都覺得不錯,但是卻有專業的武術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一點沒有少林功夫的味道。
聽聞此言,廖一原愣了,在追問之下陳文才告訴他,演員並不是專業的武打演員,而是從一個京劇團中請來的演員。
聽完這番解釋,不顧40萬港幣的投入,廖一原憤怒地把劇本燒了,並解散了劇組。
但是廖一原並沒有放棄《少林寺》,而是找到了擅長拍武俠片的導演張鑫炎。
那時候張鑫炎已經拍出了《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等優秀的武俠影片,經驗豐富。
「上崗」之後,張鑫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首先就是把劇本和演員「大換血」。
於是乎,全新的劇本出爐,李連傑、計春華、於海、於承惠等功夫演員齊聚,上演了這一部經典的武俠片。
據了解,在選角的時候,李連傑差點因為身高不足170的緣故錯過這個角色。
說來也並不是導演介意他的身高,而是他之前面試因為身高原因受挫,對自己沒有信心,根本沒去面試《少林寺》。
好在張鑫炎早在幾年前就注意到了這個功夫不錯的小夥子,主動找到李連傑,也因此成就了他,這也是李連傑的影壇處女作。
03、票價1角錢卻得到了1.6億票房
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現在,當時的電影票票價也就是一兩毛錢一張。
但是《少林寺》這部電影卻在當年創造了票房的奇跡:以均價1角錢的票價,獲得了1.6億的票房。
據了解,1982年,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之後,瞬間引起轟動,當時的場景以萬人空巷來形容再合適不過,無論是在室內影院還是露天影院,很多人反復看了又看;
有的人甚至看上100遍!正是這一遍又一遍地觀看,造就了《少林寺》1.6億的票房奇跡。
隨後,這部影片走出國門,在日本收獲40億日元票房,在韓國收獲51億韓元的票房。
再後來,這部影片簡直可以說是風靡全球,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亦或是美國,都掀起了一陣「少林寺熱」,從此,少林寺也在全球聞名。
04、李連傑曾直言「最後悔拍《少林寺》」
據了解,《少林寺》的男主角李連傑曾在影片上映後說過,「最後悔拍攝《少林寺》」;
其實,並不是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並不是李連傑與劇組產生了矛盾,而是因為這部電影太火了。
在《少林寺》上映後,引發了一陣功夫狂潮,李連傑也成為了很多青少年的偶像,王寶強就是其中的一個。
因為這個偶像的影響,很多青少年都棄學從武。了解到這一情況,李連傑才說出了「後悔拍攝《少林寺》」這樣的話。
李連傑曾經說過,因為拍了這部戲,誤導了很多青少年去學武術;
甚至很多人連學武的目的都不清楚,就想要剃發去少林寺習武,每每看到這種情況,他都很自責。
05、影片中飾演反派的兩位演員計春華、於承惠去世
這部電影中有兩個反派角色,一是於承惠飾演的王仁則,另一個是計春華飾演的禿鷹。
他們二人在影片中的表現十分優秀,甚至成為了觀眾心中「優秀反派」的代表人物。
於承惠自幼習武,對武術的喜愛甚至達到了痴迷的程度,還曾經獲得過華東區的武術冠軍。
於承惠對於武術的喜愛不僅僅停留在練武的層面,他還自創過一門武功——螳螂劍。也正是由於這門功夫的創立,於承惠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在拍攝《少林寺》的時候,導演張鑫炎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夠出演王仁則這個角色。
但是當時於承惠只是對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演戲、進軍 娛樂 圈並沒有什麼想法。
還是在張鑫炎的不斷勸說下,於承惠才答應參演,這才有了這個經典的銀幕形象。
雖然在《少林寺》之後,於承惠也參演了不少武俠片,但他仍然痴迷於鑽研武術,對 娛樂 圈的名利看得很淡,即使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也在鑽研、創新、推廣武術。
有人說,這就是我們心中大俠的樣子。令人惋惜的是,2015年,這位76歲的大俠因病去世,永遠離開了我們。
提到計春華,大家對他可能會很熟悉,他可以說是一位反派專業戶,塑造了不少經典的反派形象。
他與《少林寺》這部電影的緣分也很是奇妙,當時的計春華由於之前的一場大病,頭發全都掉光了,恰巧張鑫炎就看中了他的禿頭,認為很適合出演《少林寺》中的禿鷹;
計春華也就由此進入了演藝圈,並且憑借著禿鷹一角被人們熟知。
後來陸續又和李連傑合作了《南北少林》、《方世玉2》、《新少林五祖》等影片,成為港片中的經典反角。
有人說,雖然他都是在演反派,但卻將反派演出了義無反顧、絕不求饒的風骨。
然而,天妒英才,2018年,計春華因癌症去世,享年57歲。
如今距離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已經過去了39年,武俠片的主角也換了一代又一代,更多的特效也融入到了功夫片中。
在這種情況下,回看《少林寺》這類經典的功夫片,感受他們真實的拳腳功夫,仍不免有些熱血沸騰。(撰文:西窗雪)
3.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麼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准,而好萊塢似乎更注重研究標准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里用得上一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一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共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台。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里的一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里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一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里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里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麼是文化和什麼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一律視為文化范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一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商業問題,而非一個文化問題。」「從全球范圍來說生產什麼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一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范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一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佔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一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共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一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義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一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准,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准被定在40%。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一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一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佔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一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一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佔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佔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佔據的2%,這個鬆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一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一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製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裡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一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