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70年代一個電影票多少錢
一般都是5分錢。80年代到了1毛錢。呵呵一毛錢的《少林寺》票房過億!那時候還有很多露天電影,不要錢的呢,當時是電影史上的奇跡。
② 電影票上的字是怎麼消失的
一切探究和追查都來源於我收藏電影票的特殊癖好。
幾年前的電影票字跡已經模糊,為了更好的保存票根,讓回憶有據可查,根據自以為是的博物學知識,我做了一個最樸素的決定:
把電影票貼上透明膠帶「塑封」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年三百六十五的風霜陽光嚴相逼」了。
結果,上上周看完《你的名字》和《神奇動物在哪裡》之後,我按照慣例,將電影票貼上了透明膠帶,找到了收藏的盒子,打開一看,從前幾張電影票上字跡全無,比幾年前的字跡褪的還要徹底。
這肯定是膠帶惹的禍。
而這兩張已經貼上膠帶的電影票,已經揭不下來了!一陣心塞之後,我決定將計就計,觀察一下字跡消退的過程、計算一下字跡消失的時間。
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兩張電影票也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我每天看著,提醒著自己思考,幾周的忙碌讓我無暇顧及這件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一直沒有空系統的研究。
昨晚,我終於開始研究這個提上日程的問題。現在已經基本研究清楚,現報告如下,還是那句老話:
列印技術的學術含義就是: 通過特定的方式將我們想要的圖形文字傳送到紙張上面,與其背景存在明確的對比度以便於識認。
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是某些繪畫,採用 「背景列印法」 很便捷實惠,但是很多領域都只需要打幾個字,最好的方式還是 「直接列印法」 。
於是人們針對「直接列印法」又想出了兩種基本的列印邏輯:
這兩種方法,第一種更便於我們理解,因為現在最常用,只需要定期更換墨盒,需要列印多少用多少紙就可以了。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列印法」。
第二種方法看上去既笨拙又不經濟實惠,非常像上面的「背景列印法」,不過它也有好處,列印頭不需更換,只換紙就行。在應接不暇的繁忙工作中,兩卷紙的交接,只需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根據兩種列印方式的優缺點,它們也有各自的用途。
而不幸就在這里,我們想長期保存的 電影票恰恰採用的是這種叫做「熱敏紙(thermal paper )」的特殊廉價列印紙。 顧名思義,列印頭採用的是可以發熱的設備。
這種熱敏紙的基本原理是化學反應,它用一層薄膜把兩種顯色反應的無色試劑分隔開,當熱的列印頭劃過特定區域的時候,薄膜被熱燙開,兩種物質發生顯色反應。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上面的字跡。但是這種反應很容易受其他理化條件的影響,一旦影響,這些字跡就會消失。
這些因素包括以下幾個:
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加快了其消失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
文章到這里有兩個基本的問題需要明確:
用硬幣在紙張上用力劃,指甲也行,你可能把薄膜劃破,所以,有黑色或者淡灰色印痕的就是熱敏紙。普通的A4紙是不會有什麼痕跡的。
放在盒子里,盒子放上一袋乾燥劑,把盒子放到冰箱里冷凍,可以讓反應速率減慢,進而把時間從1年延長到100年。
下面我想說三個問題:
最開始的列印技術就是由熱敏紙來承擔的,研發公司是NCR和3M,當時引領超市收銀時代。
1965年德州的這家公司發明了熱敏列印頭,取名:寂靜700(silent 700),1969年大規模用於超市的,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生產商對此進行革新,到了90年代初期,陸續出現噴墨列印,激光列印,電子列印技術,將熱敏列印壓縮到超市收銀、銀行小票等非常有限的流水憑證領域,但由於其優點明顯,設備簡單便於攜帶,被廣泛應用,經久不衰。
可想而知,熱敏紙就是普通紙上面刷了兩層「塗料」,中間隔了一層膜,做成夾心餅乾的樣子,而有些紙為了將字跡保存更久,則又在最上層加了一層膜,這就增加了成本,也稱為熱敏紙的上層佳品。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幾層塗料的組成,薄膜隔著的兩層一般是酸性物質和不同顏色的顯色劑。比如,有的字是黑色的,有的是紫色的,還有藍色的。顏色不同顯色劑當然就不同,但這種酸性物質,卻幾乎都含有一種叫做「雙酚A(BPA)」的東西。
熱敏列印機結構簡單,由滾筒和列印頭組成,沒有墨盒。列印頭有很多微小的半導體元件,可以根據要列印的文字對特定區域加熱,這個調試好的熱量有兩個基本作用,融化薄膜,讓兩種物質快速反應顯色。加上滾筒傳動,一卷列印紙就被展開,字跡清晰可辨。
這種物質和人體內的 雌激素 結構比較相似,所以如果你總是接觸這種物質,可能會干擾你的激素代謝,甚至有可能致癌。
說到這里,是不是覺得很恐怖呢?
但是,請記住一句至理名言,這也是最基本的科學素養:
「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
這種物質是有些害處,但是也總得有個有害劑量吧?經過多中心大規模的研究,經過歐美科學家好幾年的論證發現了這樣的結果:
由此可見,你完全不必擔心BPA這一點弱弱的危害。
如果你仍然介意,你可以用乾燥的手去接觸,然後記著徹底洗手就可以了。看著多此一舉,實則心理安慰。
好了,文章到此,就只剩下兩個問題了:
(1)為什麼貼了膠帶的電影票字跡更容易消失?
因為 膠帶是鹼性的 ,BPA是酸性的,即使反應後顯色的字跡遇到鹼性物質也會變回無色。如果你能貼一個酸性的薄膜,或者像熱敏紙夾心那樣的薄膜,可能會延長一點保存時間吧,可是技術太難,由於設計本身的缺陷,並不能起到什麼根本性的作用。
(2)能不能恢復已經消失的字跡,如何恢復?
答案:能
至於為什麼想要恢復?
因為作為憑證的紙條可以作為打官司的證據,比如經濟糾紛,比如刑事案件的關鍵線索。我查到了太多起欲哭無淚的案件,最後焦點都集中在了這小小的憑條上。這里按下不表,說說怎麼恢復吧!
(1)對字本身使勁。比如:直接通過化學反應,復原消失的字跡;或者通過高科技的圖像識別技術,加強和放大消失字跡與周圍背景的對比度。
(2)對周圍的背景使勁,已經顯字區域的化學反應已經結束,不會再有新的反應發生。而背景的那些材料還沒有發生反應,如果這些材料都反應了,呈現黑色,那就可以把白字給顯出來了。
只要通過合適溫度的高溫,拿捏好火候,使反應得以進行而不至於把紙點燃或者烤糊就行了。
文章到此,基本結束,最後綜合回答一下:
第一時間掃描或者拍照來做影像留存;
實物可以放到一個乾燥的小盒裡,裡面放一個乾燥劑封好,放在冰箱冷凍。估計等你老了,上面的字仍然清晰可辨,那些小紙將讓你想起你的初戀,想起你曾經愛過的人,想起你自己年少的模樣。
全文完
鳴謝尋找文獻資料的:xiaoyucathy,追尋和板倉後人。
③ 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票一般都多少錢一張,幾毛錢嗎還是幾元的,哪位知道的介紹下,都忘記過去的事了
80年代最便宜5分錢,後來1毛;90年代就一路上漲了,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的時候最高也到了80塊了。
④ 中國戊戍變法與電影票明治維新
這個很簡單嘛,很明顯是要求你對這兩次維新運動進行比較嘛。
從時間、階級、對象、內容、過程、原因、結果等等進行比較分析,
論證戊戌的失敗與明治的成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
如果文筆好一點字數絕對不成問題。
給你一點小參考
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民暴動,它有力地沖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的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志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戍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失敗以後,捻軍、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起義也相繼被鎮壓,農民起義轉入低潮。下層群眾斗爭方式主要是矛頭對外的反洋教斗爭,這種斗爭有時候還受到清政府的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實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則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則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系,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准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嚴復語)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1869年)廢藩置縣(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廢除封建俸祿(1876年)、地稅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1889年)召開國會(1890年),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維新派身也比較注意外文斗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國戊戍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級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主要是由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事實證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
簡單的說: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廢除科舉堵住了那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⑤ 六十年代的一張電影票只要五分錢,2017年則需要20元,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
物價大約是60年代的10倍。以此類推六十年代末的工資是30元。
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價格七毛錢一斤,羊肉價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鄭州,黃瓜每斤四分錢左右,大蔥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鯽魚每斤四毛錢,大白米蝦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5)60年代末的一張電影票擴展閱讀
以《中國統計年鑒》的記載,1960年時,中國的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們,平均年工資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這都還算是當時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檔案館的統計,1960年代臨平石料廠的職工工資,也就是29元,閑林鋼鐵廠的工人,月工資大多在15至30元。農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後幾年增長到90元左右。
⑥ 香港60、70年代,多少錢一張電影票
60年代的我記不了多少,只記得1971年的票價:
樓座(俗稱[超等])$3.50
特等$3.00(只有少部份電影院設有)
後座$2.40
中座$1.80
前座$1.50(亦有$1.20,視不同區份、時間而定)。
⑦ 60年代的電影票是5分錢一張,2017年20元一張
設原來整體收入為1,則現在收入為 1+1/5=6/5,由於觀眾增加了一倍,
故電影票降價後票價為 6/5/2=3/5,所以現在票價為20*(3/5)= 12元
故電影票降價了20-12=8元
⑧ 六,七十年代的電影票有收藏價值嗎
當然有收藏價值了,不要扔,六七十年代正式電影急缺的時代,那時候一年也沒有幾部電影上映,一定要保留好,很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