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電影時為什麼要吃爆米花
有個叫Andrew Smith的蛋疼的傢伙寫了一本書來介紹爆米花在美國的歷史……
Popped culture: a social history of popcorn in America
他的理論是:爆米花+電影的組合是大蕭條的產物。
大蕭條之前的電影院的定位是「高檔娛樂場所」,類似於今日的大劇院的感覺。那時的影院經營者實際上不希望顧客在街道上買「低檔」的爆米花。尤其是考慮到早期電影多是默片,就算場下有音樂伴奏,爆米花嘎吱響也是不爽的事情。
但是大蕭條的沖擊使得很多高檔電影院倒閉了。剩下的影院不得不降低票價,這時他們發現可以靠賣零食的辦法來賺取利潤。而那時的零食里,爆米花的利潤是非常高的——畢竟它的成本無非是玉米,而玉米便宜得要命。何況那時候又出現了電力驅動的爆米花機。
因此電影院開始尋求以爆米花為主的盈利模式,二者的結合從此開始。
㈡ 快說下你在電影院見過那些奇葩的情侶
男的隔一會鼓搗一下微信,還發語音;女的嘎嘣嘎嘣嗑爆米花;後來男的被我罵了一頓!
㈢ 剛交往的男女朋友在電影院可以做點什麼來增進感情
多穿件外套,電影院普遍溫度比較低,等女生感覺冷的時候你把自己的外套脫下給她披上。你可以根據劇情延伸出一些題外話,讓她感覺到你們之間的交流。
㈣ 情侶看電影時一般會做什麼
部分情侶吃著爆米花喝著飲料,看電影的同時,竊竊私語,眉目傳情,其樂融融。部分情侶正襟危坐,欣賞電影,比較傳統,在公眾場合不好意思做出過分親密的舉動。
也有部分情侶,在朦朧的燈光下,心旌搖盪,也會做出一些親密舉動,令人側目。總之人過一百,形形色色,但是公眾場合,大多數情侶還是規規矩矩的。
情侶看電影的注意事項
1、看電影也要講究著裝
雖然兩個人是情侶,又一起約會過多次,但是看電影時也還是要注意著裝。畢竟,電影院是一個相對放鬆的娛樂場所,當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時,你完全可以將自己打扮的休閑一些。
衣著也是會影響氛圍的,試想一下恐怕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穿正式裝的男人坐在電影院中吧!這樣的你會給女生一種壓迫感,所以著裝在看電影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2、根據女生的喜好選擇電影
當約她看電影時,一定不要擅自做主選擇一部影片。電影類型不同,或許這是你喜歡的電影,但是在女生看來卻是十分無聊的。情侶相約看電影,最關鍵的還是要看電影劇情,如果你選的電影讓女生感到十分無聊,那麼這兩個小時對她來說將會十分難熬。
因此,在選擇電影的時候,一定要詢問女生的喜好。這樣也能體現出你為她著想的一面,如此一來會獲得女生更多的好感。
3、慎重選擇觀影時間
千萬不要覺得約她看電影什麼時候都可以,如果選在了周一到周五她下班後,那麼就要考慮對方工作一天,再相約看電影會不會疲憊。
一般情侶會選在周末看電影,那麼電影場次選擇很重要,如果你選擇晚間看電影,就要考慮是否會給女生帶來一些不便。當然在炎熱的夏季,傍晚約她吃完飯看電影倒是不錯的選擇。
㈤ 看電影情侶座你們都做了什麼
看電影的時候老是親來親去,抱著我坐他大腿上,後來看電影直接拿我的手放他大腿上。
電影院(cinema)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
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電影已經成為人們飯後的論點。
電影院的質量標准分特、甲、乙、丙四個等級(與特大、大、中、小型交叉組合)。特等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甲、乙、丙等的相應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主體結構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0~100年,丙等25~50年。
二、耐火等級:甲、乙等不應低於二級;丙等不應低於三級,且不應有特大型。
㈥ 為什麼看電影的時候要吃爆米花
我猜這是延習了外國人的習慣,在國外的電影院都有賣食品的,而爆米花成本低,還是成桶賣,量多,可以滿足人們2小時電影需求,到了中國,電影院也買很多零食,但由於爆米花量大,不像薯片吃幾口就沒了,所以在2小時內吃爆米花還是蠻劃算的,無論對於商家有大利潤還是滿足顧客長時間食用爆米花都是很棒的選擇
看電影吃爆米花喝可樂是屬於電影文化的一部分的.
但是吃爆米花並不是起源於電影,而是起源於美國的肥皂劇.眾所周知,美國的肥皂劇是那種又長,又好笑的片子,在欣賞這種片子的時候,如果有爆米花這種食品相伴,能夠更好的享受肥皂劇帶來的樂趣.想想,在肥皂劇中看到一個笑點之後,大笑完,再塞進一大口爆米花嚼著,是多麼的享受啊!
而美國的電影步入商業時期後,一些很可笑又算作是打發時間的電影,如何讓觀眾更好的欣賞呢.肥皂劇的好伴侶爆米花便派上了用場.
因此,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俗是商業電影所帶來的.
㈦ 電影院為什麼只送可樂和爆米花
電影院的吧爆米花是特許經營店裡的主要商品,它們的香味甚至激發了市場策略和食譜,但是電影院里曾經不是這樣彌漫著食鹽和黃油的誘人香味。爆米花的歷史很久遠,但是爆米花和電影相聯系是不久的事——這種味道與位置的共生關系挽救了大蕭條時期搖搖欲墜、幾近崩潰的電影業。
大約8000年以前,墨西哥類蜀黍(一種樣子不像我們今天所知穀物的野草)中孕育出了玉米。能製作爆米花玉米,實際上是一種內部疏鬆、含澱粉多,外部堅硬的玉米,因此加熱的時候內部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它是中美洲最早培育的玉米品種之一。「它傳到了北美和南美,但是就我所知,它只在南美存活了起來,」Popped Culture:A Social History of Popcorn的作者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如是說。最終,貿易把這種特殊的玉米品種帶到了北美。「最有可能,北美的捕鯨者到智利,發現了這種爆米花玉米,覺得它們長得非常可愛,就在19世紀早期把它帶到了北美,」史密斯解釋道。
在爆米花玉米傳到北美洲東部的時候,迅速擴散開來。那裡的人們覺得爆這種玉米很有趣,爆米花這種零食就迅速流行起來,1848年出版的《美語詞典》就收錄了「爆米花」這個詞條。爆爆米花也就隨處可見、隨處可得,尤其是在娛樂場所像是馬戲團和集市。事實上,只有一處娛樂場所沒有爆米花的身影——那就是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