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鋼的琴」電影簡介
電影:《鋼的琴》
外文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導演:張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
上映時間:2011年7月15日
【《鋼的琴》基本信息】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電影劇情】
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與此之時,妻子小菊(張申英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商人。之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丈夫陳桂林離婚,並且要求獨生女陳小元的撫養權。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所在。陳桂林希望將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為了得到對於女兒的撫養權,他忍受種種壓力,多方籌措為女兒買鋼琴的錢,在四處受挫無果的情況下,於是便決計鋌而走險,和女友淑嫻(秦海璐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然而卻又被人發現被抓。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貳』 鋼的琴電影劇情介紹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於2011年7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評
導演吳宇森、韓國導演郭在容、電影人方平與鮑起靜夫婦、張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給予高度評價。張猛的《鋼的琴》,不光是對生活無奈的戲謔和自嘲,更是對一個逝去的時代,一批舊人緬懷和追憶。對於現實也許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只要努力過,製造不了風景線,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憶。
『叄』 電影《鋼的琴》觀後感
《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接下來我搜集了電影《鋼的琴》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著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著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著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為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著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辟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盡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台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為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著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為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為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著煙、飄著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為力。
……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眾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群人在倒塌的樓房上、臟亂的鋼廠里、枯黃的早木中忙活著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煙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唱著兒歌:「好爸爸壞爸爸」,長大了學習了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原來爸爸有很多種,他們對孩子「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管是怎麼樣的爸爸,他們的愛也許愛會創造奇跡……
突然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美好啊。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歧視,人人平等……農民有音樂,軍人也有音樂,工人有音樂,藝人有音樂,乞討者也有音樂……ktv里有音樂,田野里有音樂,草原上有音樂,工地上有音樂……人們開心的時候有音樂,難過的時候也有音樂……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喜歡音樂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樣無私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是屬於生命的禮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來。如懷抱著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這幾乎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一旦為你的好愛施加各種艱難險阻的壓力,幾乎會毀掉你的愛好,你也許在也不會拿起你心愛的吉他如痴如醉的彈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後,鋼琴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卻沒有成功了的喜悅……
城市裡的流浪歌手,狼狽畫家,景德鎮的陶藝家,其他流浪的藝術家……
有理想,有寄託,有為之奮斗的目標,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欽慕的…… 更重要的是"藝術",也能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將理想寄託給兒子,兒子將理想寄託給孫女……一個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嗎?……我真不知道。也許此類文藝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覺得為固執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學「海上鋼琴師」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沒有壓力,有什麼不好?是不是人們都有著「被認同,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總是讓我最欣賞的是:一些人過著艱難的日子的人們,卻在某些當下,放下一切窮開心的樂呵傻勁:「似乎這個世界並沒有叫做困難的事情」,人也許就應該有著自娛自樂,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
片子里重復說過一句話:「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話:「我們總要試著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悠揚的琴聲透著憂傷……不管怎麼說,生活都還是要繼續的……
從小也是成長在工廠里,雖然沒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不過也挺喜歡工廠這個生活體的熱鬧!所以看了電影也有點小感觸。
一是父愛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將女兒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許有寄託自己鋼琴夢的原因,也許有和老婆賭氣爭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樣,對比現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愛也是值得感動的。
二是桂林的一幫朋友,都是工廠曾經的精英,各有一手絕活,可惜工廠倒閉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為了生活而掙扎。直到桂林請求他們幫忙,他們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藝,就算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也願意默默付出,既是對朋友的支持,也是對過往的追憶!都是各有絕學,但是他們沒有11羅漢的機遇,他們僅僅需要為自己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兒的冷漠,對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為了更好的物質放棄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兒為了更好的物質居然跟丟棄自己裡面的母親越來越近真的是顛覆了我的三觀。但是反觀秦海璐對於桂林,可以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也許骨子裡是欣賞甚至是愛慕,但是無條件的付出才是又一個讓人心動的場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會拋棄的產業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鴻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
一直聽說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才有機會欣賞,票房的不佳不能掩蓋電影的優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風的表達方式不同,周的表現手法在於劇情的無厘頭反轉及誇張的表達,張的幽默在於台詞及音樂的包裝渲染。
該片主線是:鋼鐵廠退休工人陳桂林與妻子小菊離婚,兩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熱愛音樂與鋼琴,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該片由:女兒學琴————陳為女兒用紙做琴—————借錢買琴————偷琴————造鋼琴,逐步展開。
輔線是:陳桂林與女友淑嫻(秦海璐飾)的愛情故事;胖頭與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為保住鋼鐵廠煙囪而做的種種。
破舊的鋼鐵廠,銹跡斑斑的建築,撲面而來的年代感。懷舊的色調帶來視覺的渲染,營造出專屬於小人物的溫情與悲壯。
以俄羅斯音樂為主背景樂,將濃濃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導演開創性的將悲傷的劇情用激昂的俄羅斯音樂來黑色幽默化處理,使悲傷不再絕望反而變成一種釋然。有人疑惑:為什麼整部電影音樂主體是俄羅斯音樂? 這是因為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中蘇(俄羅斯前身)關系處於蜜月期蘇聯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來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當時,人民對蘇聯普遍好感政府還開設俄語課程,以此來促進兩國交流與人才的流通。張猛以俄羅斯音樂為主體,不僅展現了那個年代俄羅斯對於新中國建設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更因音樂無國界,情感上極易產生同悲共喜的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文藝質感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賞價值。
「你要讓那兩根煙囪不被炸,那你就要讓人看到那不是兩根煙囪,這是兩根金條……。你哪怕弄成抽象的兩根筷子呢,那也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啊」(陳對汪工說)
「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在我身邊」(汪工)
影片的台詞堪稱精品,大道理從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講出,不僅能讓普通觀眾有醍醐灌頂的透徹感,更能讓專業影評人和思想深度足夠的觀影者細細玩味兒文字活躍思想,與影片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淚的幾段情:親情篇:陳桂林為了圓女兒的鋼琴夢,和朋友們排除萬難的製造出一架鋼結構的鋼琴;愛情篇:淑嫻對陳桂林說:「你去偷琴我給你把風,你去買琴我給你墊錢,你整一幫人來給你做鋼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這個破廠子里頭陪你瞎耽誤工夫,還得給你們整飯吃」;友情篇:季哥為幫助陳桂林完成荒誕的造琴夢,撇下自己的賣廢鋼鐵事業,全心全意紮根廢棄的鋼鐵廠。隨後,季哥因賄賂而被警察帶走盤問,臨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鋼琴的沙盤是否成型,向陳妥善交代後才隨著警察離開。
個人覺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頭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陳 淑 胖頭 快手等一幫人或騎車或開車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賬。幽默,壯觀,韻味兒十足,看著特帶感。
影片的結尾算是皆大歡喜吧,陳桂林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同時也救贖了兩個女人。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告訴小菊:「女兒你帶走吧!」小菊順利拿到孩子的撫養權;處理好家務事後,陳對淑嫻說:「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兒坐於父親他們做出來的鋼琴前,嫻熟的彈奏著俄羅斯歌曲《討厭的啄木鳥》中收尾。
今夜無事,靜心看了一部次新國產影片《鋼的琴》。之所以在友人從國內帶回來的一堆碟片中選擇這部片子不是因為其他,只是因為對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長時間了,對國產影片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覺近些年能真實反應國人生活狀況的片子並不是很多,貌似忽悠類,腦殘娛樂類,高大全類的片子成了主流,熒幕上看來看去,還是10年前那幾張老臉在晃悠。
但是,看完這部片子,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贊嘆 :「小製作大內容 鋼的琴 父的愛 人間情。好!」
影片的整個結構框架和劇情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東北某地,承受老國企改制後惡果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能和離婚妻子在爭奪女兒的戰斗中勝出,和周圍一群同樣是下崗工人的夥伴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做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以主人公製作鋼琴為線索,深入刻畫了當時下崗工人的生活狀況,殘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據的經濟條件、僅能勉強度日的臨時工作……。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深深展現了主人公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女兒的深切的愛,以及對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還有就是下崗工人之間深厚的階級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義氣吧。
影片敘事性強,整個故事情節緊湊,不拖沓,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沒有說教,沒有煽情。只是用鏡頭把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來。雖然朴實無華,但也不是說影片平淡。其結尾有點歐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鋼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棄了,因為他的一個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況是無法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的。但是在女兒歸了女方後,他又帶著大家一起完成了鋼琴的製作,這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在做鋼琴,而是為了通過製作鋼琴這件事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抱有的樂觀態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實景拍攝相當不錯,如簡陋的住宅、臟亂的街道、破舊的廠房,斑駁的圍牆、過時的標語,灰色的天空……讓觀眾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心中產生不少共鳴。
《鋼的琴》的背景音樂相當不錯,老港台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蘇聯經典歌曲,俄羅斯的搖滾樂輪番上陣,烘託了影片氣氛,感染了觀眾的情緒,也是整個影片中的亮點之一。
影片的充滿東北口音的對白很詼諧,有點小品的風格,但不貧嘴,不招人煩,還充滿了喜劇元素。為影片沉重的時代背景稍稍鬆了綁。
我喜歡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個敢愛敢恨,執著的東北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當出彩,盡管不顯山露水,但是讓人感覺他的表演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簡約成穩順暢。
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國產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場面大製作,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把要說的事情講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讓觀眾認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肆』 如何評價電影 鋼的琴
《鋼的琴》在當下的中國電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別致的一部:從豆瓣ers洶涌的追捧來看,它似乎應該算是一部藝術片,但是它又少有華語「藝術片」慣有的晦澀與「文藝范兒」;如果從它其中大量包袱來看,它似乎又容易被歸類到院線上常見的小成本喜劇中,但此類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輯和情緒上的躁動,它又不沾;它被評論為「有庫斯圖里卡式的魔幻感」,但你所見到的都是尋常生活中場景,只是它從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去觀察。它的瑕疵很多,而且明目張膽地顯露在你面前,明顯到缺憾都成了風格——例如被無數人包括我詬病的濃得化不開的配樂,但同樣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兩分鍾轉三場戲時能換三次BGM的它,殘都殘得個性十足。
《鋼的琴》最大的問題有三處。第一是劇本上的。它的包袱與單場戲寫得非常好,用流行的說法,叫「接地氣」。但串在一起,就會讓人感覺到銜接有問題。除了忽明忽隱的主線劇情,它更像是把好幾場獨立可成的戲用「鋼琴」這根繩子綁在了一起,其實彼此的黏合並不牢靠。這種割裂感在後2/3部分更加強烈,尤其是一場靠音樂與寫意表現的硬轉,讓人不禁為它惋惜。這里除了之前導演張猛提到的資金問題外,在整體的構思上對全盤打算恐怕有些欠考慮了。這也影響了導演意圖的傳達,從小「鋼琴」到大「煙囪」,更多隻是以人物身份作為紐帶,引起一點觀眾的聯想,但表現上仍然是割裂的。第二是影像上的,仁直和桃桃林林都提到過,說好聽點叫鏡頭語言統一,說難聽點就叫單一了。緩慢的平移、拉出、上下搖拍出的中景、全景是很漂亮,正九十度的切換是很工整,但不是每個場景這樣做最好。即便要表達出一種有些悲天憫人的觀察,也不必總是這樣。第三就是被提過最多的音樂了。用得滿大家都聽出來了,這樣做比較麻煩的一點是,前後配樂會靠得比較近,為了不打架,必須及時掐掉。所以,第二次看的時候,好幾場音樂起來時,由於情緒被帶動了,我沒覺得太不適,但音樂彷彿電台節目中那樣戛然而止時,我反而覺得有點失落。但正如第一段講的,這些缺憾就像男人身上的傷疤,你可以覺得難看,也可以讀出滄桑。這種滄桑讓我深深惋惜:現在的樣子或許不賴,但本來可以更美。
它的風格非常雜糅,統一在懷舊的情緒下。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強烈的沖擊把氛圍鋪墊上了。以對稱(片頭夫妻對話)、誇張的弧線(追逐胖頭)和黃金分割形成的構圖風格,使它幾乎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美感,不像是說故事,倒成了直接從往事中摳取的老照片。敘事則在長鏡帶著詩性的寫實(陳桂林的紙板鋼琴),和小品式的誇張貧嘴(借錢)間怪異而和睦地推進著,時而在自嘲中顯得卑微,時而又被強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強的場景搞得崇高到突兀。如果說《建黨偉業》里angelababy臉上突如其來的光象徵資本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勢介入,那麼雪花中射向陳桂林的白光,以及後面一場分別打到陳桂林和淑賢頭上的紅光和藍光(?記不清了),就是導演發出的幕間提示:既象徵著「鋼琴」計劃的兩個節點,也在舞台上拎出了兩個現實中卑微失敗者的可貴靈魂。直到幾聲悶響,煙霧把所有角色吞沒,大幕其實已經拉下了。
《鋼的琴》骨子裡有一點契訶夫喜劇的味道。雖然契訶夫的人物不可能會具有如此強的行動力,但在他們荒唐得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同時,你根本不忍心去嘲諷他們。彌漫在戲中的是淡淡的憂傷。正因此,它在時代精神表達上的缺憾才讓人倍感惋惜。
『伍』 對於張猛執導的電影《鋼的琴》,該如何評價
對於張猛執導的電影《鋼的琴》,我將在電影的背景、電影中的人物、電影情節進行評價。
電影的背景
那個鞍山被一條鐵路分割為兩個部分,鐵東意味著成熟的居住、繁華的商業區,鐵西意味著高爐、煙囪、林林總總的工廠。那個鞍山以火車站和市府廣場為核心區,分布著各種商場、政府機關、住宅區,外圍則是以大工廠為核心的廠區和配套家屬區。這個外圍,立山還比較熱鬧,有和平電影院有二道街農貿市場有三院;沙河就已經蕭條,而靈山則意味著小商店小商販;等到了大紅旗,則已經基本上就是農村的面貌了。
最不理解的情節:鋼琴造好了,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帶領了一群姑娘調西班牙舞。這個過於魔幻了。
『陸』 《鋼的琴》電影分析
1.鏡頭
開頭一個固定仰角機位,兩位主角中心站位,對比異常強烈,車站的遮雨棚兩側揚起,好像是主角背後的翅膀,男人一側的車棚是破碎的,女人一側的車棚是完整的,男人一邊是廢墟,是舊工業時代的遠去,女人一邊是磚房,是新時期拜金風潮的湧入,兩人的衣著一舊一新,男人手裡是手風琴,背後是助力車,女人身上是時髦的大衣,挎包,兩人的格格不入頓時凸顯出來。在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中,一直是固定機位,正因為鏡頭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讓觀眾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後,男主放棄了製造鋼琴,接下來的畫面跟開頭類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機位換成了固定俯角機位,應該暗示男主心情的變化吧,仰視男主時,男主是高傲的,藐視的,不向困難低頭的,而此時的俯角鏡頭,男主是卑微的,喪氣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
結尾時仍是機位平移,演員們都聚在鋼琴周圍,鏡頭逐漸後退拉遠,沿著長長的走廊離工廠越來越遠,帶著觀影人逐漸遠離那段鏗鏘的歲月。
2.燈光
偷鋼琴之後的月下獨奏更是奇葩,場面全黑,只有頂光,色彩明麗,雪花飄落,旋律悠揚,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很唯美。在炸煙囪之後也有一段相照應的,男主女主在畫面中央,固定機位,背景全黑,唯有兩束頂光,分別給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風琴,冷色調,女主站,小腳步,暖色調。同樣的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唯美。
3.音樂
電影《鋼的琴》從主題上,就是一個與音樂有關的故事:下崗工人陳桂林與妻子離婚,為了挽留住女兒需要一架鋼琴,從籌錢買鋼琴,到學校里偷鋼琴都不能成,於是拉攏昔日鋼廠的同事們憑一手之力造「鋼」琴。故事自始至終都在圍繞著一架挽留女兒所需要的鋼琴而展開,「鋼琴」作為一條線索也作為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在整個影片中反復出現,經典熟悉的鋼琴旋律,如陳桂林在木鋼琴上為女兒演奏貝多芬《致愛麗絲》,不時作為細節的呈現在片中響起,影片與音樂之間的直觀關聯便不言而喻了。鋼琴與手風琴,作為兩個實物在影片中的參與,為電影音樂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鋼琴為主,掌控著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風琴協奏,統攝著整體感覺,使得音樂藉由樂器的存在扣住了整個影片的靈魂所在,賦予影片一種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
與一般影片不同,《鋼的琴》並沒有致力於在二維平面之中製造三維視聽幻覺,而是逆其道而行營造封閉的效果,大量使用的正面水平機位以鏡頭的水平移動都是人產生強烈的抽離感,扁平的空間以及人物「左進右出」的運動方式營造的是一種貌似真實而又讓人警惕的非真實感,顯然是對電影語言規則的一次有意識的冒險,然而這是一次成功的冒險,非但沒有使影片生澀無味,相反地,這種對現實的背離造成了一種類似於黑色幽默的矛盾沖擊,容納了更多的意味。
4.剪輯
反復蒙太奇,陳桂林與他的父親在那屋頂上出現兩次,兩次的出現在整片中都是有著不同的意義,使得陳桂林在前面的困難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一種錯覺想法。
交叉蒙太奇,陳桂林他們幾個偷了學校的鋼琴被抓,讓他們自己抬回去,那個淑嫻彈完琴望向陳桂林,然後鏡頭就轉換陳桂林在查閱書籍,這兩件事都有影響的作用。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知道陳桂林的想法。
節奏蒙太奇,而在他們找那個把胖頭的女兒搞懷孕的人的時候,鏡頭換了4次的固定鏡頭來拍攝,音樂也是從一開門就起,與鏡頭相互形成節奏感。之後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應。
在場面調度方面,影片開始的一場送殯戲,已經彰顯了張猛在電影語言上的想法。他用橫移鏡頭,三次拓展畫外空間:開始是一群人吹拉彈唱的橫移加特寫;然後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畫面內,與畫外的人進行對話———至此,觀眾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幫人在干嗎;最後橫移鏡頭交代畫外空間,觀眾之前對這一場景的疑問得到解決,同時歡快的音樂與送殯場景的對比,也凸顯出其中的幽默。這種對畫面內外空間的運用、對電影語言的理解,使得整部電影抬上一個高度。
5.劇作
他的故事極其簡單,影片的敘事方法主要是順序的敘事,中間直接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下去。講述的是一群多災多難的男人,他們除了要應付自己生理上的中年危機外,還要應酬苟延殘喘的生活,為了挽留住離異男人的女兒,他們重新揀起了年輕時侯的浪漫,用鋼鐵做了一架鋼琴,而女兒終究是走了,就像難以挽留青春。當然,挽留女兒只是一個牽強的理由,他們這樣一群庸庸碌碌的男人,走過了人生的黃金時代,已經懂得與生活和解,他們也明白:活,沒有理由,卻要進行下去。這個時候,鋼琴不僅僅是鋼琴,這是一群生活在中國,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恰至中年的男人的自我拯救。
電影中的線索:第一條,主要線索,大家集體製造鋼琴的故事,第二條線索,影片的兩條暗線,一條是陳桂林前妻對孩子的爭奪,顯得較為尷尬,要麼應該加強這面的描寫,強化一下人物的動機,也增添一些困難,要麼則略寫,甚至不寫,尤其是前妻的戲份過多,但是有沒有影響到主線「造琴」,現在有些刪之可惜添則不足的味道。另一條線索,廢棄的工廠遺留下兩根高聳入雲的煙囪,工人們集體聯署呼籲保留,但終被拆除。這兩根煙囪經歷幾十年歲月,伴隨幾代工人的勞動、成長和生活,是城市地標,是記憶參照,更是過去時代光榮與夢想的見證。影片末尾,在大群工人佇立遙望中,兩根煙囪被定向爆破,瞬間,煙塵升起。這條情節線時斷時續,作為「造鋼琴」這個主線索的襯托背景,頗具意味。它說明,國家、資本、市場的邏輯和步伐,鐵面無情,堅不可擋。它還說明,土造鋼琴,這個單個「奇跡」,其實只是一次無奈的掙扎,正像最終不能留住陳桂林的女兒一樣,它並不能改變造鋼琴的那個「背景」,不能改變工人集體失敗的命運。通過這個背景線索的敘述,《鋼的琴》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時代的大勢。